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坐”家杂览

“坐”家杂览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读完《孙犁散文》(上)。这套散文集为上、中、下三册,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之一种。此“文库”收录了现代大部分文学大师的散文作品,虽然装帧简陋,封面也不漂亮,但纸张柔软,极便于阅读。故我虽有先生的全集,却还是读此集的原因。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谢谢石版!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昨天收到孔网上买的《张恨水散文》(四册)。此套书乍一看像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的那套“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名人文库”丛书中的一种,封面和装帧几乎是一模一样,不过不是。这套书是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乃安徽安庆人,这是乡贤的著作。
此书已有二十五年,保存得还挺好的,纸张没泛黄,只有淡淡的油墨味,也没霉味,我甚是喜欢,只可惜第一册书角有严重的折叠痕迹,令人不快。店家定为九品,四册叠在一起,只看到有一册书角有些微折痕,心想一压就平展了,哪知道是封面也有四五折的折痕。本想给店家一个差评,但思来想去,还是算了,给了个中评,附带说了几句稍带怨气的话。本想店家回反驳,那知道店家什么都没说,立即回评了一个买家好评!真是有些意外。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陆陆续续读完了《儒林外史》。由于小说的结构奇特,由一个故事引出另一个故事,人名又多,除了其中几个重复出现的主要人物,其他出现过一两次的人物,基本都需要来回翻找才能记起。当然了,有些人物由于特点很鲜明,也就能一下子记住了,比如说匡超人、沈琼芝等。
曹聚仁先生非常喜欢《儒林外史》,他在《中国学术思想随笔·另外一半的开头》里曾说过:《儒林外史》他前前后后曾读了一百多遍(认真的读的)、《红楼梦》读了七十多遍,《水浒传》读了二十多遍,《聊斋志异》读了四五十遍,等等。相比较于这些前辈大师,我们这点读书量,这点所谓的知识学问,完全是小儿科了。汗颜!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许多书我们买来时,就认为不会去读的,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买?是人的占有欲在作怪吗?或许是的吧!
看到那些人一本书可以读几十遍,对我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是我这人喜新厌旧吗?未必如此。人都有这个毛病,不能如此,可能是没有真正爱上吧!
面对着几千册书,你会认为自己的时间不够?还是嫌书多了?或许两者皆有吗?我会两者都有,可转眼就忘记了,不会再去想这个问题。谁会像蜗牛一样背着着包袱去生活呢?
如果你明知道有这本书,当你找它时,却找不着,你是会继续找?还是再去买一本(如果能够买到的话)?如果比较重要,我会继续找,否则,我就去再买一本;可当往往是当书到了,我的兴趣可能就消失了,书可能就摆在那不再去看一眼。
如果你只能带三本书去某个地方很久,你将带哪三本?我不知道,但我有个原则,一定是一本散文,一本小说,一本古文或诗。问题是,这散文是带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小说是带中国的外国的?古文是先秦两汉的、还是唐宋、明清的?诗是带外国诗还是中国诗?中国诗是诗经、楚辞、汉赋、唐宋八家、明清小品?……这么以来,你可能会带上一车书都不止。好,即便是你精心挑选了三本,刚出门,你就会后悔没带另一本。另外,如果你去的城市是个文化发达的大城市,估计你带回来的书,会是带去的书的十倍、二十倍或更多。
……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有些天没读小说了,一直在读散文随笔和语法的基本知识,特别是标点符号的运用。我对标点始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自信,经常用错,所以想学习怎样正确的使用。
下午把一直没有读完的《契诃夫小说全集》(八)读完。一八九一年中《跳来跳去的女人》《在流放地》《邻居》等几篇非常好。《跳》带讥讽,《在》情绪悲观低落,《邻居》对俄罗斯年青地主阶层的性格特点,作了很深刻形象地刻画:有理想,但于实际行动多所困厄,思想与行为多优柔寡断,前路彷徨无助。《鱼的爱情传染病》像寓言小品,也极为好玩,钦慕的女孩子,在被制币厂污染的池塘里洗澡,似颇有寓意;而被鱼儿亲吻后,诗人诗趣大变为忧郁、伤感,应是有所讽刺。
拿出第九册来读。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每天要求自己读几首古诗词,一两篇古文,几则明清小品,是为保持语感;其余的时间多读外国短篇小说,和现当代文章家的散文随笔,学习写作技巧,提升自己的修养。
我手上有本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是上海古籍的繁体竖排的版本,是在一家大学的图书馆连同《废名选集》和《知堂回想录》一起借回来的;时间少说有二十五年了。当时有个朋友是这所大学的图书管理员,能读到不少市面上见不到的书,当然了他也几乎不买书,守着这么大的一个图书馆,谁还去买书呢!他是爱读书的,所以是得偿所愿的;不爱书的人,天天在图书馆工作,恐怕寂寞得要死吧!我今生最大的愿望是在图书馆上班,虽然清贫,但至少精神是充实的。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读完蒲宁的《乡村》,竟然什么都不想说。《乡村》有几个译本,有陈馥的、冯春的、石枕川的;我读的是石先生的译本。此译本收录在戴骢主编的安徽文艺出版社5卷本的中篇小说卷里。戴骢是以译蒲宁而著称的,可这么重要的一个中篇他没有翻译,而是选择了石枕川先生的译本,很是令人不解。石枕川先生也是著名的俄语文学翻译家,翻译了不少俄罗斯文学名著,有:列夫·托尔斯泰的《复活》、库普宁的《亚马街的烟花女》、米·布尔加科夫的《剧院情史》、纳博科夫的《菲雅尔塔的春天》、维·阿斯塔菲耶夫的《渔王》等。戴骢和石枕川先生同为俄语翻译家,还合译了米洛拉德·帕维奇的《哈扎尔辞典》,俩人无疑是相熟的;既然能够一起合译一本书,我想关系可能还不一般。不过这只是猜想而已,我目前还没读到相关的文章来证实。戴骢选择石枕川的译文,估计是喜欢和肯定这个译文,认为自己译,未见得能够超越才选的吧。这也是我的猜想,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不过,石枕川先生的译文读起来很顺畅,不生硬,文学性也很强,是我喜欢的译文风格。不过其中有一两处的译文值得讨论,比如这一句:“阵阵热风拂过耸入晴空的稀疏树梢,在墓碑下投下它们摇曳的淡淡的阴影。”这句子的意思应该是“树梢”在墓碑下投下阴影,“树梢”是主语。可看上面句子给人的印象是“热风拂过树梢”在墓碑下投下阴影,“热风”是主语,“树梢”只是动词“拂过”的附加成分。再说了“热风”哪来的阴影。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阵阵热风吹拂而过的、耸入晴空的稀疏树梢,在墓碑下投下它们摇曳的淡淡的阴影。”不知道这样对不对?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怎么不能回帖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双十一”硬是搞成了全民的购物节了,可见电子商务的威力之大。其实除了书外,其它的商品我是很少关注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其中有多少水分,我也弄不清楚,所以“双十一”是否真的是优惠很多,我是持怀疑态度的。唯独书的价格摆在那里,不管怎么调,总不会超过书的定价吧!往年每到这个时候,总要买一两套价格大几百元的文集、或丛书系列,今年的购买欲望好像不比往年,想买的不多了。也许今后也就慢慢买得少了,要静下心来,去读或写,不说留名,至少要写些自己能够满意的文字,不枉爱书一场。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买了几本当下非常走红的散文作家的散文集,准备了解一下如今中国散文随笔走向。散文这种文体,几乎是人人都会写,有些人写得也不弱;特别是那些在自己的领域拔尖人物,如果有些闲情逸致,笔头功夫也有两下子,那笔下的文字才好叫看。“五四”前后的大学者、艺术家就不谈了,仅说说像张仃、吴冠中、黄永玉这样的大画家,那笔下的功夫,于当下的许多散文家也是不遑多让的;年青一辈的陈丹青等人的文章也好看(虽然他的有些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我想专门写散文的作家,最好是先专攻一门学问,再触类旁通,笔下才会有根基。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知道郑培凯是因百花出版社出的那本《行脚八方》。“行脚”一词内地用得较少,一猜作者就是港台人。傅月庵有本中华书局出的《书人的行脚》,是中华书局“田园文库”丛书中的一种,这套有关读书的小书,深受国内爱书人喜欢,我都收藏了好几本。傅月庵就是台湾的资深编辑加老资格的爱书人。当初买来《行脚八方》,并不仅仅是因为作者是港台人,是因其收在百花文艺社“百花谭文丛”之中,这套文丛所收的作者几乎都是我较为喜欢的,比如:张宗子、陈子善、王稼句、薛冰、止庵等人,是爱屋及乌吧。
书是精装,开本很小,也不厚,靠在床头,消磨一二个钟头时间就可读完。既然是“行脚”,书中所收就几乎都是游记文章,每篇一两千字左右,谈所到各处的美景、美食;作者书读得多,眼界开阔、知识丰富,但也不卖弄,绍介只点到为止,而是多写自身的亲身感受,故而令人感到亲切,是我喜欢的文章类型,也就留下了好的印象。

后来开始留意他的书了,无意间买了本他的《茶香与美味的记忆》,是吉林出版集团出的,书的开本为16开,印刷装帧都一般,纸质也不好,怀疑不是正规的版本。不过这书好像是一套谈美食的丛书,收有内地和港台不少相对知名的作者集子,又不十分肯定。好在不影响阅读。略读一过,才发现,他不仅是对世界各地的美食有所了解,对香港和内地尤深,算得上美食家,可对茶似乎也深有研究,不是浮于表面,而是能讲出其中的道道来,这就不简单。在网上一查,才知道此君不简单。台大外文系毕业,辅修历史。后负笈美国,功读历史,获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美国和台湾多所知名大学任教。于1998年在香港城市大学协办中国文化中心,并任中心主任和教授。他不仅仅是对茶有研究,对中国传统的昆曲、陶瓷、园林艺术等都有非常深入钻研和探究,是国内外非常著名的中国文化学者。到这时我才记起,以前在书店看到一套广西师大的“理想国”中的三本书《雅言与俗语》《品味的记忆》《迷人的故事》,就是郑培凯先生的文集,只是那时没有注意而终至错过了。

近闻浙江大学出版社新出了几本郑先生的集子,我在孔网上搜到了其中两本《谁共我醉明月》《高尚的快乐》就下了订单。下单后才发现这两本书是同一家书店的,可以一起付邮,可我却付了两本书的邮资。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卖家留了言,希望他退一本书的邮资,其实没抱多大希望。那知道卖家很快就回了信,说,要么退单改邮资,要么签收后联系他退我一本书的邮资。我选择了签收后退。收到后书,我立即签收评价了卖家,就给卖家留言,不到两分钟,卖家就退了一单的邮资。这卖家是守诚信的,虽然就那么几块钱,但给我留下的感动和温暖却是多多的。

其实还有个意外的收获。是我发现《谁共我醉明月》竟然是本作者的签名本,在扉页书名的左侧,写有既遒劲又俊秀的三个字:郑培凯。我没见过郑先生的签名,但以他在内地的名气,没必要做假,故而,我认为是真的无疑了。买两本书,得到了两个不在不小的惊喜,这人生还是值得一过的。

后来我查书网上的购书记录,我曾买过一本他的《遨游于艺》(广东人民出版社,2018版 ),可这书自从买来后,就迷失于我那小书海里去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前些天在孔网上买了本张中行的《诗词读写丛话》,只是翻了翻,没有细读就放在一旁了。下午无事又找出来读,只是选了几篇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来读,这一读不打紧,竟发现不少错字、漏字,这令我深感意外:这可是中华书局的书啊!这一来兴趣全无,但为了求证,想找中国社科出版社《张中行作品集》来参照。他老先生的社科版作品集共六本,可书架上只有五本,缺第2卷,而《诗词读写丛话》恰恰就收在这一卷里。想起这一卷我曾拿出来读过,但不知随手放在了什么地方,前几天找其它书时好像还瞟到过一眼,就去找。可能找的地方都找遍了,都没有发现其踪影。这种情况经常发生:你想要找的书一般都是找不着的,过些时候它却会突然出现在你找其它书的地方,但那时已是情过境迁了。
书没找着,就拿起这本书来查看,是否是盗版。从封面装帧看,不像;印刷也清晰,胶装也齐整,也不像;只是封面折页上彩色的作者像有些模糊,看起来有些像。不过封面用纸凸凹不平,印刷不清晰也是情有可原,但彩色的偏差似乎不在正常的范围,又不得不令人怀疑;还有就是封面的黄色似乎过于艳丽,一般诗词普及鉴赏类读物惯常的色调都是比较朴素内敛的,这种艳俗的颜色更符合通俗小说夸张的风格。
以我这么多年的经验,真假一般是逃不过我的眼睛的,可这本书我实在是辨别不出来。这本书不是畅销小说,读的人不会太多,定价也不高,盗版它真是有些得不偿失;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确实是本好书,通俗易懂,不像许多同类书籍那样故弄玄虚,还是值得盗版的。当然了我并不是鼓励这种行为。
我现在的感受是,如果是盗版,该我倒霉(其实也是几块钱的旧书,还谈不上倒霉);如果是正版,那中华书局就有些太不应该了,这种低级的错误,对一个百年老店是可耻的。我宁愿相信我买的是盗版,不过中华书局的书也确实没有以往那么精致漂亮了,我买的锺叔河编的《知堂谈吃》(增订本)、王稼句校订的《花花草草:周瘦鹃自编小品文集》精装本,简直是太粗制滥造,真像是盗版。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某本有关港澳文学的书上说陶杰的文章漂亮,于是想买一本来读。查旧书网发现上海文汇1999年版的《无眠在世纪末》价格还不低,兴趣就更浓了,可书价偏高,还不知是否对味口,就想找本其他版本读读试试。一查,他在内地出的书并不多,除了文汇的这本外,只有凤凰社的两本:《洗手间里的主权》《杀鹌鹑的少女》。这两本书出版于2012年8月,收录于“铁葫芦优品丛书”之中。这套书中同一个人的两本书,不知何故,《杀》的书价比《洗》的贵上一倍左右,已经快接近文汇的《无》了。既然想读,就不去想为什么了,先买本便宜的吧,如果喜欢再买来也不迟,就买了本《洗手间里的主权》。
疫情期间收到书,消毒后,我一般都要再放上两天再读;收到《洗》后,读完当天要读的书,准备晚上睡前读两篇,这种情况比较少有。携书上床,真是只读了两篇,感觉就不太喜欢。这种专栏文章放在十几年前或许会感兴趣的,现在,内地的专栏、副刊文章比它有意思得多。读的两篇,一篇是谈自助餐的,一篇是谈二十世纪英国的五大间谍。谈自助餐的一篇提到了“表叔”一词,说到内地人到港吃自助餐饕餮丑态,也许他没有歧视的意思,可我却读到了这么个意思,伤及到了我的自尊心,故而产生了反感。我是不是太玻璃心了。现在国内自助餐非常普及,甚至已经是落伍的一种餐饮方式,对那种爆食爆饮的现象,我也比较反感,是不是我也有某种歧视的心态呢?
这晚再读几篇试试,兴许印象有所改变。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上个星期六是冬至,又是我老婆的生日,说好我们去吃顿好的。什么是好的呢?一个是贵,二个是平时少吃的。现在的生活,有钱人都追求营养搭配,更高级的都已经是吃素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与富人相差云壤之间,但这种饮食观念对我们肯定是有影响的,虽然欠肉吃,可也装模作样把晚上的一餐搞得像乞丐吃的似的。晚上一餐吃少、过混好不好,我不知道,专家们都说好,那就是好吧;可现在有不少事坏在了专家手里也是事实,这在媒体是上经常看到的,不过在没看到坏消息之前,姑且还是相信他们吧。
我们中年人身体还是强壮些,还经得起折腾,可年老体弱的老人就够呛了,再不正常进餐、不讲究荤素搭配,估计会落得个营养不良,甚至闹出个什么病来,那就得不偿失了。我的岳父母就吃得少,一周与我们去吃顿荤菜,一个星期基本上都是吃素的。我父亲死得早,我母亲长期都是一个人生活,吃饭基本靠混。以前都是父亲做饭,她不会做,父亲走后,她只是把生的弄熟,谈不上任何色香味美,以混饱为原则。所以我经常是做些排骨、烧鸭子送过去,或带她到外面去吃。我哥也总是叫外卖点些鱼啊、鸡汤啊之类的荤菜去看她。不过我母亲比我岳父母想得开,她住万松园,好吃的东西多,有时不想做了,也出去吃吃。上次社区的老人体检,血脂竟然还偏高,医嘱要求注意节食;这简直是令人无法相信,她可一点也不胖啊!
吃什么好的呢?想,冬至是至阴,那就来点补阳的吧。狗肉不敢吃,牛肉经常吃,就决定吃羊肉。再说北方也有冬至吃狗肉羊肉的风俗,尽管武汉的地理位置非常尴尬,不南不北的,但也同时提供了南北通吃的便利,想怎么都行。反正羊肉我也爱吃,只是血脂高了后吃得少了而已。带谁去吃?儿生母苦,老婆的生日自然是带岳父母了;以后我生日再带我母亲去吃。
羊肉馆就在右岸大道大堤口江滩附近,离汉阳门很近,接到老俩口就直接去了。时间还不到12点,可羊肉馆里的人就不少了,我找了个靠窗的包厢,坐定。点餐是老婆的事了,她事先就在平台上点了个羊肉套餐,原价将近四百,套餐两百多一点,够三四个人吃的。在我们等餐时,就有人陆续进来,我想难道大家都知道今天是冬至,都来吃羊肉的吗?或者平时生意就这么好?不管怎么说武汉人还是爱吃羊肉的。
说到羊肉,我就想起十二三岁时在河南的那段日子,生活清苦,猪肉吃得少,鸡和羊肉倒是吃了不少。邓县也就是现在的邓州市属于南阳地区,靠近湖北的襄阳,城区面积不大,有两个十字路,一个大十字,一个小十字,几乎所有的店铺都集中在这两个十字路上,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了。我休学照顾生病的母亲,每天都是买菜做饭,这大十字、小十字我每天都是要去的,所以路上的店铺我记得非常清楚。但我最喜欢的地方一个是电影院,一个是新华书店(那时候我就喜欢书了),这两个地方我去的次数最多。我估计那半年时间,我至少看了有三四十部电影;新华书店虽说去得多,但买得很少,现在记得只买过几本绘画类的书籍(我带了课本,和几册鲁迅的杂文集,当然了看了也不太懂,最感兴趣的是封面上鲁迅的侧面雕塑)。
扯远了。电影院后面有条路,这条路通往一个三线的工厂,经常有武汉人在内的湖北老乡出入,所以路口边有不少农村来的人(多数是妇女)拧个竹蓝,或站或蹲在马路牙子上卖鸡、鸡蛋。具体记不清多少钱一只一枚,但应该是非常便宜的,那时我家的条件非常差,但我们能够吃得起,半年里至少吃过三十只鸡,鸡蛋就数不清了。为此我练就了一身杀鸡的好本领,不到五分钟,从杀,脱毛,开膛,滤膜内脏,剁块,等等,一只活生生的母鸡,顿时成了刀下这鬼鸡了。也许是当时杀多了,这后来的几十年,我几乎再也没有杀过一只鸡,也不忍心看,尽管鸡我还是吃的。吃羊肉的次数少些,也不需要到集市去买,当然了集市里有得卖,我们一般都是在医院附近的一个专门卖羊肉的摊子上买。靠街边摆一个小角铁和圆钢焊就的肉架,立柱上系着一两只脏兮兮的山羊,横架上挂着鲜红的羊肉、羊排和整支的羊腿;屠户戴顶小白圆帽,手拿砍刀,嘴里叼着没过滤嘴的香烟,一边剁肉一边吆喝。我一般只买纯羊肉,也不买多,一斤左右。回家后切成丝,胡萝卜也切成丝,大葱也切丝,加蒜、清大蒜苗,在锅里用旺火爆炒,那味道吃起来甭说有多美了。偶尔也买羊腿、羊脊骨炖着吃,但毕竟是春夏季节,不是当季,吃的时候少;再说我也不会弄,多是有当地的病友们教的。所以说,我前半生中吃过的最好吃的羊肉,当属于那时吃的胡萝卜丝爆炒羊肉。
羊肉锅上来了,连肉带骨头两斤多一点,肉烂,汤鲜,微辣,独特的羊肉香扑鼻,吃起来也不塞牙:这个羊肉锅地道。就是份量少了点。其它的菜还有青椒烧鸡、清炒豆角、生菜、烤羊肉串、烤掌中宝,等等。岳母吃得少,我们三人吃足够了。我平时吃饭,只用一张餐巾纸,但我那天用了五、六张,可能是吃羊肉的缘故,边吃边冒汗。
不知不觉中所有的包厢都满了,整个餐厅内充溢着浓浓的羊肉味,服务员更是往来点餐、端菜、加火、续水……忙个不停。这时,我发现个新鲜玩艺:一个送餐机器人。说是机器人,其实就是个三层的餐架,下面有个轮子,最上面是个小显示屏。我先还没注意,只见着它在过道上来来往往的,架子上放着菜,还跟俩位老人说,这个餐架有意思,还会动呢!当我看到它餐架上放着菜,在对面的厢坐前停下来后,我才知道它是个送餐机器人。当然了送到餐桌前,还是要服务员给端上桌的。
我就想,现在真是太先进了,连送餐都是机器人,赶明或许连厨师都是的了,那人就彻底的解放了,解放到连工作都没了。
现在有的餐馆,我都不敢进去,你一进去,服务员端上茶水,就塞给你一个平版电脑,就在电脑上下单,你要不会弄,估计连饭都吃不上了。我现在还行,但老人们就够呛,不会摆弄这玩艺儿,你都不敢上餐饮去吃饭。
我还真的有些担忧自己落伍了。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重读完张中行的《留梦集》。一本不到二十万字的小书竟然读了近一周的时间,这在我以前是少有的事情。想写点什么,可无从下笔,让思绪多酝酿一下。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手上已经有了一本中华书局一九九九年二版的《儿童杂事诗笺释》(初版于一九九一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看到海豚社的《儿童杂事诗笺释》,忍不住还是买了一本。文化艺术社的初版,我没见到过,而中华书局的二版,我以为是当时最漂亮的书了,到现在我都这样认为。版式尤其漂亮:右为周作人杂事诗的手迹,左为丰子恺所作之漫画插图,后页面是锺叔河的笺释,繁体竖排,不多不少刚好两页。可以想见锺叔河先生在版式上是下了番功夫的。
《儿童杂事诗》周作人抄写过不止一遍,最早的是抄于一九五〇年二月八日,最后一次则是抄成于一九六六年八月十四日,这期间还有个一九五四年一月的抄写本。中华书局的二版用的就是一九六六年写本;安徽大学出版社的第四版用的是一九五四年写本。此次再版,版式上有较改变,丰子恺插图按《亦报》原图原大复制,杂事诗原诗、笺释则用印刷体。但是此版将一九五〇、一九六六年的抄写本按原件原色影印,作为附录附在书后,则是最大的特点;在阅读之余,更便于集中欣赏周作人两个时期的书法手迹,乃为至乐之事。仅此附录就值书价。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3026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1 23:31:49

更新时间:2021-02-23 12:31:55

评论数:3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