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舞文弄墨 >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天涯头条〗百年红学丑闻,揭秘《红楼梦》中明亡史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那此书的另一个书名《风月宝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很严酷,连汉人读“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这样的唐诗都有可能获罪,所以作者自然在行文用字的时候肯定倍加小心。其实《风月宝鉴》中的“风月”表面上看是指男女那方面事,但实际上另有所隐,按照“一喉二歌”的思路来看:“风”字即“清风”,可以解为“满清”,而“月”字即“明月”,可以解为“大明”,“鉴”字本身是指镜子,“以史为鉴”的意思是说把历史当作一面镜子为后人提供参考借鉴。所以《风月宝鉴》这个书名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指“明亡清兴、改朝换代历史为我们提供的借鉴与反思”!这就是《红楼梦》这本书反面故事的主旨,此书根本就不是一本爱情小说,而是一本隐写的历史!在第五回仙曲中《红楼梦引子》里有这样一句: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这又是何意呢?“怀”是指怀念吗?其实这里的“怀”字有“归降,使降顺”之意,在贾谊的《论积贮疏》中有“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中的“怀”就是这样意思。所以“怀金悼玉”指应该是:虽然我们不得屈服于满清,但我们依然想念着大明!也就是说此书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反清复明”,更多的是对明亡的反思和对大明的怀念,在第七十回里探春说过一段话: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这些话说得相当的深刻!作者认为那么大个汉人的江山居然这么容易地就亡国了,首先应该是汉人自己内部出了问题,所以人家一定要深刻反思,这一点很重要!也让我们明白作者应该是史学家,而非反清义士,创作此书的目的是为后人保留下一本明亡的历史。让人感慨的是三百多年来我们一直把它当成了情色小说,我们都跟贾瑞犯了同样的错误,幸运的是我们还没有丢掉小命!
那《石头记》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知道明朝最早的国都是南京,南京的别称为“石头城”,作者不敢提明朝后来国都北京,所以只好用最早的国都南京的别称来代指明朝,所以“石头记”就是暗指此书写的是“明朝的历史”!
在第九回里,宝玉的书童茗烟大闹学堂,要知道“茗烟”这个名字也很有深意,应该是谐音“明朝化烟”之意,而他骂的“金荣”这个名字也另有含义,我们都知道满清又被称为“后金”,所以“金荣”自然是指满清发达之意,在这一回里茗烟是这样骂金荣的:
“姓金的,你是什么东西!”
可见作者对满清无比愤恨和鄙视!而这样露骨的“指槡骂槐”居然没有被“程高本”删掉,实在让人意外!估计是“清朝广电总局”对一些关键字审查不够严格。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会给大家找到更多令人瞠目结舌证据来,而且这些证据很多都是一百年来、甚至三百年来几乎没有人看出来过,会有足够的铁证让大家坚信故事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明朝末年,到时候我相信大家会像我一样心中充满了震惊和兴奋!下面我将首先暴料一个书中重要人物的历史原型,料是相当的猛,相信大家一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三 首次揭开“冰山”和“雌凤”的大秘密
《红楼梦》中多次出现“梦”和“幻”这样的字眼儿,搞得让人感觉其中大有禅机似的!其实这不过是作者想强调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艺术加工和虚构的意思,贾家应该就是谐音“假家”,一个虚构的根本不存在的人家。九道门的宁国府暗示我们贾家应该是在影射末世的明朝皇宫,也可以理解为大明的江山,作者用“以家寓国”的手法,用贾家的家败来比作明朝的灭亡,并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也就是说本书的作者应该是经历过亡国之恨的明朝的遗老遗少,按时间来算,这帮人肯定活不到乾隆时期,所以此书的成书时间应该肯定是在康熙年间!其实这样的证据不是没有的,比如清代有一本“弹词”小说,名叫《何必西厢》,又名《梅花梦》,书中文字两次提到《红楼梦》,而且是《金瓶梅》与《红楼梦》两书并提:

而在《何必西厢》第二次出版的序言中最后的落款是:

“雍正甲寅年”仲夏桐峯外史谨序。
还有“翼云”和“桐峯外史”的章。这两张图片是我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拍到的实物,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亲自用手触摸一下近几百年前的古籍善本《何必西厢》,很让人有感觉哟!序中提到的“雍正甲寅年”也就是1734年,而红学家们所确定的《红楼梦》开始创作的时间为1744年,也就是说有人在《红楼梦》开始写作之前十年就看到过《红楼梦》了!这实在是太穿越了吧?“红学”的研究简直荒唐得令人发指!“红学家”为什么不敢出来解释一下呢?而且这个序清楚地注明此书已经是第二版了,也就是说早在1734年以前《何必西厢》第一版出现之前《红楼梦》就已经流传于世了。但这些证据与“红学家”的研究相矛盾的,因为没有按照“红学家”的意愿出现,自然不被“红学家”承认了!这难道这不是学术丑闻是什么呢?应该说一点都不过分!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askliu 190楼 2014-05-22 15:15:28
很喜欢看红楼梦,支持楼主的解析。又有以下疑问:
1.关于前面“太医”部分的解释,是否这里的太医只能给皇家看病。随手百度了一下,好像并不是。
2.如果说作者的写法非常超前,那是否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超前”的写法来解释。
3.支持材料,包括楼主手中的各版本的红楼梦,是否可以作为举证材料,毕竟都有删改。
4.希望楼主在分析的过程中,自己也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希望避免“走火入魔”。
-----------------------------
谢谢关注,我试着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1 也许太医可以给别人看病,你认为可能好几个太医一起从北京到几千里以外的江宁给一个级别很低的织造府家的人看病吗?
2 我说的“超前”这个词确实有些超前了,等你看到我在后面的论述就会明白,我说得太早了。
3 你说的材料我会尽量告诉大家的,而且尽可能的可靠。
4 “走火入魔”的人确实很多,但我尽可能的用让人信得过的证据给大家看,我对我的证据和结论还是很自信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而最可悲的是中国广大的读者,被传统“红学”这样的歪理邪说蒙蔽了这么久,至今还执迷不悟!其实书中的暗示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只是大家过于迷信专家了!比如在第五十四回有这样一条回前诗很值得回味,我相信大家只要仔细看都可以发现其听问题:
〖蒙回前总批:
积德于今到子孙,都中旺族首吾门。
可怜立业英雄辈,遗脉谁知祖父恩。〗
大家试想一下“都中旺族首吾门”这句的含义,谁会是国都里的第一旺族呢?我相信连傻子都不会认为会是江宁织造“曹寅”家!因为他家不在京城,而且作为一个小小的皇家买办肯定也成不了“都中旺族”,更不用说是“首吾门”了!那难道写的是某位高官大员的家吗?可哪位大员敢自称自家是第一“都中旺族”呢?这不得不让我怀疑这还是指的是皇帝家!那这首回前诗是谁写的呢?我一直有个猜测:《红楼梦》的创建团队中应该有朱家的后人!也就是说可能有皇家后人参与了创作,我会在后面告诉大家我的理由。
这样看来书中的主要角色应该不是凭空编造出来的,都应该是在影射一些重要的在明末清初时期能够叱诧风云历史人物。书中最为显眼的主要角色之一就是荣国府的大管家王熙凤,她性格生动、泼辣、嬉笑怒骂、活灵活现,作者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鲜活的艺术形象!当然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这些都是《风月宝鉴》的正面故事,那从反面故事来看:凤姐会是在影射的哪个历史人物呢?估计很少有人敢想:凤姐这样一个让人感觉又可恨、又可爱的角色,真的有可能是在影射明末皇宫里某位著名的人物吗?
在《红楼梦》的第五回里,描写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姑给他看了“金陵十二钗”的册子,上面有书中主要人物的判词,这些判词都是这些人物未来的伏笔,这些判词以及此回中的仙曲对于我们分析这些主要人物的结局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分析一个人物的结局,首先要好好研究一下这个人在判词。我们先看看凤姐在第五回的判词: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其判曰: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甲夹批:拆字法。〗
哭向金陵事更哀。
《红楼梦》一书成书三百多年了,读过这个判词的人也应该数以亿计了,分析这个判词而且写出分析文章的人也是不计其数,光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这一句研究出来的结果就有好几十种,但现在我惊奇地发现:三百多年来真正能完全看懂凤姐判词的人应该几乎没有!当代中国“红学”的“考证派”对小说故事背景的判断就错了;而“索隐派”又没有对三百多年前的史料进行充分的研究分析,使凤姐的判词成为一个真正悬而未解的疑案!虽然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的解读五花八门,但根据脂批提示的“拆字法”:“人木”二字拆出一个“休”字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王熙凤最后是被她的丈夫贾琏“休弃”而不得不离开贾家的。大家都知道《红楼梦》有一个非常独特的创作特点,被人称为“草蛇灰线”,也就是书中使用了大量的伏笔,一些人物偶尔说的一些不经意的、看似是无关紧要的闲话,但很有可能是在暗伏这个人后来的命运和结局!比如第七回惜春在全书出场说的第一句是这样描写的:
惜春笑道:“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而惜春最后的结局就是出家了,正应了第五回惜春判词里的那句“独卧于灯古佛旁”!在第二十二回里惜春的谜语和旁边的批语也证明了这一点: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庚双夹: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金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
如果不仔细看谁也想不到惜春出场的第一句话居然就是她最后归宿的伏笔,这种写法真是太神奇了!其实书中这种写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就会找到很多。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再比如第三十回中金钏跟宝玉说过一句:“金簪子掉在井里头”,于是她的结局就是跳井而亡!可以说这样的伏笔简直是太直白太好懂了!有不少“红学家”面对这些浅显易懂的伏笔不敢大胆地去猜,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答案这么简单的话那太不可思议了,再说作者是多么聪明的天才呀?他能把伏笔写得那么容易吗?于是不少“红学家”们把很多伏笔看得很高深,认为到处是玄机,脑子要多拐几个弯,甚至还到秦可卿的药方里找所谓令其自杀“密码”!也使世界的“密码史”一下子提前了好几百年,而这更让一般的“红学”爱好者感觉《红楼梦》是本天书!其实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大家看懂,如果写出来的伏笔只有少数所谓的专家才能看懂,那作者的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把《红楼梦》当天书来读,只要我们不受专家们的影响,大家都可以很容易地猜出其中的奥秘。
其实我们还可以在书中找到很多类似刚刚提到的惜春和金钏她们这样的伏笔,自然王熙凤的身上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在第六十八回里凤姐大闹宁国府的故事里,她两次提到了休书:
“如今咱们两个一同去见官,分证明白。回来咱们公同请了合族中人,大家觌面说个明白。给我休书,我就走路。”
“再者咱们只过去见了老太太,太太和众族人,大家公议了,我既不贤良,又不容丈夫娶亲买妾,只给我一纸休书,我即刻就走。”
应该说这些地方应该都是凤姐在八十回以后被休弃的伏笔!有一点我可以确定的是:她应该肯定是在贾家家败之前被休的。难以想象在贾家都家亡人散的悲催时刻,贾琏不让能力超强的凤姐帮着支撑局面,而是还有心情休妻把凤姐赶走!这样的情景恐怕太不符合逻辑了吧?所以我这个猜测应该是合情合理的。而从凤姐的判词里的“凡鸟偏从末世来”这一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假设小说的故事背景真的是发生在明朝,那凤姐所影射的这个人物应该是出现在明朝末年!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其实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末世”这样的字眼儿,让人感觉贾家日薄西山、末日将至,相信大家肯定都有印象,在第一回里有这样一段的批语提到了“末世”:
子兴叹道:“老先生休如此说。如今的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甲戌侧批:记清此句。可知书中之荣府已是末世了。〗雨村道:“当日宁荣两宅的人口也极多,如何就萧疏了?”〖甲戌侧批:作者之意原只写末世,此已是贾府之末世了。〗
在第二回中也有“末世”的批语:
只剩了次子贾敬袭了官,〖甲戌侧批:第三代。〗如今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甲戌侧批:亦是大族末世常有之事。叹叹!〗余者一概不在心上。
在第五回中探春的判词里也有提到“末世”: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在十三回有条批语也提到了“末世”:
〖靖:此回可卿梦阿凤,作者大有深意,惜已为末世,奈何奈何!……〗
在第十八回也有一条批语提到:
〖庚双夹:又补出当日宁、荣在世之事,所谓此是末世之时也。〗
在第五回里也有一个地方也有类似的说法,只是没有说“末世”二字:
警幻忙携住宝玉的手,向众姊妹道:“你等不知原委: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
应该说这些都不是泛泛之笔,但这个“末世”肯定不是指小小的江宁织造府因敲诈驿站而被抄家的事,而是指故事发生在明朝末年这个大背景!那凤姐是影射那个时期的什么历史人物呢?根据我们对她的了解我总结一下她有哪些特点:她在贾家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在家败之前被休后不得不离开贾家,之后惨死,没有办法在家亡人散的关键时刻大显身手,实在令人遗憾!如果贾家真的是在影射明朝的皇宫,那在明朝末年的时候皇宫里有哪个人物有以上这些特点呢?我相信稍微懂一些明朝历史的人很快就会想到一个很有名的而且是很有争议的人物!我在这里先卖个官子,如果你还没有猜到也没有关系,接着往下看你就会恍然大悟的!我们再回到凤姐的判词,虽然研究她的判词的人很多,但真正认真研究凤姐判词前描写的那幅画的人却很少,而我个人认为这幅画极其的重要,是解开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身份的关键!其实只有简单的两句:
“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凤姐判词前两句关于画的描写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大家普遍认为这很简单:“一片冰山”指的是王熙凤冷酷无情,而“一只雌凤”就更简单了,都点出“凤”字了,这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个判词就是说王熙凤的。不信你去问问“红学家”,他们肯定不会给出更高明的答案来!由于一直以来人们都不重视这两句,所以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发现藏在其中的天大的秘密!这是非常可惜的,这也是让我感到很幸运的地方,因为这两句所包含的内容不但能够揭示出凤姐所影射的真实身份,更能让我们重新领悟出本书的创作目的和小说故事的大背景!同时我也可以自豪地告诉大家:“冰山”和“雌凤”的秘密是三百多年来我第一个发现的!
我们先看看什么是“雌凤”,凤凰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与龙同为汉族民族图腾,雄为凤,雌为凰,常用来象征祥瑞。由于大家常听说“龙凤成祥”这个说法,所以很多人误以为“凤”是专指女性,尤其是有不少女士的名字中也有“凤”字,更让人把这个字的含义搞错了。其实“凤”是指雄鸟,如果用“凤”来形容人的话应该指的是男人,很多女士的名字中有“凤”字的原因,应该是她们的父母特别希望有个儿子,就好像现在有不少女士的名字叫什么“冠男”、“亚男”一样,可到了现在大家居然以为“凤”字是用于女士的名字,其实不然,想当年国民党中有个很厉害的大老爷们就叫“毛人凤”!多霸气呀!
在第五十四回里的说书先生提到她要说的书叫《凤求鸾》,讲的是一个叫王熙凤的公子向一位小姐雏鸾求婚,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凤求鸾”中的“凤”指的是男人;在七十年在的时候香港有一部老电影,名叫“三凤求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凤”是指男人。而王熙凤的判词前居然出现了“雌凤”这样的字眼,实在是很矛盾!既然“凤”是指雄鸟、指男人,那“雌凤”指的到底是雌鸟还是雄鸟呢?如果指的是人,那到底是男人还是女人呢?合理的解释是:“雌凤”应该指的是“又雌又雄”的鸟,或者“不雌不雄”的鸟;如果是指人,那应该是指“又男又女”的人,或者是“不男不女”的人!如果放在现在,我们很快地想到这是指泰国人妖、变性人之类的人,那在明清的时候这样的人会是什么人呢?我相信大家会毫不犹豫地说:这应该指的是个净了身的太监!原来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是一位“大权在握、精明强干、心狠手辣、贪财害命、明朝灭亡以前被赶出皇宫,之后死去的太监”!在明末会是谁呢?答案不是呼之欲出了吗?我相信现在大家会犹豫不绝地说:是魏忠贤?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凤姐真的是在影射魏大人吗?好像老魏给我们的感觉跟凤姐不大一样呀?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据史料记载,当年天启皇帝不理朝政,把国事都交给了魏忠贤来管理,于是老魏大权独揽,也确实是精明强干,把大明江山管理的井井有条,在打击“东林党”的问题上心狠手辣,不少大人物死在他的手里!贪财害命的事他也实在做了不少,后来居然还成了高高在上的“九千九百岁”,只比皇帝这个万岁小一百岁!然而好景不长,天启皇帝驾崩,崇祯皇帝继位后,魏忠贤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迫辞职,离开皇宫,奉命前往安徽凤阳守陵,没想到他离开以后不久,就有很多人纷纷跳出来弹劾他,于是崇祯皇帝下令要抓他治罪!魏忠贤听到消息以后,只好畏罪上吊自杀,导致这样一位能干的人在明亡的关键时刻没有机会施展自己非凡的管理才能,实际上这也是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实在让人没有想到这么重要的证据居然多少年来一直被人们忽略!于是我又想到一点:王熙凤在书中又被称为“凤姐”,其中既有象征男性的“凤”字,又有个“姐”字,也应该有“不男不女”的太监之意!我会在后面的章节里详细介绍书中关于凤姐性别的多样性的独特描写,大家不要走远了哟!
我们再看看凤姐判词前的那幅画中的“一片冰山”吧,其实这个问题应该说是很难搞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多年来没有人能发现凤姐原型秘密的主要原因,我一开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痛苦地思考了一个星期,但后来我居然仅花了一秒钟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怎么回事呢?这应该感谢伟大的互联网时代,我只搜索“魏忠贤 冰山”这样的关键字,答案马上就出来了!结果不仅令我震惊,而且也证明了我的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原来魏忠贤死后的第二年,明末有位著名的剧作家叫张岱,他写了一出戏,大骂魏忠贤残害忠良,祸国殃民、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死无葬身之地的可耻下场,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魏珰败,好事者作传奇十数本,多失实,余为删改之,仍名《冰山》。城隍庙扬台,观者数万人,台址鳞比,挤至大门外。一人上,白曰:“某杨涟。”口口谇(言察)曰:“杨涟!杨涟!”声达外,如潮涌,人人皆如之。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怒气忿涌,噤断嚄唶。至颜佩韦击杀缇骑,嘄。
张岱创作完成以后,令家里的戏子排演,然后在绍兴城隍庙露天演出,聚观者达数万人,这是一出在明末很轰动的戏,而这出戏的名称就叫做《冰山》!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那张岱的这出戏为什么要叫《冰山》这个名字呢?原来是指魏忠贤手中的权力就像一坐“冰山”一样,虽然看起来高大威猛非常唬人、盛气凌人而不可一世,但崇祯皇帝像太阳一样,一出来,这个权力的冰山就马上融化而土崩瓦解了!实在让我们没有想到,原来王熙凤判词里的“后面便是一片冰山,上面有一只雌凤”短短两句中居然包涵着这么多的内容!
这段记载中还提到演杨涟演员上场以后,刚说道:“我是杨涟”,于是全场观众集体高呼:“杨涟!杨涟!”真有些现在的明星演唱会的样子,气氛很High呀!看来正如古人说的:“察己可以知人,察今可以知古”!时间的长河虽然一刻不停,但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而同时也让我们发现魏大人当年的名声怎么这么狼藉呀?这里提到的这个杨涟,指的就是“东林党”的代表人物,就是他向天启皇帝弹劾魏忠贤,写了著名的《二十四大罪疏》,他跟魏大人进行过多个回合的较量,终于以失败告终,最后下狱死惨。而我忽然发现:在《红楼梦》中王熙凤跟自己的老公贾琏斗争也很激烈,几次较量中他都吃了亏,我相信作者用贾琏来影射历史上的杨涟,贾琏就是“假的杨涟”,是个艺术加工以后虚拟的“杨涟”,就好像贾家就是“假家”,指的是一个虚幻的、不存在的、艺术加工出来的人家一样!难怪作者总是提到“梦”、“幻”之类的词。作者以家寓国,把明末很多有名的历史人物放到贾府这一样个大家庭里,用他们之间的矛盾来影射明朝上层发生过的政治斗争的历史,用贾家的家败来影射明朝的灭亡,这是在清初文字狱的情况下迫不得已的办法。
也许有许多人会认为书中的王熙凤跟魏大人给我们的感觉差别太大了吧?王熙凤确实很有管家才能,可魏忠贤真的有管理国家的才能吗?没听说过呀?好像我们只知道这个“死人妖”天天干坏事了,没干一件好事!我仔细研究那段历史以后发现: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很有可能是被人篡改过的!魏大人之死实际上应该是个大大冤案,我会在后面一点点给大家介绍,现在大家不要着急,因为我的草稿已经写好了,将那段论述放在后面了,现在不方便移过来,不久大家就可以看到了。
这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不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不知道当时的文化特点,我们将根本无法解读类似“冰山”、“雌凤”这样的问题!相比之下,生活在今天的人有很大的优势,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普通人可以拥有跟“红学”专家一样多、甚至更多的资料,而且查询手段又非常方便快捷,只要大家勇于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专家,所以我们没有必要盲目相信权威,在做学问的领域里,我们更应该抱着敢于怀疑的态度和钻研的精神,再加上必要的悟性和运气,肯定能够有更多、更惊人的发现!
“冰山”和“雌凤”,是我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不但证明了我走的路是对的,更坚定了我继续发掘探索《红楼梦》更多秘密的信心!这只是个开始,关于王熙凤影射魏忠贤的证据还有很多,在后面的内容里,我会结合不同主题一点点告诉大家,相信你每看到一个都会感觉到非常惊呀,感慨隐写的历史都藏在书里,为什么以前自己就没有注意到呢?要怪就怪为什么一开始自己就上了“红学家”的贼般吧!在下一节里,我接着给大家讲凤姐,给大家看更多的证据,相信大家肯定不会失望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四 关于凤姐复杂多样的性别描写
我们终于明白了原来作者使用“雌凤”一词是为了暗示我们凤姐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与众不同的性别!而用“雌凤”来形容太监实在是让人有些忍俊不经!我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在重新阅读《红楼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书中关于凤姐性别不同寻常的暗示实在是不少,以前我们只把这些当成闲文,但回过头来仔细品味,真是让我又惊喜、又感慨!感慨三百多年前这些大文人给我们的暗示居然一直没有人能够看懂!我们还是先看看作者是怎么描写凤姐的性别的吧,在第三回王熙凤第一次出场的时候有这样一段描写: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子贾琏,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大家注意,这里居然说王熙凤“自幼假充男儿教养的”,按照书中提示的“假作真时真亦假”的原则,我们可以知道:“自幼假充男儿教养”是书中表面故事里的情节,而实际上反面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应该“自幼就是男儿身”!因为魏忠贤跟一般的太监不一样,别的太监都是自幼净身的,而他是成年以后才净身的,所以他自幼自然就是个男儿!表面的故事给我们的印象是凤姐自幼就是个假小子,长大以后她也是很豪气,严重缺少女人味儿,比如第五十四回里大家看放炮仗,有这样的描写:
凤姐儿笑道:“等散了,咱们园子里放去。我比小厮们还放的好呢。”
这里的凤姐给人一种女汉子的感觉!另外王熙凤除了在书中一直被称为“凤姐”以外,还经常被称为“凤哥”,比如在第六回里有这样的描述:
周瑞家的说:“如今太太竟不大管事,都是琏二奶奶管家了。你道这琏二奶奶是谁?就是太太的内侄女,当日大舅老爷的女儿,小名凤哥的。”
在第七回里:
薛姨妈道:“这是宫里头的新鲜样法,拿纱堆的花儿十二支。昨儿我想起来,白放着可惜了儿的,何不给他们姊妹们戴去。昨儿要送去,偏又忘了。你今儿来的巧,就带了去罢。你家的三位姑娘,每人一对,剩下的六枝,送林姑娘两枝,那四枝给了凤哥罢。”
在第三十五回里:
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象凤哥儿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
在第三十九回里: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撷的瓜儿菜儿吃……”
在第五十七回里:
薛姨妈用手摩弄着宝钗,叹向黛玉道:“你这姐姐就和凤哥儿在老太太跟前一样,有了正经事就和他商量,没了事幸亏他开开我的心……”
在第七十五回里:
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哥儿吃去……”
王熙凤被人称为“凤姐”,小名叫做“凤哥”,那她到底应该是“哥”还是“姐”呢?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如果我们明白了王熙凤所影射历史原型特殊的生理特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了!全书中只有王熙凤的称呼如此的复杂多样,应该是作者一直在不断暗示我们,生怕我们看不懂!可惜的是三百多年来还真没有人能看懂!另外在第五十四回里有一个情节,我相信以前几乎没有人能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而现在大家就都终于可以看懂了:
贾母便问:“近来可有添些什么新书?”那两个女先儿回说道:“倒有一段新书,是残唐五代的故事。”贾母问是何名,女先儿道:“叫做《凤求鸾》。”贾母道:“这一个名字倒好,不知因什么起的,先大概说说原故,若好再说。”女先儿道:“这书上乃说残唐之时,有一位乡绅,本是金陵人氏,名唤王忠,曾做过两朝宰辅,如今告老还家,膝下只有一位公子,名唤王熙风。”众人听了,笑将起来。贾母笑道:“这重了我们凤丫头了。”媳妇忙上去推他,“这是二奶奶的名字,少混说。”贾母笑道:“你说,你说。”女先生忙笑着站起来,说:“我们该死了,不知是奶奶的讳。”凤姐儿笑道:“怕什么,你们只管说罢,重名重姓的多呢。”
人们一直对这个说书的先生提到一个男王熙凤而百思不得其解,现在我们知道凤姐的原型是谁了,应该就可以明白作者这样写也是跟影射魏忠贤大人的生理特点有关系。我们看这段文字里有三个很重要的信息,我们一定要认真思考一下:
一、《凤求鸾》的故事发生在“残唐五代”、“残唐之时”,是一个王朝的末世。
二、《凤求鸾》故事的主人公也叫王熙凤,凤姐居然不在乎,还让说书先生只管说。
三、《凤求鸾》故事中的王熙凤是个男的,而贾家的王熙凤是个女的!
《红楼梦》中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情节,其实越是奇怪内容越是重要,这些地方应该都是作者想向我们传递一些很重要的信息!我猜测在这个情节里作者想告诉我们《凤求鸾》中的男王熙凤应该是与贾家的女王熙凤所影射的是同一个历史人物,而这个历史人物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这里指的自然就是太监!这段情节还告诉我们,男王熙凤所影射的历史原型生活的时代是类似于“残唐五代”的时期,是一个朝代的末世,也是拐弯抹角地告诉我们王熙凤这个人物的原型生活在明末,也是个王朝的末世!所有这些发现都是前人们根本无法想象的,而且一致都指向了魏忠贤!我相信如果仔细阅读小说文本,还可能发掘出更多类似的暗示来!看来作者没少在王熙凤的性别上做文章。另外我提前提醒大家一下:《红楼梦》里多次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角色来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的情况,这一点非常令人奇怪,比如甄宝玉和贾宝玉就是这样,所以一个男王熙凤和一个女王熙凤影射同一个历史人物,也完全符合作者的创作习惯的,在后面我会把类似的情况一一介绍给大家。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历史是后人评说的,但如何评说需要看写史人的政治倾向性。魏忠贤大权在握的时候打击“东林党”这个文官集团,魏忠贤死后,崇祯皇帝重新启用“东林党”人,而历史就是帮“东林党”人写的,大家想想,那老魏在历史中的形象能好得了?至少肯定不会很客观,所以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对那段历史进行解读,而《红楼梦》这本隐写的史书居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史料,这实在是让我们没有想到!那么魏忠贤是怎么成为太监的呢?我们先看看他早期的大致经历吧: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别称魏阉,原名魏四,入宫后改名李进忠。后由才人王氏恢复魏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忠贤,表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出身于市井无赖,喜欢赌博,迷恋酒色,曾卖掉自己的女儿,后为赌债所逼,他看到太监在游乐场所出手阔绰,很是羡慕,于是自阉入宫做宦官。在宫中结交太子宫太监王安,得其佑庇。后又结识皇长孙朱由校奶妈客氏,与之对食(指宫女与和太监结成挂名夫妻)。他对皇长孙极尽谄媚之事,引诱其宴游,甚得其欢心。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即位,是为熹宗,魏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朱长祚在《玉镜新谭》中称魏忠贤“形质丰伟,言辞佞利”,擅长唱歌、奏乐、下棋、踢球。
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进一步解魏忠贤这个人,他是成年以后,甚至是在结婚生过女儿以后才自宫做的太监!这个听起来实在是有些吓人,一个大男人居然能对自己下这样的毒手!这得有多么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可见这样的人对别人会如何狠毒?如果是这样,那他长得应该更像一个纯爷们,估计应该是高大威猛,从记载上来看,他还是个文艺青年,吹拉弹唱、踢足球都会几手!而且他的口才很好,“言辞佞利”,这一点也很像王熙凤,但他毕竟出身于低微的市井无赖,这也是世人一直诟病他的地方,这让我忽然想起在第三回里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凤姐一出场时候有一个很让人吃惊的情节:
黛玉连忙起身接见。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
这个地方很让我实在是太震惊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泼皮破落户儿”这是在形容一个人嘻嘻哈哈、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意思,现在我忽然明白,原来“泼皮破落户儿”是在暗示魏忠贤在入宫以前的出身,他那时不但是个“泼皮无赖”,更是个无法还赌债的“破落户儿”!这实在让人没有想到!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魏大人这个“泼皮”外加“破落户儿”实在是大大地有名!作者居然如此巧妙地将王熙凤与魏忠贤之间的影射暗示给读者,而且是凤姐在全书一出场的时候由贾母的嘴里说出来,应该说这其中的意义相当的重大!让我深感作者为用凤姐的影射魏大人真是费尽心思,设置得却如此巧妙,真是让人拍案叫绝!更让我们对“泼皮破落户儿”这个形容手法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第二十七回里,林红玉的才能得到凤姐赏识,凤姐狠狠地夸了她一通,有这样一段描写:
李宫裁笑道:“都像你泼皮破落户才好。”凤姐又道:“这一个丫头就好。方才两遭,说话虽不多,听那口声就简断。”说着又向红玉笑道:“你明儿伏侍我去罢。我认你作女儿,我一调理你就出息了。”
红玉听了,扑哧一笑。凤姐道:“你怎么笑?你说我年轻,比你能大几岁,就作你的妈了?你别作春梦呢!你打听打听,这些人头比你大的大的,赶着我叫妈,我还不理。今儿抬举了你呢!”红玉笑道:“我不是笑这个,我笑奶奶认错了辈数了。我妈是奶奶的女儿,这会子又认我作女儿。”凤姐道:“谁是你妈?”李宫裁笑道:“你原来不认得他?他是林之孝之女。”
李纨这里再次提到凤姐的“泼皮破落户”身份,而且书中还有两次提到凤姐是“破落户”,我相信这也是作者为了不断提醒我们要将凤姐魏忠贤联系起来看。从刚才这段描写里我惊奇地发现:出身为“泼皮破落户”的魏忠贤在权力的顶峰时期也喜欢认干儿子!而且干儿子不计其数,许多是现任官员、将领,顶峰时期,几乎满朝文武奉其为“干爹”!这些人充当魏忠贤爪牙,活动能量极大,号称“五虎、五狗、十孩儿、四十孙”,而魏忠贤则通过“干儿子们”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大肆滥杀无辜,排除异己。我们再看:凤姐因为欣赏红玉的才能,居然要认她当女儿!而且还又透露了红玉的妈妈林之孝家的已经被凤姐认作女儿了!凤姐还说:“你打听打听,这些人头比你大的大的,赶着我叫妈,我还不理”!以前我一直没想明白为什么在贾府里那么多人要赶着叫凤姐妈呢?太不成体统了!现在我们结合魏大人的历史一下子就完全明白了,原来是在影射这件事呀!作者影射得实在是煞费苦心。在第四十五回里,李纨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我觉得那是相当的有深意,大家一定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李纨笑道:“你们听听,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
这里看似李纨是在挖苦打趣王熙凤,还打了不少比方,在书中表面的故事里,李纨跟凤姐两个逗逗贫,开开玩笑,确实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大家族的生活场景,所以从来没有人想过这其中还能有什么秘密,然而我出现以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研究此书真让我有一种当“侦探”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爽!从“假语村言”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刚才李纨的这番话,她到底是在说谁呢?她说的:“这东西亏他托生在诗书大宦名门之家做小姐,出了嫁又是这样,他还是这么着。”自然指的是王熙凤在书中表面故事里的身份,也就是通过“梦”、“幻”的方式进行艺术加工出来的身份,而李纨接着说的:“若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作个小子,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这里当然是在指如果不是书中正面故事的情况下,而是在反面故事中,那魏大人自然是“生在贫寒小户人家”,而且当然是“作个小子”了!这才是作者要告诉我们凤姐所影射的这个历史原型的真实身份,同时让所有人都没人想到的是:这样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净身成了不男不女的太监,居然掌握管理天下的大权,成为只比万岁小一百岁的“九千九百岁”的权臣!而且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真的做到了“天下人都被你算计了去”的境界!作者这样的“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真是太绝了!而“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这句也应该是表现魏忠贤“泼皮破落户”的出身和无赖性格!“还不知怎么下作贫嘴恶舌的呢”这也是作者向我们透露了老魏本人口才很好,擅长诡辩,这应该就是魏忠贤的真实讲话风格,也让人感觉小说的创作团队中应该有人见到过魏大人,所以才能了解到老魏的这么多活生生的细节,令人称奇!所以这段描写看似普通,但是作者隐写历史的非常独特高明的手法!希望大家在重读《红楼梦》的时候,一定要仔细,相信会挖掘出更多更精彩的隐写的史料来!
在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情节里,有这样一段介绍凤姐的文字:
谁知自娶了他令夫人之后,倒上下无一人不称颂他夫人的,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说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
这里说王熙凤“男人万不及一的”,足见其出众的才华!同时也暗示我们魏忠贤作为了一个太监要比那么多大男人要强得多!“琏爷倒退了一射之地”应该指的是杨涟所代表的“东林党”人反而失去了朝政的主导权,让魏忠贤大权独揽!同时再次透露了魏大人口才好,而且“心机又极深细”,这些也都应该是魏大人的特点,相信他最后的下场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果,正好合了凤姐在第五回里的曲子《聪明累》的本意。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历史上像魏忠贤这样权倾一时的人物出现过不少,但往往名声都不是很好,在第六十八回的回前有一条批语说得非常让人吃惊:
〖蒙回前总评:余读《左氏》见郑庄,读《后汉》见魏武,谓古之大奸巨滑惟此为最。今读《石头记》,又见凤姐,作威作福,用柔用刚,站步高,留步宽,杀得死,救得活,天生此等人琢丧元气不少!〗
批书人居然将王熙凤比作古代两个著名的“奸雄”郑庄公和曹操!足见她所影射的历史人物的地位与身份是如何的了得!这也与魏忠贤的身份和背景惊人的一致!而且《红楼梦》中有好几条条批语也提到王熙凤是“奸雄”!在第十六回有这样一条批语:
〖蒙甲双行夹批:一段收拾过阿凤心机胆量,真与雨村是一对乱世之奸雄。……〗
在第四十四回里也有批语提到:
〖庚双夹:天下奸雄、妒妇、恶妇大都如是,只是恨无阿凤之才耳。〗
在第四十九回里再次有批语提到:
〖蒙侧批:凤姐一番筹算,总为与自己无乾。奸雄每每如此,我爱之,我恨之!〗
从最后这条批语来看,凤姐不是那种让人恨到骨子里的奸雄,因为从书里看我们会发现作者对凤姐更多的是喜爱,难怪批书人说:“我爱之,我恨之!”批书人居然对凤姐这个又恨又爱的态度,都与我们所熟知的关于魏忠贤的记载有太大的差别了!由此可见,《红楼梦》一书独特的史料价值不可小视!
而凤姐在第五回的判词的第一句我们也应该重新领悟:“凡鸟偏从末世来”,这其中的“凡鸟”大家一直以为只不过是个简单的字谜,因为“凡”字加上“鸟”字组成一个繁体的“鳳”字,这是为了提示读者这个判词是属于王熙凤的。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也就是说王熙凤的判词里两处提到“凤”字,另一个地方就是那个现在大家所熟知“雌凤”了,这样写会不会太多了些了?我一直觉得判词这样的地方应该是“惜墨如金”,字字珠玑,不应该重复出现相同的内容,所以我个人感觉“凡鸟”一词应该另有深意,除了拆出一个繁体的“鳳”字以外,还应该指的是他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这里的“末世”自然指的就是明末这个时期,于是“凡鸟偏从末世来”的意思就明朗了,指的是“一个出身低微的人出现在明朝末年”,而判词的第二句是“都知爱慕此生才”自然是指这个人才华出众,我们发现这些是在说魏忠贤!可能会有很多人不相信老魏是否真的跟凤姐一样有才,不要着急,我在下一节里马上就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魏忠贤!
作者为读者埋下了如此多的关于魏忠贤的暗示,而我今天才能够真正读懂,这个实在让人心中五味杂陈!难怪在第十二回贾瑞照“风月宝鉴”正面而死后,代儒要毁掉此镜,也就是要烧掉《红楼梦》这本书以防其“遗害于世”,这里有条批语:“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现在我们可以深刻领悟到这条批语的真正含义了!《红楼梦》自然不是野史,是隐写了的“正史”,而且是古今中外从来没有过的写史的方法!王熙凤是书中的一大亮点,而魏忠贤是天启朝的最著名人名,也就是说至少在前八十回里书中所隐写的历史应该主要以天启朝为主,这也是凤姐这个角色如此鲜明的重要原因,所以我不得不多用笔墨给大家介绍再介绍一些更多关于凤姐的让人意想不到的证据,不过一定要相信我的研究不止仅限于王熙凤一个人,应该说涉及到书中的方方面面,关于凤姐的故事只是我全部研究的开始!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五 揭开王熙凤不识字之迷
虽然找到了很多证据可以证明王熙凤影射的是明末著名的大太监魏忠贤,但相信还会有很多人表示怀疑,原因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上的魏忠贤跟《红楼梦》中的凤姐给人们的感觉相差实在是太大了,王熙凤虽然心狠手辣,做了不少坏事,但读者对她并没有像对魏忠贤那样厌恶,更多的是喜爱和同情。而魏大人给我们的感觉更多的印象是残害忠良,欺君罔上,图财害命,坏事做尽,让我们想起臭名昭著的“阉党”、东厂和锦衣卫等等,尤其是现在的影视剧里,魏忠贤都以阴险毒辣老奸巨滑的“死人妖”的形象出现,让人恨得咬牙切齿,除了做坏事还是做坏事,这些负面的形象深入人心,跟王熙凤一点儿都不像!其实如果我们重新客观地审视一下魏忠贤的一生,认真来研究明末那段历史,你就会发现:魏忠贤一案应该是个大冤案,魏大人应该是被人严重抹黑了!真可以称为“千古奇冤,厂公一案”!
出身于“泼皮破落户”的魏忠贤亲自净身以后并没有马上成为太监,据说还是拖人走后门才当成的,那个时候不是你敢自宫就可以当太监的,办什么事不得拖关系找门路?小魏当年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进宫成了他理想中的太监,开始做他一直梦寐以求的工作,也算是满足了他的心愿!一开始他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太监,天天以干杂活为主,并没有什么人很注意到他。他兢兢业业,认真工作,估计也没有什么太高的追求,只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一颗永不生锈的锣丝钉。本来可以这样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但没想到他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到太子朱常洛一家干活,并负责照顾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虽然朱常洛贵为太子,但是他一家当时的情况并不是很好,这是由于万历皇帝并不喜欢这个儿子,这导致了他的太子的地位岌岌可危,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太子能当上皇帝的机会实在是渺茫,所以宫中很少有人愿意接近他们一家人。然而魏忠贤对太子一家人却很好,不仅认真照顾太子的儿子朱由校,而且还经常拿出自己的钱给他买东西,太子一家在处境最为艰难的那些岁月里,只有魏忠贤真正关心他们全家。没想到的是时来运转,太子一家终于熬到了万历皇帝驾崩的那一天,而且朱常洛的太子身份居然没有被废掉!这实在是个奇迹,一直不被看好的太子居然当上了皇帝!真是喜从天降,否极泰来!然而不幸的是乐极生悲,朱常洛刚登基就因为大搞女人而纵欲病倒了,在吃了两粒“红药丸”以后很快就死了!朱常洛在位仅一个月,他的年号“泰昌”都没有来得及用,所以他的儿子,不到十六岁的朱由校当上了皇帝,年号为“天启”。而把他从小带大的慈父一般的魏忠贤自然就受到了重用,于是老魏大权独揽,开始了他的传奇人生,后来居然成了九千九百岁!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空前的,更是绝后的。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然而现在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印象却是:天启是个“木匠皇帝”,只喜欢做木匠活,不理朝政,他把权力都交给了魏忠贤。而魏忠贤非常奸诈,他经常在天启做木匠活的时候向天启请示工作,这个时候皇帝根本没心思考虑政务,所以随口答应:“我知道了,你看着办吧,别骗我哟!”于是魏忠贤就经常矫诏、假传圣旨、残害忠良、为所欲为、无恶不作,甚至后来有人称他要篡位了!成了几百年被人唾骂大奸臣。实际上这绝对都是大大的谣言!这个谣言的来源应该来自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谈》:
有老宫监言:“明熹宗在宫中,好手制小楼阁,斧斤不去手,雕镂精绝。魏忠贤每伺帝制作酣时,辄以诸部院章奏进,帝辄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阉权日重,而帝卒不之悟。”
而王士禛的《池北偶谈》记载的源头又当是出自明太监刘若愚在崇祯年间写成的《酌中志》一书,但进行了歪曲篡改,可见其用心险恶!《酌中志》中的原文是:
“先帝好驰马,好看武戏,又极好作水戏,用大木桶、大铜缸之类,凿孔削机启闭灌输,或涌泻如喷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机于下,借水力冲拥圆木球,如核桃大者,于水涌之大小般旋宛转,随高随下,久而不坠,视为戏笑,皆出人意表。逆贤客氏喝采赞美之,天纵聪明非人力也。圣性又好盖房,凡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又好油漆匠,凡手使器具皆御用监、内官监办用,先帝与亲昵近臣如涂文辅、葛九思、杜永明、王秉恭、胡明佐、齐良臣、李本忠、张应诏、高永寿等,朝夕营造,成而喜,喜不久而弃,弃而又成,不厌倦也。且不爱成器,不惜天物,任暴殄改毁,惟快圣意片时之适。当其斤斫刀削,解服磐礴,非素昵近者不得窥视,或有紧切本章,体乾等奏文书,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奏请毕,玉音即曰:‘尔们用心行去,我知道了’。所以太阿之柄下移。”
天启皇帝心灵手巧,善于机械设计,精于建筑家具的制造,具有这方面的天才是事实,据说他亲自设计打造家具,完成之后让太监拿到宫外的市场上卖,当听说卖了个好价钱以后,非常开心!感觉自己的技术和聪明才智得到了市场的承认!他还亲自设计一些高、精、尖木制自动机构,相当有技术含量!但说天启皇帝为了做木匠就不理朝政,这是对事实的歪曲。《酌中志》里也说天启“一边经管鄙事,一边倾耳注听”,并没有因为专注兴趣就荒废了紧要的国事政务,是很认真地在听!其实天启皇帝并没有因为做木匠活而不理朝政,而是对管理朝政很用心,而且他很喜欢学习,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重用魏忠贤,除了是对他充分信任以外,也是形势行逼,是不得已而为之,也应该说这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定!同时也让老魏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天启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面临内困外交的局面,辽东与满清的战事吃紧,而国库又相当的空虚,朝廷内党争激烈,“东林党”一帮文人不是今天弹劾这个就是明天弹劾那个,乱作一团,光会耍嘴皮子,为了自己的集团争利益你争我夺的,没干多少正经事。虽然天启皇帝在继位的时候“东林党”人帮了很大的帮,但他明白“东林党”人的政治主张是有问题的,所以认为坚决不能重用这帮人。那当时天启皇帝与“东林党”之间最大的矛盾在哪儿呢?应该是在国家的税收上,一个国家如果财政不足,那什么事也干不了。在明朝早期,可以组织七次大规模的郑和下西洋这样的活动,那时有很多闲钱可以花,可到了天启年间,连在辽东与满清作战的军费都捉襟见肘,为什么呢?原来那个时期地球处于小冰河时期,我估计很可能是因为太阳黑子长期活动频繁的原因,导致气候异常长达几十年之久,北方农业严重歉收。而“东林党”人却一直坚持以农业为本,要求重点收农业税,这加大了农民的负担,尤其是常年受灾地区的北方农民苦不堪言,这样就很容激起民变!极有可能给国家和社会造成动荡,所以形势相当危险。后来崇祯朝天下大乱、破产的农民成为流寇四处洗劫,最后都让大明亡国了,如果不采取强制措施,崇祯亡国的情景就会提前上演!所以为了避免这样情况恶化,天启皇帝认为坚决不能采用“东林党”的政治主张!
我们都知道明朝中期就开始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明代著名小说《金瓶梅》中西门庆的身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江南的商人和资本家越来越富,然而他们却几乎不用上任何税,“东林党”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坚决反对对江南商业、盐业、采矿业征税,这就是皇帝与他们之间的矛盾。如何对付一个个满腹经纶、灵牙俐齿而又心怀鬼胎的“东林党”人呢?说实在的,实在不太容易对付,“东林党”是一个文人集团,皇帝一伙毕竟人少,说不过他们!面对同样的局面,天启皇帝的爷爷万历皇帝选择了干脆不上朝,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反正眼不见为静,你们爱怎么骂就怎么骂,反正我也听不到!于是万历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后来“东林党”人在写历史的时候骂万历皇帝懒于朝政,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是万历皇帝去躲清静去了。
现在天启皇帝面临同样的局面,发现自己身边可靠的人就魏忠贤一个人了,而天启自己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他哪斗得过这样一帮职业搅局的“东林党”人呢?而且“东林党”人拒绝向江南征税这绝对是亡国之举,所以坚决要打击,而且需要向“东林党”下重手才成!这样的事自然皇帝不能亲自出面,不然操心费力,而且还会坏了自己的名声了,所以天启皇帝在幕后策划,让魏忠贤出手,而他学自己的爷爷以做木匠活为名去躲清静。“东林党”人虽然一个个灵牙俐齿,很能忽悠,但没想到他们遇到老魏!魏忠贤“言辞佞利”,估计正像李纨说的那样:“我说了一句,他就疯了,说了两车的无赖泥腿市俗专会打细算盘分斤拨两的话出来”,看来魏大人的口才极好,而出身“泼皮破落户”的他肯定是个耍无赖的大师,这一优势在与“东林党”人的斗争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他的政治手腕也很狡诈狠毒,让“东林党”人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恨得这帮文人一个个咬牙切齿的,所以后来魏忠贤被“东林党”人骂为“阉党”!
楼主:V哥掰谎  时间:2020-11-11 23:05:45
其实所谓的“阉党”实际上就是“天启党”,是“帝党”。于是魏忠贤坚决贯彻执行天启皇帝的指示,毫不手软,将“东林党”重要的人物一网打尽,并开始向江南的新兴资本家收税,同时减免受灾地区的农业税,使国库充实起来,缓和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矛盾,魏忠贤自己还亲自为给受灾区捐过款呢!大家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在魏大人掌权期间,国家没有出什么大的乱子,辽东战事也相对稳定得多,甚至还取得了一些胜利!很多人骂魏忠贤横征暴敛,搜刮民脂民膏,可天启年间却没有出现象崇祯朝那样的大规模的民变四起、流寇遍地的情景,江南被征税的地区虽然民怨沸腾,但也不是民不聊生。而很多减免农业税的地区自发为魏忠贤建生祠,这也能说明问题,也就是说当时的政策总体来看是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之前在“东林党”执政时期,田税五百万两,盐税才几百两,还有些工商税,也才几千两;而到了魏忠贤掌权时期,田税只有一百八十万两,盐税竟然有三百六十多万两,还有些工商税也有一百多万两!“东林党”人拿着仁义道德做幌子,说什么藏富于民,可这个“民”只是当官的和江南的商人!
为了加强皇帝对各级官员的监管,魏忠贤将东厂和锦衣卫遍布全国,现在我们都觉得这些都是很负面机构,是为了迫害忠臣的,其实这一印象完全是后来写史的“东林党”人的污蔑!但实际上东厂和锦衣卫是皇帝监管官员防止官员们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的一个有效的手段,相当于现在香港的“廉政公署”,是直接受魏大人管辖的,所以老魏也被尊称为“厂公”。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东厂和锦衣卫从来没有参与过迫害百姓的活动。而最恨东厂和锦衣卫的,自然是那些贪官,而“东林党”人首当其充,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写明史的“东林党”人那么污蔑东厂和锦衣卫的主要原因,这严重地影响了我们对这两个机构的印象!要知道除了做木匠活,天启皇帝另一大爱好就是听东厂的报告,特别是军情方面的消息。天启皇帝对战争看得很重,可以说无论天启朝的经济政策还是政治政策,其实都是围绕着战争在制定的,都是为了辽东与满清的战事,无论是恢复工商税还是亲自压制“东林党”强行统一朝廷意见,都是因为天启皇帝集中全力想打赢战争。而事实上,满清的战略活动空间也确实在天启朝被压缩,蚕食得越来越小。天启五年即开始小范围收复失土,辽东战局从防守转成反攻之势,宁远大捷也确实振奋人心,而且不久以后努尔哈赤因伤而死,使满清一下子陷入低谷。如果天启皇帝能多活几年,说不定就真能消灭后金集团,最起码也能用粮食封锁饿他们个半死不活!总之国家的整体情况因为老魏的铁腕统治没有继续往坏的方向发展,甚至扭转了很多不利局面,这是非常难得的成果,也是魏大人日夜操作、不懈努力的成果!

楼主:V哥掰谎

字数:692873

帖子分类:舞文弄墨

发表时间:2014-05-20 20:43:00

更新时间:2020-11-11 23:05:45

评论数:209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