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杜审言到达贬斥之地后,也写了一些诗来抒发思乡之情,试举一首描写了热带独特物产和气候的《旅寓安南》

交趾殊风候,寒迟暖复催。
仲冬山果熟,正月野花开。
积雨生昏雾,轻霜下震雷。
故乡逾万里,客思倍从来。

这首诗非常易读,首联说交趾的气候很特殊,冬天来得晚而短,夏天早而长。颈联和颔联详细讲解了这种特殊气候的细节表现,用人们能理解的常见的事物,像山果、野花、积雨、昏雾、震雷,在仲冬、正月这些节令里的表现——熟、开、生、下,这些景象,带给杜审言的应该是好奇、兴奋甚至是不解。
就拿“轻霜下震雷”这句,就颠覆了汉乐府《上邪》篇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位美女如果真的要跟相公分手,就可以选择来岭南,然后吃着冬天成熟的山果,等待伴随轻霜的震雷,雷声响起的时候对相公说“你是个好人……”
但是,最后的两句,又从景色中跳进自己的内心,即便这么好玩的岭南,毕竟理我故乡万里之遥,比这路程更加倍的,是我的愁思。
读完选出的这几首诗,觉得杜审言确实是一把写诗的好手,但是,杜甫对自己爷爷的评价也过于主观了。杜甫在《赠蜀僧闾丘师兄》中给爷爷点赞过度——“吾祖诗冠古”。
可能是感于杜审言的才气,也或许是他和“二张”陷得不深,在交趾呆了不久之后,就没中宗召回,先后担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在景龙二年(708)年去世。
其实这样也好,没在赶上李显非正常死亡,李旦和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等等政治风波,否则,自恋且又情商堪忧的杜审言,不知道会是什么下场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8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卖友求荣最终赐死贬所的无耻文人宋之问
一、翩翩文士出寒门

有一个成语叫近乡情怯,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这是因为远离家乡多年的游子归乡之时,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既想早点见到故乡和家人,又惟恐家乡和亲人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一时之间充满了忐忑、兴奋、欢乐、激动等等情绪化作了一个“怯”字。
这个成语的出处,来自初唐的诗人宋之问,他在《渡汉江》一诗里写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彼时的宋之问,在众多的复杂情绪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恐惧”,因为他是在被贬的职位上偷偷返回京师的,很有可能陷入灭顶之灾。

宋之问(656 —712),字延清,名少连。汾州隰城人(今山西汾阳市)人,也有考证是虢州弘农人(今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市)。追溯起来,倒是一个真正的“草根”,史书记载他的父亲宋令文“起自乡闾”,古以二十五家为闾,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因此“乡闾”泛指民众聚居之处,也就是说是个普通家庭。但是宋令文为人忠义,也很努力,并且有天赋,据说他“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宋令文也曾经扮演过除三害的周处之类的角色,当时有以头攻击人的牛,别人都远远避开,宋之问抓住两个牛角,拗断了这头牛的脖子,这有点像评书中李元霸、罗士信一样的猛将风范了。文武双全的宋令文和裴行俭一样,既是文臣又是武将,在高宗时期担任做到左骁卫郎将和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在当时也是颇有名望。

这样的父亲培养出来的宋之问三兄弟各自遗传了他的一项绝技,其中宋之问得其父“文辞”,以诗文被世人所知,和沈佺期并称沈宋,是七言律诗的奠基人之一;弟弟宋之悌得其父“力”,骁勇过人,最后官至剑南节度使,在一次平叛作战中,面对七百多人的叛军,他率领八位勇士,身披重甲,大声呼喝“獠动即死!”把这些叛军吓得拜服在地;小弟宋之逊则得其父“书”,精于草隶,是当时比较知名的书法家。

宋之问本人不光有文采,还是大帅哥一枚,唐书他的本传中对他颜值的评价是“伟貌雄辩”,意思是身材挺拔高大,仪表堂堂,并且善于沟通,口才上佳。就在上元二年(675年),十九岁的年纪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当时的朝政已经由武则天把持,高大英俊又有文采的宋之问很受看中,他先是和杨炯作为同事,一起在内文学馆任职内教学士,负责教授宫人书法诗文等,不久外放骆州参军(现在洛阳市的东北),永隆二年(681年)由与杨炯一起任崇文馆学士,武则天称帝之后,又召他和杨炯在内阁作为值班学士,并且担任尚方监丞,专门负责管理为帝王供应的器物,有点“”机关事务管理局”的意思。从科举及第,到武则天称帝改元,十五年间,宋之问一直春风得意,从九品的内教学士到五品的尚方监丞。并且一直以“学士”的身份在武则天身边伴随,出入侍从,因文采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武则天的一些近臣和外戚也都给他几分面子,宴乐优游之时经常招引,为当时爱慕浮华的世人钦慕。这些“朱门酒肉臭”的奢靡在打开宋之问眼界的同时,也给出身寒门的他极大的震撼,就像后世流行的“我花了二十年的时间才获得和你一起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宋之问逐渐开始无底线的投身到趋炎附势投机钻营的“奋斗”之中,就注定要陷入上层之间政治斗争的风口浪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笔误,拗断牛脖子的不是宋之问,而是其父宋令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今天去北京出差,又要停更一天。这几天事情多,心也不净,耽误了写作,从北京回来后一定补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承欢侍宴诗纷纷
从675年进士及第到705年武则天下台,这三十年里,宋之问荣宠不衰,不过也没有什么真正的政绩,最大的作用就是作为一个“词臣”,为武则天及近臣外戚承欢侍宴,即席赋诗。
不过他的确很有诗才,即席赋诗常有佳作,分别选几首来试读。
《奉和立春日侍宴内出剪彩花应制》

金阁妆新杏,琼筵弄绮梅。
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
蝶绕香丝住,蜂怜艳粉回。
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是在立春之日的宫廷宴会上,宫人献上剪出的彩花,对这个事和花,奉命唱和赋诗。同题目的诗,李峤、沈佺期等人也都写过,应该是同一次宴会。
这首诗中的“人间都未识,天上忽先开”和“今年春色早,应为剪刀催”扣住了“剪彩花”的本意,而又另辟蹊径。前两句奉承了皇家的奢侈,能够逆袭季节,平民(人间)没有见到花的时刻,皇宫(天上)已经鲜花怒放了。为什么能这样呢?原来这个早到的春色,是剪刀的功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ty_128797622 2017-06-08 17:13:16
更新让我追的心焦......
-----------------------------
您这是无声的表扬啊
真给力,够哥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和他同名的沈佺期的同题诗,也有一些新意。

《立春日内出彩花应制》
(沈佺期)

合殿春应早,开箱彩预知。
花迎宸翰发,叶待御筵披。
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
轻生承剪拂,长伴万年枝。

其中的“梅讶香全少,桃惊色顿移”也说明了此花并非真花,但是足够婉转含蓄,有一种诗意之美。相比较沈宋而言,李峤的同题诗中的“裁红巧逼真”一句,就过于直白了。

《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
(李峤)

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
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
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
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除了跟皇帝和皇后一起饮宴,宋之问还积极参与到王侯显贵的聚会中去,他在武则天称帝之后,一度攀上梁王武三思的大腿,不但陪着武三思吃吃喝喝,据说很多署名武三思的诗,其实也是宋之问代笔的。这首《奉和梁王宴龙泓应教得微字》就是武三思做东请客时的作品。

水府沦幽壑,星轺下紫微。
鸟惊司仆驭,花落侍臣衣。
芳树摇春晚,晴云绕座飞。
淮王正留客,不醉莫言归。

其中的“不醉莫言归”豪气干云,把武三思比喻成最后修炼成仙的淮南王刘安,也算煞费苦心了。

其实宋之问徘徊在觥筹杯盘之间,倒不是他嘴馋,而是家世寒微的宋之问尝到了权势的滋味,“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但是面对拼爹拼家世的现实,宋之问深深感到自己没有依仗,以这种交游权贵的方式来巩固自己获得的一切,就像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一文中抒怀那样:“下官少怀微尚(卑微的志向),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原来这一切,只是他“攀君王之桂树”的方式。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幸福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感受,与风骨无关,也与物质无关,有安贫乐道的颜回,就有趋炎附势的宋之问,在世人截然不同的评价面前,当事人自己的幸福感是相同的。
宋之问无疑是获得了很大的幸福感,这在他的一首《寒食陆浑别业》的诗中,挥洒的淋漓尽致。
《寒食陆浑别业》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陆浑位于洛阳市下辖的伊川县和嵩县之间,现在更为人所知的是陆浑水库。作为当地很有特色的旅游景点,陆浑水库跨嵩县和伊川两县,浩荡的伊河水从栾川县发源,流经嵩县,在陆浑水库集结之后,顺流而下,在洛阳城南中分伊阙,然后弯向西北,在偃师与洛河相汇,称之为伊洛河。著名的二里头遗址,就位于偃师伊洛二水尚未交汇之间的两河流域,以此为代表的丰富的历史文化,被称为伊洛文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水经注》中还记载了伊河最有名的一条支流——杜康河,它“源出牛山,会于伊,长十里”。传说中“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酒祖杜康先生就是以此河水造酒而得名。
除了宋之问,与陆浑有联系的名人不少,试举几位:尧帝就在陆浑出生;人臣的典范,商代的贤相伊尹,在陆浑耕读,商王成汤三次来邀请他出山(刘备原来是跟商汤学的);宋代的大理学家二程兄弟(程颢、程颐)生前在陆挥的屏凤庄讲学、著书,并定居于陆浑的耙楼山下,死后葬于陆浑之白虎山东,还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尊师典故,至今伊川还有“两程故里”之称;大儒邵雍常至陆浑与二程兄弟会文议事,死后也葬在陆浑的紫荆山;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虽然死在徐州,但是葬于陆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宋之问生活的高宗中晚期以及武则天执政时期,陆浑水库还没有修建,但是这个地方当时设置“陆浑县”,与洛阳的距离适中,背山面水,是一个风景和风水绝佳的地段。风景优美,风水上佳,历史底蕴深厚,陆浑在隋唐时期是很多达官显贵、文士名流作为“文旅地产”置业的首选,混的风生水起的宋之问自然当仁不让。
古时的寒食和清明紧密相连,而清明节是踏青游春的好时节,因此这首记述了在寒食期间到自己位于陆浑的别墅中去玩“农家乐”的诗歌,在对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静怡安闲的别墅环境描写的背后,抒发的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情趣,他热爱的,不是大自然的清新,也不是乡民野老的淳朴,而是对这种“有权有钱有闲”生活的志得意满。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首联“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让我们想起的更熟悉的诗句应该是“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吧?起笔以春意盎然满城飞花的洛阳和寒意犹存含苞初放的陆浑对比,既符合山间气温较低,花期偏迟的实际,又暗示诗人离开风尘喧嚣的闹市,来享受清幽的山间生活,来衬托自己的清高。
颈联“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不仅对仗工整,也交代了“朝发夕至”的行程,尤其“杨柳风”、“桃李月”两词,极尽诗情画意,再加一个“卧赏桃李月”,把作者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神态,刻画的淋漓尽致。

颔联的“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不仅强调首联中提到的“今始发”的“伊川桃李”,而且点明寒食时节,举杯赏春的惬意,就像现在流行的“我有故事你有酒吗?”
尾联的“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是升华之笔,这么悠闲的野老,是因为尧舜在世,所以只需纵酒高歌,享受生活即可。
这首诗风格清秀,语言自然,虽然最终落笔到“歌颂太平、熙游圣化”,但是与那些刻板冗滞,赤裸裸粉饰太平的奉和应制诗相比,还是很见功力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因诗杀亲留悬案

在宋之问中进士的上元二年,和他同年得中的,还有比他大5岁的外甥刘希夷(中国的辈分很神奇的,现在放开二胎后,也许会再现这种长幼关系吧)。刘希夷(651-680),一名庭芝,字延之,河南汝州人(现在的河南汝州市),根据《唐才子传》记载,他擅长命题作文(射策有文名),诗歌流派方面属于婉约派,喜欢创作古风的体裁,不符合当时的文坛潮流,所以名声不显(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词情哀怨,多依古调,体势与时不合,遂不为所重)。他也没有在仕途上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经常弄把琵琶,边弹边喝酒,一副唐朝落魄的摇滚歌手做派。
关键是,他不到30岁就被自己的舅舅宋之问给谋杀了,否则可能是另一种景象。
害他丢掉性命的,竟然是自己的诗才。
刘希夷因为英年早逝,加上诗歌体裁的原因,一直不被后人重视。直到他去世四十年后的开元年间,一位官至右拾遗、集贤院直学士的进士孙翌,为初唐的诗人整理诗作,编成《正声集》三卷,认为刘希夷所作的《代悲白头翁》(也有成为《代白头吟》的)为最好的诗,因此刘希夷的名声才开始逐渐为世人所知。而就是这首诗,给刘希夷带来了杀身之祸。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那一定要上这首诗的原文了: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粗略的一读这首诗,有没有熟悉的感觉?《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吟唱的《葬花词》,跟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相似,看来曹雪芹先生也是刘希夷的粉丝。我一直认为《葬花词》中的“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与本诗中的“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相比,失于浅白。何况本诗中有“桑田沧海”的成语出处;有“宛转蛾眉”被白居易借去(《长恨歌》中: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最牛的当属有一联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文体,那就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而如果细读这首诗,只是题目就逼格很高了。

题目中的“代”是“拟”、“仿照”的意思,就是说这首诗歌是仿照乐府诗歌《白头翁》写的,但是诗歌中又没有《白头翁》,最有名的跟“白头”有关的是卓文君写得《白头吟》,这首诗的立意也与之相似,所以后世才认为这首诗的题目应为《代白头吟》。

《白头吟》这首诗的问世也很令人唏嘘。据说著名的四川才子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打动富家美女卓文君,这位白富美抛下巨富家庭跟他私奔,最贫困的时候曾经 “当垆卖酒”。但是“男人有钱就变坏”,司马相如在长安献上一篇《上林赋》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后,不顾在四川翘首以盼的爱妻卓文君,竟然要娶小老婆,卓文君闻讯在悲愤之下,写下了这首流传于世的《白头吟》,并附《诀别书》: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木,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淫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卓文君文采斐然,在幽怨中却又满含自立自强的《白头吟》和《诀别书》,打动了“穷人乍富”的司马相如。他忆起往日恩爱,以及卓文君在他落魄之时对他的青睐,幡然悔悟,打消了纳妾的念头,并给文君回信:“诵之嘉吟,而回予故步。当不令负丹青感白头也。”不久后他就回归故里,和卓文君团聚。
这首《白头吟》能使出轨的老公回心转意,威力可谓巨大,其中的一联名句被众多的女文青们设为个人社交平台的签名,那就是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不过,有很多人把含情脉脉的 “一心人”错记为血腥恐怖的“一人心”,感觉是要吃人心馒头的节奏。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那也上一下《白头吟》的全诗,致敬这位才女。
《白头吟 》
卓文君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刘希夷这首诗虽然是拟《白头吟》这篇古乐府,也是从一位美女的视觉下笔,但是构思精妙,跳出了闺怨的桎梏,开辟了更宏大的哲学意境。
诗的开头两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描绘洛阳城东的暮春景色,繁华的东都那盛开的艳丽桃李花,曾经带来满城春色,令人心驰神往目眩神迷,然而此刻却是落花缤纷,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花落代表的是春光老去,青春易逝。
从“洛阳女儿好颜色”到“岁岁年年人不同”,五联十句,是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伤。表面上是惋惜大自然中的花开易落,实际是慨叹人的一生中美好事物的短暂和稍纵即逝的青春。
当时刘希夷写到“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时就有不详之兆,觉得是个“语谶”。语谶是指不祥的预言,而这种预言还往往能够应验,也即成语“一语成谶”的意思。比较知名的“语谶诗”是后来的女诗人薛涛,幼年时(据考证是八岁)她的父亲薛郧以院子里的梧桐树为题作了前两句诗“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涛接了两句“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薛郧心中一凛,暗自认为这是不祥的“语谶”,预示着女儿今后是个迎来送往的风流女子,后来薛涛果然沦为官妓。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2017-06-13 09:20:20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感谢土豪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从“寄言全盛红颜子”到“三春行乐在谁边”,描写了这位女子眼中的一位男神从小鲜肉堕落到“白头翁”的过程。曾经和公子王孙在花前树下清歌妙舞的美貌少年,因病(是肾透支了吗?)致使无人问津,没有机会再在春光里行乐。通过对现在“白头翁”的同情和怜悯的对比,更凸显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以往青春的向往。
最后四句点明主旨,以一个“悲”字收束全诗。多么美丽的少女,最终抵抗不了岁月的挫折,青丝变白发(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而多么辉煌瞩目的舞台,在尘埃落定之后,不过沦为鸟雀悲鸣的故园(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写完这首诗,尽管觉得有不吉利的诗句,但整体感觉非常满意,就找到文名更盛的舅舅宋之问切磋(其实应该是赤裸裸的炫耀吧)。宋之问一见也非常喜欢,尤其认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是神来之笔。那个时候的诗歌主要还是靠人们口口相传,只有条件好的才制作文集,得知这是新鲜出炉的诗句,还没有流传开来,宋之问就想要侵犯刘希夷的版权,要求这个外甥把这两句诗送给他,在外人面前不要说是自己写出来的。
刘希夷面对舅舅的苦苦恳求,一开始是答应了的,后来不知怎么又反悔了,宋之问感觉受到了欺骗(当时刘希夷比较落魄,宋之问为这两句诗是付出了物质代价的),竟然在自己的陆浑别业,命令家奴杀死了自己的外甥,杀人的手法还很阴,是用土袋子压死的。记得宫斗电视剧里偶尔有这样的交代,人睡着的时候,把装满土的袋子压到人的背上,逐渐挤压出胸腔和肺里的空气,使人没有伤痕的死去。
不过这件事在《新旧唐书》等正史中没有确凿记载,只是在《唐才子传》等佐证史料中有所体现,所以算是个悬案。不过在《全唐诗》中,这首诗确实同时收录在宋之问和刘希夷的名下,只不过宋之问的诗集中,题目变成了《有所思》,“洛阳女儿好颜色”一句中的“洛阳”改成了“幽闺”。但是这首诗的风格更接近刘希夷,再加上宋之问干过的无耻之事甚多,以他的风格,还真的能做出这种“因诗杀亲”的恶举,因此,本着“宁肯信其有”的态度,这件事就此流传下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阿谀奉承捧尿壶
尽管我们现在对宋之问有比较客观的评价,但是在他的前半生,精妙的诗文给他带来很高的知名度。在武则天初登帝位,宋之问担任尚方监丞期间,就诞生了龙门夺袍的佳话。

武则天建立大周之后,御驾临幸洛阳龙门东阙的香山寺游玩,因为心情舒畅,就命令随驾的臣子们即景赋诗以助游兴,奖品是一件锦袍。
龙门东山的香山寺始建于北魏,在武则天之前是安放印度僧人日照法身舍利的地方(说人话!好的,就是墓地)。在武则天称帝的第一年,天授元年(690),武三思奏请改为佛寺,命名香山寺。武则天非常喜欢香山寺,在此设置了行宫——望春宫,武则天不仅喜欢到这里来玩,有时还到这里来办公。

不仅是武则天,有山有水的洛阳龙门东山也吸引过很多名士,除了本文提到过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曾经在此养病;后世白居易隐居在此时,以香山寺为号,自称“香山居士”;蒋介石和宋美龄在抗日期间视察河南、陕西的时候,公馆也设在香山寺;现在洛阳市的官办招待所,绝对达到五星级的“东山宾馆”也设在这个地方,传说是破解洛阳谐音“落阳”的语谶,太阳落下去不是日暮西山前途暗淡吗?没关系,在我这里可以“东山再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