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成年之后的李百药因为才名远播,被选进东宫作为太子杨勇的伴读学者,并且担任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这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岗位。木秀于林,李百药也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诽谤,加之随着李德林渐渐淡出权力中枢,李百药出于自保,辞官归里。
开皇十二年(592),李德林去世,不会再让杨坚有心理排斥了,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也很看重李百药,于是他继承安平公的爵位,再一次回到东宫。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踩到了一颗注定要爆炸的地雷。原来杨广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四处网络人才,培植个人势力,也来挖东宫的墙角。李百药出于忠贞(也可能是押错了宝),称病拒绝了杨广。
杨广即位之后,马上把他贬到桂州郡(现在的广西桂林)做司马,这基本算是远远的流放了。在赴任途中,他愤懑难消,写下了《途中述怀》: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
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在这首诗中的头两句,李百药就以两位被排挤的大才子自喻。
伯喈是汉代蔡邕的字,而这位蔡邕,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简直是一位全才。看看他的遗传基因就知道,他的女儿就是创下《胡茄十八拍》的著名才女蔡文姬。当初蔡邕被人陷害,流放朔方郡,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这就是“伯喈迁塞北”一句的来历。
插一句蔡邕满格的人格魅力:政敌买通刺客远赴朔方去杀他,结果刺客被蔡邕的人品打动,没有下手。政敌又贿赂当地官员毒死蔡邕,那位官员受蔡邕感化,反而给蔡邕通风报信。但就是这么一个好人,因为为董卓之死叹息了一声,就被正义感爆棚的王允给弄死了。所以说,历史上的好人坏人真是不好分啊!
亭伯是汉代另一位才子崔骃的字。这位崔才子的名气小点,只有给他“扯虎皮做大旗了”——在当时他曾经与班固其名。班固大家就熟悉了,是二十四史之一《汉书》的作者,他弟弟就是“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班固做朋友的才子,应该也很拽(别拿北乔峰南慕容跟我说事)。但是他对当时主政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宪,屡次讽谏劝阻,横暴骄恣的窦宪难以容忍,把他贬到长岑县担任地方长官。长岑县,在当时属乐浪郡,现在嘛,在 治下。
这首诗中的“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分外动人。在传说中,衡阳是大雁南飞的尽头,大雁都不再往南飞了,我还要继续往南走!
最后两句“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在整篇暗淡沉重的基调上,奇峰陡起,蓦然翻新:我自有我的志向,不会抱怨皇家的不公(官字,也指皇家)。言下之意,即便遭到不公,我也不改其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成年之后的李百药因为才名远播,被选进东宫作为太子杨勇的伴读学者,并且担任太子舍人兼东宫学士,这是非常有发展潜力的岗位。木秀于林,李百药也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诽谤,加之随着李德林渐渐淡出权力中枢,李百药出于自保,辞官归里。
开皇十二年(592),李德林去世,不会再让杨坚有心理排斥了,左仆射杨素和吏部尚书牛弘也很看重李百药,于是他继承安平公的爵位,再一次回到东宫。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却踩到了一颗注定要爆炸的地雷。原来杨广对太子之位有了觊觎之心,四处网络人才,培植个人势力,也来挖东宫的墙角。李百药出于忠贞(也可能是押错了宝),称病拒绝了杨广。
杨广即位之后,马上把他贬到桂州郡(现在的广西桂林)做司马,这基本算是远远的流放了。在赴任途中,他愤懑难消,写下了《途中述怀》:
伯喈迁塞北,亭伯之辽东。
伊余何为客,独守云台中。
途遥已日暮,时泰道斯穷。
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
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
福兮良所伏,今也信难通。
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

在这首诗中的头两句,李百药就以两位被排挤的大才子自喻。
伯喈是汉代蔡邕的字,而这位蔡邕,性笃孝,少博学,好辞章,精音律,善鼓琴,工书画。简直是一位全才。看看他的遗传基因就知道,他的女儿就是创下《胡茄十八拍》的著名才女蔡文姬。当初蔡邕被人陷害,流放朔方郡,就是现在的内蒙古河套西北部及后套一带。这就是“伯喈迁塞北”一句的来历。
插一句蔡邕满格的人格魅力:政敌买通刺客远赴朔方去杀他,结果刺客被蔡邕的人品打动,没有下手。政敌又贿赂当地官员毒死蔡邕,那位官员受蔡邕感化,反而给蔡邕通风报信。但就是这么一个好人,因为为董卓之死叹息了一声,就被正义感爆棚的王允给弄死了。所以说,历史上的好人坏人真是不好分啊!
亭伯是汉代另一位才子崔骃的字。这位崔才子的名气小点,只有给他“扯虎皮做大旗了”——在当时他曾经与班固其名。班固大家就熟悉了,是二十四史之一《汉书》的作者,他弟弟就是“投笔从戎”的定远侯班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和班固做朋友的才子,应该也很拽(别拿北乔峰南慕容跟我说事)。但是他对当时主政的窦太后的侄子窦宪,屡次讽谏劝阻,横暴骄恣的窦宪难以容忍,把他贬到长岑县担任地方长官。长岑县,在当时属乐浪郡,现在嘛,在 治下。
这首诗中的“目送衡阳雁,情伤江上枫”分外动人。在传说中,衡阳是大雁南飞的尽头,大雁都不再往南飞了,我还要继续往南走!
最后两句“丈夫自有志,宁伤官不公”,在整篇暗淡沉重的基调上,奇峰陡起,蓦然翻新:我自有我的志向,不会抱怨皇家的不公(官字,也指皇家)。言下之意,即便遭到不公,我也不改其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应该传到了杨广的耳朵里了,所以在大业三年改州为郡的时候,直接让李百药下岗了。要知道这是“改州为郡”,而不是“合州为郡”,基本还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离别的时候,李百药百感交集,又作诗一首,不过这次,他没有再放“狠话”。
《送别》
眷言一杯酒,凄怆起离忧。
夜花飘露气,暗水急还流。
雁行遥上月,虫声迥映秋。
明日河梁上,谁与论仙舟。
“眷言”也做“睠言”,是回头看,回顾的意思。
李百药如果就此隐居,抱着“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的态度静观其变,可能会少受些磋磨。可是从大业五年开始,他又辗转在各地为官,终于在最后一次调动的时候,他还没有抵达任所建安(今福建建瓯),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就被农民起义军挟裹,身份发生质的改变,从官员变成了叛贼。李百药先后辗转在沈法兴、李子通、杜伏威等人的手中,最终在杜伏威手下仕官。后来李渊派使者劝降,李百药极力赞成投唐,并且说服了杜伏威前往长安为官,实际上是去自己做人质,表忠心。杜伏威临行前,安排辅公祏和百药留守江淮。但是在中途,杜伏威感到后悔,认定是李百药把他当做投名状卖给了李渊,于是就写信密令辅公祏杀李百药,幸亏杜伏威的养子王雄诞仰慕李百药的才华,极力周旋,李百药才逃过劫难。
后来辅公祏起兵反唐,任命李百药为吏部侍郎,李百药也没法拒绝。但这次,他又成了李唐的叛臣。平定辅公祏后,李渊准备收拾李百药,这时那封要命的书信,反转成为救命的书信,以此书信证明李百药是无辜的,并非是杜伏威和辅公祏的心腹。即便如此,李渊怒气难消,把李百药流放到泾州(今甘肃泾川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扫了一眼,终于过万了,咱们这个帖子,过万如此艰难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身老才壮立意新
到了贞观年间,李世民很看重百药的才名,也开始逐步委以重任。贞观元年(627)召回李百药为中书舍人,封爵安平县男;贞观二年,升礼部侍郎,很快又担任太子右庶子;又特命李百药修撰《北齐史》,贞观十年(636)正月《北齐书》修成,除了钱财的赏赐外,加散骑常侍,担任宗正卿;贞观十一年(637)《五礼》及律令撰成,百药爵位又从进为安平县男。
李百药生于564年,半生困顿,李世民在贞观元年(627)开始启用他的时候,他已经是63周岁了,一个花甲老人欣逢第二春。有了以往坎坷的经历,他既充满了对李世民的感激和忠诚,又因磨难而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因此,他在这段时间也较有作为,除了修了一部名垂青史的《北齐书》外,他还留下了《封建论》和《赞道赋》
其中《封建论》是进谏李世民不要分封世袭的王子和大臣建立邦国,李世民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赞道赋》是以历来储君成败事规劝太子,李世民见到这篇文章后非常赞赏,专门派使者赏赐了李百药。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百药不仅没有老眼昏花,文学上的造诣更加深厚,尤其五言诗写的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虽樵童牧竖,并皆吟讽”。唐太宗曾经赞叹:你为什年纪越大才气越壮,牙齿越老文章诗文的立意越新呢?——“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乎!”
贞观二十二年(648)二月廿六日,李百药在京师胜业里府第去世,周岁八十四。
恐怕他的母亲,无论如何也不敢想,自己这个小时候泡在药罐子里的儿子,能得享如此高寿吧。
最后我们读一首“身老才壮,齿宿意新”的诗,来纪念这位史、诗俱佳的老先生,要知道,咱的帖子就是“细读唐诗品唐史”啊!
《奉和初春出游应令》
鸣笳出望苑,飞盖下芝田。
水光浮落照,霞彩淡轻烟。
柳色迎三月,梅花隔二年。
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
尤其是这句“日斜归骑动,馀兴满山川”,真的是“词美”“气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8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一朝言语成文章的“大手笔”陈叔达

饱满的谷穗都是谦逊的低着头,这句话用在陈叔达身上最是恰当不过了。与自诩“身份最贵”的萧瑀相比,陈叔达才是真正的“天潢贵胄”——萧瑀只不过是偏暗一郡的后梁皇子,陈叔达却是与当初的隋朝划江而治的南陈后主陈叔宝的弟弟,爵封亲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大家不要急哦,讲完陈叔达,还有一位牛叉的上官仪,然后就是初唐诗坛的F4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yuanxiaozheng 621楼 2017-04-13 20:59:00


—————————————————
感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大家想一想 623楼 2017-04-14 00:13:00

h
—————————————————
感谢,看来您是个“夜猫子”。嘿嘿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陈叔达年幼时也是可以跻身神童之列,自幼便颇有才学,十岁时就能即兴赋诗,提笔立就。陈后主登基为帝之后,陈叔达被封为义阳王,也算快活逍遥。可惜好景不长,开皇九年(589年),隋军灭陈,陈叔达也作为俘虏来到隋朝,却是一直没有得到任用,直到大业年间,隋炀帝才任命他为内史舍人,后来又到绛郡担任通守。
大业年间的绛郡,郡治所设在正平(现在的山西省新绛县),下辖正平、龙门、太平、曲沃、翼城、稷山、绛、垣曲等8县,算是中等郡。通守这个职务是隋炀帝设置的,职位仅次于郡太守,算是二把手,但是管着全郡的军务,在乱世的实权,应该不次于太守。
也正是因为陈叔达有这样的便利,李渊在617年从太原起兵反隋,兵锋指向长安的时候,陈叔达率领全郡投向李渊,李渊在尚未称帝的时候担任大丞相,就任命陈叔达为丞相府主簿,封汉东郡公,和丞相府记室温大雅(就是写下大唐创业起居注的牛人)一同执掌机密。值得一提的是,隋朝禅让给唐的诏书,也是陈叔达起草的,由此可见李渊对陈叔达的信任程度。
李渊称帝之后,陈叔达从黄门侍郎起步,最终在武德四年(621年),官至侍中,算是拜相了,成为了李渊的核心班子。他思路清晰,言语明畅,逻辑严密,每次在朝堂发言,满朝官员都为之侧目(估计是在用心学习)。他所经手的公文,不仅义理明晰,而且文才斐然,后世的白居易赞叹说:吾闻武德暨开元中,有颜师古、陈叔达、苏颋称“大手笔”,掌书王命,故一朝言语,焕成文章。
“焕成文章”出自《论语•泰伯第八》,原文应该是“焕乎!其有文章”,其中,焕的意思是光芒四射。
要知道,能撰写逻辑严密的公文不难,能挥洒浪漫无羁的文采也不难,但是要在公文中展露文采,做到达(准确传达朝堂的意志)雅(体现小清新的文艺情怀)兼备,的确是非常人所能。这位陈叔达,恰是少数能做到的几个人之一。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系统又提示推荐上“人文聚焦”了。首先感谢斑竹大神的支持,对点击量这么惨的帖子如此看重,感激感激!其次可能是我的打开方式不对,跑出聚焦找,也没找到。最后表决心:一定用心写!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陈叔达不仅文章、公文写得好,他的诗也写的不错。其中有一首咏菊,更是大有深意:
霜间开紫蒂,露下发金英。
但令逢采摘,宁辞独晚荣。

头两句已经成了菊花的代名词,很多小资画家的菊花之画,都题这两句诗。后两句是说,只要能遇到欣赏(采摘)的人,晚些开花也没有什么遗憾。“晚荣”除了字面意思之外,还有一层“晚年显荣”的含义。
他在太建十四年(582年)就是南陈的亲王,直到武德四年(621年)才在唐朝拜相,中间的39年,算是仕途蹉跎吧,发出“晚荣”的感慨,可以理解。
他还有两首《自君之出矣》的诗,也是写的温情脉脉:

自君之出矣,红颜转憔悴。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

自君之出矣算是一种“命题作文”,以此句为题,以此句为首句,有很多诗人都写过这样的同题诗,其中流传比较广的是盛唐时期辅佐唐玄宗的名相张九龄那首《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我觉得,把《自君之出矣》写的柔情蜜意,百转千回,又爱恨交加的,是宋朝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名叫宋无。我们来看看这两首:

之一

自君之出矣,妾不出闺门。
怀君不敢恨,惟有感君恩。

之二

自君之出矣,妾自奉尊嫜。
知君不思妾,亦当思故乡。

尤其是“知君不思妾,亦当思故乡。”,其实是在自我遣怀,即便他不思念我,但是也会思念故乡,思念父母,早晚会回来的,只要他回来,我们就相聚了。

第二首中,嫜是公婆的合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说到公婆,话题就可以又回到陈叔达身上,他是一个孝子,也在历史上留下了和“袁绩怀橘”类似的孝亲典故,权且称为“树达留葡萄。

袁绩怀橘的典故发生在三国时期,6岁的袁绩因为神童之名受到袁术的款待,在宴席的餐后水果中有橘子,袁绩“吃不了兜着走”,在自己怀里装了3枚。等到告辞之时相互施礼作揖的时候,橘子滚落在地,袁术问其原因,袁绩说自己在这里吃到了这么好吃的橘子,但是母亲还没有尝到,他是带回去几个给母亲。袁术深受感动,给袁绩家送了两筐。后来人们把孝敬母亲的礼物称为“袁郎橘”或 “袁氏橘”,成为孝亲之典故。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袁绩站出来刚一报出自己的姓名,还没来得及发难,就被诸葛亮讽刺为“偷橘子”的袁郎,惭愧而退。看来,诸葛丞相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但是确实也有人非议袁绩,说他并没有事先说明是给母亲拿的橘子,当被发现“怀橘”的时候再来解释,就有点欲盖弥彰了。

陈叔达就办的比较“敞亮”:
在南陈时期,他的母亲不是皇后,而是一位姓袁的昭容。南陈亡后,这位袁昭容就一直跟着陈叔达生活。
李渊有一次曾宴请群臣,席上有葡萄。人家陈叔达拿着葡萄没吃,招呼侍者打包。高祖便问原因。陈叔达说自己的母亲患有口干病,想吃葡萄却吃不到,他想拿回家给母亲吃。一句话触动了幼年丧父的李渊,唐高祖流着泪说你还有母亲可以送食物呀!言下之意是深深感慨自己“子欲孝而亲不在”。
因为陈叔达如此受到李渊的信任,所以才能在李世民受到李渊猜忌的时候,婉转规劝,在玄武门事变之时,他陪在李渊身边,建议李渊为李世民正名。
如果从“阴谋论”的角度出发,其实我们可以怀疑陈叔达是李世民埋在李渊身边的“眼线”。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是叔达不是树达,拼音输入好尴尬。今晚没有更新了。明天开聊上官仪。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是叔达不是树达,拼音输入好尴尬。今晚没有更新了。明天开聊上官仪。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9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独开一家诗风的上官仪
一、独领风骚开诗体
在体操届,有一些动作是以杰出运动员的姓名来命名的,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托马斯全旋了,也有“程菲跳”、“莫慧兰空翻”等等以中国运动员命名的体操动作。在书法届,以开门立派的大师的姓氏来命名书法风格也是比较常见,“颜体”、“柳体”等,对个别人品太差的家伙,采用了曲线救国的方式,虽然认可了他的书法风格流派,但是去没有以他的姓氏命名,如“瘦金体”。“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1082年5月5日-1135年6月4日)首创,并且他书画双绝,在古玩典藏、乐、琴、诗等领域,也造诣颇深。但是由于他治国过于昏庸,可称是北宋最荒淫腐朽兼无能懦弱的皇帝,不但自己因“靖康之耻”国亡被俘,以皇帝之尊客死异乡,也给全国人民带来巨大浩劫,因此,他开创的书法风格被称为“瘦金体”,没有给他这个流芳文化艺术史的荣耀。
但是在诗歌中,以某个人的姓氏来命名一种诗体几乎没有,连李白杜甫这种在诗坛顶峰俯瞰众生的诗家大神都没能享此殊荣(从来没有李体诗、杜体诗的提法吧),顶多是以流派来集体命名,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等等。但是,有一个例外,在初唐,大家公认一种“诗体”,就是以上官仪的姓氏命名,称为“上官体”!上官仪对诗歌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改掉了之前普遍存在的一味堆砌辞藻的手法,改进了浮艳雕琢的诗风,更多的使用白描技巧,提高了诗歌描绘事物的细腻、精巧。
后世,大家公认上官仪在唐诗发展中起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上承虞世南、王绩、李百药,下启初唐四杰和文章四友以及沈、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晚上加班写了一点,争取明天写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清早一顶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乱世沙弥终拜相
和尚的榜样公认是朱元璋,后来成长为一代开国皇帝。少有人知的是,上官仪也是和尚中的佼佼者。
上官仪(608年-665年)出身中等官宦之家,他的父亲上官弘官拜江都宫副宫监,可惜上官仪出生之初,正逢隋炀帝的大业由盛转衰。最疼惜的是其父在江都事变中被乱军杀死,10岁的上官仪比较机灵,躲过了杀身之祸,却也成了孤儿。为了求生,也为了避祸,他出家为僧,在寺院从佛法“三论”入手,开始了自学苦修之路。
是金子总要发光,在人杰地灵的扬州,祖籍河南陕县的上官仪显得卓尔不群,引起扬州都督杨仁恭的重视,举荐他参加科举考试。唐时的科举分为“明经科”和“进士科”,其中明经科就是对典籍填空,相对容易,进士科除了考经学之外,还要考诗、文和时务策(有点类似现在公务员考试的策论),非常难不说,还控制人数,每届也就是二三十人,所以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上官仪进京赶考,高中第三,李世民钦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累积资历升迁到秘书郎,为李世民起草了大量的诏书,并且进入了《晋书》的修撰班子,晋书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修好之后,论功升迁为起居郎。在此期间,李世民对他非常喜爱,宫中的宴会几乎都让他出席,不仅是吃饭喝酒,主要是侍宴赋诗。上官仪深厚的应制诗功底就是在这个时候炼成的。
看一首应制诗吧,我认为完全配得上《旧唐书》对他所作之诗的评价“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八咏应制二首》(选第一首)
启重帷,重帷照文杏。
翡翠藻轻花,流苏媚浮影。
瑶笙燕始归,金堂露初晞。
风随少女至,虹共美人归。
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
残红艳粉映帘中,戏蝶流莺聚窗外。
洛滨春雪回,巫峡暮云来。
雪花飘玉辇,云光上璧台。
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
好一个“共待新妆出,清歌送落梅”,瑰丽的唐诗已经如妆成的新妇,马上就要揭开历史的面纱。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