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也许评论家们这么高的评价也有补偿张若虚“迟来的荣誉”的意味。
张若虚收进《全唐诗》的还有另外一首诗《代答闺梦还》,主题是思妇念征夫,写的也不错。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三、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第一个公开支持武则天的“狐乌”李义府清雅的求官之作

乌鸦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不像之兆,还有“乌鸦落到猪身上——只知道别人黑不知道自己黑”之类的歇后语来调侃那种“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的做法。却不知道这种鸟在古时是被视为吉祥鸟的。至少是被作为孝亲的榜样来教育大家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的典故就不罗嗦了吧。
也正是因为这样,唐太宗李世民让李义府即席赋诗的时候,就是以皇宫园林中的乌鸦为题。
李义府(614年-666年),瀛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家境一般,虽然姓李,但不属赵郡李氏或者陇西李氏。自由随着担任射洪县丞的祖父迁居到四川永泰(今四川盐亭),自小聪慧兼之发奋读书,少年时就以文章文名乡里,也因此被剑南道巡察大使李大亮发现,推荐为门下省典仪。这是个从九品下的小官,再往下就是没有品级的“流外”官了(应该类似于现在的事业编制)。入朝后,李义府左右逢源四面逢迎,加上文笔功力更加炉火纯青,先后又得到时任宰相的刘洎、马周的举荐,改任监察御史,并进入晋王李治的眼帘。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立李治为皇太子,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辅佐李治,这首《咏乌》诗就作于这个时候。全诗为:
日里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看似简单,实际很见逼格的。

古代神话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所以往往以“乌”作为太阳的代称,神话连环画中的“后羿射日”,射中太阳,飘落下来的就是乌鸦羽毛。“飏”字通“扬”,意思是“展杨、发扬”的意思。
这样一来我们就明白第一句的意思了:在白天,乌鸦要在太阳里把光辉和温暖(朝彩)普照大地。
“琴中伴夜啼”一句的典故来自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曾经把宋彭城王刘义康、衡阳王刘义季囚于浔阳,后来受到姐姐会稽公主以亲情劝谏感召,赦免了这两个弟弟。在赦免的使者还没有赶到之前,两兄弟在囚室惶惶不可终日,有一天早上,衡阳王刘义季的家人到囚院门外扣门报喜:“昨夜乌夜啼,官当有赦。”不一会,传达赦令的使者就到了。这个典故流传下来,先是谱入琴曲,慢慢的成为了词牌《乌夜啼》。
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在夜晚,乌鸦还要为人报喜,这种高贵的品格自有琴音佐政。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9-14 10:05:42
三、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第一个公开支持武则天的“狐乌”李义府清雅的求官之作
乌鸦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不像之兆,还有“乌鸦落到猪身上——只知道别人黑不知道自己黑”之类的歇后语来调侃那种“严于待人宽以律己”的做法。却不知道这种鸟在古时是被视为吉祥鸟的。至少是被作为孝亲的榜样来教育大家的——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的典故就不罗嗦了吧。
也正是因为这样,唐太宗李世民让李义府即席赋诗的时候,就是以......
-----------------------------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9-14 11:08:02
哈哈,一提到李义府,我就想到了后来的李林甫,因为他们两个人实在是太像了,就连名字的发音都这么相似,李林甫号称是口蜜腹剑,李义府号称是笑里藏刀,感觉就像是失散多年的亲兄弟啊!
-----------------------------
桥兄很是渊博,要不这样,你来更新此贴吧,估计比我要好很多倍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前面两句铺陈过之后,自然的引出了后两句:“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上林是以“上林苑”来代指皇家园林,结合上面两句,这两句是说:“多么好的乌鸦啊,白加黑的操劳,有能力,有魄力,可是您的皇家园林了有那么多树,却不给它留一个栖身之地”!言下之意以乌鸦自比,以上林苑比喻朝堂,希望自己能在朝堂有栖身之地。
李世民也是雅人,读完李义府的这首诗之后,慨然允诺:“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也没有食言,尽管没有马上大加封赏,但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立李治为皇太子,就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让他陪伴自己的接班人成长,算是极为高看了。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李义府刚刚30岁,和太子那些垂垂老矣的师傅们不一样,老臣们是教导太子的,年轻的臣子们是以后要辅佐太子的。
李治即位之后,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又加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算是李治的贴身纪要秘书。可惜李义府的流年不利,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义府因附和改立皇后的提议而被宰相长孙无忌厌恶,将他贬为壁州司马。按照李世民制定的规则,敕书由中书省拟制,到门下省复核,然后由尚书省执行,在正式任命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的时候,他经营的人脉圈子就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他,他找自己的同事,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建议他赌一把,就在这个皇帝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宰相不同意的敏感时刻,由李义府正式提出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建议,这样一来,定可转祸为福。李义府于是顶替当天值守在中书省的王德俭,利用可以面见皇帝的便利条件,连夜给李治上书,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是第一个公开支持李治改立皇后的臣子,李治非常高兴,不仅赏赐了李义府财物,而且撤销了贬斥他的命令,继续留任。(为长孙无忌所恶,奏斥壁州司马。诏未下,义府问计于舍人王德俭。德俭者,许敬宗甥,瘿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新唐书•李义府传》)
许敬宗后来也是按照李义府的做法,支持武则天,最终混到了宰相的高位。值得深思的是,给他出了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意的人,这个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那么,极有可能是许敬宗把李义府当成了试探李治心意的“小白鼠”。
就这样,李义府开始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他也和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结成联盟,攻击、贬杀那些发对武则天的大臣,最终使得武则天掌握大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9-14 11:48:04
前面两句铺陈过之后,自然的引出了后两句:“上林如许树,不借一枝栖”。上林是以“上林苑”来代指皇家园林,结合上面两句,这两句是说:“多么好的乌鸦啊,白加黑的操劳,有能力,有魄力,可是您的皇家园林了有那么多树,却不给它留一个栖身之地”!言下之意以乌鸦自比,以上林苑比喻朝堂,希望自己能在朝堂有栖身之地。
李世民也是雅人,读完李义府的这首诗之后,慨然允诺:“吾将全树借汝,岂惟一枝!”
-----------------------------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9-14 13:09:20
不过事后来看李世民食言了,反正李世民在的时候李义府压根就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所以后来李义府才会为了出人头地心甘情愿的充当武则天的马仔
-----------------------------
我觉得还好,李世民是把李义府当做接班人李治的辅佐大臣来培养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李世民也没有食言,尽管没有马上大加封赏,但是在贞观十七年(643年),立李治为皇太子,就任命李义府为太子舍人、崇贤馆直学士,让他陪伴自己的接班人成长,算是极为高看了。要知道,这个时候的李义府刚刚30岁,和太子那些垂垂老矣的师傅们不一样,老臣们是教导太子的,年轻的臣子们是以后要辅佐太子的。
李治即位之后,李义府改任中书舍人,又加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算是李治的贴身纪要秘书。可惜李义府的流年不利,在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李义府因附和改立皇后的提议而被宰相长孙无忌厌恶,将他贬为壁州司马。按照李世民制定的规则,敕书由中书省拟制,到门下省复核,然后由尚书省执行,在正式任命还没有下达到门下省的时候,他经营的人脉圈子就把这个消息透漏给他,他找自己的同事,中书舍人王德俭问计,建议他赌一把,就在这个皇帝想要立武则天为皇后而宰相不同意的敏感时刻,由李义府正式提出立武昭仪为皇后的建议,这样一来,定可转祸为福。李义府于是顶替当天值守在中书省的王德俭,利用可以面见皇帝的便利条件,连夜给李治上书,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是第一个公开支持李治改立皇后的臣子,李治非常高兴,不仅赏赐了李义府财物,而且撤销了贬斥他的命令,继续留任。(为长孙无忌所恶,奏斥壁州司马。诏未下,义府问计于舍人王德俭。德俭者,许敬宗甥,瘿而智,善揣事,因曰:“武昭仪方有宠,上欲立为后,畏宰相议,未有以发之。君能建白,转祸于福也。”义府即代德俭直夜,叩阁上表,请废后立昭仪。帝悦,召见与语,赐珠一斗,停司马诏书,留复侍——《新唐书•李义府传》)
许敬宗后来也是按照李义府的做法,支持武则天,最终混到了宰相的高位。值得深思的是,给他出了这个“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主意的人,这个王德俭,是许敬宗的外甥,那么,极有可能是许敬宗把李义府当成了试探李治心意的“小白鼠”。
就这样,李义府开始受到李治和武则天的宠信,他也和许敬宗、王德俭、崔义玄、袁公瑜、侯善业等人结成联盟,攻击、贬杀那些发对武则天的大臣,最终使得武则天掌握大权。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自武则天为后开始,李义府因为押宝正确,坐上了官场直升机,到了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仅仅两年的时间,就正式拜相,中书令、检校御史大夫、太子宾客、河间郡公等等一大串的头衔令人瞩目。李义府得势之后,卑劣的人品开始暴露,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朝野侧目的“强收美人逼死寺丞”一案了。
有一位美貌的女子淳于氏,因罪被收押在大理寺监狱,李义府早闻这位美女的艳名,竟然指使主管大理寺刑狱的寺丞毕正义将她偷偷放出,然后李义府强逼此女成为了自己的禁脔。此事却被大理寺的主官大理寺卿段宝玄获悉,段寺卿担心此事最终暴发自己难辞其咎,于是上奏了皇帝,李治命令收押毕正义入狱,命给事中刘仁轨和侍御史张伦查办此案。为了灭口,李义府竟然逼迫毕正义在狱中上吊自杀。
此案一出,朝野哗然,侍御史王义方在朝会的时候挺身而出弹劾李义府:擅杀六品寺丞,理应治罪。结果李治偏袒李义府,反而认定王义方诋毁大臣、言辞不逊,将他贬为莱州司户。下朝之后,李义府拦住王义方,洋洋得意的问王御史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否惭愧,正义满满的王义方正色说到:我惭愧的只是不能诛杀奸邪(义府云:“王御史妄相弹奏,得无愧乎?”义方对云:“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诛少正卯于两观之下;义方任御史旬有六日,不能去奸邪于双阙之前,实以为愧。”——《旧唐书•李义府传》)。
不过在拜相后的第二年(公元658年),李义府也遭到了挑战。同为中书令的杜正伦资格很老,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猛人,在贞观元年就被魏征举荐给李世民,称其才能古今无比,曾经为李世民的近臣,撰写起居注,也曾专门委派到东宫教导原太子李承乾。杜正伦面对飞扬跋扈的李义府心有不满,与中书侍郎李友益谋划除掉李义府,结果被李义府得知消息,先发制人在皇帝面前告发杜正伦和李友益结党营私。二人在朝堂之上各执一词,结果被唐高宗李治各打五十大板,以“大臣不和”为由,贬斥李义府为普州刺史、杜正伦为横州刺史,并把那位摇旗呐喊的李友益流放峰州。
这种处理,表面公平,实际暗藏玄机。要知道当时的李义府刚过不惑之年,而杜正伦已经垂垂老矣,李义府能熬过去,杜正伦就不一定了。果然,杜正伦忧愤交集,被贬斥的当年就死于任所,而李义府在第二年(公元659年)就被征召回朝,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次进入宰相的行列。
这次回来之后,李义府又办了一件“大事”——逼死了自己的“叔叔”李崇德!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位所谓的叔叔其实和李义府没有半毛钱关系,他死得倒也不怨,死在太会见风使舵上。李崇德官职不高,只是一位给事中,是正五品上的级别,但是他出身高贵,份属五姓七望中著名的“赵郡李氏”,“赵郡李氏”名声显赫,始祖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兼名相的李牧。李牧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战国末期,赵国靠李牧是支撑危局,留有“李牧死,赵国亡”的民谣。就连李唐,最初号称是“陇西李氏”,后来也要求归在“赵郡李氏”的门下。
李义府虽然也出身河北,同姓李氏,但是与两个李氏望族都没有交集,当时的世人都以门第出身为贵,反而瞧不起李义府这样的“暴发户”,李崇德领会了李义府心事,于是把新贵李大人列进自家的族谱,屈尊李义府成了自己的远房侄儿。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事,双方各取所需,可惜李崇德反应太快,就在李义府被贬的时候,他觉得李义府再难翻身,留着这个臭名昭著的墨吏在自家族谱徒增笑柄,于是把李义府又除籍了,在家谱中删除。
这种“进进出出”给李义府带来的屈辱简直没齿难忘。李义府回朝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李崇德下狱,最终逼得李崇德在狱中自杀。并且李义府也不再做挤进贵族圈子的美梦,而是选择了“基因改良”的迂回战法——为自己的女儿向名门大姓们提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9-15 18:33:30
楼主接下来讲讲苏味道吧,苏味道有首诗很有名,就是开头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首诗,还有个成语“模棱两可”也和他有关
-----------------------------
桥兄,这个已经前面啰嗦过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可惜当时的门第之风盛行,加上李义府的名声实在太差——当时的人们私下给李义府起了至少三个绰号:狐乌、李猫和笑里藏刀,由此可见一斑。高门大户纷纷拒绝和李义府联姻,使李义府更加羞恼。李义府也是一位狠人,他对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名门望族对他的蔑视,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报复——他建议李治改革社会流弊,破除门阀观念。这也正中李治的下怀,从李世民开始,皇家就一直重视消减名门望族的影响力,于是李治下诏,明确规定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赵郡李氏等名门大姓之间不得通婚,这些大族嫁女聘儿媳,也不得收受聘金彩礼。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9-15 18:33:30
楼主接下来讲讲苏味道吧,苏味道有首诗很有名,就是开头是“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首诗,还有个成语“模棱两可”也和他有关
-----------------------------
请爬楼至2.14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文豪祖宗”继开诗风却又深谙生存之道的官场老油条宰相诗人苏味道。他是苏轼的祖先。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但是李义府也没有得意太久,在龙朔三年(663年)的时候,李治听闻李义府自己卖官鬻爵,纵容家人肆意乱法,于是当面询问了一下:“听说你的儿子、女婿做了不少违法乱纪之事,我已经替你搞定了,不过你今后要对他们严加管教,痛改前非。”
李义府正常的反应应该是伏地请罪,痛哭流涕,自我检讨辜负了皇帝的厚爱才是,估计李治也等着这样的表演。但是李义府反而勃然变色,青筋迸起,上前一步逼近李治,一字一句阴森恐怖地问道:“是谁向陛下说起这些的?”这种境况估计李治也没有遇到过,错愕之下竟然忘记了发怒,反而对道:“你只需知道就是,不必问我是从何处得来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李义府竟然没有谢罪,反而慢悠悠的扭身走了。读史至此,简直不可思议,甚至要怀疑李义府是恶鬼上身,天要亡之。
唐高宗当时虽未追究,估计不是原谅了李义府,而是当时气蒙了。很快就把李义府下狱,然后很快就审结,将他全家流放,并且这次做的比较彻底,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封禅泰山之后,大赦天下之时也没有赦免他。李义府得知这个消息,知道自己彻底无望了,精神支柱彻底垮掉,在当年就郁闷而死。

李义府的这个结果,可能是仕途过于顺利,使得李义府膨胀的失去理智,更大的可能是他在李治和武则天之间过于效忠武则天,最终使李治采取了这种手段。这个观点从他死后的奉赠上可以一窥端倪:他死后一直没有封赠,直到武则天执政的如意元年(公元692年),武则天念及李义府此前的辅助之功,追赠他为扬州大都督,后赐实封三百户。景云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继位后,又撤销了李义府的这些待遇。

李义府虽然人品卑劣,文笔还是不错的,《全唐诗》收录了他七首诗,除了这首求官的《咏乌》,还有两首《堂堂词》,也称作《题美人》,也写得很不错。
其一: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自怜回雪影,好取洛川归。

他巧取豪夺的美女淳于氏,就是洛川人,这笔下以月为扇,以云为衣“好取洛川归”的美人,是不是淳于氏呢?

其二:
懒整鸳鸯被,羞褰玳瑁床。
春风别有意,密处也寻香。

这首诗就有些香艳了,慵懒的美女正在收拾床铺(打扫战场?),却被春风到“密处”寻香,这个“密处”是哪里?不能想了,好污!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为什么还没有翻页?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人渣乔知之以爱情的名义逼死自己无力保护的女子

翻阅史书和诗书,我们总会发现,有很多人渣,却有不俗的文笔,今天聊到的这个乔知之算是代表之一。
乔知之,出生纪年没有记载下来,去世有两个考证的时间,分别是是公元690年和697年,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他在696年还随军出征,那么应该是697年才离开初唐世界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四、百年离别在高楼,一旦红颜为君尽——人渣乔知之以爱情的名义逼死自己无力保护的女子

翻阅史书和诗书,我们总会发现,有很多人渣,却有不俗的文笔,今天聊到的这个乔知之算是代表之一。
乔知之,出生纪年没有记载下来,去世有两个考证的时间,分别是是公元690年和697年,但是根据史料记载,他在696年还随军出征,那么应该是697年才离开初唐世界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乔知之排行第十二,以乔十二的名号知名于当时,与陈子昂、沈佺期、李峤等初唐著名诗人均有唱和酬答之作,其中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那首写下“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之句的《独不见》,就是以乔知之为题,最初的诗名是《古意呈补阙乔知之》。陈子昂也写过一首《题居延古城赠乔十二知之》的五言古诗赠给乔知之,称赞他“华发旅边城”的报国情怀。
他是唐代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家境虽不是名门望族,倒也是诗书传家的翰墨门第,不仅是他,他的弟弟乔侃、乔备都有文名,《全唐诗》也收有诗作,写的也不错。每人选一首读读吧:

《人日登高》(乔侃)

仆本多悲者,年来不悟春。
登高一游目,始觉柳条新。
杜陵犹识汉,桃源不辨秦。
暂若升云雾,还似出嚣尘。
赖得烟霞气,淹留攀桂人。

《出塞》(乔备)

沙场三万里,猛将五千兵。
旌断冰溪戍,笳吹铁关城。
阴云暮下雪,寒日昼无晶。
直为怀恩苦,谁知边塞情。

不仅是男子,就是他的妹妹,史书上成为“乔氏”而不名,也有两首诗歌传世,其中一首似乎是暗喻诗,感慨女子失贞的,应该有背后的故事,可惜无据可靠。
《咏破帘》(乔氏)
已漏风声罢,绳持也不禁。
一从经落后,无复有贞心。

从诗中分析,这位“无复有贞心”的女子,今后的生活态度是“已漏风声罢,绳持也不禁”,是准备破罐破摔的放飞自我了。
另一首乔妹妹做得诗,我更喜欢,据说是武则天听闻乔氏的文名,专门召进宫去进行现场考核,题目是送从军出征的哥哥乔知之,武则天考题刚刚出口,乔氏应声而就。
《送兄》(乔氏)
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飞。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乔知之作为家族里最牛的诗人,整体的诗歌造诣更高,诗歌体裁也很广泛,五言、七言、歌行都写的不错,内容也很丰富,包括应制、闺情、边塞等等。代表作之一应该是歌行《羸骏篇》,篇幅较长就不啰嗦了,总之是颇有才名。

他的仕途也算顺遂,从最初的从七品上的补阙,慢慢累积升到了从五品上的尚书省左司郎中,尽管没有位极人臣,也算进入中高级官员的行列,如果不是因为自己的一首诗一语成谶,估计还有上升空间。
这首带来灾祸的诗,名为《折杨柳》,诗云:
可怜濯濯春杨柳,攀折将来就纤手。
妾容与此同盛衰,何必君恩能独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我这可不是存货,是热辣新货,现写现贴,回顾一下,这个帖子开了一年了,目前初唐基本写完,即将进入盛唐阶段。大致写了35万字了,跟当初自己预测的差不多,当初是想计划是隋和初唐40万,盛唐60万,中唐30万、晚唐30万。总共160万字,写完唐诗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