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侃侃明朝的边疆治理

侃侃明朝的边疆治理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1)
历史是延续的。中国古代历经朝代更替,但中华文明和它的文化一脉相承。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国,领土和人民代代延续。中国的疆土可分为农耕区和游牧渔猎的边疆区二部分。农耕区主要是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中央政权实行直接统治,设置郡县。边疆地区一般实行羁縻管治的间接统治。
农业区和边疆区的划分,是地理气候所决定的。我国农业的地理限制有二个,一个是从西到东地形三级跳;另一个是400毫米降水线。每年400毫米降雨量是农业种植的基础条件,达不到这个水平就没法农业种植,所以,在这条降雨线之外就是游牧民族,在这条线以内才是农耕文明。农业受地形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形成了胡焕庸线,即瑷珲-腾冲线(瑷珲现属黑河,故又叫黑河-腾冲线),把国土划分为东西二大区间。而在古代,东部地区还要去掉东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剩下来的才是农业区,即华夏核心区。东北大部气候湿冷,不宜农耕,经济以渔猎、游牧为主。西南云贵高原山陡谷深,经济落后,难以管理,长期都是自立为王,朝廷多以羁縻约束。

从地缘来看,中华文明处在东亚大陆大板块。这个版块覆盖帕米尔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以东的广大地区,东起太平洋,西至葱岭,北达南西伯利亚,南临南海。
东亚大陆板块可划分为东部农业区、东北渔猎区、蒙古高原、西域农牧区、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六大版块。东部农业区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区。华夏文明从黄河中下游的一小块地带发展起来,不断滚雪球地越滚越大。秦汉统一了华夏核心区,此后长期归属中国。汉唐两度向广阔西北延续。
元代控制了蒙古、东北、青藏、云贵和西域的一大部分,初步实现了整个版块的统一。明朝初年借前朝的威势部分维系了核心区对边缘地带的影响力。清代基本实现了东亚大陆板块的统一。这个统一实质是中华文明在整个东亚地缘版块发展的长期历史趋势。
可以说,现代中国的领土是在元明清奠定基础。
让人扼腕痛惜的事是,清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外来侵略势力打断了东亚板块的历史趋向。海棠叶遭受疯狂的咬啮和撕扯,大片大片的土地脱离了中国。领土缩水的过程延续了一百多年!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400毫米降水线


1935年的胡焕庸线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2)
农业首先受降水和温度影响。细看上面的400毫米降水线和1935年胡焕庸线,二条线之间的地带虽然降水够,但温度不够,难以耕种。而且清中叶之前,东北大部分也不适合农耕。云贵则是用了很久时间才纳入华夏核心区。因此,我们所说的华夏核心区主要是长城以南、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还有辽东、河西走廊等地。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3)
世界历史的基本单元是文明,而不是国家。文明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域(通常是一个地缘板块)生活的族群创造的全部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文明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多面体,有多重属性,其中最主要的是历史-时间属性和文化属性。文化是精神成果,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等。
历史上曾存在的许多国家尤其是中小国家,面积人口和影响不大,生存时间短、疆域变动大,对世界历史没有什么意义。而文明一般覆盖范围更大,时间更长。
一个文明可以覆盖多个国家。小小的希腊文明含有很多个城邦国家。而罗马帝国就代表了罗马文明,是一种国家型文明。中华文明是典型的国家型文明。中国国家的扩展就代表了中华文明的扩展。
国家有二个含义,一个是强制的政治权力,另一个是指这个政治权力所控制的土地范围,领土。一般来说,文明有三条标准:城市、冶金和文字。而国家必定是有阶级区分的。通常文明三标准也可以看成是国家出现的标准。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4)
大约2万-1万年前地球处于冰河时期。气候严寒,海水大面积下降,渤海、黄海俱成陆地。大约一万年前后,地球进入温暖期。温度大幅上升,海水迅速上升,大片陆地被淹没。
而在亚洲,由于印度板块冲撞,青藏高原持续隆起,也严重影响了东亚、南亚的地理和气候。
东亚的大部分,处于季风带,雨热同期,拥有世界最大的高产农业耕地。(南亚大部也处于季风带)。中国有二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一条是分割东西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巴东三峡山区-湘西雪峰山脉;这条线以东是平原丘陵,以西是山地高原,不过四川盆地却是低洼平坦。另一条是区分南北的淮河-秦岭线。淮河以南是江南地区,自然环境与东南亚相近,都是水稻产区。水稻原产于华南,向北传播到中原和朝鲜日本。稻作农业稳定、高产。它需要大量的人力劳动。以北是半湿润的旱地作物。
从大约距今一万年左右开始,中国各地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也就产生了。约一万至七八千年前出现原始农业和村落。氏族制度产生。约在公元前6000—5000年出现石斧、石刀、石锄、骨镰等石制农具。工具有石器、骨器、木竹蚌器等。种植植物、驯养家畜如狗猪牛羊鸡马等。搁荒制,一块土地种一熟或二熟就掉弃。
粮食作物,北粟(稷)南稻。北方以种植粟(小米)为主,南方多为稻作。手工业有制作陶器、骨雕、玉制饰品等。衣着为麻葛、蚕丝。房屋为土房、木屋。很早就用牲畜运输、耕种。

早在石器时代,中国的石质工具就与地中海至印度河的明显不同。中国远古的陶器,看不出与美索不达米亚及印度河流域有任何联系。小麦、葡萄和某些知识从西亚传入。马拉战车在公元前1500从西方传入中国。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6)
*多源一体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独立发展、多源一体的的原生文化。也吸收了各地方以至境外的一些成果。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分布着石器时代后期、文明初期的文化遗址。它们各有特点同时又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黄河中游、长江中下游、四川和东北等多地都有不同类型、独立发展的文化遗迹。以华北为例,公元前5000-4500年,华北种植粟(小米),证明华北农业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养绵羊、山羊。到公元前1000年,来自西亚的小麦代替了粟。同时,水稻、水牛、鸡和猪从南方传到华北。而南方种水稻,养鸡、猪、狗和水牛,与东南亚远古农业接近。
早在这个时代,中国大地上诞生的种种原始文化,已经具有初步的华夏特色。例如粟、稻的种植,木质房屋,尤其是对玉的喜好,最初的龙的形象,都与西亚北非有明显的差异。
中华文化的根苗在上古就出现了。如重视“姓”的区分;氏族及祖先崇拜,对“天”的崇拜、气候、历法和农业生产的知识等。很早就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大一统理念。
到了4000-5000年前,黄河中游率先进入古代文明世界。中华文明诞生了。黄河文明作为核心不断地发展,吸收各地的文化成果,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作为国家的中国也同时出现了。夏商王朝成为中国的主脉络。我们常说的“中华文明”和“中国”都是指称同一个实体,中华文明侧重历史和文化,而中国侧重领土和政治。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徐惟隆
欢迎围观,欢迎拍砖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7)
【讨论】质疑:
“华夏文明从黄河中下游的一小块地带发展起来,不断滚雪球地越滚越大......” 的说法也是罔顾历史,发明历史,华夏文明的起源是满天星斗,早在5000年前,辽宁的红山,陕西的半坡,山东的龙山,陕北的石卯,浙江的良渚,山西陶寺,河南等的仰韶,甘肃的马家窑,四川三星堆,安徽禹会涂山,遍及辽河、淮河、渭水、长江、汾河、黄河,岂止“黄河中下游一小块”?
回复:
大约八千年前到五千年前是中华文明的萌芽期,这段时期是满天星斗的状况。而同时,黄河中游是一个中心地带。而在五千年前中华文明进入形成期(三代到战国末),在中心地带首先越过文明的门槛,同时出现了国家形态的夏、商王朝。于是,黄河中游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区,并向四方辐射影响力。伴随着国家扩张的同时,中华文明也同步向外扩展。那么请注意,其他的星斗基本都停止了自行发展,而逐步和夏商周所代表的黄河文明融合了。就这样,中华文明和中国疆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黄河中游扩展到整个华夏农耕区,再继续向整个东亚大陆板块的边疆地带扩展。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8)
夏商的管辖范围,主要是黄河中游的河南河北山东安徽这几个地方的一部分。它们的疆土也就是那时中华文明覆盖的范围。
中国的制度文化并非起自孔孟,而是源自西周。“周公制礼”、分封诸侯、推行井田制。“天下”的概念随之而起。这个“天下”显然不是天底下的意思,那是全世界了。天下是指周王朝分封的范围,也就是中华文明的范围。不服教化的蛮人是被排除在“天下”之外的。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华文明和中国的重叠。
文明和国家还是有一点分别的。国家的领土扩张几乎全部来自征伐。而文明的扩展也可以通过和平的长期的文化传播。西周春秋时候,秦、楚、吴越原先都是化外之地,接受中华文化之后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三代到春秋、战国,中国的版图如滚雪球般涨大。秦扫平六国一统天下,这个天下包含了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方,可起初闽越岭南等还在天下之外。秦始皇南北征战,方才把华夏农耕区都统一都中国的版图。汉代进一步巩固了对农耕区的管治,此后历代都没有大的变化。、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商疆土图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秦版图大体相当于华夏农耕区。从长期来看,河西走廊也是属于农耕区。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09)
我们以文明论的观点来看世界史,把世界历史看作各个文明的演化史。以文明论的观点来看中国和周边的历史,也会有不同的着眼点。
中华文明和华夏文明不是同义词。华夏文明(汉文化区)是农耕文明,而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以华夏文明为核心和主体,同时包含游牧、渔猎经济的边疆族群,其中一些在历史上构成自己的文明。
在先秦,周-战国范围外,还有一个独立生存的巴蜀文明,后来被秦灭了。一个独立的文明体,不论大小,总是一个地理-政治体系,合符“国家”的条件。国家有二个含义,一个是社会形态,存在阶级分野,奴隶主和奴隶;另一个是指政治权力及其管控的地理范围。通常“国家”都符合文明标准。
秦汉之后,东亚各边疆板块先后出现多个文明。蒙古高原曾出现几个文明系统,匈奴、突厥,以及鲜卑、辽金等,可是受恶劣的自然环境限制,都不稳定长久。它们都是中华文明的子系统。成吉思汗时候形成了蒙古文明,与中原互动紧密,也属于中华文明。对于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文明,城市冶金文字三标准好像不太合用。不过它还是一个文明。蒙古高原始终保持游牧属性,没有接受农耕属性的华夏文明。可是它的历史和中原代表的华夏文明一直的互相纠缠,共同演进。到元代和清代,蒙古高原在政治和文化都归属中华文明。这是地缘-历史的大趋势。可恨近代被外来势力挖走一大块。
东北辽河-黑龙江板块,南部辽河流域半弄半牧,常常归属中原。这里曾出现农牧性质的高句丽文明,后来融入朝鲜文明。曾经存在的渤海文明,虽然地寒山陡,却也是农耕为主,接受中文汉礼。
而鲜卑、契丹、女真和满洲等北方族群,渔猎游牧,并没有持久的文明。他们先后进入中原地区,接受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成分。
西北的甘肃河西走廊自西汉之后就基本属于华夏文明。北宋时西北出现西夏文明,采用汉字为基础创制出笔画繁杂的文字。这个西夏文明也可看作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分支。
西域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就有三十六国,它们可看成是西域文明。西域文明不持久,受外来冲击很大。先后皈依佛教和伊斯兰化。蒙元以后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藏文明源自山南,似乎一开头就是农耕为根本。它一度受印度文化很大影响。然而藏文明从来不属于印度文明。它有自己的物质文化,自己的历史变迁。虽然时强时弱,长期分裂,但作为文明整体是独立存在的。藏文明和中原的关系很密切,远非印度可比。元代以后逐渐归入中华文明。
云贵高原的社会发展似乎比西藏更迟。在宋朝出现了南诏国,也可看成是中华文明的分支吧。元以后云贵就归属中国。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0)
*元代领土
中华文明处在东亚大陆地缘板块。这个大板块的核心区是华夏农业区,周边的边疆地带有东北、蒙古高原、西域、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共五大地缘板块。华夏板块自秦汉以来始终归属中国版图。而边疆地带,在蒙元以前大都没有归属中央政权。到了元代,边疆五大板块基本都归属中国,只有西域的一大部分属于窝阔台、察合台汗国。
明朝继承元朝的大部分领土,是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土地大国。农业地区设十三布政司,就是省,另外南、北直隶也是省级单位。边疆地带则为羁縻制度。由当地土司自行管理。
明初名义上从元朝接手了云贵青藏和东北,失去了蒙古和西域。明末实际上统治的只有华夏农业区和云贵。明初最强盛时领土面积据说约一千万平方公里,明末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而到了清朝,所有边疆国土都划入中华帝国的范围。清中叶的国土1,350万平方公里,至清亡时还有1,100多平方公里交给民国。在如此广阔的土地上,许多的族群和平共存,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央政权维持有效的管治。这是历史上从未有的。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这张图比较清楚。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这两幅都是元疆域图。一张(谭图)北边一直画到北冰洋。感觉有点扯。西伯利亚南部素有居民,称“林中百姓”,从地缘上属蒙古高原板块。但西伯利亚北部古代是无人地带,人迹罕见,怎么管治?元代的北界,应该是贝加尔湖再往北一段,不会到北冰洋。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1)
中华文明的历史,有一个特点,就是地缘、文明、国家和民族四个方面基本互相吻合。这对于体量大的文明来说是少有的。
东亚大陆地缘板块是个巨大的地理系统,它有层级,可以细分为若干子板块。中华文明也是有层次的大系统,同样包含若干次级的子文明。大体上,中华文明对应东亚大陆板块,次级文明对应次级地缘板块。
中华文明不等同于华夏文明。华夏文明是指汉民族的农耕文明,它是中华文明的主导核心。支撑中华文明的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族群。
在商周时期,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首先在黄河中游出现,它对应的国家形态就是中原王朝。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初步形成,中国的领土也完成了初步的整合。以后经历汉唐的扩张和几次收缩,到元朝覆盖整个东亚大陆板块的中华文明和中国疆土基本奠定。到清中叶,中华帝国的疆土达到极盛,囊括了东亚板块的各个子板块。这实质上是各次级文明和各族群长期互动的历史趋势。东亚大陆的各族群也汇聚成为一体多元的中华民族。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2)
蒙古帝国不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重要的大事件。它在此前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打通了东亚-西欧的交流通道。各个文明和族群的交往空前密切。中国的科技发明和产品源源不断进入西亚欧洲。文化交流也是前所未有。最大的受益者是西欧,其次为阿拉伯。而中国的得益不算多。
而在东亚大板块内,各子板块和族群的交流互动也上升到新的程度。中原的吸引力大为提高,同时各板块之间,如蒙古高原和西藏,也变得十分紧密。蒙元帝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基本覆盖全域的中华东亚大帝国。这份政治遗产成为后来中国的传统,中华大帝国也成为东亚大陆的共同观念。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明帝国虽然军事上不算强势,但依然保有辽阔的土地,包含东北和西藏。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3)
【讨论】蒙古帝国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蒙古高原先后出现几个文明系统,匈奴、突厥,以及鲜卑、辽金等,可是都不稳定长久。强则入侵中原,弱则举族西去,或者分裂成多个碎片。它们的文明程度没有多大进步,基本上是每次循环都回归落后,从头开始。
蒙古高原的文明和政权和华夏关系密切,历史互相影响,都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部分,子文明系统。成吉思汗时候形成了蒙古文明,也属于中华文明。
蒙古帝国疆域辽阔。怎样从文明的角度评价帝国时期?这恐怕是难以做出简单的结论吧。
在世界史上,希腊文明的世界,就是使用希腊文字的地区。同理,阿拉伯-伊斯兰世界是指采用阿拉伯文字的地区。而蒙古人文化很低,即使在蒙古帝国范围内,蒙古的文字也不是学术和宗教的语言。我个人倾向于认为,蒙古帝国没有基本一致的文化,严格地说甚至不是一个单一的文明。
单考虑元代的中国,中华文明并没有中断。中华文明的基本特性,例如农耕社会、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等没有根本变化。基本的文化要素,如采用汉字、尊儒、实用主义、书面文化发达等也一如往日。连科举也照样不误。
我不知道蒙古文字是否广泛使用,但起码在中国农区,汉字依然是官方文字、书面文化的文字。因此,元代的中国依然的中国,依然是中华文明,没有断裂。
而在中国以外的地方,蒙古帝国很快就分裂,各汗国实质上互不统属,争斗不已。尤其是,蒙古族群迅速地失去原有特性,被各地的不同文明所融化。很难认为蒙古帝国是一个完整的文明。
从较长的历史来看,蒙古族群只有在蒙古高原才基本保持它的族群和文化。而在其他广大地带,蒙古人没有留下什么文化遗产。他们被彻底地本地化和被融化。
【】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4)
京城和正统
宋元时期,辽、金和蒙古都选择北京地区作为京城。这也成了新的历史惯性,被明清和现代中国继续。
京城通常代表了皇权的合法性,代表了正统。自商周到西汉,京城都是在伊洛和关中摆动,以关中为主。伊洛就是狭义的中原。中原的含义是可宽可窄。最初是伊洛盆地,稍后扩大到黄河中游,今河北、晋南、山东西部,有时还包含关中。而更大的时候,中原泛指黄河中下游,即整个华北;最广义的中原,是泛指华夏农耕区,包括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以至东南沿海丘陵。
从地缘来看,中原指代河南的时候,“得中原者得天下”,定都中原就获得皇统了。我们把中国看成棋局,中原是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欲得中原守中原,必先在边角地区取得牢固的根据地,然后再取中原,则可谓三分天下得其一。而且往往被天下人默认为天下正统。
《三国演义》痛骂曹魏和司马氏篡权奸贼,不知道当时的士民是不是真的仇视这些逆贼。不过既得中原,只要稳定二三代人,也就是五六十年,时间就会抹去伤痛。天下人心自然会向往中原,没有人默认成都或建业为帝都。中原不但有很大的地理优势,而且精神和心理的优势也是不少的。
南北朝之初,衣冠南渡。对于南渡的家族,还有滞留北方的许多人,心目中当然是以建康为正统。然而只要北方战乱渐平,就必然会产生帝王气象,而江南始终是偏安一隅,成不了大事。几千年历史,江南胜北方的只有朱元璋一人。而江南一旦灭亡,那皇统也就没了。
北宋定都开封,也算一统天下。而辽金定都幽州,也算是进入中原,接受中华文化。这也可以理解为被中华文明所吸收。而到蒙元定都北京,确定了大中国的格局,也确立了北京地区不可替代的地缘重要性。北京就是中国的中心。明朝以北伐取胜,到皇二代仍然无法逆转历史规律,重演北方胜南方败的老路,也不得不北迁京都。
近代的民国,北洋政府维持北京的京城地位。南京以江南为根基,终归难逃偏安败亡的老路。
得中原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得皇统,这是不变的地缘-历史规律吧。
楼主:俗人无语  时间:2021-01-11 08:14:17
(15)
我们来看看明朝的疆域。还是蛮大的,据说有1000万平方公里。不过扣去羁縻地带就没这么大了。明末只有三百多万平方公里。
明朝的边疆治理,有一些和传统汉唐宋不同的特点。从地图可以看得很清楚,明帝国领土包含华夏农业区(即中国本部)和三大边疆板块:云贵、青藏和东北。明帝国军事不是强势,从没有在青藏用兵,东北的军事部署也没有超越传统的辽东范围。它为什么可以拥有辽阔的东北和青藏?我认为是历史的惯性,是和平地继承了元帝国的传统。
中华帝国向云贵板块渗透为时很早,秦汉就纳入中央帝国。不过主要是控制贵州湘西地区。而云南虽然在东汉到南北朝列入中国领土,但南朝后期就脱离了中原王朝。到了隋唐时候,是中原王朝的羁縻地区,不是直辖地区。这个羁縻局面也不能维持很久,到了8世纪中叶以后,南诏依附吐蕃反唐,根本就脱离了唐王朝。南诏之后是大理。总的来说,从6世纪脱离中原王朝,经过了差不多700年,到13世纪才由元朝征服大理,把整个云贵都纳入领土。明初洪武十四年明军攻占昆明、大理,接管了云南。从此云南就一直归属中国。
东北黑龙江流域纳入明朝领土,是源自奴儿干都司宣慰府。黑龙江潮湿苦寒,远隔万里,对中央帝国没有多大价值。明廷设立宣慰府,而当地头人也愿意接受,无非也是出于元朝养成的习惯。
西藏的乌斯藏也是同样道理。明军从没有上青藏高原。当地的宗教和俗世领袖是自愿接受明朝的羁縻。我不相信什么仰慕中华文物制度之类的赞美。归附中央只是为了经济利益。中原的物产和手工艺品历来都很有吸引力。接受中原封官许爵,就一定要有物质好处。
明朝的生产能力无疑很高,可以大量赠送给边疆头人。而且当时的陆路交通经过长期开拓,已经较为顺畅。这些是长期的历史进化的结果,类似量变到质变。
汉唐都很重视西域,而明朝并没有能控制西域。一个是战斗力不足,另一个是不很需要。汉唐开拓西域,军事上是要打击匈奴突厥的侧翼,经济上是为了商业贸易,丝绸之路。而明朝海上贸易活跃,西北陆路重要性就下降了。
海洋贸易活跃,是明代的又一个特点。它说明了当时航海和造船都上升到新的水平。海上交流足够安全而且很频密。
明代还有一个特点,是完备的羁縻制度和朝贡制度。羁縻和朝贡古已有之,而到明朝达到完备,羁縻地方特别多。府、州的长官是流官,是中央政府可以随时调动的。府、州秉承中央政府的政令进行统治,向中央缴赋税,服徭役。但羁縻府、州只是给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一个都督或刺史的名义,实际上是当地基本上自主的统治者,他的地位是世袭的。王朝动不了它,它只是归附而已,你要动他他就会举兵叛乱。羁縻府州和正式府州完全是两回事。

楼主:俗人无语

字数:83059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20-06-23 00:09:25

更新时间:2021-01-11 08:14:17

评论数:2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