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国际观察 >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一块板砖揭开西方考古造假的谎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后记:关于程碧波指控本文抄袭一事的申明

本文在发表的几天后,同在一个群内的群友程碧波突然跳出来指责我的文章在两河流域的形成原因上抄袭他的创意而没有说明其来源,并且扬言要去公众号投诉。当天晚上,两人发生了争执,最后达成一个协商,由本人在文章后面附上一个说明。所以,特意在此对此事做个说明

程碧波在本人发表这篇文章之前,网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这篇文章是论证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过程。这文章在网上发表之后,后来陆续推出了升级版本,一直升级到4.0的时候,集思广益,添加了关于两河流域中的两河平原形成部分。他在这个部分中,提及两河平原在1154年之前是一个海湾,所以两河平原是在此之后形成的。这个观点跟本人此文中的观点有点类似,所以,程碧波对本人提出指控,指控本人抄袭他的创意而不做说明。

我在这里提出申明,我的文章是原创,百分百原创,无论是创意,还是文章主题、架构等一系列因素,都属于原创,不存在抄袭的情况。那么,程碧波所说的抄袭是怎么回事呢?我这里来说明一下。

程碧波的《从埃及旧地图研究尼罗河三角洲演化》文章我是看了的,虽然没全部看完,也是看了。但是,此文的后续版本却是没看过,包括后续版本中添加两河流域的章节也并不知情,所以根本不知道有后来添加两河流域的事。但两人同处一群,文章都在网上发表,所以,本人说没看,这也属于空口无凭,缺乏说服力。缺乏说服力的行为是难以服人的,但为了证明本人的清白,本人只有从文章本身去证明了。

实际上,各位如果细看两人的文章,就会发现,其实两个人的观点本质上是不同的。首先是论点不同,其次是论据不同,其三是论证不同。三者并无任何一样相同或者相近之处。文章三个要素都不同,如何抄袭?

而且,两人思维方式不同,本人的分析方式是否定他的分析方式的。尽管两人的文章表面看起来都是说两河流域之前是个浅海湾。但程碧波认为两河平原是波斯湾海水退去,海平面下降造成的。而本人则认为是来自上游的河流注入浅海湾的水量急剧减少,造成浅海湾水底显露出来变成平原(就像每年冬季的鄱阳湖)。本人的思维模式并不兼容他的思维模式,所以,自然也不可能接受他的思维模式下的结论,抄袭一说纯属子虚乌有。

其三,程碧波的结论是撞中的,我的结论是靠严谨的分析论证出来的。因为错误的思维方式,使得程碧波的论证过程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纯属信口开河。看过本人的文章就知道,本人的文章论证过程严丝合缝,全方位封杀各种漏洞,所以论证过程堪称完美。你们谁见过一个思维严谨的人会去抄袭一个信口开河的观点?

不仅仅如此,对于两河流域之前的存在来源和两河平原的形成原因观点的阐述中,程碧波的观点是错误的,本人的观点是正确。这世上断无正确的观点抄袭错误的观点这种说法。要不然,会被人笑死的。

本人特此做如上申明。具体情况,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查找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是否如本人所说,公道自在人心。没别的事,我这里忙别的去了。

申明人:听伟哥讲山海经
日期:2020年1月17日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有鉴于目前新型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本人深切关注新型肺炎的走势,文章将推迟发表。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古埃及的前生——败退中原的仰韶王朝


一、从古埃及尖底瓶说起

去过埃及旅游的人,或者看到古埃及壁画的人,都会看到一个现象,那就是古埃及壁画上有很多尖底瓶:

《图坦卡蒙时代的叙利亚人用吸管喝尖底瓶里的酒》 图片来源:《马家窑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如何使用的?》 作者:张英锋

这是从埃及的壁画中看到的尖底瓶,上面很清楚地绘制了尖底瓶,而且还有从遗址中出土的尖底瓶实物,所以,尖底瓶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尖底瓶是用来干什么的呢?从壁画中我们不难看出,里面的劳作者一边在采集葡萄,然后旁边有人往尖底瓶里面放着什么。根据图上所呈现的事物进行推理,这是在绘制一个酿造葡萄酒的过程,尖底瓶是用来酿造葡萄酒的。由此可以推理,尖底瓶是用来酿酒、盛酒的酒器。同时可以相互印证的是,右下图就是一副用吸管从尖底瓶喝酒的场景。

不仅仅是壁画上有,在考古当中,也从埃及出土了大量的尖底瓶实物,这些尖底瓶都陈列在博物馆展出:

a、b、c、d:雪霏博客:《古代埃及博物欣赏》

从上面这些陶器实物来看,尖底瓶还是有不少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古埃及壁画的真实性。

(未完待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实际上,西方还不止古埃及有尖底瓶,其他地方也一样有:

a、b、d:王以欣《寻找迷宫--神话·考古与米诺文明》
c:戴尔·布朗主编 《爱琴海沿岸的奇异王国》

a:古希腊黑像式安法拉罐。
b、c、e:南京师大徐海燕的博客《古希腊的陶罐:西方历史文化(图片与文字)》

(未完待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a:《文物中的故事 - 希腊陶器与瓶画》
b、c:华夏史略-西安卢长信的博客:《小口尖底瓶的来龙去脉初探》
d:《对一位24000年R系男性古人的探索》

a、b、c:戴尔o布朗主编 《失落的文明--圣地:耶路撒冷》
d:张英锋《马家窑文化的小口尖底瓶是如何使用的?如何立起来?》

(未完待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二、仰韶彩陶、马家窑彩陶与西方彩陶

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考古界有个好几个著名的欧洲考古学者参与,他们跟中国考古者一起参与考古、研究,比如法国的布勒,奥地利的丹斯基等,这里要说是来自瑞典的著名考古学家安特生。

安特生,1874年出生于瑞典的Kinsta。1901年毕业于乌普萨拉大学,取得地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并从此开始了他的学者生涯。毫无疑问,安特生是一个很有天赋的考古专家。他一生的成就主要在中国,而在中国主要的成就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参与北京猿人的考古与挖掘,虽然说后来震惊世界的北京猿人头骨不是他挖掘到的,但他在那之前挖掘到一枚北京猿人的牙齿,这是在亚洲大陆上第一次发掘到如此古老的人类化石。当他公布北京猿人的牙齿时,当时也是震惊了世界。

他更大的成就是发现并主持了中国考古史上享誉海内外的"仰韶文化"的挖掘,是中国考古史上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安特生来到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挖掘了一批古生物化石以及"龙骨"回去研究。但随着在仰韶村的大批新石器时代工具发现,使得安特生坚信这一地区一定存在一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存。于是,1921年安特生再次来到仰韶村考察。这一次的考古,挖掘到了大量的彩陶,甚至还在一块彩陶片上发现了水稻粒的印痕。这次考古,算是真正拉开了"仰韶文化"的帷幕,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革命性的开始。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掘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覆盖地域最广时,北抵长城沿线及河套平原,南达汉水中游上段地区,西到陇东、东至豫中一带。年代为公元前4900-前2900年,分为早、中、晚三期。此文化持续发展达两千年,分布范围广,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具有类似主流文化的地位。P92

--仰韶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6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1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关于仰韶文化,要说的很多,无论是挖掘的文物之多,分布面之广,还是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内涵,都一言难尽。我这里只来说说仰韶文化最富盛名的彩陶。

当年安特生从仰韶村挖掘除了部分彩陶之后,又陆续在其他一些地方挖出了风格类似的彩陶。经过多年的考古挖掘,整理出一个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的大区域遗址。

上面就是截取了两个时期的仰韶文化分布范围,其中图a是约7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早期繁盛时期,而图b则是约5500年前仰韶文化晚期时候的分布范围。对比一下其他文化的分布范围,你会发现,仰韶文化完全就是一个帝国势力的存在。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当年安特生看了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之后,再对比中西亚的彩陶,发现两地之间的彩陶有着极其相近的文化因素。而因为从埃及到两河流域的考古已经进行了一百多年,中国的考古才刚刚开始起步。同时,无论从文化,还是经济上来说,中国当时都处于落后状态。自古以来,这个社会的规则就是,话语权都是掌握在先进文明的手里,落后地区是没有话语权的。面对中国当时的落后状态,话语权自然被西方学者掌握。而这些西方学者普遍都有种迷之自信的"欧洲中心论"。他们先天性认为中国并不古老,中国的文明来源于西方。在这种思维模式的驱使下,安特生对两地彩陶进行对比后提出"中华文明西来说"。

那么,安特生具体是基于什么理由提出的"中华文明西来说"的呢?我这里就用中西方的彩陶来做个对比研究。

a、b:百度文库《古代两河流域工艺美术》
c、d:司令小兵博文《英 法(9)--卢浮宫 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关联》

这是两河流域比较富有代表性的彩陶,彩陶制作精良,图案绘制工艺高超,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司令小兵博文《英 法(9)--卢浮宫 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关联》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跟上面的两河流域彩陶比,伊朗的彩陶的水平明显就低了很多。这里的彩陶竟然还有不是轮制的。相对而言,其图案绘制也没上面两河流域的彩陶精良。

--司令小兵博文《英 法(9)--卢浮宫 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关联》

印度河流域的彩陶看起来还是不错,从陶罐的形状来看,是轮制陶器,相比两河流域的非轮制的陶器相比,保持了相对较高的水平。

看了上面西方这些彩陶,是不是觉得做工还是不错呢?那么,下面就随我来看看仰韶文化时代的彩陶如何吧。先看一组马家窑文化彩陶:

看看马家窑文化彩陶,再看看上面从两河流域到印度的彩陶,是不是有相似的感觉?相同或相近的纹理,同样的制作工艺,同样的处理方法。要说两者没有关联,那么,在考古和文化领域用得最多的"比较类型学"这个方法也不必存在于世了。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不止于此,还有另外一个地方的彩陶也同样跟仰韶彩陶有相似的感觉,那就是东欧平原的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

--司令小兵博文《英 法(9)--卢浮宫 看中华文明与两河文明之关联》

五千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彩陶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是马家窑文化密集型风格的彩陶。前面的两河流域到印度河流域的彩陶绘制风格就跟马家窑文化风格接近。后面,特里波利耶彩陶跟仰韶文化彩陶风格接近,就是半坡疏朗型风格彩陶。两种风格彩陶,都能在东西方分别找到对应点。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那么,中国跟西方的彩陶之间究竟有没关系呢?没有的话,是为什么。有的话,那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这都是摆在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两者当然有关系,而且有莫大的关系。下面,我就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个分析。

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其中C片区的乌克兰展馆外面绘制的图形是比较有意思的,上面展馆面前挂着一副大大的跟中国很相似的太极阴阳八卦图。

a:记录片《走遍中国·连山易之谜上》

东欧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乌克兰首都基辅附近特里波利耶遗址而定名。主要分布于罗马尼亚东喀尔巴阡山至乌克兰第聂伯河中游。年代为公元前第4千纪初至前第3千纪下半叶中期。可分为三期:早期约当前第4千纪上半叶,中期约当前第4千纪下半叶,晚期约当前3000~前2250年。各期均可分为前后两段。

居民经营锄耕农业,发现角制的犁。种植小麦、大麦、黍、豆。饲养牛、猪、羊、狗。渔猎采集仍占一定地位。工具以石器为大宗,另有骨角器。从早期后半段起,用来自巴尔干-喀尔巴阡山地区的红铜锻造用具,采用焊接技术。中期始有铸造技术,器类有斧、锥、渔钩、凿、刀、短剑及饰物。从中期开始,还发现有陶纺轮和织机陶坠。陶器手制,平底。中期开始流行彩陶,一般以白、红、黑等颜色绘出螺旋纹、几何纹及象生纹等p68

--特里波利耶文化《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22册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年3月第一版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这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词条。从这份资料上来看,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跟中国的仰韶文化时间上大致相当。两个文化彩陶时间相当,文化色彩也极为接近,两厢对比,难免不引人遐思。这世界不存在两个具有相同、相近因素的两件事物是在毫无关联的情况下生成。无论任何相同、相近的因素的不同事物,都可以做出在相对应的层面上有所联系的解答。因为,所有事物,尤其是复杂性事物的演变途径都具有无限多的选择,每一个演变的结果都是无限多选择中的一个极小概率。而每一次演变,都是以之前的状态为中心做360度方向外一个点的选择。比如,就像两个人蒙着眼睛站在同一个圈里向外面走。随着他们不断的迈步,他们会距离对方越来越远。因为他们每一次迈步之前,都会重置中心点,将迈步之前站立的地方作为中心点。这样,他们每一次迈步之后,中心点都会重置。中心点重置,就意味着相互联系的因素越来越小。联系的因素越小,就意味着他们的共同点越来越少。当他们的步伐迈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算取掉眼罩,他们也完全看不见对方了。

上面这张图就是两种不同发展模式的直观表达式。其中,模式A就是各自独立发展的情况。这种模式,双方各自互不影响。因为互不影响,所以他们每发展的一部都是以各自之前的关节点为中心做360°任意角度随意发展。这样,发展的趋势属于不可掌控,所以,两者最后发展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

而模式B则不同,两者之间还是有相互交流信息的时候。因为有交流信息,所以,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既然彼此存在相互影响,所以,发展到后来,彼此之间的相似点和相同点都很多,乍一看,好像两者之间没什么区别。

生物的演化也跟这个实验差不多,地球上这么多千奇百怪的物种,有很多貌似根本找不到相似点的动物,实际上只要追溯得足够远,你总能找到他们的同一个祖先。比如人与人之间,就存在一个最早的人类祖先;而人与猿猴之间,就存在最早的一个灵长类祖先;而人跟老鼠之间,自然也存在一个最早的哺乳动物祖先……这就是模式A的演化。

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字演化过程比较有代表性,尤其是秦始皇一统中国之后,实现书同文、车同轨以来,全国南北各地的文字在同一个文化圈内相互影响。当甲地出现某些文字的简化字之后,因为同一个文化圈的原因,也被人带到其他地区。同样,当某一个时代来临,一种字体的改变,也是全国各地均衡地随着演化,即便是各地区出现割据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更为典型的是,在全球进入地球村的时代,全世界各地的科技产品内也相互影响。以电脑和手机为例,当一个新技术出现之后,就被所有厂商先后用在自身产品上,使得全球各地的电脑和手机有着很严重的同质化。这就是模式B的演化。

无论是哪种模式,两者之间出现相同或相近的因素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要记住一个规则:两个具有相同、相近因素的事物必定是有所联系的。两个在各自隔绝的环境里,相互缺乏联系的事物,是不可能结出同一样的花朵来。所以,当两个文化遗址呈现出相似的文化现象时,这两个遗址肯定是有有所联系、有所影响的,区别只是在于哪个层面的影响。要么是a影响b,要么是b影响a,或者是a与b相互影响。那么,当仰韶文化跟特里波利耶文化呈现相同的文化因素时,两者肯定是存在联系,至于是谁在影响谁,那就需要研究了。

(未完待续)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三、仰韶文化彩陶与尖底瓶

1、仰韶文化彩陶与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的关系

仰韶文化和特里波利耶文化之间究竟谁影响谁,要弄清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我们只需要依据两个标准进行验证就行了:

1、谁的时间更早。
2、谁有源头。

第一个标准很简单,在时间上,谁早就是影响者,谁晚就是被影响者。下面是根据网上查得的结果:

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5000年。
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距今约6000年~4250年

对比年代,特里波利耶文化上下限都要比仰韶文化晚约1000年。根据常理推测,自然是仰韶文化影响特里波利耶文化。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第二个标准就是,谁有源头。这个标准更为简单,谁在当地有源头,谁就是影响者,谁在当地没有源头,谁就是被影响者。所以,追溯源头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于仰韶文化的陶器,我做一张表来展示下:

江西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土有绳纹陶和素面陶,距今约17000年前。
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有陶片,距今约15000年。
广西甑皮岩遗址:出土有红陶、灰陶,距今约10000年前。
广西豹子头遗址:出土有夹砂陶,距今约10000年前。
河北徐水县南头庄遗址:出土有红陶、灰陶和红褐陶,距今约10000年前。
城背溪文化:出土夹炭陶、夹砂陶,距今约8500年前。
兴隆洼文化:出土夹砂陶,距今约8200年前。
河南裴李岗文化:出土有夹砂陶和泥质陶,距今约8000年前。
磁山文化:出土夹砂陶,距今约8000年前。
老官台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约8000年前。
北辛文化:出土彩陶,距今约7500年前。
河姆渡文化:出土夹炭黑陶、灰褐陶,距今约7200年前。

--张江凯、魏峻《新石器时代考古》 文物出版社

上面的列表是从这本书中粗略筛选出来的,我想,这个粗略的筛选应该也算得上具有一定代表性了吧。从表上来看,自距今约17000年前以来,中华大地上就遍布了大大小小各种遗址,而每个遗址都有相同或者不同款式的陶器出土。作为陶器的发源之地,其制作工艺一直没有断绝,并且发扬光大,从最早的长江以南地区发明制陶术,然后北上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传承下来。所以,仰韶文化的彩陶自然是一万多年来的传承者之一。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看东欧平原的特里波利耶-库库泰尼文化是否也是从当地之前的制陶工艺传承下来的呢?很遗憾,欧洲平原上,甚至包括整个西方并没有如此深厚的陶器文化传承。当然,会有那么一些人,拿着一些零星的陶器,说这是欧洲29000年前的陶器云云。但可惜的是,他们出示的陶器其制作工艺不但很先进,而且陶器本身完好无缺,看不出历史感。同时,陶器本身既没有出土地点,也没有出土时间,更谈不上有考古挖掘的坑口信息,是典型的三无产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地方就是,欧洲根本就缺乏具备如此高超制陶工艺的遗址群。上面我列举的中国各种陶器遗址,其数量之多全世界仅此一地。欧洲根本缺乏相应数量的陶器遗址群和出土陶器数量。缺乏相应数量的陶器遗址群和出土陶器数量就意味着缺乏达到如此高超的陶器制造技术所必需的技术积累和文化沉淀。既然缺乏相应的技术积累和文化沉淀,那么就只可能是外来的。

一件物品,所反应的并不仅仅只是物品本身,他更代表着一个文明、若干技术的积累时间和繁荣程度。物品本身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物品上所反应出来的加工工艺先进程度。多先进的加工工艺,就具有多深厚的文明积累。从一件小小的物品上足可以反馈出他背后所代表的文明系统。

以陶器为例,从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片比较粗糙,这就反应了一万多年前的陶器刚刚发明不久时期的制陶工艺。而仰韶时期的彩陶,又比玉蟾岩时代的陶器进步了很多。这些进步,是从发明陶器开始,经过一万多年前的经验积累而成,还有整个文明社会的其他环节比如人口、制度、种植业、畜牧业、建筑业……等多方面逐步向前推进的结果。而到了龙山文化时代,黑陶的出现,又将制陶工艺进一步提升。黑陶的出现,也是在彩陶制作工艺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提升。没有彩陶制作工艺的基础,黑陶制作工艺也不可能凭空出现。直至到后来瓷器的出现,也都是在前人技术的积累上发明的。所以,任何一件物品,并不是一件孤立的物品本身,而是要从物品上折射出时代和文明的信息。欧洲许多来历不明的三无产品,动辄开口两三万年,或者三四万年,但翻看欧洲的考古遗址,大都是零零散散、稀稀拉拉的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居住的洞穴、低矮的半地穴建筑,并不足以支撑起一个制造所展示的文物的繁荣社会。而制造这件文物所需要达到的社会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人口,比如五万、十万甚至几十万人口。同时,也不可能只有孤零零一座城市,而是必须要围绕一座中心城市形成一个城市群。而只有形成一个庞大的城市群才足以支撑起制作这件文物所需要的相对应条件。因为生产这件文物是必须要有这么多人口,有这么多人口才会产生社会分工,制造批量的陶器都已经是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更何况一件陶器工艺品呢?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欧洲考古界总是从欧洲出土一些匪夷所思的文物,暂时不论真伪问题,姑且权当是真品。这些文物动辄两三万年的历史,其文物本身所展示出来的加工工艺之超前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众所周知,从人类文明史上来看,欧洲是文明起源最晚的地区,也是早期最为贫穷、落后的地区。当年十字军东征,还都是一群拿着木棍,甚至连木棍都没有的农民、流氓聚集起来的乌合之众。直到15世纪,铁器才在欧洲普及。而且从地理环境和气候上来说,欧洲也不适合早期人类居住。从地图上看,除了南部的阿尔卑斯山之外,从东欧到西欧都是一坦平洋的平原,这种地形极不利于早期人类居住。因为从北冰洋吹来的寒冷空气没经过任何阻挡就覆盖了欧洲平原,同时,因为纬度高的缘故,冷空气在欧洲大陆滞留的时间会很长。我做一张图让大家看看欧洲的气候究竟有多冷吧:

通过这张图,通过让欧洲跟中国北方城市的纬度比较,这样大家就能相对较为直观地了解欧洲究竟有多寒冷了。中国的北京才刚刚跟西班牙首都马德里齐平,而哈尔滨竟然比巴黎还要靠南一些。至于我们印象中极为寒冷,罕无人烟的漠河,才跟柏林、华沙齐平。对比之下,莫斯科的气温就更低了。看到这里,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俄国人那么嗜酒了。

从地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至少中国这些城市,在北方的寒潮来临时,至少北方的兴安岭还多少有些许缓冲作用,尽管这个缓冲作用不大,但对比欧洲对北边全开放式的地形构造,至少看起来还是好一点点。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关于欧洲气候的问题,我曾经跟人讨论过,别人列举出欧洲夏季是如何如何高温,并且复制各种有关欧洲夏季气温及其原因的资料。但这个显然不是我需要的,我需要了解的只是欧洲冬季的低温情况。就算欧洲的夏季再热,但如果你在这个冬季被活活冻死在山洞里,那你也不可能享受到来年春天温暖的太阳。

早期的人类,是缺乏御寒能力的。在针线发明之前,人类抵御寒冷最原始的手段就是身上的皮毛。而人类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身上的皮毛逐渐脱去,到智人出现的时候,身上的毛已经脱得差不多了。所以,不要指望人类早期社会能够像猛犸象一样在北方寒冷的荒野里生活。猕猴算是人类的较为古老的亲戚了,为了给大家一个更为直观的感受,我这里给大家贴一张猕猴的分布图:

上图中的黄点是目前猕猴的分布地点,需要说明的是,这张图片已经经过处理,去掉了猕猴后来的引进地,只保留了原产地标识。猕猴主要分布的地区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部分地区。其中,中国又是猕猴主要分布区,中国的猕猴主要分布于南方诸省(区),以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分布较多,福建、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次之,陕西、山西、河南、河北、青海、西藏等局部地点也有分布。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从上述的资料来看,猕猴的生活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温带以及亚热带气候地带。并且以这个地带为中心做两个方向的辐射。但是,再如何辐射,当纬度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就止步了。在自然生长环境下,正如图所示,河北那个高纬度地区是自然条件下猕猴向北扩展的极限。猕猴还有厚厚的毛可以保暖,跟猕猴比,人类的自然保暖措施就更加窘迫了,连毛都退化了。所以,在自然条件下,人类的御寒能力不可能超过猕猴。直白一点说,自然条件下,人类生存范围不可能越过那条红线(主要也是没必要)。

人类之所以能向更为寒冷的地区进军,其主要原因是后来发明了磨制技术,而在磨制技术的催生下,发明了骨针。既然有了骨针,也就能够利用天然的植物纤维缝制兽皮以御寒。有了兽皮御寒,人类才能够进军高寒地带。所以,在针线发明之前,人类的生活极限是不可能超过上面图片中的那条红线。

话又说回来,即便是早期的人类社会偶尔能够越过那道红线,但因为御寒能力的问题,其生存能力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当生存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时,人口数量同样也受到限制了。而人口数量上不去的情况,社会形态也不可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就更加谈不上什么社会分工等更为复杂的社会功能。所以,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欧洲是不可能产生早期人类文明的。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到现在,欧洲的考古史上缺乏成规模的早期人类社会遗址的原因。正因为缺乏成规模的早期人类遗址,所以,也不可能发明陶器,更谈不上进一步提高制陶技术。那么,在跟仰韶文化彩陶如此相近相似的情况下,在拥有同样的阴阳太极图情况下,特里波利耶文化彩陶自然是从仰韶文化传播过去的。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时间:2020-11-13 21:41:39
2、仰韶文化尖底瓶与西方尖底瓶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第二件事:尖底瓶

仰韶文化除了彩陶出名,另外一个出名的特产就是尖底瓶。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里,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是独树一帜,别无分店。尖底瓶就是仰韶文化发明的,随着仰韶文化的消失,尖底瓶也在神州大地上消失了。所以,尖底瓶只在仰韶文化中出现过,研究仰韶文化自然也避不开尖底瓶。

上图就是仰韶文化著名的尖底瓶,这些尖底瓶,曾经在中国考古界引发不少争论。就尖底瓶的功能,提出过不少猜测,其中权威的猜测是尖底瓶是用来汲水的器具。因为仰韶文化的尖底瓶都有双耳,所以,专家猜测,用绳系在双耳上,放入水中,瓶口朝下,水灌入瓶中,瓶里的水满了之后,因为重心作用,瓶口自动朝上。这样,一瓶水就打满了。这个猜测曾经一度被写上教科书,甚至各个博物馆里还附带做这个介绍。但想法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近年来,有人用尖底瓶做了多次试验,试验结果是尖底瓶并没如专家猜测那样,将瓶放入水中,瓶空则斜,瓶满则正。这些试验已经写成文章发表,在网上可以找到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可见,那些所谓的专家也不过是坐在办公桌前闲着没事做大开脑洞而已。然而,竟然还有不少人居然相信这种神话版的尖底瓶用途。

再回到文章开篇,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西方诸多的尖底瓶。从众多的图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尖底瓶是用来酿酒、储酒的。从西方的尖底瓶用途可以反推仰韶时代的尖底瓶,无非也是用来酿酒、储酒而已。真不知道那些专家当初信口开河的时候,脑子长在什么位置。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171402

帖子分类:国际观察

发表时间:2019-02-28 00:49:16

更新时间:2020-11-13 21:41:39

评论数:134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