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住为之流涕。
虽然这首诗比较长,但是都啰嗦了这么多,上一下原文也是必须的。
《汾阴行》
君不见
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遊,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 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万事总有例外,李峤在众多的“生意索然”的诗歌之中,也有真情流露的名篇,那就是备受推崇的《汾阴行》。
《汾阴行》是一首歌行体的怀古诗,用颂扬汉武帝巡幸今天山西西南一带,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来慨叹世事额盛衰无常。
很多的歌行体都用乐府歌行里常见的“君不见”三个字起头,最著名的应该是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这首也不例外,依然是以“君不见”领起全诗,然后分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叙事,歌颂汉武帝东巡的盛况,以及总结汉初到武帝之时,五代汉朝帝王的雄才大略,回顾汉朝的繁荣昌盛。基本四句一顿,层次分明,层层递进,从行幸时的声势,到祭祀时的庄严肃穆,继而描述游览汾河的热闹,最终在描写欢宴之时把第一部分推向最高潮,百姓祝愿皇帝“千秋万岁,一统江湖”。
第二部分以“自从天子向秦关”开始,抒发了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由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入笔,描写它们现在已经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然后总结到最后四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震耳发聩,发人深省。
据说后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天宝末年,听梨园子弟唱到这四句,年迈的李隆基经过世事的洗礼,已经深深体会到诗中的深意,称赞李峤是才子。过了几年,安史之乱爆发,他逃离长安跑到四川避难后,有一次登上白卫岭,眺望长安许久,又口唱此诗,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盛衰荣辱,对这四句诗的理解更近一层,连连称赞李峤是真才子,一旁伺候的高力士禁不住为之流涕。
虽然这首诗比较长,但是都啰嗦了这么多,上一下原文也是必须的。
《汾阴行》
君不见
昔日西京全盛时,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遊,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 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5-26 22:03:57
推荐你可以看下这篇帖子 @luna2017
-----------------------------
谢谢推荐,一定去认真拜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在武则天称帝之前,各种祥瑞,纷纷被制造出来,包括哪个地方结了个神奇的桃子,哪个地方生了株神奇的竹笋等等,至于河中发现刻着武则天该当皇帝的石头,更是不止一块。每当祥瑞出现的时候,李峤虽尽力低调,但是他的才名在有些时候又使他不得不有所表示,当然,也许他是主动的。他上了很多阿谀奉承的贺表,对这些祥瑞表示祝贺和肯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好意思,过节一直没能顾得上更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仅摘录一篇《贺瑞石表》吧。
臣某等言:
伏见瑞石有文曰:“武帝李彰,好生临国,永保吉昌。”伏惟陛下受命苍穹,降灵宗庙,复楝重檐之礼,严配昭升;五刑九辟之科,平反宥恤。故能数淆精孚德,七庙垂详,频降灵符,屡彰潜祉。好生临国,实开琬炎之文;永保吉昌,显示坚贞之志;隆万代之遐算,旷千龄而不闻。臣等叨沐恩私,谬当枢近,亲觌休宝,相趋雀跃。无任喜庆之至,谨奉表称贺以闻,仍请出示百寮,并录付史馆。
因为这些贺表,以及贺表中对武则天称帝的支持表态,在神龙政变之后,他先是被贬为豫州刺史和通州刺史,在几个月后又回到吏部担任侍郎,并且很快接任尚书,并在第二年(神龙二年)担任中书令。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我认为这是以武三思为首的武氏族人对他施以援手,当然,他后来的表现也是跟武则天的娘家人走的很近。
为什么这样说呢?李显是个比他的老爸还窝囊的男人,他上台之后,并没有清算政敌,反而重用当初跟他争太子的武三思,要说关系也不远,这是李显姥姥家的表哥。不过这位表哥有点不够意思,勾引了李显的正宫皇后韦氏,以及婕妤上官婉儿,给李显头上戴了森林之帽。但是李显浑然不知,或是无所谓,反而几天不见武三思就难受,要带着老婆去找武三思撸串,于是武三思和他老婆打情骂俏,他就在一旁笑呵呵看戏。
后来武三思不满意这种生活,就像马蓉一样,不光给宝宝戴帽子,还要转移宝宝的财产。武三思看上的财产是李唐的天下,而要获得这项财产,就要先废掉法定的继承人——当时的太子李重俊。在儿子和表哥之间,李显竟然听信表哥的话,逼的李重俊愤而发动兵变,杀了武三思和他的长子,可惜他被李显定性为叛乱,自己死在平叛的刀下。
武三思死后,李峤写了一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诗《武三思挽歌》,对武三思给予了高度评价。
玉匣金为缕,银钩石作铭。
短歌伤薤曲,长暮泣松扃。
事往昏朝雾,人亡折夜星。
忠贤良可惜,图画入丹青。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哈哈,来看海盗五,明天更新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manna2012 848楼 2017-05-30 10:39:00

从诗歌里讲历史, 它的真实性要更准确。

诗歌不会被更改, 只会失传。

而历史,常常会被历代统治阶层修改得面目全非。
—————————————————
感谢您的真知灼见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5-30 11:54:09

@manna2012 848楼 2017-05-30 10:39:00

从诗歌里讲历史, 它的真实性要更准确。

诗歌不会被更改, 只会失传。

而历史,常常会被历代统治阶层修改得面目全非。


—————————————————
感谢您的真知灼见


—————————————————
@manna2012 850楼 2017-05-30 12:31:00

希望LZ 能真正滴去通过这是诗词,破译它们背后的故事,

把这些背后的故事串联起来,还原盛世唐朝的历史。

这是才是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
—————————————————
至少,这是努力的方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并且李峤也很有政治头脑,他看出李显不是自己弟弟相王李旦的对手,于是他秘密上表,表明李旦及其诸子不宜留在京师。当然,昏庸的李显没有听从建议,最终被李旦害死(都说是皇后韦氏下毒,我是不信的),唐玄宗登基之后,在档案资料中发现了这封奏表,再结合他对武三思的巴结,玄宗有心治罪,也有大臣建议杀掉李峤。大臣张说认为,虽然李峤现在算是叛逆,但在当时,他是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不应该追溯罪行(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于是将他从朝堂中枢先后贬滁州别驾、庐州别驾。最终,李峤以七十岁的高龄,死在任上。
在变幻莫测的政局面前,李峤,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还是没能善始善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并且李峤也很有政治头脑,他看出李显不是自己弟弟相王李旦的对手,于是他秘密上表,表明李旦及其诸子不宜留在京师。当然,昏庸的李显没有听从建议,最终被李旦害死(都说是皇后韦氏下毒,我是不信的),唐玄宗登基之后,在档案资料中发现了这封奏表,再结合他对武三思的巴结,玄宗有心治罪,也有大臣建议杀掉李峤。大臣张说认为,虽然李峤现在算是叛逆,但在当时,他是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不应该追溯罪行(峤诚懵逆顺,然为当时谋,吠非其主,不可追罪),于是将他从朝堂中枢先后贬滁州别驾、庐州别驾。最终,李峤以七十岁的高龄,死在任上。
在变幻莫测的政局面前,李峤,这个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聪明人,还是没能善始善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7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史上最自恋的诗人杜审言
一、矜诞自恋堪为最
每一位读过书的,或者范围再缩小一点,凡是读过诗的中国人,大致都会知道杜甫的大名。这是和李白双峰对峙,彼此辉映,照耀中国诗坛的双子星座。
杜甫的诗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应该跟自己的基因有关。杜甫的爷爷杜审言,与李峤、崔融、苏味道被称为“文章四友”,对诗歌在格律方面从南北朝、隋时逐步过渡到唐朝,逐步成熟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中,杜审言又公推为四人之首。五言律诗至杜审言,算是最终确定下了体制,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杜审言(645-708),字必简,杜审言可不是籍籍无名的纯屌丝,人家的祖上是西晋的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的杜预,西晋灭亡东吴的战争就是在杜预的指挥调配下进行的。家族出自京兆杜氏,算是关中地区数一数二的高门大族,从汉朝就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说法。后来他这一支的祖籍迁徙到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至杜审言这一代,就已经迁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
杜审言在史书上没有“神童”方面的记载,但是这样一位有才又有家世的才子,自然会脱颖而出。他在唐高宗咸亨年间,大约25岁左右进士及第,也算年少成名。要说这个成绩不算特别惊艳,但是杜审言的极度自恋,具体表现在喜欢踩别人来上头条。他曾说:“以我的文章而言,可以使屈原、宋玉做跟班,我的书法足可以使我稳稳面南背北在主位上做好,接受王羲之面向我的跪舔(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当时人们给他的评价是“矜诞(jīn dàn)”,意思是自大狂妄。
这还不算什么,毕竟贬低的是早已作古的先贤。但是他对自己的顶头上司,时任天官侍郎(武则天称帝后改的官制,就是原来的吏部侍郎,正四品上的高官,专管官员调动升迁),同样才华洋溢的苏味道也不留情面。有一次苏味道抽调杜审言协助对官员进行评判,杜审言办完公事出门后对人说,苏味道必死无疑,别人惊问缘故,他说,苏味道看到我写的判词,在联想一下他原来的判词,羞也羞死了。
幸亏苏味道才高量宽,没有跟杜审言计较。
临死之前的杜审言也不消停,得瑟依然。据元代辛文房编撰的《唐才子传》记载,就在他病重的时候,宋之问、武平等人去探望他,杜审言对这两位说:“我被命运这个熊孩子折磨惨了,也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有我在,一直压在你们这些人头上,使你们没有出头之日,现在我就要死了,你们该高兴了吧,然并卵,但是还是没有能替代我的人啊(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压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见替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manna2012 856楼 2017-06-01 20:08:00

LZ能不能再讲一讲云烟阁24将之事呢?
—————————————————
讲完初唐诗人,插叙一下有名的凌烟阁24四功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我的叔叔叫杜并
可以想见,如此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官场恐怕迟早要出事。就在武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他受其他人的牵连贬到吉州(现在的江西吉安市)担任司户参军。这也是他再后来没有因为过度结交武则天的面首“二张”的原因,因为在这个时候,二张刚刚得宠,为了政绩工程,正在广揽名士编撰诗集《三教珠英》,如果杜审言未贬官,恐怕也会在那一大串入选名单之内。这些人虽然当时跟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混的风生水起,但是神龙政变之后,都不同程度的遭到清算,有的还因罪致死。杜审言在后期虽然奉武则天之名结交二张,但彼时二张的羽翼已丰,不再需要文士们来给自己涂脂抹粉,所以杜审言并没有沾太大的光,同理,后来也没受太大的牵连。
不过自恋的杜审言没有被他讽刺为“羞死”的苏味道穿小鞋,并不代表着所有的上司和同僚都有“能撑船”的宰相肚量。就在贬官之地,他得罪了同为司户的郭若讷和官拜司马的上司周季重(也有误传为周季童),这两位可不像苏味道那么大度,经过郭若讷的运作,周季重的拍板,给杜审言定了死罪,并押进大牢。
在山高皇帝远的吉州,律法不过是豪强手中的橡皮泥而已,眼看虽然狂妄但罪不至死的杜审言要含冤被“躲猫猫”,他年仅13岁的次子杜并挺身而出。
就在郭若讷周季重饮酒庆功的时候,杜并以一个不引人注目少年身份潜至席间,抽出袖中的利刃,将主谋周季重刺杀,而后也被周季重的卫士格杀在当场。周季重临死之前叹到:“审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讷故误我。”——《新唐书•杜审言传》。
此事一出,朝野震动,天下皆惊,当世都称杜并为孝子。也就是这样的传奇故事,使得案件重审,杜审言只是免官,而未被杀害。杜审言收敛杜并的遗骸,回归乡里,安葬在偃师首阳山前的祖坟,位于现在的河南省偃师市(洛阳市下辖县级市)城关镇杜楼村的城关三中(原杜楼中学)。后来,杜审言、以及杜甫的墓也归葬在这里。
杜审言为爱子做祭文,被誉为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作墓志铭。墓志铭中有“安亲扬名,奋不顾命,行全志立,殒而犹生”的赞誉。并且感叹:“陵既舞而空往,则知贯于幽显,通于神明。”在这里用了三国时期甘宁的典故,甘宁在未投降东吴之前,与东吴作战,杀死了大将凌操,后来降吴之后,孙权亲自说合凌操的儿子凌统不要找甘宁报仇,但是凌统在一次吕蒙召集的宴会上还是起了报仇之心,于是要求起身为大家舞刀,用意自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甘宁也十分硬气,起身说自己也会舞戟,吕蒙赶紧起身说甘宁您虽然会舞戟,但是也不如我舞的巧,于是吕蒙一手刀,一手盾,始终隔开甘宁和凌统。
苏颋是感叹杜并的为父申冤报仇的诚心感动了神明,所以不像凌统那样报仇未成。
杜甫是杜审言长子杜闲的儿子,杜并是他的嫡亲叔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杜甫的自我介绍都是骄傲的说“家叔杜并!”
山东冠县,江西吉安,说起来好押韵!
只是后人有没有一位于甫,能否壮怀激烈的说一声:我的叔叔是于某!
当然,我们不希望听到的是于勒,尽管都是两个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五律大成留典范
在唐诗中五言律诗的发展中,公认杜审言成就最高,主要体现在他对五律格式的贡献,杜审言所传下来的二十六首五言律诗,基本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相粘,只有一首失粘。

流传最广的一首诗当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了: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
忽闻歌苦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的仕途并不顺,中进士之后一度在隰城(现在山西吕梁市柳林县)尉、洛阳丞、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县丞、县尉等低级职位上辗转。但是因为他的才名,他低微的官职并没有成为他和很多高官成为朋友的障碍,至少表面是文友。这首诗就是与陆元方唱和的一首作品,当时的陆元方官拜天官侍郎、尚书左丞。
陆元方(639年—701)也是武周时期很有特点的一位宰相,他和狄仁杰一样,出身小望族,通过明经科进入仕途,从县尉之类的官职做起,直至宰相,武则天喜欢用这些背景不怎么深厚的官员,估计是好控制。不过这位陆元方很好学,有了明经出身之后,他一连参加了八个科举,科科皆中,不过他进入武则天法眼的不是因为这些,而是因为“天命”祥瑞。那是他奉武则天的敕命巡视岭南,在渡海的时候,刮起了很大的风,船员都不敢张帆发船,陆元方慷慨陈词:“我受皇命公干,并无私心,神灵怎么会害我(使元方安辑岭外。将涉海,时风涛甚壮,舟人莫敢举帆。元方曰:我受命无私,神岂害我——《新唐书》)”。
这极大的体现了武则天“上应天命”的祥瑞,出使归来后,他的仕途就进入快车道,即便遭到来俊臣的诬陷,也被武则天亲自特赦,长寿二年(693),被任命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进入宰相班子,后来又兼任又加凤阁侍郎。证圣年间(695),首席宰相内史令李昭德获罪被贬为南宾县(现在的广西灵山县)县尉,宰相班子的其他五位成员豆卢钦望、韦巨源、杜景俭、苏味道、陆元方都被牵连贬为州刺史,其中陆元方为绥州刺史。但是陆元方很快就杀回朝堂了,先是担任春官侍郎,又晋升为天官侍郎、尚书左丞,很快就拜鸾台侍郎、平章事,回到宰相班子。
陆元方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在唐时为晋陵郡治下,自己又担任尚书左丞,所以称为“晋陵陆丞”,杜审言曾经在695年左右宦游(在家乡之外的地域为官)在晋陵郡江阴县(今江苏江阴县),担任县尉、县丞一类的官职。陆元方回乡省亲,写了一首《早春游望》赠给杜审言,看看比自己大6岁,才学跟自己天差地远的陆元方仕途如此得意,自恋的杜审言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抒发羁旅情怀的五律。
不过我查遍了手头的资料,也没有找到陆元方赠给杜审言的原作,对杜审言的感触少了一点体会。
本诗没有什么典故和生僻用词,但是简洁明快,扣住一个“望”字,通过“云霞”、“梅柳”、“黄鸟”、晴光、“绿蘋”等等不同的景物,描写了江南春天色彩斑斓的景象,吟咏起来,非常富有韵律美。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非常传神,赋予了这些景物人的灵性。
首联的“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点名了题目中“早春游望”的原因:因为是宦游在此地的外乡人,对于江南新的物候(动植物随季节气候变化而变化的周期现象)感到新奇,因此才在早春的时候游春而望。
颈联和颔联是对“望”到景色的描写。
颔联的“云霞出海曙”,是说伴随着海上的日出,云气在朝阳的折射下,幻化成灿烂的朝霞,似乎是出自东方的曙光。“梅柳渡江春”应该读成“梅柳——渡——江春”,意思是北方的梅柳似乎也被江南的春色吸引,渡过江来,缤纷这江南的春色。
颈联的“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意思温和的气息提示黄莺春天已到,催促他尽早婉转娇啼;绿色的水草也在晴朗阳光的照耀下,在春光里荡漾。其中“转”这个字用的极妙,意思是“摇动、飘荡”(光风转蕙,泛崇兰兮──《楚辞•招魂》;四角龙子帆,婀娜随风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有的版本把这句诗记载为“晴光照绿蘋”,就生硬呆板多了。
前面的美妙春光的描写其实都是铺垫,重点在最后一联“忽闻歌苦调,归思欲沾巾”。江南的春景越是如此美丽,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尤其是收到“陆丞”的高雅的诗歌,遥想他在长安,我却在他的家乡(交换场地的意味)“宦游”,使人顿起“归思”,禁不住莹莹欲涕。
此句中的“古调”一词,不是上古的歌调,而是“比喻高雅脱俗的诗文、言论”,代指陆元方所赠的诗歌。
尾联中的“忽”字,也是用的极妙,一个字就把思绪从江南美景中画风陡然,进入到“归思”的境界中。并且也点明唱和的意味,用最后一句“归思欲沾巾”,来照应第一句“独有换有人”作结,道出这个“宦游人”最终的情感归宿。
本诗中用了很多没有描写事物的虚字,“独”、“偏”、“忽”、“欲”用的都很好。清光绪年间文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价这首诗说:中间四句“出”、“渡”、“催”、“转”四字,用字之妙,可为诗眼,春光字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说到这首和诗,顺带说说杜审言和陆元方的关系吧,其实两个人之间也只是“文友”,顶多是杜审言表达了“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陆元方其实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人士,他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两度进入宰相班子,这不厉害,厉害的是他这个“宰相”竟然没有被“宰”,更厉害的是,他为宰相,铺下了多多的人脉资源,当然,也教育出了一个智商与情商齐飞的儿子陆象先。
他的儿子陆象先先是被睿宗李旦赏识,由原名景初赐名象先;后来又被太平公主赏识,推荐成为宰相;但是在宰相之位上,他又维护唐玄宗的权威,以至于唐玄宗李隆基发动政变杀了太平公主后,反而奖赏他;在李隆基清算依附太平公主的官员之时,他又暗中搭救了很多人,因此算是个道德典范。他还创造了“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的典故。
陆元方本身也是个道德典范,历史中就记载了陆元方卖房的诚信典故:陆元方家里人要把洛阳的房子卖了变现,在陆元方和买家会面时,对他直言相告说,我家的房子不错,但是没有排水的地方。于是对方就放弃了,家里的子侄们稍有埋怨,陆元方说,不这样,就是欺骗对方了。后来有一个商家要买,定金已付,可是有一位曾经有恩于陆家的官员也想买,打算再出高价,此人自忖曾帮过陆家,又愿出高价,肯定能拿下,结果却被回绝了。后来,陆母知道此事,要求儿子知恩图报,将房产转让给官员,陆元方执意不肯,以致于已经要买的那家都懵圈了,以为房子有什么问题,就又实际勘察一番。确定整个房舍园林都没问题,这位买家十分高兴,就向陆元方说了自己买房之后要开酒店的宏伟计划,结果陆元方有马上反对,说这房子本是民居,做酒楼并不合适。
陆元方还深谙政治生存之道,武则天非常信任他,凡有升迁任免之事,总要先向陆元方咨询,然后实行,他也屡屡推荐贤士,任人公允,不避亲仇。但是中陆元方总会把自己的意见密封上奏,既不招摇武则天对自己的信任,也不把某人的升迁归功与自己头上招揽私恩,并且他在临终时,把给武则天的奏稿全部焚烧了。
就是这样的一位陆元方,杜审言自然要视为好友,但是陆元方却没有推荐过他,可能陆元方知道杜审言只是长于诗文,政务荒疏,担心这位自恋的诗人难以胜任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manna2012 2017-06-05 09:25:48
给LZ 做参考:
(转)
一场垓下之战让楚霸王项羽自刎,也成就了一个小人物杨喜。杨喜在西安投奔刘邦,他当时只是军中的一名中级将领。刘邦曾下令,谁得项羽尸首,谁就封侯。垓下之战项羽失败后自刎,尸首被抢成了五份,杨喜得到一份。当时的汉朝,封侯可继承爵位,并且世代享受富贵。最后杨喜被刘邦封为赤泉侯,食1900户。
史料上关于杨喜的记载还有两个,一是他曾被汉惠帝贬为庶民,原因不详,但第二年又恢复......
----------------------------神奇的历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杜审言的诗才确实很赞,除了扬名立万的五律,他的七律也写的不错,唐朝时期也有“国庆”,只不过不是固定的每年都过,而是临时因为重大的喜事举国欢庆,昭告天下可以聚众大吃大喝,称为大酺(pú),杜审言有两首题为《大酺》的诗歌。在690年武则天建立武周,改年号为“天授”后,宣布举国欢庆全民欢宴,杜审言此时还在晋陵郡江阴县任上,他写下一首七律,来赞颂武则天受万民拥戴的盛况。

《大酺》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首联中的“毗陵”是指古地名,此处代指杜审言所在的晋陵郡;“震泽”是指江苏的太湖。首联的两句恢弘大气,立足自己所处的晋陵郡,通过太湖通连九州,所以知道普天同庆。
颔联和颈联四句是描写“喜大普奔”的欢庆场面如何的宏大(惊海上),热烈壮观(照江东),尽管还是寒冬(疑残雪),但是武皇大人都称帝了,春天还会远吗(柳叶开)?我尤其喜欢“梅花落处疑残雪”一句。
尾联是赤裸裸的祝愿武则天建立的大周能“天长日久、人寿年丰”,其中“火德云官”是指代武周,因为经过五行推断,武则天建立的周朝属火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远人南窜悲昔游
杜审言在付出了一个儿子生命的代价后,自己冤案引起朝野关注,最终受到了武则天的召见,武则天现场命他作诗,他以一首《欢喜诗》获得武则天的赏识,授官作佐郎,官后来又升迁膳部员外郎。并且武则天叮嘱他多多和自己的小情人“二张”交往。
但是好景不长,705年武则天被赶下皇位,“二张”被杀,在清算依附“二张”的文人之时,杜审言也在其列,于是被贬交趾的峰州,大概是现在越南河西省的青威县和国威县附近。杜审言在前往贬官的路上,渡过湘江的时候,写下一首七绝《渡湘江》,被誉为“初唐七绝之冠”(明代唐汝询编释《汇编唐诗十集》)。
《渡湘江》
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第一句“迟日园林悲昔游”中的“迟日”一词的意思是“稍后几天、过几天的时候”。杜审言渡湘江时,正是初春时节,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异乡的风景更是独特,却只能使诗人更加惆怅。他想到如果在往常,再过几天就是好友们游春踏青、饮宴唱和的好时光,如今自己被贬,昔日饮宴过的园林盛景以及知交好友会为自己的境遇悲伤难过吧。
第二句对了一句“今春花鸟作边愁”,点名了时间为今春,在今年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连花鸟都带贬斥偏远的愁苦,一下把思绪从对故园拉回到眼前。我读到这一句的时候,脑海里蹦出的是一句词:“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这是苏轼的《南乡子》中的词句,是不是跟杜审言的这句有些传承?这句诗虽然看似轻描淡写,细细品味,连尚在湘江的花鸟都有边愁,自己这个还要跋涉万里的人,会是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第三句的“独怜京国人南窜”,才是重点,前面的“园林伤往昔”和“花鸟愁今春”都是为这一句铺垫。“独”字用的极妙,一般人可能会用“最”字,表达园林也堪怜、花鸟也堪怜,而京国的人南窜最堪怜。这样也不错,但是把没有把贬斥之痛突出出来。现在的“独”字,就是说跟“南窜”一比,前面的都不算什么,只有“南窜”可怜。
结句的“不似湘江水北流”,情绪有所舒缓,没有继续“独怜”下去,而是白描了一个在“渡”江的过程中,心随流水思悠悠的诗人形象,愁如春水浩荡无涯,更为忧愤的是,这流水都向着北方的故园而去,相较之下,自己此刻恨不得化身春水。
除此外,这首诗作为七绝,四句作为两联对仗的形式出现,整齐、和谐,音韵独具,在初唐时期七绝初创的时候,对其他人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