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5》分析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1.5》分析

楼主:太史妙意  时间:2021-01-15 08:42:37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达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我选择一个视点:与论语进行比较。
首先,从篇幅上,孟子篇幅比论语长,这就使得孟子语言没有论语那样简练,隽永。为什么呢?孟子是对话体,而且出于宣传自己的学说,说服他人的需要,当然说得越充分越好。为什么要进行辩论呢?一方面是因为孟子的时代比孔子时礼乐崩坏更为严重,另一方面是因为打击墨家和杨朱的“异端”从而维持儒家学说的正当性合理性。
其次,我们就这个短篇,具体考察一下孟子的论辩方式。面对梁惠王对自己一系列“耻辱”的陈说,孟子是怎么回复的呢?“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这句话很重要。“称王”的根本不在于土地之广,从而也就不在于土地之广带来的一系列综合国力的强盛,那么根本点何在呢?“施仁政”。
这句话等于抛出了一个悬念,让人产生强烈疑问,从而也就提升了接下来的话的重要性关键感。
孟子的回答涉及两方面内容,一是重农业,二重道德。农业是国力的根本动力,而农业的发达,又与对人民的尊重联系在一起。“修其孝悌忠信”。这些伦理道德,规定了人的精神位置社会位置,从而有助于形成一种秩序性,进而有助于人心的凝聚、归依、团结。心是一切外物创造发展的根本动力。当然,列国之所以动乱,也在于人失其“心”。
我觉得孟子的“仁政”是探讨国家强盛的核心要素之所在,并不能因为他没有关注其他的更具体的政治经济措施而去批判他。施行“仁政”,跟重视具体的政治举措未必有什么矛盾。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修孝悌忠信”,一定可以达到“使制挺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的效果吗?
以上分析明显可见,从”仁“到”仁政“有这样几方面的继承与突破:第一,将仁(爱人)具体化到政治领域,即爱民,以民为本;第二,重视具体的政治举措,如”省刑罚“等,对国家建设的关注得越仔细,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的动乱程度以及孟子救世情怀的强度。
这是论语与孟子另一个差异。
第三,从具体语气上看,论语的叙述往往抽象式的格言式的一句话,语气较为平静柔和,然而孟子由于涉及具体的交流场景,其语气无疑体现得更为强烈和具有针对性。明显的断定语气(极度自信):“夫谁与王敌?”“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是不是也可以这样看,孟子的回答,其目的本身也不在于战胜他国,而在于建立王道乐土?
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孟子,我们是不是更富有同理心,从而更能贴近其原意呢?
何谓”王道乐土“?简单说,就是老百姓生活得滋润幸福,而不是争什么国际霸王。这样,我觉得更合孔孟的仁义思想。爱人 以人为本 以民为本。
“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注意是”暇日“。”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褥”。省”、“薄”给了民众很大的自由。所以才可以“精耕细作,所以才农业发达,所以才不愁吃穿,所以就有了闲暇。孝,指向父母、长辈;悌,指向兄弟;忠,君臣;信,发言为信,强调知行合一,乃一个人的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这个“立”,也指在社会上立足,对朋友,对同事,对同学,对陌生人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儒家针对每一种人际关系,都提出了合理的价值标准与理想化追求,这就使得人懂得去做什么,不至于陷入空虚。这种家国一体的伦理价值体系,是很富有诱惑力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克服了人对孤独的本质性的恐惧与懦弱心理。将个体纳入一个庞大的严密的合理的价值体系意义,使其达到一种”共在“的虚妄的安全感之中,不仅仅是因为这一套价值观是人人都接受的,更在于这一套价值观对社会生活、人际关系各个方面的确定的合理化叙述,就是说,它具有解释这个世界的威力。
综合这两个方面,我们看到的是,孟子人性的重视,不仅要物质满足,还要精神满足,让人成其为人。至于他的具体观点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助于抵达某种外在目的,则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把1.5极其细致深入地精读一遍,对于梁惠王章句的其他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
先有人的立,才有国的立。这是个根本思路。很有意思的,孟子之所谓的”人立“,便是将人纳入”家国一体“之伦理系统中,”人立“的开始已有”使国立“的萌芽了。孟子之所谓”人立“,从一开始就不是个体意义上精神意义上的”立”。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制造木棒也可以抗击拥有坚实盔甲、锐利刀枪的秦楚军队了。谁胜谁败,一眼就可以看穿。二战时,德国三个月占领波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德国是坦克,波兰是骑兵。我不信孟子看不出这个浅显的道理。他应该是故意说得这么绝对的,以引起人的信服,如后面的“王请勿疑”。那么孟子的原意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的看法是,孟子仅仅阐述了其仁政思想的核心,而缺乏对这一思想具体全面的政治举措与制度的建构。为什么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儒家学说,是并不完善的政治学!(儒家学说可能发展至一种政治神学的恐惧境地,有人认为文革的本质还是传统思想的作祟,我以为是高见。)从没有提出具体措施的做法批判孟子,是很不公道的。
儒家学说,是并不完善的政治学!——为什么会这样呢?现在我也不好回答。感觉孔夫子站到了一个模糊不清的境地。
(2021.1.11.一 整理)


楼主:太史妙意

字数:2205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1-01-11 22:39:45

更新时间:2021-01-15 08:42:37

评论数: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