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坐”家杂览

“坐”家杂览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夜读高尔泰的《寻找家园》第一部分的篇章,感觉与王鼎钧的《昨天的云》似曾相识,但高尔泰有种劫后沧桑的无奈之感。这段时间陆续读了周志文的《同学少年》《记忆之塔》,读了颜元叔的《人间烟火》,读了蒲宁的《苏霍多尔》《快乐的农家》,读了王鼎钧的《昨天的云》,收获颇多。想起这多事之秋还能读书,真是件幸福和奢侈的事情!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上个星期五到省图去借书。这几次我差不多是每两个月去一次,因为每次要预约,而且进出要扫健康码比较麻烦,所以我每次借书都是续借一个月,正好是两个月。起先一次只能借四本时,我借老婆的身份证办了个借书证,一次就可以借八本,也是想免去多跑路的麻烦,现在一证可以借八本,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我不可能一次借十六本书,这哪读得完啊,我就把老婆的证给退了。
以前借书,我在图书馆可能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现在顶多半个小时多一点,就回了,还是尽量避免一些的好。这次我借了八本,有三本是续借后又续借,五本是新借。三本续借确实是没有时间读完,因为家里也有想读的书,没有安排过来,可这书放在身边我安心,让一时想读又找不着,就只有续借了。如果书读后真的喜欢,我基本上会在网上再去买一本的。
这次新借的一本书竟然是本毛边本,而且是没有裁开的,这在我是比较意外的惊奇了。毛边本可是藏书爱好者的心头之爱了,只可惜我买书只为读,并不想藏,也算不得藏书爱好者了,故而对毛边本没有什么特别感触,也不会特意去关注它了。我的书被动藏下来也有好几千本,可毛边本只有一本,那还是在武汉豆瓣书店买的。那次去确实没看中什么书,正好看到金城出版社出的两本精装六十四开的喻血轮、喻玉铎所著的《芸兰日记 蕙芳日记》和杨之水的一本书(书名忘记了),觉得很好玩,就买了前者。为什么杨之水的那本没有买,我自己都感觉很奇怪,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肯定不是价格的问题,打完折也就30元我一点,我是可以接受的,可最终却没有买着实想不起原因了。在买书上我经常会犯下一些难以理解的、低级的错误,致使后来想起来非常失悔的事,这就算一件。
我虽然没有染上喜欢毛边本的癖好,但也难免从众,附庸风雅那么一回,入手一本,今后也不至于被有些雅兴者嘲笑,仅此而已。我的那本《芸兰日记 蕙芳日记》至今还没有裁开,不知是对内容暂时不感兴趣,还是有私心准备“珍藏”下去,所以没有感受到裁开书页时的快感,不知道与我翻读正常书籍时带来的“哗啦、哗啦”的声响有什么不同,这一回借到的这本毛边本正好可以让我真切地感受一下。
讲一个小插曲。我借书回来,把这本毛边书在老婆面前一晃,她看到了说:“咦,借到本坏书?!”我说:“不是坏书,是毛边本。”“毛边本?什么意思?”“就是书籍印刷好后三面不切边,由买书的人自己裁开来读的,是一种特别的书。很多读书人都喜欢得不得了。”“那还是没有切好的书,不是坏书是什么?还要自己裁,多麻烦!你把这本书裁开,图书馆不会怪你吧?”“怎么会!它是书的一种形式……””那就好。”这一刻我老婆在我眼里就像个没文化中年妇女,可要知道她可是医科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啊,不像我野鸡大学混出来的人哪。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对高尔泰《寻找家园》的赞誉实在在太多了,我不想再说些什么,只能说文章确实是好文章这些等于没说之类的废话。像这种真实讲述自身苦难的文章,即便是文字粗糙一些都可以够接受,可偏偏语言又那么漂亮,真是令人汗颜。有两篇文章我特别感触,一是《荒山夕照》,一是《没有地址的信》。他与黄羊最后的对峙那个场景,真是令人震撼:“我坐下来。不料这个动作,竟把它吓得急速地昂起头,猛烈地扭动着身躯。我想我在它心目中是一个多么凶残可怕的血腥怪物呵!事实上也是的。我真难过!”这个不经意的换位——由受虐者变成了施暴者,令他联想起自身的遭遇。下一段:“一道斜阳穿过山峡,把河谷照成金黄色。一时间不但黄羊,近处的岩石、红柳、芦草,我脚下的第一颗石子全都像镀了金。一道蓝色的阴影,摇晃着伸展到我的脚下……”是个非常明显的象征意味。万物平等,却又隐藏着危机。
《没有地址的信》我是含着泪读完,这是父亲写给已过世的女儿的一封没有地址、也不可能回复的信。文章中有两个细节:一块肉从中午含到晚上,一个是小时候在冬夜赤身找父亲。这种害怕再度失去的惊恐几乎是形成了本能。这两个细节像两记重锤直击我心中最柔嫩之处,我哭得不成样子。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对汉语的重新认识是我读《寻找家园》这部散文集最大的收获。北岛在读这部散文集所写的书评里说,正是因为在一个没有母语的环境里,才能把母亲当作艺术的材料来加工,写出了当代“红楼梦”般的汉语。为此,北岛还拿出海明威在巴黎,也是在非母语的环境下写出《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那样漂亮的英语来作为比较。北岛的这种说法是否成立、或正确,是个值得研究的专题,就留给既精通汉语又有深厚外语造诣的人去研究吧。不过像长年生活在外的乔志高、刘大任、刘绍铭、夏济安、思果等学人的汉语确乎是更纯粹、更干净一些。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今日是2020年最后一天,检点这一年所读的书,似乎是以往要多出不少,幸耶?不幸耶?我读书没有目标,兴趣容易转移,有时是读此书时知道了另一本书,就拿起来读,有时是看到其他书友提起的书,也会放下手里所读的书,找来读;所以一直以来收获都不大。不过,读杂书也有读杂书的乐趣,这世界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有所得就有所失,有所失往往也会有所得。我得到了乐趣。我阅读面很窄,几乎都是文学类,在这文学里就以小说为主,小说里又偏重短篇小说,而这短篇小说也是以外国翻译的为多,国内的短篇读得非常少。读小说外,就是散文集了,这几年下来也就围着几个感兴趣大家子来读,范围并不大,现在就简单的罗列罗列:
小说:1、《出轨》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重读)
2、《雨后》 (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重读)
3、《山区光棍》(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重读)
4、《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的故事》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5、《礼拜二的中睡时刻》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
6、《千只鹤 睡美人》(日本)川端康成
7、《雪国 伊豆的舞女 》 (日本)川端康成
8、《奥之细路》(日本)松尾芭蕉
9、《春时樱 秋时叶》(日本)德富芦花
10、 《英国特工》(英国)毛姆
11、《月亮与六便士》(英国)毛姆
12、《刀锋》(英国)毛姆
13、《彩色的面纱》(英国)毛姆
14、《人性的因素》短篇小说全集2 (英国)毛姆
15、《布园重访》(英国)伊夫林·沃
16、《蒲宁文集》(短篇小说眷卷 上) (俄罗斯)蒲宁
17、《蒲宁文集》(短篇小说眷卷 下) (俄罗斯)蒲宁
18、《蒲宁文集》(中篇小说眷卷 ) (俄罗斯)蒲宁
19、《契诃夫小说全集》(7) (俄罗斯) 契诃夫
20、《契诃夫小说全集》(8) (俄罗斯) 契诃夫
21、《克鲁采奏鸣曲》(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托尔斯泰
22、《一个地方的早晨》(中短篇小说) (俄罗斯)托尔斯泰
23、《卡拉马佐夫兄弟》(俄罗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24、《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上)(美国)海明威
25、《魔桶——马拉穆德短篇小说选》(美国) 马拉穆德
26、《傲慢与偏见》(英国)简·奥斯丁
27、《理智与情感》(英国)简·奥斯丁
28、《追忆逝水年华——在斯万家那边》(法国)普鲁斯特
29、《我的一生——卡萨诺瓦自传》(意大利)卡萨诺瓦
30、《北美殉道者花园》(美国)托拜厄斯·沃尔夫
31、《被占的宅子》(阿根庭)科塔萨尔
32、《你以为你是谁》(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33、《一直想告诉你的事》(加拿大)艾丽丝·门罗
34、《我打电话的地方》(美国)卡佛
35、《耶稣之子》(美国)丹尼尔·约翰逊
36、《暗室手册》(美国)科辛斯基
37、《栗树下的晚餐》(法国)莫洛亚
38、《菲雅尔塔的春天》(美国)纳博科夫
39、《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选》(上下)(法国)莫泊桑
40、《骑马出走的女人——劳伦斯中短篇小说选》(英国)劳伦斯
41、《费丽西娅的旅行》(爱尔兰)威廉·特雷弗
以上是西方小说类,大概还有一些短篇小说集一时忘记了,也有些可能不是今年读的,但估计所读小说应该在50-60本左右。
散文集明天再写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希望2021年文友一切顺利!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散文:
1、 《留梦集》 张中行
2、 《左心房漩涡》王鼎钧
3、 《碎琉璃》 王鼎钧
4、 《风雨阴晴》 王鼎钧
5、 《同学少年》 周志文
6、 《记忆之塔》 周志文
7、 《寻找家园》 高尔泰
8、 《烟火人间》 颜元叔
9、 《寂寞的画廊》 陈之藩
10、《一瞥集》 陈子善
11、《不日记》(一)陈子善
12、《张中行往事》 靳 飞
13、《谁是美食家》徐城北
14、《琦君散文》 琦君
15、《何其芳散文》何其芳
16、《孙犁散文》(上)孙犁
17、《花前琐记》 周瘦鹃
18、《世缘集》 陈从周
19、《锺叔河书信初集》锺叔河
20、《文与画》 汪曾祺
21、《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张岱(每天读一点)
22、《增补燕京岁时记》(上下) 邓云乡
23、《名士风流》 柳鸣九
还读了些有关书话的书,大约也有个十来本。
有些常读书放在床边,随时读读的有:《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古今诗选》(程千帆)等等。

今年比往年读得多一些。以往说是读书,其实一年下来接触的书不少,可读的并不多,今后两三年要补课。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新年刚开始,《汪曾祺别集》后十二本散文卷又推出了,是好消息,又是坏消息。好消息是这套别集内容、装帧、印刷都漂亮,开本也小便于携带,是居家旅行的必备品;坏消息是手上已经有了汪曾祺全部的作品,现在又得花钱去配齐一整套,不太划算。我手上已经购买了别集的八本小说卷,以我求全的毛病,不配齐这后十二卷,估计得好些时候睡不踏实。更甚的是,现在这套全集又出了个套装,二十卷一盒,让我很是纠结。是配齐,还是买整套?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不过要买也可能等到半价才下手,估计春节可能做活动,那时再老手。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金性尧《唐诗三百首新注》常建的《宿王昌龄隐居》“评析”说:“据〈唐才子传〉,常建于开元十五年(727)与王昌龄同榜登科,后寓居鄂渚(今湖北武昌),招王昌龄、张偾同隐。此诗之‘隐居’不知是否指在鄂渚者。”“鄂渚”,金性尧先生认为是“湖北武昌”,此解或有误。“鄂渚”作为地名,最早源于汉朝末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楚辞·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但具体的地理位置却并不确定。有文章考据,据屈原《哀郢》诗中所述行程,鄂渚是在鄂州西山、雷山一带,现城区有三闾大夫庙,西山上有望楚亭等景点为证。到了唐朝宋时期,鄂渚向西产生位置到了江夏县(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区),说“鄂渚”在 ”江夏西黄鹄矶上三百步”(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当代学者朱东润认为,“鄂渚”“在今湖北省武昌黄鹄山(蛇山)上游三百步长江中”。到了清代,鄂渚又还原于鄂州城区,据清光绪版《武昌县志》云:“鄂渚即樊湖。”樊湖就是现今梁子湖、江夏湖等湖的总称。文章根据一系列考据,认为“鄂渚”“上起武汉市江夏区,下至鄂州市鄂城区,东止黄石市区,南止大冶,长江南岸这一片区域”。我以为这一说法是较为准确的。那么“鄂渚者”应该是现今鄂州,隐居地应是鄂州的西山,而不是湖北武昌。其实在“评析”中金先生引高步瀛《唐宋诗举要》注诗题说“西山”“为武昌西的樊山”,也证实了隐居地是鄂州的西山,只是他把此“武昌”说成了彼“武昌”——武汉市武昌区了。
“武昌”作为一个历史地名,最早自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将都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今鄂州),并更名“武昌”,寓意“因武而昌”。而今天的武昌当时则名为“夏口城”,也是孙权在黄鹄矶山(今天武昌蛇山)建城而取名的。读过苏轼《前赤壁赋》的读者都应该记得其中有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这句中的“夏口”就是现在的武昌区,“武昌”则是今天的鄂州。
金性尧先生是非常我崇敬的文化大家,他的那套全集我差不多都收集齐全了,后来他的女公子编的《金性尧集外文编》4卷,未曾收藏,但《金性尧集外文编补》(上下)则收藏得有。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黄鹤楼是武汉的名片。以前每天上下班都要经过黄鹤楼,看见它见天的耸立在蛇山之巅俯瞰着长江,也不曾想登上去瞧瞧。为什么?见多了呗!您别说,从小到大这黄鹤楼我只上去过两次:一次是陪外地来的同学,一次是前两年我和我那口子。算起来中间隔了二十五、六年了。第一次是买的票,第二次是年卡免票。我买的年卡天天都可以上黄鹤楼。现在虽然随时都能去,可我也不会经常去的,不为别的,是想把它让给外地来的游客们玩,我们本地人就做好地主之谊吧。

黄鹤楼绝对是我们武汉人的骄傲,尽管有人说它是个假古迹。的确,一个四十年的建筑,你说它是古迹确实也说不过去,可你要是知道它的历史就不会这么说了。黄鹤楼建于东汉末年三国时代东吴黄武二年(223年)。当时孙权在夏口(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区)筑城,于“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这楼当年是为军事目的而建造的。可这楼到唐朝却成了著名景点,更因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而名闻天下。不过这楼的命运确实是不济,屡毁屡建,屡建屡毁,仅在明清两代时,就毁了7次之多。最后一座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遗址上只剩下清代黄鹤楼毁灭后唯一遗留下来的一个黄鹤楼铜铸楼顶。

在这里我扯点野棉花(武汉方言,题外话的意思),说说我与黄鹤楼的一点关系。我家里有两本老照相薄,里面都是父母年青时、我们小时候的黑白照片,在照相薄的最后面的一个纸袋子里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没有插进页面的旧照片,其中有一张是泛黄的老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幢三层高的塔楼。我问我父亲这是什么建筑,他说是奥略楼,有人说是黄鹤楼。我说不对啊,黄鹤楼有五层,比这高多了(当时黄鹤楼正在重建,我在报纸上看到过效果图)。他说这楼于清朝末年就建在黄鹤楼的故址上,说是黄鹤楼也不为错啊。我那时哪知道什么,我以为这就是黄鹤楼的原样了,还和同学们吹嘘我家有张老黄鹤楼的照片呢。直到现在我查资料,才知晓这楼根本不是黄鹤楼,而是张之洞的门生故吏在他调任军机大臣后,为纪念他主政湖北18年的政绩,聚资修建的风度楼。后张之洞借《晋书·刘弘传》中“恢宏奥略,镇绥南海”的语意,亲书匾额“奥略楼”,风度楼遂改名为奥略楼。奥略楼是纪念张之洞的,只不过修建在黄鹤楼故址旁边,才被人误认为黄鹤楼了。这楼50年代修建长江大桥时拆除了。这是一点关系。另一关系是我从小住首义路,要说紫阳湖是我们小时候的后花园,那么蛇山公园就是我们的后山了,不说天天去玩,一周至少也有三四回。特别是蛇山公园,它于1924年为纪念辛亥革命改为首义公园,是武汉最早的公园。蛇山半山腰是个广场,四围修建有许多亭台楼阁和池塘假山。还有一个猴山,里面尽是攀岩爬笼的大小猴子,是我们最喜欢的所在。在广场的中央有一个紫铜色的铜塔顶建筑在石基之上,这铜塔顶已破烂不堪,顶上有一条裂开的缝隙,花瓶状圆浑浑的铜身底部是波浪形的向内翻的铜边,像芭蕾舞裙子的裙边。我们知道这是老黄鹤楼的铜顶,但似乎没有一点保护意识,经常踩在上面跑圈,还趁没人时对着缝隙撒尿玩——你说这熊孩子。更有甚者,是我们曾密谋将铜顶偷去卖钱换烟抽。当然了肯定是没弄成,不然这黄鹤楼公园里供着的就不是同治楼的铜宝顶了。这东西现在成了文物了。想到我们小时候的所作所为,臊得真恨不能打个地缝钻进去!

八十年代重修黄鹤楼,可这原址却被压在了长江大桥武昌桥头堡下面了,没办法,只得向后移址到千米左右的司门口蛇山顶上,这一移,还真成就了黄鹤楼的雄奇伟岸了,使这座近两千年的名楼重又焕发了光彩。那些认死理的人非说黄鹤楼是假古迹我也没有办法,要那么说,清朝的同治楼是假的,唐宋时的也是假的,真的只有我们谁都没见过的那座军事建筑了,想见,只能穿越时空回到东汉末年的夏口城。

到武汉来玩的朋友,如果要到户部巷去玩,不妨移步到汉阳江边看看万里长江第一桥,顺道到桥头堡处瞧瞧黄鹤楼的故址,面对滚滚江水,感悟一番“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无奈;同时也品味品味苏轼知天乐命,“逝者如斯夫,而未尝往也”的达观。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我有个读书的朋友曾说过,一个人如读不进去《红楼梦》,他肯定会喜欢《金瓶梅》;反过来也如是。他说这话时,我既没有读完过红楼,也没有碰过金瓶梅,两下都谈不上有感觉。红楼肯定从小都知道的,电视剧、连环画那都是涮过好几遍了的;不过要谈这古典名著,那其他的三部更让我喜欢。我小时候学画,就是通过临摹《三国演义》连环画才找到了乐趣。本想以后当个画家,可命运的作弄,职业美专和后来的湖北美院都没考取。后来终于找了个美院的老师,说是我有这天赋,考取美院绝对不是问题,可偏偏自己出了问题,看到那些胳膊比腿粗、丑比美流行时,颠覆了我的审美观,突然对当画家失去了兴趣。这怪谁呢?谁都怪不了。这是题外话。就是连环画这东西让我对原著失去了兴趣——既然知道了小说的情节,谁还有去浪费时间去读原著呢。

那时候家里是有这些名著的,我父亲爱藏书,不光这“四大名著”,家里该有的《儒林外史》、《老残游记》、《聊斋志异》、“三言二拍”“侠义小说”等等,都有,还有不少外国名著。这些都是对我开放的,我是可以读的。至于《金瓶梅》家里也有,一套七本、还是八本一套的“洁本”,一套是太平书局的影印本。“洁本”没有兴趣读,没有“那些内容”哪个读它呢。这影印本是繁体字,大多数字不认识,又不会断句,读不下来;绣像呢,也迷迷糊糊,只能意会,远没有后来那些彩色的图片好看,偷偷翻了翻,也就再没兴趣读了。黄什么黄,也不过如此嘛。

成年后,《红楼梦》拿起的次数不少,但每次都只读几个章节,想读完,可终于没有读完过。直到五年前终于读完了,意犹未尽,还想读,但只是时时拿出来翻读,再也没有一气读完过了。所以,于“红楼”我是有愧的,相对于那些少说十几遍,多说无数遍的朋友,我根本谈不上是个读书的种子。《金瓶梅》呢,有些章节是读过的,但都是些套话之类的言辞,比那些年地摊上的“有色小说”差得太远了,一点也不好玩,所以说也是没读完过。五六年前孩子在上海读书,我经常去上海看孩子。去上海,去得最多的是福州路的书店,一年,我在淘书公社买了套刘心武评点的《金瓶梅》(三本),不屑说是洁本了,注里面都说了“此处删节XXX字”。买到这个本子,突然产生了想读完的冲动,当然不是刘心武评和有多好,只是想到作为一个读书人,连《金瓶梅》都没读完过,真是有些不太像话了。可是最终还是没读完。前几天,在书网上浏览,看到有里仁书局梅节的“梦梅馆校本”版《金瓶梅》卖,还便宜,不到人民币七八十元一套,就订了一套。连运费加在一起不到一百元,正版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但我想买个“全本”也是值得的。损失了也就不到一百元。拿到书,书倒是“全本”,但肯定不是正版,书后版权页是写的精装本的定价,书却是平装版的。不过这平装版做得真是漂亮,不比国内正规出版社的正版书差,说明我这一百元真是值得,一盒“黄鹤楼”的烟钱,可以消磨好些时光。书是竖版繁体,清晰,字大行疏,读起来不累。这几天我连着读了几章,终于找到感觉了。怪不得有人读古书讲究版本,非读繁体竖版才过瘾呢。我以前还认为是矫情,这样看来不是的,是我少见多怪了。这回肯定是可以读完的,这样才像个读书人。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很少读当代短篇小说集,到省图借了本任晓雯的《浮生二十一章》。小说在语言上借鉴了明清白话小说的遣词造句传统,还加入了一些沪地方言,读来使人耳目一新,现在且不管成功与否,这种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不过我个人感觉,语言稍嫌生硬造作,有些刻意为之的成份在里面。我以为成熟的小说语言是清晰、生动、流畅自然的。
小说集中讲述了这些个大背景下小人物悲剧的命运,但并没有试图揭示其中的内在根源,带有点宿命的的意味。小说人物卑琐,偏执,狭隘,整本小说集子里就没有看到一丝的温情与善良,有的只是算计和鄙视,所以人物的毁灭根本就不能激发读者的共鸣,甚至还产生某种厌恶的心理。
虽然文学作品不会去讲述“好人”的故事,可你总应该让读者在这些“坏人”身上找到一些令人反思的东西吧。不然我们为什么要去读小说?
这本小说集打开了我有思路,这是我要学习的地方。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最早读《论语》是杨伯峻的繁体版,囫囵吞枣读了两遍。后又买了本中华书局简体版的,还是杨伯峻译注。前几天突然想读,又买了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天津社科院版),还买了钱穆的《论语新解》,准备参照着读。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读了几篇刘庆邦的短篇小说。刘庆邦的短篇多来自社会底层,接地气,非常好读。他的短篇又令我想起了王祥夫。他俩都擅写短篇,而且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熟悉社会底层人物生存的艰辛,其人物和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就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所以有着很强的代入感。他俩的题材也并不仅仅只局限于城市或乡村或某一行业,这得宜于他们的生活阅历,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优势。写短篇靠的是生活。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寂寞的十七岁》是白先勇早期的短篇小说集,收有二十多个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大多带有模仿的痕迹,可以说是他短篇小说的学习探索阶段。《玉卿嫂》是这些短篇中篇幅最长的、同时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篇,是他早期短篇的代表性作品。小说多次改编成了电影、电视、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深受读者所熟知。小说中多次出现玉卿嫂那对杏仁大小的白色耳坠,是个隐喻,也是作者的道德评判。在我现在所读的几个短篇中,我最喜欢的是《我们去看菊花》,“我”对姐姐的“欺骗”交织着爱与歉疚,最终是对生活的妥协。《黑虹》、《小阳春》是借鉴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技巧,基本上算是成功的,但《小阳春》里视角在三个人物之间随意转换,结构也不平衡,所以显得突兀生硬,应该算是一个缺点。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昨晚又翻开汪曾祺别集《茱萸小集》,读了一篇自序、两篇访谈,外加短篇小说《钓》。《钓》是他的处女作,写得故作玄虚,语言也有意生涩,但充满了才气。仔细读来很有些废名的味道在里面,当然了沈的影子也是若隐若现的,阿佐林的影响也很明显。汪说年青时受过日本谷崎润一郎新感觉派的影响。
楼主:一石三鸟2016  时间:2021-02-23 12:31:55
我这人买书一点也不理性,买了之后立即后悔的事还真是不少;不过,我还是爱惜书的,即便不喜欢,也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将这些书卖掉或送人,更有甚者我还听说将书撕掉——这种事我是做不出来的。乔治·西默农的麦格雷探案集我年青的时候收集过几本,是那种黑色封面窄小开本且薄的书,也读过,现在几乎是没有什么记忆,可对他——乔治·西默农却记忆深刻。这种现象也许很奇怪,有些作家你明明没读过或读得很少,却对他印象非常鲜明,以至还有些暗中崇拜。我一直秉承只阅读纯文学的傲慢,对通俗小说有点不屑一顾,故而一切侦探的、武侠的、言情的小说我是不读的,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一部都没有看完,可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倒是看了大部分,可见这也只是我的许多怪癖中的一桩了。读乔治·西默农或许只是有人说他是将侦探小说转变为真文学的作家,可见我的定力还是不够,光听别人说就轻信了。
昨天找出本“乔治·西默农作品分辑精选”来读。这套书是上海文艺版的,一共10本。我当初买了其中一本旧书来读,继而收齐了全套,准备集中来读,可要读的书实在太多,读完一册后就没再读了。总想着读却没有机会。一册有三个故事,我读了第一个故事《弗拉芒人家》。故事非常吸引人,写得太棒了,真不是一般的侦探小说。

楼主:一石三鸟2016

字数:30262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1 23:31:49

更新时间:2021-02-23 12:31:55

评论数:3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