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行,顶不住了,到底陈子昂写了什么诗,引起武则天对他进行贬官下狱,我们明天分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7-06 11:54:16
第二天,陈子昂位于长安宣阳里坊的家中人潮涌动,很多没有目睹“土豪”一掷万金的人也闻讯前来开开眼界,其中不乏豪贵之士。陈子昂也没有食言,捧着琴大大方方来到众人面前,不过他没有弹拨“宫商角徵羽”,而是慨然叹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乐,岂宜留心。”意思是说我写文章的水平比起这应由低贱乐工操持的琴技要炫酷的多,大家何必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上面呢?然后他开始把准备好的诗文给大家发放,......
-----------------------------
真尴尬,漏了一句话,陈子昂在发诗文之前,是先把古琴摔碎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直到今天才分解子昂为何下狱,不好意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没想到是被土豪左岸的打赏翻页了,嘿嘿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没想到是被土豪左岸的打赏翻页了,嘿嘿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给陈子昂带来牢狱之灾的诗歌,就是《感遇诗三十八首》中比较著名的一首,原诗是:
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
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诗歌的头两句说的是战国时期的一个典故:魏国的将军,名为乐羊,他奉魏文侯之命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其时正在中山国,中山国君为了扰乱乐羊的心神,就把其子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为什么不用来作为人质呢?)。
看来古人的吃肉的方式多是炖成肉羹,项羽威胁刘邦就是说要把刘老爷子炖成肉羹,结果刘邦说到时候别忘了分我一碗,反正咱们结拜过,我父亲就是您父亲,让我们都尝尝自己老爸的肉,这种混不吝的态度反而让项羽无计可施。昏君的代表人物之一,晋惠帝经典的话就是“何不食肉糜?”也是说肉羹。
回来还是说乐羊,他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真的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并没有影响自己领兵作战。战后,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觉得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诗的第三四句是陈子昂对这个典故的评论,一个为了建立军功,能不顾及骨肉之情,忍心吃儿子的肉羹。虎毒尚不食子,这样的人,对别人不可能有忠心。从这点看,魏文侯比齐桓公要强,齐桓公对自己的宠臣易牙(这位易牙是厨师之祖,其烹调手段之高,致使成了一个典故,夸谁的厨技,往往说他有易牙之技)说,自己贵为霸主,享尽了富贵,但是却很遗憾,没有吃过人肉。结果第二天,易牙献上一碗肉汤,齐桓公吃后觉得味道十分鲜美,就问易牙这是什么肉,易牙痛哭流涕的表示,这是自己五岁的儿子。齐桓公大受感动,更加重用易牙,这时候宰相管仲也是和陈子昂一样的观点,可是齐桓公不相信,认为能把爱子都奉献出来炖成肉羹的人,一定是对自己忠诚的无以复加。结果到了管仲死后,齐桓公年老的时候,易牙依附齐桓公的儿子们发动政变,软禁了齐桓公,最后活活的饿死了他,也许这是易牙为自己的儿子报仇吧。
诗的五六句是另一个典故,还是发生在传说中的中山国。

是战国时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国的君主名叫孟孙,有一次他到郊外射猎,活捉了一只小鹿(诗句中的“麑”就是小鹿的意思),就交给自己的侍卫秦西巴负责带回王宫。结果老母鹿一路跟着秦西巴和自己的的孩子,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猎物小鹿放走了。一开始中山君大怒,把秦西巴开除了,三个月之后却又召回了他,并任命为三师之首——太傅,主要的职责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们。有人认为秦西巴擅作主张放走了猎物,是有罪之人,为什么还重用呢?孟孙说,他对小鹿都有怜悯之情,又怎么会残忍的对待我的儿子呢(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这也是最后两句陈子昂要表达的对这个典故的看法——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这首诗很是扎心,几乎是为武则天量身定做的。前四句是建议他重视骨肉之情,那个时候武则天已经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儿子李弘、李贤,自己的另两个儿子李显、李旦惶惶不可终日。后四句是劝喻武则天以仁政治国,重用像秦西巴这样的忠厚慈善的人,远离酷吏政治。因为在当时的朝堂上,由于周兴、来俊臣之流的酷吏做法,满朝文武大臣为了自保,免被牵连,作了许多“大义灭亲”的残忍事,致使世情淡薄,人心动荡。大臣崔宣礼犯了罪,武后想赦免他,而崔宣礼的外甥霍献可却坚决要求判处崔宣礼以死刑,不停的在宫殿的台阶上叩头,以致于血流满面,表示他不徇私情。
这首诗的含义,千年后的清代学者陈沆,在《诗比兴笺》评论说是“刺武后宠用酷吏淫刑以逞也”。那么在当时武则天也能感觉的到,加上其他大臣的检举揭发,这才导致了陈子昂被以谋反罪名下狱。
不过武则天知道陈子昂是对自己好,气头过了之后就赦免了他,为此陈子昂又写了一封感谢信——《谢免罪表》:……以臣所犯,特从放免,伏对恩命,魂魄飞扬。……陛下降非常之恩,加不次之命,拔臣草野……论臣罪累,死有馀辜,肝脑涂地,不足塞责。陛下宏慈育之典,宽再宥之刑,矜臣草莱,悯臣愚昧,特恕万死,赐以再生。
陈子昂度过了危机之后,自己的仕途前程会有怎样的发展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唐朝的军事实力较强是得到历史公认的,在初唐时期一度把除了高句丽之外其他少数民族国家压制的无法异动,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的一点是唐朝的立国,从歧义开始到扫灭大的割据政权,经过了5、6年的长期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军队的战斗力能持续保持,而且人们普遍能有浓厚的尚武精神。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初唐、盛唐的诗人都勇于从军,因为文士从军多是从事军中书记、幕僚一类的职务,真正手持刀抢到一线拼杀的基本没有,在冷兵器时代,没有“蛙跳”一类的战术,也没有精确制导武器武器来进行斩首行动,只要不是全军覆没,跟随主帅的从军诗人们都能安然无恙。所以在唐朝,尤其是初唐后期,开始兴起“边塞诗派”,众多的诗人,即使没有自己从军征战,也有送友人出征的经历。
陈子昂就厉害了,他先后两次从军,在他科举及第后的第三年,垂拱二年(686),25岁的陈子昂和自己的好友,时任左补阙的乔知之,跟随名将左鹰扬卫大将军黑齿常之抗击死灰复燃的东突厥骨笃禄可汗,参加了河东道(今山西)北部地区的两井之战,并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在这次出征中,兵临居延古城之际,陈子昂还写了一首《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的五言古诗赠给乔知之。全诗如下:

闻君东山意,宿昔紫芝荣。
沧洲今何在,华发旅边城。
还汉功既薄,逐胡策未行。
徒嗟白日暮,坐对黄云生。
桂枝芳欲晚,薏苡谤谁明。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诗的头四句是赞扬乔知之本来是一个不在意荣华富贵的东山隐士,也曾经作为贤士享受尊荣,但是现在头发花白之际却依然从征来到变成居延。
其中的“东山意”是指退隐的心愿,典故曾经介绍过,来自东晋谢安。“宿昔”是指[从前、往日(《“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宁,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紫芝”是比喻贤人,“沧州”是比喻隐士的居住之地(“然后临沧洲而谢支伯,登箕山以揖许由”——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
中间四句诗慨叹壮志难酬,辜负了满腹谋略,空对苍暮白日和塞外黄沙。其中的“黄云”一词是指边塞之云,这是因为塞外植被荒凉,黄沙飞扬,天空常呈黄色,“白日”也是在轻微沙尘暴的环境下出现的景观,普通的落日是红色。没有塞外经历的,是很难选中这两个词的。
后四句用了一个“薏苡之谤”的典故,这个典故来自于汉朝的名将伏波将军马援(这个你不熟悉,三国熟悉吧,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其中排名武力值第五的马超马孟起,就是马援的后代)。根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在镇守交趾的时候,经常吃薏苡仁,用来抵御南方的湿气(就是现在超市中卖的薏米仁,现在也经常用来熬到粥里,起健脾止泻,解毒散结的作用),后来等到换防的时候,马援带回来一车种子,想在北方试种。但是当时的人们都认为是马援在任上搜刮的财宝,因此纷纷侧目,暗自腹诽,但是因为当时的马援功劳很大,也很受皇帝宠爱,因此没人说什么。等到马援死后,就有人上书弹劾马援,说他从交趾拉回了一车珠宝。
这四句诗是说自己和乔知之的品格像桂树一样高洁,却难免受到猜忌和诽谤,眼看已经老去,却碌碌无为,令人叹息。

这位乔知之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诗人,后面会单独讲。现在要提的是他后来写过一首诗,《拟古赠陈子昂》,深情回忆了这次从军出塞。原诗较长,节选如下:
……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

乔知之的这首诗提到“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从而印证他们两个曾经并肩出塞,而乔知之只有这一次从征经历,所以能推断这次出征。但是在陈子昂的本传中,根本没提垂拱二年的这次从军经历,由此推断,这次出征,陈子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位乔知之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诗人,后面会单独讲。现在要提的是他后来写过一首诗,《拟古赠陈子昂》,深情回忆了这次从军出塞。原诗较长,节选如下:
……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

乔知之的这首诗提到“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从而印证他们两个曾经并肩出塞,而乔知之只有这一次从征经历,所以能推断这次出征。但是在陈子昂的本传中,根本没提垂拱二年的这次从军经历,由此推断,这次出征,陈子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陈子昂没有再获得出塞的机会,不过,倒是有一首好诗《送魏大从军》诞生。从这诗的题目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是,这位好朋友是一位位兄弟间排名第一的魏老哥,但没有考证出他的名字。姓加排行,是唐人特有的叫法,例如: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们都叫他们杜二、李十二,还有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排行十九,才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王维排行第八,称呼起来是不是就尴尬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位乔知之也是一位有故事的诗人,后面会单独讲。现在要提的是他后来写过一首诗,《拟古赠陈子昂》,深情回忆了这次从军出塞。原诗较长,节选如下:
……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胡天夜雨霜,胡雁晨南翔……

乔知之的这首诗提到“以此从王事,常与子同衾。别离三河间,征战二庭深”,从而印证他们两个曾经并肩出塞,而乔知之只有这一次从征经历,所以能推断这次出征。但是在陈子昂的本传中,根本没提垂拱二年的这次从军经历,由此推断,这次出征,陈子昂应该没有什么大的作为。

回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陈子昂没有再获得出塞的机会,不过,倒是有一首好诗《送魏大从军》诞生。从这诗的题目中能得到的信息量是,这位好朋友是一位位兄弟间排名第一的魏老哥,但没有考证出他的名字。姓加排行,是唐人特有的叫法,例如:杜甫排行老二,李白排行第十二,所以朋友们都叫他们杜二、李十二,还有刘禹锡的堂兄刘禹铜排行十九,才有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王维排行第八,称呼起来是不是就尴尬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发了两次,是网络问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2017-07-13 06:15:35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个 18一枝花 (18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左岸土豪,二十九桥明月夜说你是个美女,真的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首联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连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来自汉代大将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个是借喻,用的是“魏绛和戎”的典故,来自于《左转》,据《左转》记载,鲁襄公四年,无终戎人的头领嘉父派孟乐到晋国,请求晋国同各戎族建立和睦关系。当时执政的是晋悼公,魏绛是晋国大夫,他从五个方面陈述厉害,主张和北方游牧民族和谈,消除晋国边患。最终晋国采纳了他的建议。这里借魏绛暗喻魏大,称赞他有霍去病的武略和魏绛的文韬,隐含的意思是祝愿他也能取得像这两位一样的功绩。
颔联的“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是描述送别情景,其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古诗用到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指在长安、洛阳这一带分别。“六郡雄”也算是一个小典故,来自于西汉鼎盛时期的名将赵充国。本意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这六个郡。西汉时期的名将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现在的青海西宁),历任汉武帝和他的儿孙汉昭帝、汉宣帝,官拜蒲类将军、后将军,封营平侯。因为在对匈奴和氐羌的作战中屡建功勋,被称为“六郡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和友人在繁华的都城长安分手,难免惆怅,但想到报国杀敌责无旁贷,临别是陈子昂寄言魏大,要向号称“六郡雄”的赵充国看齐,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赶超他的功绩。
颔联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展望了魏大此去的征戍之地,就在代州雁门关以及著名的要塞“飞狐塞”,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交界的地方,历来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略要地。一个“横”字,表明了雁门关对代州的屏障作用,一个“接”字,勾勒出飞狐塞的险峻,以及他作为“钉子”性质战略支点的重要性。这两句连起来理解,在字面意思之下,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会有激烈的战事发生。这样就自然而然引出尾联,也是本诗的诗眼。
尾联的“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引用的典故是“燕然勒石”,在古代的出塞诗中,这个典故引用频率极高。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并一路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勒石)记功。这是说希望魏大此去也取得像窦宪这样的功业,也跑到燕然山上去“勒石”,不要让燕然山的石头上,只刻有汉朝将领的军功,也给咱大周(或大唐)刻上浓厚的一笔。
这首诗跳出了送别的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而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整个基调激昂慷慨,大气磅礴,开拓了新的境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首联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连用两个典故,第一个是“匈奴未灭,无以家为”,来自汉代大将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第二个是借喻,用的是“魏绛和戎”的典故,来自于《左转》,据《左转》记载,鲁襄公四年,无终戎人的头领嘉父派孟乐到晋国,请求晋国同各戎族建立和睦关系。当时执政的是晋悼公,魏绛是晋国大夫,他从五个方面陈述厉害,主张和北方游牧民族和谈,消除晋国边患。最终晋国采纳了他的建议。这里借魏绛暗喻魏大,称赞他有霍去病的武略和魏绛的文韬,隐含的意思是祝愿他也能取得像这两位一样的功绩。
颔联的“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是描述送别情景,其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古诗用到这个词的时候,一般是指在长安、洛阳这一带分别。“六郡雄”也算是一个小典故,来自于西汉鼎盛时期的名将赵充国。本意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这六个郡。西汉时期的名将赵充国,字翁孙,汉族,原为陇西上邽(现在的甘肃天水)人,后移居湟中(现在的青海西宁),历任汉武帝和他的儿孙汉昭帝、汉宣帝,官拜蒲类将军、后将军,封营平侯。因为在对匈奴和氐羌的作战中屡建功勋,被称为“六郡雄”。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自己和友人在繁华的都城长安分手,难免惆怅,但想到报国杀敌责无旁贷,临别是陈子昂寄言魏大,要向号称“六郡雄”的赵充国看齐,驰骋沙场,杀敌立功,赶超他的功绩。
颔联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展望了魏大此去的征戍之地,就在代州雁门关以及著名的要塞“飞狐塞”,位于现在的河北省涞源县和蔚县交界的地方,历来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战略要地。一个“横”字,表明了雁门关对代州的屏障作用,一个“接”字,勾勒出飞狐塞的险峻,以及他作为“钉子”性质战略支点的重要性。这两句连起来理解,在字面意思之下,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地,自然会有激烈的战事发生。这样就自然而然引出尾联,也是本诗的诗眼。
尾联的“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引用的典故是“燕然勒石”,在古代的出塞诗中,这个典故引用频率极高。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大破匈奴北单于,并一路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勒石)记功。这是说希望魏大此去也取得像窦宪这样的功业,也跑到燕然山上去“勒石”,不要让燕然山的石头上,只刻有汉朝将领的军功,也给咱大周(或大唐)刻上浓厚的一笔。
这首诗跳出了送别的缠绵悱恻、儿女情长,而是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整个基调激昂慷慨,大气磅礴,开拓了新的境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2017-07-13 06:15:35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个 18一枝花 (18赏金)聊表敬意,对您的敬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我也要打赏 】
-----------------------------
您这么早就上线赏钱,简直感动的无以复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不要以为陈子昂的诗都是这样的“大江东去”,他还有“小桥流水”的送别诗呢。
那是在永淳元年(682年),他第二次离开家乡到洛阳求取功名,在和友人饯行的宴会上,陈子昂挥毫写下了别情依依的《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头两句写饯行宴席的丰盛热闹,来反衬后面要写的惆怅伤感。第二联引出别离的主题,遥想今夜欢聚之后,就要分别,离开这里,我会思念今天的欢乐(琴瑟),分别的道路蜿蜒崎岖,我讲孤独的穿过山一程水一程。第三联从第二联离别思绪的虚写上回到现实,描绘出明月已隐,银河已没,指出大家恋恋不舍,宴席持续了整夜。最后一联又是虚写,展望未来,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即便是这饯行酒喝了通宵,我终将踏上悠悠的古道赶往洛阳,再有像今天的聚会,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全诗朴实无花,除了首联为了描写宴席的隆重来衬托友情的真挚,用了“银烛”、“金樽”外,其余都是平淡不加粉饰的词汇,但是婉转细腻,清新悠远。
后人对这首诗评价纷纭,叫好的如《唐律消夏录》,说这首诗“识见高超,笔力雄迈……此文章中之《国策》、《史记》也。唐人清旷一派,俱本乎此”。指出不足的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有点跑题:《唐诗成法》评价说“五六句是秋夜,非春夜,断不可学”——意思是说明月和银河,的确是多用来描写秋天的夜晚。二是平仄的问题:《唐诗广选》评价说“八腰字皆仄,不觉其病,然亦当戒”——意思是说句中八个中间的字都是仄声,虽然诗不错,让大家感觉不到,但是这也是写诗不对的地方,应该避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陈子昂一直怀有“思报国”的远大志向,终于在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年)九月,他不再送别人出征,而是自己等来了第二次从军出征的机会。这次他是跟随者右武卫大将军、建安王武攸宜去讨伐反叛的契丹李尽忠和孙万荣部。这次陈子昂的起点不错,被武攸宜视为心腹(武攸宜统军北讨契丹,以子昂为管记,军中文翰皆委。——《旧唐书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中》),掌管军中机密文件以及上传下达公文的撰写。
武攸宜是武则天的堂侄,是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之兄武士让的孙子,在武家子侄中算是人品和才干比较出色的。但是这次出征其实并不顺利,战事上的受挫,间接影响到了陈子昂和武攸宜的“蜜月期”,他们之前融洽的关系很快就结束了。
那么首先就要谈谈这次反叛的前因后果。
契丹是唐朝时期东北地区逐渐兴盛的游牧部族(后来到了宋代成为辽国,就是跟杨家将打来打去的,什么韩昌韩延寿、萧太后),傍水草而居,以畜牧、射猎为主要生活来源。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时候,内附于唐朝,唐朝在他们的地盘上上设置松漠都督府,封契丹部落首领窟哥为松漠都督,使持节、都督十州诸军事,全权处理本部事宜,并赐姓李,记住,他叫李窟哥了。到了李治为帝的显庆五年(660年),李窟哥去世后,继位的松漠都督叫阿卜固,他不服唐朝的统治,率契丹各个部落联合奚族反唐,但是很快就被扫灭,阿卜固被擒送洛阳。唐高宗李治就封李窟哥的两个孙子,分别统治契丹的一部分,其中一个叫李尽忠,封为为武卫大将军、松漠都督,统治契丹的8个部落。
这本来一切如常,可是到了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发生饥荒,广大百姓生活无著,穷困潦倒。当时负责管理契丹事务的是营州(现在的辽宁朝阳)都督赵文翙不但不进行赈灾,反而欺辱契丹首领和部属,激起了李尽忠以及契丹部族首领的不满。而当时武则天称帝不久,在剪除异已和屠戮李唐旧臣的过程中杀死了诸多如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等名将,导致军心不稳,战斗力下降。李尽忠觉得时机已到,就和自己的妻兄孙万荣一起,在唐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五月十二日,起兵反叛,攻陷营州,杀死了赵文翙。不堪欺压的契丹各部纷纷来投,在10日内聚拢士兵数万,李尽忠自称“无上可汗”(这也是契丹首领首次称“可汗”),并以孙万荣为帅,纵兵掠地,所向披靡。
武则天大怒之下,在洛阳先玩了一把精神胜利法,下诏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然后在五月二十五日命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28将,率兵征讨。七月十一日,又梁王武三思为榆关(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南)道安抚大使,纳言姚踌为副使,屯兵胜州(治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作为第二道防线,以备策应。
八月,李尽忠在西硖石(今河北迁安东北)内的黄獐谷设好伏兵,为诱唐军深入,他故意示弱,指示自己的部下把攻克营州的数百人俘虏放走,并央求他们说“吾辈家属,饥寒不能自存,唯俟官军至即降耳。”送他们归唐之前还用糟糠之粥进行招待,并透露叛军的窘况:“吾养汝则无食,杀汝又不忍,今纵汝去。”这些俘虏就把这些假情报统帅曹仁师,整个唐营轻敌冒进。八月二十八日,唐军抵达黄獐谷西,李尽忠派老弱病残假意请降,又把一些老牛、瘦马在路边放牧。曹仁师毫无防备,率骑兵脱离大部队进入谷口受降,进入包围圈后被埋伏在谷中的契丹军队四面伏击,官军惨败,张玄遇和麻仁节被擒获,将士被杀以及被逼下悬崖不计其数,先头部队被基本全歼。然后李尽忠逼迫被俘的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向后面的部队发布命令,说是已经击败叛军,要求他们快速跟进围堵溃军,以免溃军进入营州(“官军已破贼,若至营州,军将皆斩,兵不叙勋——《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五》)。官军的殿后部队总管燕匪石和宗怀昌等接到军牒后,昼夜行军,李尽忠则率契丹军以逸待劳,继续诱敌深入,选择有利地形设伏,最终被一举全歼。
李尽忠一战成名,朝野震动,幸亏他在十月染病而死,部众由孙万荣率领。
武则天在万岁通天二年(697年)又调派人马进剿,先后派出王孝杰、苏宏晖等人率军前往平叛,这才有武攸宜的率军出征做后援。王孝杰也是一代名将,他在长寿元年(公元692年),击败吐蕃收复安西四镇,后来在证圣元年(695年),王孝杰任朔方道行军总管的时候再击吐蕃,由于战事失利,被削职免官。这次平叛,,王孝杰是以“白衣”身份出征,就是没给职务,先代理清边道行军总管的职务去打仗,看你的表现。万岁通天二年三月十二,王孝杰、苏宏晖在东硖石谷(今河北唐山附近),与孙万荣遭遇,两军各在狭窄的峡谷两端形成对峙,王孝杰便亲率少量精锐士卒为前锋,奋勇冲杀,穿过峡谷,与敌人交战。但是这时担任后援的苏宏晖因为害怕,逃走了,致使王孝杰孤军深入,寡不敌众,坠崖身亡,他所率的少量先锋也死亡殆尽。

这个时候,整个唐军士气低迷,军心动荡,武攸宜更是十分惊骇,怯敌不前。陈子昂认为自己“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于是建议出奇制胜,亲自领兵冲击叛军(“乞分麾下万人以为前驱”),出战沙场,为国立功,但是武攸宜以其“素是书生,谢而不纳”。就是认为陈子昂是个书生,夸奖了几句,但是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后来陈子昂又多次建议,估计说话有点太不把自己当外人,没注意措辞(“言甚切至”),竟触怒了建安王武攸宜。这就是陈子昂的天真之处了,主帅怎么能让你一个管记领兵出击,如果采纳你的建议,肯定是武攸宜要亲自出马,否则,无法对众人交代。如果出兵,就有胜败两种可能,作战嘛,打赢了大家都有赏赐,可是武攸宜贵为王爷,不需要什么赏赐了,平安就好。打输了可不是降罪的问题,万一被杀、被俘呢?你陈子昂这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拿武攸宜的身家性命去赌博吗?一怒之下,武攸宜将他降职为军曹。
陈子昂的满腔报国热血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刹时降到了冰点,有点热脸贴上冷屁股的感觉,在失望之余,应该还有尴尬和羞恼。这个时候他正驻军在幽州(现在的北京),有一天他登上当地的历史遗迹蓟北楼散心,此楼又名幽州台,是战国时期燕昭王所建,故址在现在的北京市大兴县,当时是战国时候燕国的国都。燕昭王执政后,为了励精图治,有一个叫郭隗的客卿,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在国都筑起一座高台,台上放置黄金,用来大招天下贤士,并且这位老郭作为第一个贤士,受到了燕昭王以师礼事之。后来召到了诸葛亮的粉丝乐毅,国家迅速崛起,乐毅作为主将,率领大军连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只剩国都没有攻占,几乎灭亡齐国。陈子昂登上楼台,追古抚今,想到了当初的乐毅受到的礼遇,再对比自己的遭遇,禁不住思绪万千。
他先是写下里一组诗,共七首,题名为《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用卢藏用当成了自己抒发感概的挡箭牌。在这组诗之前,唯恐天下人不了解他的苦闷,专门写了一个短序:“丁酉岁(697),吾北征。出自蓟门,乃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其中一首指出历代都有才子,只是不一定都能身处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的时代,感叹郭隗的好运气,有燕昭王为他起造黄金台。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郭隗》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写完组诗,他那种身不逢时怀才不遇的的感慨不但没有一吐为快,反而愈加压抑,终于,伴随着仰天长啸,一首光耀千古的绝唱奔流而出,这就是脍炙人口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思是不是自诩自己的才华在宇宙间独一无二,而是慨叹在我之前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前朝明君,已经走进历史,再也无缘得逢,而我放眼今后,这样的明君再也不会出现。 古人已远,后者难逢,自己的满腹才情和壮志,无处承载。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意思是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广阔,而人生却如此短暂,业未成而身已老,并且得不到其他人的理解,认为我是无理取闹,我能如何,只能独自悲伤落泪而已!
一个“念”字,一个“独”字,在字句意义之外,又平添一份孤独和悲凉。
这首诗短短四句,勾勒了一幅苍茫的画卷:楼台高耸,天地苍茫,诗人独立,满腹心伤。心伤的不是自己的荣辱得失,而是报国无门,而且这种失落、失意和失望,似乎看不到丝毫改变,尤其令人绝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zuoan770 2017-07-15 08:50:32
@古典浪漫主义2016 :本土豪赏1根 鹅毛 (10赏金)聊表敬意,礼轻情意重【 我也要打赏 】
-----------------------------
那以后要称呼您为于兄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五、惨遭折辱丧残生

陈子昂从军归来,因为和主帅关系弄僵,也没有得到什么厚重的赏赐,而武则天的权势已经稳固,也不再需要各种“造神”的诗文,陈子昂逐渐沉寂下来。在这个阶段,陈子昂开始钻研老庄,希望用“淡泊无为”的道家宗义来平息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如果能一直如此发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家中传来一个噩耗,却让陈子昂无法再“无为”下去。原来是老家的射洪县令段简找茬为难自己的老父,俗话说“破家县令、灭门令尹”,既是县官又是现管,这下陈家可算是摊上大事了。于是陈子昂急忙返回乡里,想着改善家中的窘境。
陈子昂返乡之初,还是信心满满,因为他也算通晓律法,并且他在刚刚科举及第的时候,还解决过一件轰动全国的司法疑难案例。
在当时出了一件轰动朝野的谋杀案,被杀者是御史大夫赵师韫,案发地点是一家驿站(官办招待所),凶手是一名驿丁(服务员),名叫徐元庆,行凶后就自首了。案件并不复杂,但是背景很有故事,属于尽孝义为父报仇。原来徐元庆是同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赵师韫曾任下邽县尉,负责当地治安,类似于现在的副县长兼公安局长,在执行公务之时把徐元庆的父亲正法了。不久后,赵师韫调任京师,徐元庆再三思忖,投入一家驿站做了驿丁,这是他有可能单独接近赵师韫的唯一机会。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这一天赵师韫因公出差,在徐元庆所在的驿站落脚,毫无防范之下被徐元庆杀死。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