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中国人的怕和爱——细说《资治通鉴》那些人那些事(持续连载)

中国人的怕和爱——细说《资治通鉴》那些人那些事(持续连载)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一、写在前面的话
《资治通鉴》是我最喜欢的历史著作。
不同于二十四史,《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人物的过往、故事的发展都散布在不同的年份、不同的章节。这固然对阅读造成了某种困扰,但这种将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一一记叙中所呈现出来的方式又具有一种时间的绵延感。人物的命运、世代的轮回、国家的兴衰依次展开,呈现为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
所以,我感觉,《资治通鉴》是最有现场感的历史书籍。
《资治通鉴》又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书,它当然不仅仅是给统治者参考政治得失的帝王书,它包含着中国古人做人、做事的智慧与经验,包含人在浩荡的历史面前成功或者失败的抗争,包含时代的命运,国家的命运,以及人的命运,所以我觉得他是一部真正的关于人,关于人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如何生存,进入如何超越自我的书。
当然,编年体的体例将故事、人物打散在不同的章节中,妨碍了读者对特定的事、特定的人的把握;它的选材注重家国兴亡这样的宏大主题,而较少选取私人性较强的八卦与趣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阅读体验。
然而,往往是在面临生死危机的关头,人的选择才是最本真的,人的本性才展露无遗,所以《资治通鉴》的选材反而展示了最真实的人性,展示了中国人在面临生死危机时的取舍。
近些年来,我一直在阅读《资治通鉴》。每每掩卷深思,沧海桑田之感油然而生。感慨之余,就想写一些东西,于是,便有了这个帖子。
在这个帖子中,我试图用我自己的语言写一写《资治通鉴》中的人与事。写他们的生与死,写他们的爱与欲,写他们的命运,写他们行为底层的逻辑。
当然,对于这样一部浩瀚的历史著作而言,这是一个野心,但我愿意一试。
我的期待是,挖掘《资治通鉴》中隐藏的人性,展示我们祖先的怕和爱,他们珍惜什么,又畏惧什么,他们如何看待自我与他人,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希望拙文能对读者诸君了解《资治通鉴》,了解过去的中国有一些帮助,吾愿足矣。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二、身在权力场,就不要奢望做自己

1
“三家分晋”的故事,要从赵籍、魏斯、韩虔的爷爷辈说起。
话说到了春秋末年,晋国有六大家族:智、赵、魏、韩、范、中行。六大家族的族长如同企业高管,把持着晋国这个大集团的权力与资源。
但作为高管,他们对大晋集团的董事长——晋国国君晋定公并不忠诚。他们攫取了属于晋定公的权力,掏空了属于晋国的资源,只给董事长晋定公留下了一个有名无实的空壳子。
智者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而所谓政治,无非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更何况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大争之世?所以六大家族斗得不亦乐乎。
很快,范、中行两家在其他四家的围殴下出局。六大家族成为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中,尤以智、赵最强。
智家的优势是他们是晋国国政的实际执掌者,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大晋集团的执行董事、总经理。
而赵家的优势是特别能打、战斗力强。范、中行两家虽说败于四家围殴,但实际上主要败于赵家。
此时,智家的家长是智宣子,而赵家的家长是赵简子。
故事从这里开始。

2
智宣子年纪大了,终于将一个重要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立储。
储该怎么立,这是一个很复杂、很令人头疼的问题。许多号称英明睿智的领导,最后都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比如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等。
因为在中国社会中,这个问题是在太重要了。因其重要,所以谨慎;因谨慎,所以患得患失,由此便往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但智宣子完全没有这些烦恼。因为他的嫡长子智瑶很优秀,简直是一个完美的接班人。
智瑶很帅,有才,文武双全,性格刚毅。总之,就是那种令父母宠爱,令少女崇拜的存在。
不过,还是有人泼冷水。这个人叫智果,智家的一个族人。
“我反对,”智果对智宣子说,“智瑶确实很优秀,有五点长处,人长得帅、武艺高强、艺术修养很高,且能言善辩、性格刚毅。但他有一个缺点——不仁。所以他不能做接班人。”
怎么回事?春秋战国那样的时代,一个孔孟都深深表示失望的时代,居然有人用“仁”来要求一个权贵家族的接班人?
当然不是。智果接着说:“智瑶以这五个优点凌驾于他人之上,然后又不仁。所以如果他当了家主,我们智家铁定完了。”
什么意思?一般来说,有才华的人往往会盛气凌人、恃才傲物、锋芒毕露,所以难免轻慢、不尊重他人,对他人造成压迫。这种时候,就需要圆润、谦逊、克制来驾驭他的才华,中和、掩盖他的锋芒。否则,才华就会成为利器,伤害他人,也伤害自己。
所以,智果所说的“仁”指的就是驾驭、中和才华与锋芒的东西,如谦逊、克制等素质,而绝不是孔孟口中的“仁者爱人”。
而智瑶的身上,没有这种东西。
结果是,智宣子不听。智瑶被立为接班人,在历史上,他被称为智伯。

3
与此同时,赵家家主赵简子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不幸,或者说幸运的是,他没有智瑶那样一个一眼看上去就很耀眼、优秀、出类拔萃的儿子。
相比之下,两个备选者,长子伯鲁与幼子无恤都不是那么突出,在能力及品行上也不相上下,让他有些难办。
按理来说,伯鲁是长子,又没有什么过错,应当被立为接班人。但是,晋国当前的形势实在太复杂,赵家如今的生存环境实在太凶险,稍有不慎,就会家破人亡。
所以,未来的赵家当家人人选不能轻易地根据血统、年龄做出选择。一定要立贤,让贤能的人上。
为此,赵简子决定组织一场测试。他编写了一份戒子语录,其内容大概就是自己人生经验与教训的总结,并亲自抄录在两份竹简上,赐给两个儿子。他叮嘱二子:这都是老子我一生经验的总结,你二人要好好学习领会。
什么意思?难道赵简子要选一个学霸出来继承他的家业?难道谁的记忆力更强、阅读理解能力更好,谁就能领导一个权贵家族,与环伺的强敌斗吗?
赵简子当然不会这么幼稚、愚蠢,他这一招考验的绝对不是学习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两个儿子恭恭敬敬地接过竹简,立马开始学习领会。但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赵简子不闻不问。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赵简子依然不闻不问。
赵简子到底要做什么?
要知道,许多事情短期做与长期做,那完全是两码事。短期做,有那么一点点兴趣就够了,甚至兴趣都不需要,一时冲动就可以。
但长期做,那就不是兴趣的问题了,一个人的耐心、恒心、毅力、把握形势的能力、隐忍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都出来了。
几度春风几度霜,忽忽三年已过。一天,赵简子召见两个儿子,询问他们对戒子语录的学习情况。
老大伯鲁懵了,一问三不知。至于那份竹简,早不知道被丢在那个犄角旮旯了。
但小儿子无恤则是对答如流。而且非常诡异的是,他居然当场从袖子里面拿出了那份竹简。
柏杨在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说,无恤肯定是在赵简子身边安插了密探,随时向他通报赵简子的动向。所以他能临时做准备。
但是要知道,三年时间,赵简子肯定无数次召见过两个儿子,所以谁都无法预测他会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会提及此事。柏杨的密探说并不可靠。
这就意味着,在这三年中,无恤至少在每一次再面见父亲时袖子里都怀揣着竹简。
竹简是多么笨重的物品啊,在三年的时间里,他每次面见父亲的时候都怀揣着竹简,即便是一种表演,一个姿态,也足以让人动容。
有大佬说过,重要的是态度。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态度表现出你对某件事情、某个人的重视程度,反映出你愿意为你的欲望付出什么代价。上位者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你去争、去抢、去竞争。所以,态度很重要。
无恤深谙此道。所以,他是胜利者。多年以后,他成为赵家家主,史称赵襄子。

4
反观智伯与无恤,他们二人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人格。
智瑶有才,但是不善于隐忍、克制,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任性而张扬。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他敢于做自己。
赵无恤看不出来在个人才能上有什么特出之处,但他善于隐忍,善于克制身上的弱点,也善于政治表演。我们看不清他的真面目。
如果在生活中,我们可能更喜欢和智瑶这样的人交往。
但司马光告诉我们,在权力场中,显然是赵无恤这样的人更合适。
无论你本身是一个怎样的人,但一旦进入权力场,就要丢弃个性化的特质,将自己埋伏在面具之后,隐藏自己的欲望,隐忍自己的真实想法。
如果不懂得这些,即便如智伯一样一手好牌,到头来也是家破人亡、尸骨无存。
权力场,不是一个可以任性做自己的地方;既然上了场,就不要奢望做自己。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三、应对危机的三种方式

1
若干年后,智宣子、赵简子等老一辈领导者相继过世,智瑶、赵无恤等新生代上位。
主角上场,大战的帷幕即将拉开。
大风起于青萍之末,影响世界的大事件往往发端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后来影响了晋国甚至战国格局的那场大战,就可以追溯到一次寻常的酒局。
那是在蓝台的一场酒局,群贤毕至,智、韩、魏几个大家族的大佬们都到场了。
大佬们的处世方式是,就算背地里恨不得吃了对方,但在面子上大家都是其乐融融、一派祥和。席间,助兴的舞女襟飘带舞,歌者唱着时兴的歌曲,大佬们觥筹交错、开怀畅饮,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
但这场酒局却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
“智伯戏韩康子而辱段规。”——智伯戏弄韩康子,侮辱段规。
韩康子是韩家的家主,段规是韩康子的家臣。
从身份上来讲,韩康子与智伯乃是平级,是合作伙伴。智伯戏韩康子,这就有些不太合适了。不仅戏韩康子,他还侮辱了韩康子的家臣。打狗还要看主人,侮辱段规就等于侮辱韩康子。
史书中没有记载韩康子的反应,但可以想象,韩康子应该很愤怒,但也忍了。
这是智伯的第一次亮相,这次亮相佐证了智果对他的判断。

2
这件事发生之后,也是智氏家族,一个名叫智国的人预见到了即将到来的危机。
他基于常识做出判断,受辱的韩康子肯定会报复,会在将来发难,给我们制造麻烦,所以要防着点。
但智伯对此不屑一顾。他的理由是:“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我才是麻烦的发动机,我不给人制造麻烦就不错了,谁敢给我制造麻烦?
智国继续解释:蚊虫况且会给人制造麻烦,何况是韩康子那样有身份的人?
但智伯不为所动。
读到这里,如果我们了解智伯将来的命运,我们可能会为智国的远见而惊叹。但是,这里要说的是,历史书写者喜欢在记录历史时人为制造历史事件的因果联系。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些因果关系未必可靠。
就比如在这里,《资治通鉴》通过这样的编排,让我们以为智伯后来的命运与这次酒宴上轻率的举动有因果关系。而智国则睿智地预见到了未来。
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因果关系。而且,智伯说的很对,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他就是麻烦的制造者,只有他给别人制造麻烦,没有人敢找他的麻烦。
所以,如果他不去给别人找麻烦,历史可能大不一样。
但性格决定命运,他天生就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3
麻烦制造者智伯首先选择的还是韩康子。有可能是韩家实力弱;也有可能是韩康子性格比较软弱,“康”这个谥号的意思就是“温柔好乐”,可见韩康子可能是一个性格比较柔和的人。
《老子》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人世间的游戏规则是少的越少,多的越多。中西方贤者不约而同,在西方,这个道理被称为“马太效应”。
总之,韩康子弱。而且那个时代并不奉行“谁弱谁有理”。那个时代,弱就是罪过。
麻烦发动机智伯来了,他直接向韩康子索要土地。
韩康子不想给。但是那个曾经被智伯侮辱过的段规建议他:不能不给。因为智伯这个人傲慢自大,如果我们不给,他就会打我们。我们能打得过吗?我们打不过。
但是,如果我们给了呢?就会让他骄纵。他一旦骄纵,就会去找别人的麻烦。到时候,我们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了。
所以,不仅要给,而且要给好的。
经过这样的解释,韩康子弱者的忍耐就有了别样的意义,成了斗争的策略,成了权宜之计。
是的,有的时候只需要一个解释,一切就不一样了。
韩康子因此释然了,他不仅给了土地城池,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土地城池,而是万家之邑——超过万户人家的城池。
面对危机,这是韩康子的应对方式。

4
果然,智伯大悦。他决定暂时放过韩康子,将目标转向了魏桓子。毕竟薅羊毛也不能逮着一只薅,即使是智伯也明白这个道理。
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一样的手段。智伯直接向魏桓子索要土地。
软弱的韩康子尚且不想给,何况魏桓子。他当然也不想给。
但魏桓子身边也有一个谋士,名叫任章。任章故作糊涂地问魏桓子:为什么不给?
魏桓子回答: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当然不给。
任章说:智伯无缘无故地索要土地,诸大夫定会恐惧。我们如果给他土地,智伯必会骄纵傲慢。智伯骄纵傲慢,就会轻敌;而诸大夫恐惧,就会报团。一方轻敌,一方抱团,智伯命不久矣。
任章引用了一句老话:“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要想让他失败,就要先捧他;要想从他那儿获取什么东西,就要先给他一些东西。
所以,我们不如给他土地,骄纵他,然后暗中结交其他人,伺机图谋智伯。最重要的是,对于智伯的压力,我们不能单枪匹马一家来顶啊。
魏桓子一听,也释然了,跟韩康子一样,他也恭恭敬敬地向智伯献上了一个万家之邑。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5
表面上看来,韩康子与魏桓子的应对方式没有什么不一样。但细细想来,却大不一样。
韩康子的应对方式,是忍、等、妥协、屈服,忍受强者的欺凌,屈服于强者的淫威,等待将来或许会出现的时机。
他所谓的斗争策略,其实不过是一种语言上的包装、一个思维上的解释。将妥协与屈服包装成睿智,将忍耐与等待包装成斗争的策略。就像阿Q的精神胜利法。
这通常是弱者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弱者的生存智慧,也是弱者唯一的武器。虽然这件武器面对的不是外界强大的敌人,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不平与愤怒。
不必苛责,直面自己的软弱与无能于每个人都是极难的事情,每一个人都需要一个解释来熨烫不平的内心。
那些内心强大的人,那些勇于面对赤裸裸的真相,用痛苦打磨自己内心的人令人钦佩;但每一个人也都有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权利、放过自己的权利。
那么,他们的等待与忍耐有效吗?
其实有的时候也是有效的。社会学上有一个名词叫“搭便车”,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且,一旦时机合适,弱者就会成为追随者,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6
但魏桓子不一样。
他不是被动地等,而是要付诸行动,他要联络其他的受害者共同抵抗智伯的强权。他不是不能抗争,但他认为不应该由自己单枪匹马地抗争。
这是智者的方式。
智者明白,面对强权,不能无所作为,一味隐忍。因为没有底线的屈服换不来尊重与和平。
但抗争也不能盲目,要讲究策略,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建立统一战线、孤立敌人。
还要讲究时机,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
如果说弱者是追随者,那么智者就是策划者。

7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第三种方式——战士的方式。
面对危机,战士不妥协、不隐忍,甚至不去考虑什么策略、时机,就是干,把危机打翻在地。
战士是行动者,是真正能改变世界的力量。弱者追随,智者策划,但他们最后都要依靠战士。
那么,在这场智伯危机中,谁是战士呢?是赵家。
赵家成为战士,固然是因为赵家能打,但还有一个原因,他如果想生存下去,必须成为战士。弱者被韩家当了,智者被魏家当了,赵家如果也选择当弱者或者战士,那么所谓时机,所谓策略,就都成了一个笑话。
赵家别无选择。所以,当志得意满的智伯找到赵家,索要土地,并且指定索要蔡、皋狼一带的土地的时候,赵简子,也就是赵无恤果断地拒绝了。
智伯大怒,纠集韩、魏两家,兵指赵家。
于是,决定晋国局势,影响战国格局的关键一战,开始了。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四、“韭菜”的权利与义务


“蚕茧乎,保障乎?”尹铎请示赵简子。
尹铎是赵简子的家臣。他被赵简子委派去治理晋阳。晋阳就是如今的山西太原,是晋国的城邑,但此时,它是赵家的势力范围。
尹铎上任之前,照例去向自己的领导——赵简子辞别,并请示晋阳的工作该如何开展。
一番寒暄之后,尹铎问出了这个关键的问题:“蚕茧乎,保障乎?”。——您是要让晋阳成为“蚕茧”呢,还是“保障”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着晋阳百姓的命运。
赵简子眯着眼,思考了片刻,回答:“保障吧。”
听到这个答案,尹铎轻轻地叹了一口气,领命而去。

什么意思?
蚕茧的功能是抽丝剥茧,为人提供华美丝绸的材料,“春蚕到死丝方尽”。所以如果赵简子将晋阳定位为蚕茧,那么等待着晋阳人民的就是无止境的压榨、盘剥。
不得不说,“蚕茧”这个比喻实在太高明。
而保障呢?从字面意思来看,是保障民生的意思。所以如果是保障的话,晋阳人民的日子可能会好过一点。
于是这尹铎到晋阳之后就做了一件事——在上报的材料中大大减少晋阳人的户口数。
那个时代,官方征税是按照造册人口征税的,所以造册人口少,缴税就少,晋阳人的负担就少,晋阳人的日子也就可能会好过一点。

看上去,这是那个时代少有的温情时刻。
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铁血时代,到处充斥着杀戮与权谋,每一个人都被端到砧板上,成为鱼肉,供人宰割。没有人能支配自己的命运,人存在的意义,不过是充任时代车轮的一颗螺丝钉。
而此时的晋国,四大家族的争斗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家都在拼命地压榨治下的老百姓,为家族的竞争聚拢资源,以待最后的决战。
所以,晋阳这样一个对于赵家来说至关重要的地方,居然被赵简子定位为“保障”,即便是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也让人心生暖意。

但是,我们可能还是太低估那个世界的残酷了。剥削者暂时减轻了剥削的程度,那必定是他们在图谋更大的利益。
赵简子不图晋阳人的钱,那必定是要图晋阳人更重要的东西,比如命。
若干年过去了。赵简子去世,儿子赵襄子继位。很快,赵襄子与智伯发生冲突。赵襄子处于劣势,准备跑路。
跑到哪里去呢?身边的人提供了两个选择:长子城与邯郸城。
这两个地方一个城防完备,一个粮仓充裕,都是适合坚守打持久战的好地方。
但这两个提议均被赵简子否决了。因为他很清楚,城防完备那是劳民伤财、消耗民力的结果,粮仓充裕那是竭泽而渔、压榨民脂民膏的结果。
所以你根本不能指望这两个地方的老百姓为你卖命。而接下来,他要守着一座城池和智伯打持久战,城防和粮草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城防和粮草,而是那里的老百姓能忠心耿耿地替他卖命。
什么地方的老百姓能做到这一点呢?晋阳。所以他的选择是晋阳。
我们恍然大悟,赵简子对尹铎的指示,将晋阳定位为“保障”,这绝对不是保障晋阳民生的意思,而是保障赵家——有朝一日落难了,总得有个逃难的地方。

这就是韭菜的命运,他们或者成为蚕茧,被慢慢地抽丝剥茧;或者成为保障,拱卫主子安全的屏障。
总之,他们没有拒绝被割的权利。他们甚至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自己的命运——成为蚕茧,或者成为保障。

不过,这个故事也有另外一种理解方式。
赵简子、赵襄子他们都承认一点:如果把对方定位为蚕茧,那么就不要指望对方为你卖命。反之,如果将对方定位为保障,想要人家为你卖命,那么至少得给人家几天好日子过。
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韭菜的生存逻辑。被割固然是韭菜的命运,但韭菜也有他们该享受的权利。如果你拿我当蚕茧,对不起,我没有为你卖命的义务;如果你想让我当保障,那么,我有过几天好日子的权利。
总之一句话,蚕茧和保障不可兼得,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即便是身为韭菜,那也是不干的。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五、一个官N代的死亡

1
却说智伯向赵襄子索要土地,遭到拒绝。智伯很生气,带了军队,纠集了韩、魏两家,这就要灭了赵家满门。
赵襄子于是跑路。在权衡了邯郸城、长子城以及晋阳城三个城池的优势及劣势之后,他选择了晋阳。
赵襄子跑到了晋阳,智伯便追到了晋阳。那时候,重要的城市周围都有河流,智伯于是就地取材,水淹晋阳城。史书中说,晋阳城“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城墙只差六尺(2米)就被淹没,城中老百姓家的灶台里都生出青蛙了。
这个情况有些诡异,城墙到底有多高?水淹了到底有多深?城中之人又是怎么生活的?我一直无法想象这是怎么个情况。但无论如何,晋阳城情况危急,赵襄子危在旦夕,这是肯定的。
如果历史一场牌局,那么智伯手上的牌显然不错。
首先,智家实力最强;其次,他是晋国的执政,有资格发起对不听话的赵家的讨伐,名正言顺;最重要的,他还联合了韩、魏两家,围殴姓赵的。
所以,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智伯赢定了。他自己显然也是这么想的。

2
但智伯犯了几个致命的错误。
一日,智伯巡视前线。估计他是第一次看到这样大自然之力的残酷与伟岸,所以眼前肆虐的洪水,以及在大水中岌岌可危的晋阳城,他两眼放光,兴奋又感慨地自言自语:“我现在才知道水是可以灭人国家的啊!”——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一旁陪同的韩康子和魏桓子听到这话,顿时不淡定了。
为什么,因为韩家的大本营安邑附近有大河汾水,魏家的大本营平阳附近有大河绛水。如果智伯有朝一日要对付他们,那就可以决开汾水和绛水,水淹韩、魏两家,方便得很。
这是智伯所犯的第一个致命的错误。
他过早地暴露了自己的目的。对于他来说,灭掉赵家只是第一步,他的真正目的,是灭掉韩家、魏家,然后把晋国收入囊中。
为什么这么说,一是因为性格,二是因为实力。智伯不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伙伴,他奉行的不是有财一起发,而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一点,智果看出来了,韩康子、魏桓子也看出来了。
有人甚至认为,智伯他爹之所以选择智伯当接班人,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灭掉合作伙伴,独霸晋国。
但更重要的是实力,如果灭掉赵家,接受了赵家的资源,他有独霸晋国的实力。
所以,如果这一战的胜利者是智伯,那么很快魏家与韩家也就在晋国混不下去了。

3
听到智伯的感慨,魏桓子偷偷地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则用脚踢了一下魏桓子的脚后跟。他们不敢挑明了说,只敢搞搞这种小动作。
智伯是眼睛长在头顶上的人,不会拿正眼瞧这两位,自然不会发现他们的小动作。
但智伯身边的谋士絺疵看到了。絺疵由此断定,魏桓子与韩康子这两人是反骨仔,必定会反叛,所以要早做防备。
智伯不相信,不仅不相信,而且将絺疵的话透露给了韩康子与魏桓子。
智伯愚蠢吗?也不是,毕竟所有人都说他很聪明。是他太自信,也太自负了,他笃定韩康子与魏桓子两个怂货不敢背叛他。人一旦太自负,智商就不管用了。
这是智伯所犯的第二个致命的错误。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人能叫醒刚愎自用的智伯了。

4
最后的结局是这样的。
某天夜里,赵襄子派出一员说客张孟谈潜出晋阳城,策反韩康子与魏桓子。
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需要什么说辞了。张孟谈只有一个问题:“唇亡则齿寒,赵家灭亡之后,接着就是韩家和魏家了,您二位如何选择?”
二人扭捏作态了一番,才无奈地承认,不能再骑墙了。
就这样,三家结盟,他们约定了一个日子,围殴智伯的日子。
那一天,赵襄子派人在夜色中袭杀智伯军中看守堤坝的守军,扒开堤坝,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水淹智伯军。
肆虐的洪水朝着智伯军奔涌而去,洪水后面,是手执兵器杀将过来的赵家军。
还没等智伯回归神来,又听得两侧杀声震天,原来是韩、魏两家军队从侧面夹击,给了他致命的一击。智家军大败。
智伯死的很惨。他的脑壳被赵襄子砍下来,做成一件酒器。为他陪葬的,是他的家族。
那个晋国曾经最有权力的男人现在成了一件艺术品,被放置在赵襄子的酒案上。为他陪葬的,是他的家族。
只有早早预料到危机的智果带领着自己的那一支族人与智家分了族,并改姓为“辅”,躲过一劫。

5
司马老先生说“智伯之死,才胜德也”。
这句话让历代《资治通鉴》的阅读者大为恼火。如果智伯之死是有才无德,那不就反证胜利者,也就是赵襄子是有德者?
但能在那样的铁血时代活下来的人,获得成功的人会是有德者?谁信!而且不客气地说,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成功这种东西可能与“德”都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活下来或者成功就意味着有德,那么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错了。
这司马老先生夹带私货也忒过分了。
但我想我们误会司马老先生了。他所谓的“德”,绝对不是“仁”或者“善”。
“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才是什么?是智力上聪慧明察,性格上刚强坚毅。
德是什么?是为人处世方面“正直中和”——性格宽容、为人谦逊、不走极端、善于妥协。所以司马光说的,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技术,生存的技术,趋利避害的技术,获得成功的技术。这种技术跟做好人好事的“德”没有任何关系。
才是一个人做事的能力,那德就是驾驭他才能的技术。一个人,有才固然好,但必须要有驾驭才的德,懂得为人处世,否则才能伤人,更能伤己。
司马光关注的是“成事”,而不是“做人”。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六、刺客信条之士为知己者死

1
话说智伯身死,昔日的高富帅化为赵襄子酒桌上的一盏酒器,真令闻者嗟叹。
但嗟叹归嗟叹,智伯死了,别人的日子还要继续过。所以智伯门下的门客、家臣也就叹息两声,便都做鸟兽散,忙着去寻找新的主子投奔,唯恐走得慢了,位子被别人占了。
却有一人,名唤豫让,他不投奔新的主子,也不回家找妈妈找老婆。他要策划一起恐怖主义行动,刺杀赵襄子。
但赵襄子不是那么好杀的。率领大军的智伯都没有杀掉他,豫让何德何能,凭一人之力可以杀掉他?
豫让自有办法。他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赵襄子家的茅厕;准备在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时间,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实行他的刺杀计划。
据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有边上厕所边接见群臣的习惯。每天早上,国王坐在马桶上,朝臣则坐在对面,围观国王排便。赵襄子因没有这种恶趣味,便被豫让找到了刺杀的机会。
那一日,豫让事先伴作仆役状,提着漆桶,混进了赵府。没有人想到,漆桶里面藏着的,是要人命的匕首。
豫让在茅厕中一边刷墙,一边调整状态,等待着赵襄子到来。只要赵襄子一出现,豫让就能以最佳的角度、最快的速度给赵襄子以致命一击。

2
每天用智伯脑壳做成的酒器饮酒,赵襄子心情大好,胃口也特别好。所以,上茅厕的次数也就多一点。
这日,赵襄子像往常一样,准备上厕所。但在接近厕所的时候,赵襄子忽然感觉到一种没来由的心动。当然不是那种看到心仪的小姑娘的那种心动,而是让他有生死危机的心惊肉跳的心动。
凭着他多年在刀光血影的生活中历练出来的直觉,他马上作出判断,厕所中有问题。卫士马上展开搜捕,在茅厕中找到了打扮成仆役的豫让。
就这样,豫让第一次刺杀行动失败了。

3
豫让准备等死了。但赵襄子居然决定饶了他。听完豫让的故事,赵襄子很感慨:“智伯死无后,而此人欲为报仇,真义士也!吾谨避之耳。”
——智伯死无后,而这个人打算为智伯报仇,真是义士啊!算了,我躲着他吧。
我怀疑“无后”的意思并不是没有后人,而是没有人在智伯死后为他做点什么。
赵襄子是大佬。大佬都需要那种忠心耿耿的死士,即便他效忠的是他的敌人。
但我觉得,欣赏只是一个方面,他更希望忠贞的豫让能被自己的善意与度量感化,为自己效力。就像后世小说中常常出现的场景:被宽恕的敌人感激涕零、纳头便拜,于是大哥再得一员猛将。
不过赵襄子的期望恐怕要落空了。豫让并没有感激涕零,纳头便拜。不仅没有,他还准备第二次刺杀行动。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4
第二次刺杀难度更大。赵襄子已经见过他,而且经过上一次的刺杀事件,赵襄子的护卫工作更严密,所以想要接近赵襄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豫让显然是一名合格的刺客,对自己够狠。既然赵襄子认识他豫让,那么他就毁掉自己的容。豫让在脸上以及身上抹上漆,全身的皮肤在漆的腐蚀下烂得千疮百孔,这样,便没有认识这个全身长着烂疮的人就是豫让。
还不够,豫让还怕别人通过声音辨认出他,便生吞木炭,破坏嗓子。
做完了这一切,豫让装扮成一个乞丐,在自家附近的街上行乞。他要看看,自己的整容效果如何。
事实证明,豫让的“整容”非常成功,不仅街坊邻居,甚至连他的妻子都没有认出来。
但很诡异的是,他的一个朋友还是认出了他。
看到豫让这般模样,好友大哭,他不能理解豫让的行为,“你要报仇,很简单啊。以你的才能,如果假意投奔赵襄子,一定能获得赵襄子的重用,到时候你不就有机会刺杀他了吗?”
豫让却说:不可以。我如果做了他的臣属,又想着刺杀他,那我就是有二心。我所做的,确实很难。但我之所以这样做,就是想让天下那些为人臣子而怀有二心的人羞愧啊。
——“不可!既已委质为臣,而又求杀之,是二心也。凡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豫让的话:他为智伯报仇,固然是出于对智伯的忠心,但也是一番“士为知己者死”的道德表演。既然是道德表演,就不能有任何污点。

5
这是一个深秋的晴日,雁叫长空,草木摇落,天地一派肃杀之气,西风中透出阵阵冷意。
豫让隐藏在赵襄子出行即将经过的一座桥下。豫让淡淡的杀意隐藏在这无边的秋意中。
第一次刺杀行动所以失败,原因是他的杀气太盛被赵襄子察觉,所以这一次,豫让静静地蛰伏在桥下,收敛住杀气。
有碎碎的马蹄声以及车轮的咯吱声远远传来,那便是赵襄子的车队。车队越来越近,包括赵襄子,没有人察觉桥下的豫让。
豫让不喜亦不惧,他慢慢地握紧手中的匕首,等待着最佳的时机。车队慢慢地靠近豫让隐藏的桥墩,眼看着就要驶上桥面了。
突然,拉车的一匹马大惊,发出了不安的长嘶。马是非常敏感的动物,尤其那些饱经沙场的老马,对于杀气有超乎人的感知。
有情况,搜。赵襄子立马意识到了问题,而且他觉得肯定是豫让。
果然是豫让。

6
眼前的豫让浑身烂疮,声音沙哑,一副惨兮兮的乞丐状。
赵襄子想不通:“你曾经也为范氏、中行氏服务过,范氏、中行氏死了,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了智伯。现在智伯死了,你为什么要如此惨烈地为智伯报仇?”
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范氏、中行氏啊,他们只是把我视作普通人,所以我也用普通人的方式来回报他们;智伯他不一样,他把我视作国士,所以我得用国士的方式来回报他。
赵襄子老泪纵横,唏嘘不已:“豫让啊豫让,你为智伯复仇,你的美名已经有了;而我绕过你一次,也够了。这次我必须杀了你。”
再欣赏豫让,他也不可能容忍一个三番五次要杀自己的人还活在世上。可以看出,赵襄子是懂豫让的,他知道豫让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报仇,而是扬名,在历史中留下一个伟岸的名字。
豫让不怕死。但是,他还有一个心愿,他希望赵襄子能将自己的衣服给他,让他象征性地在赵襄子的衣服上刺几下,也就象征着他报仇成功了。这样,他到了地下,也能向智伯有所交代了。
这有何难?赵襄子脱下外衣,交给豫让。
豫让拔出剑猛地跳起来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去,他怒目圆睁,连刺三下。剑气凌历,洞穿了赵襄子的衣服。
而后,豫让大喊一声:“我可以下报智伯矣。”
声毕,豫让横刀自刎,扑地而死。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七、好老板是怎样炼成的?

1
韩赵魏分了晋国,周天子给三家颁发了正式的营业执照——封三家家主为诸侯。中国就此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第一个崛起的国家是魏国。原因是魏国出了一位明君——魏文侯魏斯同志。这是中国社会的特点,一个家族、邦国的衰亡可能有无数种原因,但它的强盛只有一个原因,摊上了一个好老板。
作为《资治通鉴》中第一位好老板,魏斯同志用他的五个生活片段给中国的老板们上了一课,展示了一个明君,或者一个好老板是什么样的,应该具有那些素质。

2
魏斯同志生活片段之一
魏国国都安邑的大街上,国君的车队驶过。
端坐车中的魏文侯忽然站起来,整了整衣冠,扶住马车前部的横栏,即“轼”,脸上露出了庄重的神色。
身边的人对此见怪不怪,因为车队马上要路过段干木先生的宅邸了。
段干木先生是魏国声名赫赫的高士,传说他是子夏的学生;而子夏,乃是孔子的高徒。
但这位段干木先生学成以后却一不当官,二不著述,三不讲学,而是一门心思地在家中隐居。没想到,隐居非但没有让他销声匿迹,反而使他的名声愈发显扬了。
魏文侯听说治下有这样一位高人,本着礼贤下士的态度月夜前去拜访。岂料段干木先生听说侯爷驾到,不仅不恭迎并做感激涕零状,反而翻墙逃跑了,扔给魏文侯一句话:“不为臣不见诸侯。”
有性格。从此以后,魏文侯每次路过段干木先生的宅邸必定要“轼”——站在车中扶着栏杆,朝段干木家行注目礼。
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尊卜子夏、田子方为师。这两个人来头更大,卜子夏就是段干木的老师,孔子的高徒子夏,名列孔门七十二哲之一。
而田子方也是名震天下的高士,据说乃是孔子弟子子贡的学生。
魏文侯尊卜子夏、田子方为师,每过段干木庐必式,天下人就都知道了,魏侯贤啊魏侯贤。于是,四方贤士多归之——有才能的人都愿意给魏文侯打工。
一个好老板,要尚贤:尊重贤者,唯才是用。

3
魏斯同志生活片段之二
王宫外,冷雨淅沥;王宫内,君臣宴饮,一派和悦。魏文侯正在和朝臣们喝酒。
觥筹交错之间,魏文侯忽然抬起有些迷离的醉眼,吩咐左右备车马。
今天大家喝得这么嗨,外面又在下雨,您这是准备去哪儿?左右好奇地问。
魏文侯说:“我跟虞人约好了今天要打猎啊。”所谓“虞人”就是管理园林田猎的官员。
虽然喝酒很嗨,虽然天在下雨,但自己约的猎,冒着雨也要打完啊。
但是有个问题,毕竟天下大雨,也不适合打猎。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这叫不可抗力,因不可抗力而导致违约,则既不用负法律责任,也不用负道义责任。
何况侯爷是老板,虞人是下属,派个人去通知虞人一声不就行了嘛。
魏文侯没有这么做,他的做法是,亲自前去告诉虞人取消打猎。
一个好老板,要守信:言必信,行必果。

4
魏斯同志生活片段之三
韩国与赵国杠上了。
韩国来找魏文侯借兵,围殴赵国。
“我和赵国是兄弟,不好意思,不能借兵。”魏文侯拒绝。
很快,兄弟赵国也来借兵了。
“我和韩国是兄弟,不好意思,不能借兵。”魏文侯同样拒绝。
这样,魏文侯同时得罪了赵国和韩国。在群雄乱斗的时代,这种情况是很糟糕、很危险的。事情很有可能变成韩赵两国联合起来围殴魏国。
不过,妙就妙在,很快,赵国和韩国都知道了魏文侯拒绝给对方借兵的事。
原来,魏侯还是向着我的啊,韩赵两国的国君如是想。
于是,韩、赵皆朝于魏,认魏国做大哥。魏国就这样成为三晋的老大哥。
一个好老板,要公正:一视同仁,无偏私。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5
魏斯同志生活片段之四
“我是个什么样的国君?”魏文侯问满朝的文武大臣。
很多国君喜欢问这个问题,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或者说所有,并不想听到一个真实的答案,只想得到臣下的奉承与赞扬。魏文侯也不例外。
这一年,魏国大将乐羊所向披靡、开疆拓土,刚刚攻破中山国,将中山纳入魏国版图。这一切都是在魏侯的领导下达成的,这无疑佐证了侯爷领导的伟大与英明。
魏文侯认为自己有理由得到别人的夸奖。所以虽然故作淡定,但每一个人都能看出魏侯淡定的下潜伏的期待——夸我呀,夸我呀!
群臣没有让他失望,纷纷点赞:“仁君啊。我们的国君当然是仁君啊!”
但居然有人有不同意见。一个叫任座的嘀嘀咕咕:“国君得了中山,不把中山封给弟弟,却封给了儿子,算什么仁君?”
侯爷怒了。而任座呢,他一溜烟跑了。不好说是因为看到侯爷发怒而恐惧,还是闹情绪、使性子。总之,任座跑了。
人都跑了,文侯也只得算了。沉思片刻,文侯再问翟璜。
“仁君。”翟璜答。
“哦,何以见得?”单纯的马屁已经不能令魏文侯满足了。
“我听说君仁则臣直。任座是直臣,所以您是仁君。”翟璜回答。
这是一个很诡异的逻辑。如果你认同这种逻辑,想做一个仁君,那就必须得承认直臣说的是对的。但如果承认直臣说的是对的,那你就不是一个仁君。
但是,中国社会的特点就是没有人真的在意逻辑,大家关心的是态度、用心、立场或者利益。
魏文侯果然开心。而任座呢,也就不用跑了,他被翟璜追回来。魏文侯亲自下堂迎接,奉为上宾,让他坐最主要的位子。
一个好老板,要谦逊、宽容,听得进去不同意见,容忍有不同意见的人。

6
魏斯同志生活片段之五
又是一场酒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跟今天一样,联络感情、招待宾朋、解决问题,都喜欢在酒局中进行。
这场酒局人不多,只有两人,魏文侯和田子方。
贵族宴饮,流程比较复杂,比如,要有音乐助兴。而那个时代,最常见的宫廷音乐是编钟。有个词叫“钟鸣鼎食”:在钟声之中,就着大鼎吃饭。很奇怪是不是?但这就是贵族做派。
在叮叮当当的钟声中,魏文侯、田子方君臣二人一边喝酒一边瞎聊。忽然,魏文侯说:“钟声不太协调啊,左边的钟高了。”
这魏文侯在音乐方面的造诣居然也颇深。
但田子方笑了。
“笑啥?”
田子方说:“吾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音。今君审于音,臣恐其聋于官也。”——我听说啊,当国君的,应该对乐官是否称职很了解,而对音乐是否协调就不那么了解了。现在有些国君对音乐这么精通,我就怀疑他对乐官不太了解了。
一个好老板,应该关注人事组织,关注下属是否称职,而不应该将精力放在具体的业务上。
这也是一个很诡异的逻辑。试想,如果老板不懂业务,又怎么判断下属是否称职呢?而且,明乐官与明乐音其实并不冲突,魏文侯精通音乐不仅不妨碍,反而有助于他判断这个乐官是否称职。
但这并不是重点。这里的重点是权力的界限。
田子方是想说,老板的权力应该有它的界限,职责也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当老板的应该将他的注意力放在他应该关注的事情上,而在他不应该介入的事务上,即使他是该方面的专家,也最好不要轻易发言。如果超出了这个界限与范围,很可能会造成管理的混乱。
一个好老板,要守住自己权责的界限,关心自己应该关心的,对于不应该关心的,不轻易发表意见。

7
魏斯同志以身作则告诉我们,一个明君,一个好老板,要尚贤、守信、公正、谦逊、宽容、守住权责的界限。
就是说,不能随便提拔自己喜欢的人,不能说话不算话满嘴跑火车瞎忽悠,不能由着性子偏向这个偏向哪个,不能傲慢,不能记仇给下属穿小鞋,下属骂你也要竖起大拇指点赞,还有,干好自己该干的事,自己不该管的,别瞎指挥。
这也不能,那也不能,权力的快感在哪里,这老板当得有什么意思?
明君、好老板不好当啊,太累了。
无怪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大家不愿意当明君,而只愿意当暴君、昏君、庸君。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八、干得不爽就拍屁股走人

1
魏国国都安邑的大街上,子击遇到了遛弯的田子方。
子击是国君魏文侯的儿子,也是魏国的储君。而田子方呢,表面上看,他是被魏文侯尊为“师”的高人,但实际上,他的身份是国君的谋士、顾问,根本上也就是一介布衣。
如果遵循严格的等级次序,子击是君,田子方是臣;子击尊,田子方卑。但子击在父亲的熏陶下,也很上路子,很有礼貌,并没有摆什么架子。
相反,看到田子方,子击匆忙下了豪车,主动向田子方行礼。
就正常情况来看,田子方应该诚惶诚恐地回礼,双方再寒暄几句,最后说goodbye各回各家。
但田子方是高人。高人之高,就在于不按常理出牌。所以,该先生根本没有理会子击,扬长而去,只留给子击一个潇洒的背影。
怎么回事?子击始则凌乱,继而愤怒。脾气再好,涵养再高,也忍不了这种羞辱与无视啊。
“富贵者骄人乎?贫贱者骄人乎?”子击对着扬长而去的田子方高声喊道。
“骄”是骄矜、傲慢的意思,骄人就是对人傲慢无礼。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是说:富贵者对人傲慢无礼呢,还是贫贱者对人傲慢无礼呢?
子击其实是想说:您田子方这么傲慢无礼,是因为你觉得自己暴发了,富贵了呢,还是因为你觉得自己还是贫贱之士一枚?
你田子方为啥这么傲慢无礼?

2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今天我就给你上一课。
田子方说:“亦贫贱者骄人耳,富贵者安敢骄人?”
也就贫贱者才能傲慢无礼啊,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敢对人傲慢无礼吗?
为啥呢?因为国君傲慢无礼,他的国家就保不住了;士大夫傲慢无礼,他的家族也就保不住了。而这些国破家亡的国君、士大夫呢,屁都不是,没人拿他们当回事。
但是贫贱者呢?说话没人听,混得不爽,就立马拍屁股走人。反正是贫贱嘛,到哪里不是个贫贱?
说罢,田子方再次扬长而去。
子击无语了,此时,他能做的只有向这个再次扬长而去的高人道歉。

3
要注意的是,田子方所说的贫贱者并不是一无所有的草根,而是士——没有身份没有地位的知识分子,这是那个时代的特产,。
他们四处游荡,寻找那些可以让他们实现政治抱负的老板投靠。那个时代的老板很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士很自由,朝秦暮楚,的确可以“言不用,行不合”就拍屁股走人。
所以,田子方是在描述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
但是,时过境迁,秦统一中国之后,大一统帝国时代,士就失去了“言不用,行不合”就拍屁股走人的可能性,他们有且只有一条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为皇帝卖命。
而且,士也不再是贫贱者了,他们有了身份、地位、财富,患得患失了,投鼠忌器了。他们也就失去了拍屁股走人的勇气。

4
那么,田子方的话过时了吗?并没有。
他的话恰恰说出了另一个残酷的社会真相。这个社会真正毁灭性的力量,正来自于那些一无所有的贫贱者,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叫“流民”,有的时候叫“流氓无产者”。
他们一无所有,无身份,无财富,没有任何东西值得他们在乎,需要他们守护,所以他们能目空一切法则与秩序。
所以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所以马克思说: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将是全世界。所以孟子说:无产者无恒心。
所以老百姓说: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5
不过,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田子方实际上是在说:每个人都要有随时抽身而去的力量与勇气。
当子击在大街上遇到田子方的时候,田子方正是魏侯身边的红人,他可能刚跟魏文侯喝完酒、唠完嗑。所以,无论如何他都不能算是个贫贱者。
但在他面对子击选择了扬长而去的时候,他是把自己当做贫贱者的。
他为什么要自认贫贱?或者说他是怎么做到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人间不值得”。
虽然他确实有些一些名,得到了一些利,但为了这些虚名而牺牲身体的自由,不值得;为了这些蝇头小利而放弃心灵的适意,不值得;因为眼前的得失而放弃尊严,不值得。
因为不值得,所以不必介怀,所以才可以在言不用、行不合的情况下提起鞋子就走人,才可以不必看人脸色、唯唯诺诺地生存,才能由此收获自由与尊严,才能追求更重要的东西。

6
不是说要拒绝、排斥金钱与权势这些东西,而是说不要被名缰利锁束缚。
田子方在说选择:当你在单位干得不爽的时候,你如何选择?当你为了眼前的利益而需要放弃尊严的时候,你如何选择?
你当然可以选择抓住眼前的名利,而放弃拍屁股走人的自由;你当然可以唯唯诺诺、夹着尾巴做人,放弃尊严。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选择。
尤其在当今之世,自由与尊严似乎只有金钱和权力才可能换取,只有权贵才有傲慢的资格,而贫贱者是不配拥有自由、尊严、傲慢的权利的,贫贱者所能做的,只有抓住每一个机会,防止自己下坠。
但是,田子方告诉我们,在遥远的过去,我们的祖先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言不用,行不合”,拍屁股走人。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写的啊,有点慢,但昨天还更了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空谈家VS实干家
1
那么,魏成与翟璜谁更合适当国相呢?
我们继续讲故事。
李克辞别魏文侯,刚走出宫门,就遇到了翟璜。这当然不是偶遇。翟璜是来打探情况的,他已经听说了文侯与李克就国相问题谈话的事。
翟璜问他:“听说国君咨询您国相的事,结果如何?”
李克不假思索:魏成。
翟璜勃然大怒。翟璜确实有理由愤怒,因为魏国当时的能臣、名将基本都是由他举荐的,包括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以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李克。从“达视其所举”这一条来看,翟璜完全当得起“举贤任能”这一美称,也绝对有资格担任国相。
但翟璜还是输了,所以他愤怒,他不理解、想不通。
李克告诉翟璜:你举荐的这些人确实都很优秀,但是你看看魏成举荐的都是什么人?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你举荐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臣属。而魏成举荐的那些人呢,国君是视他们为老师的。
你和魏成,谁高谁低,不是一目了然吗?

2
但再看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有那么一些疑惑。
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他们都是能臣、名将,有了他们的治理,老百姓安居乐业;有了他们的带领,魏国军队开疆拓土。
可以说,魏国当时的强大,是由这些人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他们是真正的实干家。
反观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人,他们既没有真正地治理过一城一邑,也不曾带兵遣将、建立过尺寸之功。他们甚至也不是张良、诸葛亮那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家、政治家。
他们是名士、大儒,他们是传说中的高人,但他们之高,高在名节、道德、学问,而不在安邦定国。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属于那种空谈家。
那凭什么空谈家被魏文侯尊为师而实干家被魏文侯视为臣呢,凭什么举荐空谈家的魏成赢了举荐实干家的翟璜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来准备了两方面的解释,宏观的以及不那么宏观的。
但宏观的解释太过玄虚与虚阔,肉食者谋之,我等小民就不操那个心了。所以我们还是谈谈不那么宏观的,谈谈身边的事,谈一谈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单位、一个公司,这两种人那种更重要。
一个问题:魏文侯确实任用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这些人确实建功立业,让魏国强大。但是,人才这种东西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团体都有,为什么偏偏是魏文侯能用人才?
正是因为有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老是在老板身边唠叨的人啊。
要知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如果老大说一不二、乾纲独断,身边没有几个唠叨的人,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没有人指出他的失误,那么这个单位、这个公司绝对好不了。
有人唠叨,指出老板的错误,有才能的人才能上位,溜须拍马之辈才没有可乘之机。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才能避免老板拍脑袋决策瞎折腾。有人能直言老板的过失,才不会奸臣当道、万马齐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常有,而能识人用人的老板不常有。盖因老板们不喜欢身边有人唠叨、挑刺。
纵观历史,凡所谓某某之治、某某盛世,并不是皇帝特别牛,也并不是人才特别多,更不是这届老百姓特别给力,只不过是因为皇帝身边有几个唠叨、挑刺的人,而恰好这个皇帝也愿意听他们唠叨,仅此而已。
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是大魏集团的老板,他本可以乾纲独断、说一不二,本可以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多爽,多得劲?
但他还是认了几个老师,整天听这几个老师在身边唠叨、挑刺。
事实证明,这样的魏文侯,才是真正的高明啊。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空谈家VS实干家
1
那么,魏成与翟璜谁更合适当国相呢?
我们继续讲故事。
李克辞别魏文侯,刚走出宫门,就遇到了翟璜。这当然不是偶遇。翟璜是来打探情况的,他已经听说了文侯与李克就国相问题谈话的事。
翟璜问他:“听说国君咨询您国相的事,结果如何?”
李克不假思索:魏成。
翟璜勃然大怒。翟璜确实有理由愤怒,因为魏国当时的能臣、名将基本都是由他举荐的,包括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以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李克。从“达视其所举”这一条来看,翟璜完全当得起“举贤任能”这一美称,也绝对有资格担任国相。
但翟璜还是输了,所以他愤怒,他不理解、想不通。
李克告诉翟璜:你举荐的这些人确实都很优秀,但是你看看魏成举荐的都是什么人?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你举荐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臣属。而魏成举荐的那些人呢,国君是视他们为老师的。
你和魏成,谁高谁低,不是一目了然吗?

2
但再看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有那么一些疑惑。
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他们都是能臣、名将,有了他们的治理,老百姓安居乐业;有了他们的带领,魏国军队开疆拓土。
可以说,魏国当时的强大,是由这些人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他们是真正的实干家。
反观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人,他们既没有真正地治理过一城一邑,也不曾带兵遣将、建立过尺寸之功。他们甚至也不是张良、诸葛亮那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家、政治家。
他们是名士、大儒,他们是传说中的高人,但他们之高,高在名节、道德、学问,而不在安邦定国。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属于那种空谈家。
那凭什么空谈家被魏文侯尊为师而实干家被魏文侯视为臣呢,凭什么举荐空谈家的魏成赢了举荐实干家的翟璜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来准备了两方面的解释,宏观的以及不那么宏观的。
但宏观的解释太过玄虚与虚阔,肉食者谋之,我等小民就不操那个心了。所以我们还是谈谈不那么宏观的,谈谈身边的事,谈一谈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单位、一个公司,这两种人那种更重要。
一个问题:魏文侯确实任用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这些人确实建功立业,让魏国强大。但是,人才这种东西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团体都有,为什么偏偏是魏文侯能用人才?
正是因为有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老是在老板身边唠叨的人啊。
要知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如果老大说一不二、乾纲独断,身边没有几个唠叨的人,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没有人指出他的失误,那么这个单位、这个公司绝对好不了。
有人唠叨,指出老板的错误,有才能的人才能上位,溜须拍马之辈才没有可乘之机。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才能避免老板拍脑袋决策瞎折腾。有人能直言老板的过失,才不会奸臣当道、万马齐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常有,而能识人用人的老板不常有。盖因老板们不喜欢身边有人唠叨、挑刺。
纵观历史,凡所谓某某之治、某某盛世,并不是皇帝特别牛,也并不是人才特别多,更不是这届老百姓特别给力,只不过是因为皇帝身边有几个唠叨、挑刺的人,而恰好这个皇帝也愿意听他们唠叨,仅此而已。
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是大魏集团的老板,他本可以乾纲独断、说一不二,本可以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多爽,多得劲?
但他还是认了几个老师,整天听这几个老师在身边唠叨、挑刺。
事实证明,这样的魏文侯,才是真正的高明啊。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空谈家VS实干家
1
那么,魏成与翟璜谁更合适当国相呢?
我们继续讲故事。
李克辞别魏文侯,刚走出宫门,就遇到了翟璜。这当然不是偶遇。翟璜是来打探情况的,他已经听说了文侯与李克就国相问题谈话的事。
翟璜问他:“听说国君咨询您国相的事,结果如何?”
李克不假思索:魏成。
翟璜勃然大怒。翟璜确实有理由愤怒,因为魏国当时的能臣、名将基本都是由他举荐的,包括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以及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李克。从“达视其所举”这一条来看,翟璜完全当得起“举贤任能”这一美称,也绝对有资格担任国相。
但翟璜还是输了,所以他愤怒,他不理解、想不通。
李克告诉翟璜:你举荐的这些人确实都很优秀,但是你看看魏成举荐的都是什么人?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你举荐的这些人,是国君的臣属。而魏成举荐的那些人呢,国君是视他们为老师的。
你和魏成,谁高谁低,不是一目了然吗?

2
但再看这个故事,我们可能会有那么一些疑惑。
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他们都是能臣、名将,有了他们的治理,老百姓安居乐业;有了他们的带领,魏国军队开疆拓土。
可以说,魏国当时的强大,是由这些人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国之栋梁。他们是真正的实干家。
反观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人,他们既没有真正地治理过一城一邑,也不曾带兵遣将、建立过尺寸之功。他们甚至也不是张良、诸葛亮那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战略家、政治家。
他们是名士、大儒,他们是传说中的高人,但他们之高,高在名节、道德、学问,而不在安邦定国。
说句不好听的话,他们属于那种空谈家。
那凭什么空谈家被魏文侯尊为师而实干家被魏文侯视为臣呢,凭什么举荐空谈家的魏成赢了举荐实干家的翟璜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本来准备了两方面的解释,宏观的以及不那么宏观的。
但宏观的解释太过玄虚与虚阔,肉食者谋之,我等小民就不操那个心了。所以我们还是谈谈不那么宏观的,谈谈身边的事,谈一谈从管理的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或者说一个单位、一个公司,这两种人那种更重要。
一个问题:魏文侯确实任用了吴起、西门豹、乐羊、屈侯鲋、李克这些人,这些人确实建功立业,让魏国强大。但是,人才这种东西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任何团体都有,为什么偏偏是魏文侯能用人才?
正是因为有段干木、田子方、卜子夏这些老是在老板身边唠叨的人啊。
要知道,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公司,如果老大说一不二、乾纲独断,身边没有几个唠叨的人,没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见,没有人指出他的失误,那么这个单位、这个公司绝对好不了。
有人唠叨,指出老板的错误,有才能的人才能上位,溜须拍马之辈才没有可乘之机。有人敢提出不同的意见,才能避免老板拍脑袋决策瞎折腾。有人能直言老板的过失,才不会奸臣当道、万马齐喑。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才常有,而能识人用人的老板不常有。盖因老板们不喜欢身边有人唠叨、挑刺。
纵观历史,凡所谓某某之治、某某盛世,并不是皇帝特别牛,也并不是人才特别多,更不是这届老百姓特别给力,只不过是因为皇帝身边有几个唠叨、挑刺的人,而恰好这个皇帝也愿意听他们唠叨,仅此而已。
魏文侯是魏国的国君,是大魏集团的老板,他本可以乾纲独断、说一不二,本可以一言九鼎、言出法随,多爽,多得劲?
但他还是认了几个老师,整天听这几个老师在身边唠叨、挑刺。
事实证明,这样的魏文侯,才是真正的高明啊。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一、吴起(1)为了权力,一个人可以有多狠
公元前421年,女人看着向她挥来的屠刀,绝望地闭上了眼睛。这一天风和日丽,但她恐怕看不到第二天的日出了。
女人是吴起的老婆,而那个提着屠刀挥向她的人,正是他的男人,吴起。
这一年,山东半岛的两个国家,齐国和鲁国掐起来了。齐鲁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虽略相似,但国家实力却有天壤之别,齐国发达强盛,而鲁国积贫积弱。
战争的结果毫无悬念,齐国大兵压境,鲁国节节败退。
鲁国人顶不住了,他们想到了一个人——客居在鲁国的吴起。吴起名声在外,想来可以帮助鲁国摆脱困境。
但有一部分鲁国人认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那吴起能真心诚意地为鲁国效力吗?
听到这样的传言,吴起没有解释、没有申辩,更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用行动解决了问题。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直接、很血腥,但非常有效——他直接将自己的妻子杀了。
这就是著名的“杀妻求将”的故事。
鲁国人还能说什么?那些质疑他忠诚的声音自然销声匿迹,吴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主帅一职。
他不负众望,带领孱弱的鲁国军队击败了强国齐国。这是鲁国在对齐战争史上少有的胜利。
但吴起用妻子的鲜血与生命换来的机会并没有让他飞黄腾达。
鲁国人有一个混账逻辑。他们认为鲁国是弱国,而弱国就要有弱国的觉悟,就要任由强国欺凌。如果弱国没有忍受,反而奋起反抗,而且反抗成功,那么这弱国就要大祸临头了。
所以一定要找一个人来背锅,背锅的人当然是吴起。
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吴起的残忍让鲁国人怕了。
鲁国是周公之后,是孔子故里。虽然孔子多次表达过对鲁国人的失望,但相比之下,这里的人依然有很强的礼法、伦理观念。
他们当然不喜欢吴起。在危机时刻,他们可以利用吴起的能力,但时过境迁,偏见便占据上风,他们不能容忍吴起继续占据高位,主导鲁国人的命运。

何况,吴起少年时的经历也不干净。
吴起本是卫国左氏(今天的山东曹县)人,家中颇有些积蓄,是个富二代。但少年吴起并不愿意继承家业当个地主或者吴氏国际贸易公司的CEO,因为他有一个梦想——当官,当大官。
有梦想的吴起拿着家里的钱四处结交狐朋狗友。但考察吴起一生的经历,我严重怀疑他的情商以及人际交往能力。所以混了几年,吴起也没有混出个名堂,反而弄得破产了。
乡里人对吴起早看不惯了,所以看到吴起败尽家财也没混出个人样,他们幸灾乐祸,冷嘲热讽。
这是常有的事,对于有梦想的人,最大的恶意与敌意首先来自于同一个阶层。因为你的努力与梦想会照出其他人的碌碌无为。
乡里人嘲讽他,吴起认为这是个问题。吴起决定解决这个问题。如同杀妻求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直接而血腥——解决引起问题的人。
所以吴起操起刀便杀将过去,一口气杀了二三十个人,血染长街。
那一天,山东曹县某地一派肃杀,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血腥味。幸存者吓傻了,等他们回过神来却发现恐怖分子吴起已经跑了。
吴起当然要跑,他是有梦想的。坐以待毙、认罪伏法,一人做事一人当,那是不可能的,他的理想与抱负还没有实现。
跑路前,吴起向母亲辞别。看着年迈的母亲,不知吴起心中是否也曾浮现出一丝悔恨。但最终,追逐功名利禄的雄心战胜了儿女情长。
他咬牙切齿地向母亲发誓:“我吴起要是混不到卿相,就不回卫国。”就这样,在老母亲的目光中,吴起消失在了卫国的暮色里。
这一别,就是永别。
不久,老母亲在家中去世。此时的吴起正在曾子那里访学镀金。
曾子,就是那个以孝著称的孔子弟子,据说《孝经》就是曾子所著。消息传来,不知是因为害怕通缉,还是因为当初的誓言,吴起竟然没有回去奔丧。
曾子怒了。曾子何许人也?他是孔子的学生,而且,他所传习的正是孔门的孝道,据说中国历史上关于孝的经典《孝经》就是曾子所做,曾子也是一个大孝子,历史上流传着关于曾子“孝”的很多故事,可以说曾子就是“孝”的化身。
吴起这种行为简直就是欺师灭祖。曾子让吴起滚,吴起便只好滚。
就这样,他来到了鲁国。但他在鲁国也混不下去了。

这就是吴起的早年。
他是权力的动物,他为我们展示了:为了权力一个人可以有多狠。
中国历史上,很多人为了权力而杀人,但很少有人像吴起这样,如此主动,如此决绝,如此狠辣。
他几乎弃绝了所有温情脉脉的东西,夫妻之情、乡党之情、母子之情。
我称他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狠人,这个判断我想大致是不错的。
我们同情吴起的遭遇,但我不喜欢吴起这个人。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二:吴起(2)会做事不如会做人
跑出鲁国的吴起决定到新兴的魏国找个工作。听说魏国国君魏文侯是个明君,或许能容忍他这样一个人吧。
收到吴起的求职信,魏文侯问李克:吴起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克说:“吴起这个人贪婪而好色,但说起用兵,那是司马穰苴也比不上的。”
魏文侯一听,当即决定信用吴起。男人嘛,那个不贪婪、好色?这都不是问题。更何况,对领导来说,下属贪婪好色不仅不是缺点,还是优点,如果一个下属既不贪婪、又不好色,反而有点难办了。
因为一个既不贪财,又不好色的下属,他就没有把柄在你手里,你就很难控制他。而且,如果一个下属不贪财,又不好色,那就表示这个下属有更大的目标,可能就是你的位子。
好钢用在刀刃上,吴起立马被魏文侯任命为将领。吴起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初战告捷,击败秦国,占了秦国五座城池。
魏文侯马上为吴起升官,任命吴起为西河守。西河是魏国边疆,靠近秦、韩。吴起的任务,就是为魏国防守西边的门户。
在这里,吴起一干就是十多年。十多年间,由于吴起的存在,魏国的西部边疆固若金汤、牢不可破。
但吴起的志向不是小小的西河守,而是卿相,也就是魏国国相,这是他年少时发下的誓愿。十几年的时光并没有蹉跎他的志向,消磨他的梦想,反而磨砺了他的心性。
少年时,他是那个一言不合就屠杀老家数十邻居的愣头青;如今,他是一个军功赫赫、沉着冷静的将领。他离自己的目标,卿相,只有一步之遥。
但这一步之遥,有时比千山万水更难跨越。

魏文侯时代,人才太多,吴起一直没有等到机会。魏文侯去世,魏武侯继位,老家伙们也死的死,退的退,国相之位终于空出来了,吴起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但依然没有吴起的份。
吴起愤愤不平,找到被任命为国相的田文,他要与田文说道说道谁才更有资格担任国相。
田文说:好,你说
吴起首先发问:“将领三军,让敌国不敢对我魏国有觊觎之心,是你行还是我行?”这是军事才能。
田文说:“我不如你。”
吴起接着发问:“治理官员与老百姓,增加税收,是你行还是我行?”这是治理国家的才能。吴起并不只是一介军事将领。吴起担任的西河守,既承担着守卫国土的重任,又担任着治理地方的职责,所以吴起的才能不仅仅在于军事,他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能力也不弱。
所以田文回答:“我不如你。”
吴起再次发问:“守卫西河,让秦国、韩国这些国家不敢对我魏国有想法,是你行还是我行?”这说的是功劳。光有能力不行,你还要有功劳。
田文回答:“还是我不如你。”
可见,不管在治理国家方面,带兵打仗方面,还是在功勋上,吴起都是当时魏国首屈一指的人才。
所以,吴起抛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既然这方面你都不如我,凭什么是你当国相而不是我当国相?”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
田文很淡定:“我也有一个问题,现在是这样的情况,新的国君是个小屁孩,不能服众,大臣三心二意,老百姓疑虑重重,在这种情况下,是你当国相合适还是我当国相合适?”
吴起沉思良久,“还是你比较合适。”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需要的是一个有威望、有人脉、能服众、能摆平各种势力、能团结各种力量的人。吴起显然不是这样的人。吴起的个人能力固然很强,但他不是贵族出身,在政治资源的积累上比起贵族子弟自然要差得多;再者,考察吴起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吴起一直是一个孤狼,他解决问题通常是依靠力量,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暴力,而不是依靠沟通、妥协,他非常欠缺人际交往与沟通的意识与能力。虽然历经十多年的磨砺,他不再那么锋芒毕露,但他不善沟通的性格没有多少改观。
所以,就连吴起自己都承认,当前的这种局面,他是搞不定的。

没关系,吴起还有机会。
但是,他等来的不是机会,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政治洗牌。
魏武侯刚上位,就来到吴起驻防的西河视察工作。西河毗邻黄河,山川险峻、地势险要。魏武侯乘坐战船顺黄河而下。
俯瞰面前湍急的河水,远眺两岸险峻的峭壁,年轻的魏武侯被这雄壮的山川所震慑,感慨万千,脱口而出:“如此险峻的天堑,真是我魏国的至珍至贵的宝物啊。”
但这句话引发了吴起的不快。因为这句话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忽视了人的作用。没有边关将士的守卫,山川险峻有个屁用啊。作为西河守,吴起当然不高兴。他当即就怼了回去:“在德不在险。”
——国家安定靠的是君主的德行,而不是地势的险要。
说完这句,吴起又巴拉巴拉地举了一大批历史上因品行有问题而不得好死的君王,比如夏桀、商纣之类,总之就是些让领导人一听就不爽的历史人物。
读到这里,我们不免有些疑惑:吴起这样的一个无德之人,居然举起了“德”的大棒,是不是有些滑稽?
其实,吴起在这里所说的“德”并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个人品德,而是治理国家的技术。一个有德的统治者首要的素质就是知人善用,任用有才能的人。而魏武侯脱口而出的感慨表现出这个年轻人根本对人才的作用没有足够的重视。
听完吴起的吐槽,魏武侯略显尴尬,冷冷地回应了一个字:“善”。——“OK!”“好!”

这是一件小事,但司马光将它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因为它是一个预兆,预示着大魏集团新任董事长的工作思路与前任董事长不太一样。
风向变了。举贤任能的时代结束了,黄金时代结束了,政治回到了它的常态——任人唯亲、任人唯马屁精。
所以,吴起在魏国的政治生涯也要结束了。
此时魏国的国相叫公叔,但这个国相,公叔当得很没有安全感,因为总是有一个人用觊觎的眼神打量着国相这个位子,这个人就是吴起。
公叔害怕了,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吴起赶出魏国了事。
但如何不露痕迹地让吴起主动离开魏国,这是个棘手的问题。
不过,这个世界总是不缺擅长阴谋诡计的人,恰好,公叔身边就有一个。公叔的一个仆人献上一计:“想让吴起离开魏国,这很容易啊,吴起这个人呢,性格刚直,自视甚高。所以你只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吴起一定会离开魏国。”
如何操作呢?
第一步,公叔先找到魏武侯,对魏武侯提议:“吴起这个人是个大才啊,就怕我们小小的魏国留不住他。国君你可以将公主嫁给他,如果吴起愿意娶公主,说明他是死心塌地要留在魏国了。如果他推辞,那他可能有别的想法了。”
第二步,公叔马上将吴起请到家里来做客。
第三步,公叔的夫人也是公主。公叔事先与夫人商量好,让夫人在吴起做客的时候尽量粗暴、无礼地对待公叔,显得公主特没素质。
这样,吴起看到后就会认为公主都是这个德行。吴起哪受得了这样的老婆?所以必然会推辞国君的提议。
而吴起拒绝魏武侯的提议,魏武侯必然会怀疑吴起。
最后,吴起这样敏感的人,如果感受到国君的怀疑,就会主动离开魏国。
这真是一个成功的计谋。一个成功的阴谋,必定要洞悉各方性格的特点与经验的盲区。这位仆从利用了魏武侯没有政治经验的弱点,利用了吴起刚直自喜、不善沟通的性格缺点,布了一个对于魏武侯与吴起来说无解的局。
上有昏君,下有馋臣,如之奈何?吴起只有走。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三:吴起(3)人生最好的告别方式是为梦想而死
1
不知道早年的吴起有没有想过,他梦想是否真有实现的一天?
离开魏国之后,吴起来到了楚国,他少年时的梦想在这里实现了。
我想,也只有在那个时代,吴起这种人的梦想才有落地的可能吧。那是个真正竞争的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没有人会要求你从一而终,更没有会质疑你不爱国。在那个时代,人们认同的价值,是找到一个赏识自己的老板,然后实现自己的抱负与才能。对于那个时代有梦想的人来说,个人价值的实现才是最重要的事。
楚国,一个祖上也阔过的国家,此时已经没落了。近年来,在三晋联军的打压下,楚国节节败退,丢失了不少城池。
楚国国君楚悼王是个想做点事的老板,不愿意就这样得过且过,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准确地说,他在等待一个人,一个真正的人才。
终于,他等到了这个人,他的敌国魏国将吴起送给了他。楚悼王大喜,根本不理会民间对吴起的负面评价,也不管吴起在楚国没有根基,更不在乎吴起这样那样的缺点,直接将吴起任命为楚国国相。
此时,距离吴起在老家血染长街、咬牙发誓辞别老母已然数十年了。数十年以后,在遥远的楚国,吴起少年时期的宏愿终于实现。

2
吴起不想辜负来之不易的机会,也不想辜负给他机会的楚王。他立马开始行动,施展自己长久以来的抱负——打造一个强盛的国家。
他在楚国发动了一系列改革,这次改革被史家称为“吴起变法”。
变法千头万绪,但它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楚国的军队能打胜仗。这是那个时代所有成功的变法的共性,那是一个铁血时代,容不下任何温情脉脉与文质彬彬,世间所有的资源都必须指向一个目的:活下去。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所谓活下去,就是一点:军队能打胜仗。
变法很有成效,短短的数年间,楚国就焕然一新,从被揍的角色变为揍人的角色,南边的百越,北边的韩赵魏三国,以及西边的秦国都招架不住。

3
但变法者虽然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却无法躲开悲惨的人生,这是他们的宿命。吴起也是如此。他变法事业的成功得罪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既得利益者们不遗余力地想除掉吴起。
在楚悼王在位的时候,他们没有机会。但楚悼王一死,他们的机会就来了。
他们甚至懒得给吴起安一个罪名,等不及用合法的司法程序除掉吴起,他们直接挥起兵刃就对着吴起杀将过去。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他们有的反抗,有的求饶,有的逃跑,有的躲藏,或者有的自知必死,便自杀了之。
但吴起不一样。他夺门狂奔,跑到了楚悼王的灵堂里,伏在国君的尸体旁。
他这样做并不是想要死在这个赏识他的国君身边,而是要借助楚悼王的尸体为那些杀他的人挖一个大坑,间接为自己复仇。
追杀吴起的刽子手们不敢靠近,只敢远远地射箭。密集的弓箭有的落在了吴起身上,但有的扎在了楚悼王的尸体上。
这就是吴起的算计。他相信未来的楚王一定会清算这些拿弓箭射国君尸体的人。
就这样,吴起死了。而那些杀害吴起的权贵们也没有好下场,新继位的楚肃王一次性诛灭了攻击吴起的楚国公族七十余家。
好个智计无双的吴起。

4
在吴起最后的人生里,他实现了梦想,他没有辜负机会,但他也因此丢掉了性命。
在国人的评价体系中,能否善终一向是人生是否幸福的重要标准。
对于善终的人,我们认为他是幸福的,无论他在活着的时候遭遇了多少痛苦。而对于没有善终的人,我们便认为他的人生是一个悲剧。无论他的一生绽放出了多么炫目的芳华。
但是,我一向认为,对于历史人物,或者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能以是否善终作为评价的标准。在我们浩瀚的历史中,在那些能被写进历史的人物中,善终的只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死于非命。而那些所谓善终与不善终之间的差别,也就短短的几年或者十几年。是十几年,在历史中只是弹指一挥间。
但他们的人生密度与高度大大不同。
所以,要看什么?我觉得要看梦想,要看一个人的梦想有没有实现。一个实现了梦想的人,他的人生就是值得过的、幸福的。而所谓悲剧,就是梦想折翅,就是出师未捷身先死。
吴起是个实现了梦想与抱负的人。
至于吴起的死,他因自己的变法事业而死,他是一个殉道者。对于一个殉道者来说,为自己的事业而死才是对他最高的礼赞。
而且,他还将自己的死搞成了一场行为艺术,一场复仇,用自己的死为自己的变法事业扫除了障碍——楚国公族七十余家被灭门。
狠是吴起人生的底色,他对妻子狠,对老母亲狠,对敌人狠,对自己也狠。
一笑泯恩仇,一句“来生再相见”,相看泪眼,最后say goodbye,这样的告别方式不是吴起的方式。
一场复仇,一场自己不舒服,也不让敌人舒服的复仇,才是适合吴起的方式。
试问,对于吴起,还有比这更精彩的告别方式吗?
楼主:祁连岳  时间:2020-12-25 01:40:57
十四、刺客聂政:真的勇士,有所为有所不为

1
假设,某一天,那天正是你的母亲的生日,王思聪忽然不请自来,为你母亲过生日。
这王思聪恭恭敬敬地向你母亲敬过酒,唱过《生日快乐》歌之后,掏出一个红包。
你打开一看,红包里是一张支票,支票绝对没问题,真的。你再一看,乖乖不得了,支票上赫然是一个天文数字,假设大概是几千万或者几个亿吧。
这个时候,你怎么办?
你该笑,还是该哭?

2
战国的某一天,齐国就发生了这样一件奇怪的事。
那日清晨,齐国一个普普通通的市井里巷中,驶来几辆华丽的马车。
这里既没有高官显宦,也没有世代簪缨的贵族,甚至连有钱的富户也没有,有的只有些寻常人家,他们大多以种几亩薄田、做些小买卖或者做些手工活维持生计。
而马车的主人一看便知是非富即贵,他到此所为何事?
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只见这几辆马车驶过坑坑洼洼的小巷,最后停在了一户姓聂的人家门口。
这户人家有三口人。男主人叫聂政,是一名屠夫,家里还有聂政的老母亲以及他的姐姐聂嫈。
马车的主人名叫严仲子,是一名贵族。据他自己说,他听说聂政是一名勇士,特来结交。
周围人哪里见过这样的排场,听说这样的贵公子居然主动来结交屠夫聂政,惊羡不已。
但令大家震惊的是,聂政居然不让对方进门。而这位贵公子竟也不气恼,低三下四地恳求了好几回方才进门。
贵公子显然是有备而来,因为这一日正是聂政母亲的生日。老太太过生日,作为来客,自然是要送上一份生日礼物的。酒酣耳热之际,严仲子命人奉上了他的生日礼物。
一点薄礼,为聂老太太贺寿。
但严仲子送的礼物不仅不薄,反而重得令人害怕——黄金百镒。。
百镒是多少呢?大概是2000多两,按照今天的换算价格,价值约3000万人民币。当然,这种换算未必准确,但价值不菲这是肯定的。
聂政震惊了。他坚决地将红包退了回去。
因为聂政意识到,百镒黄金需要他付出的代价可能是他无法承受的。

3
这个世界上没有平白无故的馈赠,他人的所有馈赠,你都要付出代价。越是高昂的馈赠,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
而你需要付出什么代价,取决于你能为对方做什么。
聂政能为严仲子做什么呢?
据说,聂政本是魏国轵县的深井里这个地方的人。年轻的时候,聂政血气方刚,失手杀了人,便带着母亲和姐姐逃到了齐国。
因此,聂政在地方上有一些名气:很勇敢。所以,聂政相信,严仲子真正需要的,必定是自己的勇猛。
严仲子需要自己的勇猛做什么事呢?危险性有多高呢?试想,对方如此有钱有势,但都无法解决问题,那这肯定是很危险、很难办的事情。极有可能是有死无生的事。
所以,这一份厚礼,他不能收。
聂政客客气气地将红包退了回去:“臣幸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养亲。亲供养备,不敢当仲子之赐。”
——我家里有老母,家里虽然穷,但客游在此,以杀狗卖肉养家糊口,每天也能赚点小钱奉养老母,日子倒也过得下去,不敢接受您的恩赐。
但严仲子这个礼却非要送出去。他把聂政拉到一旁,说出实情:“我有仇家,所以一直在诸侯中周游。我听说你很讲义气,所以就想与你结交,倒也没啥其他的想法。”
没啥其他的想法?我信你个鬼。聂政一听就明白了,严仲子要自己去帮他报仇。而严仲子仇人必定非同小可。这一去,那几乎是毫无活命的机会。
所以,严仲子是要用黄金百镒买他聂政的命啊。

4
聂政当然不是贪生怕死之人,但他此时还不能死,因为他的老母亲在,他要赡养老母亲;他的姐姐还在,他要张罗姐姐的婚事。他要是死了,他母亲、姐姐怎么办?谁来赡养,谁来送嫁?
所以,他回答严仲子说:“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许人也。”
——我的母亲还在,我的这条命还不敢交给别人啊。
真正的勇士,绝不是如莽夫一样,随意放弃自己对家人、对自己在乎的人的责任与担当,拿生命当儿戏;真的勇士,绝不是不计后果,拿起家伙就是干。
真的勇士,一定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聂政是真正的勇士。

楼主:祁连岳

字数:7699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9-05-25 02:07:04

更新时间:2020-12-25 01:40:57

评论数:12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