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非常感谢版主大神,在我发帖不久就作了置顶推荐,尽管一年来点阅惨淡,也没有追过热点,承蒙版主不弃,始终没有撤下置顶,我明白,跟这个版块的其他大神相比,这不是自己写得好,而是版主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我也会以此激励自己,给自己更多的动力,按照计划,完整的把唐诗和唐史做个小小的梳理,不为别的,就为系统的学习一下唐诗,稍稍提高一下自己的古典文学修养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几天又忙起来了,不过会抓紧更新。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首诗的是以一位伤春闺妇的口吻,感慨于杨柳嫩枝的枯萎,担心色衰而宠断,会被抛弃。却不料确实有一位美女要被乔知之抛弃,起因却不是因为“色衰”,而是因为过于美丽。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以往更新的看不到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是不是尺度大了?
不能吧,那好吧,我改改再发一次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乔知之在家中蓄养了一个美貌的婢女,名为窈娘,也有考证说她本名叫孙碧玉。她不仅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而且善解人意,歌舞双绝。古时的婢女,讲明就像是貂蝉之于王允,扮演的是个家妓的角色。史书上没有记载乔知之是如何获得这位美女的,却知道乔知之对她十分宠爱,在那个重视门第的年代,窈娘是不可能被“三媒六证”娶进家门的,为了不使窈娘受委屈,乔知之甚至一直没有正式娶妻。那中间二人必定款曲已通。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知道是哪里被删了,嗯,今后避开。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前,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家中的妻女和客人一起寒暄不算过分,这种“婢女”就更是被视为“私有财产”而炫耀一番。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西晋时的石崇,在居家宴客时就经常让自己蓄养的婢女向客人敬酒,如果客人不饮,就斩杀劝酒任务没有完成的婢女。结果有一次请当朝的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起来家中赴宴,王导是个厚道人,本来是“开瓶即醉闻香就倒”的酒量,为了不使石崇杀人,在婢女劝酒只是勉力喝下。王敦则性情乖张,本来酒量甚豪的他不接受这种“强买强卖”的劝酒方式,偏不饮酒,石崇也是说到做到,连杀三个婢女。王敦是王导的堂兄,王导责备哥哥不该如此,王敦却说,石崇杀自己家的人,跟你有什么关系!
两位王家兄弟出身山东的大族“琅琊王氏”,在历史上大大有名,因为他们在西晋灭亡五胡乱华的时候,辅佐司马睿开创东晋,而被司马睿重用,以至于在登基大典之日,司马睿突然拉起王导的手,要和他一起登上宝座,接受群臣的朝拜。尽管因为王导极力推辞而最终作罢(也许本来就是一出双簧),但是也表明了皇室对王家的态度,在当时的东晋,王氏兄弟权倾内外,王导位在中枢,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出于其手;王敦统兵在外,总掌征伐,坐镇战略要地荆州,钳制东晋的都城建康(现在的南京)。满朝权贵,几乎都是“琅琊王氏”及其门人子弟,所以留下了“王玉吗,共天下”的典故,后来著名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是说的这个王家的牛叉,只不过又添了东晋后期的另一大门阀谢家。
但是性格决定命运,两位王氏兄弟的归宿,在石崇的家宴中就可见端倪。厚道人王导,在“鸟尽弓藏”的历史定律下,选择了清淡无为,历经晋元帝、晋明帝、晋成帝三朝,地位尊崇;而王敦面对皇家的猜忌,却拍案而起,先后两次起兵,最终身败名裂。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乔知之在宴请同僚的时候,也效仿先贤,让窈娘也出来向大家敬酒,自然是艳惊四座。就有自我感觉良好的家伙要出重金收购窈娘以求一亲芳泽,乔知之断然拒绝,开玩笑,我把豪车开出来的目的是亮瞎你的钛合金狗眼,可不是让给你开的!
结果就有好事者艳羡的传播“乔知之家有绝色美婢”的消息,满足了乔知之虚荣心的同时,“怀璧其罪”也给他带来塌天灾祸。
其时,武则天已经称帝,武家子弟正值气焰熏天,有一位武承嗣尤其得宠,受封魏王,并一度准备立为“皇太侄”。他是武则天同父异母的哥哥武元爽的独子,在为武则天制造“武氏当有天下”的舆论工程中居功至伟:嗣圣元年(685年),是他建议时任太后的武则天追封武家的祖先,为武家七代立庙,这是皇帝祖先才有的待遇;垂拱四年(688年),又是他,在一块白石头上刻上“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然后在进行“做旧”,最终指派雍州人唐同泰进献给朝廷,当时被称为“天授圣图”;武承嗣为礼部尚书。天授元年(690年)年七月,又是他,宣传《大云经》,号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就在这年九月,武则天改唐为周,登基为帝。
这位魏王听闻乔知之手里有这样一位美女,自然要尝尝鲜,于是他施施然他派人到乔府中索要。一开始,乔知之也有反抗之心,谎称窈娘有病,难以奉命,结果武承嗣派了一位“使者”前来探病,这位使者就是令人闻风丧胆的酷吏来俊臣,他在当时处处罗织罪名,以严酷刑罚戕害大臣,乃是武氏剪除李唐旧臣的超级打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来俊臣以自己的煞气惊破乔知之的魂魄之后,表现的非常友好,推心置腹的劝告乔知之:不过是一个婢女,乔兄何足惜,若进献此女而得魏王青眼,乔兄加官进爵指日可待,到时候还望您多多提携。乔知之自然举一反三,悟出来如果不进献美女的后果,于是他当天就把窈娘送到武承嗣的府上。
失去窈娘的乔知之十分落寞,既怨恨武承嗣仗势欺人,又懊悔自己不该炫耀美女,心底深处,下意识鄙夷的是窈娘未能像绿珠对待石崇那样以死全节。
石崇是西晋开国功臣,大司马石苞的第六个儿子,因父亲的功勋进入仕途,累积上升,他创造了一个发家致富的新途径——在任职之地劫掠富商,从而富可敌国。他蓄养了一个漂亮的家妓名为绿珠,为她修建了金谷园别墅,整个花园依山就水,修馆筑楼,疏溪扩湖,建的鸟鸣幽村,鱼跃荷塘。有用各种珍珠、翡翠、玛瑙、钻石、犀牛角、象牙等贵重物品进行装饰,整个金谷园修建的金碧辉煌,宛如天宫。“金谷春晴”自那时成为洛阳的八大景之一,流传至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09-25 11:57:05
在宋朝理学盛行之前,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家中的妻女和客人一起寒暄不算过分,这种“婢女”就更是被视为“私有财产”而炫耀一番。根据《世说新语》的记载,西晋时的石崇,在居家宴客时就经常让自己蓄养的婢女向客人敬酒,如果客人不饮,就斩杀劝酒任务没有完成的婢女。结果有一次请当朝的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一起来家中赴宴,王导是个厚道人,本来是“开瓶即醉闻香就倒”的酒量,为了不使石崇杀人,......
-----------------------------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09-25 17:42:34
说实话,个人感觉我朝的周相就很像东晋的王导啊,我这么说不会被河蟹吧
-----------------------------
不会不会,没有可比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在永康元年(300年),石崇依附的贾后在皇室争权中被赵王司马伦发动政变诛杀,石崇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赵王司马伦有个得力的手下名为孙秀,垂涎绿珠的美色,让手下前去索要,但是却被石崇拒绝,孙秀怀恨在心,在司马伦面前进谗言,建议把石崇作为贾后一党除掉。本来以石崇的家世地位,孙秀是扳不倒他的,可是司马伦本来与石崇有点小摩擦(当初石崇的外甥欧阳建弹劾过司马伦),加之他富贵之名太盛,司马伦出于谋夺石崇的家财的目的,于是顺水推舟给石崇安了一个“谋逆”的灭门之罪,全家老少尽被诛杀。
石崇被甲士拿下的时候,只是单纯的以为因为没有献出绿珠,于是他对绿珠说:“都是因为你,我在遭此大祸(我今为尔获罪)”。鄙视一下石崇这个渣渣,其实他不是为了绿珠,是为了自己下半身的欢愉而已。绿珠哭道:“我愿死于君前以报君恩(愿效死于君前)”,跳下彩楼身亡。石崇叹息说,论罪不过流放到交趾罢了,你何必如此(再鄙视第二次)。知道押赴弃市的刑场,石崇明白过来,叹息说,原来这些奴才们是贪图我的家业啊。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以上就是绿珠的故事了,后来形成了一个成语“绿珠坠楼”,不过成语改变了故事的原意,变成了歌颂坚贞的爱情。

乔知之反反复复不能自已,于是以绿珠的口吻写下了一首诗,名为《绿珠篇》,用以歌颂这段故事,托人送进武府,交给了窈娘。原诗写道:

石家金谷重新声,明珠十斛买娉婷。
此日可怜君自许,此时可喜得人情。
君家闺阁不曾关,常将歌舞借人看。
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
辞君去君终不忍,徒劳掩袂伤铅粉。
百年离别在高楼,一代红颜为君尽。

此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为一个层次。
开始的四句是“忆昔”,以绿珠的口吻讲自己来到石崇府邸的原因(重新生)和代价(明珠十斛),以及得到绿珠后石崇的喜悦心情和对绿珠的宠爱。“可怜”一词指的是可爱,就像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用法,而不是“悲惨”的意思。“此日”、“此时”,都是指绿珠初入“石家金谷”的时候。
中间的四句是“析因”,“不曾关”的闺阁,“借人看”的歌舞,引起“意气雄豪”、“骄矜势力”,的非分之想和横加干涉。这四句明说孙秀,安置武承嗣。
最后四句是“明志”,我不愿意接受“辞君去君”之后那些多少“铅粉”也遮盖不了的刻骨悲伤,宁肯在高楼永别,为君殉情。
后来大多的评价是这首诗如何深情,如何悲愤,如何以血泪写成,如何缠绵悱恻,以致窈娘效绿珠而“感愤自杀”。
以我之言,这首诗只有女子认名的悲,没有男人反抗的愤。窈娘这位弱女子,此时应该得到的诗,即便不是“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我狼狈退出”的祝愿,起码应该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感伤。而不应该是乔知之此时送给窈娘的,以绿珠为榜样,以思念和真情为假面,实质是“你怎么不去死”的指责。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窈娘是被乔知之以道义之名逼死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其实窈娘是被乔知之以道义之名逼死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又修改了一点:
以我之言,这首诗只有女子认命的悲,没有男人反抗的愤,如果把乔知之和窈娘代入的话,甚至没有乔知之对窈娘的思念,有的只是以窈娘的角度叙述的乔知之对窈娘的恩德。窈娘这位弱女子,此时应该得到的诗,即便不是“你一定要比我幸福,才不枉我狼狈退出”的祝愿,起码应该是“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的感伤。而不应该是乔知之此时送给窈娘的,以绿珠为榜样,以思念和真情为假面,实质是“你怎么不去死”的指责。
其实窈娘是被乔知之以道义之名逼死的。
窈娘收到此诗之后,应该是百味杂陈吧,聪明如她,看懂了乔知之的意思,本来这是支撑她忍辱偷生的精神支柱,现在却变成了夺命的无常。于是窈娘投井自杀了,尸身被打捞上来之后,这首诗也被发现。《唐诗纪事》记载,“承嗣见诗大恨”,因为不仅是一个美女因此诗丧命,更重要的是“意气雄豪非分理,骄矜势力横相干”这两句诗揭了他的老底。于是他很快就指使酷吏来俊臣给乔知之网罗重大罪名,下狱处死,并灭族。要说武承嗣也够无耻,夺人所爱以致香消玉殒,本应问心有愧羞惭无地的亏心事,竟然因为苦主发发牢骚就如此疯狂报复。
只是写诗不错的人渣乔知之,献上美女后,不但没有青云直上,反而命丧黄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各位看官,下午再写几位个别诗篇出色的,就告别初唐了,整整一年啊,才把初唐侃完。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2.25、未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短暂贬斥并没有改变一门三宰相的韦承庆
要说韦承庆,必须先说他的父亲韦思谦。韦思谦原本是姓韦名仁约,字思谦。本来韦仁约这个名字叫的好好的,顶多是熟人见面了,拱手称呼一声“思谦兄”,可是到了年近60的时候,这个名字不敢叫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得势,因为“仁约”的发音与她父亲“士彟(yuè)”最后一个字发音相近,所以韦思谦自觉的开始用字来称呼自己。要知道皇帝避讳也只是避原字,如为了避康熙的“爱新觉罗玄烨”,清朝时期的史书把李渊的儿子“李玄霸”改为“李元霸”,但是像这种和武则天父亲名字发音相近就要避讳,从侧面看出武则天是有多么霸道,而韦思谦又有多么乖巧。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年轻时候的韦思谦很是刚烈的。
根据《旧唐书》记载,韦思谦祖籍雍州杜陵(现在的西安杜陵),后来祖先南迁至襄阳,最后落户在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韦思谦八岁的时候丧父,母亲含辛茹苦教养他成人,因此他侍母至孝,远近闻名。他也是进士出身,几经升迁后主政一方,做了应城令,不过他似乎不善主持全面工作,在政绩考核中被评为垫底的副班长,理应降职的韦思谦却被当时的吏部尚书高季辅力排众议提拔他担任监察御史,后来的事实证明高季辅有着独特的识人之明。
韦思谦就在御史任上,弹劾当时的正牌宰相,时任中书令的褚遂良依仗权势低价强行收购中书省“译语人”的田地,并且顺带着弹劾了对褚遂良作出无罪判决的大理少卿张睿册,迫于压力(也有对褚遂良“使功不如使过”的意思,因为李治登基之前,褚遂良已经被李世民提升为中书令,并成为托孤大臣,如果不进行敲打,难以驯服),唐高宗李治把褚遂良贬为同州刺史,张睿册为循州刺史。有人提醒他这样得罪褚遂良极为不智,果然,三年后褚遂良重回中枢执掌相权,韦思谦就断了上升通道,被贬为清水令,又回到了起点。有朋友既为他鸣不平又担心他想不开,去安慰他,结果韦思谦慷慨激昂的说,大丈夫既然身居刚正之位,必须睁大眼睛,放开胆量的报答国恩,终不能做碌碌无为的臣子,以求保全妻子儿女(大丈夫当正色之地,必明目张胆以报国恩,终不能为碌碌之臣保妻子耳——《旧唐书 列传第三十八》)。这个典故就是成语“名目张胆”的来历,只不过成语的原意是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现在引申成为“毫无顾忌的干坏事”。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逐步成熟的韦思谦很受李治和武则天的信任,尤其是褚遂良因为反对改立皇后而被贬斥致死之后,被压制的韦思谦逐步晋升(武则天的想法难道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直到出任纳言(这是武则天改的,就是原来门下省的一把手“侍中”),进入宰相行列,不过这个时候的韦思谦已经没有了当初的锐气,在李唐杀手武则天剪灭李唐宗室的时候,他噤若寒蝉,不像时任中书令的裴炎那样据理力争。这也是裴炎是宰相之尊被处死,而韦思谦得以善终的原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