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顾影自怜的每日一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慷慨激昂音符歌颂的贞观之治(补)那些为七德舞唱和声的歌者 3、临危殉义的史家姚思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按照两唐书记载,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生于557年,逝于637,是一位享年80的长寿星。但是追根溯源,他家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生于梁末陈初,其祖、其父都在南朝为官,在南陈被隋朝所灭后,其父姚察进入隋朝为官,他跟随迁居到隋朝的都城长安,从吴侬软语变成了关中大汉。
姚思廉在陈朝、隋朝和唐朝都有仕官经历,在隋朝的时候还一度处在一个危险的漩涡——他曾经担任汉王杨谅的王府参军。只是在杨谅起兵反叛隋炀帝的时候,他因父亲姚察病重在家奉养而幸运的没有卷入。
说起他的父亲姚察,其实也是一位牛人。
姚察从小就是一位神童,12岁能写文章,6岁就读书识字,号称能识一万字(诵书万余言),意味着常用字都一网打尽了。在陈朝最高做到吏部尚书,进入隋朝后,担任过秘书丞,爵封北绛郡公。由于才华学识出众,被隋文帝杨坚选拔给太子杨广的长子杨昭当老师。杨坚对姚察非常赏识,曾经评价他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就是说取得陈朝的天下,最大的收获就是得到姚察这个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姚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唯一的爱好就是藏书和读书,身居高官,却非常节俭,布衣粗食,薪俸全用于购书。在读书上也是兼收并蓄,无所不览。他还有一个志向,那就是要修撰南朝梁、陈的两朝国史,并且在南陈为官的时候就开始收集资料。进入隋朝之后,这个志向也得到了隋文帝杨坚的支持,在开皇九年,杨坚下诏,委派他撰写梁史、陈史,但是还没有成稿,就去世了。他在临终时留下遗命,叮嘱儿子姚思廉继续完成自己的撰史工作。
姚家家风至孝,姚察在为后母杜氏守丧的期间,有白鸠在门上筑巢,白鸠可不是凡鸟,这是和麒麟一个档次的祥瑞,据说是孝心感动天地,才留下了“白鸠筑巢”的典故。因此,姚察的这个遗嘱还是非常有分量的。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他自幼就喜好史学,和父亲一样,既聪颖,又勤奋,除了读书,没有其他嗜好。加之为了完成老父的遗愿,所以他对修史非常重视,视为毕生功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梁、陈二史也多经坎坷:先是在隋朝开皇九年,姚察受命开始修史,未竟全功而身死。然后是姚思廉接续,适逢隋朝风雨飘摇并最终被唐朝取代,也半途而废。进入唐朝,在武德五年(622),唐高祖李渊下诏修前代六史,姚思廉进入修陈史的写作班子,可惜这次修史也中途搁置。直到贞观三年(629)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修前代五史,姚思廉与魏徵同撰梁、陈二史。历时7年之后,在贞观十年(636)正月,《梁书》、《陈书》与同时所修《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修成。
现存的梁、陈二史是姚氏父子接续而作。魏徵也参与了修撰,但姚思廉的贡献是最大的,有续撰、整理、定稿之功,因此世人公推梁、陈二史的修撰者为姚思廉。
但这只是姚思廉作为“史家”的一面,体现姚思廉“忠烈之士”、“节义之风”的节操,则是呵斥李唐大军的事迹。
李渊从晋阳起兵,一路进兵,直至攻克长安,当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的孙子代王杨侑。乱军进城之后直扑代王府,代王府的其他僚属在惊恐之下纷纷逃走,只有时任代王伴读(这个官职不仅是陪伴读书,也有老师的意思)的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面对着披坚持锐的军士,姚思廉毫不畏惧,大声呵斥:唐国公率领义兵进入长安,本意并非谋反,而是匡扶王室,现有代王在此,你们不得无礼。(思廉厉声谓曰:“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宜无礼于王。”——旧唐书卷七十七 列传第二十三)
细读史书记载姚思廉的“呵斥”之语,不仅慨叹,史家手笔,真是巨笔如椽!
第一层意思是“厉声谓曰”,并不是摇尾乞怜,哀怨求饶,不坠皇室和朝廷的尊严。
第二层意思是“冠以义兵”,间接表明了朝廷的态度,就是说皇上、代王和我,都认为你们是义兵,而不是乱臣贼子,事后会论功行赏,而不会追究治罪。从而平复这些兵士的情绪。
第三层意思是“以礼相待”,要知道“卿”这个字可不是乱用的,是一种类似“思密达”一类的敬语。
如果这是姚思廉的原话,他至少可以当国务院发言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姚思廉的这番表现,深深打动了包括李渊在内的所有人,都称他为“忠烈之士”。姚思廉更是一直把代王送到安置地点(因为代王府李渊要拿来临时办公),这才哭泣着拜辞而去,无论情义真假,至少是做足了官面文章。
后来李世民在和人谈古论今的时候,说到了姚思廉此举,不仅心潮澎湃,专门派使者去赏赐给姚思廉锦帛三百段,并附亲笔书信一封,说明为什么给他赏赐,其中写道“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
后来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由文学褚亮做画赞,所谓画赞,是评价、赞扬、歌颂画像人物的一种文体。其中对姚思廉的赞语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外跟一家很牛的公司谈业务,回单位的路上刷了一下手机,发现帖子被置顶了。非常感谢版主大咖的鼓励(尽管看不出是哪位版主),决心以此为动力,好好写完这篇小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为感谢版主的置顶,今晚更完一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慷慨激昂音符歌颂的贞观之治(补)那些为七德舞唱和声的歌者 4、逐字精讲儒家经典的陆德明

十八学士中的陆德明,虽然后世名声不显,但却是一位大学问家。他撰写的一部《经典释文》,足以秒杀所有的“国学大师”。
经典释文是什么意思?就是对儒家经典的文本进行字音和字义的解释。并且对内容进行了校正和勘误,也就是说把这些儒家经典中的错漏之处也给考究出来了。那么陆老师逐字讲解了多少儒家经典呢?答案是:截止到他那个时代的全部!
现在一提国学,必说四书五经,其中: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讲解了那些经典呢?
1、《周礼》、《仪礼》和《礼记》。
这三部典籍,在后世合称《礼记》,到了南宋,著名学者朱熹把《礼记》中的两篇,《大学》和《中庸》单独编列出来,形成了“四书”中的“二书”。
2、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喜的《春秋谷梁传》。
《春秋》是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编年史,由于记事的语言文字极为简练,几乎每个句子甚至词汇都暗含褒贬之意,这种写作手法后来被誉为“春秋笔法”,但也就是因为这样,使人不容易理解,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一书进行补充、解释、注疏的书,被称为“传”。列入儒家经典,被后人承认的,就是这三传。
3、《周易》、《尚书》、《毛诗》、(流传至今的鲁国毛亨和赵国毛苌所辑和注的古文《诗经》)和《论语》。
仔细一算,这三部分已经把除了《孟子》之外的“四书五经”讲解完了,不过可不是陆老师讲不了,而是在唐初,《孟子》还没有获得“经”、“书”这样高的地位,还不配陆老师来讲解。
除了这些儒家经典,陆老师还讲解了《孝经》、《老子》、《庄子》和《尔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陆老师在生前一直没怎么“红”,直到他去世后,唐太宗见到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大为赞赏,此书在唐初才开始广为传诵,一直到了后世,所有讲解经典文章的字义、音韵的学者,都推崇这部书为教材。
这位陆老师真的是一位大学者,那么他最精通哪一“经”呢?我个人认为是“易经”。
因为除了才艳天下的《经典释文》外,他其他的研究工作都是围绕周易展开,写了《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等著作。但这仅仅是表面,证明他精通易理的事件应该是“以屎拒师”了,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用屎来拒绝当老师,尽管,这有些恶心。
这是怎么回事呢?且听我慢慢道来。陆德明和其他在乱世中身不由己的文士一样,也是仕途辗转,先仕南陈,后在隋朝为官。因为他的名声很大,王世充割据洛阳的时候想要请他做自己儿子王玄恕的老师,给自己脸上贴点金。陆德明坚辞不就,王世充派自己的儿子携带礼物登门拜师,要说也是诚意满满了。
陆德明根据易理推断,算定王世充会来这么一手“三顾茅庐”,于是他早早就服用了巴豆散(最闻名遐迩的泻药),躺倒东墙下装病。王世充此时已经废掉景泰帝,自立为帝,他的儿子王玄恕封为汉王。就是这位汉王恭恭敬敬跪拜在陆德明床前的时候,陆德明拉稀了,一时之间满室异味,难以开口讲话,汉王仓皇而去,陆德明称病隐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文友animalize说讲史有点多,那就穿插一点我读诗的感吧,也给这个帖子增点特别的颜色

我对在阅读古典诗词的时候,对这首作品的一点感悟,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算是以诗歌来诠释诗歌。
以诗解诗的手法,历来有之,我只是又进了一小步。
每首诗都以原古典诗词传颂的名句为题目,我对自己写下的这类诗歌统称为古典浪漫主义,这也是我在天涯论坛上ID“古典浪漫主义2016”的由来。
那是由于我原来注册的用户密码忘记了,所以加了一个2016作为后缀。

这样的组诗,我也陆续在写,先上一首吧

古典浪漫主义之: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在那个醉后将别的夜晚
留不住一声凄切的寒蝉
没有语言能说尽
浓浓的情怀
却只能目送你登上催行的小船

在那个寂静无人的岸边
面对着一轮残月的笑脸
没有勇气再凝视
遥远的背影
因为怕骤雨打湿我含泪的双眼

暮蔼沉沉中你越走越远
从此后向谁诉说我的悲欢
我守着岁月设下的一场盛宴
是为了等待远方那片
久违的心帆

附柳永原词《雨霖铃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为什么帖子好不容易置顶了,却是灰色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我觉得,首先,他算定王玄恕会来,所以才如此泡制,其次,他也算定王世充终究是小丑跳梁,所以才敢如此不给面子。后来他位列十八学士,李世民让自己的长子李承乾拜他为师,他就慨然应允,没再摆谱。
如果你认为陆德明仅仅是精通儒家学说,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位牛人的学问是横跨儒释道三界的。
在当时,徐文远擅长讲解《孝经》,和尚惠乘擅长讲解《波若经》,道士刘进喜擅长讲解《老子》,这三分别代表了儒释道三大学术界的学识担当。但是陆老师表示不服,有一次,当着唐高祖李渊的面,陆德明分别与这三位进行辩论,直至三人理屈词穷。
看来,陆德明还有一个最佳辩手的身份。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6、宾宴未半醉,骊歌不用催——家道贫寒却不减豪气的“太子老师专业户于志宁”

于志宁也是“十八学士”中大有来头的一位。
唐朝得国于隋,隋由北周禅让而来,北周的前身是西魏。追根溯源到西魏,当时由一个盛产皇帝的贵族集团把持,这个集团被称为“八柱国”——西魏时期受封的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北周的实际创始人),元欣(汉化的西魏皇族),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隋文帝杨坚的岳父,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于志宁,就是八柱国之一于谨的曾孙。于谨是河南洛阳人,年轻的时候也是以才名名扬天下,后来加入北魏军队。他虽然军功不显,但是在大局判断上非常准,总能站到胜利者一方,在北周的时候被尊为三老之一。他的儿子于翼在政治判断力上继承了他的良好基因,受先帝托孤而辅佐周武帝,在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立下大功。在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的过程中,又坚定的站在杨坚这边,所以于氏历周隋两朝而不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只是到了于志宁这一代,却不怎么投隋炀帝杨广的眼缘,直到大业末年才任冠氏县令,在风雨飘摇的隋末,这个县令很可能被反隋势力“肉体消灭”。但是祖传的政治判断力又一次给他指出了新的道路,他首先是辞官归隐,退出了“风暴眼”,然后在大业十三年(617年)秋,在李渊刚刚起事之际,于志宁主动前往投奔。因为他的家世名望,李渊非常重视,任命他为银青光禄大夫后,派到李世民身边,参赞军机。他也以自己的才华获得李世民的青睐,跟随李世民攻破长安,扫灭西秦,平定洛阳,始终陪着李世民,沐浴在胜利的光环中,并顺理成章的跻身“十八学士”。
于志宁为官清廉,少有资财,但是性格豪爽,人缘颇好。这首《冬日宴群公于宅各赋一字得杯》,就记载了他在自己家里请客时,大家以诗佐酒的风雅。这首诗的题目交代了写这首诗的始末:冬天在自己家里宴请同僚大家各选一个字为韵来做诗,本人选中了“杯”韵。

全诗如下:

陋巷朱轩拥,衡门缇骑来。
俱裁七步咏,同倾三雅杯。
色动迎春柳,花发犯寒梅。
宾筵未半醉,骊歌不用催。

第一句中,朱轩字义是红色的车子,借指显贵出行;衡门指简陋的房屋,《诗•陈风•衡门》中有“衡门之下,可以栖迟。”的句子。颜师古注汉书也有:衡门,谓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所居也。
第二句中七步咏就不用多说了,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曹植七步成诗的故事。“裁”和诗联系到一起是开始写作的意思,红楼梦中贾宝玉挑逗妙玉去折红梅时,作诗道: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三雅杯”是刘表的典故,据说刘表有三个酒爵,大的名为伯雅,可以盛七升,中的叫仲雅,盛六升,最小的叫季雅,盛五升。后以“三雅”泛指酒器。
第三据中,“犯”应该理解成“触动”、“引发”的意思。
第四句中的骊歌指告别的歌。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车马簇拥,把我的陋巷堵塞,
卫队精骑,在我的寒门警戒。
朋友都在展示七步成诗的文才,
大家共同亮出杯底也没有酒滴下来。
列热的气氛催开春天的杨柳,
盛开的花朵触发高洁的寒梅。
刚刚开始的宴席境界还没到半醉,
那告别的骊歌就不要再苦苦相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之: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落伍的那只孤雁
口中衔来一季残秋
飘零的花间
我依然独自等候

握不住的目光
盛满爱的小楼
心里的泪水
就是这条把时光载走的河流
没有你的陪伴
我自己为谁又登上兰舟

相思是一杯苦苦的酒
能否浇得灭你和我
两处的闲愁
既使云中有你
遥远的问候
也无法安慰
想你的烦忧

这份情千百年说也说不透
只能任它停泊
无论心头
无论眉头

附李清照原词《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之: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老人节
却想起兄弟
难道那座山
爬上去就能
使人变老
登高 登高
那么高的地方
一定能看到我

九月九日
最漫长的一天
那遍山中
属于我的一支茱萸
插在谁的头上
在这异地
没有她的庇护
远方的炊烟
把我憔悴成
瘦瘦的黄昏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按照一般概念,举办这样的大party,应该家财巨万,实际上于志宁只是豪爽,却很贫寒。贫寒到什么程度呢?连刺客都被他的清贫打动,而饶了他一命。
什么?在我盛世大唐的贞观年间还有刺客?来人,把主使之人给我拿下!
别,这个主使之人您还真拿不下,因为,他是太子。
这是怎么回事呢?
于志宁也是一位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连李世民的大政方针都提出过反对。李世民初登大宝,就提出要分封大臣担任各州的刺史,并且世袭罔替,代代相传。从某种程度上又要回到“分封诸侯”的老路,会大大削弱中央政府的集权,为后世埋下祸端。于志宁提出这种做法“恐非久安之道”——《旧唐书》卷七十八《于志宁传》,并且最终说服李世民改变了主意。
李世民对于志宁非常信赖和喜欢,在贞观三年(629年)的一天,李世民于内殿宴请近臣,他遍视群臣后没发现于志宁,就问道:“志宁何在?”有相关宴席的组织者就答复道:“根据敕令,这次欢宴是召见三品以上的官员,于志宁只是四品官,没有参加的资格。”李世民于是特批于志宁参加宴会,鉴于很多活动是以三品官为“门槛“的,于是很快加封他为散骑常侍,这个官职在当时属于从三品下。
出于这份信赖,李世民在贞观年初就任命于志宁为太子左庶子,并托付于志宁辅佐太子走正道。于志宁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苦心,天天在太子李承乾耳边嘀咕,屡次进谏,还专门为太子一人量身定制,写了一本20多卷的《谏苑》,主题思想就是劝导太子不要行为骄纵,挥霍奢侈——“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旧唐书》卷七十八《于志宁传》)。
可惜,事物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外因只是条件而已。李承乾并没有体会到于志宁的一片苦心,反而对这位“唐僧式”大臣的唧唧歪歪心怀抵触。终于在于志宁劝谏他要远离突厥人达哥支的时候,因为触及到了李承乾同性恋(男风)的疼脚,李承乾派出刺客要去暗杀于志宁。刺客夜间潜入于府,发现他虽然身居高位,家里却很简陋,是个清廉的官员,这位刺客也是一位有情怀的,于是放弃了行动。
于志宁并不是唯一的一个让李承乾起杀心的“太子老师”,还有一位张玄素,下场就比于志宁惨,李承乾派手下人在张玄素上朝的时候利用惊马制造了一场“交通事故”,使张玄素险些丧命。
其实,李世民对于这位未来接班人的培养已经是煞费苦心了,贞观年间的十几位名臣,象于志宁、李百药、杜正伦、孔颖达、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都先后担任李承乾东宫的辅臣。刘洎、岑文本、马周等丞相级别的大臣,也经常被派往东宫,与李承乾探讨时政,办理公务,试图对他施加正面影响。但是最终李承乾还是落得一个被废黜的下场。
不过也有人认为,是这些大臣急于在李世民面前表现,所以李承乾稍有耽于享乐的苗头,这些人就群起而谏之,以至于激起了李承乾的叛逆之心。
不过,结果是残酷的,最终李承乾以谋反罪被废,于志宁、孔颖达两个留下了大量书面进谏的臣子没有收到牵连,其他很多当时东宫的属官都被定性为“失职”而受到处理,连在死亡边缘徘徊挣扎捡回一条命的张玄素也没能幸免。
抛开李承乾谋反与否不提,作为一个双性恋,他的八卦确实有点意思。他并非对女人没有兴趣,娶妻生子,子孙绵长,尤其是长子李象的第三子李适之,在唐玄宗时期拜相,传为一时佳话。只是后来他也开始对男子感兴趣,尤其宠信一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按现在来理解就是中央歌剧院的一位男歌手小鲜肉。并且为这位男宠起名“称心”,不知李承乾有没有自己改昵称为“如意”,从而凑成一个情侣名。
这个情况被李世民知道了,太宗大怒,杀死了称心,结果李承乾就非常伤心。李承乾在宫中为称心建墓立碑,按时祭拜,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追赠官职,还经常因为思念这位恋人而伤心流泪。自此,李承乾与李世民这对父子之间有了明显的隔阂。由此看来,李太子还是一位多情种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晚上更完于志宁。是不是经过我啰嗦,大家才知道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还有这么多诗人?嘿嘿,这个帖子就是要把湮灭在历史中的那些诗人和诗作发掘出来。前期的这些时歌可能是传唱度不够,大家读起来不够过瘾。没关系,传世佳句即将闪亮登场,现在嘛,就当是大餐前的开胃菜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还是接着说于志宁。
因为于志宁的良好表现,李世民不但没有追究他辅佐太子不力的罪过,而且在册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后,再一次任命他为太子左庶子,继续为李世民培养接班人。并在不久之后,授予于志宁侍中的官职,进入宰相的行列。
贞观二十三年(649)六月,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次年(即永徽元年),高宗加授于志宁光禄大夫,晋封燕国公。永徽二年八月,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真正做起了宰相。但是好景不长,于志宁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原因还是从“太子”开始,悲催的于志宁,真是“成也太子,败也太子”!
且让我慢慢说来:

因为武则天逐渐受宠,大臣们担心宫闱生变,皇后的宝座易主。在永徽三年(652)七月,王皇后的舅舅、中书令柳奭与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宰相班子一起请高宗立长子陈王李忠为太子,目的是“母以子贵”,巩固王皇后的地位。太子既立,于志宁以宰相之尊兼任太子少师。

但是到了永徽六年(655)八九月间,高宗更替皇后的念头不可抑制,就召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入内殿商议,褚遂良坚决反对,激怒了高宗,于志宁再没有当初劝谏李承乾的勇气,沉默无言。
次年,显庆元年(656),王皇后的儿子李忠被废,改立代王李弘(武则天长子)为太子,于志宁又一次兼任太子太傅。看来,于志宁真是一位“太子老师专业户”,到目前为止已经教导了四位太子:李承乾、李治、李忠、李弘。
不过,这也没能改变于志宁的处境,原因很简单,在拥立李忠为太子的事上,武则天恨上他了。不过由于在立后的问题上,于志宁表现的比较乖,所以对他的打击不像褚遂良那么狠。只是把他作为长孙无忌的同党,在显庆四年(659年)把他免官,后来又起复为州刺史,于志宁为了保全自己,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退休),麟德二年(665)在家中安然去世,终年78岁。百年后的上元三年(762年),追复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看,死了追封的也是太子老师的荣誉称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