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钱穆先生《三年之艾》的历史背景

钱穆先生《三年之艾》的历史背景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三年之艾》的历史背景

《南方周末》阅读版上有一篇《一棵艾草的心事》,讲到钱穆先生写的《三年之艾》。文章说,“想一想文章发表的时代,艾的踯躅便是作者的踯躅“等等。钱先生写这文是一九三九年,在西南联大,当时他住宜良,正写《国史大纲》。

<浦江清文集>中有诗一首<宜良访宾四,宿岩泉寺,一九三九年春假游路南回>,其诗这样: “信宿岩泉寺,泠然谢俗氛.耳倾无竟水,目眺在山云。事远理宜得,物轻道自尊.(君方著<通史>)难将蓬艾意,还共世人论。(宾四作<三年之艾>,附<今日评论>)” 原注两条, “著<通史>”,指的是著<国史大纲>,钱穆先生是在宜良岩泉寺写这书的. “<三年之艾>”应是指钱穆先生全集中
<文化与教育>一书中的<病与艾>,当年是在昆明<今日评论>上首发的。
《病与艾》里写到,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他的大意是说,一个人已犯了七年的病,而他的病却非储藏到三年之久的艾不能灸治。钱先生想,一个人生了七年的病,却没有三年之艾,他会怎样?一。不惜重价向外访求,看谁家肯出让。二。自己从今藏起,留得待三年之后用之。三。舍却用艾治疗的方法,寻求其他治疗方法。“我想一大部分病人,似乎走第三条路的多些,走第一条的亦有,决意走第二条的要算最少。因为那七年病后的再来三年,实在精神上难于支持。然而孟子却坚决的说,苟为不蓄,终身不得。他的意思,似乎劝人不管三年内死活,且藏再说。我不由得不佩服孟子的坚决。”
以上是从病人心理上所作分析。钱穆先生本文主旨却在从艾的方面思考:“我忽然想假使那艾草亦有感情,它一定亦有一番难摆布。……在理智上说,他应按捺下心耐过三年,那时他对此病人便有力救疗。但是万一此病人在三年内死了,岂不遗憾终天。在情感上论,那艾自愿立刻献身,去供病人之用。但理智上明明告诉它,不到三年之久,它是全无效力的。我想那病人的时刻变化,那艾的心理亦该时刻难安吧。”
这文写于民国二十八年一月,看浦先生诗,“难共世人说”似乎钱先生这文,当时不大为人们接受吧。当时大后方的学生,要上前线,要去延安,不大愿意静待那三年的积蓄之功。钱先生《师友杂忆》上讲到过一次“欢送”二同学赴延安的事。会上冯友兰先生对赴延安两生“倍加赞许”,而钱先生“力劝在校诸生须安心读书”,说“青年为国栋梁,乃指此后言,非指当前言。”如果你们不努力读书,也不能就成为国家栋梁。“今日国家困难万状……国家需才担任艰巨,标准当更提高。目前前线有人,不需在学青年去参加。……诸生去此取彼,其意何在?”散会后,冯先生又和钱先生在宿舍里辩论。冯先生说,你劝学生留校安心读书不错,但不该对去延安学生加以责备。钱先生说,你奖许两生赴延安,又怎能劝诸生留学校安心读书?二人力辩,终于谁也没能说服得了谁。
这样看来,钱先生写这“艾”,写的是当时的学生,他们其实还没有三年积累的治病能力,却又自愿立刻献身去救国。艾就是学生,此文是写给学生的。但是看浦先生诗“难将蓬艾意,还共世人论。(宾四作<三年之艾>,附<今日评论>)”,浦先生是认为钱先生的意思当时不大为人们接受(连冯先生也不赞成)吧。

钱先生这篇《病与艾》,结束处有这样一段:“廿馀年前七天里背诵过的《孟子》,全都忘了。适在新年偶忆前尘,胡乱想到的只要关于孟子,自己仍觉得有趣。实在有趣的应该是廿年之前吧。姑尔写出,或许世真有艾,同情此意。”为什么实在有趣的应该是廿年之前,这个问题没有想通。不过,钱先生写这文到今,又已是六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在西南联大安心读书的学生,今日重新读到此文,一定会“同情此意”,觉得十分有趣的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过去写过一个类似的帖子,今天看到报上文章后,改写旧文得此。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老帖的几个 回复

作者:毕明迩 回复日期:2002-10-30 15:59:47
文中<文化评论>是<今日评论>之误.是我弄错了的,对不起.


作者:苏默 回复日期:2002-11-1 9:13:07
好文章,贴上我以前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以示互相阐发之谊。

“九一八事变”以后,以至“七七事变”,钱宾四先生的某些言论被一些热血青年视为“右倾保守”。其实,这只是因为他坚信:日本纵使一时侵占了我东北领土,但中国不会亡,中国文化更不会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已经明确昭示了的。因此,青年学生应对民族国家有信心、有期望。应该时刻准备着一旦国家复兴,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来奉献祖国。但是,在那个民族自信心全线崩溃、中国人陷于亡国危机的黑暗时代里,没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一点,更遑论易于冲动、热血沸腾的青年学生!因此,当1937年12月,北京大学在庆祝建校三十九周年,并同时欢送一些学生去延安的大会上,钱宾四先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学生说:我并不反对你们上前线去参军,但我提醒你们,你们对国家前途过于消极悲凉了,这是一种急躁无知的浅见,当你们一旦看到国家并未真的沦亡,自会后悔自己学业的荒废。这是基于对中国历史深刻的认识和坚定的自信而得出的、超越时代一般人认识的远见卓识,可惜知音寥寥。


只有不到100人次点击。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老帖的发表日期

作者:毕明迩 提交日期:2002-10-26 19:39:00 访问:91 回复:4

三年之艾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或许有人会有兴趣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钱先生逝世三四年了,纪念!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就贴一个旧帖吧
楼主:毕明迩  时间:2021-02-09 21:40:47
钱先生谈诗和写诗

大概在1972年,钱穆先生在给严耕望先生 里说,  ”穆不作诗而好读古人诗集,去年选钞理学六家诗尚未付印。弟亦好读古人诗,大是佳事,惟此为到晚年来最好消遣。”  他说不好作诗,其实不过是少作诗而不是完全不作诗;现在钱先生全集中,就存留着约一百首的诗。
钱先生这些诗,可以大分为在大陆、在香港、在台湾三个时间段所写的。其素书楼诗,在全集中,编为“双溪闲吟”三十五首、我屋吟二十韵,另附历年春联辑存若干。以下从中选读一些。
在《楼廊闲话》书中,胡美琦先生说了,“钱先生在家闲话,一般不讲他的学问,多从现实社会中现象,谈到人生问题。这人生,有物质生活,有精神生活|” 。在钱先生诗中,也是这样,一般不讲他的学问,讲的就是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确实也就是人生问题。。  这双溪闲吟三十多首诗,除了一、二首,都是短诗,所以也不妨抄录几首。  “满身全是病,满轩皆是山。病与山相守,成此轩中闲。“(之五) “翠竹成堆秀,枫林满径阴。诸松齐肃立,伫待病翁临。”(之七)“家畜两稚犬,客到必叫呼,病中客加稀,犬吠益喁喁。”(之八)“常忆侍亲日,北堂言莳萱。萱今病中发,睹物更难言。”(之九)
这几首,看上去是一次病中所作。萱今病中发,看来是春天夏天吧。松林满径阴也像是夏日景象。下面几首,则又是另一景象。  “云天开眼舒,闭眼倏转黑,病中多闭眼,舒不随黑迁。”(之十四)“药瓯粥盌更迭,枕上椅中卧起,且学吟哦消遣,权作阴阳燮理。”(之十六)“病起孔诞近,病瘥国庆前,中华与孔诞,盘旋著心田。”(之二十)“意兴偶然筑此轩,无端病养尽朝昏,若谓人生有前定,此轩宜我应无言。”(之二十一)”因病得闲百不如,恍游太古获心初,亦知非我劳生素,且一从容返旧畬,。”(之二十二)“枕上椅中倦,且漫学下楼,院中生气盛,骤遇转生羞。”(之二十三)这一组或是另一次长病,时间长,诗亦就多。然后病起又有多诗。  “鸟鸣四面满窗喧,何事相呼总不言,宁有深情难倾吐,欲随病叟去中原?”(之二十五)此是思乡诗。还有之二十三,亦是。“平生爱读放翁诗,长忆中原墨渖悲,浮海始知翁足羨,故乡垂老固相依。”这不是一般的乡愁乡恋,参看同书中几副对联就更清楚了。  “书剑飘零吾身为报国为偷生满心愧耻终何事 云山缥缈大路是天堂是地狱尽日瞻望竟忘年”,”飞越欧亚廿七天相依亲情应犹在 海峡两岸四十年阻隔伦理有若无” 。
钱先生编过一本《理学六家诗抄》,其自序中说:  “为人之道,端在平常日用之间。而平常日用,则必以胸怀洒落,情意恬淡为能事。 唯其能此,始可体道悟真,日臻精微 。而要其极,亦必以日常人生之洒落恬淡为归宿。”  这书之《陆桴亭别传》 中,还说到“陈瑚言夏序其诗集,谓桴亭之人,可自传其诗;桴亭之诗可自传其人。余钞桴亭诗,亦窃本言夏此旨。桴亭又曰,康节、白沙诗终是一家。意欲更选其佳者,与宋诸儒理学诗另为一集,以为学者养心之助,亦最乐事。余亦方值幽忧,钞为此编,以窃附于桴亭往日未尽之意。”今日读钱先生诗联,或许也当仿此意以求之?  诗中自有人生真意在!读诗自是人生晚年好消遣!

楼主:毕明迩

字数:320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09-09-11 03:19:00

更新时间:2021-02-09 21:40:47

评论数: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