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天涯杂谈 >  【漫画插图】《我和我的西游》2020年——蘑菇茶楼

【漫画插图】《我和我的西游》2020年——蘑菇茶楼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蘑菇茶楼重新开业,欢迎新老顾客前来光顾!

客官请慢坐。

小二,上茶!

咱们店里有特色的蘑菇茶。

一杯你开胃,二杯肾不亏,三杯五杯下了肚,保证你的小脸啊……小二,小二,小二还在茅厕……

还是由本店主亲自来介绍——茶楼简介:

本茶楼又名《我和我的西游》,正好盗用了最近火热上映的两部姐妹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的影名,并以4块拼盘的内容陆续呈现给大家,也算是在时代的召唤中赶了个时髦!
该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
1、《西游记之英雄迷途》
2、《西游记之八卦天庭》
3、《西游记之白马日记》
4、《西游记之世道人心》

第一部和第四部主要是根据原著内容加以个人角度正面叙述,第二部和第三部则是由诙谐幽默的故事情节徐徐展开。当然,既然要给《西游记》另设情节,总免不了要插播些无厘头,届时请各位看官莫喷。

好了,废话少说,先供上我的第一部内容,让我以一个猥琐男的身份,来讲述《西游记》中那些令人蛋疼的故事吧。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为了打赏老客户,先把原先的所有内容补上。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我和我的西游》之英雄迷途

开篇

我们的话题要从一个实验开始。
实验对象:花果山的猴子。
实验器具:笼子、香蕉和一个装有探测仪的水龙头。
实验工作人员:月天正
准备。
倒计时……开始。
把五只猴子关进同一个笼子里。


笼子的上头安装了一串香蕉和一个自动装置,一旦探测到有猴子去碰香蕉,水龙头的水马上就会喷洒向整个笼子。而这一喷,就会使五只猴子全都浑身湿透。


刚开始,有只猴子看到了香蕉,它想要去拿。结果,每只猴子都被淋成了落汤鸡。
第二只猴子也看到了香蕉,它也要去拿。五只猴子又被淋了个透心凉。
之后,每只猴子都争相地想要得到那串香蕉。当然,事后结果莫不如此。
于是,在猴群之中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碰那串香蕉,不然都会变成淋水的瘟鸡。


接着,把其中的一只猴子释放,换进去一只新的猴子A。
猴子A进入笼子后,很快发现了笼子顶上的香蕉,它想要去拿。
没想到,却被其他的四只猴子海K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的行为会害他们都被水淋湿,所以,必须马上加以制止。
猴子A尝试了好几次,每次去拿香蕉,都会被其他猴子打得满头是包。
当然,这五只猴子也就没有被水淋到。


接下来,再把一只旧猴子释放,换上去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看到了香蕉,他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拿。
其结果,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狠狠地揍了B一顿。
需要强调的是,刚才那只猴子A打得特别用力。(媳妇终于熬成婆啦)
B猴子尝试了多次,每次都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慢慢地,我们把所有的旧猴子一只一只都换成了新猴子,但是谁也不敢去动那串香蕉。
新来的猴子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谁去动那串香蕉,谁就会被痛扁。
实验结果出来了:这是猴子们定下的规矩。


安静!不要随便离开你的位置。
实验还没结束。
现在,我要准备两只大笼子,笼子里各装满一百只猴子,让它们世世代代在里面繁衍生息。当猴子猴孙薪火相传,新生的猴子会如何看待笼子里的香蕉?
答案是不是很耐人寻味?
笼子A:这群猴子很可能把笼中的香蕉当成了神奇的圣物,他们一起跪下来膜拜,祈祷供奉。久而久之,演变成对所有香蕉的膜拜。它们开始描绘图腾,崇如神灵。最后形成一个不成文的规矩:禁止任何猴子吃食香蕉。就像回族穆斯林一出生就被告知不许吃食猪肉一样。
笼子B:这类的猴群却把香蕉描述成了可怕的魔鬼,谁碰了香蕉,谁就会倒霉一辈子。于是,故事慢慢传开了,并且被形容得越来越恐怖,猴子猴孙们只要一见到香蕉,就会立马惊散。


于是,神仙和魔鬼的故事就这样产生了。谁也不会知道,最初发生的那一切仅仅是因为一场闹剧。
神话,就是这么简单!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影子一样,如风随形。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在你身上播下永恒的种子。
神话!一旦出现,她就会像少女的胴体一样……(不许误会)
没有人知道当初发生了什么,也不会有人追根究底。
我们只知道神话就在我们身边。
依照老人们的话讲:“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第一章 风雨飘摇三百年

一、猴王降世

心理历程的五个阶段

小时候,很喜欢看86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不仅喜欢看,还很喜欢演,经常会拿起家里面的烧火棍,去村外的小路上打野狗。看着烧火棍“呼呼呼”地在群狗面前威风起来,就好像故事里的猴子大王又回到了江湖。


美猴王留给我们的印象是深刻的,大抵每一个喜欢看《西游记》的同学都会因这只猴子的存在而津津乐道。
你我都不例外。
好像《西游记》正是因为有了猴子的存在,故事才有了意义。
这话理解得有没有道理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
因为不管是谁,都不可能撇开孙悟空去理解这个故事的存在。
乍一看书名,“西游记”这仨字好像是在解读如何去西天取经。但细细品来,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既然是取经,就理应以肩负重任的唐僧为中心。然而通读整个故事,你会感到故事的主人公,并非是取经的唐僧,而是作为保镖队长的孙悟空。


把唐僧的重要戏份让给孙悟空,这样写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大闹天宫前后的孙悟空,实力悬殊相差巨大,这算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孙悟空敢做敢为,这种勇于抗争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还是应该深思?
为了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得先去笼子里探一探究竟。
花果山就是我们要找的第一只笼子。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破除故事的情节内容不讲,我们先来看看花果山的重要地理位置。
书中开篇就说到,盘古自开了天地之后,就在地球表面制造了四大部洲,乃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和北俱芦洲。
按理说,花果山作为东胜神洲的一个小岛,应该是隶属于东胜神洲,先有了东胜神州的存在,才可能有花果山的存在。可是《西游记》却说,这个花果山是十洲之祖脉。这相当于是在说,是先有了花果山,才有了四大部洲,最起码,花果山的存在不会比四大洲的出现晚。
小小的一个花果山为什么会占据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呢?
把一个海外小岛描述成十洲的祖脉,这在整个故事中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托名为东方朔著的《十洲记》中是这样认为的:以汉武帝主宰的中华大地为中心,周围列有各神仙居住的十洲三岛……
显然,此时的花果山就有主宰十洲之中心地位的战略意义。
这个意思是在说,花果山其实是一个象征性的代表,可以由小见大。我们看到了花果山,就等于看到了一个地球村,看到了整个孕育万物而生的中华大地。
“灵根育孕源流出”,花果山就是孕育“灵根”而出的源流之地。


正如熊培云写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那样,以一个小小的村庄为立足点,来述说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并由此折射出近代百年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更替。
花果山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的折射作用,更是一种典型。“十洲之祖脉”并非向壁虚造,信口雌黄,其从侧面可以反映出一部人类社会演化的通史,一场场大历史和小时代的结合与交织。
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一只笼子装着一个天地。


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假如把花果山比作中华大地,那么孕育在花果山上的“灵根”,岂不就成了集我们这些生在东方、长在东方的所有华夏子孙的英勇和智慧?
而孙悟空这个“灵根”其实不过是我们众人内心之中对“英雄”的缩影。
看到了孙悟空这个灵根,就等于看到了英雄化的自己。


为此,我把孙悟空的人生经历做了一个整体分析。
《西游记》中描写的取经过程既是一个求取物质的历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发展的历程,它清楚地展现了美猴王孙悟空心理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
这个心理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1、稚嫩无邪的童真阶段。按照孙悟空的说法,“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那时的他,心地纯朴,只知道在花果山逍遥自在。
2、少年轻狂的任性阶段。随着悟空的本事不断增强,他的脾气相应见长。他先是闯龙宫、探地府,对抗天廷,然后又自称齐天大圣,完全一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架势。
3、铁窗生涯的自省阶段。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之久,渐渐地对社会、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弄明白了社会存在的自然法则,最后终于说出了“知悔”二字,第一次对自己的行为有了悔悟的意识。
4、实践与摸索的成熟阶段。在这个阶段,孙悟空用全新的眼光审视世界,不再认同“闹天宫”时的张狂,也懂得了走一条正大光明的西行之路远胜于回花果山当山大王。更重要的是,他在去西天路上,重新摸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渐渐变得越来越圆滑了。
5、心无挂碍的随心阶段。孙悟空到达西天,取得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斗战胜佛”。“斗”不是与天斗,不是与敌人斗,而是与自己斗,这时候的孙悟空已经能够战胜自己的内心,不再因为种种规则限制的“紧箍咒”而头痛,做到了随心所欲不逾矩,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巧妙的融合为一,达到了人生的至高境界。
这五个阶段看似是猴子一个人的内心历程,其实也是典型的所有人类的基本历程。
也就是说,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都可能会经历童真、任性、自省、成熟、随心等几个阶段。它代表着人类从个体到群体,在不断地实践磨合中,又从群体回馈到个体的心理表现。
《西游记》描写的内容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取经故事,它更像是一部心灵历程的史诗,为我们解释着每个人处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历程。
从这个历程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从产生到发展,又从认识周围的世界到认识自己,历经九九八十一个磨难,逐步升级,最后慢慢开悟,达到孔子口中“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阶段。它代表的是一座生命发展足迹的里程碑。在它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涉及了人类自身那些根本性的东西。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石头里爆出来的生命

孙悟空早期的心性如何,与他的出世过程不无关系。这位美猴王的出世很不简单,因为他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
石头不是普通的石头,它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性。
这块石头有什么与众不同呢?
《西游记》中这样写道:“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石头的第一个不同寻常之处——规格很奇特。
一年分为三百六十五天,它有三丈六尺五寸高;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它是二丈四尺围圆。一看这块石头的尺寸,大有寰宇之气魄啊。


第二个不同寻常之处——造型诡秘。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这九窍八孔是什么意思呢?
《大戴礼记》上说:“龁吞者八窍而卵生;咀嚾者九窍而胎生”。 万物以形相生,古人把自然界的生物分为九窍,一窍如螺蛳,二窍如蚯蚓……八窍禽鳞类,九窍人兽类。
石头既有九窍,又是八孔,就说明猴子的出生时同时具备了胎生和卵生两个特点。
而在《西游记》第二回中,菩提祖师描述孙悟空“少腮而多素袋”,又再一次佐证了猴子同时具备“咀嚾者卵生”和“龁吞者胎生”的双面特征。具备了从低级生物到高等生物的两面性。


第三个不同寻常之处——历时久远。
虽说石猴出世的很晚,但这块仙石的来历,那可是古老了去了。它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之时就已经存在了。不管经历过多少风雨,不管地壳运动发生了多少次毁灭与重建,这块仙石一直存在。
猴子在石头里育化,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必须不断地吸取天地日月的精华,日积月累,才能由量变到质变,从而脱胎换骨,遂成“通灵之意”。通了灵,他就不再是普通的动物了,而是成为了具有思维能力的高级灵兽。


以上三个特征,大概都是为了说明孙悟空诞生前的特殊性,以及诞生时所具备的高级动物和低级动物的双重特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妖”。当然,不管作者的意图如何,在我看来,这里恰恰有太多的巧合。这块石头看似在为神话故事做铺垫,做了各种巧妙的预案,实质却是在探讨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生命的起源。
这一切的一切,说白了,都是在追溯一个久远而深奥的话题——最早的人类,是从何处而来?
是胎生?还是卵生?
还是从石头里爆出来的呢?


《西游记》开篇就提出石猴是从哪里来,特别是从“什么东西”中出生的问题,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问题展开:生命的源头在哪里?
我们可以说,石猴是从石头中爆出来的,但石头如何能够具有生命?石头本无生命,而石猴却是一个生命体,从无生命到有生命,这其实就是古人一直在猜测和关注的话题。因为,地球本来就是从无生命到有生命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游记》作为一部神话小说,开篇居然没有提到“女娲造人”之说,而是直接把它说成了“天地交合,群物皆生”的产物,认为地球上的生物是天与地之间的“阴阳相交”,是自然慢慢演化的结果。
把生命称为是“天地交合”、自然演化的产物,这实是人类认识史上的又一大壮举。
当然了,《西游记》的主旨不是要讨论《进化论》,也不可能解答“生命因何而来”这样的问题。但他却通过石头产生生命的想法,很形象生动地辐射出人们这一古老又深远的思考。
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确实无法解释这一高深的科学问题。他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当时的意识范畴之内,用有无相生的天道来解释石猴出世的“无中生有”。
不过,至少已经把“女娲造人”的说法彻底地谢绝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美丽的花果山,美丽的童话

石猴出生以后,在花果山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的食物来自于大自然。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的朋友也来自于大自然,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天黑了,就“夜宿石崖之下”,找个石头缝里歇息;天亮了,就在山脊上爬来爬去,在山谷里乘凉休息。他也没有什么时间概念,过着一种不知其所来、不知其所终的原始生活。
这时候的石猴跟人类的早期一样,没有时间观念,没有社会观念,唯一的目的就是在自然界里寻求生存。他的行为习惯也跟其他动物一样,是属于纯天然的。


纯天然的东西就意味着他的行为不受任何社会蛮力的制约。
这个成长过程与我们现在的生活迥然不同。
因为我们是人,所以我们一生下来就被一张大网罩住了。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有父母,有兄弟姐妹,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外加舅公舅婆。除此之外,我们读书的时候会有老师和同学,工作的时候会有同事和领导,走在大街上会遇到交通警察,生病了要去看医生,出门总是遇到陌生人,回家还有一群微信朋友在等着跟你聊天。
当我们还只是一个孩童,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时,父母、学校就已经强行地把各种预备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规范方面的教育统统灌输给了我们。如果不照做,则很可能会被视为“熊孩子”,或遭到所谓“破坏规矩”的惩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很多观念就已经无意识地被周围的人捏造了。我们的思维框架、先入之见以及许多价值观念,在这个过程中都被莫名其妙地收容、承认、打包和组装。至于我们的本性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反而成了一种很模糊的东西。


猴子所处的环境恰恰与我们相反。
花果山是一个纯天然的场所,没有王侯将相,也没有官僚体系和等级观念。是一个“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王拘束,自由自在”的世外桃源。
这个花果山就像是圣经里的伊甸园,每天都充满了童话般的梦幻。没有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没有生存资料来源的压力,唯一的麻烦也就是找个凉快的地方避避暑,理理毛发。
在作者的思维意识里,这样的环境大概就是所谓的人间天堂了。因为这里没有制度,也没有等级观念,所以,这里也就不存在着压迫、战乱和不平等。
跟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一样,这里到处洋溢着安乐祥和的气氛,乃至虎狼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那么淳朴亲切。一边是浪漫的传奇,一边又是鲜花盛开的地方,童话般的伊甸园几乎寄托了所有人类的梦想。


我读小学的时候,老师曾经给我们描述过原始社会的制度,同样是没有剥削,人人平等。我当时就认为原始社会大概是人类社会最美好的时期了。那么,在作者和陶渊明的眼里,这样的社会同样是梦寐而不可求的。换句话说,每个中国文人都有对复古时期的美好念想。
然而,我们都忘记了一点,我们都只看到了事物美好的一面,却没有看到美好背后的辛酸。
花果山的食物再充足,它也是有季节性的。季节到来时,满山遍野硕果累累,季节过去了呢?没有了果实,甚至到了冬天,树叶都掉得差不多了,这些猴子们吃什么?他们只有去啃酸涩的树皮。
动物们在自然界寻求生存,食物的获取几乎占据了他们所有的时间。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动物们为了获得仅有的食物,甚至要冒着生命危险。一旦环境变得恶劣,周围的食物失去了应有的支架,他们很可能就要面临濒死的危险。鸟为食亡的例子为我们证明了,解决温饱问题绝对是生存的头等大事。
我们现在都很痛恨等级制度,甚至痛恨为我们设定条条框框的诸多“规矩”,但其实不管是等级制度还是规矩,都为我们的安宁和生存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保护伞。


举个例子,你的母亲告诉你:“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陌生人的食物不能吃,不是因为食物的本身有问题,它间接传达给我们的是一个自我保护意识的信息。其实大部分陌生人的食物我们都是可以吃的,但为了防止某些心地叵测之徒,而我们又不能及时加以分辨,所以只好采取最保守最安全的回避方式。
同样,剥削制度的成立也有他先进的一面。剥削的条件是要你有东西可以剥削,你没有多余的东西,我怎么剥削?它的前提是:必须在保证你最低的消费能够维持持续生存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为了更好地剥削你,我首先要保证你能够维持生存,如果你明天就死翘翘了,那我的剥削也就毫无意义了。
当然,剥削制度本身并不先进,它是相对于生产更落后的原始社会而言的,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生活水平不见得比奴隶们好到哪里。
正是因为如此,花果山的局面不会永远的宁静下去,很快,它将被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取而代之。

【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当美国人的月收入是5000美元时,我们的工资只有50美元。
三胖: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当德国人可以喝下午茶时,我们的同志正在日夜加班。
三胖:我们是共产主义国家。
月天正:共产主义国家到底有哪点好?
三胖:共产主义国家人人平等,不受资本家剥削。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一份口头上的契约

石猴出世后做的第一件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事情,就是在水帘洞中称王。和某些部落的民主推选首领一样,这次称王并没有使用任何暴力,而是源于一个不大不小的游戏。
这一天,群猴来到山中之涧照常洗澡。见那股山泉奔流直下,水花似滚瓜一样涌溅,猴子们突发奇想:我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也不知这股水来自哪里?想着,想着,就带领众猴一起顺着涧流往上寻找,想要找出它的源头来。
猴子们在花果山世世代代繁衍了这么多年,头一次突然提出要看看水的源头在哪里,这件事情的确值得大家永生纪念。
这个寻找源头的冲动,实在是人性中一种深层次的追求,是人的探知欲望的表现。通过探索,人们可以了解自然界中的许多事物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想要找出事物形成的源头。有时,我们不仅想追溯自然界事物的源头,还想追溯自己生命的源头。当然,真正的“源头”在哪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找出来的,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是,想要去“找”和没有想要去“找”,那还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它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们第一次有了目的性的活动,出现了意识范畴的思考。换句话说,猴子们“寻找源头”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动物行为,他们开始朝着人类的方向发展了。


众猴子们一起拖家带口地往山上跑。跑到山腰处一看,上面的源头突然不见了,乃是一股瀑布直接从山洞里喷出来的,好像一张挂帘似的悬在半空,水流不断。
众猴拍手称扬道:“好水,好水!原来此处远通山脚之下,直接大海之波。”
又有猴子提议:“哪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
这些猴子也很会玩过家家,“那个有本事的……我等即拜他为王。”就像很多孩子里面总要有个孩子头一样;“谁的本事强,我们就认谁做老大。”
好端端的,为什么要找个人来认老大呢?


请人来剥削是一种保护意识,认人作老大同样是一种保护意识,它的条件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交换的筹码。猴子们本来都在花果山自由自在,平等相处的,怎么会突然想到要拜一个“王”呢?这个“王”的观念从何而来?
我猜想,这一观念可能是来自于花果山其他兽类的压迫,比如老虎、狮子什么的。这些老虎、狮子本是百兽之王,经常对猴子的生命构成威胁,也就是说,花果山的猴子并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自由自在,他们的生活也有许多不如意的地方。此时,潜在的“没有安全感”已经深入猴心。为了改变生存危机的这一现状,他们有必要找个头来把大家伙拧成一股绳。毕竟,团结起来力量大嘛!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石猴自告奋勇,挺身而出,高声应叫:“我进去,我进去。”
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再睁开眼睛看时,这水帘洞里哪里有水啊,分明是一座铁板桥。
再往里面走一段,哇塞,里面是“乳窟龙珠倚挂,萦回满地奇葩”,真是个好所在!石猴看罢多时,跳过桥中间,左顾右看,只见正当中还立着一个石碑。石碑上赫然写着一行楷书大字:“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好啊,好啊,原来楷书的发源地在这里呐!一笑。)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石猴在水帘洞仔细打探了一番,又重新跳出洞外,打了两个呵呵道:“大造化,大造化。”
众猴们早已耐不住寂寞,紧紧地将他围住问道:“怎么样?里面水深么?”
石猴回答:“没水,没水,我带你们进去。”随即领着一帮猴子猴孙跳进了水帘洞。
这水帘洞也真是奇了怪了,谁也没见有人出现过,就自然地生成了许多天造地设的家当。不仅里面有石锅石灶、石床石凳,桥边还有花有树,活脱脱的一个人间仙境。(古人无法理解这些人为之物是如何形成的,只能把它设想成来自老天爷的眷顾。)这里没有地权,没有产权。作为无主之物,水帘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日后猴子们的“安身之所”。
不过,猴子们进了水帘洞后,却忘却了先前的承诺,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搬过来,移过去,直闹得力倦神疲为止,竟然完全不记得先前说过要把那个“有本事的”拜为大王的承诺。


猴子们把这事忘了,石猴可没忘。忙活了大半天,原来你们都拿我开涮呢?
他找了一个制高点站上去:“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我说弟兄们啊,做人可得讲信用,没有诚信不得方圆,你们说过的话可得算数啊!你们刚才说哪一个有本事的进来又出去,身体不受伤的,就拜他为王。这些我都做到了,还给你们找了一个这么好的栖身之地,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呢?
听了石猴的话,众猴子们这才恍然想起还真有这么回事。于是,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对于先前的承诺,众猴子们可能也就是信口说说,谁也没把它真当回事。毕竟,对于众猴来说,平白无故在自己头上安一个“王”,不见是什么好事情。没想到石猴当真了,还拿出来做文章,要猴子们一个个信守承诺。
这下玩笑可开大了。


当然了,猴子们还是挺讲信用的。对于这样一个口头协议,众猴虽然不是出于自愿,但也没有提出抗议,他们最终以君子协定的方式履行了先前的诺言。
石猴成了美猴王,众猴子成了美猴王的下属。
一个社会就这样形成了。
通过大家的约定,猴群们从无政府的自然状态变成了有政府的等级状态。他们再也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成了群体中的一分子。
随之而来的,还有政权的形成。


在社会形成的过程中,政权的产生可以通过武力征服、社会契约或者同时兼用这两者的方式产生。在花果山这片土地上,政权产生的方式是温和的,也是大家乐意接受的。通过这份社会契约,猴群们走出了自然状态,这可比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对社会契约理论的阐述要早得多了,算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的重要例证。
让人觉得有趣的是,这份契约的签订还是在一个没有第三者监督的情况下签订的。没有其他部门的行政干预,也没有法院的强制实行,靠的完全是每一个契约者的赤子之心。
在这样的环境中,众猴们完全可以拒绝履行协议,他们有一万个理由可以否认这次君子协定。毕竟,石猴只有一个,是属于少数派,也没什么大能耐,在力量对比上是绝对弱势的一方。然而,猴子们都很守信用,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花果山之所以保持了这么多年的祥和之气,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此。
不仅如此,群猴在拜大王的时候,还是“序齿排班”,按照年龄大小的顺序前后排队。显然,在花果山的这群猴子当中,等级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它并不随猴王的出现而出现,也不是猴子们突发奇想的产物,而是一个早已约定俗成的东西。大家早已明确了自己的位置:按照大小尊卑进行排序。
可见,即使没有石猴出现,这花果山的“猴王”也是早晚的事情,它既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多米诺骨牌效应

猴子们通过君子协定,实现了等级制度从观念到实践的跳跃,并把这种跳跃的模板按着从老及幼的标准进行排列。
至此之后,花果山不再是每个“公民”的共同财产了,它有了一个永久的主人,这个主人就是美猴王。
群猴拜“王”的场面清楚地表明,地位尊卑的等级观念时来已久。即使是像花果山这样的蒙昧之地,也无可避免。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社会契约之后,众猴子们给自己按上了“套”,并从此扭改了花果山猴群命运发展的轨迹。


政治的过程一旦开始,就会像弹射出去的炮弹一样,只能顺着既定的轨道不断向前,再也不可能回到原来的初始状态了。
对众猴来说,他们还是挺幸运的。石猴虽然称了王,但他只是掌握了指挥权,并没有过多剥夺他人的权利,更没有在猴群中称王称霸、鱼肉乡里。而且,石猴称王,靠的是众猴的信守承诺,而非用暴力手段谋取,大家你情我愿,在心理承受上也会好过一些。
从总体上说,石猴还算得上是一位贤明的君王,他实行的是无为而治的养息政策,并没有折腾出很多诸如人头税、田亩税之类的麻烦事来。他的权力欲望也很有限,不入飞鸟之丛,不从走兽之类,只知道在猴子们中间当当老大,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然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作者在写这段内容时,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细节。
石猴称王,他的“王权”范围到底有多大?
换句话说,他对哪些猴子实行了“王权”?
这看似是一个多余的问题,其实却反映出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因为从这次参与制定君子协议的猴子数量来看,它是很有限的,具有非常局部的小范围性。花果山的猴子共有四万七千之多,显然这么庞大数量的猴群不可能全部聚集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到山涧中洗澡,而能够跑到源头之处,跳进水帘洞里的猴子应该更在少数。
那么,这些为数不多的猴子是不是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他们能否代表花果山所有猴子的意愿?
从有限猴子的数据显示,在这次签约过程中,当时有很多其他猴子并不在场,甚至根本就不知道有一帮猴子跑去水帘洞签订契约这件事,他们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别人代表了?
对于这个突然冒出来的王,他们是接受还是拒绝?这之间有没有发生过理论和争斗?我们一无所知。但不管怎么说,之后这个协议的波及范围十分有趣,它被毫无阻碍地越扩越大,从一小群猴子扩展到一大群猴子,再从一大群猴子扩展到整个花果山所有的猴子。
很快,花果山有了猴王的事实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被定了下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多米诺骨牌式连锁效应。
这种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它存在的依据。
对于花果山的猴子来说,发现水帘洞不见得就是件好事情。在此之前,猴子们生活在花果山的丛林里面,朝食草木,暮饮山泉,采的是山花,觅的是野果。他们虽然各自为政,也经常发生局部争执,但对于花果山的所有权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思考过。
有了水帘洞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变化了。水帘洞虽然为猴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但麻烦也由此而生:他们一个个抢盆夺碗,占灶争床,开始争夺资产。
从他们占灶争床的行为看,水帘洞的资源相对于猴子们的需求来说,并不显得很丰富。岂止不丰富,简直可以说是非常稀缺。石盆的数量是有限的,石床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让谁用不让谁用,谁用好的谁用差的,一时之间都成了问题。


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将会在众猴之间造成无穷无尽的麻烦。而要建立一个分配制度,就需要有一个等级体系的维护。特别是考虑到猴子们的数量有四万七千口之多,石盆、石床之类的物资数量远远不够,绝大多数猴子的命运并不会因此而有什么实质性的改善。
其实,不仅是“石锅、石灶、石碗、石盆、石床、石凳”的数量不够,就是水帘洞的本身也容不下那么多的猴子。
石猴在前面介绍说,水帘洞里很宽敞,容得下千百口老小,住进去后可以在刮风下雨的时节作为躲避之用,省得受老天爷之气。
“容得下千百口老小”,按人均一平方计算,至少也是1000多平方的容身量,这已经算是居住单位的大户型了,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报告厅。但花果山的猴子实在太多了,光一次性的人口普查就有四万七千多只,这么多的猴子显然不可能同时都住进去。
这样看来,如何分配这些有限的资源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否则很多争斗将因此而起,猴群们的和谐局面也将因此而被打破。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猴子们拜石猴为王的选择也就成了迫不得已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猴子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在所有成员中的地位,并根据相约的标准进行秩序匹配。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三、整装待发

一切为了住房

寻找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猴子们从动物行为走向人类行为的一个认识过程。猴子们通过寻找水帘洞,有意识地感受到了住房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其实,不光是花果山的猴子需要住房,所有的神魔鬼怪都需要住房。
需要住房大概是所有具备思考能力的生灵所诉求的普遍现象。它形象地说明了不管早期的人类还是神魔鬼怪,在自然形态到社会形态的演化过程中,都是首先必须具备和解决的问题。
看来,找一个安身的所在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无论今天还是过去,住房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支架。无论社会进程走到哪一步,都离不开这一立身之本。
通过了解住房这一基本支架,我们可以判断和分析花果山的猴子们一系列的微妙变化以及内在的驱动力,从而推测在遥远的那些年代里,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渐渐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在中学的历史课本里,我们了解到了关于人类最早的祖先“有巢氏”和“燧人氏”的相关传说。“有巢氏”发明了房子,“燧人氏”发明了火。
这是两位什么样的祖先呢?
我们的问题先从有巢氏谈起。
最早的时候,人类跟花果山的猴子一样,没有房子住。
《庄子》说:“古者禽兽众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
庄子的话给了我们启发。
最早的时候,地面上到处都是野兽,人类一度成为弱势群体。
为了能够防御野兽侵害,人们开始构木为巢,白天采摘橡栗,夜晚就栖宿在树上。
原来如此!
人和牛马一样,最早的时候原来都是在野外随地而卧的。
人类在地面上,经常会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这种恶劣环境的逼迫下,喜欢“徒步族”的人就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
他们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钻在洞里面,人会更有安全感。
有的人留在了那里,他们过起了穴居生活。
这就是花果山的猴子寻找水帘洞的真实原型。


猴子们住进了水帘洞,不仅可以免受老天爷的脾气,同时也避开了那些虎狼之类的野兽们的侵扰。水帘洞从此成为了猴子们的庇护之所。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担忧的那样,不是所有的猴子都能有足够的机会住在洞里面的。那些社会地位比较低微的猴子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可不可以人为地开辟几个安居之所?
陕北地区的气候干燥,适合打洞。花果山地处东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的地理位置是不是也可以选择打洞呢?
地质学家被派出去了,他们计划在花果山上开出几个像水帘洞一样的洞穴,以便满足一时之需。
还不到一柱香的时间,地质学家就回来了,他用振振有词的口气道出了一生中最伟大的结论:不可以!因为花果山气候潮湿,一打洞,水就出来了。


事后证明,花果山的水帘洞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构造使它一跃成为天造地建的稀罕物品,猴子们再也没能找到另一个与之相同的替代品。
花果山有四万七千只猴子,除了其中的一千只能够住在水帘洞里,其余的四万六千只仍旧过着日晒雨淋的苦日子。
和早期人类的情况一样,花果山的猴子也同样面临着住宅紧缺的严重问题。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哥累了,只想睡个觉

这时候就需要有个智者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历史的长河中,“智者”实际上都是群体智慧的代名词,数量庞大,时间久远,但历史往往只需要记住一个。比如:有巢氏发明了巢居,燧火氏发明了火。
“美猴王”就在这样一个重任之下应时而生。
之所以让石猴来做“美猴王”,是因为他比其他猴子更具灵性,在智力的开发和挖掘上也比其他猴子更彻底、更开阔。在缺乏数代人共同努力的条件下,为了快进,做好领头羊和解决其他猴子的生活问题,石猴单枪匹马,责无旁贷地挑起了历史的重担。
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
他指导花果山的猴子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让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掩,即可挡风避雨,又可防止其他禽兽的攻击。
从“美猴王”的出现,到解决花果山的住房问题,时间也许根本不存在问题。
感谢救世主!
猴子们终于不再过那担惊受怕的日子。
四万八千只猴子同时解决了最根本的生活问题。
建筑工程师很不服气:“啥?教人搭个破茅蓬也这么神气?还是搭在树上的。”
然而,这却是花果山早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为什么说它最重要?我们可以先从动物的需求中进行分析,总结出满足动物的三个最大的需求:睡眠、食物和性行为。
在动物世界里,除个别大型食肉动物外,所有动物睡眠都处于不安全状态,因而要寻找可蔽的藏身场所。
凡是长脚的,都需要睡眠。
在这方面,动物们可谓八仙过海,使尽了各种神通。
毒蜘蛛用的是警戒色,乌龟靠一身坚不可摧的装备,变色龙具有隐身能力,而刺猬则很好地利用了防守反击……
有一个好的法宝当然可以睡得安稳一点,不过大部分动物却没有那么幸运。
其中,个子较小的还可藏身于自己隐秘的巢穴里来躲避危险,个子较大的就难过罗!你只有一个办法:一天到晚不睡觉。
不睡觉?那怎么行?
谁叫你平时不注意减肥!


于是,大象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其中两小时都是站着睡。
马可以一直站着睡,羚羊一出生就时刻警惕着。
长颈鹿每晚一般只睡两小时,短睡的时候,就将脖子和脑袋靠在树枝上。长颈鹿从地上站起要用时一分钟,使得其逃生能力大打折扣,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只得躺个二十分钟。这时候它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唉!死就死吧。
花果山的猴子们早期的生活就与这些大型动物相似,睡眠实在是件很伤脑筋的事情。
我们可以设想,在花果山上,睡眠不足对猴子们来说是多么危险的事情,有了房屋,才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由此可见,住房问题,不仅是关乎到花果山的发展问题,更是命脉问题。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开工啦,开工啦

石猴在花果山当上了美猴王,率领着猴子们快乐地生活了三百多年。
忽然有一天,大家正在喝酒聊天的时候,猴王潸然地流下了眼泪。众猴慌忙问原因,猴王回答说:我们现在虽然不受人间帝王法律的管辖,也不怕凶禽猛兽的淫威,但我们的阳寿终究有限。将来有一天老了,气血不活了,变成了鬼魂,还不是要受阎王老子的管制。一旦我们死了,就没有这么逍遥自在了,这好日子不就到头了?众猴听了这话,也一个个掩面悲啼,俱以无常为虑。


美猴王的这个想法,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自己的好日子能够天天有,一直过下去。猴子的寿终正寝本来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一个新的生命诞生就意味着另一个生命的死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所在。长久以来,花果山的猴子们早已习惯了这个规律,他们生着来,老着去,生命在轮回中一代代地更替。谁也没有察觉到这个过程有什么不合理。
但是,美猴王却感到了忧虑。猴王为什么会突然产生这种想法呢?难道是他一时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猴王产生这样的想法是有原因的。
猴王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这种想法,这从另外一方面也反应出,他这三百年的日子过得实在挺滋润。试想,如果他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而且还相当不顺,经常感到生活的苦闷,怎么会因为自己的寿终而“忽然忧恼,堕下泪来”呢?只有生活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状态中的人,才会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常常感叹:“唉,这日子过得真快呀!”担心自己的好日子就快要到头了。
美猴王的忽然堕泪,正是伴随着“每天喝酒聊天”进行的。所以,他的感受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今朝,忧的是将来。


很多专门研究猴子和猩猩的动物学家们指出,森林中的猴王(猩猩王)通常在它的任期之内,会受到猴群中其他个体的敬畏,享有最高的交配权和食物占有权。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可以从此养尊处优,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仍然占据着它几乎所有的时间。
一只整天为寻找食物和获取食物不停忙活的猴子,是不会有时间来忧虑自己的寿命长短的。花果山的美猴王和普通的猴王不同,他的生活待遇是直接和地主老财挂钩的。
对他来说,参不参加劳动,那纯粹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可以脱离劳动群体,毫无顾忌地成为被敬奉供养的封建贵族呢?
——多余生产力。
也就是说,只有猴子们获取食物的能力提高了,产生了多余的生产力,才能使得猴王无需工作也能获得足够的生活资料。
花果山的猴子原来都是人人平等的,每只猴子都需要参加劳动来获得生存能力。而人人平等同时也意味着,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可以指挥另一只猴子去从事某个专项劳动。每一只猴子都必须学会采野果、摘嫩叶、挖树根,掌握寻找各种食物来源的全部技能。
每一只猴子都必须参与劳动。
而现在不同了,猴王一声令下,谁去采野果,谁去摘嫩叶,谁去挖树根,都有了专项的指配。谁和谁一起干这个,谁和谁一起干那个,那都是猴王一句话说了算的事。


韩愈说的好:“术业有专攻”。有了美猴王的指配,花果山的生产资料很快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优化。
好比说,我是专门负责摘野果的,什么地方出什么样的果子,什么季节产什么样的果子,什么果子比较好吃,什么果子不好吃,那都是我扳个手指头就可以回答的事。谁愿意一起采野果,只要跟着一起来就是了。
任务分工后的数据显示,猴子们的集体劳动远远超过了原有的个体劳动所带来的生产水平。
和花果山的猴子们相比,花果山的其他动物虽然也经常以群体活动的形式出现,比如牛群、马群。但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们采取群居,主要是为了互相起到保护和警戒的作用,用来共同抵御敌人。而对于互相协作,有目的、有组织地获取生活资料,这在花果山还是第一次。
有了互相协作之后,花果山的资源就得到了充分的优化和重组。他们集体出门采野果,通过围捕的方式狩猎,共同制作水里的打捞工具,食物的获取相比较之前变得轻松多了。每个猴子的工作都有了具体的分配。特别是在猴王的英明领导之下,所有的猴子都成了某个领域的专家。
手脚灵敏的去采仙桃、摘异果,爪子锋利的去刨山药、抃黄精,鼻子灵敏的去寻找一些芝兰香蕙、瑶花奇草,还有一些酷爱洁癖的就留下来打扫石凳石桌,管理水帘洞的清洁工作。
如此欣欣向荣,美猴王想不担心自己的寿命都很难。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黎明前的准备

花果山上的协作分工,不仅使猴子们的擅长得到了充分地体现,也使得平均社会劳动的时间大大缩短。生产效率变高了,生活条件也就跟之变高了,猴子们从繁忙的工作状态中解放出来,终于有了自己的闲暇时间。
当然,猴子们的幸福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的自由状态之上的,相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而言,他们的生活水平任然处于野蛮落后的原始形态。
用四句话来概括就是: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取暖基本靠抖,
吃饭基本靠手。
没有来来往往的马车,没有嚣喧的集市,没有家禽,没有橱柜,除了水帘洞额外赠送的石盆石碗,甚至连一件像样的生产工具都没有。


不过,这样的生活已经够让猴王恋恋不舍了,因为至少目前来讲,他已经告别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的劳动生活,一切的食物获取由其他猴子替为代劳了。
美猴王在花果山幸福地生活着,并且希望自己能够一直这么生活下去。如果此时有人送他一颗长生不老丹,说只要吃了这个就能得到永生不灭,估计他的下半辈子也就躲在深山里不出来了。



然而,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正在猴王为长生不老苦苦发愁的时候,列席中跳出一只通臂猿猴,高声叫道:“大王!大王若是这般远虑,真所谓道心开发也!如今五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
猴王显然是急于得到这方面的信息,忙问:“是哪三等人?”
通臂猿猴回答:“乃是佛与仙与神圣三者,躲过轮回,不生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
原来,只要做成佛、神、仙中任何一类,就可以长生不老了。
通臂猿猴的话给美猴王提供了一个新的线索,这个线索马上成为指导着美猴王接下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猴王说干就干,准备第二天就辞别众猴,“云游海角,远涉天涯”。
猴王能当机立断,果断地出发寻求长生不老之方,这的确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也要有个前提,凡事都得讲究客观条件,花果山地域偏僻,生产又落后,又与大陆地区隔着茫茫大海,猴王此时想要离开花果山出去寻仙,他出得去吗?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我们来看看,三百年后的花果山到底已经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首先是信息来源。
花果山自古以来与世隔绝,从未与人接触,神仙们也不光顾,通臂猿猴是如何知道天上地下这么多事情的?
这个通臂猿猴是个什么人物,他怎么会知道做神仙可以长生不老?
只有一种现象可以解释。
在认识大自然的一系列过程中,花果山的猴子会碰到一些令人恐惧和难以解释的事情,诸如狂风暴雨和在漆黑的夜晚看见某种幻象,或者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伴被未知的力量击垮等等,这些难以解释的现象最终导致花果山里的一小部分猴子从劳动大军中脱颖而出,成为研究各种超自然力量的巫师。
这里的通臂猿猴很可能就是花果山的首席巫师。
巫师不仅懂得如何观察星象,而且还会各种占卜,正是由于通臂猿猴掌握了这样的能力,他对花果山之外的事情才有了清楚的认识,知道了除了花果山的猴子和动物外,世界上还存在着佛、神、仙三等名色。
也就是说,此时的花果山不仅在改造自然能力上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也已经具备了认识宇宙万象的能力,不再只是采摘打猎这么简单了。
从某一刻开始,花果山的猴群已经不满足局限于花果山提供的内部资源,他们开始主观性地发现和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从猴王“忽然忧恼,堕下泪来”的状态中,我们可以看出,猴王的生活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幸福之中,整日以“摆开石凳石桌,排列仙酒仙肴”为常态。而这个“仙酒仙肴”就成了花果山奔赴小康生活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花果山上还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食物。
《西游记》第一回中提到,美猴王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生命得到永久的延续,决定云游海角,远涉天涯,寻取长生不老之术。出行之日,群猴不仅为他准备了丰富的水果宴,还“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利用水帘洞的石锅石灶,熬了碗蔬菜汤给美猴王喝。
别小看这一碗蔬菜汤,这在当时可是不得了。花果山上居然出现了炊事班!
这个炊事班是怎么形成的呢?
炊事班的形成条件首先是得有火。
大家都知道,此时的孙悟空还没有出去拜师,并不具备变火和用火的能力,而在此之前的花果山也一直处在与世隔绝的状态,并没有听说过哪一个猴子在人类那里偷学了用火煮菜。那么,在无师自通的情况下,猴子们是如何知道可以用火煮东西吃的呢?


我想,首先是来自于自然界中的大火。
在自然界中,偶尔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燃烧现象。比如雷电,火山,流星,或者某种化学元素露出地面等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燃烧现象的产生,这些燃烧现象一但碰触到秋高气爽的日子,就会变成森林火种,从而引发大面积的森林火灾。
这些猴子很可能在大火之后,将一些残留的火种带回了家,并且首先认识到了火所具有的那些最显而易见的功能。
猴子们发现,火可以通过不断添加柴火来得到延续,到了晚上,火可以驱逐野兽的侵扰和照明,天气冷的时候,火还具有取暖的功能。当然了,这些条件首先要基之于猴子们的社会分工,因为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专门的猴子来不断地用树枝“喂”火,从而也就无法保护火种了。
火种的使用和保护,是导致熟食产生的根本源泉。
在这样的一个条件下,花果山的猴子经过长时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用火烤制各种食品的方法,并通过“教人烹饪”,将这一发明传达给了其他的猴子。
熟食的食用,标志着花果山的猴子像野兽一样“茹毛饮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天晓出发

文明一旦开始,所有的连锁反应就会如法砲制。
这不,花果山上又出现了两个新鲜的事物。而这两个新鲜事物的产生恰恰是导致猴王能够离开花果山的直接因素。
提起猴子,人们总能想起猴子调皮机灵吃水果的模样,好像它们除了水果,别的什么都不碰。其实,它们的主食除了野果、种子和嫩叶外,偶尔也会找些鸟卵、昆虫或者其他小型动物作为美食。但是不管怎样,像花果山猴子那样,带有攻击性地吃食大型动物,却是闻所未闻。
和普通的猴子不一样,花果山的猴子是非常喜欢吃肉的。


《西游记》中第二十八回,孙悟空和猴孙们有这样一句对话:“你们去南山下,把那打死的猎户衣服,剥得来家洗净血迹,穿了遮寒;把死人的尸首,都推在那万丈深潭里;把死倒的马,拖将来,剥了皮,做靴穿,将肉腌着,慢慢的食用。”
对于死去的马匹,猴子们的行为不是扔到沟里了事,而是剥了皮,将肉腌了,慢慢的食用。(这回连盐都有了)
花果山的猴子为什么喜欢吃肉,这里我暂且不作解释。不过,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猴子们能够利用海的优势,很快研制出腌肉的制作方法,这对于猴王乃至花果山将来的命运将是一个很重要的改变。
它反映出一个重要的信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美猴王要离开花果山,光靠些易腐烂的蔬果、树叶肯定是行不通的。想要长途跋涉,远渡重洋,如何解决干粮的制作问题才是出海寻仙的关键。


花果山的三百年是一部无言的史诗,它用短短的三个世纪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社会从野蛮走向文明所经历的那些幽远的蹉跎岁月。
当然,这个初级过程并不热闹,它不像大闹天宫一样,在紧张激烈的喧哗声中被天庭日报登为头版头条,它的所有过程都是在悄无声息的状况下完成的。没有人关注,更没有人津津乐道,有的只是安宁和祥和。
然而,正是这个不紧不慢的过程,却使得猴子产生了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最终萌发了他寻访神仙的梦想。
这一天,美猴王早早地起来,吃过早餐,兴奋地把猴子们都叫过来:“小的们,替我折些枯松,编作筏子,取个竹竿作篙,收拾些果品之类,我将去也。”准备像哥伦布一样去发现新大陆。
原来,经过三百年的风雨飘摇,花果山已经发明了木筏这种水上交通工具。


木筏是怎样发明的,现在已经很难考证,也许是某只猴子的灵感突发,也许是一群猴子共同努力的结果。它的产生来源于一个重要的决策:猴王给他们的任务进行了分工,一部分猴子被派到水里去寻找食物。
花果山的地理位置为猴子们的水产事业提供了最优越的条件。地处大海之边,山中还有一股很好的涧泉。处在这样一个优越的环境里,如果不好好加以利用,那真是白白浪费了这块黄金宝地。
《淮南子·说山训》上说:“古人见窾木浮而知为舟”。在花果山,像木头漂浮在水中这样的事件肯定不在少数,猴子们很容易就会注意到这些浮性物体所具有的特殊性能。他们会爬上去,把木头当做运载工具。当然了,这个时候的“舟”应该还只是一块简单的木头而已,没有进行过任何凿刳,与真正的舟筏还有很长一段差距。
不过没关系,花果山上什么都缺,就是不缺时间。通过漫长的时间摸索和研究,猴子们终究都会得出一个结论:一块木头的浮力有限,而且很容易失去平衡,但只要把几根木头一起捆绑起来,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于是,筏就产生了。
筏是一种较简便的水上运载工具,它的制作要比独木舟更容易。由于它易于取材,制作简便,能多载,行驶平稳,又不怕水浅急流,很快就成为了花果山最流行的水上交通工具。
有了水上交通工具,加上现成的干粮,猴王终于可以突破茫茫大海的险阻,扬帆远航,出去寻找神仙了。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第二章 上学路上

一、出来混,都得交学费

人间生活的第一堂课

美猴王坐着木筏出发了,因为他计算着自己也该上学了。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长生不老的福利,他决心漂洋过海去寻找他的神仙老师。
和每个上学的孩子一样,美猴王上学也是要交学费的。这个学费就是暂时放弃他的王位。
有人说,暂时放弃王位有什么好纠结的,我要是孙悟空,我也会这么做。反正回来还不是一样当美猴王?
不,远非那么简单。
孙悟空回来后继续当他的美猴王是因为他学成归来了。如果没有学成呢?做生意是要有风险的,寻求长生不老又不能确保一定成功,如果他在外面找了十几年都没有找到,回去之后一事无成,这个王位还会给他留着吗?


花果山有了等级观念之后,猴子们对权力的欲望也变得不一样了,美猴王十几年都不在位,花果山上会发生多少的变故?俗话说,人走茶凉,当权者离开自己的岗位这么多年,谁还能保证大家一直对他这么重视?如果没有学到技压群雄的能力,石猴只身一人回到花果山,说不定就会轮到蹲冷坑的命运。
所以说,美猴王这个学费交的是不低的,不但不低,而且是相当的高。
对美猴王来说,此次学艺,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一旦失败,就可能什么都没有了。
美猴王孤身一人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这十几年的风霜雪雨是怎么过的,只有他一人知道。出来没有介绍信,也没有亲戚朋友可以投靠,干粮很快全吃光了,口袋里瘪的只剩下布料。没有了众猴子们的拥护,没有了生活资料的供给,此时的石猴连一个手无寸铁的山鸡都不如。
我们都知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对于过惯了好日子的美猴王来说,这苦日子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十几年在外漂泊,说不想家,那是唬人的,美猴王在外头漂了这么久,肯定也有过打退堂鼓的念头,可是不能回去啊,回去怎么面对江东父老啊。
美猴王九窍通灵,一定也对可能承担的风险深思熟虑过,可是他“拿得起,放得下”,对于去留的决定,一点也没有磨磨唧唧、留恋不舍的样子,事出第二天就整装出发了。
从中可以看出,猴子做起事来还是蛮有魄力的,至少不是优柔寡断的那种,也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散发的魅力,使得在众多读者的内心深处烙下了一个永不退缩的齐天大圣——孙悟空。


猴王离开花果山后,在外面一直漂泊了十几年。此次出行,由于通臂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的具体位置,美猴王的求学之路可谓充满了未知数。这个求学过程十分艰辛,猴子跑了很多冤枉路,辗转了那么多年,也一直没有探听到有关神仙的下落。寻访神仙的过程实在不怎么顺利。
当然,猴王在找到真仙之前,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这次出门远行,让猴子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花果山外,还有一个更庞大的社会群体。知道了什么才是“经济、哲学、艺术、贸易、农业、技术……”,什么才是复杂的社会网络体系。而这个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猴王入道之前的必修之课。
美猴王一直是在花果山长大的,从来没有接受过来自人类的各种行为礼仪或者举止方式。他刚到南赡部洲,就像个初生的孩子,什么都觉得好奇,什么都觉得新鲜。他见人捕鱼,他也学着捕鱼,他见人打雁,他也学着打雁,捣罐、淘盐,穿衣、作揖、说话,一切学习都从模仿开始。
他也很调皮捣蛋,走到众人近前,弄个把戏,妆个掞虎,学熊孩子那样把那些人吓得丢筐弃网,四散奔跑。他还“将那跑不动的拿住一个,剥了他的衣裳,也学人穿在身上,摇摇摆摆,穿州过府”。
石猴此时的习人礼、说人话,只是从外在的层面模仿人的行为,是一种好玩的举动。正如小孩模仿大人的行为时,常常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而不是那么做,只不过是跟着做罢了。当然,在很多情况下,其实大人也不一定完全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
石猴还不知道,他的行为其实已经无意中触犯了人间的律法。你想,随随便便地就剥了别人的衣服,这家伙的举动岂不是抢劫行为?


不过,不管石猴做过什么,或者说对他人的生活造成过什么影响,人类生活的影子已经深深烙印在猴王的心中,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在这个人类社会中,他尝受到的是一种与花果山完全不一样的观念。有商品,有街市;有文化,有教育;有表演,有娱乐;有道德,有法规。生活在那里的每一个人都必须遵循“规矩”的原则,不管你是上街买东西,还是出门寻访朋友,你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人的影响之下或影响他人之中。
举个例子,比如说撒谎。
人类的每一天都在撒谎。每当我们认为需要撒谎的时候,我们就会那样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并习以为常地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相互的谎言。
比如,两人见面时通常会说,你好福气啊,你真年轻啊,你今天穿的衣服好漂亮啊。即便是人家长的很丑,见了面通常也是“帅哥”、“美女”这样的称呼。这个世界,我们需要谎言,并且能够适应谎言,因为那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
人与人交往,有时候是非常微妙的。经常说话拐弯抹角,需要察言观色,如果处理不好,就会适得其反。
如果你问他:“吃过饭没有?”他说:“吃了!”其实他根本没有吃,因为你听到他的肚子一直在咕咕地叫。如果是选举,有人去请他,他一定会再三推辞:“唉!我不行啊!我哪里够资格?”其实如果你真不请他的话,他会记恨你一辈子。
美猴王在人群中学到的第一件要事就是如何去把握人与人之间的社际交往。这是他步入人类社会的必修课。没有这种交往能力,估计即使到了神仙的山脚下,也遇不到真正的神仙,即使找到了神仙,也不一定能从神仙那里学到东西。
所以。必须得学。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猴王是聪明的,他在人间社会的时间没有白呆,很快,就学得有模有样了。
不仅学会了谦恭,还懂得了如何拍马屁。
譬如,在方寸山上,他遇到一个在林中砍柴的樵汉,猴王近前叫道:“老神仙,弟子起手!”那樵汉慌忙丢了斧子,转身答礼道:“不当人,不当人!我拙汉衣食不全,怎敢当‘神仙’二字?”猴王道:“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
“你不是神仙,如何说出神仙的话来?”一句话说的人家樵夫心里屁颠屁颠的,乐得赶紧给他点道指路。
后来见到菩提祖师,美猴王毫不思索地就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
美猴王在花果山时,只有别人拜他,没有他拜别人。如 了学,突然将身份转了180度的大弯,见了老师就倒身就拜,而且磕头不计其数,拜师虔诚之心日月可表。
可见,这几年他在市井乡里还真不是白混的。


美猴王在南赡部洲朝餐夜宿,蹿城郭,游街巷,足足呆了八九年有余,一直与神仙佛道无缘。
猴王一心想要访问佛仙神圣之道,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可是在南赡部洲转悠了这么久,也没听说过哪一个地方盛产神仙。
这些神仙到底都躲在在哪里呢?
答案就在南赡部洲的人群里。
南赡部洲的人间生活是美猴王上学路上的第一站。通过对人间生活观察模仿,美猴王已经初步掌握了人与人之间应该把握的尺度。这个尺度不仅可以帮助他顺利拜师成功,而且也是帮助他成功找到神仙的关键。
因为出来的时候通臂猿猴没有告诉他神仙具体在哪里,而他又没有幸运的如八戒那样,受到哪个神仙眷顾,主动来找他。所以,要找到神仙的住所就必须通过世人们的指引。
而要通过世人们的指引,他首先必须接近人类。只有接近人类,并且亲近人类,才有可能从他们口中了解到了许多有关神仙的知识。诸如神仙喜欢说什么话啦,喜欢住在什么地方啦,神仙们平时都做哪些事情啦之类的等等。
通过与人类的亲密接触,他最终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
经过街坊邻居们的详细介绍,他终于明白,原来神仙们都喜欢清静,不愿住在人烟嘈杂的地方。南赡部洲是一个闹区,这里不可能生产神仙,神仙只会住在海外小岛或某个深山老林里,只有到人烟稀少、清丽幽静的地方去寻找,才可能有机会碰到。
于是,他又独自做了个木筏,飘洋过海,跑至西牛贺洲去了。
有了前面八九年的来回奔波和总结经验,这次他吸取了教训,一进西牛贺洲就专门朝着高山林麓的方向跑。他用从人类那里学来的风水学,对所过之山进行了勘察,最后在一座千峰排戟,万仞开屏的高山处停留了下来。
他感到此处“起伏峦头龙脉好,必有高人隐姓名”,于是沿着山路风一样地往上跑。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只是年少衣衫薄

这回猴王很幸运,不仅很快地找到了一个神仙,而且还是一个本事很大的神仙。
菩提祖师正巧在这方寸山上招弟子授学。
等到祖师收纳猴王为徒弟之后,就开始问他:“你姓什么?”
菩提本想问他的来历,猴王却把意思理解错了,以为师父要当着众人的面对他进行测试,考察他的性格脾气如何。他忙回答道:“我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一生无性。”
猴王说自己性格很好,从来都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如果有人要打他左脸,他一定伸过右脸继续让他打。遇到他人暴脾气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跟人家道个歉,赔个不是”。


没想到啊,没想到,猴王竟然还有这么好的脾气!
这实在是跟我们印象中大闹天宫时的齐天大圣差得太远了。印象中的齐天大圣别说一生无性了,就算是勉强让他道个歉,说声“对不起”,那也是极为难得的事。他喜欢动不动就闹,稍有不顺心就跟人干架,王母的蟠桃宴他都敢捣乱,玉帝的凌霄宝殿他都敢闯,还有什么事情不敢做的。这猴王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低调谦卑之人。
那么,是不是猴王为了通过菩提的测试,故意说谎呢?
也不尽是。猴王说自己低调还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
猴王不是普通人,与平民百姓不同,他的手下管理着四万七千多只猴子,要说一点脾气都没有,那是骗人的。但是猴王在外漂流了十年之久,失去了众猴子的拥侍,没有地位,没有势力,只身一个人在外,加上什么本事也没有,不低调又能干什么呢!生活渐渐消磨了他的本性,不得已,只能夹起尾巴做人。


楼主:野蘑菇2020  时间:2020-12-15 08:47:58
猴王说自己“一生无性”,显然是有点托大,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将来会有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其实猴王特别爱面子,容不得他人口中的非议,就像在取经路上只要有人提起“弼马温”这三个字,他一定会很恼火一样,他说的“无性”并非他的本性,而只是暂时的。
猴王的“无性”充分地反映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他在南赡部洲的日子过得并不很好。
岂止不好,简直是非常糟糕。猴王的“无性”充分表明了他在经过很多挫折之后,为了息事宁人、少惹麻烦,不得不装出一副可怜巴巴的样子,对别人的侮辱和欺压视而不见。所以只能是“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
猴王并非一点脾气也没有,在他口中的“不嗔不恼”并非性格使然,而是长期迫于生活环境的压力。对于南赡部洲的人类来说,他既是异类,又是个弱势群体。搞不好跑到大街上还被人家当做妖怪追打,弄得到处抱头鼠窜。在这样一个生活环境下,他说话做事怎么还能够硬得起来?
所以,此时的“无性”并不能说明他修养有多高,脾气有多好,多半是一种无奈的表现,这与后来成为斗战胜佛时的“不嗔不恼”完全属于两种不同境界。


就像当年的吴承恩,父亲吴锐在世的时候,他是公子哥,从来不过问家里的收支状况,身上缺了钱直管向家里要。父亲死了之后,家境就发生改变了,为了想要继续考取功名,他不得不把自家上百年的老字号花边店转让出售,同时还得养活家中的三个女人(据说两母一妻,很可能还裹着小脚,没法干活)。
尤为糟糕的是,由于吴承恩的家庭都是几代单传,他根本得不到叔叔伯伯和兄弟们的资助。在那个年代,像他这样势单力薄的家庭是最容易受到族人们的欺负的。
吴承恩既不会干活,又没有做生意的头脑,连年的科举失败,让他的心境变得尤为悲丧。由于当时没有手机电话,每次落榜的消息还不能第一时间通知家人,使得这些失败的痛苦在回来的路上都要分几次来品尝。
看着自己的同窗好友一个个都做了举人进士,功成业就,自己却越来越像个穷秀才,当年的雄心也被一次次地消耗殆尽了。
此时的吴承恩哪里还有心思与人争强斗胜。


楼主:野蘑菇2020

字数:127424

帖子分类:天涯杂谈

发表时间:2020-10-31 18:52:46

更新时间:2020-12-15 08:47:58

评论数:10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