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我的村庄挽歌

我的村庄挽歌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村庄的祭奠
---致行将逝去的村庄
有事回了几次老家,在好几个村子,都发现一些长时间无人居住而自然倒塌,或是被人拆掉屋顶的房屋。一片一片的废墟上,长满了旺盛的荒草,不由使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抗日题材的电影。
我刚出生的时候,是上世纪六零年代初。那时候,村里也是这样有许多废墟,大多是战争遗留下来的。所不同的是,那时候村里的人很多,废墟也不像现在这样长满荒草——草早就被人割掉了,那个时候,一点草也是好东西,是不能随便浪费的。
以往,最能聚农村人气的喜事、丧事现场,现在根本见不到几个人,尤其年轻人,更是稀缺。仅仅在20年前,在我们老家,出殡的时候抬棺材,根本用不到20岁往下和40岁往上的人,更不用说是亲戚了。可是这两年,仅仅我自己经历的,我的姐夫,我的岳父母,都要我这个快要五十岁的人亲自上阵抬。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想象的。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人类的文明,是从村庄开始的。
当第一波远古人学会耕种土地,学会建筑房屋,并以族群为单位在固定的地方住下来,就意味着人类定居的开始。也就是说,村庄是人类基本上告别风吹日晒雨淋,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向农业社会和现代文明过渡的标志。在这个意义上说,村庄是文明的标志,似乎也不为过。
眼看着,远古以来形成的,在人类发展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发生过无数的故事的村庄,现在,有被历史淹没的趋势。
这个时候,我萌发了一种冲动,一种该把自己知道的,属于村庄特有的一些东西写出来,给自己、给未来留一些记忆,免得将来后辈们“不知有汉,更遑论魏晋”的冲动。
种种冲动,越来越强烈的同时,也越来越让我为难。关于村庄,需要说的太多了,从哪里开始说起呢?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木土杜55170658 2016-06-08 15:08:40
继续说啊
-----------------------------
好的,继续。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村庄形成的基本特征,是以族群为范围形成居住点,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发展成不限于族群,不断吸纳族群以外的人,不断扩展,成为城镇,直至城市。但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就是有足够养活一个村落所有人的可供耕种的土地。
土地,不仅仅是村庄形成的前提,更是州县、城市,甚至国家形成的前提。古代中国的战争,基本上最后都以土地和人口的重新分配为结束的标志。城市建立的前提,也必须是有足够的可耕地,提供一定数量的人口所需要的粮食。当初晋文公在外流浪十九年,几被饿死,“野人与之块”之时,从臣狐堰把这件事看成欲得土地的吉兆,虽是无奈之言,但也同时反映了土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如今,村庄、州县和国家赖以生存的耕地,也同样像村庄本身一样,面临旷古未遇的危机。
所以,《村庄的祭奠》,就从村庄的土地开始吧。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村庄的祭奠 之 土地
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得天独厚的土质,风调雨顺的气候,促使我们的祖先进入农耕文明,并养育了我们的民族数千年。
黄土高原的土什么样子,我没见过。自古以来,华北平原虽然广阔,却一直是地广人稀的地区,最起码到清朝初年一直是这样。原因,无非是土质不好、旱涝无常,可供养的人口数量有限而已。
我们村的耕地,大致可分三种类型:旱地,水浇地,盐碱地,各占三分之一。旱地基本上靠天吃饭,即便能打井,打出来的水井,要么水面太深,出水量不大;要么就是打出来的是咸水,牲口都不能喝,浇地的话,会使土地盐碱化。所以,旱地,每年耕种所得有限。水浇地,是指在地里打出来的土井,水量充足,水质好,可供人畜饮用,可以用来浇地,而不至于使土地盐碱化。盐碱地放眼望去,一片一片白色的结晶,一般的作物都不能生长,种下去的庄稼,会有一片一片的不出苗,或即使出了苗,也会慢慢被碱死。生产队的时候拔麦子,最喜欢分到这样的垄,可以比别人少干活,多休息。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徽州无梦 2016-06-08 16:07:36
时代在变,不要活在童年的记忆里,今天的生活,依然是你未来的另一份记忆!
-----------------------------
你说的不错。
但是,可是,可但是,历史不就是这么一段一段形成的么?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盐碱地经常生长一种野菜叫扎蓬棵,松针一样的叶子,很嫩,手指一掐就可以断,流出绿色的汁液。扎蓬棵分两种,贴地长没有枝干的,我们老家叫盐篓子菜;有枝干可长到一人左右高的,叫扎蓬棵。两种菜的叶子一样,用开水焯一下拌好了可以食用,很好吃。但据说不能多吃,吃多了会对人体有害。小时候童谣说:“盐篓子菜,上锅炸(焯),老师吃了腚眼麻。”为什么是老师吃了,我不知道,童谣而已。但意思是这东西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身体不舒服,或者对身体有害。
那个时候的童谣,经常提及老师。比如:老师老师快放学(学,音xiao,二声),俺家擀的杂面条,一个人一碗零一勺,家去晚了摸不着。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我想对于小孩子来说,饿着肚子还要读书,确实是挺痛苦的一件事。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在我刚刚记事的时候,可以经常见到大片大片泛着白色盐碱的盐碱地,但是现在见不到了。盐碱消失的原因,据说与化肥的使用有关系。但我感觉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地下水位的下降造成的。因为那个时候,地里打出来的土井,深的也不过两三米,水量很足。现在,不但土井早已成为了历史,就是在一段时期内每家都必须有的手压井,包括真空井,也早就不见了。打了不出水,谁家还会再打?七零年代初,我们村打第一眼深井的时候,钻杆往下钻的深度是一百米,打好以后水面距地面一两米深。现在,深井的深度据说已经到了400米左右,井口用的,早就是能从七八十米高度抽上水来的潜水泵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华北平原上的土,据说有50米厚。这50米厚的土,土质并不是一样的。据我观察,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叫粘土,就是大部分地表可见的那种可以用来耕种,也可以用来烧砖的土。这种土一般在最表层,厚度大约一米半到两米,不但适合种粮食,还可以打土坯、烧砖,在村里的用处很多。
粘土层往下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沙土,一种是红土。在我小的时候,一般穿过沙土层,就会有水了。出来的水,经过沙土的自然过滤,会比较干净。沙土根据含沙量不同,质量也不一样,适合耕种的作物也不一样。从我们村往西十里左右有几个村,沙土就在表层,我们那里称作“白地”,种出来的红薯和花生,在全县都很有名。因为沙土松软,不利于保墒,所以长的红薯不但外表平坦好看,而且含水量小含糖量高,在粮食不够吃的年代,这样的红薯大受欢迎。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沙 土
沙土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纸的发明,据说是东汉蔡伦开始的。但是一直到我有记忆开始,纸对于农民来说,都是奢侈品,村里很难见到的。
如果我没有记错,直辕犁在中国的发明是在西汉。这一革命性的发明早早将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力带到了世界前沿,生产效率获得了几十倍的提高。  直到我小的时候,直辕犁在村里还能见到,不过见到的多是犁铧,留给我最深的记忆,并不是犁地,而是炒沙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犁铧的形状有点像滑冰运动员穿的冰鞋,是铸铁的,比冰鞋更大一些,冰刀部分更尖、更长、更高,上边的部分像一个小的尖底锅,将沙土装到里边,把犁铧连沙土一起放到做饭的灶台里烧,直到饭做熟了,沙土变成黑色的就炒好了。  沙土的神奇之处在于,炒成黑色后,经过太阳暴晒就又恢复成白色,像新的一样。沙土的土质也分好坏,要沙多土少,这样湿了的时候不会结块。我们村就没有好沙土,用的话要到十几里外的“白地”去拉。因为用量大,村里各家用到拉沙土上的精力都不小。  如果说炒沙土的作用是今天使用的非常普遍的卫生巾,相信许多人看了都会满地的找眼镜,同时也就会理解为什么村民对沙土这么重视了。  炒沙土的好处在于,可以反复使用,干燥舒适,经济耐用,尤其对于婴儿,再合适不过了。将炒好的沙土放到特制的土裤子里边,给还没学会走路的婴儿穿上,又保暖,又干净干爽,用的时间还长,最长可以坚持一天,然后换新土。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用沙土的当然不止婴儿,女人也是要用的,只不过土裤子的做法有所不同,因为不能影响她们干活。而且,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一旦女人因生育导致大出血,纸是绝对用不起的,只能用大量的沙土。所以说炒沙土的作用,大概相当于今天的卫生巾,这绝不是哗众取宠。
九零年代中期,一名初中男孩对电视上出现的大量的卫生巾的广告百思不得其解,在班里大声向大家询问:谁能告诉我,这个卫生巾是什么东西,干什么用的?班级里鸦雀无声......
犁铧与沙土何时淡出人们的视线,我没有印象了,是在不知不觉中。女人们很早就不用了,婴儿直到90初期好像还有人在用。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alfsoldat谢谢鼓励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红土的颜色比粘土深一些,吸水性也强一些,粘性更大一些,但是脱水后会自然粉碎成小的颗粒,而不是成为粉状。颗粒之间没有吸附力,既不能烧砖打坯,也不利于种庄稼,基本上是废物。
胶泥土在湿的情况下和红土外观有点类似,但颜色稍白一些,比红土硬度大一些。胶泥的粘性最大,但不容易和其他东西粘连,所以在各种土里边是最干净的。当城市里的孩童盛行玩玻璃球的年代,村庄里的男孩们,玩的是胶泥球。玻璃球对我们来说,太贵太难搞到,胶泥就不一样,自己费点力气,尽量做得圆一些,光滑一些,弹起来效果和玻璃球的区别不是很大。如果做好的泥球加以烧制,就成为陶制球,弹起来连玻璃球的声音都有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胶泥因为硬度大,用来做砖、做土坯,应该是比粘土做的质量都好,但就是做起来太费力费时,在那个到处都急需体力支出的年代,用胶泥做砖做土坯都是不现实的,效率太低。后来机械化的发展,各地砖瓦厂用机器做砖坯的时候,胶泥砖开始得到推广。胶泥砖的硬度是普通粘土砖无法比拟的,那时候村里经常会有耍把式卖艺的,表演硬气功劈砖的,大都是他们自己准备砖。如果是村民特意捡的机制胶泥砖,功夫再好的表演者也要丢丑。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胶泥那时候的用处很广,除了烧制陶器,很多的儿童玩具也都是用胶泥烧制的。有各种形状能吹出各种悦耳的声音的哨子,带图案的各种“印片”(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卡通图片),以及各种动物外形各种颜色可以吹出好听的声音的“泥娃娃”。几乎今天在商场里能买到的除了电动以外的所有玩具,在当时都能找到胶泥烧制的替代品。不过,所有这些玩具,只有过年的时候大人才舍得给买一些,平时是难得一见的。我的记忆中,“泥娃娃”是过年时最重要的,也是比较奢侈的玩具。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胶泥给我留下的更多记忆,当然也是劳动。七零年代中期以后,老家开始打深井了。在别的地方,都是用用石子固定地下的井管,过滤抽上来的水,在我们这里,统统都用胶泥球替代。每家平均每人一百斤泥球的任务是不分大人孩子的,大人忙没时间,基本上各家都是由孩子来完成。各家各户的院子里都是胶泥的“窝窝”,也就是把胶泥土堆成圆锥状,将上边的锥尖去掉,中间的土掏空,倒进去水慢慢阴着,什么时候有空就挖一块泥团泥球。天天团,七八百斤泥球的任务,总要个半月二十天才能完成。
到了十几岁,不管男孩女孩,再想各种玩具和游戏已经是奢望,铺天盖地落到身上的,是各种各样的劳动任务。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村庄的祭奠 之 水
水是生命之源。
任何的人类活动,离开了水,都只是空谈。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民族争夺约旦河之水的战争,从耶稣诞生以前,一直持续到现在。什么时候能结束不知道,最起码现在还看不出结束的迹象。
华北平原之所以以前不适宜居住,土质不好,水质不好,水源不足,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区别于现在的十年九旱,七零年代以前是涝的年份多于旱的年份。因为地表水苦水多,供人畜饮用紧张,那时候每个村子都会有一个以上的大坑。大坑的来源,应该是各个家庭为了将自己家的宅基地垫高而从某个地方取土,大家都从一个地方取,于是取土的地方越来越深,就形成了水塘。水塘的作用,最主要是在下大雨的时候蓄积雨水,不至于使雨水很快的流入河流白白流走,也可以让大家平时洗衣服、饮牲畜有水用。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水 井
我们村所在的这个地方,地表水很难捉摸,相隔几十米,就可能是苦水和甜水之分,出水不出水之别。小的时候下地割草打野菜,小孩子一般都会带一个墨水瓶和一根线。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超市冷饮店,每个村里的供销社代销点儿,只有生活必需品如盐,柴油和一些简单的农具文具。下地干活,一般人是不需要带水的,因为没有什么可以装水的工具。再者,一般家庭没有暖水壶,带水也只能带凉水,倒不如就地取材,爬到路边的沟里喝个饱。或者,如果嫌沟里的水不够干净,干的又是游动比较频繁的工作,就只能带个墨水瓶和一根线,渴了在土井里打上几瓶“井白凉”,相当于现在的冷饮了。
楼主:592851055  时间:2021-01-26 08:05:41
民间有个和井水有关的关于刘关张的传说,和《三国演义》里的情节不同:张飞是杀猪卖肉的,因为日常销量有限,为了不使卖剩下的猪肉坏掉,就用一根绳子把每天卖剩下的猪肉系到井里水面以上部分冰着,把水井当天然冰箱用。又为了防止别人趁夜晚偷肉,就往井口上边压上一块大石头,把井口罩起来,石头很大,普通人根本搬不动。由于对自己的力气十分自信,张飞对外悬赏:凡能把石头搬起来者,白送半片猪肉。关羽在山西杀了人,隐姓埋名逃命,穷困潦倒。路过到张飞的村子,听说了张飞悬赏的事,只用了一只手就把石头掀开了,于是要求张飞给一整头猪的肉,理由是我一只手把石头搬开的。赏额就应该是两倍。张飞当然舍不得给,关羽硬要,二人争执,开打。打得很凶,普通人不敢靠前,没人拉架。刘备从此路过,一只手拉一个,把两人分开,这样三人开始认识了,才有后来的桃园三结义。这里不讨论刘关张的问题,井里边的水冬暖夏凉,确实是真的。炎热的夏季,能喝上一顿井白凉,对一般人来说可算是一种享受。

楼主:592851055

字数:127794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6-06-08 19:23:00

更新时间:2021-01-26 08:05:41

评论数:172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