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读唐诗品唐史

细读唐诗品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郭元振回京后,在景云二年,就出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入宰相班子,不久,又改任兵部尚书。但是此时的朝中,又掀起了波澜,皇帝李旦、太子李隆基和长公主太平,三权鼎立,各有疆土,郭元振又一次站在了皇统的一边,没有依附太平公主,在这一年底,在太平公主的操作下,被罢免了相位。不过,他以卓越的靖边功绩,在罢相的第二年,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借助李隆基接受睿宗李旦的禅让之机,出任朔方军大总管,并再次展示了自己“安远定边”的水平,修筑了丰安城(今宁夏中卫西)、定远城(今宁夏平罗南),调集戍边军队进行屯驻,从而巩固了朔方。并以此功绩,在开元元年(公元713年),重任兵部尚书,也再次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回到朝堂二次拜相。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但是似乎郭元振总是躲不了站队的宿命,就在这年的七月,李隆基起兵发动兵变的时候(此时的李隆基已经称帝两个年头了,皇帝发动兵变,杀死视自己为傀儡的大臣,很是搞笑),他又一次站在了皇帝一边。史书记载:玄宗诛太平公主也,睿宗御承天门,诸宰相走伏外省,独元振总兵扈帝,事定,宿中书者十四昔乃休。也就是说,李隆基起兵的时候,太上皇李旦跑到了承天门(宫城的南门),其他百官都跑了,只有郭元振亲自率兵保护,并且在宫城外皇城内的中书省办公室连值十四天夜班,保护太上皇。
再换一种翻译方式:郭元振奉皇帝李隆基之命,亲自率兵软禁太上皇李旦,并且对他进行了十四天的“熬鹰”,然后李旦同意了李隆基兵变之后的所有决策,并最终正式交出权力。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明白“鸟尽弓藏”道理的,马上就知道,郭元振离倒霉不远了。因为皇帝面对着你的时候,总是有点不好意思说那些“忠君孝父”一类自抽耳光的话。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11-21 07:36:18
明白“鸟尽弓藏”道理的,马上就知道,郭元振离倒霉不远了。因为皇帝面对着你的时候,总是有点不好意思说那些“忠君孝父”一类自抽耳光的话。
-----------------------------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11-21 17:18:35
当皇帝想搞你的时候没有理由也能找出理由来
--------------------------
桥桥睿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所以就在当年的十月,玄宗李隆基在骊山阅兵,风头正劲的郭元振担任总指挥,李隆基责备郭元振组织的阅兵队伍军容不整,也有记载说是李隆基亲自擂鼓指挥阅兵的时候,郭元振出班奏事。总之是一个不是错误的错误,唐玄宗下令要杀郭元振,在众多大臣的求情之下,才改为流放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后来又念及他的昔日功劳,任命他为饶州(今江西鄱阳)司马。郁闷的郭元振,在赴任的途中病逝,这位“经纶文章,今之王佐;出入将相,古之人杰”的一代牛人,就此离世,“剑气冲天”的这柄龙泉,永远蒙尘。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我还喜欢郭元振的其他几首诗,一并抄录在此与大家共赏。
一首是《寄刘校书》:
俗吏三年何足论,每将荣辱在朝昏。
才微易向风尘老,身贱难酬知己恩。
御苑残莺啼落日,黄山细雨湿归轩。
回首汉家丞相府,昨来谁得扫重门。
出将入相的郭元振绝对不是“才微、身贱”,不知道您心中认定的知己是谁:是赏识提拔你的则天大圣,是最终被你点醒维护了安西平安的中宗李显,还是宣麻拜相的睿宗李旦,亦或是开创盛世却晚节不保的一代雄李隆基。无论是谁,你的功绩足以酬答了。

还有一首写物的《蛩》:

愁杀离家未达人,
一声声到枕前闻。
苦吟莫向朱门里,
满耳笙歌不听君。

“苦吟莫向朱门里,满耳笙歌不听君”也写尽了“三观”不一致时,彼此无话可说的尴尬

不过,为了和开篇旖旎的“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呼应,我们以这位豪客的一首香艳小诗结尾,也再一次领略这位燕赵壮士的小细腻。

《十月乐游诗》

十月严阴盛,霜气下玉台。
罗衣羞自解,绮帐待君开。

在这个十月阴沉的日子,夜晚的霜气已经浸入了楼台。美人已经含羞把罗衣自行解开,华美的帷帐和温暖的被窝啊,等待着你的到来(此处略去1万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几天插叙一点我生活的城市——洛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这几天插叙一点我生活的城市——洛阳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我一直认为在房地产圈子里被划到“三线”的洛阳,能跻身中国四大古都,就足以说明在历史底蕴上,她比其他三位并列者更为深厚,否则以南京“六朝金粉”的奢华、西安“西北中心”的傲娇以及北京“国之心脏”的庄严,怎么能容忍这个普通的地级市和自己比肩。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编撰了史家皇皇巨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早在900多年前就慨叹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这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心中,这座洛阳城就是古今兴废的缩影,只要能拥有读懂洛阳的目光,就足以穿透时光的尘埃,直抵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深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我一直认为在房地产圈子里被划到“三线”的洛阳,能跻身中国四大古都,就足以说明在历史底蕴上,她比其他三位并列者更为深厚,否则以南京“六朝金粉”的奢华、西安“西北中心”的傲娇以及北京“国之心脏”的庄严,怎么能容忍这个普通的地级市和自己比肩。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编撰了史家皇皇巨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早在900多年前就慨叹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这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心中,这座洛阳城就是古今兴废的缩影,只要能拥有读懂洛阳的目光,就足以穿透时光的尘埃,直抵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深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若问古今兴废事
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活化石

我一直认为在房地产圈子里被划到“三线”的洛阳,能跻身中国四大古都,就足以说明在历史底蕴上,她比其他三位并列者更为深厚,否则以南京“六朝金粉”的奢华、西安“西北中心”的傲娇以及北京“国之心脏”的庄严,怎么能容忍这个普通的地级市和自己比肩。其实并不是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编撰了史家皇皇巨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早在900多年前就慨叹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在这位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的心中,这座洛阳城就是古今兴废的缩影,只要能拥有读懂洛阳的目光,就足以穿透时光的尘埃,直抵中华民族历史和华夏文明的深处。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河图洛书:神话和考古彼此印证的文明起源

世界上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几乎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例如古埃及把从原初之水培育的莲花里诞生的太阳神阿蒙拉作为创世之神,以及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古希腊众神。

中国也不例外,不过更成体系,历史的开创是从三皇五帝依次传承。三皇的归属,有些不同的传说,但是大致统一于伏羲、神农(炎帝)、女娲这三位神仙,由于《史记》中专门有一篇《五帝本纪》,因此对于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位列五帝基本没有异议,前三位也属于“神仙”范畴,后两位就是我们熟悉的“尧舜”,排在他们后面的历史人物,就是真正创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的大禹(他的儿子启只是顺水推舟而已)。三皇五帝加上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完成了从神话到现实的过渡。

而在神话传说中的伏羲时代,就记载了洛阳的神奇。那是在黄河流经洛阳的孟津渡口,黄河中突然跃出一匹龙马,身上的毛化成一块玉版,玉版上刻着黑白点组成的图案。其中单数为白点,双数为黑点,排列规律是“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这就是河图。伏羲受此启发,画成八卦,也就是易学中的“先天八卦”(至于周易中的“后天八卦”则是周文王被纣王幽禁在羑里的时候做出来的)。这是天帝选择了在洛阳这个地方把河图传授给伏羲,从而让他代表自己来统治天下,洛阳至今还有这处名胜——《龙马负图寺》,就是纪念此事。

到了大禹时代,在洛阳的洛宁县,洛河中爬出一个神龟,和它的前辈龙马一样,背上也有相同颜色规律符号组成的图案,这就是洛书。不过这次是“改进版”,由简单的“上下左右中”五方排列增加了“左上、右上、左下、右下”,变成了九个方向的排列,被总结为“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大禹受领洛书之后,受到启发,作了《尚书》中的《洪范篇》。

举世公认,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至于这个结论如何得来,没必要在此连篇累牍。我想做个简单粗暴的解释:公认《易经》是万经之源,也就是所有国学典籍的妈妈,而《易经》源于河图,河图岂不是成了万经的姥姥了?

传说中的河图洛书都出在洛阳没有疑问,有疑问的是,它们确定是“黄河”的龙马和“洛河”的神龟献出的吗?有权威史料考证说,所谓“河出图、洛出书”,不仅仅是传说,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却并非是在黄河和洛河中“出”来,而是由生活在黄河流域的“有河氏”方国和生活在洛河流域的“有洛氏”方国献给伏羲的。这个“出”字,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为“出来”,而是“进贡”、“进献”的意思。

有河氏和有洛氏这两个部族文化比较发达,首领分别是河伯和洛伯,伏羲为了笼络这两个部族,把女儿宓妃嫁给了洛伯,这也算是开了“和亲”的先例吧。屈原的《离骚》中有“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的句子,句中的“丰隆”是指雷神,看来屈原也早慕宓妃美眉,想要委托雷神探明她的所在,以便自己能一睹芳容。还是大才子屈原,在《天问》中又写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革孽”这个词的意思是“解除忧患”,这句诗的意思是:天帝派后羿下凡,解除万民的忧患,可他为什么箭射河伯,又娶了河伯的妻子雒嫔?屈原的这句诗诠释了美女宓妃从雒嫔到洛神的蜕变。

传说中,宓妃嫁给有洛氏的首领,同时也是洛河的河神洛伯之后,被称为“雒嫔”(雒即是洛),由于过分美丽,引起了实力更强大的河伯的垂涎,以至于因为她引发了两个部族的战争,河伯既是有河氏的首领,又是黄河之神,实力强悍,在战争中获胜,于是河伯抢走了她(听起来这位伏羲的公主似乎有点像引发特洛伊木马屠城的美女海伦)。但是这位河伯是个喜新厌旧的人,新鲜劲过后,他又开启了“年年做新郎”的模式,要求巫妪每年替他挑个妙龄少女做新娘,并警告沿河的百姓,“若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这也是讲述战国时西门豹惩治恶霸的故事中“河伯娶亲”之由来。宓妃在伤心之下,回到洛河之畔隐居下来,在某一个美丽的日子里,邂逅了射日的英雄后羿,后羿也正因为妻子嫦娥偷吃灵药飞上月宫而伤情,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走到了一起。河伯得知后,寻找后羿单挑,却被后羿一箭射中左眼,只能仓皇逃窜,后羿就和宓妃开始了幸福的生活。天帝看在后羿射日的功劳上,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在有的传说中,宓妃并没有结婚,只是在度洛河时落水身亡,天帝怜悯她,封她为洛神。
无论哪个版本的洛神,宓妃的美丽却是公认的。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有对父母自认为自己的女儿之美丽不输于洛神宓妃,于是给她起名为甄宓,后来她成为曹操的儿媳,曹丕的妻子。而曹丕的弟弟曹植对这位嫂嫂陷入了疯狂的相思,假借自己在洛河边遇到了洛神,写下了千古名篇《洛神赋》,表达了对洛神的爱慕以及无缘一亲芳泽的遗憾,名义上是献给洛神,实际上是“仅以此文献给嫂嫂”。这篇文章中描写女子美丽的句子,也成为千古传颂的经典,全文不在此罗列,仅举耳熟能详的几句吧: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明眸善睐,靥辅承权;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含辞未吐,气若幽兰……

河伯、洛伯两位河神和宓妃,是作为神话传说的存在,但是曹植和《洛神赋》却是经过历代传承下来的史实。从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也反复证明了“河图洛书”的存在。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文物普查中逐步探明的位于河南省新郑县城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遗址”,是距今80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发掘出的龟甲上,刻画着各种符号,被认定为“洛书”的最早实物。在“裴李岗文化”的一个分支,也是裴李岗文化的主要源头——舞阳贾湖文化遗址中发掘出的蚌塑龙虎图案和北斗七星图案,构成了完整的星象图,与传世的河图洛书图案相比,这个星象图以河图洛书为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形成了更为繁杂的象征北辰、四维、八方、八节、八卦和天圆地方的图案。

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和它所代表的河洛文明,作为位列世界四大文明的“华夏文明”的源头和缩影,在神话传说和科学考古的经纬度上高度契合,彼此印证,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最神奇的一部分。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都于洛阳:以“王道”治天下的梦想和宣言

洛阳的名字来自洛河,在古时,山之南水之北称之为阳,因为整个城市在洛河之北,以此而得名洛阳,不过现在的洛阳城市建设早已经跨过洛河,新兴的洛龙区、高新区基本都在洛河南岸。最早以洛阳命名这个城市是在战国时期,因为古时的洛河名为雒水,故最早得名雒阳。

到了秦朝时,五行学说开始盛行,按“五德终始”进行推理,周得火德,秦代周,应为水德,取水克火之意,也因此首改雒阳为洛阳,意思是再给秦朝加点水。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时,又推出汉得火德,又改回雒阳。三国时的曹魏得土德,取“土得水而柔”,再改为“洛阳”,一直沿用至今,中间只有一个小插曲,就是在明朝明光宗时期,因为他名字叫朱常洛,为了避讳“洛”字,又把短暂的“洛”改为“雒”。现在“雒”和“洛”已经通用,洛阳本土的餐饮名店“老雒阳面馆”一直用“雒”字,到底是文艺情怀,还是“茴香豆四种写法”的胶柱鼓瑟,就见仁见智了。

不过在战国之前,洛阳还有很多贴合当时历史发展的名称。

炎黄子孙的称谓来自炎、黄二帝,这两位始祖都在洛阳周边实施统治,在黄帝时期,洛阳被称为郏鄏,这是因为古时的邙山称为郏鄏山,名字就来源于此。
在夏朝,洛阳被称为斟鄩,这个名字得来的就比郏鄏复杂多了。
在大禹时期,他就开始筹划“家天下”了。他先是号称要把帝位传给皋陶,这位皋陶和尧舜禹并列,称为上古四圣,传说是律法和刑罚制度的缔造者,被视为“狱神”,足以担当帝位。可惜他却早于大禹去世,大禹又号称要传位于皋陶的儿子伯益,这位伯益也不简单,是《山海经》的作者,并且发明了水井。但是最终大禹的儿子启,却起兵杀死了伯益,在历经一番周折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但是启却没有建立都城,还是住在“禹王城”中,直到他的儿子太康即位之后,定都斟鄩,就是现在洛阳市下辖的县级市偃师二里头村。二里头遗址也因此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
斟鄩是洛阳第一次以国都的身份出现,也奠定了洛阳在四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的地位。

夏朝传到末代帝桀,由于他的残暴,众多的诸侯国都归附了商部落,于是部落首领汤在洛阳的偃师市尸沟乡誓师出兵,灭亡了夏朝,在那个时代,把这一地域称之为“景亳”(商汤有景亳之命——《左传昭公四年》)。后来商汤就把都城设在这里,正式命名为“西亳”,这是洛阳在商朝的称谓。

到了商末,著名的残暴君王纣王执政,还有传说中的狐狸精妲己推波助澜,最终引发了“武王伐纣”。周武王在周武王9年(公元前1048年)发兵攻下孟津并驻扎下来。孟津,现在是洛阳的一个县,孟津的来历是“孟为地名,在孟置津(即黄河的渡口),谓之孟津”。就在这里,800小诸侯又都赶来“蹭热点”,愿意追随武王伐纣,在史书上这种行为成为“会盟”,历史上的会盟有很多,但这次最为知名,现在的孟津有一个乡镇名字就叫“会盟镇”,据说就是当时的诸侯集结的地点。

武王灭亡商纣之后,定都镐京,历史上称之为“西周”。但是因为洛阳才是“天下之中”,为了便于统治,他想在洛阳再建设一个都城,没来得及操作就驾崩了。其子成王继位,委托叔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在洛阳的瀍河西岸,修筑了成周城,在涧河的西岸,修建了王城,其中成周城在东,王城在西,合称“洛邑”。洛邑修成之后,周公又平定了谋反的弟弟管叔和蔡叔,并且消灭了企图复辟的纣王之子,周朝的疆域也借此扩展到现在的山东半岛,直抵大海。成王就请周公居住在洛邑,共同治理国家,洛阳(当时叫洛邑)就与镐京并列成为国都,号称“东都”。

为了纪念周公营建洛阳的功劳,洛阳市至今保留着“周公庙”,而洛阳的两个行政区,瀍河区和涧西区,也都与这段历史有关。

西周传到那位为博得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终于被他玩脱了,他因为太喜欢美女褒姒,准备废掉自己的太子宜臼(就是后来的开创东周的周平王)而立褒姒之子伯服,却忽视了老丈人申侯的决绝。这位申侯勾结犬戎,攻破了镐京,杀尽周幽王的宗室,灭绝了西周。当然留下了自己的外孙宜臼,并向东一路奔逃,来到洛阳即位,史称东周。

在秦朝尚未统一六国之前,秦始皇嬴政的亲生父亲吕不韦以“奇货可居”的战略思维,把怀了自己孩子的美女赵姬献给秦国落魄王子异人,并通过运作,使异人继承了王位,是为庄襄王。这位头顶一片草原的秦王,封吕不韦为文信侯,食邑十万户,封地就在洛阳。美女肚子里的孩子,就是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在目前权威的“国都履历表”上,洛阳先后作为夏、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的都城,这也是洛阳“十三朝古都”的由来,其中在东周、隋、唐三朝,都是作为并列国都的身份。

新(王莽建立,介于西汉和东汉之间)、后赵、东魏、北周、后汉、后周、北宋、金八朝,洛阳都作为为陪都,因为不是“两都并列”,所以没有计入“都城记录”。其中洛阳的名称也略有变化:唐玄宗天宝元年改称东京,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至北宋称“西京”,金称“中京”。

其实这还不是洛阳全部的“都城记录”。武则天建立武周,称帝15年,她命名洛阳为神都,作为武周的首都,洛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称“神”的王朝都城。王世充在隋末割据时期建立的“郑”,也是定都在洛阳,可能历史学界认为这两个朝代不是正朔,就没有给计算进去。
洛阳还有一个特殊时期的“行都”史:在日本帝国主义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入侵中国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制造事端、挑起战争,其中较大的一场战役发生在1932年1月28日23时30分,日军不宣而战进攻上海闸北中国驻军,这就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在抗战爆发后,由于上海和南京距离较近,缺少战略纵深,中华民国就把首都从南京迁到洛阳,彼时称洛阳为“行都”。从1932年1月30日宣布迁都,到同年12月1日回迁南京,洛阳做了10个月的中华民国的首都。只是,后来大家都记住了“陪都”重庆,而“行都”洛阳名声不显。
但是,最应该铭记的一段国都历史只有三个月,但是这三个月,却真正凸显了洛阳在历代帝王心目中的地位,这就是很多史家也忽略了,不在“十三朝”计算之内——刘邦建立的西汉。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刘邦在统一天下后称帝,定都洛阳,刘邦的意思是向传了800年天下的周王朝看齐。到了五月,有一位娄敬,求见刘邦进言,他认为周朝以德获取天下,是“王道”,即便周朝灭亡,秦国一统,也不是徳薄,而是形势使然。而刘邦得天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使天下之民肝脑涂地,父子暴骨中野,属于“霸道”。以洛阳易攻难守的地形,不适合做国都,如果把都城设置在长安,则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即便华山以东的地方动荡,依然可以保有秦川之地,再图大事。刘邦如梦初醒,很快采纳了娄敬的建议,并且赐姓“刘”,史书中称呼他为“刘敬”。
原来,西汉最初的都城是洛阳,尽管只有三个月。

历史上洛阳因其位居天下之中,在古时,“中国”一词是专指洛阳地区的,又因为洛阳四周山脉相连,城市处于洛阳盆地之中,古人形容为“河山拱戴,山川形胜甲于天下,”成为历代立国建都的首选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洛阳在不同王朝、不同历史时期的众多名称的更迭,充分体现了洛阳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位。
周朝,从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君王、名士心目中的桃花源,原因就在于“以德立国”、“王道治天下”,孔子的政治追求中,就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

后世的君王,在有能力的时候,都希望能在洛阳建都,这样才意味着自己得国允正。可以这样理解、;建都洛阳,是以“王道”治天下的梦想和宣言。最有代表性的是隋末瓦岗军的首领李密,在他实力最雄厚的时候,各路反王劝他称帝,他就说洛阳还没有攻下,暂不考虑称帝的事。听懂了吧:不是他不想当皇帝,而是希望攻下洛阳,再大大方方的登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人杰地灵:神奇的文化融合之城
人杰地灵是赞美一个地方最理想的一个词语——山川地理有灵秀之气,能孕育出杰出的人才。但是这个词远远不足以描绘洛阳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只能用再用一个“神奇”来加成赞美的效果。
道家的创始者老子,本身是个大儒,曾经在洛阳做过周朝的“收藏室之吏”,就是国家图书馆管理员。后来他在洛阳的上清宫创立了道家思想,西出函谷的时候写下五千言道德经,还为世间留下了“紫气东来”的神奇景观。现在老子修道著述的上清宫已经建设成为洛阳市国家级森林公园。
儒家的鼻祖孔子,曾经在大约30岁的时候,从山东出发,西入洛阳向老子请教周礼,洛阳至今还有一处古迹为“孔子问礼处”。并且孔子跟着老子朝夕相处学习过一段时间,可以算得上是老子的嫡传弟子,很多古籍都有类似于 “孔子学于老聃(老子)”的记载。也就是说,在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在洛阳师从于老子,洛阳是儒家思想的渊源之地。在西汉时期就在洛阳建立的太学,作为中国最早的国立高等学府,最多时拥有生员3万人,一直延续到北朝,历经数百年。尤其在东汉时期,政府提倡儒学,致使太学人才济济,名流辈出。不仅为东汉政权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而且使儒学在洛阳得以发扬光大。
佛教作为一个宗教,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崇信,在我国初步建立它的基础和规模,是在汉明帝年代,于洛阳起步的。汉明帝是刘秀之子,东汉的第二任皇帝,他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派遣使者十二人前往西域访求佛法。并在公元 67年使者们和两位印度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用白马驮载经书和佛像回到洛阳。汉明帝下诏在洛阳东郊建设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寺院,来翻译佛经,供奉佛像,弘扬佛法,这所寺院就是今天被誉为“禅宗祖庭”的白马寺。

蔡伦在洛阳改进了造纸术,造出的纸便于书写,被称为蔡侯纸;张衡在洛阳发明了地动仪;马均在洛阳发明了龙骨水车。由此可见,洛阳还是一个“科技之城”。

洛阳的神奇,不在于它孕育了太多的翰墨精英、科学泰斗和鸿儒巨匠,更在于儒释道三教在这里几乎融合和了所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囊括了整个中华文化。洛阳还和耶路撒冷、麦加、雅典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圣城。在这里,不同的文化没有冲突,反而彼此融合促进,催生出一大批世界钟灵毓秀的人物。

让我们简单领略一下这些闪烁在历史天空里的璀璨星辰:
商汤名相伊尹,生在洛阳,长在洛阳,
造酒祖师杜康在洛阳酿造美酒,才有曹操吟出“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生于洛阳新安县黛眉山。
传奇老师鬼谷子,隐居在洛阳汝阳县的云梦山,创立了以捭阖谋略为主要内容的纵横家学说,先后传授四大弟子:苏秦、张仪、孙膑、庞涓,尤其是苏秦,一人配六国相印,以合纵之法破秦国连横之策,还留下了头悬梁锥刺股刻苦求学的故事。
西汉时期,有三个洛阳人在历史上很有影响,号称洛阳三杰,分别是贾谊、桑弘羊和卜式。尤其是后世称为贾长沙,以《过秦论》为后人熟知的大才子贾谊,成为了一个怀才不遇的典型例子,被历代文人反复吟诵。

东汉时期的班固,在洛阳完成了中国第一部体例完备、内容丰富的断代史《汉书》。作为汉赋四大家之一,他以一篇《两都赋》蜚声文坛,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并且他在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跟随大将军窦宪远征匈奴,登上燕然山撰写了我国有史记载的首座“边塞纪功碑”——《燕然山铭文》,勒石以记军功。后世把“刻石燕然”视为远征戍边的终极目标。
汉末三国直至魏晋时期,曹氏家族和司马氏家族在洛阳先后建立曹魏和西晋,众多的三国名人也都生活战斗在洛阳,和孔子并列的“武圣”关羽的头颅被隆重安葬在洛阳东南,现在被称为“关林”。
洛阳人左思在洛阳做《三都赋》,人人传抄,以至于“洛阳纸贵”;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在洛阳留下诗文领袖文坛;陈寿在洛阳修《三国志》;祖逖在洛阳闻鸡起舞,成为励志典范。
魏晋时期的玄学和经学也在洛阳发轫,开启了中国传统哲学的革命之路。
到了唐朝,生于洛阳的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首先开启了“洛阳人在盛唐”的新篇章;生于当时洛阳巩县的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会,开始了诗圣和诗仙的革命友谊;老家山西的白居易,晚年对与洛阳龙门石窟隔伊河相望的香山情有独钟,出资修缮了香山寺后就隐居在此,自号香山居士,并最终在此埋骨;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洛阳才子韦庄都是正宗的洛阳人。
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生于洛阳市老城区的甲马营,更是地道的洛阳人,据说出生之际红光满屋,芳香四溢。他的老乡兼搭档,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自然也是洛阳人。他的对手南唐后主李煜,因为总是怀念当初身为皇帝的美好生活,被赐死后葬在洛阳。
少儿时就能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在洛阳扎根,撰写了《新唐书》和《资治通鉴》。
名臣范仲淹和四朝宰相文彦博,结伴同葬在洛阳市伊川县。
开创理学新局面的程颢、程颐两兄弟,出生在洛阳市伊川县,世称“伊川先生”,现在伊川县还被称作“两程故里”。著名的尊师典故“程门立雪”,也是说的他们。
明末书画大家王铎,与董其昌齐名,号称“南董北王”,祖籍洛阳市孟津县,葬在故乡的黄河边……
这些熟悉的名字,之于洛阳,不过是挂一漏万。总结一下这个人杰地灵的城市吧:文明发源于洛阳,道学肇始于洛阳,儒学渊源于洛阳,经学兴盛于洛阳,佛学首传于洛阳,玄学形成于洛阳,理学寻源于洛阳。
面对这样的神奇之城,我只能献上自己的膝盖。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古典浪漫主义2016 2017-11-25 14:34:36
河图洛书:神话和考古彼此印证的文明起源
世界上悠久的历史和文明,几乎都是从神话开始的,例如古埃及把从原初之水培育的莲花里诞生的太阳神阿蒙拉作为创世之神,以及荷马史诗中描写的古希腊众神。
中国也不例外,不过更成体系,历史的开创是从三皇五帝依次传承。三皇的归属,有些不同的传说,但是大致统一于伏羲、神农(炎帝)、女娲这三位神仙,由于《史记》中专门有一篇《五帝本纪》,因此对于黄帝、颛顼、帝喾......
-----------------------------
@二十九桥明月夜 2017-11-25 16:03:18
仔细想想咱们中国人看待历史挺可笑的,正儿八经的历史不读,尽喜欢传些八卦内容,什么秦始皇是吕不韦儿子,什么曹植爱上他嫂子,历史在他们眼里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根本没有正确对待历史应有的态度,难怪会有那么多的抗日神剧、抗金神剧、抗辽神剧出现。
-----------------------------
这两个八卦,我倒觉得,有一定的可信度。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临时插叙了一篇,后面开始说盛唐的唐诗和唐史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盛唐华章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1润色鸿业寄贤才——身不由己做嫁衣的中宗李显其实也有宏图大志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3.1润色鸿业寄贤才——身不由己做嫁衣的中宗李显其实也有宏图大志
明代“闽中十才子”之一的高棅,他在自己编著的诗评《唐诗品汇》中明确将唐诗的发展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这并非是他的首创,在很大程度上他继承和创新了南宋学者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分唐诗为“盛唐诗”、“大历诗”、“晚唐诗”的观点。由于这种“四唐”的划分方式,概括了不同阶段唐诗所呈现的风格差异,尽管还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这种划分形成了基本共识,以至于对历史学界也有所影响,史学家们也借鉴诗学界,将唐朝的历史划分成“初盛中晚”。

其中的初唐诗歌时代从唐朝立国到李隆基即位(公元618年至712年),朝堂之上经历了唐朝立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神龙政变和唐隆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胜多负少,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诗坛有三种力量:以王绩为代表的遗贤野老创作的寄兴山水;以上官仪、“文章四友”为代表的御用文人创作的宫廷诗体;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的草根阶层创作的豪情壮志。

盛唐诗歌时代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13年至765年),朝堂之上经历了从开元盛世的顶峰到安史之乱的谷底,李隆基亲手缔造了一个时代,但又亲手葬送了它。就在这个盛极而衰的过程中,唐诗乃至中国诗歌迎来了无与伦比的辉煌时刻:李白杜甫双峰对峙,以盛世的豪情和乱世的感怀,成为风格迥异却又同样光芒璀璨的双子星座;诗书画乐禅难分轩轾的全才王维,以诗佛著称于世却又和孟浩然一起,把田园诗派推上了一个新高度;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从军戍边,咏唱军旅,雄浑瑰丽的边塞诗派再次被正名;中间还有张说、苏颋挥动“燕许大手笔”来应和张九龄的“天涯共此时”,使“宰相诗人”团队质升量涨,为“全民皆是诗人”树立了榜样。

中唐诗歌时代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这是一个乱世之秋,先后经历了藩镇割据、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内政外交开始剧烈动荡,百姓深受盘剥,民不聊生。唐诗从“大历十才子”开始,以大历诗风为过渡,苦吟派诗人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尽管孟郊、贾岛也有好诗面世,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日渐消磨,逐渐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不过幸好还有白居易为首的诗人,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其间也有柳宗元、元慎、张籍等诗人留下许多知名篇章。

晚唐诗歌时代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07年),虽然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大中之治,但终究难逃兴亡周期律的魔咒,被“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重重一击后,终于亡于藩镇之祸,即便没有朱温,还是会有牛瘟马瘟来终结它。在诗坛也同样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深情婉转的朦胧诗祖师李商隐和清丽明快别辟蹊径的咏史诗大家杜牧被寄予了重振唐诗的厚望,他们也没有辜负“小李杜”的溢美,在晚唐掀起了一波唐诗的高潮。不过,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下,司空图、韩偓为代表的诗人们出于自保,所做的诗歌主题多是出世隐逸,尽管也有皮日休、罗隐等打起现实批判的大旗,但随着诗坛中兴的余音散尽,伟大的唐诗和伟大的唐朝一起,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末路。

史书并没有把武则天开创的“武周”列为正朔,就连古都洛阳在统计自己的都城史的时候,也忽略了这个历史时期。但是,这位手段残酷的武则天,差一点终结了李唐王朝,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自垂拱以来,任用酷吏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资治通鉴 卷二零五》。
从武则天手中拿回政权的“刀把子”,给李唐的子民发出“稳住,我们能赢”信心的续命皇帝,却不是公认的盛唐开创者唐玄宗李隆基,而是普遍被视为废柴妻管严的唐中宗李显。从结果导向的角度来看,李显才是李唐延续、盛唐开创的奠基者。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时间:2020-11-08 06:42:53
不过,这位皇太孙也不能当则天的锋芒,他原名为李重照,后来当武则天给自己起了日月当空的名字“武曌”后,他只能更名为李重润,也许这也是他悲惨命运的注脚。
就在皇太孙册立的第二年,弘道元年(683年) 十二月初四的深夜,唐高宗李治召裴炎入宫接受遗诏,成为唯一的托孤大臣。遗诏中命令太子李显在灵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决断的,兼请天后处置(是夜,召裴炎入,受遗诏辅政,上崩于贞观殿。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资治通鉴 唐纪十九》)。注意,是“不能决断的”,“兼请”,也就是说并不是“全权委托”天后武则天处置,加上这个遗诏不是临终拟制,而是命裴炎“受”,应该是李治深思熟虑后的真实意愿的表示。

楼主:古典浪漫主义2016

字数:575102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9-20 16:00:00

更新时间:2020-11-08 06:42:53

评论数:194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