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王弼注道德经》——儒解五千言的垃圾桶

《王弼注道德经》——儒解五千言的垃圾桶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王弼 (曹魏经学家、哲学家,公元226—249年),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微山县)人。中国古代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明察聪慧,爱好老子,通辩能言。” 曾任尚书郎,文名盖世,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 、《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 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 、《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联合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清正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交好钟会、何晏等人为友。正始十年(249年),去世,时年二十三岁,遗下一妻一女。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在汗牛充栋的五千言历史注解诠释作品中,《王弼注老子》可谓是独树一帜,出类拔萃。传世本虽有很多种类,但目前流行的通行本,其实就是王弼本。因而高明等人也才会以盗版王弼本为准本末倒置去校勘原版帛书。王弼本如此受青睐,当然也是独尊儒术的历朝历代广受推崇的自然结果。比如南宋著名官吏、文学家、史学家熊克就出版此书引经据典评说:
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
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不足之迹,断可见也。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辩之尔。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尝谓,弼之于老子,张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五千言,乃论述“以道立天下”的治世学说,因而被称为道学。然而,华夏之大,百家争鸣,治世学说非此一家,同样自诩为治世绝学的儒学,如其创始人周公为代表的周儒礼制学说,以及一脉相承,以梦见周公为荣而一心克己复礼的孔老二的孔儒奴术,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且在实践中都打败了道学,取得了官学显学地位而全权统治全社会的文化出版和意识形态领域。以致孔老二自豪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则更狂,竟然口放狂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一幅老子天下无敌的霸主嘴脸暴露无遗。
礼制从周朝始创,统治西周到春秋礼崩乐坏时期,有效期已长超5个世纪,而与之争峰,断言:“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的道学,则只剩下了一本馆藏的代表作《五千言》及一些有幸读过此书的拥趸或粉丝如老聃等。不能不说,在中华治世学说的历史竞争中,儒家始终占据了上风,是赢家,而与之对立的道儒互绌的道学,则属于被罢黜之列的输者。从周初的反周儒礼制失败,再到汉初取得文景之治的巨大实践成效,却依然被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国策而废弃罢黜,前后相差十个世纪左右,两次失败于儒家之手,成为典型的失败者代表。但这种现象当然绝非偶然,如有人说的那样:要么是学说本身有错,要么是不符合需要者的利益,总之,不会空穴来风,必然事出有因。这话说的确实不错,只是道学的失败,绝非理论自身不够优秀,不能指导实现天下大治,而是它这套理论不符合统治者维护皇家权益的需要。所以,实践中,“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道法自然从而能够利于科技发展、利于百姓和国家发展的道学,败给了以防止犯上作乱、三纲五常维护皇家权益为己任的儒家奴术、奴役术——儒术!因此,自己皇家天下权益至上的汉武帝,成了个人利益第一而以牺牲国家发展权益为代价的历史罪人。中华民族最终落到楼后挨打的悲惨境地,先后被东西方的敌人侵略奴役,奴术儒学就是罪魁,汉武帝则是这一结局的发令枪手。从汉武到光绪,两千余年,中华民族除了改朝换代,奴役术儒术的独尊地位始终未变,换汤不换药,原地踏步走,除了孔老二坐上了什么大成至圣先师的宝座,再没有任何本质发展。所以,连黑格尔都不屑地说:“中国没有历史”,只有一些改朝换代!(“中国历史从本质上看是没有历史的,它只是君主覆灭的一再重复而已,任何进步都不可能从中产生。”)真可谓是一针见血,击中儒术确实保皇,但也确是阻碍科技发展和国家社会进步的死穴要害。
中国人的聪明才智都被儒家毁了。发明了火药,用于放炮仗,却被西方拿过去做枪炮打我们。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儒术为防止犯上作乱,根本不允许离经叛道的“创新”!科学技术因而都成了“奇巧淫技”,不登大雅之堂。所以,两千多年改朝换代,只不过是汤换了,独尊儒术的药却始终没变过。皇家权益确实保住了——从汉到清,都是皇朝,差别仅在于皇帝姓名不同。但科技进步国家发展,则几近于0!因而中国命中注定要落后挨打。而这个命,就是国家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发展指导思想:儒术或曰孔孟之道。
儒术为防止离经叛道犯上作乱,抑制创新,乃是其命中注定。所以,把正版帛书的“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篡改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就是不可避免的选择了。而“古、今”两字一字之差的篡改,却代表着道儒两条不同的治世路线,也揭露了儒家包藏的奴术祸心。为什么要执古之道?因为这个古就是代指蔓延两千多年的儒术!再古则是“以礼节之”的周儒礼制。而“今”呢?当然是与时俱进的当代先进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所以古今一字之差,乃是道儒两条路线,先进与落后两条道路的本质差别。由此也可知,儒术指导下排斥进步固步自封的华夏大国,不落后挨打都不可能了吧?!而这就是中国的实际历史。
五千言作者的时代,他要去彼取此,反对的是“愚、乱之首也”的周儒礼制,可惜失败了!周公的礼制统治长达8世纪左右。后来汉初时代,道治下的文景之治,实践很成功,却最终又败给了周儒的继承人孔儒——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这又为什么?其实就是一个原因:儒术就是奴术、奴役术,对于保皇特有用有效。而道学却是推崇以道立天下的法自然治国,以百姓之心为心,对皇权没有直接利益。而周公与汉武帝一样,都是皇权第一!道学焉能不败?
所以,没有永恒的对错,只有永恒的利益。道学虽然科学,对国家百姓发展虽好,但仅仅“下知有之”的大上,于统治者汉武帝的皇权无益。保天下大治却不保皇家权益,而这就是道治失败的根本原因。汉文帝刘恒可以忍受贫穷,当布衣天子,道治得以施行,但他的孙子汉武帝刘彻不行,他要加强中央集权,乾纲独断,所以独尊保皇儒奴术罢黜百家,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这也就指出了道学的致命缺陷:不能适应和满足野心家的需要,被其罢黜不用也是理所当然!否则,以道立天下的文景之治,就能延续下来,也许就不会发生后续的一连串的改朝换代了,今天的中国铁定全球第一。只可惜汉武帝私心太重,皇权至上,却坏了中华民族的大好发展前景。不过,即使没有汉武帝,也会有别的枭雄想要称霸天下!唯以百姓之心为心而忽略了帝王之心的道学,命中注定不可能总是碰到汉文帝那样的布衣天子而总有失败的那一天!这就是由道学自身决定,胎里带来的内在癌细胞,绝症无治。
说到这里,又想起了黑格尔的那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道儒互绌的历史和结果,证明事实确实如此。不服不行!


( 五千言作者不是老聃等,本人有专文:老聃是偷书贼吗?)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虽说中国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实质上就是周公创立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先是周儒,后是孔儒,一直延续到了大清朝。中间虽说也有道学等学派占主流的时候,如文景之治,但都属于昙花一现,很快就都被儒术取代了。所以说,儒术在中国历史上始终属于官学显学,其他学派则只能沦为民间陪衬了。只是令人可惜的是,儒家学派虽然在社会中混的风生水起,独尊独大,但它的学问却始终难登大雅之堂,因为儒术虽实用,却不是道学那样从宇宙起源论起的完备思想学说体系,它的致命缺陷,就是缺乏哲学上的本体论理论基础,从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实际上算不上学,只能算是一种实际应用之术!所以称为儒术。汉武帝不是独尊儒学,而是独尊儒术。这说明,对儒家的那点儿没有本体论哲学根基的幼稚肤浅见识,发起独尊的董仲舒也心知肚明,所以他提出的建议,也只是独尊儒术!至于儒学吗,那不提也罢。就如同黑格尔评价孔儒学说:“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从里面我们不能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儒术这个缺少理论基础的致命弊病,理所当然就成了令儒家痛心彻肺的心病,自是必欲去之而后快。怎么去呢?客观上存在的最简单的办法,当然就是当小偷伸手派,把华夏唯一拥有的哲学本体论,即道学的本体论,直接剽窃拿过来为儒家所用,还美其名曰:内用黄老,外示儒术!这不就一切万事大吉了?而实际上,儒家也确是这么干的!
由于道儒互绌,因而道学代表作《五千言》开篇就批儒:上德不(否)德,即无为无以为也的道学上德,否定有为有以为也的儒术下德,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如此旗帜鲜明地批儒,儒家就是剽窃回去也不好用啊!怎么办呢?还好客观上也有一个有效的办法,那就是篡改呀!是以儒家说干就干,立马出手篡改原文了!最明显的一步,就是把道篇提前,改原文的德上道下篇结构为道上德下篇结构。这样,开篇就不再是直接绌儒的上德不(否)德了,而是变成了谈玄论道的玄学思辨空谈了!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读者自是不知所云,陷入蒙圈,被搞得晕头转向,哪里还能分辨出什么批儒与否?!就这样,被篡改为可以满足儒家所用的儒家经典《道德经》,也就这样堂而皇之的问世了。
但即使如此,五千言原文如上德不(否)德等等的绌儒色彩太过鲜明清晰,而原文也不允许篡改删减太多,否则就难以自圆其说,起不到理论基础的作用了!怎么办呢?这点小困难难不倒独尊独大、把控文化出版发行领域的儒家,原文注解诠释和出版发行动点小手脚,滥用点小权力,糊弄过去读者不就行了?注解吗,请刀手,按儒学的需要篡改。这就是去除了绌儒色彩的儒解《五千言》历史注解之起源!而真实反映原文批儒真相的道解注解诠释则一律封杀,不准出版发行。这样一来,几千年流传下来,真正的道解注释,早已淘汰殆尽,而剩下来的,自然是得到儒家允许,完全符合儒学“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需要的儒解诠释了。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存世的各种历史注解,如韩非,河上公,王弼等等,其实都属于儒家特意选定允许流传的儒解版本,从中已经丝毫看不出任何绌儒色彩了!真实的道解绌儒色彩注释,早已湮没在儒家不断滥用职权、劣胜优汰的上千年历史流传过程中了!越是被独尊的儒家推崇的注解本比如如今大名鼎鼎的《王弼注道德经》,就越是儒解!你越读越信越虔诚,就越上当受骗!因为它们早已成为儒家经典了,真正的道解绌儒原文,只能由你自己阅读帛书原著去获取了。幸好,老天爷为真正的道学爱好者准备了一个大馅儿饼——先于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帛书原版《五千言》于1973年出土了。读者终于可以十分幸运地看到原汁原味的德上道下篇结构的绌儒道学原著了。这乃是名副其实地千年不遇的奇遇和福音啊!
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一个合理推论,即现有儒解的历史注解必须全部推倒重来,因为它们只能歪曲误导,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要想真正学习、领会和全面把握道学五千言,除了自己刻苦研阅原版帛甲本,没有捷径可走。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讲,就是: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而用毛 的话来讲,就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现在,我们就依帛甲本《五千言》的原版结构顺序,来看看王弼的儒解五千言都干了那些伤天害理的事儿。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帛甲本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不居亓华。
故:去皮取此。
——————————————————————
王弼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王注:
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何以得德?由乎道也。何以尽德?以无为用。以无为用则莫不载也,故物无焉,则无物不经,有焉,则不足以免其生。是以天地虽广,以无为心。圣王虽大,以虚为主。故曰,以复而视,则天地之心见。至日而思之,则先王之至睹也。故灭其私而无其身,则四海莫不瞻,远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则一体不能自全,肌骨不能兼容。
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无执无用,故能有德而无不为,不求而得,不为而成,故虽有德而无德名也。
下德求而得之,为而成之,则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善名生则有不善应焉,故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
无以为者,无所偏为也。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将明德之上下,辄举下德以对上德,至于无以为,极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于无以为而犹为之焉。为之而无以为,故有为,为之患矣。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不能不为而成,不兴而治,则乃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爱之者,而爱之无所偏私,故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爱不能兼,则有抑抗正真而义理之者,忿枉佑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为矣,故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直不能笃则有游饰修文,礼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责往来,则不对之闲,忿怒生焉。故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夫大之极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岂足尊哉。故虽德盛业大,富而有万物,犹各得其德,虽贵以无为用,不能舍无以为体也,不能舍无以为体则失其为大矣,所谓失道而后德也。
以无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劳焉而物无不理。下此已往,则失用之母,不能无为而贵博施,不能博施而贵正直,不能正直而贵饰敬,所谓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也。
夫礼也,所始首于忠信不笃,通简不阳,责备于表,机微争制,夫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况务外饰而可久乎。故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
竭其聪明以为前识,役其智力以营庶事,虽德其情,奸巧弥密,虽丰其誉,愈丧笃实。
劳而事昏,务而治薉,虽竭圣智而民愈害;舍己任物,则无为而泰;守夫素朴,则不顺典制;听彼所获,弃此所守,识道之华而愚之首。
故苟得其为功之母,则万物作焉而不辞也,万事存焉而不劳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义可显,礼敬可彰也。
夫载之以大道,镇之以为名,则物无所尚,志无所营,各任其贞,事用其诚,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弃其所载,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聪明,仁则诚焉,义其竞焉,礼其争焉。
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义之正,非用义之所成也,礼敬之清,非用礼之所济也。
载之以道,统之以母,故显之而无所尚,彰之而无所竞。用夫无名,故名以笃焉。用夫无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华不作。
故母不可远,本不可失。仁义,母之所生,非可以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为匠也。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名则有所分,形则有所止,虽极其大,必有不周,虽盛其美,必有忧患,功在为之,岂足处也。
(王注原文是一不分段整篇,本人初为分段负文责)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上德不德的自相矛盾。
太多人没有发现,《五千言》开篇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如果不明确其中不德、有德、无德中的德字概念中暗含的上下德涵义区分,这句话实际上乃是自相矛盾的典型。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恶果,估计是作者高估了读者的逻辑分辨能力才这样省略书写的缘故吧?
许多人对“不德”感到理解困难,实际上,古时,不、否,乃同一字,不德=否德。否字,则是后来才从“不”字分化发展出来的(不,下加一口,就成了否。下加口,表示口碑向下、不赞成之意)。可是,既然上德否德又怎么可能“是以有德”呢?因为上德也属于被否的德的范畴呀!而下德明摆着不失德,既然没失德,又怎么可能无德呢?毕竟无论上德还是下德,它们都是德呀!所以,这充分证实,作者在用德这一字时,实际上已经暗含着区分了其中的上下德涵义,这才可能避免自相矛盾:
上德否(下)德是以有(上)德;下德不失(下)德,是以无(上)德。
大家看看,这个句子是否必须这样理解,才可能避免行文中出现自相矛盾?!而作者之所以开篇就提出与区分上下德概念,乃是为了区分“以道立天下”的道治与“为政以德、以礼节之”的礼治之两种相反的治国学说之间的本质不同。所以,紧接着给出上德的内涵:上德无为无以为也,当然这也就是上德“唯道是从”和“道法自然”的具体表现。而对应的王弼本的衍文:“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也”,则是周儒攘臂而乃之的礼治人为驱动模式的典型。
因此,五千言开门见山区分上下德,否定下德上仁义礼,指其皆“失道”而绌儒扬道,去皮取此,充分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道儒互绌!比如在信奉黄老之学的窦太后提问《老子》如何面前,儒生辕固生,也敢大放厥词,颇为轻视地答道:“此是家人言耳。”反正就是把窦太后尊崇的黄老哲学贬得一文不值。
五千言作者惜墨如金,用字能省皆省,能隐含表示的,就不写在明面上。这虽然节省了版面和书写材料,但对于读者的逻辑思维推断能力却大大提高了要求。理解不到位如上德不德,就会陷入自相矛盾而不自知,不能正确理解原文本意了。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首先,对比一下帛甲的原文,可知王本增添了“下德为之而有以为”这一句,以与上句相对应。为之而有以为也的下德,乃是作为上仁上义上礼的总代表,与上德相对而言,而与上仁义礼不是并列关系。所以,作者直接讲上仁义礼,隐含着它们就是下德的具体代表。后人把原文隐含的下德有为有以为写到明面上,含义就重复了,多余了。不过,只要明白下德是总代表而不是并列关系就没问题了。作为上仁义礼的代表,为了对比更鲜明,这也不算错。应是后人为了更易懂通俗而画蛇添足的结果吧。不过,也确是更易于理解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之点是在于王弼开门见山,不管作者的“德”之原定涵义为何,就先给德下了个自己的定义:德者,得也。常得而无丧,利而无害,故以德为名焉。
这样一来,其实往下都可以不用再看了,因为王弼实际上已经偷换了概念,用自己定义的德取代了作者的德概念,因而以下所论实际上都是在论他自己定义的“得”,与作者毫不相干了。你作者批不批儒,那是你的事,我只需挂羊头卖狗肉,以假乱真,就一脚整个儿把作者给踢一边去了。这一招偷天换日指鹿为马的手法,玩儿得不可谓不毒吧?!然后,洋洋洒洒啰啰嗦嗦一大篇,东拉西扯不着调,一副十足的假药贩子嘴脸,声嘶力竭连篇累牍只为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把他的假药儿“得”当德卖给你。反正读者已经落入了“德者,得也”的陷阱,谁管你懂不懂晕不晕呢?晕菜才更好呢!哪里还能看出本章的批儒原旨?
就这样,简单的一招指鹿为马,偷换概念,就破解了五千言上德否定下德、开篇批儒的原宗旨。反正是儒家把持着舆论权,谁又能管得了?还不是想怎么说就怎么是?谁敢、谁来反驳与揭露事实真相呢?
其实,只需稍微动点儿脑筋,结合原文仔细看一看,立刻就可以知道,作者的德,乃是指道生之德畜之之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与什么“得”根本无关。道学之德如玄德,会是玄得?得畜之?作者眼中,上德否定下德,泾渭分明,难不成得,还有上得下得之分?上得否定下得?且得什么得多少是上得?下得呢?这不明显就是胡说八道吗!而如此胡话,竟然会成了后人学习道学的必修课,难道学道之人都是脑惨症患者不成?如此显而易见的胡诌八扯,竟然能成了儒家天下中的注释主流和经典?!至于王弼的背后,是否有人捉刀,这在今天已经难以考证,但如此公然歪曲原文,不惜偷天换日去除原文的绌儒色彩,曲意迎合儒家绌道的行动和方针,这恐怕少不了背后有人主谋授意吧?!王弼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却能写出那么多拥儒经典注解书籍?是否背后之人卸磨杀驴,让事情死无对证?替儒家贡献这么大,若最终却成了驴,那王弼说实在也太冤哉枉了吧?
类似地,韩非解老也是移花接木这一招:德者,得身也。凡与他不同的观点当然都是错,因为德即得身是他的独家发明。实际上也是偷梁换柱,把自己的观点冒充道学,拉大旗作虎皮。只要糊弄的读者看不出原文上德否定下德的批儒色彩,忽悠的你把批儒误解成论德,儒解的目的就达到了。
再比如,“前识者”,不过是指:前面识辨的东西,即现在说的“综上所述”的意思,就是作者总结前面的结论,得到对周儒的总评价:“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可王弼是怎么干的呢?
“前识者,前人而识也,即下德之伦也。”一个毫不掩饰的故意歪曲误导胡扯,批儒的“综前所述”总结的愚之首也,变成了不相干的什么前人的认识了!道学绌儒?哪里有啊?这已经是赤裸裸地公然歪曲胡扯,也可以说是为儒家绌道而寡廉鲜耻竭尽全力了!只当读者都是连“前识者”三个字都不认识不理解的不识字睁眼瞎呢?!却没想到作茧自缚适得其反,反而为王弼注纯属儒解而提供了无可辩驳的铁证。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王弼注本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也,默然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
同名曰玄,而言谓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曰,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同而出,故曰众妙之门也。)

这一章谈玄论道,表面上倒是不直接牵涉绌儒问题。不过,最终结论还是要下在最后。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在没有限定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有两种正确解读:
1、道,分为可道者与不可道者,而可道者,不是常道。这就和王弼的注解一样了,可道之道,指事造形(指着光头说秃驴),不是常道。所以,符合逻辑的推论:不可道者,才是常道。或常道不可道。
2、道,可以论说(可道),且不是寻常之道。推论:常道就是指那些寻常或普通之道,暗指作者的道非同寻常!
(之所以这句话会包含两种都正确的涵义,这并非作者的写作疏忽,而是由于儒家颠倒了上下篇的次序,把德上道下篇结构的《五千言》,篡改成了道上德下篇结构的《道德经》流传于世的缘故。否则,原版帛书开篇批儒:上德不(否)德,涵义清楚,并随后逐步对道作了诸多述说和交代,因而到道篇就根本不可能造成什么“道不可道”的这个误解。所以,问题的根子还是出在儒家的篡改上面,儒家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
若不限定条件,那么,你仅选定哪一种结论都是错!因为不全面准确。正确的选择是两种都选。剩下的,则需要进一步看上下文,找新的限定条件,才能最终确定。而王弼错就错在他只选了第一种:常道不可道,漏了第二种:非寻常之道!
接下来,我们再附加限定条件来分析。我们站在作者立场上来看。如果你著书介绍你的作品,你会怎么讲?当然不会一开篇就说:我的道,不可道吧?否则,不可道?那还写什么书呀!你可以回家了!因而,合理的写法,只能是说:(我的)道,可以叙说(可道),只不过不是(非)寻常(常)之道!
所以,站在作者立场上稍加分析,立刻就知道第一种解读,即王弼的解读,根本不符合实际,纯属个人的意淫。作者的道,不仅可道,作者还为此道了五千文!至于那不可道意义上的常道,即使客观上存在,也与作者完全无干,作者之意,只是要向大家说明他说的道非同寻常而已!而从后来作者对他说的道的进一步详细论述,可知事实也确实如此,他说的道确是非同寻常,乃是天地之根,宇宙万物之源。与什么“不可道也”毫不沾边儿!
至此,真相大白,五千言中那有什么“不可道之道”可论呢?既然如此,那王弼为什么非要那么说呢?站在儒家绌道的立场上来看,就立刻全都明白了。就像他的38章注释故意歪曲胡说一样,他就是要故意给道学摸黑,故意搅混水给道学捣乱,成心把清楚的事情说成“不可道也”好把事情搞砸,把水搅混,让读者晕头转向,不知所云。要不然,还怎么会有道儒互绌呢?
接下来看,未形无名之时,这好说,不就都是无吗?!无,名万物之始也;无名,万物之始也;前者给无命名,后者则仅指:万物始于无名,也即始于无,结论都正确。但接下来就出问题了,有形有名之时呢?则为万物长之育之之母也。大家都知道,名是人给命定的,没人类的时候,万物虽存在却没名。那有名,又如何能成为没名的万物之母呢?这不是典型的胡说八道吗?且作者说的很清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即:有,而绝不是什么有名,才是万物之母。这么清楚简单、铁证如山的结论,王弼为什么要有眼如盲,信口雌黄乱喷呢?看来还是同样的原因:道儒互绌!就是为了绌道,给道学添堵,成心把谬论屎盆子往道学头上扣!即使作者说得再清楚也没用,也要视而不见,也要抓紧一切机会绌道捣乱污蔑,这才是儒解五千言的题中应有之意吧?!
我想,有了王本第1章和38章的实证,其它章也没有必要再啰嗦了,这就已经足以坐实《王弼注老子》乃是一本彻头彻尾的儒解五千言无耻澜言了。因此,抓紧一切机会胡说八道栽赃陷害以绌道,这就是它的使命。感兴趣的同道,欢迎继续分析并抓王弼的小辫子。我精力有限,懒得再为王弼那些儒解垃圾费精神了,就到此为止吧。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榴莲炖臭豆腐 2020-10-25 18:20:10
不错,楼主有没有时间出一本自己的帛书注解?
-----------------------------
估计很难。现在,bd贴吧已经被限制发帖了,一个标点都发不出去。可见后儒的势力强大。不过说了几句实话,就这待遇。看来历史上知道真相的人很多,可惜都被封杀了。这才是历史真相。如果有可能(书没写完),你能帮上忙吗?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中国杨神经 2020-10-28 05:52:00
老子的理论是主张出世,孔子的理论是主张入世,在世的统治者必然尊崇孔子,而不赞成老子。孔子的学问比老子相差千万倍!
-----------------------------
中国需要真理,可惜真理都被后儒封杀了,这就是黑格尔说得:凡是现存的都是合理的。
楼主:yi_wen  时间:2020-12-11 16:07:45
第三章 言论规则

第十三条 会员在社区内的言论(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下同)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根据《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会员的言论不得含有下列内容:
(一)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煽动非法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的;
(十)以非法民间组织名义活动的;
(十一)含有法律、法规、规章、地方规范性文件、国家政策、政府通知、公序良俗等禁止的内容;
(十二)本社区认为不利于社区生态、可能给社区造成损失的内容。
第十四条 会员的言论应符合社区规则以及所在分区和版的规则。
会员发言前应了解所在版的讨论主题和相关规定,不发表与版规不符的言论,不在他人的帖子内发表与主帖内容无关的言论。
对他人或者社区公职人员的投诉应发表在指定的栏目。
第十五条 会员应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得剽窃他人作品,转载和引用他人作品时应符合版权许可。
第十六条 会员应遵守社区秩序和网络道德,不得污言秽语,不得进行刷屏、恶意顶贴、恶意灌水等影响他人阅读的行为。
第十七条 会员应尊重他人隐私,除非涉及公众利益或者经当事人同意,不得发表他人的姓名、住址、电话等个人资料以及其他隐私信息。
第十八条 未经社区许可,禁止发布广告或者其他以获取商业利益为目的的内容。
第十九条 会员在社区内发表违规言论的,社区公职人员有权删除其全部或部分言论,并视情节和危害结果,对其给予适当的处罚。
删除会员言论和处罚会员,必须给出明确的理由,并以社区规则为依据。
第二十条 会员对自己的言论承担责任。
会员在公共论坛的言论一经发表,就无法由本人修改和删除,除非有重大理由,社区公职人员不受理会员删除自己言论的请求。

楼主:yi_wen

字数:11879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20-10-24 23:19:12

更新时间:2020-12-11 16:07:45

评论数:1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