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面对着自首入狱的徐元庆,到底该怎么定性,是不与仇人共天地的孝子,还是穷凶极恶的凶徒?这个问题引发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之争。但在以“以德治国”的当时,总体来说,占据上风的是“孝子”说,认为他不仅不能“杀人偿命”,甚至要进行表彰,至少是无罪释放。
陈子昂却独辟蹊径,采用了辩证的看法,他写下一篇洋洋洒洒的《复雠义状》,主题思想是说从法律角度,徐元庆应该被处死,否则每人都有儿子,儿子又有亲属,如果都效仿徐元庆来私自报仇,秩序就会大乱;从仁义角度,徐元庆应该被表彰,是因为他从孝义出发,最终不计生死为父报仇,他的仁德振烁前贤,他的孝义感怀当世。最终他建议“谓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可使天下直道而行。”就是说在对徐元庆处以极刑(杀头)之后应该再大力宣扬他的孝义。
后来,真的按照他的这个建议处理了这个案子,陈子昂非常自得,要求有关部门把这个案例作为标杆记录下来(编之于令,永为国典),使之从一个特殊的“案例法”成为一个“成文法”。结局也真的如陈子昂所愿,这在当时可算是很大的成就,陈子昂颇为自得。但是,这也成了后来被柳宗元评价他糊涂的把柄。
后世的大儒柳宗元分析陈子昂的《复雠义状》,认为重点不在于徐元庆杀人这个结果,而在于其父被杀这个导致结果发生的原因。如果徐父有罪,那么被县尉正法就是罪有应得,徐元庆就应该服从这个判决,为父报仇,谋杀赵师韫就是犯罪,理应被处死;反之,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无罪,赵师韫就属于渎职枉法,甚至是以权谋私谋杀人命,徐元庆杀赵师韫是为国除奸,是义举,应予以表彰。总之,徐元庆要么有罪,要么无罪,二者只能居其一,有罪的人要被处以国法,无罪之人要给予表彰,陈子昂这种既杀之又表彰一个人,属于既认定有罪,又认定无罪,属于自相矛盾。为此,柳宗元也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并且被收入唐朝的法律文献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7-19 20:43:10

-----------------------------
感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现在更新,没人看到了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就是这样的陈子昂,带着自己朝廷命官的光环回到乡里,然并卵,老父亲已经在内忧外患中去世,陈子昂能做的只是在父亲的坟墓前结庐守孝。不过,出乎陈子昂意料的是,段简并没有因此罢手,而是反复找陈子昂的麻烦。陈子昂感觉不对劲,发动关系打听原委,得知段简是垂涎自己的家财,于是就给县令段简送去20万钱,却不能满足段简的胃口,终于被找到一些例如徒步过马路闯红灯一类的过错,从而收押入监。这个时候的陈子昂已经深得易经三味,于是在狱中给自己占卜,结果是个下下签,于是他仰天长叹:“老天不保佑我,这次要玩完了”,时过不久,死于狱中。
陈子昂的确是死在家乡县令段简的手里,这个是各个史料公认的但到底是不是段简有如此的胆量,在史书上各有纷纭。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第一种说法是让段简背锅的,例如陈子昂的生前好友卢藏用(这也是一位诗人),在自己的著作《陈子昂别传》中记载:卢藏用属本县令段简贪暴残忍,闻其家有财,乃附会文法,将欲害之。子昂慌惧,使家人纳钱20万,而简意未塞,数舆曳就吏。子昂素羸疾,又哀毁,杖不能起。外迫苛政,自度气力恐不能全,因命蓍自筮,卦成,仰而号曰: “天命不佑,吾殆死矣!”于是遂绝,年四十二。
但是这种说法在后世被驳斥了,首先段简除了“为难”陈子昂之外再无劣迹,堂堂的朝廷命官怎么会为了银钱去迫害当时名满天下的才子?另外,当时陈子昂返乡并不是贬官,而是有着“公务员”的身份,级别还比段简高,按照官场规则,在没有被定罪的情况下,段简是没有权利这样对待陈子昂的。于是,就有了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是在陈子昂死后近百年之后,时光已经到了中唐,相关的“绝密档案”开始解密,大文豪柳宗元的门生沈亚之在《上郑使君书》中揭示了陈子昂之死的真正原因。他在文章中写道:“武三思疑子昂排摈,阴令桑梓之宰拉辱之,死于不命。”
这意思是说,武三思怀疑他陈子昂在武则天面前发表不利自己的言论,从而离间姑侄之间的关系。于是,武三思就密令家乡的父母官段简折辱陈子昂,乃至丧命。陈子昂确实给武则天提建议,请求她善待李唐宗室,慈爱自己的子女,也因此作诗旁敲侧击,以至于被武则天关进监狱。但是凭此就断定陈子昂去触犯武三思也有点牵强了,陈子昂对当时权倾一时的这位梁王还是愿意倾心接纳的,有诗为证。
就在陈子昂第二次从军的前一年,武三思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七月作为榆关道安抚大使,出征作为预备队,武三思以时任著作佐郎的崔融(文章四友中文章写的最好的那位)为掌书记,一起奔赴前线。陈子昂为崔融写下一首送别诗《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在始终对武三思作了很正面的评价,赞誉他是仁义之师、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全文如下: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
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
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
莫卖卢龙塞,归邀麟阁名。
契丹辖地在今河北、辽宁一带,在长安之东,因此称东征。
“金天方肃杀,白露始专征”,点明出征是在秋天(金天)白露已降的时刻;“王师非乐战,之子慎佳兵”,是赞誉武三思率领的军队不是好战,也提醒崔融(之子这个词指“这个人”)要慎重兵事,少造杀戮(夫佳兵,本不祥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海气侵南部,边风扫北平”,是描写大军的兵威,“侵”、“扫”二字极尽气势。
最后二句用两个古人的典故,预祝崔融和武三思取得盛大的功业。其中“卢龙塞”是河北通往东北的交通要道,根据《魏志•田畴传》的记载,曹操在建安十二年(207 )北征乌丸,袁绍的部下田畴为曹军做向导,带路去乌丸,并献计,引乌丸兵马出卢龙塞,最终曹操大胜。曹操欲对其行封,畴说:“岂可卖卢龙之塞,以易赏禄哉?”终不受封。这点显示了田畴的忠义,因为当时的乌丸是袁绍的部众,田畴才有“卖”字只说。“麟阁”指的是汉代的麒麟阁,上面有汉武帝命令画工制作的十一名功臣的画像,后来就以麒麟阁作为功成名就的象征。
这两个典故是含义深远的,当时契丹的反叛在某种意义上有“逼上梁山”的意味,陈在昂是寄言武三思和崔融,在平叛的同时,不要为了邀功请赏,而拼凑军功,滥杀无辜,从而在朝野上下兴起穷兵黩武的势头。希望他们能像田畴那样淡泊出尘,当然,这个典故并不怎么贴切。
不过,就诗歌来看,陈子昂应该和崔融以及赏识崔融的武三思关系不错,最起码不会使武三思有杀心。
那么,到底陈子昂得罪了哪位大佬,以至于这位大佬亲自出手或是通过武三思出手来消灭来他的肉体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答案:上官婉儿!
前面讲过这位上官美女的家世,她的爷爷是上官仪,因为赞成李治废掉武则天的皇后之位而被武则天报复,自己被杀不说,家中女眷还没没入宫中为奴为婢。上官婉儿从小就聪明伶俐,她曾经梦到过有仙人给她一杆秤,后来有术士解梦说这是今后要“称量天下”的吉兆,也就是要成为女宰相。后来上官婉儿长大后很讨武则天的欢心,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没办法报灭门之仇,于是“无法反抗的时候就只有选择享受”,武则天也对她细心培养,最后真的成了一位在编的“女公务员”,成了武则天的心腹。
上官婉儿也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情种,最早是跟太子李贤眉目传情。在李贤被武则天弄死之后,也曾经跟武则天的面首“二张”不清不楚,却不慎暴露,被醋意大发的武则天打伤了额头(也有说是因为恃宠而骄,违背了武则天的心意而被处以黥面之刑),她也够机灵,就在额头红色的朱砂描了一朵梅花来遮盖伤痕,结果这个“梅花妆”竟然成了皇宫的标配。后来的上官妹妹又跟武三思勾勾搭搭,中宗李显登上皇位之后,被正式册封为昭容,成了皇帝后宫的一员,可是又跟中书侍郎崔湜在皇宫外营造小家,以夫妻之名行事。
陈子昂错就错在提倡新诗风,反对上官体,而上官体正式上官婉儿的爷爷上官仪的招牌。上官婉儿一直在努力给自己的爷爷平反,不仅是从政治上,还要在文坛地位上。等到陈子昂诗名渐盛,尤其是在第二次出征时写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俨然成为文坛宗师。如果说以前的陈子昂发对上官体还无伤大雅,此时的陈子昂的反对声音,就应者云集了。于是上官婉儿就起了杀心,指示武三思利用段简“废”了陈子昂。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上官婉儿品评了很多诗人,可是对陈子昂,却没有什么赞誉之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manna2012 2017-07-21 14:55:46
排队打卡
-----------------------------
上班积极,提出表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manna2012 2017-07-21 14:55:46
排队打卡
-----------------------------
上班积极,提出表扬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陈子昂的悲剧,除了时代原因之外,就是自己的才华了,尽管貌似是自己的财富。如果他是一个平庸的诗人,就扛不起改革诗风的大旗,自然不会反对上官体,也不会得罪上官婉儿。
他曾经在《感遇三十八首》其中的一首诗里,感叹因美丽的羽毛而被猎杀的翡翠鸟,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就是那华丽的羽毛,给他带来的不仅是荣耀,还有杀身之祸。
《感遇三十八首》 第二十三
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骄爱比黄金。
杀身炎州里,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信为累,叹息此珍禽。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

翡翠鸟筑巢在南海名贵的三珠树林,
雌雄比翼双宿双飞伴侣恩爱情深。
却不料美丽的女子们喜欢斑斓的羽毛,
为了搜求这些,竟然比之于黄金。
于是注定这些鸟儿在炎热的南方被猎杀,
羽毛呈送到达官贵人那庭院深深。
可怜的生命为美人的首饰增光添彩,
带血的羽毛装饰着贵妇的灿烂锦衾。
难道没有意识到危险而远走高飞?
都躲到遥远的南海了依然被虞人的罗网搜寻。
这才明白真正拖累了你的是你的名材(才华)
就想叹息有牙的大象、有香麝鹿一样
我也深深叹息你啊,这种珍贵的飞禽。

陈子昂就这样走完了他短暂的人生路,知交好友们万分痛惜,还是以卢藏用的话来举例:“子之生也,珠圆流兮玉方洁;子之殁也,泰山颓兮梁欲折。”
最后,再读他用一首诗写下的座右铭,来体味陈子昂的品德。

《座右铭》

事父尽孝敬,事君端忠贞。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信诚。
从官重公慎,立身贵廉明。
待士慕谦让,蒞民尚宽平。
理讼惟正直,察狱必审情。
谤议不足怨,宠辱詎须惊?
处满常惮溢,居高本虑倾。
诗、礼固可学,郑、卫不足听。
幸能修实操,何俟钧虚声?
白珪玷可灭,黄金诺不轻。
秦穆饮盗马,楚客报绝缨。
言行既无择,存歿自扬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下一个是沈佺期,和宋之问并列的诗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21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笑到最后的绿叶沈佺期
杨炯曾经说“耻居王后”,是因为初唐四杰的排名是按照“王杨卢骆”来的,杨炯觉得这个顺序代表了江湖地位。但是还有一对哥俩好的排名,后面的那位就总是要压前面的一头,似乎是先叶后花,前面的这位只是为了衬托后面才子而已。您从题目中就猜到了,这就是号称七律奠基者的“沈宋”。
似乎沈佺期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宋之问铺垫一样,关于宋之问的“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完胜沈佺期的“微臣衰朽质,羞睹豫章材”已经是文坛佳话,传遍初唐诗人朋友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很多吃瓜群众都会认为沈佺期的出现就是为了给宋之问做铺垫,便于宋之问站的更高。
沈佺期倒是非常淡然,有一首诗就完全展示了他的那种平淡冲和的心态,连这些生死聚散都能看透,些许绿叶亦或是红花的虚名,又有什么打紧。
《北邙山》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这首七绝在初唐是相当惊艳的,尽管是人生短暂荣华无常的老瓶子,装的新酒却是隽永,没有使用一个典故,功底全寄于日常白话。
本诗的四句,前后两句各自对比,视角从北邙山到洛阳城,又从洛阳城回到北邙山上,在死生生死之间变换,从而震撼读者之心魄。
俗话说生在苏杭葬在北邙,洛阳市的邙山,自东汉以来,就是帝王将相的魂归之地,以光武帝刘秀的陵墓为代表的邙山墓葬群,现在已经是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在这些坟墓的背后,又有多少丰功伟绩,最起码能看到牌坊碑宇的雄伟壮观。但是在诗中第一句就是淡淡的三个字“列坟茔”,平淡无奇中,暗含着对帝王功业的淡泊。
然后在第二句中笔锋一转,到了洛阳城。邙山和洛阳万古千秋默默以对,距离不远,却是死生相隔,阴阳不通,说是不通,却又注定相连,今天安居在北邙的,就是昨天活跃在洛城的,今天活跃在洛城的,明天就要来北邙了。这生死轮回无穷无尽。
第三句通过由早至晚始终不停歇和歌声和钟声(编钟,也是饮宴上演奏的乐器),描述了洛阳的繁华热闹,实际上不是写洛阳城,而是写生活在城中之人的奢靡。但是即便如此,又能怎样呢?第四句又把视角转向邙山,这“惟闻松柏声”的“山上”才是你最终的归宿。
沈佺期连这些都看的这么透,何况一点前后的排名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一个月大约增加两千的点击率,持续写下去,什么时候能到百万?有数学老师吗?给帮忙算算,哈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沈宋”之所以成为七律的奠基者,是有历史原因的。沈宋以前的诗人,如初唐四杰基本定型了五律,沈宋在把五律发展的更为精密的基础上,开始规范七律。又因为他们因为文学的才华被赏识而进入仕途,没有什么政务处理能力,主要的职责就是作为宫廷诗人(后世称为台阁诗人),置身宫禁而应制奉和。这样的诗歌尽管内容多是歌功颂德吟风弄月,但是要辞藻艳丽,对仗、平仄合乎规则,以免出丑甚至被冠以不敬之罪,因此,律诗的格律就逐渐被诗坛接受并推广开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7-24 10:22:48
既然古典兄后面就要写到贺知章,那我就发两首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来抛砖引玉吧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这两首诗,很显然,前者知名度更高,可我却更喜欢后面一首,尤其是最后两句“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家乡,永远是你最熟悉也......
---------------------------
关于第一首,我也一直很纠结,鬓毛衰的衰如果堵cui(催),倒是和“回”押韵,但是后两句实在不搭,古汉语的发音我又欠缺,过去吟唱的时候,何处来到底怎么读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后世的大诗人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说写道:“唐兴,官学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疏,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这是最早对律诗的定义,也是“沈宋”被誉为律诗奠基者的来历。
沈佺期(656—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人(现在的河南安阳),唐代诗人。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沈佺期太多的事迹,不过都认定他在唐高宗上元二年(675)19岁的时候就进士及第,也算是少年才子及第,先后做过协律郎、给事中、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后历中书舍人、太子詹事等文辞官。在神龙政变后的705年,他被贬官流放到驩州(现在的越南北部),这是公认的事实,但是原因却并不统一,《旧唐书》中没有提他党附“二张”,而是说他受贿,但是在《新唐书》中记载了他因为受张易之的牵连被贬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根据他当时的文名,必然参与二张领衔编撰《三教珠英》,如果仅以此来断言他就是党附二张,严格来说是有些牵强,文艺在政治面前,永远是那么无力,不要说初唐的沈佺期根本无法拒绝二张的征召,就是在一千多年后,多少京剧大师都义无反顾投身到样板戏之中,缘由真的是阿庆嫂、铁梅他们的艺术魅力吗?

关于沈佺期到底是因为贪赃还是党附二张才导致流放,在他的一首自述诗《被弹》中倒是可以一窥端倪。

《被弹》

知人昔不易,举非贵易失。
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
平生守直道,遂为众所嫉。
少以文作吏,手不曾开律。
一旦法相持,荒忙意如漆。
幼子双囹圄,老夫一念室。
昆弟两三人,相次俱囚桎。
万铄当众怒,千谤无片实。
庶以白黑谗,显此泾渭质。
劾吏何咆哮,晨夜闻扑抶。
事间拾虚证,理外存枉笔。
怀痛不见伸,抱冤竟难悉。
穷囚多垢腻,愁坐饶虮虱。
三日唯一饭,两旬不再栉。
是时盛夏中,暵赫多瘵疾。
瞪目眠欲闭,喑呜气不出。
有风自扶摇,鼓荡无伦匹。
安得吹浮云,令我见白日。

开始的六句大意是说看透一个人不容易,举荐一个品格不高贵的人自己容易被算计,自己由于正直而遭人嫉妒,弹劾和审讯自己的人本是自己当初举荐的,可是现在他们不遵循国法,对自己这个无罪之人强加罪名。
然后的四句是说自己本来是一个靠文学专长为官的,不曾钻研法律,突然被陷害,一时之间茫然失措(也就意味着被设计而定罪了)。
然后知道最后四句之前是在控诉自己的遭遇:两个儿子和几个兄弟都被查无实据的诽谤关进老钟,有理难申,收到弹劾自己官吏的咆哮和虐待,三天才给一顿饭,两旬都不能梳头,自己囚衣肮脏,生满虱子,盛夏的牢房,暑气逼人疫病多发,自己瞪大眼睛,难以呼吸,苦熬岁月。
最后四句是期望有人能为自己洗脱冤屈,重见天日。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这首诗中,沈佺期分析了自己:性格率真正直(平生守直道),年少才高没有处理好同僚关系(这个诗中没写,但是他以不到20岁的年龄科举及第足以印证),遭人嫉妒(遂为众所嫉),被人陷害之际无人声援,翻到有落井下石之辈(万铄当众怒,千谤无片实)。
他还有一首诗,名为《移禁司刑》,里面更具体的点明了自己的“直”为什么会遭到嫉妒——任直翻多毁,安身遂少徒。自己忠于职守,对于前任或其他人的错误敢于“纠正”,(任直翻多毁中的“翻”字),自己谨小慎微,从不结党营私(安身遂少徒),才在大难来临之际孤掌难鸣。
沈佺期毫不隐晦的为自己鸣冤叫屈。反观宋之问,不仅仅是诗词上的问题,他确实有政治上的作为,通风报信,害死了自己要谋刺武三思的好友。两遭贬官流放的过程中,他的诗文,除了抒发一下思念故土怀念旧友,却只是乞求皇恩浩荡赦免自己(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从来没有留下一句为自己申诉的语句。这是因为以他们的文名和诗歌造诣,写下的作品必然会很快传诵,乃至流传后世,如果不是真的“身正不怕影子歪”,盲目为自己“洗白”,恐怕会下场更惨。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依附二张”这个罪名,实际上是清算的“依附武则天”的事实,这一条沈佺期确实跑不掉。武则天在上元元年十二月(公元674年),为了扩大自己的对执政的影响力,曾近向当时的皇帝高宗李治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昭行十二条,并且也被批准执行。其中最后一条是“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大意就是对于有才华的人要破格提拔。沈佺期就是在当年或是次年登科,在职位任命上受益于武则天的建议,当时主导十二条落实的也正是武则天(“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沈佺期作为少年才子,也很受武则天的赏识。这样一来,他身上打下的是武则天的“烙印”,中宗李显在登基后对他的流放,其实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现在的天下又姓李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依附二张”这个罪名,实际上是清算的“依附武则天”的事实,这一条沈佺期确实跑不掉。武则天在上元元年十二月(公元674年),为了扩大自己的对执政的影响力,曾近向当时的皇帝高宗李治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昭行十二条,并且也被批准执行。其中最后一条是“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大意就是对于有才华的人要破格提拔。沈佺期就是在当年或是次年登科,在职位任命上受益于武则天的建议,当时主导十二条落实的也正是武则天(“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司马光《资治通鉴》),沈佺期作为少年才子,也很受武则天的赏识。这样一来,他身上打下的是武则天的“烙印”,中宗李显在登基后对他的流放,其实也是做给天下人看的:现在的天下又姓李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