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此后的上官仪一路文运、官运双线突进。李治刚一即位,即刻升任他为秘书少监,立李弘为皇太子后,上官仪又担任中书舍人。在李治改立武则天为后的时候,由于他没有进入核心权力层,反而没有收到伤害,在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纷纷落马之后(也不能说就完全是武则天因素,也有李治要扫除那些托孤大臣,树立皇权的因素),上官仪受李治一手栽培,最终在龙朔二年(662年),上官仪升任西台侍郎(西台就是原来的中书省),同东西台三品,加散官银青光禄大夫,进入宰相班子。当时,李治最信得过宰相应该就是上官仪了,这也为后来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因为武则天害死王皇后和萧淑妃,所以她始终觉得在长安住着不踏实,总是撺掇着李治往洛阳跑,作为宰相,上官仪也长期生活、工作在洛阳。根据当时洛阳城的规划,百官办公的皇城南门外,就是洛河,要通过“天津桥”才能到皇城门下,天津桥入夜锁闭,断绝交通,到天明才开锁放行。那时,百官没有休息室,都是在破晓上班前赶到皇城外等候。
据《隋唐嘉话》记载,在唐高宗龙朔年间(661— 663)“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仪独持国政”。志得意满的上官仪,在一次凌晨从洛河堤上骑着逍遥马,踏着月色,赶赴朝堂的时候,写了一首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的《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这首诗各种评述版本说的比较多了,我就不再啰嗦,但是凭心而论,我觉得个别的考据,有点牵强了。
比如说“脉脉”是化用《古诗•迢迢牵牛星》“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以男女喻君臣,透露皇帝对自己的信任,传达承恩得意的神气。
“蝉噪野风秋”是化用陈朝张正见《赋得寒树晚蝉疏》:“寒蝉噪杨柳,朔吹犯梧桐。还因摇落处,寂寞尽秋风。”原意讽喻寒士失意不平,这里借以暗示在野失意者的不平之鸣,为这太平盛世带来噪音,而令这位宰相略有不安,稍露不悦。
其实这首诗没有那么复杂,也不一定是上官仪的最高水准,只是当时上官仪位高权重,好事者趋炎附势而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近期的篇章,加了一些小标题,怎么样?效果如何?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一片忠心却“背锅”
前面说过,李治对他特别信任,所以有一件重大的事情跟他商量,结果应了那句话“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
在麟德二年(665年),上官仪为高总起草废后诏书,但还未来得及施行,就被武则天知晓,在武则天种种柔情攻势下,李治不忍,又收回成命。在两口子“床外打架床上和”之后,李治把责任退给上官仪,说:“都是上官仪教我的。”于是,武则天在当年就指使亲信许敬宗诬告上官仪勾结废太子李忠,图谋叛逆,因为上官仪曾经在李忠的陈王府担任谘议参军,与李忠有交集,弄得百口莫辩。最终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被处死,家产充公,尚在襁褓的孙女上官婉儿和她的母亲没充为皇宫的奴婢。上官婉儿凭着DNA赋予她的聪颖,长大之后竟然受到武则天的重用,成为武则天的贴身秘书。可惜这位婉儿也是红颜薄命,在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继位为帝恢复李唐后,曾被被册封为昭容,可惜在李隆基发动的政变中,香消玉殒。
这些历史事实基本得到认可,但是有一个问题:上官仪拟制废后诏书的背后,到底是他受李治的指使,还是他在怂恿李治。
在新唐书上官仪的本传中,是说那是在麟德元年(664年),皇后武则天招道士入宫,行厌胜之术(画个圆圈诅咒你),被宦官王伏胜告发。加上当时武则天越来越多的插手朝政,唐高宗和武则天已经有了矛盾,意欲将她废为庶人。在召上官仪商议之时,上官仪对曰“皇后专横,海内失望,应废黜以顺人心。”。——帝因大怒,将废为庶人,召仪与议。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
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大体相似,但是却说高宗并没有“废后”的打算,只是召集上官仪商量,是上官仪自动自发的建议。——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
因为这两部相对权威的史书多少有些出入,很多学者又经过其他资料的考证和推断,除了认为上官仪是“受命拟制诏书”的意见外,还有人提出是上官仪为了巩固自己宰相的地位,要向当时颇受宠爱的另一位相臣许敬宗发起挑战,而许敬宗的支持者是武则天,所以必须先要搞掉武则天云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此我就不一一列举考证过程了,只说我采用的结果——我站在萧让姐姐一边!
根据萧让姐姐的大作《武则天——女皇之路》的考证,上官仪那个时候刚刚当了进入宰相班子两年,以及他的人品,还有当时李治又新把武则天的姐姐和她姐姐的女儿这一对母女花搞到手,加之其他因素,应该是李治先起了废后之心,上官仪附和。
就这样,上官仪用家破人亡的代价为李治“背锅”,更为可怕的是,从废后事件开始,让武则天认识到只做皇后是不够的,随时会被皇帝废掉。从此后,武则天开始默默向皇帝宝座冲击,作为阶梯的,不仅仅是上官仪的生命,还有众多李唐宗室,自然,也包括李治自己的儿女们。
不过,许敬宗对长孙无忌和上官仪恨意应该是有的,借助武则天的力量铲除他们两个,既效忠了武则天,又报了被长孙无忌和上官仪嘲笑蔑视的私仇。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上官仪有一首诗《和太尉戏赠高阳公》。唐朝封爵“高阳”的只有许敬宗,他在显庆二年(657年)升任侍中后,进爵高阳郡公,长孙无忌在唐高宗时期被封为“太尉”,加上他对许敬宗不怎么感冒,尤其是在许敬宗在他面前建议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时候,屡加训斥。从题目就知道,这是上官仪唱和长孙无忌对许敬宗的嘲讽戏谑,现在查不到长孙无忌嘲讽许敬宗的诗,只有这首上官仪唱和的作品流传下来:
薰炉御史出神仙,云鞍羽盖下芝田。
红尘正起浮桥路,青楼遥敞御沟前。
倾城比态芳菲节,绝世相娇是六年。
惯是洛滨要解珮,本是河间好数钱。
翠钗照耀衔云发,玉步逶迤动罗袜。
石榴绞带轻花转,桃枝绿扇微风发。
无情拂袂欲留宾,讵恨深潭不可越。
天津一别九秋长,岂若随闻三日香。
南国自然胜掌上,东家复是忆王昌。
其中“王昌”的典故,来自于乐府诗《河中之水歌》,相传是梁武帝萧衍所作,和宋玉一样,是美男子的代称。一般会和“东家”(东边的邻居)合用。
《河中之水歌》
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
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
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
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
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这首诗中,先是铺排了莫愁女是一个多么出色的女子,然后又说嫁到卢家后生活多么富贵荣华,但是最后两句画风陡转:“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原来,“隔壁老王”这么早就出现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晚安,各位书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宰相风姿从此始。
我还推荐上官仪的其他几首诗。
一首是《春日》: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头两句的十四个字,从蝶舞杏花间,莺啼桑树上,来描写春天带来的喜庆和欢快,这是自然景观。后两句则是“人文景观”,飞云阁上、明月楼中,迎春赏春的人们彻夜不休。
一首诗是慨叹舍身许国,和亲塞外的王昭君。
《王昭君》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这首尽管不是最出色、最有新意的几首之一,但是“缄书待还使”(早早写好了家书,就等使节来,以便拜托捎给亲人)一句,也写出了昭君对家园故国的思念和伤怀。
还有一首《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
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
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
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一句“归路乘明月”,尽显大家气度,宰相风范。
抛开上官仪的政绩和才华不论,上官仪是唐朝相臣的一个里程碑。从家道平常科举出身的上官仪开始,唐代的相臣要以科举出身而不是靠祖辈封荫渐成风尚,即便是出身高门,政绩突出的干吏,没有科举的光环,总是白玉微瑕。
上官仪,受益于自隋朝逐步建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同时,他的境遇和经历,也推动了这个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更是为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宰相风姿从此始。
我还推荐上官仪的其他几首诗。
一首是《春日》:
花轻蝶乱仙人杏,叶密莺啼帝女桑。
飞云阁上春应至,明月楼中夜未央。
头两句的十四个字,从蝶舞杏花间,莺啼桑树上,来描写春天带来的喜庆和欢快,这是自然景观。后两句则是“人文景观”,飞云阁上、明月楼中,迎春赏春的人们彻夜不休。
一首诗是慨叹舍身许国,和亲塞外的王昭君。
《王昭君》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
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
雾掩临妆月,风惊入鬓蝉。
缄书待还使,泪尽白云天。
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这首尽管不是最出色、最有新意的几首之一,但是“缄书待还使”(早早写好了家书,就等使节来,以便拜托捎给亲人)一句,也写出了昭君对家园故国的思念和伤怀。
还有一首《奉和秋日即目应制》
上苑通平乐,神池迩建章。
楼台相掩映,城阙互相望。
缇油泛行幔,箫吹转浮梁。
晚云含朔气,斜照荡秋光。
落叶飘蝉影,平流写雁行。
槿散凌风缛,荷销裛露香。
仙歌临枍诣,玄豫历长杨。
归路乘明月,千门开未央。
一句“归路乘明月”,尽显大家气度,宰相风范。
抛开上官仪的政绩和才华不论,上官仪是唐朝相臣的一个里程碑。从家道平常科举出身的上官仪开始,唐代的相臣要以科举出身而不是靠祖辈封荫渐成风尚,即便是出身高门,政绩突出的干吏,没有科举的光环,总是白玉微瑕。
上官仪,受益于自隋朝逐步建立的中国科举制度,同时,他的境遇和经历,也推动了这个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更是为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0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的咏鹅神童骆宾王
一、人学诵时他写诗
在笔者小时候,六七岁的年纪,能识几个字,就已经很给父母争光了。在国学渐热的今天,学龄前的孩子们到各类的国学堂中,熏陶一下琴棋书画已经是很多父母的选择,用稚嫩童声背上诗几首诗也不再是奇事。其中必背的几首诗,一定有“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我们望着自己吟诵名篇的孩子倍感欣慰的时候,有多少人能体会到,1500年前,这位写下此诗的七岁孩童的父母,该有多美激动。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天才神童,给他们带来了振兴寒门的希望。
骆宾王,由于正史未记载,导致他的出生日期考证的比较凌乱,初步有619、627年、630年、638、年640之说,但都信誓旦旦的表式,他是在七岁的时候写下的这首《咏鹅》,此后成为了少儿背诵的保留曲目。骆宾王祖籍在陕西与洛阳交界,后来全家迁徙到浙江义务,骆宾王就在这个后世著名的小商品集散地出生。根据骆宾王以后的仕官发展,630年之前的出生年代比较靠谱。
骆宾王祖上是三国时期小有名气的骆统,他的爷爷也做过隋朝的小官,可惜身逢隋末乱世,所以辞官归隐耕读传家。孙子出生之后,这位诗书传家的老者遍查典籍,最后在易经的“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句子中,给小孙儿取名宾王,字观光。是期望小生命长成后,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广大门楣。也有人说是骆宾王的父亲骆履元给起的名字,希望以后能成为王侯堂上的宾客。感觉这种说法有点望文生义了,也过于流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千成葫芦 644楼 2017-04-16 10:44:00

楼主好文!

顶一下!
—————————————————
您的文章才是真正好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周末外出难更新,只有晚上到家后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庶民意 649楼 2017-04-16 20:18:00

楼主加油!
—————————————————
感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青州才子赴京师
已经坠入寒门却又志存高远的一家各自努力,终于都有了结果,骆宾王以一首《咏鹅》诗蜚声江南,被誉为江南神童,其父骆履元也科举得中,被授予山东青州博昌(今山东博兴)县令,全家又辗转旅居在山东任所。齐鲁大地一直被誉为文章教化的发源地,骆宾王在旅居山东的时候,父亲把他送进公办的县学馆,严加督促,他自己也潜心向学,旅居青州的江南才子才气依然。后来他在《上兖州崔长史启》一文中回顾自己这段求学生涯,感慨道:“少奉过庭之训,长昧克己之方。弋志书林,咀风骚于七略;耘情艺圃,偃图籍于九流。洒惠渥于羊陂,屡泛文通之麦;峻曲岸于莺谷,时遗公叔之冠。”
其中,“中庭之训”和“克己之方”都取自《论语》的典故,意思分别是父亲的教诲和自己的努力。“文通之麦”的典故来自据《后汉书》,是指南阳叶县的高文通,读书非常用功,有一次,院子里晒着麦子,叫他赶鸡。过了一会,他手拿竹竿,低头读书,鸡倒是没吃成麦子,可是天降大雨,他只顾读书而不自知,麦子被冲走了都没有发现。骆宾王说自己“屡泛”,是说被冲走好多次。“公叔遗冠”的典故也来自《后汉书》,有一位朱穆字公叔,读书非常专心。有时思考问题,连自己的帽子被风吹落,飘入沟中也不觉得。
天资聪颖又如此好学的骆宾王,在博昌也广交名士,在圈子里享有比较大的声望,也逐渐形成了他孤傲自诩的性格。
可惜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他的父亲因病在县令的任上突然去世,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年轻的骆宾王更是懵然无对。幸亏骆履元为官清正廉洁,做人公道正派,很多亲朋故旧都来帮忙。其中,瑕丘县的韦县令(没有查到名字)更是不仅照顾骆宾王一家的生活,还为他争取到了进京参加科举的资格。可能是无以为报吧,骆宾王以身相许(不要误会韦县令的性取向)做了韦县令的乘龙快婿。就这样,骆宾王满怀济世用时的抱负,辞别家人,奔赴长安。只是骆宾王不知道,这条看似充满希望的金光大道,却是他荆棘丛生坎坷穷途,他将毕生奔波,直至生命的尽头。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飘零南北类转蓬
唐时的科举,不实行贴名,也就是主考官拿到试卷就知道是谁的。当时的学子,都在开考之前,把自己得意的诗文,献给有名望的权贵显宦、学士名流,求得他们赞誉,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给考官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有的甚至直接拜访主考官,这在唐朝称之为“行卷”。很多时候,这些程序走完,科考没开始,主考官就默认了录取名单,在某种情况下,这不但不是作弊,反而避免了暗箱操作的可能。也有学子彼此串联起来,营造声势,以此来向主考官施压的。骆宾王可能是因为自己才华过人,心高气傲,不愿意去走这种门路,也可能自己出身寒门,即便想走门路也不得其门而入。总之,此次科考,他名落孙山。
在自传体长诗《畴昔篇》(畴昔就是往日的意思)中,在一开始的八句,就记叙了这次科考的经历。
《畴昔篇》(节选前八句)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金丸”是指汉武帝的宠臣韩嫣的故事:“韩嫣好弹,常以金为丸,所失者日有十余。长安为之语曰:“苦饥寒,逐金丸。”京师儿童每闻嫣出弹,辄随之,望丸之所落,辄拾焉。”——《西京杂记》。这是骆宾王是说自己不会为了金丸,而承受被人用弹弓打的屈辱(我倒觉得这位韩嫣是以做好事不留名的方式来帮助穷苦人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心性颇高的骆宾王科考落第之后,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没有回瑕丘,而是取道回了浙江义乌。这也不怪骆宾王,毕竟,人也生存、要糊口,追求诗意和远方的前提,往往是先解决眼前的苟且。
在临近家乡的时候,他写下了《望乡夕泛》:
归怀剩不安,促榜犯风澜。
落宿含楼近,浮月带江寒。
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
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
故乡在望的时刻,骆宾王喜忧参半(喜逐行前至,忧从望里宽),但是最终他相信自己的亲族不会对他拒之门外,今夜,自己这只乌鹊,不会是“绕树三匝,无枝可栖”的处境,应该是“今夜南枝鹊,应无绕树难”的一种欣然。
果然,故土故乡故人,都热情的接纳了他,给他那受伤的心灵莫大的抚慰(估计也有不少人是“烧冷灶”,觉得以骆宾王的才气,终究会成为王侯的贵宾)。不久之后,他惦记在瑕丘的父母和家人,登上了北返之路。回到老母身旁,他继续潜心苦读,期盼着下一次机遇的敲门。
终于,他的才情引起一位贵人的重视,大约在显庆末年(660年左右),唐高祖李渊的第16个儿子,爵封道王的李元庆,非常欣赏骆宾王,就把他请到王府做了一个幕僚,应该说,在这里骆宾王过了几年舒心日子。在《畴昔篇》里也有体现:
挥戈出武帐,荷笔入文昌。
文昌隐隐皇城里,由来奕奕多才子。
潘陆词锋骆驿飞,张曹翰苑纵横起。
但是根据制度,王府的幕僚不能超过四年,以免形成朋党,于是在龙朔三年(663年),李元庆以皇叔之尊,亲自给骆宾王下了一道手谕,命他“自述所能”,也就是准备一份漂亮的简历。这是要通过骆宾王自述学识才情,便于道王举荐,本来是一个大好的机会,却被错过了。他没有自陈自己的才情,在《自述状》中反而对这种“自述所能”的方式发了一通牢骚:
《自述状》(节选)
伏奉恩旨,令通状自叙所能。某本江东布衣也,……然而进不能谈社稷之务,立事寰中;退不能扫丞相之门,买名天下。……抑又闻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已之长,言身之善……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斯不奉令。谨状。
大意就是:您让我说说自己的本领,我实在没什么本领,再说知臣莫若君,我有什么本领您还不知道吗?让我自己吹嘘自己这也会那也能,我干不出来,这种瞎忽悠的事都是那帮没水平的人干的,所以,对不起,你的命令我没法执行。
这要是换个人,估计会勃然大怒,幸好道王是个忠厚长者,没有跟骆宾王一般见识,不过人家也不会再热脸贴着冷屁股的去推荐骆宾王了,就在次年,道王去世,骆宾王只好离开王府,重新回瑕丘过起了耕读生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实在顶不住了,只有明天再写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骆宾王随着阅历的加深,应该会后悔自己对道王这种“不识好人心”的怒怼态度,也许后来他加入反对武则天,维护李唐王朝的兵变队伍,是对道王的一种报答吧。其实在这个时候,骆宾王只是像个情人一样在对道王撒娇:你还让我自述我的才华,我的才华如此惊艳你不知道吗?!
在隐居耕读开始,可能有当初的积蓄支撑,骆宾王的日子过的很悠闲,也写下了例如“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一类抒发闲情逸致的诗句。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顿,终于在《秋日送别》中写下了深深感慨: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东陵有故侯”一句,典故来自秦朝的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邵平所种的甜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于是,人们便将他种的瓜称为“东陵瓜”,历代文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当初咱家也阔过”。
插一句,从“东陵瓜”是不是能联想到“褚橙”。
现实会教会你做人!终于,骆宾王无奈的放下自己的清高,开始给众多的达官显贵写自荐信,《全唐文》中留下了相当多的此类文章。
也许是“初唐四杰”的名头自带光环,也许是他的谦恭得到了大佬们的认可,焦急彷徨中的骆宾王被举荐入朝对策,重上长安,等待着又一轮的洗礼。不久之后的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骆宾王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了一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在此文中,他全无原则的歌功颂德,使唐高宗龙颜大悦,封骆宾王为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几乎是不入流的官职。不过由于他的文名遐迩,在不久后,就转东台详正学士,这是清贵的职务,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由此可见,此时骆宾王的文名已经得到天下公认,不再是“神童”,而是大家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骆宾王随着阅历的加深,应该会后悔自己对道王这种“不识好人心”的怒怼态度,也许后来他加入反对武则天,维护李唐王朝的兵变队伍,是对道王的一种报答吧。其实在这个时候,骆宾王只是像个情人一样在对道王撒娇:你还让我自述我的才华,我的才华如此惊艳你不知道吗?!
在隐居耕读开始,可能有当初的积蓄支撑,骆宾王的日子过的很悠闲,也写下了例如“锦色连花静,苔光带叶熏”、“幽兰不可俪,徒自绕阳春”、“光飘神女袜,影落羽人衣。”一类抒发闲情逸致的诗句。但是随着时光的推移,他的生活越来越困顿,终于在《秋日送别》中写下了深深感慨:
寂寥心事晚,摇落岁时秋。
共此伤年发,相看惜去留。
当歌应破涕,哀命返穷愁。
别后能相忆,东陵有故侯。
“东陵有故侯”一句,典故来自秦朝的东陵侯邵平,在秦亡后沦为平民,家贫无以自给,靠种瓜谋生。邵平所种的甜瓜汁多味美,在长安颇有名气。于是,人们便将他种的瓜称为“东陵瓜”,历代文人常用这个典故来怀念“当初咱家也阔过”。
插一句,从“东陵瓜”是不是能联想到“褚橙”。
现实会教会你做人!终于,骆宾王无奈的放下自己的清高,开始给众多的达官显贵写自荐信,《全唐文》中留下了相当多的此类文章。
也许是“初唐四杰”的名头自带光环,也许是他的谦恭得到了大佬们的认可,焦急彷徨中的骆宾王被举荐入朝对策,重上长安,等待着又一轮的洗礼。不久之后的664年冬天,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骆宾王发挥自己的特长,写了一篇《为齐州父老请陪封禅表》,在此文中,他全无原则的歌功颂德,使唐高宗龙颜大悦,封骆宾王为奉礼郎,品秩为从九品上,几乎是不入流的官职。不过由于他的文名遐迩,在不久后,就转东台详正学士,这是清贵的职务,只有在文史界有很高地位的人才能担任。由此可见,此时骆宾王的文名已经得到天下公认,不再是“神童”,而是大家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可惜不谙官场尔虞我诈的骆宾王在清贵的职位上没待两年,就又被罢官去职。经过生存教育的骆宾王不敢再回乡耕读,他迫切需要“再就业”。恰在此时,670年的四月,吐蕃入侵,大将薛仁贵率军即将出征,为了生计,可能也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骆宾王给时任吏部侍郎的裴行俭上诗自荐,就是这首《咏怀古意上裴侍郎》:
三十二馀罢,鬓是潘安仁。四十九仍入,年非朱买臣。
纵横愁系越,坎壈倦游秦。出笼穷短翮,委辙涸枯鳞。
穷经不沾用,弹铗欲谁申。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
轻生长慷慨,效死独殷勤。徒歌易水客,空老渭川人。
一得视边塞,万里何苦辛。剑匣胡霜影,弓开汉月轮。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勒功思比宪,决略暗欺陈。若不犯霜雪,虚掷玉京春。
在诗中他慨叹自己年纪已长(年非朱买臣),但是功名未立(天子未驱策,岁月几沉沦),表示自己愿意赴边塞为国尽忠(为国坚诚款,捐躯忘贱贫)。
裴行俭成全了他,就在当年七月,骆宾王携笔从戎,开始了军旅生涯。他的很多军旅诗就是在这个时期写成的,如这首《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一句“不求生入塞”,使你看不出这是一个文弱书生的诗句。在雪漫天山,流沙戈壁的边塞,沐浴着戌楼烽火,落日狼烟,怀着爱国情思、羁旅感慨和人生际遇,骆宾王挥毫写下的那一首首情真意切的军旅诗歌,开唐一代边塞诗歌的先河。再读一首
《夕次蒲类津》
二庭归望断,万里客心愁。
山路犹南属,河源自北流。
晚风连朔气,新月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龙庭但苦战,燕颔会封侯。
莫作兰山下,空令汉国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骆宾王从军的第三年,公元672年,地处西南的姚州(今云南)发生战乱,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在短短几天时间之内,连战连捷,平叛取得重大胜利,叛军的主要首脑都被擒获。骆宾王当仁不让起草告捷文书,连续两篇雄文《兵部奏姚州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露布”是指不必保密的明发文书)向朝廷报功。文中对君王的奉承、对将士的用命、对战斗过程的描述都非常精彩,读来使人心神激荡、斗志昂扬。
我们节选几句来感受一下:
首先交代出兵起源:北极列象,六合奉天子之尊;南面乘乾,一统成圣人之业(奉承皇帝)……虽事切救焚,苟顺时以济物;恩深祝网,不获已而用兵(这次发兵就像救火一样,是解救人民;皇帝连打猎都会网开一面,不得以才动用军队)……是用三门授律,长驱无战之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然后描写唐军指挥者的睿智和军士的勇猛:衔枚远袭,卷甲前驱。偃危旆而设潜兵,疑从天落;乘间道而掩不备,若出地中……识明君之重恩,轻生有地;提太阿之神剑,视死无时。弯弧而凶党土崩,举刃而妖徒瓦解。
再贬低一下叛军:贼首领杨虔柳、诺没弄、诺览斯等,振螳螂之力,拒辙当轮;纵蚊蚋之群,弥山满谷。
最后表示这一切都是皇帝英明:一战而孟获成擒,再举而哀牢授首,斯并皇威远畅,庙略遐覃。奉元猷以配天,徒知帝力;掩皇舆而辟地,岂曰臣功?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因起草文书的文采而随主将入京报捷,加入战功宣讲团。可能在军中表现比较突出,很快又受命进入四川的军中,依然是担任军中的幕府。因为前面的铺垫,他在军中名声鹊起,上级领导都愿意跟他以朋友的身份交往,他在此期间,他纵游蜀中山水,尽揽各地名胜,又过了两年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这里,他也应该结识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因为后来他专门有一首诗来怀念:
《忆蜀地佳人》
东西吴蜀关山远,
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
只为阳台一片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骆宾王从军的第三年,公元672年,地处西南的姚州(今云南)发生战乱,骆宾王随军入滇,参加平叛,在短短几天时间之内,连战连捷,平叛取得重大胜利,叛军的主要首脑都被擒获。骆宾王当仁不让起草告捷文书,连续两篇雄文《兵部奏姚州破逆贼诺没弄杨虔柳露布》、《兵部奏姚州破贼设蒙俭等露布》(“露布”是指不必保密的明发文书)向朝廷报功。文中对君王的奉承、对将士的用命、对战斗过程的描述都非常精彩,读来使人心神激荡、斗志昂扬。
我们节选几句来感受一下:
首先交代出兵起源:北极列象,六合奉天子之尊;南面乘乾,一统成圣人之业(奉承皇帝)……虽事切救焚,苟顺时以济物;恩深祝网,不获已而用兵(这次发兵就像救火一样,是解救人民;皇帝连打猎都会网开一面,不得以才动用军队)……是用三门授律,长驱无战之师;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
然后描写唐军指挥者的睿智和军士的勇猛:衔枚远袭,卷甲前驱。偃危旆而设潜兵,疑从天落;乘间道而掩不备,若出地中……识明君之重恩,轻生有地;提太阿之神剑,视死无时。弯弧而凶党土崩,举刃而妖徒瓦解。
再贬低一下叛军:贼首领杨虔柳、诺没弄、诺览斯等,振螳螂之力,拒辙当轮;纵蚊蚋之群,弥山满谷。
最后表示这一切都是皇帝英明:一战而孟获成擒,再举而哀牢授首,斯并皇威远畅,庙略遐覃。奉元猷以配天,徒知帝力;掩皇舆而辟地,岂曰臣功?
战争结束后,骆宾王因起草文书的文采而随主将入京报捷,加入战功宣讲团。可能在军中表现比较突出,很快又受命进入四川的军中,依然是担任军中的幕府。因为前面的铺垫,他在军中名声鹊起,上级领导都愿意跟他以朋友的身份交往,他在此期间,他纵游蜀中山水,尽揽各地名胜,又过了两年难得的悠闲时光。
在这里,他也应该结识了自己的红颜知己,因为后来他专门有一首诗来怀念:
《忆蜀地佳人》
东西吴蜀关山远,
鱼来雁去两难闻。
莫怪常有千行泪,
只为阳台一片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