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在明朝的也有类似的规定:
(洪武)二十四年六月,定官司民房屋,并不许盖造九五间数及歇山转角、重檐重拱、绘画藻井、朱门红窗……公候伯前厅中常后常各七间,门屋三间,俱用黑板瓦盖……
由此可见,无论是清代还是明代的公候府邸最多也只允许建造四道门,试想宁国府这样的官员家庭,有什么资格在家里有九道门呢?既然作者写了这么古怪的内容,应该说这其中必有缘故!贾瑞照“风月宝鉴”的故事知道:《红楼梦》一书有正反两个故事,作者强调一定要看其中反面的故事,而宁国府有九道门这样的写法应该就是反面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说,宁国府不是一般的官员家庭,应该是影射皇帝家,是皇宫!所以才叫“贾家”,指的是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虚构出来的人家。霍国玲还将宁国府这九道门一道一道的与北京故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能够很好地对应上!让人很是惊呀。大家可参考她的《红楼解梦》一书,能够看到其中的详细分析过程。而在第三回黛玉进贾府的描写中,有这样一段也证明了这一猜测:
(黛玉)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这里提到黛玉从荣国府正门边上的旁门进入,要走“一射之地”,而且居然并没有到达终点,而是转弯以后换了几个小厮又抬起轿子接着走!这得多大的院子呀!什么是“一射之地”呢?是指射出一只箭所能达到的距离,约相当一百二十至一百五十步。古时五尺为步,那时五尺约等于现在的四尺。“一射之地”最多不超过两百米,大约一百五十米到两百米之间。也就是说黛玉进了旁门以后,居然又往前走了近两百米的距离!真是庭院深似海呀!想必有人想从墙外用箭往里面射也是无法射到院子里面核心的位置的,哪个古代人家的大门距离里面的庭院有远的距离呢?我去过和绅和大人家参观,也就是北京的恭王府,作为“二皇帝”,他家虽然也非常富丽堂皇,可比起皇宫来实在是小得很,从一边的院墙到另一边的院墙也到不了“一射之地”!想想和大人的地位,也没有混到贾家这么大的份上,那贾家到底是什么级别呢?为什么他家能大到如此地步呢?很简单,天底下也只有皇帝他们家才有可能这么大!也就是说荣国府的正门应该对应着北京紫禁城的午门,进了午门以后往北要走很长一段才能到下一道门,这道门就是太和门,而这两道门之间的距离应该是一百五、六十米,正合了“一射之地”!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结论:作者肯定是对皇宫的建筑很熟悉的,至少当年进去过紫禁城!另外书中还有一些词汇用得很值得我们深思,比如下面这些地方:
尤氏出送至大厅,只见灯烛辉煌,众小厮都在丹墀侍立(第七回)
左昭右穆,男东女西;俟贾母拈香下拜,众人方一齐跪下,将五间大厅,三间抱厦,内外廊檐,阶上阶下两丹墀内,花轩锦簇,塞的无一些空地。(第五十三回)
大家看,这里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用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黄沙难梦绿 70楼 2014-05-21 18:45:59
不知楼主是否看过张晓琦先生的《红楼谜话》一文?我觉得此文的论证还是合理的。
-----------------------------
我没有看过,听你说完以后我百度了一下,看到介绍中有“顺治、皇太极”之类的词以后我直接关掉了,要知道所有在“红学家”框架下的研究成果都是走火入魔,都看似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你一定要记住:中国的“红学家”是反“红学”的!
我的研究果不是合理不合理的问题,而是320年来唯一正确的答案,是“红学”的终极结论,这一点是不容怀疑!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丹墀”。“丹墀”,一共有两种含义,百度上是这样解释的:
一、指宫殿的赤色台阶或赤色地面。如汉朝张衡 《西京赋》:“右平左墄,青琐丹墀。”《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俯视兮丹墀,思君兮履綦。” 颜师古 注引 孟康 曰:“丹墀,赤地也。”《宋书?百官志上》:“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 唐 李嘉佑 《送王端赴朝》诗:“君承明主意,日日上丹墀。”《说唐》第五十七回:“ 叔宝 来到丹墀,三呼万岁。” 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 泰伯 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
二、指官府或祠庙的台阶。如《说岳全传》第七回:“旗牌官领命,将五人传入,到丹墀跪下。”《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泰伯祠’三座门。进去一座丹墀。左右两廊,奉着从祀历代先贤神位。中间是五间大殿,殿上泰伯神位,面前供桌,香炉、烛台。殿后又一个丹墀,五间大楼。这样看来“丹墀”在《红楼梦》中的用法显得牵强,因为“丹墀”多用于宫殿、官府、祠庙之所,而在《红楼梦》中“宁国府”则是居住的宅第,是住家而已,怎么可能用“丹墀”这样的词汇呢?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中,“丹墀”出现一百九十三次,专属宫殿或帝王祠庙。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所以从正史的角度来看,形容贾家用“丹墀”这样的词汇,这是明显的僭越!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呢?这只能从小说所隐写的背面的故事来理解,也就是说贾家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员家庭,而实际上隐写的是皇帝家,是皇宫!再有,请大家注意在第十回里,秦可卿生病了,有这样一段描述:
旁边一个贴身伏侍的婆子道:“何尝不是这样呢。真正先生说的如神,倒不用我们告诉了。如今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老爷瞧着呢,都不能的当真切的这么说。有一位说是喜,有一位说是病,这位说不相乾,那位说怕冬至,总没有个准话儿。求老爷明白指示指示。”
在秦可卿看病的情节中,婆子居然说:“我们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都来瞧过!谁家能有这么多太医呢?如果贾家是个官员家庭,肯定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请这么多太医来看病!更何况这里说的是“我家里现有好几位太医”!而“红学家”认定的作者是所谓“曹寅”家就更不可能了,一是他家远离京城,就算能请到太医,也不可能请这么多人一起长途跋涉南下江宁给他家人看病,再有曹家只不过是“江宁织造”而已,也就是皇家的买办,为皇宫采购服装纺织品之类的,品位应该很低,估计连参政议政的资格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能找几个太医给家人看病了!所以作者是曹寅后代的理论不值一驳。唯一合理的解释是:贾家确实应该是在影射皇帝家,也就是北京的紫禁城!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然而前面提到的民间“红学家”霍国玲认为贾家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这一结论是大错特错,因为我们都知道贾家的结局是很悲惨的,从前八十回里出现的各种伏笔中我们可以知道贾家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忽喇喇似大厦倾”、“树倒猢狲散”这样的场面,试想作者无论是生活在清朝的“顺、康、雍、乾”哪个时间段中,他们都不可能看到清朝的皇宫有这样悲惨的情景,除非他们能活到1911年辛亥革命看到清朝的灭亡!也就是说贾家不可能是在影射清朝的皇宫,而从作者所在的年代来看,他们能看到皇宫有如此惨烈的下场的,只有可能是明朝皇宫,也就是说贾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
由此看来作者以贾家来影射明朝皇宫,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是用“以家寓国”的方式来描写明末清初那段改朝换代的历史,所以四大家族“贾王薛史”是谐音“家亡血史”之意,暗指本书描写的是“国破家亡的血泪史”!这也说明此书的作者应该是明朝的“遗民”,真的是这样吗?书中还有其他的证据表明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明朝吗?既然有九道大门的宁国府是在影射明朝皇宫,那宁国府的统治者就应该影射着明朝的某位皇帝才对,我们首先看看宁国府中一个很奇怪的人,他就是辈份最高的人:贾敬!这个角色故事很少,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
长名贾敷,至八九岁上便死了,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余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唤贾珍,因他父亲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让他袭了。他父亲又不肯回原籍来,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们胡羼。
后来这个长期不管家事一心在修道的贾敬居然吃仙丹中毒而亡!在第六十三回里是这样描写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正顽笑不绝,忽见东府中几个人慌慌张张跑来说:“老爷宾天了。”众人听了,唬了一大跳,忙都说:“好好的并无疾病,怎么就没了?”家下人说:“老爷天天修炼,定是功行圆满,升仙去了。”……大夫们见人已死,何处诊脉来,素知贾敬导气之术总属虚诞,更至参星礼斗,守庚申,服灵砂,妄作虚为,过于劳神费力,反因此伤了性命的。如今虽死,肚中坚硬似铁,面皮嘴唇烧的紫绛皱裂。便向媳妇回说:“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烧胀而殁。”众道士慌的回说:“原是老爷秘法新制的丹砂吃坏事,小道们也曾劝说‘功行未到且服不得’,不承望老爷于今夜守庚申时悄悄的服了下去,便升仙了。这恐是虔心得道,已出苦海,脱去皮囊,自了去也。”
很早就有人发现这里居然用“宾天”这个词来形容贾敬之死!要知道这应该是用于皇帝死亡的专用名词,这可太让人吃惊了!在二十五史(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里,“宾天”出现二十一次,专指帝王或皇太子、皇后之死,这说明前面提到的“丹墀”和这里“宾天”在正史中是专用词汇,即均是皇室专用。其实如果你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贾敬这个角色身上的描写非常像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我们首先看:“贾敬”与“嘉靖”是谐音!嘉靖皇帝一心求长不老术,国家兴衰得失,他全不管,根本不务朝政,成了撒手掌柜的了,这一点跟贾敬就很象;由于嘉靖皇帝长期服用丹药,导致他身体越来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终于因吃仙丹驾鹤西游去了,他的这个死法跟贾敬也一模一样!这样看来,宁国府不但是在影射明朝皇宫,而且这个皇宫中居然还有跟嘉靖皇帝如此相似的人物,怎么会是这样?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那小说中的故事应该是发生在什么时代呢?到底应该是明朝还是清朝呢?在第一回里对书中故事发生的朝代有这样的介绍:
然朝代年纪,地舆邦国,却反失落无考。〖甲戌侧批:据余说,却大有考证。〗〖蒙侧批:妙在“无考”。〗
从这两条批语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只不过是作者的一个托辞而已,而这个“大有考证”肯定不是指所谓的曹寅的干儿子骚扰驿站而被抄家这样芝蔴大的端不上台面的如此丢人的破事!试想这样的事能叫“大有考证”吗?估计除了曹家自己人闲得没事去考证一下,谁还去考证呢?而上一节的一条批语中提到过“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暗示我们《红楼梦》应该是正史书,也绝对不是曹家惨遭抄家这样的野史,而应该是隐写的正史!是一个实在无法公开直说的正史!
在第七十八回里关于林四娘的故事就可以把故事发生的背景锁定在崇祯年间,这也是个明显的朝代标志!也就是说小说的故事背景应该发生在明朝!再有在第十四回秦可卿葬礼上有这样的描写:
前面铭旌上大书“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庚辰眉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诰封一等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享强寿贾门秦氏恭人之灵柩”。
大家仔细看一下“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朝代呢?是康熙朝?雍正朝还是乾隆朝?好像都不像吧?连批书人都称之“奇甚妙甚”!这有什么妙的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其实早有人看出这里写的这个朝代更像是描写明朝!我们看:“奉天”自然是指皇帝圣旨中常提到的“奉天承运,皇帝召曰”里的“奉天”,“洪建”应该是指明朝的“洪武、建文”两朝,而“兆年不易”似指“万历”朝!这不都是明朝的暗示吗?我的这个猜测会不会缺少证据、不着边际呢?没想到我居然找到了有力的旁证!
早期的《红楼梦》是以钞本的形式存在的,到了1791年,程伟元、高鹗合伙将流传于世的钞本《红楼梦》(八十回)和他们搜集、补续的后四十回稿子进行整理,经过“细加厘易,截长补短,抄成全部”,付梓问世,世称《程甲本》。第二年,《程甲本》又经过程高二人“准情酌理,补遗订讹”后,再次印行,世称《程乙本》。自从《程高本》在社会上出现后,它基本上取代了钞本《红楼梦》,在广大读者中流传。从钞本到印本,《红楼梦》前八十回的原文,曾经过几次大的篡改。从《程甲本》问世到《程乙本》印行,时隔仅七八个月的时间。程伟元、高鹗又一次对原著进行了篡改。清代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是十分严酷的,而书中有很多刺眼的内容,肯定为当时满清统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程伟元、高鹗进行的删除或改动却为我的研究提供有力了证据,也就是说他们为我指明了哪些内容是有问题的、是露骨的、是“清朝的广电总局”所坚决不能容忍的!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在《程甲本》和《程乙本》中发现:“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这句话都给删掉了!更能说明这里说的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这应该是在描写明朝!如果这里指的是清朝的康熙年间,雍正年间,或者乾隆年间,那为什么不保留下来呢?程伟元、高鹗如此处理的结果还不明显吗?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量呀!他们的这一做法严重地支持了我的理论,这也是《程高本》对世人的巨大贡献!于是我们知道他们改动的东西多半是有问题的,这也为我们发现更多的有力证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在第四十回里的“牙牌令”的情节中,史湘云说了一句:“双悬日月照乾坤”!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有些所谓的学者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以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所谓的两个“皇帝”,所以这两句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这样口无遮拦不负责任的大嘴学者真是有些“思维奔逸”的表现!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是不是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满清的康熙和乾隆年间的事挨不上边。其实 “日月双悬”这个词是南明小朝廷时期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那这些著名文人经常说的“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其实“日月双悬”有两重含义: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作为当时的文人他们都是支持的,因为毕竟都是汉人的政权!所以黛玉说的“双瞻御座引朝仪”我们也就很容易看明白了。另外在第一回有这样一段描写: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甲戌眉批: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fisherworld 83楼 2014-05-21 22:09:02
楼主果然奇才,不过对其他红学研究者不要太过贬低,姿态放低点不是坏事
-----------------------------
谢谢你的提醒,也谢谢你的夸奖,要知道我这部分开始的内容只是开胃小菜,真正大头的猛料还没开始呢!@fisherworld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danreal 84楼 2014-05-21 22:19:56
不过瘾啊
-----------------------------
呵呵,我写得太快,所以错误比较多,所以我现在边整理边发。不过相信后面的内容比一开始精彩多了,会让你过足了瘾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音有误周郎顾 87楼 2014-05-21 22:41:22
不喜欢红楼梦,是因为看不懂,更不喜欢红学专家的分析。不过楼主的分析还是令人眼前一亮,只是低调些好
-----------------------------
谢谢你的劝告,我会听取你的建议的。现在就眼前一亮呀?要知道后面的内容更精彩,相信我到时候你肯定会成火眼金睛的!哈哈!@音有误周郎顾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学无止境_007 88楼 2014-05-21 22:42:23
贾敬是嘉靖 那隆庆 万历几后面还有好几代呢 完全对不上啊
-----------------------------
你的问题很好,不过要知道此书之所以又叫《红楼梦》,这个“梦”其实就是指现在我们所常说的“艺术加工”,在这个艺术加工的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太多让人想不到的手法,在我后面的文章中大家就会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怪异思想,你可以说是很高超,但也可以说是很变态,如果作者生活在现在,肯定是个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或者是个变态诗人。
书中不但采用了“时空错乱”、“时空穿越”这样极其超前的写作手法,甚至连人物的性别都很错乱!所以千万别以一根筋的思路来看此书的反面故事。又比如贾家居然是在影射明朝皇宫,你能想象得到吗?
希望你坚持往下看,到时候你肯定会大彻大悟的!更会惊叹作者是古今中外最牛的作家!
@学无止境_007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许褚战典韦 94楼 2014-05-22 00:15:11
才看了第一段前几句,真你妈看不下去了,这楼主不知道是哪个sb,一上来把别的红学研究者全打死,不知道楼主哪里来的资本?狗屎文章,都别来看
-----------------------------
你都没有往下看,所以自然不知道哪来的资本了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V哥掰谎 36楼 2014-05-20 20:11:57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
-----------------------------
@安逸晨2013 109楼 2014-05-22 09:08:53
后面几个都是指时间,这个也需要避讳吗
-----------------------------
是呀,如果自己的长辈的名字中有,肯定要避讳呀,如果必需要用到这个字,那写的时候要缺笔画。在第二回中黛玉避讳自己母亲的名中的“敏”就是这样,或者发音改掉。百度上说:避讳是我国历史上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习俗,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如遇应讳的字,不能读本音,要“改读”或“换说”,称为“读白”。
比如苏州有个“虎丘”,结果清朝统治者说犯了孔子的名讳“丘”字,于是清朝的时候改为“虎邱”,用了很久。
最变态的是皇帝的名讳,比如苏州有个“玄墓山”,其中的“玄”字是康熙的名讳,康熙叫“玄烨”,所以只好改成“元墓山”!
有一味中医叫“玄参”,后来只好改成“元参”,现在一直没改回去。
乾隆的名字更可恶,叫什么“弘历”,所以人们只好把繁体的“历”字改成别的写法,更象是错别字。建议你去查查,我以前研究过,感觉很有意思。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这条批语中提到的“南直”指的是什么呢?顾祖禹《二十一史方舆纪要》记载:“南直”为明朝应天府直属,相当于现在江苏、安徽和上海三地,是“南直隶”的简称,“直隶”为明代行政区划名称。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称应天府。他将国都所在地的区域,划归六部管辖,也就是说,直接隶属皇帝管辖,因而称为“直隶”。明成祖后来迁都顺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于是改北京、天津、及河北一带为直隶,而南京仍设六部,称“南直隶”。“脂批”中的“南直”一词无疑是指“南直隶”,即指当时称应天府的南京。“南直”显示批书人称谓地名的习惯,必然是明末清初之人,因为到了明朝灭亡以后到了清朝不再有“南直”这个特别行政地区了,也就不再用这个名称了,“南直”这个称呼也就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快地消亡了。而“红学家”们论证出来《红楼梦》的成书时间为1754年,距离崇祯皇帝之死的1644都有一百一十年了,过了这么久了谁还会对“南直”这样的老称号有印象呢?要知道新中国将“北平”改名为“北京”的二十年以后,就几乎没有人再提“北平”这个旧名了!如果不是现在的影视业发达,拍摄了很多关于解放前的战争电影,我估计现在的人根本没有谁会记得北京以前曾经叫北平了!而我们现在距离北平改名为北京的时间不过才六十多年,而在资讯远不如现在发达的明清时期,谁还可能记得一百多年前就已经不再使用的旧地名呢?“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指的就是明末一段史实而已。当时满清意外入关,定都北京,北方各地看到满清狼虎之师来者不善,纷纷献城削发,北方六省相对而言并无过多杀戮,但南方冒出史可法顽强抵抗的势力,激怒了满清的统治者,于是在吞并南明江南七省的过程进行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十八年来一共杀掉汉人五千万以上,当时的场面真是惨绝人寰令人震惊!所以“南直召祸”指的是明末南方七省的灭顶之灾。如果没有“脂批”点明于此,我们根本不会明白书中一开始写的这场大火的本意,在残酷的“文字狱”恐怖之下,这是作者不得不采取这种隐晦的笔法。正因为我们的“红学家”错误地将成书的年代定为乾隆年间,所以才根本无法合理地解释这条批语。不过人家是专家,所以可以对这样的质疑根本不与理采,因为他们也实在是无法回答,也只能采用回避的做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maqi01201 117楼 2014-05-22 10:52:40
日还有许多所谓的专家靠着编
-----------------------------
是呀,人家是专家,把握着话语权,我们能有什么办法。中国的“红学家”都是用贾瑞式的看书方法!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其实对于普通《红楼梦》爱好者来说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判断小说的故事背景:我们仔细看一下书中人物的穿着,有哪一个像是清朝人的打扮呢?无论从关于《红楼梦》的电影还是电视剧来看,大家可以仔细回忆一下,一点清朝的影子都没有!无论是王宫贵族还是普通宫员,完全都是汉人的打扮,要知道影视剧中的造型可不是现在人自己随便发挥的,都是依据书中的描写设计的。再比如第一回《好了歌》里有这样一句: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而这个“笏”是指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也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大明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执象牙“笏”,五品以下不执“笏”;从清朝开始,“笏”板废弃不用了,那为什么贾家会有大量明朝时才用的而清朝以后不再使用的“笏”呢?不但有,而且还“笏满床”,谁家会有这么多呢?答案不是很简单吗?

在第五十二回里那个“外国美人”的诗中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句子,在“甲戌本”第十三回里有这样一个批语:
〖清,属水〗
这样看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昨天是朱明王朝的旧梦,今天却是在满清统治的国家里了”。于是我们忽然明白:原来《红楼梦》这个书名的意思是指“朱明王朝的旧梦”!有位叫陈子龙的抗清志士写过这样的诗句: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原来这应该就是《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历!居然与“明亡清兴”的历史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实在是让人难以置信!在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里提到的“悼红轩”,表面上看是指怀念自己以前的“红颜知己”,就像作者在第一回里有这样的描述那样:
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作者托言,原当有自。受气清浊,本无男女之别。……”
其实这只是书中表面的故事,而实际上“悼红轩”是指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宝玉在大观园里往的地方叫“怡红院”,这里的“怡”字是指“怡心、喜乐、高兴”之意,所以“怡红院”的意思就是“见了红便心怡”!自然是也是暗指强烈的思念明朝故国之情。这就是《红楼梦》典型的“一喉二歌”的手法,什么叫“一喉二歌”呢?在石头记钞本中有一个《戚续本》,在此本开始处有一段清代文人戚蓼生写的序: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也,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夫敷华掞藻、立意遣词无一落前人窠臼,此固有目共赏,姑不具论;第观其蕴于心而抒于手也,注彼而写此,目送而手挥,似谲而正,似则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
“一喉二歌”就是指一个喉咙里居然可以唱出两首歌来,戚蓼生的序大概的意思说:以前他听说过有人能够同时唱两首歌,一首歌从喉咙里发出,而另一首则是从鼻子里发出(难度那是相当的大)!也听说过有人能用两只手同时都能写字,左手能写楷书,右手能写草书,但这些神奇的技艺从来没见过!然而这样的奇事居然出现在《石头记》一书之中!看来戚蓼生算是看懂此书了,因为他还提到了“如春秋之有微词、史家之多曲笔”,这自然是指此书本很特别的史书!其实“一喉二歌”的情况在书中几乎到处都是,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正反两面的故事都是“一喉二歌”的经典之作,也是汉语一字多音多意所产生意想不到的极其独特的结果!更是我们研究“红学”的一大乐趣所在!同时我们也能够慢慢体会出作者在创作此时的时候面临多么大的政治压力呀,肯定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将一段历史隐写在一个情色的故事之中,而更让人惊呀的是:虽然三百年来人们一直只痴迷于此书的表面故事,但实际上其背面隐写的故事更精彩!这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大家就能充分地体会到。

楼主:V哥掰谎

字数:69287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4-05-20 20:43:00

更新时间:2020-11-11 23:05:45

评论数:209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