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有了主权后黑人独裁者比白人殖民者更残暴----留下民主赶走殖民,取其精华去

有了主权后黑人独裁者比白人殖民者更残暴----留下民主赶走殖民,取其精华去

楼主:刺溜溜  时间:2020-10-11 18:36:00
留下民主赶走殖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欧美学习是为了超过欧美

摘要:
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多元化和各国的竞争使得这一恶劣的统治被揭露,这正是我们应当从中看到的希望所在:各国的竞争和制约最终能够改善殖民地人民的状况。
如果说殖民统治因有资本主义的多元化和多个国家的竞争还有改善可能的话;铁板一块的本国专制统治,在国家主权理论的庇护下任意妄为、不受任何限制。处于此种政权之下的人民则没有任何希望。正所谓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啊!


正文:
1.殖民统治的罪恶及其被揭露。
比利时的利奥波德在刚果自由邦推行一种专横独断和残酷剥削的制度,史称利奥波德制度。在利奥波德统治刚果的24年期间,据估计有150—300万人死亡。对于这一臭名昭著的统治,我们无论怎么谴责都不过分。但我们看到,资本主义的多元化和各国的竞争使得这一恶劣的统治被揭露,这正是我们应当从中看到的希望所在:各国的竞争和制约最终能够改善殖民地人民的状况。

1890年,传教士格拉特恩·吉纳斯在英国首次披露了刚果自由邦的真相,但影响不大。1903—1904年,英国人莫雷尔和凯斯门特发表一系列文章,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利奥波德在刚果的暴行,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惊。人道主义者首先起来猛烈抨击这种极端丑恶的隐蔽的奴隶制,英美等国政府也对比利时施加压力。1908年,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刚果自由邦已经在道义上丧失了受国际承认的任何权利。国际社会一致要求结束利奥波德制度。1908年8月20日,比利时议会通过由国家接管的法案。1908年11月16日,监察官吉兰在博马市升起比利时国旗,正式宣布刚果自由邦由比利时政府接管,改称比属刚果。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新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

2.在国际压力下比属刚果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
改革后比利时殖民统治在政治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高度中央集权化。1908年10月颁布的《殖民地宪章》,基本规定了统治的法律格局。布鲁塞尔为整个殖民统治体系中枢,国王通过殖民大臣和驻扎殖民地的总督对当地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权。二是绝对的保护主义。比利时从未在刚果等地设立立法参议会。比利时议会控制着刚果,当地的欧洲人和非洲人均无选举权。直至1950年代末,刚果也未出现固定机构去行使行政权。经过改革,比利时通过土著酋长对刚果实行间接统治。1937年,比属刚果的殖民官吏仅有2348名,却有效地统治着953万土著人。

统治的逐步稳固为投资提供了前提。到1930年代末,整个比利时的投资额累计高达1.43亿英镑,仅次于英国殖民地的总投资额。同时,1939年的外国私人投资比10年前净增10倍。一位比利时驻刚果总督吹嘘,这是“完全文明”时期的到来。这些投资根本性地改善了刚果的基础建设,例如,比属刚果的公路修建从1930年代初开始,到1938年时已建成4.3万多公里。[2]到1923年,比属刚果已成为世界第三大产铜国;1950年,比属刚果生产的钴石占全非总产量的86%,钻石占64%,锡占60%,钨和锌占53%。银占51%,铜占34%。与此同时,一大批外国公司在比属刚果开辟了许许多多的种植园,主要种植棕榈、橡胶、可可、棉花和咖啡等出口经济作物。[3][4]

3.比属刚果的迅速独立和白人的大量逃离。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万隆会议召开之后,非洲大陆出现民族解放和独立运动的高潮。受此影响,比属刚果也开始涌现各种致力于民族独立的政党组织,这些政党组织的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比属刚果的独立进程。1960年6月30日,独立的刚果共和国正式成立,首任政府总理卢蒙巴。

仅仅过了5天,驻扎在首都利奥波德维尔的刚果治安部队发生刚果士兵反对白人军官的兵变,发动兵变的士兵提出治安部队立即刚果化等要求。卢蒙巴政府乘机对治安部队进行了刚果化改造。7月9日,在刚果两个重要的省加丹加和开赛,由于比利时军官拒绝移交军权,爆发了刚果士兵与白人军官之间的武装冲突。冲突很快演变为针对所有白人的骚乱,这种骚乱也很快蔓延到加丹加和开赛以外的省份。为了躲避战乱,白人纷纷撤离刚果。据统计,刚果宣布独立时,全国各地共有白人约10万人,而在刚果骚乱扩散开来以后,留在刚果的白人不久就只剩下约2万人。

刚果没有曼德拉,35岁的卢蒙巴确实太年轻了。毫无疑问,他太过于性急了,对于骚乱的迅速蔓延负有重大责任。当然,那也不是曼德拉的时代,曼德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也与卢蒙巴一样激进。那是一个充满敌意和仇视的狂热年代: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仇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仇视;政党之间的仇视。如此尖锐对立的时代人们无法保持理智,也无法进行妥协,更不可能建立民主宪政制度。

4.比属刚果迅速陷入政治动荡,独立领袖卢蒙巴遇害。
比利时军队迅速侵入刚果,卢蒙巴无法抵御,只好求救联合国。刚果总统卡萨武布宣布解除卢蒙巴职务;而卢蒙巴也宣布解除卡萨武布的职务。独立刚刚两个月,刚果人之间就火并起来。1960年9月14日,刚果国民军总参谋长蒙博托通过国家电台发表讲话,宣布军队进入“中立期”,“中立”国家元首、政府和议会。随后,封锁了总统府和总理府,对其实行24小时监控,实际等于软禁了卡萨武布和卢蒙巴。9月16日,蒙博托命令刚果国民军进驻议会大厦,将议员们全部赶出。[5]

1961年1月17日,刚果历史上第一位经选举产生的政府总理卢蒙巴被阴谋杀害。卢蒙巴被害长期以来是一个谜团。40年后,比利时议会设立的调查委员会经过调查于2001年11月承认,比利时政府对卢蒙巴被杀一事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国王博杜安一世当时知道暗杀卢蒙巴的计划,但“没有制止”。委员会还表示,没有任何证据显示,有比利时人参与了暗杀卢蒙巴的行动。2002年2月5日,比利时外长米歇尔在首都布鲁塞尔承认:“(比利时)政府认为,应当向帕特里斯·卢蒙巴的家人表示道歉。我代表比利时政府向刚果人民表示最深切、最诚恳的歉意。某些当时比利时政府的成员、军官参与了暗杀卢蒙巴的行动,他们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米歇尔还提议,向刚果(金)政府捐助327万美元,以帕特里斯·卢蒙巴为名建立基金,用于推动刚果的民主化。卢蒙巴的长子弗朗索瓦·卢蒙巴出席了道歉仪式,并表示:“我们可以回顾历史,但不能忘记历史。”此是后话。

5.政治动荡中崛起的黑人独裁统治。
当时,在1961年9月,尽管蒙博托软禁了总统和总理并解散了议会,但在国际社会的压力和众目睽睽之下,蒙博托此时还没敢直接掌权。

1960年独立到1965年刚果史称第一共和国时期。连绵不断的动荡、战争和理不清头绪的党争使刚果付出了50万人的生命代价。如果我们退一万步想,让比利时人再多剥削几年,刚果人付出的代价恐怕也决不会是50万人的代价。毕竟那个政府是个可以施加压力的政府,总是可以妥协和商量的,这本是可以充分利用,极其宝贵的机制。然而,尖锐的对立使刚果人无法信任白人;漫长殖民统治的压抑也迫不及待地要释放,要独立。

1965年11月24日,蒙博托再次以军事手段政变上台,从此开始了长达25年的专制统治。当然,专制也比无政府强,毕竟专制政府保证了政治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6.独裁统治毫无例外的暴行。
蒙博托担任国家总统后,很快任命他的亲信路易斯·波波位上将为刚果国民军总司令,利奥纳德·穆伦巴上校为政府总理,刚果建立起了事实上的军人政权,这个军人政权为了巩固其统治,首先在政界进行了大规模的清洗活动:前中央政府官员大多被捕入狱,少量被吸纳到军政府之中;全国21个省的省长中有6个被指控腐败而遭撤职。对于各种针对军政府的反叛活动或政变图谋,军人政权更是严加镇压。1966年5月30日,刚果官方媒体利奥波德维尔电台宣布,政府破获一起企图推翻蒙博托总统的阴谋,策划此次阴谋的前政府总理金巴等人被逮捕处死。7月26日,基桑加尼发生兵变。军政府随后宣布这是一次企图推翻蒙博托政权、恢复冲伯统治的行动,并派军队进行了围剿。1967年下半年,基桑加尼、布卡武和卢本巴希等地发生多起欧洲雇佣军企图推翻蒙博托政权、恢复冲伯政权的叛乱,都被刚果国民军—一挫败。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军政府只是公布破获了某起政变阴谋,逮捕了阴谋策划者,而不公开其中任何细节,这就使蒙博托可以用很不光彩的手段剪除掉所有反对他的敌手。更有甚者,军政府还通过颁布大赦令,将一些逃亡国外的反政府人士诱骗回国,然后以各种罪名将其处死或监禁。

1966年6月30日,即刚果独立6周年纪念日,蒙博托宣布5年前遇害的卢蒙巴为刚果民族英雄,并把金沙萨的主要街道之一命名为帕特里斯·卢蒙巴大街,还特别建造了宏伟的卢蒙巴纪念碑。很多国家都出现类似现象:神化死人,利用死人为活人的专制权力提供合法性基础。因为死人不会争权夺利,也没有任何危险了。

7.独裁统治毫无例外的腐败和经济衰退。
伴随独立初期出现的剧烈政治动荡,在刚果工作的欧洲技术人员和营销人员大批离去,刚果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而受到严重影响,其中农业生产所受的影响最大。由于农业在独立前夕曾是刚果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产品出口约占刚果出口总额的40%左右,农业生产衰退自然使刚果的整体经济也出现滑坡。作为刚果最大产业部门的矿业生产之所以受政局动荡的影响较小,是由于矿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加丹加省,而加丹加省在1960年7月至1963年初基本上处于分裂分治状态,在矿业部门工作的外国人员大多没有撤离,因而保证了矿业生产的相对平稳运行。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商品市场上农矿初级产品的价格普遍走高,这成为刚果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利好因素。国际社会也向刚果伸出援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蒙博托政府提供了2700万美元的援款,用于一项经济重建与稳定计划,这又缓解了刚果发展经济所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所有这些因素促使刚果经济进入一个短暂的高增长期。据统计,1968~1973年间,刚果国内生产总值每年的实际增长率在5%~8%之间。这一时期刚果的主要经济资源和生产活动仍然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也是经济上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20世纪70年代中期蒙博托政府实行了影响深远的“两化”政策,即“扎伊尔化”(Zairianization)和“彻底化”(Radicalization)政策。1973年11月30日,刚果总统蒙博托在立法委员会发表长篇讲话,宣布政府将对经济实行扎伊尔化的政策,以摆脱外国人对刚果经济的控制。扎伊尔化的具体内容包括:外国人在刚果拥有的土地全部转为国家所有;外国人在刚果拥有的农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全部转交国家;在采矿、海运、保险和建筑等行业,国家将全部控股或至少拥有50%的股份;所有在过去30年间未进行厂房和设备更新的企业全部转交给国家。同年12月27日和31日,刚果政府又先后在《埃利马晚报》和《萨隆哥日报》两份官方报纸上公布了实行扎伊尔化的具体方针:所有具有战略意义的大型农工企业和商店,以及部分种植园、农场和商店,全部由国家负责管理和经营;所有收归国有的中小型商店和企业全部交给有经验和资本的刚果人经营;军官、法官、公务员、大使和地区专员等军政人员不得参与经营扎伊尔化的企业。

扎伊尔化的政策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实施结果却使蒙博托的亲信和刚果党政军高级官员事实上成为扎伊尔化的最主要获利者。据统计,在实施扎伊尔化政策的一年内,共有2000多家由外国人控制的企业被收归国有,然后交给刚果人管理,这些企业最后大多落入刚果的官僚阶层手中,包括蒙博托本人及其家人。然而,接管了外国企业的刚果官僚大多不懂经营管理,因而他们通常只是将所接管的企业拍卖,然后将拍卖所得据为己有。所以,在实施扎伊尔化的过程中,很多刚果官僚一夜之间便成了百万富翁,而由他们接管的企业却很快就处于破产状态。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扎伊尔化导致刚果原有的商业供销网络遭到破坏,日常生活用品出现短缺,物价节节攀升;原先的业主一般都能依法纳税,而新的接管者却倚仗权势多拒绝纳税,导致政府税收迅速下降;原商店、种植园和其他各类企业的雇员被大批解雇,从而出现失业高潮;银行的借贷关系也受到破坏。总之,扎伊尔化使刚果的经济陷入混乱,尤其是商业、农业和农工企业受到沉重打击。国外有学者指出,“扎伊尔化最直接的损失者是欧洲人,但从长远看,真正的受害者则可能是扎伊尔的乡村居民。”就连人运政治局也认为,扎伊尔化给刚果带来了农业危机、失业、奢侈品的过度消费、社会不公和个人主义等“十大祸害”。

据统计,1975~1979年间,刚果国内生产总值年均下降3.2%;政府财政赤字逐年上升,到1981年已达3亿美元;货币不断贬值,扎伊尔于1967年开始流通时为1扎伊尔一2美元,到1979年已贬为30扎伊尔一1美元;1979年的通货膨胀率高达110%。可以说,刚果经济已陷入持续衰退之中,各类工商企业更是普遍存在资金流失、管理混乱和贪污盛行等问题。[6]蒙博托32年腐败的独裁统治给扎伊尔人民的是国破人穷,扎伊尔贪污盛行,经济持续衰退,人民生活日益贫困。据世界银行统计,扎伊尔经济自1988年以来下降了40%,人均收人比1958年减少了65%,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120美元。而蒙博托本人却累积了价值70亿美元的个人财富,成为世界屈指可数的富人。[7]

8.毫无希望的本国专制统治。
经济情祝的严重恶化导致人民的不满,也使反对蒙博托的力量得以逐步壮大。1997年5月17日,卡比拉领导的“解放刚果民主力量联盟”武装,在未发生重大流血的情况下占领了扎伊尔首都金沙萨。该联盟宣布将扎伊尔国名改为刚果民主共和国,卡比拉就任刚果民主共和国国家元首。2001年卡比拉被刺身亡,父死子继,小卡比拉上台。刚果可能又将进入专制——腐败——革命推翻——再专制——再腐败的新的一个轮回。

如果说殖民统治因有资本主义的多元化和多个国家的竞争还有改善可能的话;铁板一块的本国专制统治,在国家主权理论的庇护下任意妄为、不受任何限制。处于此种政权之下的人民则没有任何希望。正所谓呼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啊!
--------------------------------------------------------------------------------
[1]艾周昌、郑家鑫主编:《非洲通史近代卷》第26章。
[2]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第2章。
[3]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第6章。
[4]李智彪:《列国志·刚果民主共和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143页。
[5]李智彪:《列国志·刚果民主共和国》第二章第三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6]李智彪:《列国志·刚果民主共和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3——149页。
[7]参阅赵念渝:《蒙博托气数已尽,扎伊尔局势动荡》,及赵金富:《刚果民主共和国诞生》。




民族解放运动带来不尽的政变独裁和贫穷

急速摆脱殖民统治并没有给非洲带来希望,反而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政变、独裁和贫穷

1、 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1
2、 殖民统治促使非洲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 1
3、 迅速独立的非洲很快陷入政治动荡,经济萧条。 2

1、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运动风起云涌,殖民主义到处都受到打击。然而,在这一边倒的对殖民主义的挞伐之中,我们完全丧失了理智和客观。事实上,早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最激进的革命理论家马克思也对殖民主义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客观的总结。马克思对殖民主义的认识集中见于1853年他所写的《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这两篇文章里。在此,马克思为我们揭示出了殖民主义的客观历史作用:“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非洲处于原始部落文明状态的社会,远比亚洲还落后数千年,对其进行破坏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在那里奠定物质基础,对非洲人难道没有益处吗?人们根本没有来得及仔细权衡利害得失就迅速地被卷入到民族独立的惊涛骇浪之中。

2、殖民统治促使非洲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
事实上,欧洲人的殖民统治除了有罄竹难书的罪恶以外,也给非洲带来了单纯靠非洲自己要用数千年的时间才能实现的社会进步。欧洲人带来了语言文字、先进的教育和新的生活方式。殖民者在非洲大规模进行开发投资,加速了非洲采矿业、动力工业等工业部门和农业一些部门的发展。据统计,1936年,外国资本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总投资中,英属殖民地的投资为9.41亿英镑,占77%;比属殖民地约占12%;法属殖民地约占6%;葡属殖民地约占5%。这些投资彻底地改变了非洲的面貌:至1937年,帝国主义国家在非洲一共修了61700多公里的铁路,平均年修筑1300多公里。除铁路外,重要的交通设施是公路和港口。黄金海岸形成了公路网,1919年达到了6300多英里;同时又扩建了4个港口,运输网络将金矿产地、可可种植地区同主要城市和沿海港口联在一起。肯尼亚的白人统治当局仅在1936年就拿出5万多英镑修建道路。比属刚果的公路修建从1930年代初开始,到1938年时已建成4.3万多公里。南非新建的公路到1936年时已有8万多公里,耗费建筑资金300多万英镑。港口的建设发展也很迅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年,各殖民帝国在非洲扩建了一批天然良港,又新建了数十个港口;同时,又注意桥梁和灌溉工程的建设。英国在1930年代投资10万英镑,建成了著名的赞比西河大桥。 到1950年代中期,非洲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生产的钻石占资本主义世界总产量的98%,钴占80%,黄金占56%,铬占38%,锰占36%,铜占27%。1955年的农业产量比1934—1938年每年平均产量增加50%左右。非洲各国出口总值从大战前夕1938年的10亿美元增加到1955年的54.4亿美元。 然而,人们没有看到这些非洲人自己根本无法达到的经济成就,却把这一切仅仅归结为殖民主义者的掠夺。

在政治上,欧洲人为非洲带来了全新的国家管理体制。在当时欧洲本身民主政治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在非洲推行宗主国的统治为非洲带来了难得的长期政治上的相对稳定,而在此之前非洲有着数以千、万计的小国、部族不停地厮杀着。实际上,殖民统治有着不为人理解的优势:欧洲国家本国政治动荡(例如法国)一般很少波及殖民地;而殖民地本身的政治动荡又能靠宗主国的力量予以平息。没有人冷静地想过这些。英国人警告说,非洲不同于印度,非洲人在政治上还不成熟,“他们还需要有一段政治上的见习期,这个时期要50年或更长一些” 人们根本不予理会,而只把那当作是殖民主义的阴谋,是要继续把持他们在殖民地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

结果,在极短的时间内,大量的殖民地国家独立了。据统计,截至1990年,全世界180多个国家中,有近100个国家是在战后宣布独立的,其中亚洲27个,非洲48个,拉丁美洲10个,大洋洲11个,欧洲1个。在短短的45年间,如此众多的国家挣脱殖民枷锁,登上世界历史舞台,其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是世界近代民族独立运动所不能比拟的。这其中,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是一个以非洲为中心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浪潮。继加纳和几内亚两个黑非洲国家先后于1957和1958年诞生后,在60年代,非洲诞生了32个新国家,仅1960年一年就有17个国家诞生,出现了民族独立运动史上的奇观。

3、迅速独立的非洲很快陷入政治动荡,经济萧条。
独立以后怎么样?由于独立运动过于急促,大多数国家根本来不及进行从容的权力交接,更不用说进行民主制度实际运作的训练,民主制度根本无法走入正常的轨道。如果没有民主制度的稳定运行,其结果就像我们在所有国家的历史上看到的那样:不是专制盛行;就是政变不已、动荡不堪。非洲毫无二致。

自从50—60年代非洲各国纷纷获得独立以来,其政治体制几乎都经过或大或小的变化,至80年代,一党制成为非洲最普遍的政治体制。1989年,非洲51个民族独立国家中实行一党制的就有28个。它们是:贝宁、多哥、刚果、加蓬、马里、乍得、安哥拉、布隆迪、佛得角、吉布提、喀麦隆、肯尼亚、卢旺达、马拉维、尼日尔、塞舌尔、索马里、赞比亚、扎伊尔、科特迪瓦、莫桑比克、塞拉利昂、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几内亚比绍、中非共和国,圣多美和普林西比。非洲一党制国家具有显著特点:第一,由一个政党掌握国家权力,通过宪法和其他强制性手段压制、取缔其他政党活动;第二,实行所谓“一党民主政治”,吸收群众参加组织,模仿西方国家的普选和议会制度;第三,执政党机构兼有国家机构的职能,行使国家权力。党的领袖一般又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统帅,个人权力膨胀。

独立以来非洲国家政治生活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军队干预政治,政变频繁,一些国家建立军人政权。据统计,30多年来,非洲有40多个国家发生过军事政变,有的国家甚至发生多次。例如贝宁发生过8次政变,其中成功6次,未遂2次;加纳发生过9次政变,成功5次,未遂4次;尼日利亚也发生过多次政变,有6次成功。

专制必然腐败,腐败的必然结果就是政府的无能和低效率。无论专制统治还是频发的政变,经济都无法正常发展,独立后很多非洲国家贫穷得一塌糊涂。经过改革开放的中国人现在大都能理解,一个落后国家要发展经济是多么需要国外的资金投入、国外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理念。本来在独立之前,非洲地区借着语言和殖民统治的便利,吸引着大量的外国资金。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攻击说,那是殖民主义剥削殖民地人民的罪证。在独立运动中,这些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攻击白人,将白人资本收归国有,绝大多数白人带着他们的资金,肯定还有很多人血本无归,无可奈何地回家了。当他们发现世界其他地区,尤其亚洲的中国、南朝鲜、马来西亚等国家有着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和优惠的鼓励投资的政策以后,他们将大量的资金投向了那里。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非洲的许多国家也都在竞相给于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然而,时不我待,非洲政局混乱、小国寡民、市场狭小、文化素质极差,有谁还向这样一个丝毫看不到前途的地区投资呢?这个时候再想请白人来剥削人家也不来了。非洲是一个最需要投资的地区。但在2000年世界净投资1.5万亿美元之中,非洲只分配到了1%的外国直接投资,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即占世界人口的11%。

1990年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有42个,其中非洲有29国:贝宁、博茨瓦纳、布基纳法索、布隆迪、佛得角、中非、乍得、科摩罗、吉布提、赤道几内亚、埃塞俄比亚、冈比亚、几内亚、几内亚比绍、莱索托、马拉维、马里、毛里塔尼亚、莫桑比克、尼日尔、卢旺达、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多哥、乌干达、坦桑尼亚、利比里亚。据联合国统计,这些最不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仅47岁,婴儿死亡率为32%,而在发达国家中,人均寿命为73岁,婴儿死亡率为18‰。

参考资料: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第2章。
陆庭恩、彭坤元主编:《非洲通史现代卷》,第6章。
Adu Boahen:Topics in West African History(《西非历史的若干课题》),Longman 1966,p146.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第十章第一、二节。
段炳麟:《世界当代史》,第十四章第一、二节。


留下民主赶走殖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欧美学习是为了超过欧美

楼主:刺溜溜

字数:9541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07-05-04 02:08:00

更新时间:2020-10-11 18:36:00

评论数: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