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读书杂感: 《树犹如此》

读书杂感: 《树犹如此》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12-27 19:46:20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世说里恒温说的话。开始不太明白是啥意思,后来理解成树都老了,何况是人呢。时光易逝,人生匆匆,千古不易。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一篇散文。近期才开始读白先勇,与往常不同,竟是先看小说,《北台人》一看着迷。我通常不太喜欢看小说,一看着迷的小说,很真不常见。都是短篇,背景又是影响近代历史前程的最大事件,无论对中国还是台湾。而人物都是退守台湾的军人或军眷,从未接触到这方面的记述,篇篇各有特色,连我不喜欢看小说的人,也迷上了。白先勇身份特殊,写这些人物可真是得天独厚,也难怪能写得这么精彩。看完《台北人》,才看同时借的《树犹如此》,第一感觉是:散文不如小说精彩。

这本《树犹如此》,我其实没有看完,不是不够好,是时机不对,这段时间读到的好散文太多了,需要点时间消化。再一点是,全书主要是记人,有部分是社会关怀,都是有感之作,所记之人,我多般不认识,有些事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全书印象最深也就是第一篇,和书同名的《树犹如此》。

这也是记人文章,怀念一位叫王国祥的中学同学。其实从名字就可以推想,这是一篇情伤之作,甚至可以称为悼念文章。不仅仅因为,那时王国祥已因病去世,更主要王国祥是白先勇的知已至友,或者还可以说是白先勇的爱人。我们都知道白先勇先生是位同性恋者,由文中叙述得知,他们关系很密切,似乎都没结婚,更无儿女,两人亦亲亦友。王国祥患病,白先勇悉心照料,还到处求医问药,甚于为已。此情,偏向爱人而超过朋友。不是说朋友就不能如此照顾有加,我只是更愿意说他们可能是爱人,人生无常,有爱才有灵魂。

对同性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说这些没有歧视成份,相反却为他们的感情深深感动。他们相知数十年,中学时代结缘,一生未曾分离。这里说的不曾分离,不是指一起同住的意思,是说感情一直如故,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由文中所述,他们居处并不在一地,这更让我为之感动,更觉这情谊尤为难得。感情是要经营维系的,不论爱情还是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真情深情常因分隔两地慢慢淡而无,能长久抵御因空间距离而产生隔阂,我相信只有心灵至交,灵魂相悦才行。通俗讲,就是真爱。试想这不是一年二年的事,而是数十年的常态(当然也不是说他们是一直分开,节假日相聚),无论何种感情,都值得尊重、看重。

文章用树犹如此为名,不只为典故典雅,树是真实存的,非虚构,非虚指,都和王国祥有关。白先勇移居美国,看中“隐谷”一座房子,一住数十年。“我第一眼便看中,主要是为着了屋前屋后的几棵大树。屋前一棵宝塔松,庞然矗立,颇有年份,屋后一对中国榆,摇曳生姿,有点垂柳的风味,两侧的灌木丛又将邻居完全隔离,整座房屋都有树荫的庇护,我喜欢这种隐遮在树丛中的房屋…”。却疏于管理,除了大树花园内更多是草木横生,清理是大工程,幸好王国祥刚有假期,两人花了三十多天时间(花园得多大,我不由惊叹),才把花园理出一个轮廓来。接着又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木,焕然一新,是劳累最大的回报。后院西隅原有秋千架,拆除后留有一空地,王国祥建议种意大利柏树,柏树又高又直,径往空中发展,巍峨非凡却占地却无多。这真是个好主意,空地种了三株。果然,这三株柏树长得傲视群伦,成了花园的地标。

由王国祥提议,一起手植树苗,日后长成参天大树的意大利柏,就是文题中的树。这三株树,说是代表白先勇和王国祥的感情也未为过,事实上,白先勇自己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他用树犹如此的这个题目,除了悼念,更多是睹物思人,在他心里,这几株柏树,怕已是王国祥的象征了。说树是王国祥的象征,不是妄言,也是有内因的。三株同植,中间最高,成了一个山形,长得这么高大,肯定很健康,谁知突然有天,细心的白先勇看出了中间哪株意柏叶尖露出一点焦黄来,起初以为只是暑天干热,植物不耐旱,“没料到才是几天工夫,一棵六七十尺的大树,如天火雷殛,骤然间通体枯焦而死亡…两侧的柏树却好端端的依旧青苍无姜,只是中间赫然竖起槁木一柱,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树离奇枯死,让白先勇心生不安,果然,没多久,王国祥就生病了。树枯死仿佛是示警,甚至是提前哀悼似的。“再生不良性贫血“,是旧病,年青时犯过一次,二十多年后,王国祥已不再年轻,情形很不乐观。文章后面,大都是写白先勇为王国祥奔走治病,两人相互扶持。虽然白先勇写来很克制,叙述经历没有过多的“抒情”,却让人感动于字里行间。王国祥逝世,白先勇无心花草,花园子里的花草差点全死掉,好不容易才救活一些,但枯死的柏树留下的缺口,“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关于悼念文章,我也看过些篇,这类文章不好写,浓了教人以为煸情饰己,淡了更不好,象无情无义。记得朱自清的《给亡妇》,说新娶抱恙,所以没给亡妇上坟,曾让一位写言情小说的女作家,好像是琼瑶,说成虚伪。梁实秋写完《槐园梦忆》,不久就再娶,也有此讽。元稹的悼亡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也有人认为只是说得好听而已。文人为人诟病,常因诗文。古话说得好,说得多错得多,不说不错。人无完人,人亦非草木,就算最是无情,也有刹那的良心发现,哪怕这些感情,只是特定情形下的瞬间,我想还是值得肯定的。白先勇自然没有这种问题,我拉扯说上,只是想说说自己对悼亡诗文的看法,悼死诗文好还是不好而已。我总认为,世上有情,人间才觉温暖。

把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视为通常意义上的悼亡,未必准确。是不是悼其实不重要,真情无价,得一知已,可以无憾,无论对谁,莫不如此。
2020-12-26
楼主:独庸生  时间:2020-12-27 19:46:20
改改错别字

《树犹如此》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是世说里桓温说的话。开始不太明白是啥意思,后来理解成树都老了,何况是人呢。时光易逝,人生匆匆,千古不易。

《树犹如此》是白先勇一篇散文。近期才开始读白先勇,与往常不同,竟是先看小说,《北台人》一看着迷。都是短篇,背景又是影响近代历史前程的最大事件,无论对中国还是台湾。而人物都是退守台湾的军人或军眷,篇篇各具特色,连我不喜欢看小说的人,也迷上了。白先勇身份特殊,写这些人物可真是得天独厚,也难怪能写得这么精彩。看完《台北人》,才看同时借的《树犹如此》,第一感觉是:散文不如小说精彩。
这本《树犹如此》,我其实没有看完,不是不够好,是时机不对,这段时间读到的好散文太多了,需要点时间消化。再一点是,全书主要是记人,有部分是社会关怀,都是有感之作,所记之人,我多般不认识,有些事也不是那么感兴趣。全书印象最深也就是第一篇,和书同名的《树犹如此》。

这也是记人文章,怀念一位叫王国祥的中学同学。其实从名字就可以推想,这是一篇情伤之作,甚至可以称为悼念文章。不仅仅因为,那时王国祥已因病去世,更主要王国祥是白先勇的知已至友,或者还可以说是白先勇的爱人。我们都知道白先勇先生是位同性恋者,由文中叙述得知,他们关系很密切,似乎都没结婚,更无儿女,两人亦亲亦友。王国祥患病,白先勇悉心照料,还到处求医问药,甚于为已。此情,偏向爱人而超过朋友。不是说朋友就不能如此照顾有加,我只是更愿意说他们可能是爱人,人生无常,有爱才有灵魂。

对同性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说这些没有歧视成份,相反却为他们的感情深深感动。他们相知数十年,中学时代结缘,一生未曾分离。这里说的不曾分离,不是指一起同住的意思,是说感情一直如故,是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意思。由文中所述,他们居处并不在一地,这更让我为之感动,更觉这情谊尤为难得。感情是要经营维系的,不论爱情还是友情,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真情深情常因分隔两地慢慢淡而无,能长久抵御因空间距离而产生隔阂,我相信只有心灵至交,灵魂相悦才行。通俗讲,就是真爱。试想这不是一年二年的事,而是数十年的常态(当然也不是说他们是一直分开,节假日相聚),无论何种感情,都值得尊重、看重。

文章用树犹如此为名,不只为典故典雅,树是真实存的,非虚构,非虚指,都和王国祥有关。白先勇移居美国,看中“隐谷”一座房子,一住数十年。“我第一眼便看中,主要是为着了屋前屋后的几棵大树。屋前一棵宝塔松,庞然矗立,颇有年份,屋后一对中国榆,摇曳生姿,有点垂柳的风味,两侧的灌木丛又将邻居完全隔离,整座房屋都有树荫的庇护,我喜欢这种隐遮在树丛中的房屋…”。却疏于管理,除了大树花园内更多是草木横生,清理是大工程,幸好王国祥刚有假期,两人花了三十多天时间(花园得多大,我不由惊叹),才把花园理出一个轮廓来。接着又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木,焕然一新,是劳累最大的回报。后院西隅原有秋千架,拆除后留有一空地,王国祥建议种意大利柏树,柏树又高又直,径往空中发展,巍峨非凡却占地却无多。这真是个好主意,空地种了三株。果然,这三株柏树长得傲视群伦,成了花园的地标。

由王国祥提议,一起手植树苗,日后长成参天大树的意大利柏,就是文题中的树。这三株树,说是代表白先勇和王国祥的感情也未为过,事实上,白先勇自己就是这个意思,我觉得他用树犹如此的这个题目,除了悼念,更多是睹物思人,在他心里,这几株柏树,怕已是王国祥的象征了。说树是王国祥的象征,不是妄言,也是有内因的。三株同植,中间最高,成了一个山形,长得这么高大,肯定很健康,谁知突然有天,细心的白先勇看出了中间哪株意柏叶尖露出一点焦黄来,起初以为只是暑天干热,植物不耐旱,“没料到才是几天工夫,一棵六七十尺的大树,如天火雷殛,骤然间通体枯焦而死亡…两侧的柏树却好端端的依旧青苍无姜,只是中间赫然竖起槁木一柱,实在令人触目惊心”。

树离奇枯死,让白先勇心生不安,果然,没多久,王国祥就生病了。树枯死仿佛是示警,甚至是提前哀悼似的。“再生不良性贫血“,是旧病,年青时犯过一次,二十多年后,王国祥已不再年轻,情形很不乐观。文章后面,大都是写白先勇为王国祥奔走治病,两人相互扶持。虽然白先勇写来很克制,叙述经历没有过多的“抒情”,却让人感动于字里行间。王国祥逝世,白先勇无心花草,花园子里的花草差点全死掉,好不容易才救活一些,但枯死的柏树留下的缺口,“那是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

关于悼念文章,我也看过些篇,这类文章不好写,浓了教人以为煸情饰己,淡了更不好,象无情无义。记得朱自清的《给亡妇》,说新娶抱恙,所以没给亡妇上坟,曾让一位写言情小说的女作家,好像是琼瑶,说成虚伪。梁实秋写完《槐园梦忆》,不久就再娶,也有此讽。元稹的悼亡诗“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也有人认为只是说得好听而已。文人为人诟病,常因诗文。古话说得好,说得多错得多,不说不错。人无完人,人亦非草木,就算最是无情,也有刹那的良心发现,哪怕这些感情,只是特定情形下的瞬间,我想还是值得肯定的。白先勇自然没有这种问题,我拉扯说上,只是想说说自己对悼亡诗文的看法,悼死诗文好还是不好而已。我总认为,世上有情,人间才觉温暖。

把白先勇的《树犹如此》视为通常意义上的悼亡,未必准确。是不是悼其实不重要,真情无价,得一知已,可以无憾,无论对谁,莫不如此。
2020-12-26

楼主:独庸生

字数:439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2-27 20:31:40

更新时间:2020-12-27 19:46:20

评论数: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