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全诗可以理解成宋之问在假想四位好友都在眼前,促膝而谈的聊天的记录。头两句是说我们这些有罪被放逐的臣子,受到了严厉的处罚,都以为能被贬黜的南荒还能够经常见面,虽然远离家乡,但是能有知交朋友作伴,也是不幸中的莫大安慰。
紧接着的两句话锋陡转,谁料到南中歧路如此之多,我们的贬所也被千山万水把各个乡县重重相隔,如何还能和朋友们见面呢?
“云摇雨散各翻飞”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分离的痛苦,不仅被山水相隔,还遭受雨打风吹。从这两句诗里,可以看到宋之问的特点,这么惨了,还惦记着“云摇”。“海阔天长音信稀”描述了彼此相隔遥远难通音信的惆怅,杜审言流放峰州,在今越南河西省山西西北部;阎朝隐贬崖州,即今海南岛琼山县,都要过海才能到达贬所。而沈佺期谪迁驩州,即今广西崇左县,相传是舜放驩兜的地方,这些地方离宋之问要去的贬所泷州,即今广东罗定县,都还很遥远。
最后两句“处处山川同瘴疠,自怜能得几人归”,写出了对朋友和自己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这种害怕自己会埋骨异乡,“不得归”的思绪很正常。在704年因不肯依附二张诬陷宰相魏元而被武则天贬黜到岭南钦州(今广西钦州)的张说,在705年被赦免回京,路过端州时题有《还至端州驿站与高六别处》:“昔记山川是,今伤人代非。往来皆此路,生死不同归。”这首诗中的“生死不同归”是纪念和张说一同被贬的高戬,这位排行第六的高兄没有等到赦免书就病死在贬所了。
宋之问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张说的诗就展示在那里,最末一句的“自怜能得几人归”应该是应和张说的诗眼。
也正是因为这种对岭南贬黜生活的恐怖,在宋之问被贬得第二年春天,他竟然违抗圣命,偷偷离开贬所,潜回了洛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六、卖友求荣人共愤
在潜回洛阳的途中,宋之问写下了流传最广的一首小诗——《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
不敢问来人。

诗的开头“岭外音书断”,是诉说被贬罗定后,与家人断绝了音信。宋之问被贬到广东罗定县,地处偏远的群山之中,西有云开山,东有大云雾山,在唐朝那个以两条腿为交通工具的时代,交通极为困难,音书难达。
第二句“经冬复历春”是指第一句说描写的没有家人消息的情况时间跨度之长,从侧面为自己潜回洛阳做辩解。
第三句的 “近乡情更怯”从头两句顺应而来,因为长久没有音信,离故乡越近,反而担心有什么不好的消息。其实宋之问“怯”的,不是家人有什么不幸,是自己被发现擅离贬所。这里的渡汉江怎么就开始说“近乡”了?渡过汉江就是襄阳,唐时的襄阳东西两京通向江南、岭南必经的要道,过襄阳再往北就进入河南境内。后来的诗圣杜甫也有名句: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最后一句的“不敢问来人”,把想问、想听,却又怕问、怕听的复杂情绪刻画的惟妙惟肖,情真意切。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不敢回家,也不敢到陆浑的别墅去潇洒,就寄居在一位名叫张仲之的好朋友家,这位张仲之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收留了如同惶惶丧家之犬的宋之问,却不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翻版。
因为张仲之是一个忠于李唐的热血青年,彼时朝堂之上,武三思逐渐得势,有不臣之心,并且和皇后韦氏勾搭成奸,而李显被蒙在鼓里(我深刻怀疑李显是一个绿帽奴)。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一起商量如何铲除武三思,张仲之对宋之问不怎么设防,而宋之问也很钻营,站在门帘后偷听,知晓了两人的计划。他正在为自己抱不到新的大腿而着急,发现武三思是个好的效忠对象,于是就传递消息给侄子宋昙和他的外甥校书郎李悛,请他们转告武三思,并请求武三思看在自己这份忠心上宽恕自己的罪行。武三思指示宋昙、李悛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诬告王同皎和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寿春县人周憬等秘密勾结壮士,计划杀掉武三思,并趁机带兵闯入皇宫,废掉韦皇后。
中宗李显忠奸不分,指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和监察御史姚绍之审理这件案子,又让杨再思、李峤和韦巨源共同参与审理。张仲之也比较没心机,他在历数武三思的罪状之时,没有回避武三思与韦后的私情,结果审判的官员都不敢理睬,杨再思和韦巨源甚至假装睡着以逃避尴尬。最后,王同皎等人都杀,家产被抄。只有周憬只身逃到比干庙中,对着比干的灵位表明对大唐的忠心后,自杀身死。卖友求荣的宋之问被任命为京官,加封朝散大夫的散官,不仅没有追究潜回洛阳的罪责,还获得一个实缺一个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又被后人称为宋考功,就是从这个官职而来。不过,用朋友的鲜血染红自己官袍的宋之问,在当时被世人所极度鄙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不敢回家,也不敢到陆浑的别墅去潇洒,就寄居在一位名叫张仲之的好朋友家,这位张仲之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收留了如同惶惶丧家之犬的宋之问,却不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翻版。
因为张仲之是一个忠于李唐的热血青年,彼时朝堂之上,武三思逐渐得势,有不臣之心,并且和皇后韦氏勾搭成奸,而李显被蒙在鼓里(我深刻怀疑李显是一个绿帽奴)。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一起商量如何铲除武三思,张仲之对宋之问不怎么设防,而宋之问也很钻营,站在门帘后偷听,知晓了两人的计划。他正在为自己抱不到新的大腿而着急,发现武三思是个好的效忠对象,于是就传递消息给侄子宋昙和他的外甥校书郎李悛,请他们转告武三思,并请求武三思看在自己这份忠心上宽恕自己的罪行。武三思指示宋昙、李悛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诬告王同皎和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寿春县人周憬等秘密勾结壮士,计划杀掉武三思,并趁机带兵闯入皇宫,废掉韦皇后。
中宗李显忠奸不分,指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和监察御史姚绍之审理这件案子,又让杨再思、李峤和韦巨源共同参与审理。张仲之也比较没心机,他在历数武三思的罪状之时,没有回避武三思与韦后的私情,结果审判的官员都不敢理睬,杨再思和韦巨源甚至假装睡着以逃避尴尬。最后,王同皎等人都杀,家产被抄。只有周憬只身逃到比干庙中,对着比干的灵位表明对大唐的忠心后,自杀身死。卖友求荣的宋之问被任命为京官,加封朝散大夫的散官,不仅没有追究潜回洛阳的罪责,还获得一个实缺一个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又被后人称为宋考功,就是从这个官职而来。不过,用朋友的鲜血染红自己官袍的宋之问,在当时被世人所极度鄙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回到洛阳之后,宋之问不敢回家,也不敢到陆浑的别墅去潇洒,就寄居在一位名叫张仲之的好朋友家,这位张仲之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收留了如同惶惶丧家之犬的宋之问,却不料是一个农夫与蛇的翻版。
因为张仲之是一个忠于李唐的热血青年,彼时朝堂之上,武三思逐渐得势,有不臣之心,并且和皇后韦氏勾搭成奸,而李显被蒙在鼓里(我深刻怀疑李显是一个绿帽奴)。张仲之和驸马都尉王同皎一起商量如何铲除武三思,张仲之对宋之问不怎么设防,而宋之问也很钻营,站在门帘后偷听,知晓了两人的计划。他正在为自己抱不到新的大腿而着急,发现武三思是个好的效忠对象,于是就传递消息给侄子宋昙和他的外甥校书郎李悛,请他们转告武三思,并请求武三思看在自己这份忠心上宽恕自己的罪行。武三思指示宋昙、李悛及抚州司仓冉祖雍上书,诬告王同皎和张仲之、祖延庆、武当丞寿春县人周憬等秘密勾结壮士,计划杀掉武三思,并趁机带兵闯入皇宫,废掉韦皇后。
中宗李显忠奸不分,指派御史大夫李承嘉和监察御史姚绍之审理这件案子,又让杨再思、李峤和韦巨源共同参与审理。张仲之也比较没心机,他在历数武三思的罪状之时,没有回避武三思与韦后的私情,结果审判的官员都不敢理睬,杨再思和韦巨源甚至假装睡着以逃避尴尬。最后,王同皎等人都杀,家产被抄。只有周憬只身逃到比干庙中,对着比干的灵位表明对大唐的忠心后,自杀身死。卖友求荣的宋之问被任命为京官,加封朝散大夫的散官,不仅没有追究潜回洛阳的罪责,还获得一个实缺一个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宋之问又被后人称为宋考功,就是从这个官职而来。不过,用朋友的鲜血染红自己官袍的宋之问,在当时被世人所极度鄙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看懂绿帽奴的,举个手,我看看有多少老司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阿方 2017-06-21 22:06:58
头顶绿而甘之如饴
-----------------------------
主要是“奴”的含义,哈哈,这个帖子不是讨论SM的专贴,就饶了萨德和马索科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摆脱了贬官厄运的宋之问在中宗时期也显露过一把诗才。
在中宗景龙三年(709)正月,李显也效仿妈妈武则天,在昆明池举行宴会,组织群臣咏诗记兴,评选的方式也很特别,彼时已经被收进李显老婆团队的上官婉儿独自作评。她名人搭建了一座彩楼,自己站在彩楼之上,把上百首诗篇都评阅一遍,最差的先从楼上抛下来,留在最后的自然就是好诗。一时之间片片纸张如雪花纷飞,众大臣纷纷捡拾。到了最后,只剩宋之问和沈佺期的诗篇还在上官昭容手中,大家知道,榜首就从这两位并称“沈宋”的诗人之间产生。须臾,飘下来一页诗篇,大家注目,原来是沈佺期的。上官婉儿评价说:“二诗工力悉敌。沈诗落句云:‘微臣雕朽质,羞睹豫章才’,盖词气已竭。宋诗云:‘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犹陡健豪举。沈乃服,不敢复争。”

既有这段佳话,就把两首诗都摘录在此,我们也做一回上官婉儿。
1、《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
春豫灵池近,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动,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辩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2、《奉和晦日驾幸昆明池应制》
沈佺期

法驾垂青转,神湖象汉回。
双星移旧石,孤月隐残灰。
战鹚逢时去,恩鱼望幸来。
山花缇骑绕,堤柳幔城开。
思逸横洌唱,欢留宴镐怀。
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可惜宋之问钻营之心过于迫切,他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中宗执政时期,屡屡该换门庭,从武三思,到太平公主,再到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本想左右逢源的宋之问最后却落了一个里外不是人,最后被太平公主所恨,抓住他一个主持科举而受贿的罪名,进言中宗,于景龙三年( 7O9),将他贬到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任长史。
不过,就在这次贬官期间,他又有一首颇具传奇色彩的诗歌问世。那就是优秀的山水游记诗《灵隐寺》,袁宏道在他的《灵隐》游记中曾说:“及登韬光,始知沧海、浙江、扪萝、刳木数语,字字入画。古人真不可及矣!”这段话点明了《灵隐寺》一诗的出众之处——“字字入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灵隐是山的名字,在浙江杭州市西,灵隐寺因山起寺,名为灵隐,取灵山隐于此之义,现在是杭州著名的旅游景点。据说宋之问游灵隐寺,夜宿庙宇,明月朗朗,他在长廊中突发诗兴,吟出比较精彩的两句“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可是后面却一时找不到佳句承接,苦吟无果。这个时候一位老僧出现了,说到,何不接“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茅塞顿开,后面的诗句一气呵成,但是反复诵读,觉得全诗中就是老僧提示的这一联最精彩。等到天亮,他和寺中的其他人谈及此事,他们都很诧异,说寺中并无这个老僧,后来有人恍然大悟,说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反抗武则天失败后,出家为僧在此隐居。等到宋之问再去寻找,却不见踪影,估计骆宾王是怕宋之问再把自己当成晋身之阶吧。也有传说是骆宾王已经在灵隐寺坐化,指点宋之问的,是他的诗魂。
那就上原诗吧,不多解释,我最喜欢的除了“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外,还有一联是“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灵隐寺》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宋之问这种悠闲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到了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以宋之问依附武三思的罪名,先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桂州徙所,结束了无耻文人的最后旅程。
宋之问仕宦多年,没什么突出政绩,品行也龌龊无耻之极,不过诗歌确实写的不错,此外,他的文章也可圈可点,尤其是为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句韵味十足,内容言简辞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看来,有时候才华和人品,真的不是一回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宋之问这种悠闲的日子也没过多久,到了景云元年( 710年)六月,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李旦,以宋之问依附武三思的罪名,先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市东北),后赦改桂州。先天元年(712年)八月,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宋之问被赐死于桂州徙所,结束了无耻文人的最后旅程。
宋之问仕宦多年,没什么突出政绩,品行也龌龊无耻之极,不过诗歌确实写的不错,此外,他的文章也可圈可点,尤其是为杨炯死后写的《祭杨盈川文》,采用四四制式,字句韵味十足,内容言简辞切,感情真挚,催人泪下。
看来,有时候才华和人品,真的不是一回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19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文章四友中真正以文章见长的崔融
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这“文章四友”其实有点命不符实,因为他们都没有留下深入人心的文章反而是炫耀自己文章写得好的“初唐四杰”,留下了《滕王阁序》、《讨武曌檄》等中,光照千古的雄文。相比较而言,四友中文章写得好的,首推名气最小的崔融。为什么这位崔融反而名气最小,原因很简单,他的诗写的最弱,在唐朝这个诗歌鼎盛的朝代,诗歌写得好才是最能扬名。文学之神给这位崔融的诗歌之窗开的小了点,却补偿给他较大一些的文章之门。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这位崔融(653-706)也是一位“学霸”,他是齐州全节(现在济南市章丘市)人,参加了八科制举,都科举及第,要知道唐朝的科举,每期只有几十人。按照现在的人才考核选拔制度,可不能认为那时的科举就是现在的高考,那科举几乎是就是现在中科院、工程院等等院士的评选。
在李显当太子的时候,崔融担任东宫侍读兼侍属文,就是既陪着太子读书,做文友,又操持东宫的往来公文,大多数的奏疏公文都是崔融拟制。等到了武则天称帝后在圣历二年(698年)封禅中岳嵩山的时候,崔融撰写《启母庙碑》文章进呈武则天,大受赏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启母庙是汉武帝下旨修建的,现在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之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2公里嵩山南麓万岁峰下,供奉的是第一代“家天下”的君王,夏朝开国皇帝夏启的母亲,所以叫“启母”,实际上这位传奇女子是大禹的妻子,名为涂山氏。据《淮南子》记载,大禹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眺望大禹化为巨石,巨石又从北面破裂而生启(不这样还真解释不了儿子的来历啊,毕竟大禹没有回家,孩子就有了,请问隔壁邻居姓王吗?)。因为避汉景帝刘启之讳,也有成为为开母庙。
因为供奉的是位传奇女子,崔融在文章中对女性不吝赞美之词,很投武则天心意,就这样,年过四旬,前半生籍籍无名的崔融开始发迹。封禅完毕之后,武则天又命令崔融写下《朝觐碑》,以其文笔授著作佐郎,转右史,并在圣历二年,升著作郎,兼右史内供奉。
不过,这位以歌功颂德型文字崭露头角的文士,在武则天时期的安西四镇的政策上,倒有一番慷慨激烈的见解。
安西四镇是指在贞观十四年(640)八月,侯君集率领唐军灭高昌国后,在九月于西州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交河故城)置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请和亲,唐太宗李世民要求使其属下割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五国作为聘礼,但是也只是名义上的。直到贞观二十二年(648),大将郭孝恪率领唐军大破龟兹国,进驻龟兹城(今新疆库车),并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后来又在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于阗(今新疆和田西南)﹑疏勒(今新疆喀什)三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统领,此三城与龟兹合成“安西四镇”。

到了高宗时期,吐蕃和唐朝在四镇反复争夺,四镇也时罢时立,到了武则天称帝初期,由于要集中力量剪灭心系李唐的势力,对安西四镇,武则天的施政理念是“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的影响,逐步失去对安西四镇的控制。
在此期间,吐蕃真正的实权派是传奇人物禄东赞的儿子钦陵。这位禄东赞就是传说中替松赞干布到唐朝求亲,通过了李世民的各种脑筋急转弯并最后迎得美人归的吐蕃第一才子。到了唐高宗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逝世,芒松芒赞继位,当上吐蕃的赞普,因为他年幼,由禄东赞摄理政务。唐乾封二年 (667)禄东赞去世,即由这位钦陵掌握朝政。吐蕃语称宰相为论,而钦陵是实际的吐蕃宰相,所以历史上称他为“论钦陵”,实际上人家不姓“论”,他应该性“薛”,全名噶尔•钦陵赞卓,这爷俩执掌掌吐蕃朝政长达七十年,算是吐蕃政坛常青树。
钦陵从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就开始和唐军边打边谈,目的就是要求唐朝割让安西四镇。这个时候,朝堂主流意见是满足对方的要求,以狄仁杰上奏的《请罢百姓西戍疏勒等四镇疏》为代表,奏疏中写道:“如臣所见,请捐四镇以肥中国,罢安东以实辽西,省军费于远方。”这就是史书上的“拔四镇”。
崔融却力排众议,上了一封《拔四镇议》。根据唐朝的规定,大臣向皇帝上书,有六种格式,第四种叫“议”,用来对重大的事务发表不同看法,供皇帝决策(“凡下之通于上,其制有六。四曰议(原注:谓朝廷之疑事,下公卿议,理有异同,奏而裁之——《唐六典 卷八“侍中”条》)。这篇上书洋洋洒洒两千多字,在此就不引用了,主题思想就是反对割让四镇。
由于崔融的上书,致使武则天也拿不定主意了,就在她觉得崔融和狄仁杰两人的观点各有道理的时候,名将郭元振也上书,建议跟吐蕃搞拖延战术,割让新疆的安西四镇,但是要求吐蕃割让实际控制的青海(吐谷浑)。其实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回应罢了,但是比较符合武则天“攘外必先安内”的思路,于是就采纳了郭元振的建议,实质还是让出了安西四镇
但是从这件事情上,一是显示了崔融在边疆政策上的大局观,而是说明了武则天没有完全把他看做是一个“词臣”。
但到了久视元年(700年),崔融得罪了武则天的面首张昌宗,被贬为婺州(现在的浙江金华)长史,但贬官的时间不长,武则天又因为身边没有善于撰写公文的好手,又召他回朝,担任春官郎中,为武则天撰写诏书。
又过了三年,在长安三年(703年),崔融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一篇著名的“时政论文”——《谏税关市疏》。
当时由于财政吃紧,要进行“税关市”,类似现在的“过路费”。最初的方案是所有的行人都要缴纳,而不仅限于商贾,崔融就写了这篇奏疏,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证,建议只税商贾,不税行人。这个建议得到了武则天的充分认可,并依照崔融的意见行事。
随着“二张”的势力越来越大,加上武则天的暗示,崔融晚节不保,也陷入了“交游”二张的漩涡,并且在神龙政变后,有一段短暂的贬官经历。但是由于他牵扯不深,加上文笔之名,很快就召回朝,监修国史,并在中宗神龙二年(706),凭借预修《则天实录》功劳,受封清河县子的爵位。
也就在706年武则天去世之后,他奉命撰写《则天大圣皇后哀册文》,这种哀册文类似于墓志铭,只能是皇帝和皇后才能称之为哀册文,只是这样的文章都随着皇帝皇后埋进地宫,不刻在墓碑之上。
这篇文章本身就难写,火候不好把握,而且武则天是崔融最大的伯乐,对他有知遇之恩,写作之时难免忧思。就这样,文章写好之时,崔融也发病身亡,一缕忠魂,追随武则天而去。李显念及当初崔融担任其太子伴读的情义,赐谥号为“文”,算是很好的一个谥号了。
他的文章,并不胜在文采,而是强在义理,当时的评价是“为文华美,当时无出其上者,凡朝廷大手笔,多由皇帝手敕,付其完成。”按照现在的理解,也就是说崔融不善于写小说、散文一类,但是重要的中央红头文件,都是他执笔。
不过崔融也留下一些诗作,虽然跟李白、杜甫等大诗人不能比,但在初唐诗坛,也足以成名立万。
在久视元年(700年),崔融被贬为婺州(现在的浙江金华)长史的时候,写下了一首送别诗《留别杜审言并呈洛中旧游》:

斑鬓今为别,红颜昨共游。
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
驻马西桥上,回车南陌头。
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

其中的“年年春不待,处处酒相留。”、“故人从此隔,风月坐悠悠。”也是非常清新隽永。

不过,写下《拔四镇议》的崔融,怎么会没有边塞诗呢?我们也读一首他充满金戈铁马诗篇——《从军行》:
穹庐杂种乱金方,武将神兵下玉堂。
天子旌旗过细柳,匈奴运数尽枯杨。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
漠漠边尘飞众鸟,昏昏朔气聚群羊。
依稀蜀杖迷新竹,仿佛胡床识故桑。
临海旧来闻骠骑,寻河本自有中郎。
坐看战壁为平土,近待军营作破羌。

“关头落月横西岭,塞下凝云断北荒”是不是也足够磅礴大气?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虽然没人催更,但是我很自觉的感到对不起大家,今天一口气贴完崔融,可是真没有存稿了,下一篇,还有沈佺期、陈子昂、贺知章三位大家,以及个别以某一首诗留下诗名的小众诗人,大家说,我们先八谁?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2017-07-01 11:21:16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你是名符其实的大土豪,更是大知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20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从富二代到自我营销大师的陈子昂

一、富贵公子出蜀来
陈子昂(公元661~公元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的四川遂宁市射洪县)人,在初唐时期和“四杰”、“沈宋”一样,是唐诗的革新人物,为一扫南朝齐梁以来的柔媚不实的诗风做出了很大贡献。写下“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名句的元好问,曾经专门写诗评价他,其诗云:
《论诗绝句》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
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诗的意思是沈佺期和宋之问之流,虽然文翰风流,但是还是延续了齐梁的一些绮丽奢靡的风格,如果要为真正奠定唐诗基调的诗人论功,参照越王勾践灭亡吴王夫差后为谋臣范蠡铸了一座铜像的范例,我们应该用黄金给陈子昂铸造一座像,才能与他在诗坛做出的贡献相匹配。
当然,诗歌是有一些艺术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陈子昂在初唐诗坛的地位以及他为唐诗的发展所做的贡献。

不过陈子昂和王勃、骆宾王这些“神童”不一样,他小时候可是一位标准的不学无术“富二代”。当然,陈子昂的身死,也和家族的财富密不可分,此乃后话,暂不多言。
他的父亲陈元敬是当地有名的富商,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是成不了富商的,当时的蜀地梓州,以盛产自贡井盐和蒙山顶上茶而驰名,以常理推断,其父应该是和官府关系密切,拿到了盐、茶的特许经营权。这不是无端推测,因为后来成年后的陈子昂,到长安求取功名的时候,先是入国子监求学,要知道国子监是最高的公办学府,最初是为教育皇室和功勋子弟而设立的,后来虽然略有开放,也不是随便一个商贾子弟就能入读的。
作为纨绔子弟的陈子昂年少任侠,轻财好施,在当地颇有声名,他的父亲不仅仅只是一位土豪,还是一位精通诗文的名士,对这样儿子自然是痛心疾首。不知是其父用了什么手段,还是自己受到什么触动,成年后的陈子昂幡然悔悟,发愤精研诗书,在文学上的造诣逐渐追上并超过了父亲,世人评价“乃越其父”。这种转变,到底是源于其父的谆谆教诲,需要他支撑起家族的未来;还是在“勾兑”美女的时候,惭愧只能说出“幺妹你好靓”而不能吟咏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佳句,种种原因就只有脑补了,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陈子昂脱胎换骨了,从一位“富二代”转变成为一名有志青年。
他在著名的组诗《感遇三十八首》中,有一首诗对自己的出身也有自述: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有了“感时思报国”的高尚情操,再呆在富饶丰腴的四川似乎就那么不合时宜了,要知道俗语讲“少不入蜀老不离川”,“温柔乡是英雄冢”,好吃好喝好山好水美女如云的四川,会使人意志消磨,难成大业,何况“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如果连帝王都见不到,怎么卖给他?于是陈子昂打点行装,要前往都城长安求取功名。
在临出发之前,他登门去拜访此时在梓州担任长史的杨炯,彼时的杨炯号称“耻居王后”,是名满天下的“四杰”之一。陈子昂除了拜访前辈,探讨、切磋一下文章之外,未尝没有请这位“杨二”给自己写个推荐信什么的,先积攒点人气的想法。结果高冷的杨炯根本没有见陈子昂,热脸贴上凉屁股的陈子昂,更是坚定了信念:哼,今天的你对我代答不理,明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公元679年,高宗的调露元年,18岁的少年公子陈子昂,沿江而下,前往圣地长安,在度过三峡之险,告别四川,即将取道湖北踏上坦途后,陈子昂写下《度荆门望楚》一诗,对自己未来的前程略略展望。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原来贴内容,都是分分段,也有私心,每贴一段,就能把帖子顶一下,希望能让更多的朋友看到。现在呢?想通了,她不喜欢,你顶到她眼前也没用,她喜欢,自然会订阅、收藏。为了方便zuoan、二十九桥、高跟美女、旧时艳阳等等知音观看,今后的内容不会再分段贴,而是基本一个章节一贴,以免破环阅读体验。
PS:在更新上,这段时间确实慢了,因为单位事情多,自己前段时间熬的很,有点顶不住。声明一点:这点读诗的新的没有存稿,都是热辣出炉,各位好朋友是第一读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顶一下,下午更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