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已出版】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已出版】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编辑提示:
应作者本人申请,将本文标题由《2014 - 私企的末日》 改名为 《经济的癌变-2014中国实体走向末日》,并附一段前言:
“2014年初,我对中国私企做了个简单的分析预测,没想到关注者众多。既然开了头,就说个明白,帖子开篇比较简略,后面补充分析的部分行文仓促。现决定把帖子改名,接下来将继续更新,聚焦中国实体经济,对过去现在和未来形势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论述。”
--------壹抹晴天---2014.01.17--------


【版务公告】本帖已于近期出版,我谨代表经济论坛的斑竹团队,对作者 生于0715 表示祝贺。感谢作者在社区的辛勤耕耘,同时也感谢众网友的支持。——By 专用马甲122 2015/06/28


以下为作者关于成书的相关说明:

本帖已由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出版成书,书名《中国实体经济走向末日》。 感谢天涯网友和天涯社区的长期支持。 成书在本帖的分析和预测基础上,增补大量内容。出版成书为我与王尚一合著。因为各种原因,本书只在香港公开发售。

中国社会已经浮躁到疯狂,实体经济在此环境中快速走向末日。本书从2014年初撰写并发帖,当时被认为杞人忧天甚至危言耸听,仅仅一年半后的今天,实体经济已经哀鸿遍野。中国新领导班子虽然一再强调扶持实体经济,反而加速实体末日。

目前,绝大多数人跟着社会疯狂,已经陷入贫困和负债,少数人仍有选择机会,可做客观冷静的选择(在疯狂的人们看来是偏激的选择)。在当前的关键阶段,选择的方向和方式直接决定个人前途和家庭未来。


本书主要起到两方面作用:

第一,辅助决策,不论实体业主、意向创业者、还是实体从业者,绝大部分人都需要快速收缩,停止一切非必需支出。但是由于大多数人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不知道经济危机的恐怖,所以需要强有力的系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支持以实施个人决策;

第二,帮助提高思考能力,对于长期只关注中微观环境的读者,本书将帮助读者静下心来,通过反复阅读本书,从更开阔的视野思考问题,做出正确的经济选择。


本书的实际意义:

在过去,大多数企业方向与本书分析相悖,盲目坚持运营甚至扩大规模,结果付出惨重的代价,很多老板倾家荡产,甚至跑路或自杀。在方向错误企业中工作的员工,也跟着遭受损失。在未来,与本书分析相悖的企业,更将快速遭遇灭顶之灾,而不是柳暗花明。


书的大概内容:

一、本帖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国金融政策的核心思路与国际金融环境,中国市场的实质与发展方向,产业链中不同类型企业的关键特点与生存状况、地方政府处境与对实体的政策,在过去一年半,这些内容已经得到全面印证;

二、出版书增补内容:对本帖内容精炼概括外企将发生全面溃败,红极一时的中国网络股的未来,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结局预测。

总的来说,在2014年1月主要内容确定后,分析思路和预测方向没有任何改变,只是增加了概括总结部分和其他部分。



===================================================


以下为原帖正文: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私企的末日即将来到”。 2014年,绝大多数私营企业将面临倒闭;到2015年下半年,能够生存下来的中国私营企业将寥寥无几。“要钱不要命”的中国人总觉得,“经济”就是关于找机会赚钱,却看不到“经济”狰狞的一面-也就是真实的一面。
在未来1年多的时间中,私企作为中国人“要钱不要命”的集中体现,将开始理解到,什么是真正的“经济”。“真实”的意思是,无数私营企业主将发现,企业倒闭已经不仅仅是赚钱或者亏钱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自己失去未来的生存能力,很多人则连命都要直接搭进去。
总的来说,“投降”越早的企业主,及时进行“壮士断臂”的,并且以“击鼓传花”的方式将企业转给其他人,其损失金额往往也越少;而越拼命挣扎、坚持越久的企业,结果大都也会越惨。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2010年,我做出关于私企的5年预测。 在《2010经济分析-11大难题》中,我分析道:“当人们因为收入越来越少、各种生活成本越来越高而焦虑的时候,不应该只看着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需要认真分析这个社会的组织状况。 在一个社会中,社会的组织结构决定私营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而决定这个社会的劳动者收入水平。 具体来说,在大机器经济下的私营经济,本身也是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 大多数私营经济或者依附大机器生存,或者在大机器经济的“夹缝中”生存。 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 从这点来说,现在中国95%以上的企业,可能在5年后将会消失。” 从时间的角度,预计到2015年年中,这个预测目标将基本成为现实。 而2014年则是私企的集中倒闭期,而私企大规模倒闭之后,将引发相应的连锁反应。


什么是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简称“私企”)可以定义为,在市场上依靠企业老板自身运营能力实现生存的企业。 如果进行细分,中国经济中主要包括三部分:体制经济、外资(经济)和私营经济。 其中,体制经济主要指掌控国家机器的人们开设的企业,依靠国家机器的力量获得收益,并且实现相应的开支。 体制经济主要分为两部分:1、显性体制经济,也就是所谓的“国有企业”,例如中石油中石化这种由国家力量维持的“国有央企”和直接与地方经济挂钩的企业 ;2、隐性体制经济,一些表面上是私营经济,但是由掌控一定国家机器的人控股或在背后操控。 根据掌控者在体制中的权力或者地位,依靠体制的力量赚钱,也就是实际上替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洗钱”的工具。 由于权力者的权力不同,开设的隐性的体制企业的规模和形式也不同,范围可以大到号称数百亿的金融企业,也可以小到饭店和KTV等“服务单位”。 由于这些体制经济并不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作,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而只是体制中的权力者进行利益输送的管道。 例如,有的人请权力部门的决策者吃饭,决策者选定某个小餐馆,两个人一顿饭吃几个普通的菜,结账的费用是几十万元。 外资经济则是在体制的邀请下,进入中国赚钱获利的外国企业,替体制“开发”中国资源和市场,与体制共同分享利益。 外资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自身实力强大,不仅资金力量雄厚,还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市场营销技术等等,二是享受“超国民待遇”,也就是拥有各自优惠政策,包括税收政策、土地政策、金融政策等等。 而既非体制经济,也非实力强、优惠多的外资经济部分,就是私营经济。

私营经济是中国经济中重要的一个部分。 根据统计口径不同,中国私营经济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差别。 例如,根据工商总局2009年年中的数据,截至6月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692.35万户,注册资本12.81万亿元,从业人员8212万人;实有个体工商户3063.63万户,资金数额9851.30亿元,从业人员6099.60万人;全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7.91万户,出资总额1620.47亿元。 根据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的数据:“截至2009年底,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达1023万户,此外,还有数量更多的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也成为中国经济中越来越引人瞩目的力量。目前,中小企业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 不论是国家工商局注册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是中小企业协会所说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除了少数体制内权力者用于“洗钱”的单位,绝大多数都可以归为私营经济范畴。 从表面上看,中国私企像欧美国家的私企一样,对税收、出口和就业等方面,都起到主要的支持作用。 但是,如果对私企的实际状况进行解析,就会发展中国私企的关键问题。

中国私营经济先天“发育不良”,后天“缺衣少食”。 在欧美国家,私企老板是整个社会中,最具有创新技术和管理能力的人群,也就是整个社会中的“精英阶层”。 从表面上,这些人主动建立企业,具有极强的进取精神,持续进行竞争和冒险;而在内在,这些人则更注重安全,更强调防范风险,并且采取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措施。 而普遍来说,中国私企老板的起家和发展,与西方私企老板完全不同。 中国企业老板因为各种原因,“被迫”建立企业。 从最初起家的方式,中国私企老板主要分为“中国特色”的三大类:一类是这些私企老板无法进入国企等体制经济,因此通过做小生意谋生。 结果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大,最后成为私营企业。 这些企业很多都是服务业企业,包括餐饮、娱乐等企业。 第二类是有的私企老板看到中国开设“血汗工厂”、做出口产品能够赚钱,因此跟着做“血汗工厂”。 从国际市场的角度,这些“血汗工厂”的实质是“国际民工”,而这些老板只是“包工头”。 在21世纪的前十年,这些出口加工的“血汗工厂”迅速发展,产品卖到全世界,成为私营经济的“主干部分”。 第三类则是进行仿造和假冒伪劣产品生产,也被称为“山寨”。 “山寨”产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利用中国“血汗工厂”的环境,二是利用中国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保护,给这些老板以生存空间。 在这些私营经济的基础上,一些私企老板开始建立服务业企业“引进”西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在中国建立模仿型“服务业”企业。 中国只有极少数企业主试图通过研发创新获得发展,但是因为缺乏知识产权保护,这些人花钱研发的结果是被人偷盗或者模仿。 这些企业在研发资金打了水漂之后,很快倒闭。 当中国缺了以研发为导向的企业后,不论是“中国特色”的私企还是“引进西方”的私企,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凤毛麟角。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在先天竞争力低下的情况下,私企发展还受到体制的多重盘剥,也就是后天“缺衣少食”。 体制的盘剥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在金融上,体制对私企的贷款条件极为苛刻,随时卡紧对私企的贷款,并且通过强制结汇和人民币升值的外汇政策,以及大规模印钞的方式,持续使私企的财富持续缩水。 在2008年底,中国货币总量M2的余额是47.5万亿元,到2013年11月底M2余额将近108万亿,也就是印钞额度超过60万亿,私企资金的实际价值贬值到原值的40%多点。 印钞的另外一个结果是,人们的的生活费用增加超过1倍以上,意味着私企用工的成本上涨超过一倍。 另外,2009年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6.84,到2013年底人民币升值到6.05,人民币升值达到13%,也就意味着进行出口加工的私企收入减少了13%。 印钞和人民币升值的意思是,私企中与人民币挂钩的日常运营成本增加超过120%,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结果总收入减少13%(超过绝大多数出口“血汗工厂”的利润率)。 二是在税收上,私企没有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而且还必须承受各种税外费,而“费”的程度经常比税还重。 例如,一个企业可以通过贿赂税务部门的人员,减少一定的税收。 但是,在消防、卫生等等十几个到数十个环节上,必须足额缴纳费用,还得购买相应部门要求的昂贵设备。 当地方税收不足时,就会开始对私企追缴过去“欠”的税收。 三是在土地等费用上,国企和外企都可以免费获得地方提供的大量土地,而私企则很难拿到优惠土地,必须花高价购买土地,给私企带来沉重的资金压力。 很多私企从小企业开始一点点做,资金匮乏,因此因陋就简,租用场地。 随着印钞导致的通货膨胀,场地租金持续上涨,给私企带来更加沉重的成本负担。

随着经济日益恶化,私企面对更加沉重的生存压力。 我在《2010经济分析》中提到过,中国体制经济从2010年开始转变方式,开始从盘剥农村为主,转向对城市的盘剥为主。 这样的结果是上述内容提到的,“一旦经济形势恶化,大机器会毫不留情地通过“收编”私营经济而维持自己的运转,导致私营经济失去生存空间”。 随着体制经济对私企的压榨力度加大,导致私企的盈利空间日益减少。其中,“压榨”的意思是,除了印钞、各种税费和高房价之外,还有体制单位对私企的直接掠夺。在中国体制经济“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大量私企在为体制经济服务。 而体制经济利用自身的优势,随意对私企欠债“打白条”。 “打白条”小到镇政府对某个小餐馆欠债几万、甚至几十万,大到央企和地方政府欠私企数千万、甚至上亿的工程设备款。 另外,随着体制的资金越来越紧张,开始“放宽”私企投资的领域,在以前国企赚钱的领域吸引私企的投资。 而这种“吸引投资”的方式,是私企把钱投给国企,让国企去花钱,而同样坚持国企“一股独大”。 不少私企给国企投钱,结果钱“血本无归”。 当这些私企到法院上诉的时候,法院往往不受理,法院即使受理也不要求国企还钱,即使法院要求国企还钱,国企也毫不理会,私企还是拿不到钱。 可以说,当这些私企到法院提起诉讼的时候,说明这些私企竟然相信,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是基于私有制的法治国家。 所以,这些人投资血本无归,是其应得的结果。 另外,山西对中小私人煤矿进行大规模“国有化”,也让后进入买煤矿的浙江商人损失惨重。 在此前,山西舆论说某个美资公司在2004年之前、煤矿价格很低的时候,花极低的价格购入山西煤矿,等煤价翻了10几倍后,这个公司的价值翻了数十倍,从几千万翻到数十亿,因此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所以,国家应该收回煤矿,堵住国有资产流失的“口子”。 但是,美资公司丝毫不理会这样的舆论,山西也不敢对这家美资公司进行“国有化”(当然,如果山西敢这么做的话,那美国公司可以借助美国的力量,让中国进行天价赔偿)。 所以,山西开始对没有“靠山”的中国私人煤矿下手,即使把私企的煤矿充公,私企也没处找回损失(这个例子我在不同方面提到过多次)。 另外,不厚在“西红市”轰轰烈烈展开建设和“唱红歌”的活动。 而这些活动的钱一方面来自于从中央的特殊贷款,另一方面则来自于“打黑”活动,实际上以“打黑”的名义对私企进行“杀猪”。 “杀猪”的意思是,不仅要私企的钱,而且为了名正言顺,还要私企老板的命。 当然,随着地方财政资金日益紧缺,“杀猪”已经成为各地普遍的行为。 只不过,“西红市”进行张扬地“杀猪”,而其它地区则是悄悄地“杀猪”。 不论被体制欠债、主动投资被国企侵吞、投资被国有、还是被“杀猪”,这些私企老板都得到了他们应得的结果。 在中国赚钱做富人,不看看整个环境的状况、不理解“公有制”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结果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这就是“经济”的狰狞,用中国话说“匹夫何罪,怀璧其罪”。 “日益”的意思是,从2010年到2013年的4年间(总共有差不多1500天),如果按照天数进行平均,每天都有上万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盈利转向亏损。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进入2014年,私企在多方面的压力下,整体面临绝境。 私企的“油干灯尽”表现在多个方面。 其中,最关键的特点是,人们已经不认为企业本身值钱。 2011年开始,很多人感觉到市场的压力,开始退出市场。 在城市中,大量商业铺面和写字楼转让,是其中一个明显的标志。 在最初,很多人都在争相接手这些转让的铺面,不少出让者还可以获得丰厚的转让费用。 在“新手”结果铺面后,重新进行装修,对赚钱充满信心。 但是,进入2013年后,更多的商业铺面转让,同时已经很少有人接手。 不少地区的商业铺面无法维持下去,租铺人只能亏掉所有的前期投资撤走,而房东找不到新的人租房,只能让铺面空置。 同样道理,在2011年,不少生产组装型的私人企业还能够找到人投资,或者还能够以企业的名义赚钱;但是到2013年,人们都已经看到这些企业不行,几乎没人愿意投资接手这些企业,人们宁愿借钱给高利贷、也不借钱给这些企业。 在资金市场,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导致的“集群效应”范围越来越大:一方面有的企业从其它企业进行大量借款后,或者因为无法偿还而破产,或者直接跑路,导致相关企业也被拖入“泥潭”;另一方面是“关联担保”贷款,以福建钢贸圈和温州企业圈为代表,一个或者几个企业因为无法归还银行贷款,拖垮其它关联企业,进而拖垮更多的上下游企业。 而且,随着资金链断裂到了“雪崩”的状况,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用销售也变得极为谨慎。 更重要的是,很多企业在支持不住的时候,不是自己关门倒闭,而是先加大赊货采购的力度,也就是借入更多的钱。 等到再也借不到钱的时候,这些企业直接关门跑路,将损失留给相对诚信、风险防范意识不够高的企业。 很多企业因为上下游企业的跑路,导致自身也陷入困境。 而实在撑不下去的企业,也找不到下家来接手。 而这些企业只能将自己的机器设备,办公家具等进行贱卖。 由于在整个市场中,贱卖设备的人过多,同时很少人扩大生产,因此设备几乎以废品价格出售。 在这个时候,很多私企老板开始后悔,自己在2009-2010年不应该扩大生产规模,而是应该把企业卖掉,拿到钱炒房,能够轻松赚钱。

在2014年,随着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而私企将在最后的挣扎中大规模倒闭。 从2009年开始,体制强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引起广大私企老板的共鸣。 私企老板拿出真金白银,得到了体制强调的“信心”。 进入2014年,当私企老板们手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黄金,而且羡慕炒房的人的时候,意味着“信心崩溃”,大家已经在心理上坚持不下去。 从心理上,中国人的普遍特点是从众、硬撑,这也体现着私企老板上。 2013年,私企老板们实在硬撑不下去,开始信心崩溃;到2014年,私企老板也都知道日子很难过,再强撑已经没有意义,也就意味着大家以“从众”的方式,开始掀起关门和跑路的“热潮”。 而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大环境的恶化,则导致绝大多数私企面临灭顶之灾。 在2013年,整个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到“雪崩”的状态,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资金极度紧缺。 从2012年开始,印钞的目的是,其中相当一部分资金变成“延展”资金,让地方体制“借新还旧”,掩盖全社会资金断裂的问题。 问题在于,虽然地方体制可以“借新还旧”,但是无法进行更多的消费。 在2013年,随着资金链断裂,除了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绝大多数城市的房子已经销售困难,导致地方体制的资金更加紧张。 于是,地方体制开始“厉行节约”,一方面基本停止偿还外债,包括欠私企的债务,另一方面减少各种吃喝消费,直接引发中高端餐饮等行业的大萧条,让大量服务业私企倒闭。 另外,随着美国qe印钞的减少,流入中国的外资越来越有限,加剧中国资金紧张局面。 同时,由于社会民众基本将现金投入到房地产、理财产品和高利贷等领域,手上的资金已经极为有限。 而在2014年,理财产品和高利贷将出现大规模违约,让无数人“血本无归”。 同时,资金链断裂的结果是,通胀(而不是通缩)形势继续发展(我在《社会资金链已经断裂》中进行过分析),让绝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更加艰难。 总结起来,就是地方体制从私企进行采购,也会采取欠债不还的方式;而民众在买房之后,面对持续的通胀,除了购买生活必需品(主要是吃喝)之外,购买力也将基本消失。 或者说,2014年,整个国内市场还将大幅萎缩,很多需求将基本消失。 从国际上的角度,随着美国qe印钞减少,欧美实际经济持续恶化,加上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意味着更多的私企失去订单。 当国内和国际市场因素相叠加,都意味着“最后一棵稻草”,导致2014年的私企大规模倒闭潮。 而2014年的大规模倒闭潮,延续到2015年年中,意味着绝大多数私企消失。

私企倒闭潮是“连锁反应”。 从整个经济的角度,私企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极为显著,尤其对于整个社会就业起到决定作用。 当私企倒闭潮开始后,直接的影响是,无数人因为私企倒闭而失业。 其中,从农村到城市的务工人员,因为薪水低,很少有在大城市买房的,因此往往会因为没收入而回农村老家。 但是,在私企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被称为“白领”,是收入尚可、贷款买房的人群。 这些人一旦因为失业而失去收入来源,直接面对两个结果:一是无力供房,就需要将房子卖掉;二是立即停止除吃喝之外的一切消费。 一旦私企倒闭潮出现,这些人开始大规模卖房的时候,不论媒体如何忽悠“房价上涨”,都无法阻挡这些人的抛售浪潮。 这时候,房地产的“刚需买盘”就会直接变成“刚需卖盘”,也就是为了吃喝而把房子卖掉。 而一旦房地产抛售潮开始,就不会有人买房,也直接引发大规模的烂尾楼,进而导致建筑建材和相关行业的需求严重萎缩。 另外,当人们停止除吃喝以外的一切消费之后,各种家电、电子、纺织鞋帽、餐饮等等行业的需求严重减少。 另外,大量私企倒闭后,私企车和私家车也大量汽车停驶,人们开始纷纷卖车,汽车销量直线下降,汽车生产和维护等相关行业也严重萎缩。 而这些行业严重萎缩,进一步导致新一轮私企倒闭潮,再导致新一轮人员失业,形成“倒闭-失业-停止消费-更多倒闭-”的循环。 而这个循环一旦开始,就难以停下,也就是通过“连锁反应”,形成绝大多数私企倒闭的局面。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作者:刘孝天 时间:2014-01-07 10:57:27
观点一致,看法相同.不过偶只是理论上推导,难以以资料支撑.

作者:刘孝天 时间:2014-01-07 11:09:20
经济本如此,没有人刻意渲染崩溃.
只不过泡沫的盛世,掩盖了实体的末日.
实体经济是泡沫经济的根基,实体经济灭绝泡沫经济必然破灭.

============================================================================================

思维角度不同,基本关注点差不多。 我更多关注关键事件和数据,试图进行更多一些的量化分析。

从心理学的角度,因为人的思维局限性,必然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 而中国泡沫的原理和变魔术一样,目的就是利用人们思维的局限,拼命吹大泡沫,并且反复强调泡沫,让人们只关注泡沫,而忽略了真实的生活。 例如,当中国人都关注房价,看着房价上涨的时候,就会忽略实体经济基本已经完蛋,食品几乎全部带毒,空气和水污染日益恶化,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等等等等。 这个就是典型的传销现象,人们已经进入完全的疯狂状态。 当然,等房地产泡沫破裂的时候,整个社会就开始进入完全崩盘的状态。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本来看到中国私企已经到了一个关键节点,通过年初的文章进行预测分析,没想到引来如此多的争议。 接下来我从不同角度进行更多的论述,将私企的问题说清楚。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泡泡社会”

私营企业源于生活,归于社会。 -- 生于0715

私营企业是与人们的生活最为贴近的企业。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私营企业雇佣社会中最多的个人,做最繁杂、最具体的事,生产具体的产品和服务,“锱铢必较”地赚钱获利,“精打细算”地花钱,并且小心翼翼地投资和发展。 基于私营企业的内在特点,私营企业需要企业主了解社会中的具体需求,从实际的小产品和服务做起,找到认真钻研、踏实工作的员工,经过精心的统筹规划,实现最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供应。 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私营企业主的个人特质,还需要整个社会文化的支持。 只有整个社会文化具有踏实、诚信、敬业、节俭等特点,才能够支持私企的生存和发展。 而私企的生存和发展,反过来支持这样的文化特点。 瑞士、德国、北欧、日本等国的经济主要靠中小私营企业(家族企业)支撑,这些企业在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数百年的时间中,持续做同一件小事,并且获得相应的收入来源。 同时,整个社会文化也表现出相应的特质,与私营企业相互影响。 而中国社会作为典型的“泡泡社会”,与这些特点完全相反,对私企具有绝对的摧毁作用。

从表面看,中国经济发展极为迅速,而且中国人似乎都非常富有。 尤其在大多数中国人聊天的时候,总会涉及到“钱”。 而一旦涉及到钱,就会让人感觉到中国人非常有钱,处处是富人。 如果听人们聊天多了,就会发现这些富人的普遍特点。 有的人对这些富人进行总结,将之大致归为5类:“我亲戚、我同学、我朋友、我邻居、我同事(客户、供应商等等)”。 这时候,这五类人的中心就变成了“我”。 当无数的“我”们谈起这些周围的富人,总是津津乐道,对于富人的财产如数家珍,比如富人每月的收入是多少、有多少存款、多少房子、开着什么样的豪车、过年又去哪里度假。 从“我”们的描述上,仿佛就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和“我”的关系很紧密。 而且,由于社会中的“我”非常多,而“我”周围又都是这样富人,所以让人觉得中国社会非常富有,甚至可以说太富有了,早应该超过美国和欧洲了。

但是,如果有人对“我”们进行提问:“我”到底收入多少、存款多少、有多少房子(贷款还是全款)、开始什么车? 这时候,“我”们的神情就开始明显变化,往往也开始支支吾吾。 如果深入追问,不论“我”们如何表达,都可以总结为“我很失败”。 其实,这种现象很容易理解,如果自己收入比较高、或者很有钱的话,怎么会高谈阔论其他人的富有? 当然,还有很多年轻的“我”们,则表现出极大的信心和渴望,认为“我未来也会成功,也会成为富人”。 而且,处于不同境况的“我”们,对于“成功”的概念也明显不同。 大致上,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边缘和“城中村”生活的“蚁族”们,连贷款买房做“房奴”的机会都没有,因此对于致富的概念比较现实。 因为,“蚁族”们一个月大致2000-3000多人民币,除去住在极为拥挤、条件很差的分隔间的房租外,只能保持最低消费,也就是吃最廉价的食品。 而进入2010年之后,最廉价的食品也就意味着地沟油、瘦肉精猪肉等等,也就是连相对健康的食品都吃不上,或者说吃不起。 对于“蚁族”们来说,一个月能够赚2-3万元人民币(现有收入的10倍),有机会买房(贷款)买车(10万元左右的外资品牌中档车),就等于开始跨入“富人”的行列,生活有了更多的希望。

当社会中到处都是“我”,都在谈论“我”周围的富人时,整个社会就成为一个“泡泡社会”。 很多人都在说,中国房价“泡沫”过大,应该“挤泡沫”。 我则将中国房地产定义为“气球”(在《2010年经济分析》中,我对中国房地产的内在机理进行过系统论证)。 “泡沫”的概念来自于啤酒,也就是真实的啤酒上产生出很多泡沫。 只有啤酒作为基础,才有啤酒上的泡沫。 而中国房地产则是“气球”,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吹起来的、表面鲜亮、内在空洞的“气球”。而这个“气球”只能靠价格进行支撑,如果价格开始暴跌的时候,就像破洞而漏气的气球,被视为一堆垃圾-建筑垃圾。 同样道理,当社会中的“我”谈论周围的富人,并且让自己充满理想的时候,也像房地产“吹气球”一样。 但是,房地产“气球”还有房子的壳、还有价格做支持,也就是有形的存在;而“我”们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则像吹肥皂泡一样,随时可以吹,然后随时破灭。 “我”们一方面谈论着、羡慕着周围的富人,因为这些富人表面上非常光鲜,有房、有车、买高档奢侈品、出国旅游等等,也就是吹着富人“泡泡”。 当然,“我”们根本没有任何能力,辨别这些富人的钱是如何来的,这些富人到底是真的富人,还是通过借债充门面而表现出的富人,也就是实际上的“负翁”。 另一方面,“我”们畅想着为了,想着自己未来能够赚多少多少钱,也就是吹着自己未来的“泡泡”。 而“我”们不去思考,自己有什么思想、知识、技术、资历和机会等条件,让自己能够赚越来越多的钱,成为想象中的富人。 而当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在以羡慕妒忌的口气说着富人,当大多数年轻人都畅想自己未来成为富人的时候,整个社会都陷入自己给自己吹好的“泡泡”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作者:三高的浪人 来自:iPhone客户端 时间:2014-01-07 23:34:08
15兄 开新帖了啊

======================================================================================================

三高兄,跟你一样展望一下14年。 我认同你对美股顶部的看法,不过对黄金的反弹高度持保留意见。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作者:潘兴华 时间:2014-01-07 18:25:40

王哥


中国经济正在孕育一场灾难,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要说2014就会大部分垮台,您也太猴急了点。。。。。。。。。。。。。。。


经济危机就是政治集团本届吃完下一届的饭,大家一届吃一届,最后透支了政治粮食,最后的政府就只有变本加厉,最后与全民决斗。。。。。。。。。。。


每一个朝廷都是这样崩溃的。。。。。。。。。。

但是它是历史周期,这个周期并非三两年可以下结论的。。。。。。。。

=====================================================================================================

老潘,主要现在是没饭可吃了。 想吃下届没戏,所以现在只能从开始就自己被迫节衣缩食了。 另外,私营经济的突变点已经形成,等达到突变临界点后,速度变化之快,将会让人瞠目结舌。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作者:愚翁移错山 时间:2014-01-08 11:58:23
楼主,相比较“中国大物理”,很明显本贴更受欢迎(虽然我认为两个帖子不在一个层次),不妨年底作个比较,看哪个更受欢迎?也可以印证你的“要钱不要命”的观点。:)保重。

============================================================================================================

绝大多数人往往只看眼前,关注能够看到的利益,而不关注整个大系统的变化,没办法。 总的来说,迎合市场的短期利益,和看的更高更远,总是处于矛盾之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从2003年到2013年后,印钞增幅显著降低,开始引发“泡泡社会”的破裂。到2013年11月,中国的货币总量达到108万亿,这个数字表面上非常可观;但是,与2003年底的22万亿相比,货币“仅仅”扩张不到5倍,比朱时代的印钞增幅大大降低。 在2009-2010年以“4万亿”为口号的2年大规模印钞期,中国货币总量从2008年底的47.5万亿,增加到2009年底的60.6万亿,再增加到2010年底的72.6万亿。 与之相对比,1994年底中国货币总量为4.69万亿,95年底为6.08万亿,96年底为7.61万亿,97年底为9.10万亿,连续的高速增长。 为什么2010年后,体制不敢像朱时代那样持续大规模增加印钞? 原因很简单,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朱时代已经通过各种资源调动,将中国的资源全面货币化,也就是能卖的都卖掉。 这种情况就像一个人标价卖自己,既卖血,也将身体中的器官都标价卖掉。而在朱时代进行的“房地产立国”政策后,体制通过持续权力操控和印钞支持,将资金集中在铁公鸡和房地产领域。 到了温时代,已经没有更多的资源可卖,只能顺延朱时代的轨迹。 而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让温时代的日子相对好过。 而随着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私营企业开始体会到越来越沉重的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体制推出“4万亿”,可以说是无奈之举,属于将“血”和“器官”进行重复销售。从2010年年中之后,出卖资源的“重复销售”已经难以维系。 因为,如果再继续大规模印钞,结果就是类似于前苏联解体前一年的将近150%的通胀,体制无法承受。 因此,体制开始严厉控制印钞速度,能拖一天是一天(在2010年-2012年,我用了数十万字,对中国的印钞状况进行多方面分析,都在说明相关问题)。 但是,体制还在通过各种政策、金融和宣传手段,将资金引入铁公鸡和房地产,继续支持房地产价格。对于大规模进行施工建设的各种工程和房地产来说,这种严厉控制印钞速度的结果是,迅速导致社会资金链断裂。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资金链从2011年开始的“冰崩”到“雪崩”,再到2013年底的社会资金开始全面枯竭,“泡泡社会”走到尽头。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私企是否还有未来?

“泡泡社会”的实质是:看上去很美,但是毫无未来。 从2011-2013年,私企普遍陷入困境,进而开始陷入批量倒闭的阶段。 在这个时候,人们的认知形成巨大的差异。 私营企业主自身普遍陷入困境,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对未来感到悲观。 但是,因为个人的巨大投入,总希望未来会有转机,让自己“转危为安”。 在这个时候,外界的信息则充满乐观,也给私营企业主以更多的信心,让私营企业主在困难中继续坚持下去。 而外界的乐观信息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来自于国家(体制),总是预测未来会更好,让人们充满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二是来自于社会民众,社会民众同样对未来充满乐观,看到周围的富人越来越多、街上的车越来越多,因此未来不可能出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私企能会更差吗? 不少私企基于这样的心态,在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没有果断退出,而是持续往里“砸钱”。 而砸钱越多,越发现形势险恶。 但是,因为投入太多,而感觉自己无法撤退,只能再往里砸钱,希望有所转机。 不少私企老板将自己手上的钱投入后,为了最后的“希望”,卖房子/抵押房子、和亲戚朋友借钱,继续往里投入。 而一些私企老板在心理上更加急迫,借高利贷往里投。 这些老板真心想把企业做下去,而不是借了钱就跑路的类型。 当他们的业务持续恶化,高利贷还不了之后,只能面对高利贷的讨债。 其中,有的自己逃跑(留下妻子儿女)、有的选择自杀,最终结果是家破人亡。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泡泡社会”是体制与民众共同维护的。 如果没有民众的支持,体制是无法创造出“泡泡社会”的。 只有无数人在重复着“我亲戚、我朋友、我同学、我邻居、我同事”的时候,才能够让“泡泡社会”维持,才能够让人们觉得有希望,才能够让轻信的人上当。 或者说,不仅体制在重复着谎言,而且绝大多数民众处于自身的动机,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案例重复着谎言,才能够形成中国的“泡泡社会”。 例如,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为负,也就是实际上一钱不值(我在关于股市的文章中专门进行过分析)。 尤其是在最近数年,因为社会资金越来越紧张,股市形势越来越差。 我专门提到股市“衰竭”和股市“已死”,并且在反弹高点的时候,建议人们卖出股票,远离股市。 这时候,我的观点与整个社会中体制的观点和无数股民的观点背道而驰。 体制知道中国股市的真实价值吗? 当然知道! 体制鼓吹股市的价值,合情合理,因为体制要通过股市从民众手中圈钱,也就是从社会中“抽血”。 所以,从利益的角度出发,即使中国股市的价值为负,体制也要鼓吹股市的未来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只有体制“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民众都不认可,股市也无法生存。 这时候,无数股民出现了,也在鼓吹股市要上涨,或者未来不会差。 这时候,如果问这些股民,他们在股市里赚了多少钱。 这些鼓吹上涨和未来不会差的股民中,绝大多数都是亏钱,而且有的被深度套牢。 而这些股民在自己做受害者时,通过吹“泡泡”,成为体制的帮凶。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遇到困难的时候,“泡泡社会”的人们腔调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有“信心(乐观、前景光明、正能量)”。 当私企遇到困难,甚至已经快到“灭顶之灾”的时候,人们还是会强调同样的概念。 大致上,人们强调的“信心”主要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形势不会那么糟,不可能到那样糟糕的地步,现在已经是很差了,未来事情总会好起来的。 这种态度就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需要说明的是,诗词等文学表现形式,经常缺乏逻辑。 人们可以用美好的诗句,寄托个人的希望和向往。 但是,在真实生活中,当冬天到了的时候,不是考虑春天来不来,而是需要进行足够的准备,让自己不在冬天冻死或者饿死。 而且必须进行最积极的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最恶劣的情况。 如果个人没有做好准备,导致自己死在冬天,那春天来不来对个人都没有意义了。 而“吹泡泡”的人们有意无意地忽略“冬天”的问题,让人们觉得冬天刚来,春天也很快就要到了,仿佛漫长严寒的冬天根本不是问题。 第二,如果形势很糟的话,也要有信心。 因为,这时候会有两点“希望”:1,国家不会不管,会想出妥善的办法;2,个人不会“坐以待毙”,也会积极找出路。 落实到私营企业问题上,“吹泡泡”的人们会说,一旦私营企业真的大面积出问题,国家不会坐视不管,会找出相应的办法,将私营企业解救出来。2,企业不会等死,而是要想法开拓市场,积极进行转型,由过去的组装生产型企业,升级转型为创新制造企业。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为了个人生存,不论私营企业主、还是私企员工,都需要完全改变思维模式,回到真实的世界中。 在“泡泡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思维模式是“乐观”: 首先,总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好,也就是认为情况不会变的很糟;甚至在已经很差的时候,还要“天无绝人之路”等话。 当人们有这样的思维的时候,就会忽略一个关键事实,其他很多人已经因为“乐观”而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已经跳楼了。 其次,在情况变得很糟的时候,总是非常“主动”。 也就是上述的两方面:1、幻想别人来拯救自己,尤其希望国家救市。 尤其是当企业大规模倒闭的时候,希望国家“救市”。 在这样的心态下,人们还会在盼望国家“救市”的同时,持续进行投入、甚至加大投入。 2009年的“四万亿”后,很多私企老板就是在这样的思维下,大量贷款扩大生产规模、或者进行“多元化”。 结果,越是贷款多的私企,倒闭越快、欠债的规模越大,私企老板越不可能翻身。 2、幻想着自己能够“升级转型”:不少老板看到组装加工处于“同归于尽”的竞争中,希望自己能够通过升级转型找到活路,于是开始加大对研发的投入,或者加大对市场开拓的投入。 实际上,从2010年到现在,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做组装加工的私企,能够升级转型成功的。 反而大多数在2009年之前,通过打广告树品牌进行升级的运动服装企业,到2013年都已经亏得一塌糊涂。 所以,在当前的形势面前,首先要从个人思维上,停止给自己“吹泡泡”。 现在自己给自己“吹泡泡”的人,就像“掩耳盗铃”,“泡泡”吹得越大、越美好,将来会死的越惨。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在面对生死存亡的时候,个人需要将思维顺序颠倒过来。 其中,首要的是,进行最为冷静、甚至冷酷的“底线思考”。 这时候,只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当自己陷入严重困境的时候,1、自己能否救自己? 2、会不会有人救自己? 问题1的答案是:不能。 如果自己能够救自己,就不会让自己陷入现在的困境。 个人一旦陷入困境而不能自拔,就说明自己面对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局面。 在这个局面下,如果个人想着自己能够进行“自救”,也就是给自己“吹泡泡”;结果不仅无力挽救企业,而且个人自身也被企业拖下“泥潭”。 “泥潭”的意思是,很多人试图挽救企业,于是花掉个人的所有存款、卖掉自己家的房子,利用个人信用到处借债,甚至去借高利贷。 而在2011-13年,已经有大量前例证明,这些人的结果因为“努力”程度有差异。 花存款、卖掉房子的人变穷;到处借债的人不仅倾家荡产,还负债累累,没脸见亲戚朋友和原来的生意伙伴;而借大量高利贷的人,结果是“家破人亡”。 问题2的答案是:不会,而且其他人会“落井下石”和“墙倒众人推”。 从道理上,每一个做企业的老板都知道,如果别人看到自己的企业将要垮台,结果必然是银行冻结账户、供货商和合作伙伴停止业务往来并且要钱、购买原材料需要现金、员工讨要工资等等。 即使一个健康的企业,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会直接垮台。 而私企想得到国家(体制)的支持,更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在山西以低价对浙江商人购买的煤矿进行“国有化(充公)”的时候,浙江商人希望浙江政府出面解决问题。 结果,浙江政府的人到了山西,没人接待。 2012年,温州私营经济的资金链断裂,强烈呼吁给私营经济多一些贷款和宽松政策,甚至“震动中央”。 面对这样的呼声,温家宝亲自到温州“现场办公”,要求给私企宽松政策。 在温离开之后,该怎么样还怎么样,紧缩形势依旧。 而国家(体制)关注后,差别只是在于两点:一是温州私营经济盼望许久之后,完全失去了希望,只能回过头来“靠自己”;二是信息全面闭锁,外界不了解温州的实时状况,甚至不是私营经济圈子里的温州人,也不清楚具体的进展情况。 所以,体制面对私企困境的方式,就是继续“吹泡泡”,同时闭锁信息,让外界的人忽略困境。 这种情况就像地震后,房子都倒塌了,领导亲临现场指挥、得力部署,安排救灾。 至于为什么房子倒塌、以后灾民住在哪里,新盖起来的是不是直接是危房(新地震后会再次倒塌)等问题,“吹泡泡”的人是关注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至于为什么房子倒塌、以后灾民住在哪里,新盖起来的是不是直接是危房(新地震后会再次倒塌)等问题,“吹泡泡”的人是不会关注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孤直城主 1005楼 2014-01-09 21:12:54
如果说楼主水平高而又预测错,那是因为他用正常人类的思维去预测,而我党是不能用正常人类思维去预测的。党敢于采取的手段,所掌握的资源,都不是正常人类可以想象的。唯一能让党倒下的,只有系统性风险的大爆发。私企危机不过是小菜。
-----------------------------
非正常人类思维的问题,我正在《中国大物理》里深入论述。 看了“大物理”,就很清楚现在体制的行为套路。

从系统利益的角度,体制现在用“吹泡泡”的方式,给私企们“信心”,让私企做炮灰,也就是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从这个角度,私企肯定是死在体制之前,当私企死掉了,体制才开始垮掉。

我写《私企的末日》,主要就是提醒私企,看到形势不妙,及早收手,不要做炮灰。 在一个社会中,只有首先做“老狐狸”,才能生存下来,生存的更好。 不要在乎企业的一城一池,而是要考虑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就是自己倒下,也要倒在体制之后。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文化De流氓 1048楼 2014-01-10 08:21:11
顶,分析的很透彻。尤其对世纪末的那段。农,工,商。商是不是只私企呢?
-----------------------------

私企遍布农、工、商,我后面会分门别类地分析。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0-11-20 10:28:26
性命的问题悄然而至。

2009-2010年,是体制印钞的最后疯狂阶段。在这个阶段,印钞不仅提供给体制单位,还惠及到私营经济。

在之前的30年经济增长中,在金融管控的指挥棒下,印钞基本提供给国企、央企、地方体制单位,还有少量资金提供给隐性体制单位,私营经济得不到银行贷款,基本只能靠着自己从市场上赚钱,逐渐从小到大发展起来。随着外资进入和中国出口增加,私营经济才逐渐积累起来资金。在这个过程中,私营经济采取相对保守或者极端保守的策略,尽量不欠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而最初宣传的纷纷扬扬的温州炒房团,也只是私营经济中的小浪花,代表不了私营经济的主要部分。

在2009年之后,体制印钞造成银行资金极度宽松,银行热情主动与私营经济建立关系,将低息贷款贷给私营企业。一直都在节衣缩食中艰难挣扎的私营经济,看到如潮水般涌入的白来的钱,突然间觉得钱似乎很容易赚到。因此,当时发展最好、最有实力、而且在金融危机中相对最稳固的私企,往往获得最多的贷款。这些企业本来不需要贷款,只要依靠国际市场,依然可以生存得很好。但是,白来的钱冲昏了企业主的大脑,这些企业主开始大规模进行扩张。

钱来得容易去得也快。从2011年开始,体制突然间悄悄撤退,并且从私营企业中抽贷,私营经济的资金链断急剧裂变,一方面企业销售下降,同时企业因为加大投资而增加运营成本,导致资金匮乏;另一方面银行还持续抽贷,进一步加剧资金链的进展程度。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规模大、相对健康、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私企,在债务的重压下突然关门。而相对缺乏竞争的私企,在2011-2013年的资金紧缩煎熬中,因为国际国内市场日益萎缩,同时成本持续增加,也渐趋消瘦,不过很多依然在坚守,认为熬到其它企业关门后,自己还能剩下来,就是胜利,重新开始,机会多多。但实际上,这些大举借债的企业主,只不过重复别人已经无数次走过的、被证明失败的道路,而失败的最惨结果就是跑路或者跳楼。

跑路或者跳楼,更多是因为感情因素。私营企业主做企业,开始都是为了赚钱,获得更多的身家,能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但是,随着日积月累,企业主的感情越来越倾注在企业身上。绝大多数企业主为了生存,天天待在企业里,没日没夜,在企业中的时间,远比在家时间长得多。 企业越是做的时间长,企业主对企业就越有感情。 因为,每个私企的生存和成长,都经历各种风风雨雨、面对各种困难挫折,有的企业曾经多次徘徊在倒闭的边缘,但是最后都挺过来了。可以说,这些企业耗费了企业主最好的人生时光。在2011年后,绝大多数企业主看到经营状况越来越差,但是觉得这次的形势可能和过去一样。过去多少困难挫折都挺过来,这次应该也能够挺过去。所以,企业主要不遗余力地挽救企业,让企业能够继续生存下去。

在这个时候,企业主出现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在两难中的顾此失彼。企业主人生的主次位置已经颠倒,将企业置于家庭和个人之前。当企业主习惯了天天呆在企业中,过度关注企业的时候,就已经在潜意识中忽略了家庭,忘记了自己的性命。 当企业主大量借债的时候,自然地将自己与企业的命运捆绑起来,为了企业而失去自己。 只要一线希望尚存,企业主就会用尽自己的力量,挽救企业。在这个时候,企业主就会在无意识中过度借债,为了挽救企业而让自己负债累累。

而企业的实质是什么? 不论一个人号称自己有多么远大的目标、高尚的道德,只要是做企业,企业就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赚的钱多才能说明企业好,亏钱的企业都是失败的。而这样的结果表现出来,就是企业主要钱不要命。为了维持企业而过度借债。

当企业实在挽救无望,企业主首先个人感情上不能接受这个惨淡的局面。人处于绝境的情绪化里,只能做出不理智的选择,结果就是大量的企业主跑路或者跳楼,个人家庭受到严重损害的同时,被借债的亲友和生意伙伴,也遭受一定的经济损失。 最后,奋斗的结果是人财两空,众叛亲离。

楼主:生于0715

字数:248426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14-01-07 18:23:00

更新时间:2020-11-20 10:28:26

评论数:60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