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熬到现在写得东西,怎么只让更新175个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诗词里的清明节

清明作为节气最初的本意是指在春分后十五日,当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农谚说明了清明时节到后,气温回升,适合春耕。北方农村就有春季作物和“麦茬”作物两种,前者是指清明期间播下的作物,后者是指清明稍晚时候,在上一年秋收后种下的小麦田垄间插播的作物。
这个词也有一种引申意义,是指治国理政有条理,有法度,《诗·大雅·大明》中就有:“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之所以又赋予它“祭祖”和”“扫墓”的意义,与春秋时期辅佐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有关,他放弃官禄隐居在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他出山,火烧绵山,结果他和老母抱树而死。晋文公把火烧绵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要求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以忏悔火烧绵山的罪责。第二天恰逢清明,逐渐形成了祭祀节日,成为了与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并称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因此才有了在寒食节后,皇帝赏赐大臣传出火种的说法,就是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写下的那首著名的《 寒食日即事》所描写的: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因为清明这天是在冬至后的第108天,恰逢仲春与暮春之交,气候舒适,所以也成为了户外踏青的好时节,是古时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们难得一次放松的日子。因此,清明节又叫踏青节。
因为踏青归来,怕有鬼祟作怪,所以又慢慢形成了“门前插柳”的习俗。

我们通过古人的诗篇,看看他们都是怎么过清明节的:
首先,中国的节日都是无酒不欢,那么,最著名的一首关于清明的诗歌,就是找酒局了: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唐代,也有一种在鸡蛋上刻画花纹的风俗,初唐四杰的骆宾王有一首《镂鸡子》(题目的意思就是指在鸡蛋上刻画花纹):
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
刻花争脸态,写月竞眉新。
晕罢空馀月,诗成并道春。
谁知怀玉者,含响未吟晨。

吃着色彩斑斓的花鸡蛋,喝着美酒杏花村,多美的事啊,可是这也抵挡不了乡愁,陆游就想着清明能到家就好了:
《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不过相对于陆游的“深巷明朝卖杏花”,贾云华就没有那个执行力了,他只是感伤于春光已逝,连杏花都凋零,难以变卖:

倚栏无语倍伤情,乡思撩人拨不平。
寂寞闲庭春又晚,杏花零花过清明。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刘长卿就比陆游现实,既然回不去,就既来之则安之吧,不过,刘长卿估计信奉“远望可以当归”,他喜欢在《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刘长卿还能指着夕阳的方向遥想长安,但是有人比他比他更惨,只能在病榻上放飞思绪,这是韦应物,写得是《清明日忆诸弟》: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不过,毕竟这是个美好的节日,如果你再身为公务员就更有福利了,张说就蹭皇帝的酒喝,还不止一次,喝完之后,大家挨个作诗,张说就写了《奉和圣制寒食作应制》:
寒食春过半,花秾鸟复娇。
从来禁火日,会接清明朝。
斗敌鸡殊胜,争球马绝调。
晴空数云点,香树百风摇。
改木迎新燧,封田表旧烧。
皇情爱嘉节,传曲与箫韶。

又是斗鸡,又是马球,还要做钻木取火的科学实验,真是惬意的很呢。

不光是能到皇帝面前混个脸熟的官有酒喝,那些前途无量的潜力股,人们都争着宴请,根本排不上队啊。张籍就请了一位王起侍郎,也作诗祝贺:
《喜王起侍郎放牒》
东风节气近清明,车马争来满禁城。
二十八人初上牒,百千万里尽传名。
谁家不借花园看,在处多将酒器行。
共贺春司能鉴识,今年定合有公卿。
他信誓旦旦的说,今年这也人里面,今后绝对有人做到公卿这样的高官,具体是谁嘛,无可奉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春暖花开的清明好时节,“世界那么大,终要去看看”,很多人就选择这个时候出发了,他们的朋友自然来送行,还是那位“传蜡烛”的韩翃,这次又留下一首六言诗《送陈明府赴淮南》:
年华近逼清明,落日微风送行。
黄鸟绵蛮芳树,紫骝躞蹀东城。
花间一杯促膝,烟外千里含情。
应渡淮南信宿,诸侯拥旆相迎。

不过也有一些没心没肺的家伙,只顾自己高乐,白居易就是这样,他先是跑去看歌妓:
《清明日观妓舞听客诗》 (白居易)

看舞颜如玉,听诗韵似金。
绮罗从许笑,弦管不妨吟。
可惜春风老,无嫌酒醆深。
辞花送寒食,并在此时心。

并且他到了晚上也不走,根本不避嫌疑:

《清明夜》(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到底是不是只“遥听弦管暗看花”,还是做了一些“不可描述”的事,那就不知道了。

不过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也有追思往事,感慨年华的,施肩吾就是其中的一位:

《越中遇寒食》
去岁清明霅溪口,今朝寒食镜湖西。
信知天地心不易,还有子规依旧啼。


不过既然是“踏青节”,就有怀春和钟情的少男少女,他们的心思,还是李煜把握的更准确一些:

《蝶恋花》

遥夜亭皋闲信步,
乍过清明,早觉伤春暮。
数点雨声风约住,
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
谁在秋千,笑里低低语。
一片芳心千万绪,
人间没个安排处。

欲说还休的相思当然有一种未来的憧憬,可是那种丝丝惆怅,就看温八叉了:

《菩萨蛮》
南园满地堆轻絮,愁闻一霎清明雨。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
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就在大家纷纷欢度这个怀念和感恩的节日之时,催泪的诗篇终于出现,虽然这个诗人胡时中并不怎么著名,但是连我也被这首《清明行》打动了:

忆昔父母康健时,清明携我上丘垅。
如今清明我独来,却将小儿拜先冢。
凝情东风泪满衣。江山虽是昔人非。
儿儿问我悲何事,此意他年汝自知。

不过,祭扫祖坟只是寄托哀思,真正的孝敬,要在生前,所谓厚养薄葬,否则,再隆重的葬礼和祭奠,只是做给别人看而已。这个道理,宋朝的高翥最清楚,所以他写了《清明日对酒》来教育我们: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胡蜨,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薄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镫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时节春雨纷纷,平添惆怅,但是在雨贵如油的春天,如果没雨,恐怕更使人心慌,刘克庄就经历过:

《春早四首》

清明未雨下秧难,小麦低低似剪残。
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乾。

不过无论是怎么样的清明,有一点大家想过没有,清明过后,再有一个谷雨,就进入了夏季,美好的春天就离我们而去了,王迈说,我当然知道:
《池上归道间即事二首》

寒食清明近,知春不久归。
眼惊红作阵,心爱绿成围。
王克功同学也说,自己真是老了:
《剑浦思归》
韶华客里一番老,自叹此生行路多。
独上危楼望乡国,阑干倚遍奈愁何。
古柳枝头啼暮鸦,清明时候又天涯。
故园桃李凭君问,老却春风几度花。

不过,清明时节,也有刻苦发奋的学子,他叫王禹偁:

《清明感事》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夜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有入世之人,就有出世之人,陆游这个时候又开始玩淡然:

《招客看山》

今日清明宜看山,约君来上钓鱼船。
微云点破尚堪恨,何况城中尘涨天。
陆游说,美好的云彩被破坏我都觉得失去了自然造化的美妙,何况城中红尘的孽障满天。宋伯仁说,对对对!只要心底不为尘俗所累,就是不插杨柳,不过清明,我也依然是我啊

《清明插柳》宋伯仁


清明是处插垂杨,院宇深深绿翠藏。
心地不为尘俗累,不簪杨柳也何妨。

徐集孙说,你的“不簪杨柳也何妨”,还是不如我的态度更淡然随性,

《清明》

春风客里动经年,寂寞松楸入梦边。
斗酒谁为寒食奠,懒将杨柳插门前。

清明节气之神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杨万里说,其实我们也迷茫,不到清明吧,天太冷,不好玩,到了清明吧,春天就要结束了,我们也愁:

《雨夜独酌》

清明未到未和柔,过了清明春又休。
烛下看花遍有思,醉中听雨也无愁。

1000个人,就有1000个清明节的过法,您的清明怎么过?我如果是你,就到洛阳来看牡丹花。就像刘克庄作的那首诗一样:
《春寒》
趁得清明几日闲,不禁连雨作春寒。
小窗对客开新煮。艺罢沈香看牡丹。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9、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写诗高雅做人龌龊的许敬宗。

十八学士这个整体,多是德才兼备,也有个别才华稍逊,但都是品格端方,只有他是典型的“有才无德”,在十八学士中是个异类。十八学士中还有一位特殊人士,必须要单独拿出来讲,就不麻烦大家往前翻了,这就是我们留到最后才介绍的许敬宗。

许敬宗的才华确实不错,全唐诗留下大约三十多首诗,其中有十九首都是《奉和******》。奉和的意思是说皇帝做完诗,臣子按照他的韵脚、体裁,甚至是内容和主题,再做一首。这种“命题作文”比较难,不仅要求诗才敏捷,尺度还要把握准确,不能比皇帝的差太多,也不能越位,把皇帝的诗比下去。从许敬宗写下这么多和李世民唱和的诗来看,他的才情和眼力价应该都很高。

除了这些奉和诗之外,他也有写得非常好的,这两首《拟江令于长安归扬州九日赋》就很不错。
之一:
本逐征鸿去,还随落叶来。
菊花应未满,请待诗人开。

之二:

游人倦蓬转,乡思逐雁来。
偏想临潭菊,芳蕊对谁开。

这两首诗表达的都是游子思乡的情愫,我尤其喜欢第一首。
诗的开篇,以远飞的大雁(征鸿)自喻,抒发了离乡远游的无奈,但随即笔锋一转,“还随落叶来”中的一个“来”字,表达出平静之下的欣喜:虽然之前像北雁南飞一样离开故土,但现在我如叶落归根一般要返回故土。接着就是畅想惬意的家中美景:院子里的菊花应该还没有完全盛开,等着我回去吧,好好欣赏那番美景。
这首诗稍微费解的是题目。
江令是指南陈的才子江总,他历经梁、陈隋三朝,其中在南陈做到尚书令的高官,后人称他为“江令”。
不过他虽然文采不错,但是却不懂也不愿意处理政务,只是每天陪着陈后主在后宫饮酒作乐,吟诗谈赋,与当时的陈暄、孔范、王瑗等十余人,被称为狎客。君昏臣庸,国家日益衰败,最终导致南陈被隋朝所灭,江总也进入隋朝短暂为官,随后就辞官归乡。在返回扬州的时候,他写过一首《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赋韵》的诗: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许敬宗的这首诗的题目是点明自己要模仿(拟)江总的这首诗来开始抒情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假日照常更,今天讲完这位许敬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虽然《新唐书》把许敬宗列入“奸臣传”第一,但纵观许敬宗的所做所为,倒是也没有干过什么祸国殃民的事,不算大奸大恶。他的“无底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修史上,他罔顾事实,肆意篡改;在政事公务上,他毫无原则,奉承谄媚;在私德修养上,他贪财好色,乞怜求生。尽管没做什么坏事,但是做了不少丑事,算是一个没品的龌龊之人。

事迹一、目睹父死,舞蹈求生。

许敬宗的父亲是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在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事变的时候,他们父子都在隋炀帝身边随驾,许善心被杀而许敬宗幸存。当时的内史舍人封德彝目睹了当时的情景,后来他对别人说:世基(虞世基)被诛,世南匍匐而请代;善心(许善心)之死,敬宗(许敬宗)舞蹈以求生。
许善心也是一位有故事的人,他幼小之时也有神童之称,长大后在陈朝为官,隋灭南陈时,他在隋朝出使,得到亡国的消息后,身穿丧服,面向东方,那是故国的方向,哀哭三天。后来接受隋文帝的任命,在朝见的时候,又悲伤的不能自已,隋文帝评价说:“我平陈国,唯获此人。既能怀其旧君,即是我诚臣也。”
宇文化及发动江都事变后,对许善心并没有杀意,相反还非常希望借助许善心的名声为自己贴金。当时许多极受隋炀帝宠信的大臣,如苏威、裴矩,都跑去向宇文化及表忠心,只有许善心闭门不出。他的侄子许弘仁跑来哭着劝他:“将军于叔全无恶意,忽自求死,岂不痛哉!”宇文化及先派人把他绑到朝堂,又松绑示好,结果许善心依然不为所动,拂袖出门,这才激起宇文化及的杀机将他杀害。许善心的母亲范氏,年少守寡,含辛茹苦把他养大成人,许善心遇害的时候,老太太已经是九十二岁高龄,扶着灵柩说:“能死国难,我有儿矣。”然后老太太绝食十几天,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共赴国难。

正是有了这样的强烈对比,许敬宗在宇文化及面前置杀父之仇于不顾,舞之蹈之而献媚求生的行径,才遭到众多人的鄙视。此处的舞蹈,不是艺术性的献舞,而是大礼参拜,类似于我们理解的三拜九叩。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事迹二:田舍子换妻理论阿谀武后

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许敬宗担任礼部尚书。当时高宗李治已经暗示要更换皇后,并且带着武则天到长孙无忌家去拜访,被长孙无忌含糊了过去,许敬宗却几次劝长孙无忌促成此事,均被斥责。于是他就故意释放一种言论“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天子富有四海,立一后,谓之不可,何哉?”就是说种田的老头在丰多收十斛麦的好年景还会想着换个老婆,皇帝连整个天下都是他的,比那老头强多了,换个皇后怎么就不行了?武则天也密切配合,把这个理论灌输给李治,于是坚定了李治改立皇后的念头。

事迹三:做爪牙诬陷同僚,以一己之好恶妄改国史
许敬宗在立武则天为后时出力甚多,不仅如此,在武则天当了皇后,又是许敬宗联合中书侍郎李义府制造冤案,诬陷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瑷等人谋反,把他们被流放到岭南。并且也有学者考证,长孙无忌之死,就是许敬宗秉承武则天的授意具体执行的。就在易后的第二年。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八月,许敬宗因上述功劳升迁侍中,并监修国史。
国史其实很难完全遵照史实,连英明如太宗李世民者,也留下了责令褚遂良修改起居注的诟病,但那是“为尊者讳”,是为了突出李世民即位的合理合法,总体是为了国家大局的稳定。但是许敬宗修的当朝国史,却完全凭一己之好恶。抹黑揭露他在宇文化及面前丑态百出的封德彝,拔高自己的女婿和亲家,甚至收人贿赂,替人美化。
但是,真相就是真相,他的这种行为,在他去世后不久就被举报,于是又命刘仁轨等人修改,后来的史书中,许敬宗篡改的历史没有得到保存,但是他这种丑陋行径却被史书记录下来,成了史家的反面教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事迹四、攫取钱财远嫁亲女

许敬宗在李治刚刚登基的时候,就已经升迁到礼部尚书的高位了,只是因为索取高额聘礼嫁女岭南冯家冯盎之孙冯子游的事件,搞得朝野议论纷纷,在舆论压力之下,只好把他从尚书的位置上请下来,担任郑州刺史以避避风头。
这点其实许敬宗有点冤枉,要知道,这个女儿嫁的夫家是鼎鼎有名的岭南冯氏。
岭南冯氏的发迹,是从冯宝开始。冯宝在南朝的梁出仕,在二十岁左右的时候就被任命为高凉郡太守(现在的广东茂名),他知道自己是北燕皇族后裔,属于汉人南下为官,为了团结当地的豪强大族,就娶了俚人大首领冼氏女为妻。俚人,是后来瑶族和壮族的前身。
这位冼氏女,才是岭南冯家真正的话事人。也是一位目光敏锐,决断果敢的奇女子。她先是辅佐梁朝平定叛乱,受到梁朝的加封;又慧眼结识陈霸先,并平稳过渡到陈朝;在陈朝广州刺史欧阳纥谋反之时,冼太夫人不以被叛军诱骗的儿子冯仆的安危而叛陈,协助陈朝平定叛乱,又一次得到陈朝的册封;在隋朝灭陈之后,面对岭南数郡推举自己为主,尊为“圣母”的大好局面,没有独立割据,而是保境安民。隋朝军队在岭南边境,不敢进犯,冼太夫人在为陈朝举哀后,顾大局、顺大势,识大义,归顺了隋朝,又一次受到隋朝的册封。在冼太夫人将近80岁高龄时,还巡历了十几个州,为各族人民的融合团结,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人民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在仁寿初年逝世,隋朝赠与的谥号为“诚敬夫人”。
冯盎是冼太夫人的孙子,和爷爷冯宝科举出身文质彬彬不同,他自幼英勇善战,先后几次平定岭南的叛乱,也曾随隋炀帝出征高丽,因军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隋朝灭亡后,冯盎自领总管,割据岭南,由于他的家世和能力,岭南地区全部臣服,局势稳定,社会安宁。在武德五年(622年),冯盎归顺唐朝,受封上柱国、高州总管、吴国公,不久改封越国公、耿国公。
祖辈经营岭南的冯家,早已经富可敌国,所以对于许敬宗的聘礼要求,轻松自如。但是由于岭南是大家公认的“蛮荒”之地,冯家也始终不是中原的名门大阀,所以许敬宗远嫁女儿的做法受到了非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事迹五、贪恋美色放逐亲子

许敬宗的妻子裴氏去世之后,他把妻子很有姿色的婢女收做继室,但是在他动手之前,他的长子,时任太子舍人的许昂就已经和这位美女有染,等到婢女变成“后母”之后,两人仍不收敛,继续通奸。事情却又被许敬宗知晓,于是许敬宗怒而休了继室,又以不孝的罪名,请朝廷出面将许昂远远流放,直到儿子快去世前才奏请朝廷召回许昂,许昂不久后就去世了,还不错,没有客死他乡。
因为这些令人腹诽的故事,许敬宗死后,不能再依仗武则天的权势害人了,众多大成在为他商议谥号的时候,众人给他定了一个“缪”字,意思是“名与实爽”,也就是名不副实的骗子,在谥号规则上,这是个恶谥。但是他的后代提出异议,高宗李治也念起他的好处,要求再议,最终确定为“恭”,意思是“既过能改”,改不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是指明了许敬宗有“过”。

无论许敬宗的人品如何,他的水平还是非常高的,在跟随李世民征伐辽东的时候,站在马前拟制诏令,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并且毫不错漏,深得李世民赏识,很快进入升迁的快车道。

因为许敬宗的所作所为,大家不耻与他为伍,搞得他不但孤家寡人,而且也经常有人非议他,这些自然也会传到李世民的耳朵里。于是就有了一个他和李世民之间著名的奏对,大致意思是:
太宗问许敬宗:“我看群臣之中你最贤了,为什么还有人认为你坏呢?”许敬宗回答说:“春雨滋长万物,农夫喜欢他的润泽,但是走路的人讨厌它使路变得泥泞;秋月如镜,普照四方,佳人喜欢它玩赏它,盗贼憎恨它的光辉暴露自己,天都不能尽遂人愿,何况臣呢?所以不要听背后谈论的是非,听到了也不要信。君听臣遭诛,父听子遭戮,夫妻听之离,朋友听之别,乡邻听之疏,亲戚听之绝。人生七尺之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李世民说:“卿言甚善,朕当识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似乎为了呼应“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天的洛阳,春雨纷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5.7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李世民出众风流的后宫
如果有这样一个男人,他除了自己青梅竹马的老婆之外,还娶了自己的堂表妹,娶了自己的表婶(母女通吃),娶了自己的亲兄弟媳妇(当然是先杀了弟弟),娶了杀死另一个弟弟仇人的女儿,在他40岁的时候还娶了一个11岁的幼女……是的,这就是李世民出众风流的后宫,当然,这不是全部,只是这几位更有代表性。
1、“林下何须远借问”的一代贤后长孙皇后。
“出众风流”这个词还是借用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氏的。
长孙皇后是隋朝的突厥问题专家长孙晟的女儿,在史书上并没有留下她的大名,只有个小名叫“观音婢”。只是长孙晟续妻高氏之后,生的5个儿子都起名为长孙无“某”,最有名的当属长孙无忌了,所以很多穿越小说的作者给长孙皇后也起了一个长孙无“某”的名字,流传比较广的应该是“长孙无垢”了。
长孙晟是著名的文武全才,文韬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分化、瓦解突厥的战略,武力值更是超高,出使突厥的时候,曾经一箭双雕。这些优秀基因也传给了子女,至少长孙皇后的文采就非常好。历史上记载她曾经撰写了三十卷《女则》,记述了历史上优秀女子的言行摘录汇集,并点评其得失,尤其是对历代后妃的“贤”与“愚”进行了分析,更深的含义以自勉自己如何做一个好皇后。但是她一直“做好事不留名”,始终没有张扬此事(“吾以自检,故书无条理,勿令至尊见之。”——《新唐书 列传一》)。直至贞观十年,她去世之后,才有宫女把这本书送到唐太宗那里。李世民睹物思人,悲痛不已,仔细看过内容后,评价说:“皇后此书,足可垂于后世,我不能违背天命来埋没它。”于是李世民亲自作序,印刷出版,发行全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此书泯灭失传。
但是,长孙皇后却有一首清丽略带香艳的诗传于后世,就是很有特色的一首《春游曲》:
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是贞观初年,她刚刚为后之时写就的,当时李世民读后也连连称赞。这首诗最绝妙的手法在于“井上新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一句的“拟人”和“反喻”,所谓反喻是我生搬硬造的一种修辞说法,我理解是反向比喻的意思。
一般描写美人,都是脸如芙蓉,肤如凝脂,手若柔夷之类。本诗反而用之,说新桃如面色,嫩柳如腰身,使人耳目一新。不仅如此,更俏皮的说新桃是“偷”了我的面色,否则这桃花不会如此艳丽,嫩柳是“学”的我的摇曳身姿,否则这嫩柳不会如此婆娑。
这种写诗手法,后人效仿者颇多,我最喜欢的是宋朝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悌之女:以德报怨待后兄
长孙皇后的母亲高氏出身北齐皇家后裔,可能这也是长孙晟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水平的原因吧,皇帝对这样跟前朝皇室血脉有联系的人天生排斥加敏感。但是高氏是长孙晟的继室夫人,他的第一个妻子史书未记载名字,为长孙晟育有两子,长孙安业和长孙安世,还有侍妾所生的两个庶子:长孙恒布(又作行布,为庶长子)、长孙恒安。
在长孙皇后8岁的时候,长孙晟去世了,当时由于突厥人尊称长孙晟“弓如霹雳,马如闪电”,长孙家又称霹雳堂(很武侠的名字)。同父异母的兄长长孙安业和长孙安世兄弟就寻机把自己的继母和幼小的长孙无忌、长孙皇后赶回了娘家。幸亏她的舅舅高士廉很重亲情,很好的照顾了他们母子三人。
李世民登基之后,长孙皇后对这两个哥哥并没有打击报复,而是非常亲厚。其中长孙安世曾经辅佐王世充,事败之后也没有严厉追究,寿终正寝于雍州光德里宅第。并且其子在唐朝一直为官,并最终做到刑部尚书。尤其是当初赶走自己妄图独霸霹雳堂的长兄长孙安业,在贞观初年涉及到谋反,在任何朝代都难逃一死,但长孙皇后却违背自己不参与朝政的意愿,哭泣着向李世民为他求情,理由也很感人:“安业之罪,万死无赦。然不慈于妾,天下知之,今置以极刑,人必谓妾恃宠以复其兄,无乃为圣朝累乎!”——《旧唐书 列传一》。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长孙皇后与李世民之间的彼此深信不疑:外戚谋反,一般情况下皇后不受株连就是幸事,很少有敢站出来求情的。李世民能答允长孙皇后的求情不难,能不怀疑长孙皇后内外呼应不难,最难能可贵的是长孙皇后毫不避讳,这是因为她深信李世民会毫无保留的信任她。
对于抚养自己长大并一手促成自己和李世民成亲的舅舅,以及与长孙皇后一起长大的亲兄长长孙无忌,不仅长孙皇后一直非常尊敬,李世民也爱屋及乌,对他们非常优厚,甥舅二人都画像凌霄阁,先后拜相,爵封国公,极尽荣宠。高士廉在贞观二十年(646年)病重,李世民到家中探望,两人追述往事,感慨涕下。第二年,高士廉去世,李世民亲临治丧。长孙无忌更是被李世民视为心腹,可以自由出入皇宫内室,在立太子的时候尊重他的意见,立了晋王李治,并且临终又托孤给长孙无忌,如果不是半路杀出一个武则天,长孙无忌也许会善始善终吧。
当然高士廉和长孙无忌也确实有水平,但是长孙皇后的因素也不可小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爱之妻:生死相随终不渝
最早看好提出要和李家结亲的人是长孙皇后的伯父长孙炽,他的目的很功利,是因为李渊那个传奇的妻子子窦氏(前面讲过出生时就长发齐肩,年幼时就劝说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基因和家教应该养育出优秀的后代。两家结亲不久,长孙晟就在大业五年(609年)去世了,但是李世民并没有因此背弃婚约,加之高士廉和长孙无忌的促成,大业九年(613年),12岁的长孙氏和15岁的李世民就喜结良缘。当年,李世民的母亲过世了,而高士廉也被贬职外放,两个还是孩子的新婚夫妻各自失去最亲近的人,在悲痛中互相慰籍,互相扶持,彼此的心贴的更近了。
太原起事之后,历尽艰辛大唐创立,长孙氏也成为秦王妃,尽管李世民统兵在外南征北战,但是夫妻两个一直琴瑟和谐,子孙绵长。可惜最是无情帝王家,随着李世民的功高震主,皇帝李渊和他逐渐疏远,而太子和齐王结为一党,对李世民严加提防。又是长孙出面,孝敬李渊,奉承嫔妃,交好妯娌,缓和矛盾。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率领部众前往玄武门生死一搏,一直蛰伏在李世民主角光环之下的长孙皇后和丈夫并肩作战,亲发军器铠甲,激励军士。
李世民在贞观初年得过一场缠绵病榻时间较长的大病,皇后昼夜相守,精心照料,并在身边携带毒药,准备万一李世民有个三长两短,自己殉情相陪。
在贞观八年,夫妻在九成宫避暑,忽然柴绍来报告有兵变,李世民全服武装准备处置,长孙皇后不顾身有病症,执意相随,乃至病情加重,最终在第三年不治去世。
荣辱与共,生死相随,长孙皇后用23年的青春岁月,谱写了一首真爱无悔的恋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这部分,稍微有点八卦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慈之母:宽严相济舐犊情
长孙皇后自身不喜奢华,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待人处事上谦恭虚己,在日常用度中节俭惜福。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李世民立为太子,逐渐有了奢靡之心,曾经要求增加东宫的供应。她说:身为太子,未来的国君,所担心的是没有美好的德行和名声,何必要求日常器物(太子患无德与名,器何请为?)?
她的大公主长乐公主李丽质出嫁之时,由于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在陪嫁上准备在朝廷规定的标准上搞点特殊,结果魏征进谏不宜破坏制度。长孙皇后得知消息后,非常支持魏征,为了表示她对自己子女的监督,还专程派人到魏征的府上赏赐礼物。
这是公用之事,她严格要求,但是自己的私物,对于孩子她非常慷慨。李治出生不久,长孙皇后就赠给了他一枚精美的宝玉,这是李世民在隋炀帝杨广的行宫中得到的,因为精美到不似人间之物,作为礼物送给长孙皇后的。她又转赠给了自己的爱子,出于对这份母爱的感激,李治之后的皇帝,把这美玉视为国家的祥瑞,代代相传。
长孙皇后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关爱有加,对于其他嫔妃所生的子女也一视同仁。她还收养了一位母亲去世的庶女,视为己出,后封为豫章公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慈之母:宽严相济舐犊情
长孙皇后自身不喜奢华,也要求自己的孩子在待人处事上谦恭虚己,在日常用度中节俭惜福。长子李承乾自幼便被李世民立为太子,逐渐有了奢靡之心,曾经要求增加东宫的供应。她说:身为太子,未来的国君,所担心的是没有美好的德行和名声,何必要求日常器物(太子患无德与名,器何请为?)?
她的大公主长乐公主李丽质出嫁之时,由于李世民非常喜欢这个孩子,在陪嫁上准备在朝廷规定的标准上搞点特殊,结果魏征进谏不宜破坏制度。长孙皇后得知消息后,非常支持魏征,为了表示她对自己子女的监督,还专程派人到魏征的府上赏赐礼物。
这是公用之事,她严格要求,但是自己的私物,对于孩子她非常慷慨。李治出生不久,长孙皇后就赠给了他一枚精美的宝玉,这是李世民在隋炀帝杨广的行宫中得到的,因为精美到不似人间之物,作为礼物送给长孙皇后的。她又转赠给了自己的爱子,出于对这份母爱的感激,李治之后的皇帝,把这美玉视为国家的祥瑞,代代相传。
长孙皇后不仅对自己的子女关爱有加,对于其他嫔妃所生的子女也一视同仁。她还收养了一位母亲去世的庶女,视为己出,后封为豫章公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贤之后:良佐辅君真佳偶
历史上不缺有才能的皇后,西汉的吕后、窦后,东晋的贾后,北齐的胡后等等,更有接踵而至的武则天。但是很少有人能像长孙皇后这样,既有才能可以作为皇帝的贤内助;又没有私欲,一心为了国家,为了皇帝;还以仁慈待人平和驭下。
长孙皇后从不凭喜怒随意处罚宫人,对于李世民因一时暴躁做出的过分决定,也都巧妙予以纠正。有一次李世民因为一匹心爱的骏马死掉迁怒于养马的宫人,——“将杀之”。长孙皇后讲了晏子进谏的典故:齐景公同样是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列举养马人的罪过,第一条罪是养的马死了;第二条罪是让国君背上了因马死而杀人的恶名;第三条罪是使其他诸侯轻视我们的国家。李世民响鼓不用重锤,自然会意,也因此赦免了养马宫人。
“朝服进谏”是比较熟悉的关于魏征的一段故事: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十分生气的对长孙皇后发泄到:“”我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起原委,李世民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换上了正式的朝服,向李世民参拜祝贺,李世民十分诧异,忙问原委。长孙皇后笑答:“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
在她临终的时候,还向李世民建议启用正因为小错而在家停职反省的房玄龄:”玄龄久事陛下,预奇计秘谋,非大故,愿勿置也。”
尽管她经常向李世民提一些建议,但是并不过多的插手朝政,对于李世民有时询问一些具体的政事,经常不予作答。她深刻知道历朝历代外戚的对朝政的危害,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外戚和皇室之间惨烈的结局,所以,她始终在抑制外戚。在她的坚持下,李世民解除过一段时间长孙无忌尚书右仆射的官职,却将他升为从一品地让长孙无忌担任享受高官厚禄但不管事的开府仪同三司。长孙皇后临终遗言交代了两件大事,一是薄葬自己,二是不要重用包括她的嫡亲兄长长孙无忌在内的外戚。
可惜,她去世后,李世民和长孙无忌都没有听从她的劝告,结果导致长孙无忌盛极而衰,未得善终。这也是长孙皇后在九泉之下最大的遗憾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