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彩色的麦兜 341楼 2017-03-18 23:43:00

长见识了,品诗读史,乐趣无穷。感谢楼主!
—————————————————
您这个评价有些高啊,深感惭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周末只能一更,希望几位关注这个帖子的大神体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5.6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慷慨激昂音符歌颂的贞观之治(上)七德舞唱了那七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自己的乐府诗歌《七德舞》中的句子,以后世的白居易看来,35岁的李世民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已经致天下于太平,取得盛大的帝王功业。这个观点和中国历史学家们公认的“贞观之治”是十分相符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晋阳(今山西太原),曾祖父时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晚年曾官至太子少傅,因此人称“白太傅”,又因晚年隐居并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后世又称之为“白香山”。世界文化遗产、中国5A级景区龙门石窟,整体布局就是伊水中流,龙门山东西对峙,西山就是石窟群,而东山,就是白居易隐居的“白园”(看人家白居易选的地方)。他和元稹在文学史上的一项创举就是倡导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新乐府运动,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首《七德歌》正是通过歌颂唐太宗李世民以七大功德为代表的贞观之治,用来启发唐代的各代君主知道“王业艰难”,以太宗为学习榜样,励精图治,再谱贞观盛世。
七德舞这首诗的题目之下,有七个字“美拨乱,陈王业也”,这是“题下注”——为本诗点题,意思是本诗意在赞美李世民为天下拨乱反正,描述他建立的功业。白居易写“新乐府”几乎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叫做“篇首标其目,卒章显其志”(题目之下标出其创作目的,诗歌结尾处点明作者态度),如《卖炭翁》的题下注:“刺宫市也”。
在读这首《七德舞》的诗歌之前,先聊聊七德舞是一个什么舞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七德舞的前身是军歌《秦王破阵乐》,而《秦王破阵乐》又是从《破阵乐》演变而来。

本来《破阵乐》只是一首普通的军歌,大家谁唱都可以,尤其是凯旋回朝的时候,军容严备,高唱军歌。但是在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由于这场战争的前期,李元吉败得很惨,差点动摇唐朝在山西的国本,李世民扭转颓势大获全胜后,手下众将在老的曲子基础上,填了新词,广为传唱,称为《秦王破阵乐》。流传下来的歌词大致是两首,一首名为《破阵乐》、一首名为《应圣期》。
《破阵乐》
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
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应圣期》
圣德期昌运,雍熙万宇清。
乾坤资化育,海岳共休明。
辟土欣耕稼,销戈遂偃兵。
殊方歌帝泽,执贽贺升平。

到了唐中期,又补充了两首歌词
《贺圣欢》
四海皇风被,千年德水清。
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

《君臣同庆乐》
主圣开昌历,臣忠奉大猷。
君看偃革后,便是太平秋。

我们感受一下第一首《破阵乐》的意境吧:
接受命令辞别君主去远征,
将士同心讨伐叛臣功业成。
激昂慷慨放声高歌破阵乐,
凯旋班师荣归故里享太平!
其中“受律”是指接受命令,“元首”是指君主,“相将”是指一起、相偕。
但是在李世民在没有即位之前,《秦王破阵乐》只是小范围传唱,并没有大规模流行。我认为一是李渊在位,李世民不敢这么出风头;二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乐舞都是“雅乐”,相对而言,《秦王破阵乐》是俗乐,没有在王公贵族之间推广开来。

加一句题外话,能和《秦王破阵乐》相提并论的还有一首《兰陵王入阵曲》,是歌颂北齐兰陵王高长恭的英勇的。可惜兰陵王没有由王“进化”为帝,而是被北齐后主杀害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兰陵王也是著名的美男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关于音乐的作用,从夏商周开始就赋予了它“教化”的政治寓意,以至于有观点说“亡国之音哀以思”,也才留下“靡靡之音”这个成语,认为哪种音乐流行,和哪种国运兴衰联系在一起。
李世民勇敢地挑战了这个权威,他认为音乐是古代的圣人创作出来,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它同国家的兴衰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天下大治的时候来听被称为南朝南陈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北齐的亡国之音《伴侣曲》,也不一定会有幽怨、悲伤的情感(古者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今《玉树》、《伴侣》之曲尚存,为公奏之,知不必悲——《唐书·礼乐志》)。不管李世民的观点是否完全正确,但是音乐和舞蹈这种艺术形式不再被冠以“教化”的政治高度,是艺术回归到艺术的本身,对艺术本身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不过这也使供祭祀、朝会的雅乐加快了消亡的脚步,以至于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慨叹:“至唐而(雅)舞亡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李世民登基后第一年,《秦王破阵乐》登上大雅之堂——贞观元年(627年)正月初三,大宴群臣,奏《秦王破阵乐》。从此,每逢大的节日(朝会、正月初一、冬至)都会演奏此曲,从初唐到晚唐,一直流传了近300年,并随着大唐和李世民威名而流传至海外。
在贞观元年至贞观十九年,西行至印度进行佛法交流的玄奘大师(西天取经不容易,一走就是几万里),回到唐朝之后,自己口述,由弟子辩机整理的《大唐西域记》就记载了《秦王破阵乐》在印度邦国的广为传播。总结起来,玄奘大法师就是在说:在印度大家都知道《秦王破阵乐》,但是有的不知道秦王是谁,有的不知道摩诃至那是那个国家。玄奘都给他们扫了盲,告诉他们秦王就是我英明的皇帝陛下,摩诃至那就是我伟大的祖国大唐。
不过考虑到《大唐西域记》是奉了李世民的敕命撰写的,也有可能是对李世民的奉承。
其中在迦摩缕波国,国王为拘摩罗王,他问玄奘大师:“今印度诸国多有歌颂摩诃至那国秦王破阵乐者,闻之久矣,岂大德之乡国耶?”玄奘答:“然,此歌者,美我君之德也。”在羯若鞠阇国,戒日王似乎对李世民了解的多一些,他问玄奘大师:尝闻摩诃至那国有秦王天子,少而灵鉴,长而神武。昔先代丧乱,率土分崩,兵戈竞起,群生荼毒,而秦王天子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风教遐被,德泽远洽,殊方异域,慕化称臣。氓庶荷其亭育,咸歌《秦王破阵乐》。闻其雅颂,于兹久矣。盛德之誉,诚有之乎。大唐国者,岂此是耶”?对曰“然。至那者,前王之国号。大唐者,我君之国称。昔未袭位,谓之秦王。今已承统,称曰天子。前代运终,群生无主,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纵含弘,心发慈愍,威风鼓扇,群凶殄灭,八方静谧,万国朝贡”。
书中还记载了当时的拘摩罗王表达了希望能够前往大中华朝贡的心愿,以后拘摩罗王的确也来到了唐朝。
在《大唐西域记》中出现了至那,也就是后来的“支那”一词。这个词是源于印度的,印度称中国为秦,“至那”就是梵文佛经里“秦”的音译。进入盛唐之后,日本的僧侣和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就把这个词传回了日本。一直到甲午海战之前,“支那”还是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尊称。
武则天时期日本遣唐使节粟田正人将《秦王破阵乐》的曲谱其带回日本,经过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的曲谱反而湮灭,但是在日本保存下来五弦琵琶谱、琵琶谱、筝谱、筚篥谱、笛谱等多种曲谱,后来我国在80年代初又解译了曲谱,并开始“保护性演出”。
那么,这么牛的《秦王破阵乐》怎么又改成《七德舞》了?

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夏天四月,李世民率百官到“九成宫”巡幸。这个“九成宫”就是杨坚修建的“仁寿宫”,大致位于现在的陕西麟游县,李世民进行了改建、扩建。在这次巡幸发现了从地下涌出的醴泉,群臣认为是祥瑞,“天降之福”。于是太宗命魏征撰写《九成宫醴泉铭》,文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以及雄伟壮观的建筑群,歌颂了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记述了由于“天子令德”而使醴泉涌现的经过,最后进行了“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主题升华。碑铭由欧阳洵书写,这就是中国书法中的极品《九成宫醴泉铭》,是楷书登峰造极之作。

工程完工的庆贺酒宴上,又演奏《秦王破阵乐》,众大臣随之手舞足蹈,唯有魏征“不为动容”。李世民问原因。魏征奏曰:“天下既定,当偃武修文,常奏破阵乐,与国不利”。太宗表示:“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于是决定依据上古圣贤为君主制定的“七德”,将《秦王破阵乐》改为《七德舞》,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并令李百药、魏征、虞世南、储亮等依此改词,派当时的大音乐家吕才加工编制音乐,并按图教授给乐工。在第二年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元旦时正式演奏。
吕才是当时最牛的一位音乐家,太宗时代的三大舞乐,《秦王破阵乐》、《九功舞》和《上元舞》,后两曲都是由他创作的,《秦王破阵乐》也是由他组织排练。
至于魏征,想把《秦王破阵乐》淘汰,也是由来已久,这一次巡幸九成宫,只是一个契机而已(魏征“欲上偃武修文,每侍宴,见《七德舞》辄首不视,见《九功舞》则谛观之”——《通鉴》卷194)。不过,根据对七德舞的场面描写,所谓偃武修文,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只是由破阵换了一个七德的名。为什么这么说呢?七德舞要求一百二十八位乐工,披甲持戟进行演奏,后来发展到用马军2000人,引队入场,这种场面,还是足够“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七德”一词语出《左传》,指的是禁暴﹑戢(jí)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倒不是就是指七个方面的德行,而是引申指帝王应该具有的德行。禁暴是指制止暴乱、禁止强权暴力;戢兵是指息兵、停止军事行动;保大是指秩序稳定,不是难产时要大人还是孩子;定功是指建立功业。

《七德舞》 (白居易)
-美拨乱,陈王业也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饥人卖子分金赎。
魏徵梦见子夜泣,张谨哀闻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宫,死囚四百来归狱。
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含血吮创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今天写了七德舞的来龙去脉,明天吧,再介绍白居易的这首诗写了哪些事迹。估计要到下午了,上午去办点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莫愁夜深无人赏,且由自己顶一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乐得屁颠 285楼 2017-03-15 19:45:00

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
—————————————————
杨坚的这首诗,可以做谶语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王者之风lll 357楼 2017-03-20 11:41:00

支持古典兄
—————————————————
多谢王者大神,你的书出版后,签售的时候我一定到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hjsh8280 2017-03-20 11:02:07



—————————————————
@hjsh8280 355楼 2017-03-20 11:10:00



—————————————————
您还在读书吧?记笔记的习惯我也一直有,过几天我也晒几页。不过您对我的小文,如此厚爱,确实是使我受宠若惊。我唯有好好写下去,才不辜负您的这份支持。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从“七德舞,七德歌,至“乐终稽首陈其事”部分,是交代写此诗歌的背景。是说我们眼前的七德舞以及七德歌,从高祖武德年间传唱到宪宗元和年间,元和年间的小臣白居易,眼观舞蹈耳听放歌,领悟了歌舞之中蕴含的深意。现在曲乐已经结束,我先施一个稽首礼,请允许我说一下歌舞要表达的故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这四句诗总结李世民的战功,是“禁暴、戢(jí)兵,”,通过赫赫武功,推翻了暴隋,平定天下。“白旄”是指旗杆顶部装饰着白色牦牛尾的大旗,“黄钺”,漆成黄色的大斧,后来发展成为帝王的仪仗,也可以代指征战之事。李世民18岁起兵,为大唐攻克西安和洛阳这两个京都,在洛阳之战中擒获王世充和窦建德,从此天下平定,这个时候只有24岁。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这四句诗描述了李世民29岁即位,仅用了6年就把天下治理成为太平盛世,是“保大﹑定功”。为什么如此神速呢,是他能设身处地为百姓、为臣民着想,待人推心置腹。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从“亡卒遗骸散帛收”至“思摩奋呼乞效死”,是综合咏唱李世民如何推行任政,在治理国家中谨遵“安民﹑和众﹑丰财”等君主的德行。
“亡卒遗骸散帛收”。李世民有感于隋末天下动荡,刀兵之灾加之水旱饥荒,造成饿殍遍地尸骨盈野而无人葬埋,使人触目伤怀,在贞观二年四月,专门颁下诏书,收埋战乱中所有战死者以及其他遇难者的遗骸,祭祀后安葬。因为担心有遗漏的,后来又发布了一条命令,凡是收葬无主尸骸的人,官府给予布帛奖励,从而鼓励人们行此善事。
“饥人卖子分金赎”。贞观二年关中大旱,发生饥荒,贫苦百姓出现卖掉孩子以换换取食物。李世民听闻奏报心理十分难过,三月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府库算是皇帝的小金库了,比起动用国库,更显诚意。在第二天,又下诏大赦天下,这个诏书有点“罪己诏”的意思,大致是说,去年水灾,今年旱灾、蝗灾,因此大赦天下用来为天下百姓祈福。如果能让天下五谷丰登、安宁喜乐,那么把灾害转移到身上来也心甘情愿(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资治通鉴唐记八》)。
就是在这一年的六月十六日,李世民又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情:他在玄武门之北的禁苑,捉住了几只蝗虫,向天地祈祷后把它们给吃掉了。祷词大致意思是说谷物就是百姓的命,你们不要吃谷物了,你们到我腹中吃我的肝肠吧。这个举动是非常大胆的,因为在当时,蝗虫被视为神灵的使者,普遍认为蝗灾的发生是因为君主失德百官失职而遭受的天谴,所以大家对蝗灾任其蔓延,不敢灭蝗。李世民的做法给天下人做出了一个榜样,尽管大家不一定要人人去吃蝗虫,却敢于采取措施消灭蝗虫了。资治通鉴记载,本年的蝗虫没有成为灾害,似乎跟李世民祷告和吃蝗虫有关,其实,应该是各级官吏落实了灭蝗的指令。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3-20 14:15:14
@hjsh8280 2017-03-20 11:02:07

—————————————————
@hjsh8280 355楼 2017-03-20 11:10:00

—————————————————
您还在读书吧?记笔记的习惯我也一直有,过几天我也晒几页。不过您对我的小文,如此厚爱,确实是使我受宠若惊。我唯有好好写下去,才不辜负您......
-----------------------------
@hjsh8280 2017-03-20 15:11:44
没有呢,我40了,平时已别人了解到的我的性格,没有人会知道,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会看很多书,还记几笔的。我看书是有取向的,现在只看历史和哲学相关的,很想结识这一类型的高人,天涯里面很多,有机会我们多聊聊
-----------------------------
我更喜欢历史和文学,对哲学有点怕怕的,当初考试留下的后遗症。哈哈。好的,以后多聊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魏徵梦见子夜泣”。魏征于贞观十七年去世,在他患病期间,李世民亲自过府探望,并在病床前许婚,招魏征的儿子为驸马(最终因为侯君集谋反案爆发牵连到魏征,婚事取消,但这是另外一码事了)。回到皇宫,李世民忧思成梦,梦见魏征前来辞行,李世民在梦中哭醒,果然魏征于当夜辞世。李世民非常悲痛,除了说出著名的“镜子理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之外,在魏征出殡之日,他写下一首望送魏徵葬,这也是他唯一的一首悼亡诗:
《望送魏徵葬》
阊阖总金鞍,上林移玉辇。
野郊怆新别,河桥非旧饯。
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
哀笳时断续,悲旌乍舒卷。
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魏征的碑文,也是李世民亲手写就,其中有句子感慨从前殷高宗武丁,在睡梦之中得到良臣傅说;而我,却在醒来之后失去了贤臣魏征(“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失贤臣于觉后”),非常的情真意切。虽然因为魏征每一次的进谏都在家留了底稿,以劝谏李世民的过失来提升自己名望,有沽名钓誉的嫌疑,遭到李世民的痛恨而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但是,在怀念魏征去世的那个时候,还是非常情真意切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张谨哀闻辰日哭”。诗中的张瑾就是张公谨,他是李世民坚定的支持者,在密谋发动玄武门事变的前夕,众人要占卜吉凶,就是他把占卜的龟壳扔在地上,认为事情无疑难,不必问卜。在玄武门事变当天,李世民和尉迟恭在宫门里诛杀建成元吉,又是他独自顶住宫门,阻住李建成手下的兵将。并且他智勇双全,有很好的战略大局观,贞观元年,就被任命为代州(今山西代县)都督,这里是对阵突厥的前沿,由此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他的看重。他演练兵马,组织屯田,积极收集突厥的情报,做好对突厥的战斗准备。他在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认为平定突厥的时机已到,就上表李世民,在这篇《条突厥可取状》的上表中,他列举了六条可以出兵突厥的理由,有理有据,丝丝入扣。李世民深为赞同,就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张公谨为副总管,出兵讨伐东突厥,获得大胜,东突厥颉利可汗兵败,遣使请降。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命鸿胪寺卿唐俭前去抚慰已经投降的突厥颉利可汗。李靖与李绩计划偷袭东突厥。张公谨表示反对一是皇帝已接受他们投降,不能使皇帝失信于天下,二是唐俭还在突厥,出兵进攻恐怕会使给他带来杀身之祸。尽管有后人考证,灭亡东突厥是李世民的既定方针,所谓议和,不过是麻痹突厥,是李靖和李绩领会了李世民的意思。但是,张公谨的这个表态,也凸显了他对皇帝的忠诚和对同僚的仁义。
就是这样一位能臣、忠臣,却英年早逝,病逝于任上,仅三十九岁。后人评价他“投龟定议,志助储君。猛将谋臣,知机识变。”
李世民得知他的死讯,痛苦失声,有掌管天文历法的大臣劝告李世民:“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李世民回答:“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依然为张公谨举哀。李世民不顾忌讳的哀悼,确实体现了他和大臣之间深厚的感情。
顺便提一个张公谨很知名的一个重孙子,我小时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上,没有张公谨的考点,却有他。那就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张遂。怎么?你没听说过?张遂是他俗家的名字,他的法号叫一行,历史书上称呼他为“僧一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明早起来应该能破4800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