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华信年华殉情而逝的桂花女神徐惠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李世民在痛失自己心爱的长孙皇后之后,又迎娶了一房新媳妇,不,皇帝不叫娶,称之为“纳”,这次纳的是一位11周岁的小女孩,叫徐惠。
即便是在隋唐那个时候,11岁成亲也早了点,只是这位徐才人才名在外,也有人说她的外貌、修养都非常像去世的长孙皇后。也许是李世民要找一个能寄托他对长孙皇后思念的对象,也许是秉承“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爱上另一个人”的文青范,总之,这一对放到现在堪称“父女恋”的感情就这样开始了。
徐惠又是一个神童,没办法,能智商正常的人很难在史书上有一席之地吧。
她号称五个月能说话,四岁的时候就通读了论语。八岁的时候作出一首《拟小山》: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一看到“以”、“兮”这两个字,就知道这是“楚辞”、“骚体”,那句诗就在嘴边等着不是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题目中的“小山”,指的就是一种源自“骚体”的文体。看人家美女徐惠八岁就可以写骚体了,大多数人二十八还认不全《离骚》中的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华信年华殉情而逝的桂花女神徐惠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李世民在痛失自己心爱的长孙皇后之后,又迎娶了一房新媳妇,不,皇帝不叫娶,称之为“纳”,这次纳的是一位11周岁的小女孩,叫徐惠。
即便是在隋唐那个时候,11岁成亲也早了点,只是这位徐才人才名在外,也有人说她的外貌、修养都非常像去世的长孙皇后。也许是李世民要找一个能寄托他对长孙皇后思念的对象,也许是秉承“忘记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爱上另一个人”的文青范,总之,这一对放到现在堪称“父女恋”的感情就这样开始了。
徐惠又是一个神童,没办法,能智商正常的人很难在史书上有一席之地吧。
她号称五个月能说话,四岁的时候就通读了论语。八岁的时候作出一首《拟小山》:

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

一看到“以”、“兮”这两个字,就知道这是“楚辞”、“骚体”,那句诗就在嘴边等着不是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题目中的“小山”,指的就是一种源自“骚体”的文体。看人家美女徐惠八岁就可以写骚体了,大多数人二十八还认不全《离骚》中的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幽岩”指深邃的山体,“流盼”是说眼波流转,顾盼生辉。“桂枝”一词除了桂花枝头外,还可能代表“月亮”的意思,因为古人认为月亮上有吴刚始终砍不倒的桂花树。
“将千龄兮此遇,荃何为兮独往?”这一句要先讲“荃”字,这是一种香草,可以引申借指帝王,这就是从屈原在离骚中有一句“荃不揆余之中情兮”化出来的:楚王(荃)你不了解我的衷心啊!但是由于屈原的这首离骚过于出名,又给了“荃”字新的意义,就是指屈原,或是品格高洁的君子。

我是这样理解这位八岁女神童的意思:

高大伟岸深邃的高山,有我顾盼生辉的目光;
手抚高洁芬芳的桂花,对着明月深深的凝想。
为了和你相遇,我穿过千年的岁月;
高雅的君子啊,你为什么选择独往。

此诗一出,使她父亲深深震动,知道女儿不是一个凡人,这首诗也迅速流传,这才惊动了李世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徐惠入宫之后,与太宗李世民应该感情很好,李世民对这位小媳妇也很宠爱。徐惠还有一首诗描写了在李世民面前撒娇的神态,可以作为例证,那就是读起来不禁使人会心一笑的《进太宗》:

朝来临镜台,妆罢暂裴回。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裴回”的意思是“徘徊”。

据说这是有一次李世民思念徐惠,召她前去觐见,结果徐惠迟到了,李世民正要发怒,徐惠就作了这一首诗,使李世民转怒为喜。也有说是对李世民召见的旨意,她作了这首诗回复,李世民就笑嘻嘻的移驾来找她了。

这首诗是说:

清晨面对明镜巧梳妆,
妆成临行却又意彷徨。
忆起君王为睹美人一笑设下千金的悬赏,
为什么我就要一纸诏书唤到您身旁?(不去了,拿拿架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潇湘观渔 2017-04-06 23:52:13
千金始一笑,一召讵能来。
-----------------------------
这么晚还不睡?真是勤奋,也感谢来帮忙顶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徐惠这种娇憨只是表象,她也如长孙皇后一样,心忧社稷,尤其是在李世民执政的贞观后期,盛世之下,也出现了一些好大喜功,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苗头。
于是她在贞观二十二年,正式向李世民提交了一份《谏太宗息兵罢役疏》。这篇关于治国大政的奏疏,本身就眼界深远,说理透彻,逻辑严谨,加之是一位女子呈奏,情况极为罕见。这封奏疏在史学上的地位,可比刚刚列举的那两首诗高多了。

奏疏原文较长,就不在此收录,简单分析一下徐惠美女的思路。
奏疏共分三层,层层递进。

首先是肯定成绩。回顾了贞观之治的盛况(自贞观以来,二十有二载,风雨调顺,年登岁稔,人无水旱之弊,国无饥馑之灾),也对李世民的付出给予了高度赞扬(陛下推功损己,让德不居,亿兆倾心),但是提醒李世民,历来是善始容易善终难,为下一层意思的展开埋下伏笔(善始者难终,愿陛下易之)。

其次是指出近年以来的两大弊政:兴兵和土木,并提出两个建议:息兵、罢役,紧扣奏疏主题。关于息兵,她认为除凶伐暴如果过度就变成了穷兵黩武,而这样的下场秦朝就是前车之鉴,虽然靠武力一扫六合,但是却快速的两世而亡(虽除凶伐暴,有国常规,然黩武玩兵,先哲所戒。昔秦王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兆)。关于罢役,她的观点是圣王会安心于宫室简陋,饮食菲薄,骄主才会用金屋瑶台来享受奢华(是以卑宫菲食,圣王之所安;金屋瑶台,骄主之为丽。故有道之君,以逸逸人;无道之君,以乐乐身)。

最后,奏疏总结兴衰成败,得失存亡的道理,陛下都知道,不用我再多说(乃宸衷之久察,无假一二言焉),但是知易行难(唯恐知之非难,行之不易),希望陛下能克制己欲,善始慎终,陛下的英名就可以与日月同辉,陛下的德行就可以与乾坤永存(鸿名与日月无穷,盛德与乾坤永大)!

这篇奏疏,既委婉,又深刻,是一篇充满了正能量的批评书,李世民看后,“善其言,优赐甚厚。”
其实历史上的李世民对于很多进谏,基本属于“虚心接受,坚决不改”,不过徐惠的这一篇奏疏,尽管没能改变唐朝对外用兵的大略方针,但是确实使李世民在大兴土木上有了很大的收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可惜就在徐惠上此奏疏的第二年,李世民就驾崩了。
随着李世民的离去,少女情怀的徐惠的世界都要崩塌了。满腹的思念和哀伤击倒了她,徐惠患上了重病,但是她却不肯就医服药,一心要去另一个世界陪伴李世民。
在李世民去世的第二年,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情深不寿的徐惠,在花信年华的二十四岁,阖然长逝。
徐惠去世后,被李治追封为“贤妃”(排在皇后和贵妃之后,一品官待遇),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石室中,遂了她追随李世民而去的心愿。

后世之人,因为她才情出众,并且八岁就写出“抚桂枝以凝想”的诗篇,就封她为桂花的花神。原来,八月桂花的幽香里,还饱含着一份刻骨的深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写完了在《后妃列传》里单独记载的长孙皇后和徐惠贤妃,晚上八一八李世民的表婶萧皇后到底有没有被李世民纳入后宫。说完萧皇后,再略表几位有着传奇爱情经历的后妃,就开始进入初唐诗歌格律、风格的几位奠基者。
已经20万字了,才破了题,你可以说这是懒婆娘的裹脚布。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是要搞点大事情的,原来大家都讲烂了的那些口水诗,我要么不讲,要么一掠而过,重点发掘那些沉睡在唐诗海洋深处的珍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写完了在《后妃列传》里单独记载的长孙皇后和徐惠贤妃,晚上八一八李世民的表婶萧皇后到底有没有被李世民纳入后宫。说完萧皇后,再略表几位有着传奇爱情经历的后妃,就开始进入初唐诗歌格律、风格的几位奠基者。
已经20万字了,才破了题,你可以说这是懒婆娘的裹脚布。
但是我的内心深处,是要搞点大事情的,原来大家都讲烂了的那些口水诗,我要么不讲,要么一掠而过,重点发掘那些沉睡在唐诗海洋深处的珍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王者之风lll 573楼 2017-04-08 14:24:00


—————————————————
临时出差没法更新,更要谢谢王者之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遵古贤之令范,冀福禄之能绥——富贵飘零曲折跌宕的萧皇后“疑似”昭容身份之路
隋炀帝的皇后萧氏,史书上没有记载她的全名,她的本传也没有提及出生的纪年,但是根据与她事迹的其他人物的传记来推断,基本能确定她生于567年。至于逝世的纪年,北史和隋书都认为是647年,但是资质通鉴记载在648年中。
萧皇后是后梁孝明帝萧岿的嫡女,就是说她是皇后所生。尽管身份高贵,却生日不吉,出生在二月的她,在后梁这个以一郡治一国的傀儡王朝里,被认为不吉,于是她被由六叔叔东平王萧岌夫妇带走抚养。似乎为了应验她命运“不吉”的魔咒,就在萧岌夫妇收养它不足一年,老两口双双亡故。之后,萧皇后又被舅舅张轲收养,张轲在史书上就因为萧皇后的关系在史书上露了这么一小脸。根据考古发掘,从他的墓志铭行文中,得知他最终在隋朝的大业年间官至仪同三司、盐川太守、魏郡太守、正议大夫等中高价官至,也算善有善报。但是在他收养萧皇后的时期,虽然在萧皇后的五叔安平王萧岩手下作属官,但家境贫寒,萧皇后在幼少时期,没有锦衣玉食,而是“躬亲劳苦”,算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开皇2年(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为了收拢南朝民心,为平定南陈做准备,要为晋王杨广在西梁皇室选妃,但是看了所有符合条件的宗室女子的生辰八字,都不吉利。这门亲事,其实最急于促成的就是孝明帝萧岿了,面对无女可献的惨状,他也十分着急。这个时候,有人提醒,他还有一个寄养在别处的女儿,于是抱着无可无不可的态度找来一卜,此女大吉。
丑小鸭能变成白天鹅,不是因为它多么努力,而是它本来就是从天鹅蛋里孵出来的。
发生在萧皇后身上的经历,简直就是一个丑小鸭和灰姑娘两篇童话的综合版。从萧皇后由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开始,她的前半生就像童话故事的结尾一样:从此和王子过着幸福的生活。
做晋王妃的时候,就深得隋文帝的喜欢。随便举几个例子:在她怀第一个孩子的时候,是杨坚梦到有天神要投胎到杨家(这个神仙先去爷爷那里报到,按说不是应该给妈妈提醒吗),于是专门把她从杨广身边接到皇宫居住养胎。后来杨坚起了更换太子的念头,也是拿她说事——杨坚对高颎试探说,晋王妃有神佛护佑,其夫君当拥有天下,您看我该怎么办?
等杨广登基之后,对萧皇后敬爱不减。杨广虽然背负了荒淫好色的名声,但是从他较少的子女和册封的嫔妃而言,她对萧皇后还是专宠的。
但是,“童话里都是骗人的”,萧皇后母仪天下的富贵,还没来得及对童年的贫苦做一补偿,她就开始了后半生的飞蓬飘零。
由于杨广一心要建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业”,在施政战略上操之过急,透支民力以至身死国灭。因为萧皇后有着辗转寄养的独特经历,使她的性格在心思缜密外,却有更多的温柔婉顺,如此一来,作为最有可能对隋炀帝的治国之道施加影响的她,却未能对隋炀帝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并不是萧皇后看不出,她也写过一篇《述志赋》来自勉,其实更深层次的意思是试图婉转对隋炀帝进行规劝。原文过长,不一一援引。
这篇述志赋分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倾吐心声:“承积善之余庆,备箕帚于皇庭。”意思是说自己因祖上有德,所以有幸能嫁入皇庭。其实也可以理解成向杨广来表明自己感恩的心,以及“我的进谏一定是为您好”。
第二层次的中心意思是说:“夫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珠帘玉箔之奇,金屋瑶台之美;虽时俗之崇丽,盖哲人之所鄙。既警醒自己,更是规劝杨广停土木,掩奢华,与民生息。
第三层次是展望未来:“遵古贤之令范,冀福禄之能绥。”是对自己,也对杨广说,我们来遵守古代贤人给我们树立的规范,希望现在享受的福禄能世代相传。
但是最终杨广身死国灭,皇后萧氏也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大业十四年(公园618年),宇文化及发动江都后,“一如炀帝故事”,宇文化及成了第二个隋炀帝,当时的皇室宗亲被屠杀殆尽,可能为了保住自己儿子齐王杨暕唯一的遗腹子,也可能为了让隋炀帝入土为安,当然更可能是萧皇后不是那么刚烈,总之萧皇后从了宇文化及。
后来宇文化及率领骁果以及家眷辎重一路北返,妄图回到隋朝故都长安,却被李密截杀,众多将士逃亡而去,最终只余2万人,知道大势已去的宇文化及,玩了一次“过把瘾就死”,抱着“人生故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的破罐破摔思想,毒死了原来拥立的秦王杨浩,在河北魏县建国,皇后空缺未立,却册封萧皇后为“淑妃”。在称帝半年后,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擒获斩杀,萧皇后又落入窦建德之手。不过,北史中掩耳盗铃记载到,在窦建德处,萧皇后得保清白(化及败,没于窦建德。建德妻曹氏妒悍,炀帝妃嫔美人并使出家,并后置于武强县——北史)。
当时,突厥的可敦(皇后)是隋朝的义成公主,这位义成公主是隋室宗亲,杨广的堂妹,该叫萧皇后一声嫂子。这时的她正陪在第三人丈夫处罗可汗身边(前两位是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后面还要改嫁给颉利可汗),于是她代表突厥向窦建德索要萧皇后和其他宗室女眷,并用宇文化及的人头祭奠了杨广,就这样,姑嫂二人同归处罗。可惜处罗短命,只做了3年可汗,她们两个又都被颉利可汗继承。
处罗也算仗义,在定襄郡立萧皇后的小孙子杨政道(杨暕的遗腹子生下来了)为隋王,史称后隋。
历史发展到此,史家都无异议,但是到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李绩二人统兵擒获颉利可汗,斩杀义成公主,迎回萧皇后之后,出现了两种说法:
一是以《北史》、《隋书》为代表的正史,认为李世民以礼相待,赐宅兴道里。
一是以蔡东藩的《唐史通俗演义》为代表的“野史”,认为李世民封萧皇后为“昭容”,收在后宫。
我是倾向于第二个观点的。
那些说萧皇后60岁了,李世民不一定看上啊一类的,就不一一例证了。只说资治通鉴的记载吧。北史和隋书,都说萧皇后去世在贞观二十一年,资质通鉴说是贞观二十二年。我选择信通鉴,因为隋书和北史虽然在唐初编纂的时期,离隋朝的历史更近,但是以萧瑀受李世民的宠信来看,著史会为他们姐弟留点面子。而司马光就没有这层顾忌了。
先看看正史对萧皇后后事的记述:
大唐贞观四年,630年破突厥,皆以礼致之。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二十一年,殂。诏以皇后礼于扬州合葬于炀帝陵,谥曰愍。——北史
这是说回来以后赐宅于兴道里,去世之后以隋朝皇后的称号和规格与隋炀帝合葬了。
大唐贞观四年,破灭突厥,乃以礼致之,归于京师。——隋书
这里没有交代死后如何处理的,就记载到回到长安,后面留白了,回来之后怎么样了,大家想。
通鉴中表述李世民对萧皇后后事的处理,比其他正史多了一个字“复”。贞观二十二年三月 648年。庚子,隋萧后卒。诏复其位号,谥曰愍;使三品护葬,备卤簿仪卫,送至江都,与炀帝合葬。——资治通鉴
为什么说“复其位号”,是因为在回到长安的这些年来,萧皇后没有皇后的位号了。
那是什么位号?不管是昭容,还是昭仪,我认为,李世民是把她收入宫中了,至少是名义上的。
国破家亡,窜身无地,飘流异域十二年的萧皇后,如果真的能成为“天可汗”“出众风流”后宫中的一员,不是对他的贬损,而是美好的祝愿。
说到辈分,确实有些尴尬。杨广和李渊的母亲乃是亲姐妹,杨广和李渊就是嫡亲的姨表兄弟,那么萧皇后是李世民的表婶。不过大家也不要太阴暗,李世民有一位杨妃,虽然是杨广的女儿,却不是萧皇后所生,“母女XX”其实没有半点血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昨天欠债了,本来要说完萧皇后的,结果出差了,明天说说李世民其他几个传奇老婆,就开始介绍大手笔之一的陈叔达,他的诗写得也是不错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4、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李世民选中的那些神仙眷侣
新唐书后妃传中突兀一句“礼本夫妇,《诗》始后妃,治乱因之,兴亡系焉。”很容易把人搞懵,一是说礼仪本是为夫妻制定的观点,这极大伤害了“三纲五常”的其他组成部分,二是说诗经的第一篇《关雎》写的就是后妃,实在想不通这首“思无邪”的诗歌跟皇后和妃子有什么关系。至于后妃关系的处理,是治乱的原因,兴亡之所系,倒是有一定道理。不过也没有那么绝对,翻翻李世民的爱情履历,似乎每一段爱情故事的女主角都“不走寻常路”,如果这个论断成立,大唐早就亡国了。
李世民的诗歌大多是慷慨激昂,高台教化,文则抒发“车轨同八表,书文混四方”的治世豪情,武则展示“移锋惊电起,转战长河决”军威昂扬。但是也有一些记载自己游艺欢谑、恣意汪洋的诗篇。其实这才是一个皇帝真正的生活,历朝历代的君王,无论是“马上得天下”还是“马下治天下”,真正的源动力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只是聪明的皇帝在吃肉的时候给臣民留点肉汤而已。
这是《帝京篇》的第九首,记录了李世民饮宴之际那种喜气洋洋、志得意满的姿态,尤其是诗中出现了大量的美女:
建章欢赏夕,二八尽妖妍。
罗绮昭阳殿,芬芳玳瑁筵。
佩移星正动,扇掩月初圆。
无劳上悬圃,即此对神仙。
其中“建章”是“建章宫”的简称,汉代长安宫殿名,据记载“宫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
“二八”在此并不是指十六岁的妙龄少女,而是指“比十五的月亮更圆的十六”。
“玳瑁筵”是指豪华、珍贵的宴席。
在这豪华珍贵的宴席上,晶莹剔透的玉佩曼妙的移动(玉佩为什么会移动?那是因为佩带在人身上啊!),就像星星在闪烁,美人手中优美华丽的团扇,胜过了初升的圆月。
“悬圃”是传说中在昆仑山顶的宫殿,也称玄圃,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后来泛指仙境。
“即此”是是指“就此、只此”的意思;“对”是“配对、相当”的意思,不是对称,更不是敌对。
这首诗李世民是内心深处压抑不住与美女爱妃共度良宵的欢悦:
在这个欢聚的夜晚,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身着罗绮的美女装扮了昭阳殿,
身上散发的芬芳熏香了玳瑁筵。
随着曼妙舞姿摇动的环佩像星星在眨眼,
衬托在美人腮旁的团扇让明月倍感羞惭。
何必在苦苦追寻昆仑仙境
此刻的我就已经好似神仙。
那陪在李世民身边的是哪些如星羞月的美人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根据唐朝初年的后妃“编制”,设置的是一后四妃,皇后之下,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各一人,皇后算是和皇帝一样的国家级干部(但是见了皇帝一律无品级),其余四妃为正一品的夫人,跟亲王一个待遇。虽然四妃品级一样,但排名是有先后的,以贵妃为尊。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他整出了一点幺蛾子,认为皇后和妃子对应天上的四颗星,已经有一个皇后了,妃子只能有三名编制才符合天道,于是他在皇后之下,设置了惠妃、丽妃、华妃三个职称。
李世民众多的后宫中,列入史书正传的后妃,只有长孙皇后和殉情后追赠贤妃的徐惠,也就是说史书专门为她两个独立成篇。其他李世民后宫成员的事迹,在介绍李世民各个儿子的时候,都是作为李世民某个儿子的母亲来介绍的。包括各自有着传奇故事的四位夫人。
我们就按照生皇子的顺序,来介绍一下李世民的这四位神仙眷侣。
一、私定终身的前朝公主杨妃。
这位杨妃是除了疑似昭容的萧皇后外,身份最高贵的一位,因为他是隋炀帝的女儿,算是前朝公主。并且在《新唐书》李恪传中又专门点名:“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其中的“中外所向”的中外,应该是指中央和地方的意思,也就是说,在隋朝这位公主受到皇宫内外、朝野上下的一致推崇。
但是这位号称“地亲望高”的公主,却没有一个正式的公主封号。杨广在史书上有据可查的女儿只有两个,一个是萧皇后生的长女南阳公主,一个是没有记载生母的这位杨妃(杨妃和萧皇后不是亲母女哦!)。杨妃是在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生下的皇子李恪,也就是说在李渊称帝的618年,就已经有孕在身。李渊起兵攻下长安是在617年,那个时候杨妃不可能从扬州杨广的身边跑回长安。那么她要么就是提前回的长安,要么就是在隋炀帝下江都的时候没跟着走。
有人考证说杨广不喜欢这个女儿,所以没有带走,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杨广身边不差这一个女儿做“累赘”,因为根据《北史》记载,萧皇后受义成公主之约进入突厥的时候,“携其孙杨政道及诸女入于突厥”。也就是说在江都之变杨广被杀的时候,他的身边还有一些其他宫人给他生的女儿。那些女儿都能带在身边,这个“地亲望高,中外所向”的女儿怎么会抛弃在长安?
更多的考证我们就不举例了,我倒是赞同现代很多涉及的隋唐的文艺作品,把杨妃描写成和李世民青梅竹马私定终身的情侣,冲破重重阻力,痴心的盼着李世民来迎娶。因此,在放弃了封号,没有跟去扬州。也正因为这份情谊的护佑,他才逃过了江都之变,也跟李世民有了令人羡慕的爱情。
除了长孙皇后生了三个儿子外,也只有杨妃为李世民生了两个儿子,位居亚军,能看出李世民对她的喜欢。
不过这位杨妃碍于前朝公主的身份,虽然是在武德元年就进入秦王府,算是较早定下名分的李世民之妻,但没有得到位列四夫人的妃子封号。贞观元年的四妃应该是韦贵妃、杨淑妃、阴德妃、燕贤妃。
其中最明确的是韦贵妃。还有一位杨贵妃,是十三皇子李福的生母,但是她的贵妃封号是死后追封,很有可能在贞观元年是排名稍后一点的淑妃。而燕德妃也后面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在贞观元年应该是贤妃。史书记载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受牵连也由妃降为了嫔,才有燕贤妃晋升德妃,那么阴妃最初的封号应该是德妃。
可以想象这位前朝公主,以公主之尊,不计名分默默爱着李世民的那份情怀。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历经五帝之治文君新醮之身的韦贵妃。
仅次于长孙皇后封位的韦贵妃,其实,是一个再嫁的寡妇。不仅是寡妇,还是以一个罪犯的身份进入秦王府的。
韦贵妃出身京兆韦氏,是隋唐的高门大阀,民间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民谚,比红楼梦里的“护官符”所描写的四大家族要高贵的多。他的曾祖父韦孝宽,是北周第一名将,传至韦贵妃这一带,尊荣略减。不过她作为一个女性,史书记载有名有字(名珪,表字泽),看出她在家族中非常受重视。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隋朝大将军、户部尚书李子雄的儿子李珉,可惜在大业九年,李子雄追随杨玄感起兵谋反,兵败后父子被杀,韦氏也被充入长安的宫中为奴。关于她进入秦王府的后宫有两种说法,一是李渊在长安称帝之后,大赦天下,韦珪也放还回家,后又以“云英未嫁”身份被李世民纳入亲王府,所以她为李世民生的第一个孩子直到在武德七年才降生。还有一种说法是她在李渊称帝之时被赏赐给李世民。
但是无论如何,她是“二婚”的身份确定无疑,因为有人证:她和前夫生的女儿后来被封为定襄县主,以宗室之女的身份(这以为李世民这个继父认了这个孩子,把她列入“李姓皇族”)和亲突厥降将阿史那忠。阿史那忠家族认为这是无尚光荣,把这一切刻在了墓碑上。
之所能以文君新醮之身在武德嫁给李世民为“妾”,与她出身高门是分不开的。论起来,她和李世民是世交,据周书记载:“时独孤信为新野郡守,同荆州,与孝宽情好款密,政术俱美,荆部吏人,号为联璧”——李世民的曾外祖父独孤信和她的曾祖父韦孝宽是好哥们。
在贞观元年,她能力压其他美女获封贵妃,成为除长孙皇后外的后宫第二人,也跟她的高贵出身有关。当时的玄武门事变,对朝局的稳定还是造成一定影响,高门贵阀各自忐忑,害怕遭到清洗,韦贵妃一立,朝堂平衡,大家各自心安。的朝堂大局有关。
韦贵妃的生平沉浮无常,从出生到去世,隋文帝、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5位帝王,江门之女的的出身、到门当户对的婚姻、抄家灭门的惨痛、二嫁为妾的不甘、位列贵妃的尊贵、太妃封禅的荣光(唐高宗李治封禅泰山时,以她先帝贵妃的身份陪同李治和武则天同行)、善终归葬的安然(麟德二年九月廿八日,薨于河南敦行里第,享年六十九岁,乾封元年十二月被唐高宗李治按制安葬在距昭陵主峰最近的侧峰,墓葬为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规格最高)。
至于她是不是拥有绝世容颜,使李世民一见钟情,倒是无所谓了。
李世民还有一位昭容,叫韦尼子,是韦贵妃的堂妹,两位女子不是父亲,但是一个爷爷,是不是遂了大家“娥皇女英”的恶俗念头(我就不说是姐妹那啥)。和韦贵妃一样,这位韦昭容也是个二婚,不过倒不是寡妇,是李世民从她丈夫手里抢来的。
原来韦尼子也是当过太子妃的女子:王世充自立为帝后,立自己的儿子王玄应为太子(就是去拜陆德明为师,却被拉屎臭跑的那个),纳韦尼子为太子妃。后来李世民攻破洛阳,擒获王世充父子,就把韦尼子收到亲王府。王玄应后来以谋反的罪名死在流放途中,彻底没有可能报这夺妻之恨。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是江门之女,是将门之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杀亲弟掘祖坟的仇人之女阴妃。
贞观元年册立的阴德妃的家世出身虽然比不上前朝公主、长孙皇后、韦贵妃等少数几人,但是也不差,她的曾祖父阴嵩,在周时任夏州刺史,祖父阴寿在隋朝官拜上柱国、司空的。即便如此,李世民册封她为德妃,相信在当时跌碎了一地眼镜。
倒不是这位阴美女不好,主要是他父亲阴世师跟李唐王朝仇怨结得太深。
要说阴世师既是大隋的一位忠臣,也是一员勇将,隋书记载他“少有节概,性忠厚,多武艺。弱冠,以功臣子拜仪同,累迁骠骑将军。”年纪轻轻(弱冠之年指二十岁)就官居高位,并且“忠厚”。后来做张掖太守,对抗吐谷浑及党项羌的侵掠,手段很硬:“世师至郡,有来寇者,亲自捕击,辄擒斩之,深为戎狄所惮。”在隋炀帝大业九年二征高丽的时候,他坐镇涿郡大本营担任留守,一边为隋炀帝做好后勤保障,一边镇压农民起义军,也是功绩卓著:“时盗贼蜂起,世师逐捕之,往往克捷。”
就是这位对隋朝忠心耿耿且又能力不凡的大将,对于李唐来说是“能力越大破坏越大”,他最后一个官职是担任左翊卫将军,辅佐代王镇守长安。大业十三年,李渊举兵叛隋之前就向不在太原的儿女们发出讯息,但是非正妻所生的小儿子,年仅十四岁的李智云不幸被阴世师所捕,就在长安,惨死在刀下。
那个时候的李渊,不像称帝之后跟众多嫔妃生了17个儿子,彼时的李渊只有四个儿子,其中李智云最小,算是“命根子”。痛失这个爱子之痛他应该是始终难以忘怀,在称帝后封王只是,便追封他为楚哀王,武德三年又将李世民的次子李宽(生母无考,就是一个宫女吧)过继给李智云作为嗣子传承香火。后来李宽也幼年夭折,李世民在贞观二年再次为李智云立了嗣子。这份父子、兄弟情谊非常深厚的。
这份仇就够“难以释怀”了,阴世师还采用了非常阴损的一招(怪不得姓阴):他发掘了李渊加的祖坟,算是“断龙脉”吧,把后来李渊追立的那些祖宗皇帝都给暴尸荒野。
可惜一切都是实力说了算,掘龙脉也没咒死李渊,几个月后,李渊攻入长安,其他人还好商量,阴世师、卫文升(隋朝刑部)、骨仪(京兆郡丞)等坚决抵抗的隋朝官员被一并斩首,死守长安。
不过在修隋史的时候,还是歌颂了他们这种忠贞节义。比如说对骨仪的评价是“性刚鲠,有不可夺之志。”这也算李渊和他的子孙们光明磊落之处。
这个时候,李渊父子做出的行动就已经让大多人不解,一是李渊没有斩草除根,留下了阴世师的小儿子阴弘智;二是李世民把阴世师的女儿收进秦王府。这个时候还可以理解李世民是用男性的生理功能报复阴家,但是立为四妃之一,确实是有点匪夷所思,到底是两人之间的爱情能穿透世仇,还是李世民就是这么特立独行?
不过,这份错综复杂的人伦关系为李唐王朝埋下了的定时炸弹,终于在贞观十七年(643年)引爆:阴德妃生下的第五子李祐,在小舅阴弘智的劝说下(应该是洗脑),起兵反对自己的爸爸,理由是为外公报仇(好乱!)。最终,李祐被赐死,阴弘智被杀,阴德妃又妃降为嫔——李世民还是没有舍得向自己心爱的女人举起刀。
四、始终没有封号的弟媳巢王妃杨氏
跟李世民跟姓杨的女人有缘,这里出现的是第三个。一个前朝公主,一个是杨贵妃,一个就是四弟李元吉的正妃杨氏,在史书上,尽管这位妃子给李世民都生了儿子了,但是她的称号始终是跟着李元吉变化。
杨妃的身世有两种版本,一种说法是隋朝皇族后人,是隋文帝杨坚的哥哥那一宗的,一种说法是一个身世低贱的歌女。无论出身如何,相信这应该是众多后宫成员之中最漂亮的。有的也是甚至断定,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就是为了杀死李元吉,从而得到她。
这种说法是不是无稽之谈暂且不论,但是这位弟媳确实是自长孙皇后死后得漫长岁月里,唯一一个跟李世民生下孩子的女人。
据说李世民曾经有立她为后的打算,但是因为身份过于特殊,最后在大臣的劝谏下终于作罢。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明明是李世民杀死了元吉和元吉的所有儿子,后来却又把他和弟媳生的孩子曹王李明过继给死去的元吉以继承香火。
如果李元吉泉下有知会不会跳起来:你杀我就算了,你杀我儿子也算了,你还要当我的“隔壁老王!”莫非你杀掉我所有的儿子,就是为了保障你这个儿子的继承权!
李世民这种“混不吝”的后宫养成方式,给自己的儿子李治带了好头,李治把自己的妈给收了,还立为皇后,这就是李世民的才人(品级低一级的老婆)武则天。又过了两代,李治的孙子唐玄宗李隆基觉得这样不合适,辈分乱了,为了“取个平均化值”,他就把自己的儿媳妇收了,立为贵妃。不过,李治能熬过李世民,等着李世民死了再下手,李隆基没法等,所以就硬来。
最是“多情”帝王家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的后宫八卦完了,明天开始将几位非十八学士的诗,就进入初唐四杰,这些耳熟能详的大神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yuanxiaozheng 2017-04-08 21:37:17
有初唐四杰吗?
-----------------------------
王通我简单查查资料,他倒是真没有什么诗歌传下来,应该有著述,也大部分是他的儿子,也就是王勃的父亲整理的。因为他没什么诗作,这个帖子主要对有诗传世的八一八,所以可能不会让你满意。但是他的弟弟王绩是唐诗,尤其是律诗的奠基者,所以想要稍微重点的谢谢。现在还没完成。
专门写了一点王通,待会回复的形式发给你一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yuanxiaozheng 2017-04-08 21:37:17
有初唐四杰吗?
-----------------------------
这是还没写完的王绩的一部分,先传上来,您多指正。

2.6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从神仙童子长成斗酒学士的唐诗格律奠基者王绩
一、大儒王通是家兄
家庭环境真得很重要,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兄弟几人都为大家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已经提到的诸葛亮三兄弟,河东三凤薛收爷仨,还有更著名的曹操父子三曹、苏轼父子三苏,宋朝理学大家两程……今天要说的是“二王”——王通和其弟王绩。
由于太原王氏声名显赫,很多无法考证自己祖先的王姓支系,也将家谱归于太原王氏之下,所以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之说。王氏兄弟出身绛州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也记载是太原王氏的分支,兄长王通(584-617)是隋末著名的大儒兼教育家,如果我们对他不熟悉,“初唐四杰”总知道吧?排行首位的王勃,就是王通的嫡亲孙子。
王通也是少年成名,在20岁的时候,就到长安拜见隋文帝,上书治国之策,但是没有收到重用,只是由于薛道衡的推荐,做了一个小官。心高气傲的王通难以忍受,不久就弃官归乡,自号“文中子”,以讲学为业,收了很多大名鼎鼎的弟子。熟悉的有薛收、温彦博(唐朝宰相,贞观四年任中书令,封虞国公;贞观十年升任尚书右仆射)、杜淹(杜如晦的叔父,贞观元年以吏部尚书之职参议朝政,进入宰相班子)等,据说魏征、房玄龄也曾拜在门下。
就是这么厉害的人物,因为壮志难酬,在33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更诡异的是,唐朝初年编撰的《隋书》竟然没有为他单独立传,他的事迹都是在别人的事迹中捎带提及的。据考证有两种可能:一是他的学说自成一派,唐初很多名臣都出自他的门下,为了避免众人以他为纽带形成党争,所以把他忽略了。二是他有点惊世骇俗,或者说是过份的进行“自我营销”而开罪了当时的儒林。他曾模仿孔子作《续六经》,更是在河汾讲学时,便以“王孔子”自诩。当时对他的评价就两极分化,一派以魏征、房玄龄为首,奉若神明,一派以孔颖达、颜师古为首,恨若仇眦(最恨“王孔子”的应该是是孔颖达吧,因为你干嘛不好,非要当人家的祖宗)。但是这两派谁也战胜不了谁,如此一来,在史书上形成不了统一的评价意见,于是就选择性的忽略了。但是也没有完全埋没他,在其他人的列传里惊鸿一瞥。
王通的后人应该是对此耿耿于怀的,所以才有王勃九岁写下《汉书指瑕》,来指摘颜师古的《汉书注》中的错误。一个九岁的孩子,即便能读书、识字,甚至是作诗,但是对这些学书理论性的大部头,应该是驾驭不了的。这点就像金庸的《笑傲江湖》中,岳不群争夺五岳剑派掌门时,让岳灵珊出场挑战各派掌门人一样,用这种不对称的身份来羞辱对手。王家用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家学渊源,来证明这些修史的大儒们,有眼无珠。
王绩(590-644),字无功,同样是个神童,在11岁的时候游历长安,就被杨素以及满朝公卿誉为“神仙童子”。不过这位童子并没有修成“神仙正果”,而是跑偏到“醉乡”了——他的三次出仕,又三次罢官,都和酒有不解之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