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只要还有一个德国人活下来,战争就将继续——德意志第三帝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买了一本《苏联秘密档案——二战惨胜真相》,很有料,过几天呈现,马上就是苏德战争了,焦土政策,特别行动队,政委训令,我勒个去

还买了一本《二战美国战略再思考》,也有料,很有内涵。


只是朱世巍的东线,网上都说断货,买不到,请问哪位兄弟知道啊,告诉我一下呗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司徒登特很快就把全力攻击马利姆机场的作战命令送至前线,他要求德军部队务必克服困难,夺下马利姆机场,或者至少攻下一个角落,并坚守住。
身负重伤的德军指挥官曼德尔少将接到命令后,当即当即使出吃奶的劲儿,布置作战任务。
曼德尔麾下的部队,本来有1900多人,在降落时与战斗中,被打死打伤1300人,目前只剩下600多人还有一战之力。他知道就凭这点儿人马,不可能攻下整个机场,所以他决定集中兵力,拿下机场南部1公里的107高地。
107高地地势较高,且部署有炮兵,如果拿下这个高地,可以打掉英希联军的炮火支援,使德军能够攻下机场的西部区域。
想明白这一点,德军立即集中6个连的兵力,向107高地猛扑过去。负责守卫107高地的部队是新西兰第5旅第22营,他们打得很苦,但也很顽强。
要知道,德国陆军比英国陆军要强得多,而德国伞兵又比德国陆军强一点儿,那么德国伞兵与新西兰陆军相比,就像特种部队与普通部队放在一起比较,他们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
我的意思是说,德军的战斗力比新西兰步兵强,而且德军还有空中支援,这场仗对新西兰步兵不利。
但是,新西兰人毕竟人数比较多,而且地形有利,所以勉强可以与德军一战,他们多次打退德军的进攻,始终将107高地捏在手里。
不过,毕竟德国人训练有素,新西兰22营营长安德鲁非常担心就凭自己手下的几个兵,搞不定德国人,他于20日下午17点向新西兰第5旅旅长哈吉斯特准将求援。
哈吉斯特允诺在必要时派遣第21营来增援,但其实当时第22营正在艾华中校的带领下招架德国伞兵的进攻,哪里顾得上增援107高地呢?
安德鲁望穿秋水,也没有看到援兵的影子,而由于通讯线路被破坏,他与守卫马利姆机场的两个连失去了联系。他并不清楚德军到底有多少人,他很担心德军攻下机场,再回过头来把他的部队给围住。
担心被包围的安德鲁当即在18时给哈吉斯特发去消息,要求撤退。哈吉斯特无法给安德鲁派出援兵,他自知理亏,也就不再要求安德鲁死守,他同意安德鲁撤退。
得到允许后,安德鲁赶紧带着手下,趁着夜色的掩护,向干尼亚方向撤退。守卫机场的两个连,由于通讯原因,无法接到撤退命令,他们便一直坚守在机场里,直到21日机场全线失守。
21日凌晨,进攻107高地的德军伞兵决定趁着夜色,再发起一次进攻。
他们小心翼翼地接近英军阵地,准备迎接英军发射的枪弹。但是,预想中的战斗却并未发生,英军阵地一片寂静。德军伞兵们见英军如此反常,顿时毛骨悚然,还以为自己中了埋伏。
谁知,他们爬进英军阵地之后,才发现他们白天拼死进攻也无法拿下的英军阵地,此时已经空无一人,英军早就已经走得无影无踪。
排头的德军伞兵当即对着山坡上还在爬的德军伞兵们大喊:“弟兄们,不用爬了,这里没人!”
就这样,德军本以为要历经苦战才能拿下的阵地,被轻松拿下,这件事情充分说明了情报的重要性,要是安德鲁知道德军的兵力并不比他多,而且机场还在英军手里,他是绝对不会撤退的。
德军攻占107高地后,立即分出一部分兵力,去支援机场方面的作战。很快,德军就攻下机场的西部区域,为随后的伞降部队开辟出了一块儿安全的着陆区域。
办完这些事情,曼德尔立即跟雅典发报,说他们已经攻下机场南面的重要阵地107高地,并且还顺利拿下机场的西侧。最后,他又强调,他目前身负重伤,多有不便,最好是换个人来接替他指挥部队。
司徒登特接到电报,大喜过望,他当即指示,把全部的兵力全部投放到马利姆。至于其他地方的德军部队,司徒登特只能祈祷上帝保佑他们。
21日早上7点,2架Ju—52运输机出现在马利姆机场上空。其中一架由克莱伊上尉驾驶,他的任务是测试运输机在马利姆机场降落的可能性,以评估是否可以将山地部队通过运输机运入机场。
另一架由科涅兹少尉驾驶,他驾驶者飞机降落在机场附近的沙滩上,把已经意识不清的曼德尔少将,以及其他7位重伤员运回雅典。
这两名飞行员回去后,向司徒登特汇报说,德军确然已经控制住局势,至少在机场西侧伞降是毫无问题的。司徒登特当即命令雷马克上校率领的预备队伞兵营做好准备,随时出发。
本来,雷马克的部队应该马上搭乘运输机前往马利姆,但是由于运输机和机场方面的问题,雷马克手下的伞兵们直到21日下午18点才飞临机场上空跳伞。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跳伞之前,虽然空降突击团一再警告雅典,机场东侧还在英军手里,一定不要在那里空降,但是司徒登特的情报人员仍然认为那里的抵抗不强,可以在那里空降。
于是,两个连的德国伞兵在纳格列中尉的率领下,在原来第1空降突击团第3营的空降区域跳伞,结果,由新西兰毛利人组成的第28营端着刺刀,恭候德国伞兵落地,然后,以下省略若干字。
这些在机场东侧跳伞的伞兵落地后,仅有80人侥幸生还,其他200多名伞兵,大部分阵亡。纳格列上尉只好把余下的80名伞兵集中起来作战。
好在雷马克上校率领的另外2个连,是1个小时以后在机场西侧德军占领区跳的伞,他们统统平安落地。
雷马克上校落地后,立即接过曼德尔少将的指挥权,指挥马利姆地区的德军作战。正当他调兵遣将,准备发起攻势时,令他极为震惊的事情发生了。
只见德国运输机飞临机场,看样子是想要降落,把原计划中山地步兵送至岛上。但是,司徒登特的原计划是等到雷马克的部队抢占机场以后,再派遣山地步兵的,这让雷马克感到无法理解,他很担心运输机无法安全降落在机场上。
事实上,雷马克的担心不无道理。当时,德军仅仅只控制住了机场的西侧,正在进攻东侧。而德国第8航空军的飞机虽然能够压制住机场周围英军的炮火,却也不可能确保一发炮弹都不落进机场,也就是说,德军运输机降落时,极有可能被英军的炮弹射中而坠毁。
司徒登特当然知道运输机降落时有很大风险,但是他担心德军的兵力太少,守不住机场,所以他才决定运输机冒险在机场降落,把山地兵运到岛上去。
他甚至表示,必要时,可以让运输机以迫降方式毁机落地,反正只要能把山地兵运到机场就成。
德军运输机部队忠实地执行了司徒登特的命令,他们以每3架飞机中坠毁1架的代价,将山地部队运至马利姆机场。
随着第5山地师第100团官兵陆续抵达马利姆,机场的德军部队达到了1800多人,这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21日这天,司徒登特除了派遣运输机继续输送部队之外,还打算派遣海运部队前往克里特岛。
在德军的计划中,将要乘船前往克里特岛将是德国第5山地师的部队。
据说,德国第5山地师师长林格尔接到这个命令后,勃然大怒,他对着传递命令的人大吼道:“是哪个蠢货下的这种命令?”
传令的人眨巴眨巴眼睛,回复道:“这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你想咋地?”
林格尔闻言,无言以对,他只好确保自己的手下们每人都分配到一件救生衣,以便他们的船被英国海军击沉后,还能飘在海面上,等待救援。
不得不说,林格尔的做法相当有远见,他的士兵们的确需要救生衣,因为英国人早就通过“超极机密”了解到德军将要派遣海运部队前往克里特岛。所以,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打算派出一支分遣舰队,也就是D分遣舰队去截击德国的运输船队。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按照德军最初的计划,林格尔的部队在没有任何护航的情况下,乘坐从希腊搜刮而来的运输船,前往克里特岛,那他的部队铁定全部完蛋。
不过,一个小小的插曲改变了德军的原定计划,也改变了德国第5山地师的命运,这个所谓的插曲与意大利人有关。
我们知道,意大利人自二战开始以来,在战场上的表现总是惨不忍睹,但是他们抢夺胜利果实的时候,却相当有战斗力。
比如,攻打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过程中,意大利人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意大利与德国分享战果。
意大利人的这种行为令德国人相当不爽,所以德国人在制定空将克里特岛的计划时,虽然明知意大利海军还不错,但是就是不邀请意大利人帮忙,以免意大利人出很少的力,却要分享很多胜利果实。
所以在最初的德军海运计划中,没有意大利人什么事儿,德军官兵将跟随没有任何军舰护航的运输船队从希腊本土前往克里特岛。这种情况下,要是德国空军正好没空,那么德国运输船队基本上就是个裸奔状态,碰上英国舰队必死无疑。
还好,希特勒在听说空降战及其不顺利之后,担心德军拿不下克里特岛,便拉下面皮,请求墨索里尼出兵为德国运输船队提供护航,并且派兵在克里特岛最东端登陆,策应德军空降部队。
墨索里尼见心高气傲的希特勒居然开口求自己,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他立即同意支援德军。
意大利总理当即安排登陆船队选择克里特岛东面的一个地点登陆,并派遣一艘旧式驱逐舰“卢伯”号,以及圣马可海军陆战队的部分士兵,会同德国海运部队一同前往克里特岛。
你若问我,为何意大利人只派遣一艘老式驱逐舰护航呢,那是因为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并不知道“超极机密”的存在,他们还以为英国人会把主要注意力放在德国空降部队上面,不会料到德国人还有海运部队登陆这一手。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1941年5月21日凌晨,由25艘各自装载着100名德、意部队的小型船只组成第一支海运船队,自港口出发,前往马利姆。这支船队由于船小马力弱,最高航速仅有6节。
直到上午10点钟,船队距离40公里,如果船队继续航行,预计日落之前可以抵达马利姆。但是,这时一则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出现的消息令雅典大为紧张,他们急忙下令船队返航。
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德军的通讯被英军截获,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捕捉到了德军船队的位置。
为了不暴露“超极机密”,英国人装模作样地派出侦察机,飞到德军船队附近晃上一圈儿,接着就派遣D分遣舰队直扑德军运输船队。
21日晚上22点30分,英国舰队与德国运输船队碰面,那些德国人通通吓得魂飞天外,他们觉得自己这次死定了。
就在这时,本应该第一时间就率先逃跑的意大利海军驱逐舰“卢伯”号却排众而出,英勇地迎击英国英国舰队。“卢伯”号不但释放烟幕保护毫无抵抗力的船队,还对英国巡洋舰发射鱼雷并发炮攻击。
英国人万万没有料到这帮意大利人居然不再把战争当足球,他们急忙收起轻视之心,认真迎战。
“卢伯”号很快就在3艘英国巡洋舰的围攻下,身中16枚152毫米炮弹。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这艘意大利“老爷”船居然还是没有沉没,它生龙活虎,稍后甚至还加入了海上救援德军的行动。
不得不承认,“卢伯”号超常发挥,打的不错,但是为德国运输船队提供护航的毕竟只有它一艘船,其它的英国军舰,趁着“卢伯”号分身乏术的机会,大肆屠杀德军运输船。
在一阵酣畅淋漓的绞杀战之后,英国皇家海军D分遣舰队将他们所能看到的德军运输船全部击毁,然后扬长而去。
这次海战中德军的损失,据丘吉尔估计,当在4000人左右。但实际上,由于“卢伯”号成功地阻截住英国军舰,使得航速较慢的德国运输船得以借机逃逸,英国人击沉的运输船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以德军的实际损失仅为300多人。
在丘吉尔看来,德国人经历这次海战,必然不敢再派兵走海路去克里特岛,但英国首相显然忘记了,德国空军由于要支持空降兵作战并未出场。
要是德国运输船队白天出航,而德国空军又予以护航,英国海军未必是德军的对手。这个道理,丘吉尔随后就会明白。
好,由于英国皇家海军的阻击,德国海运部队未能按时到达马利姆,这就意味着德军必须使用现有的兵力来抵挡英希联军的反扑,那么德国人能够抵挡住英希联军的反扑吗?
答案是,能!因为,英希联军为了防备德军的登陆行动,将部队分散配置在所有德军可能登陆的场所,马利姆附近的守军并不多,而且,由于德军飞机的狂轰滥炸,那条可怜的环岛小公路顿时变成月球表面,坑坑洼洼,车辆无法通行。
这就意味着,英希联军在5月21日夜,至22日太阳升起前,派遣足够多的部队去攻击马利姆,他们只能使用距离马利姆最近的,走路能够及时赶到马利姆的部队进行反击。
而事实上,英军仅仅只派遣了2个营的部队去攻击马利姆机场。这支反击部队的人数居然还没有防守部队多,反击的结果可想而知。
马利姆机场还是被德军牢牢地捏在手里,22日白天,德军的其他部队可以乘坐飞机继续降临机场。
当然,仅仅只靠飞机运送部队,肯定是不行的,因为飞机只能运送兵员和轻武器,重型武器还是要走海路,所以22日这天,德军继续派遣海运部队,打算走海路前往马利姆。
英国人通过“超极机密”,又及时截获这个情报,他们当即派出舰队,打算把第2支德国运输船队送入海底。
德国人的第1支运输船队吃了大亏之后,第2支运输船队坚决拒绝裸奔,他们要求得到空军的保护。
雅典非常痛快地同意这个请求,李秋芬的第8航空军奉命派出绝大部分部队支援海运部队。
于是,一场一等空军与一等海军的碰撞在爱琴海上演,这场立体化空海大战的过程我就不说了,我只想说说结果。
灵巧的德军俯冲轰炸机将笨重的英国军舰炸得遍体鳞伤,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遭受重创。要不是坎宁安脑子灵活,溜得快,英国地中海舰队甚至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丘吉尔担心德国人通过海运将更多装备和人员送往克里特岛对随后的战事不利,他要求坎宁安不得离开爱琴海,继续在那个区域保持存在,让德国人不敢通过海运的方式运兵。
坎宁安却对丘吉尔的命令完全不能苟同,他认为要是地中海舰队再在爱琴海晃悠,估计会被德国空军全部干掉。要是地中海舰队没了,整个地中海战区也就全完了,他断然拒绝执行丘吉尔的命令。
随着英国皇家海军的败北,克里特岛的命运基本上也就不再有什么悬念。德军的力量越来越强,而无法得到增援的英希联军则越战越弱,德军占领克里特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1941年5月27日下午15点,英国中东战区司令韦维尔下令全部守军撤出克里特岛。6月2日,德军完全占领克里特岛,到此为止,克里特岛空降战宣告结束。
好,到这儿为止,整个巴尔干战役全部结束,英国人再次遭到惨重的失败,德国人又大获全胜,“德军是不可战胜”的这个神话响彻世界。
希特勒,普鲁士军官团都认为,使用这支宇宙无敌的部队,摆平苏联还不是分分钟的事。
在他们看来,苏联只不过是一所破败腐朽的大房子,他们只需去踹一脚,这座房子就会倒塌。
但是,事实将会告诉他们,苏联并不是一幢烂房子,人家是不锈钢的房子,而且,在不久的将来,大洋彼岸那个一直在看热闹的美国,也因为希特勒盟友的冒犯,加入战团。
或许,第三帝国即将达到它武功的顶峰,但是代价却是与全世界为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德国是如何走上不归之路的。
世界性大群架,即将在1941年下半年上演!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二部完,第3部《与全世界为敌》即将开始。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柏林上空的鸭 1546楼 2013-12-12 19:06:43
楼主认为基辅莫斯科哪个应该先打
-----------------------------
个人认为,莫斯科,这与政治有关,我会在随后的战役中给出自己的观点,当然,欢迎拍砖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没有,在整合资料,资料太多,要分析,而且我刚刚买了几本书,还没到,要等书到了,获得最完整的的资料才写,不好意思,让各位兄弟久等了!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十七章 全世界都将为之屏息
对苏联命运的安排
1941年春,德国一方面出兵巴尔干,另一方面也没有把进攻苏联的事情拉下。这不,元首就在1941年3月底召集三军首脑,以及重要的陆军指挥官们,到总理府来开会。
这次开会的内容,我在前面说过一部分,是为了解释为何要发兵南斯拉夫,还有一部分,我没有说,因为与苏联有关,所以留在这里说。
会议的开头,与会者们神情严肃地听元首解释他为何一定要打苏联,尤其是在大家普遍认为时机不成熟的情况下去打苏联。
他说,那是因为根据他的揣测,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一个继承人能有足够的权威去承担发动这一战争的责任。他,只有他,才能在欧洲屈服之前,阻止布尔什维克这架压路机滚滚向前。他号召众人起来将布尔什维克的国家一举毁灭,并消灭红军。他保证说,德军将很快取得胜利、辉煌的胜利。
唯一的问题,元首强调说,是如何处置被征服的俄国人,如何对待战俘和非战斗人员?
我们通过元首的表述不难看出,他显然认定,在强大德军的进攻下,苏军必然败北,他并不认为苏军能给德军带来什么麻烦,所以他优先考虑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如何对待即将被征服的俄国人。这与他在西线战役时的小心谨慎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
众将领们显然不知道元首特地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说,有何用意?因为他们觉得,这无外乎是另一次征服,跟西线的其他战役没有什么不同,还不是德军占领,挑选当地人组建傀儡政府,然后新政府为德国服务,不然还能咋的?
希特勒见众将领的觉悟显然不够高,他好意提醒说,他的意思是德军在占领俄国方面可以不受限制的采取任何手段?
不少参加过波兰战役的德军将领听完希特勒的这番话,马上就一个激灵,不免回想起几年前发生在波兰的往事,一些令他们这些德国的旧派将领们非常反感的事情。
1939年9月中旬,波兰被德军的闪击战打垮,希特勒立即向党卫队下发命令,要求他们毫不留情地惩罚波兰人。
因为波兰人在立国以后,常常整治其境内的日耳曼人,这是连魏玛德国都看不下去的恶劣行为,至于他希特勒,那就更加看不下去。
元首决心决心教训波兰人,他的办法是打断波兰人的精神脊梁,对波兰的知识分子、牧师和贵族进行“大扫除”。他认为只要清除这些有学识、有号召力的波兰“民族主义分子”,剩下的波兰人必然群龙无首,无法聚集力量来反对德国,永远当德国人的奴隶。
本来杀人这种业务,交给专业的军队来做是最好的。但是我们知道,很多旧派的德国将领,长期受到“骑士精神”的教育,认为放下武器的敌人,以及并不妨碍德军行动的和平居民,不应当再受到额外的迫害,所以他们拒绝这么做。
希特勒当时还要多多依仗陆军,所以他并未强求陆军去干这种“脏活儿”,他决定让党卫队去干。
很显然,纳粹党徒,以及他们的准军事机构党卫队没有陆军那么高的觉悟。党卫队的2号人物海德里希,派出5个“特别行动小组”,一共消灭掉了3500多名波兰知识分子、牧师和贵族。
毫无疑问,陆军的将领们对党卫队的行为颇有微词,因为这些波兰人并没有做任何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都没有公开表示反对德国,结果就被莫名其妙的咔嚓掉了,这令他们很为不满。
幸好,这种事情在北欧、西欧,以及除了克里特岛之外的巴尔干地区都没有发生。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德国空降兵攻打克里特岛时,岛上一些居民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在对付德国伞兵时,可能手段稍微过头了一点儿,令司徒登徒极为愤怒,他下令夷平了岛上好些个村庄,以示报复。
当然,克里特岛的事情只是特列,在西线战场上发生的战争中,无论是德军还是盟军,都表现的比较斯文,什么“鬼子进村”之类的人间惨剧几乎没有发生过。
不少德国占领军由于具有良好的教养和绅士风度,使得当地军民对他们毫不反感。德军与当地居民大多相处融洽,甚至还有那么点儿军民鱼水情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当希特勒单独提出如何对待俄国的战俘和非战斗人员时,将领们立马汗出如浆,生怕希特勒要求他们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举手投降的军人,从而使得他们竭力保存至今的良好声誉受损。
要知道他们可是职业军人,又不是职业杀人犯,如果让他们杀手里没有武器的人,他们觉得这简直是耻辱。
元首稍稍观察一下众将领的神色,知道他们对自己的意思已经猜到几分,而且看情况似乎不想执行,他便决定好好解释一下为什么他会把在波兰采取的政策运用到苏联上面。
他说道:“由于对俄国战争的实际情况,不能以侠义方式进行。这场斗争是一场意识形态和种族差别的斗争,必须以空前的、残酷无情的严厉方式进行。所有的军官必须抛弃过时的思想。我知道,用这种方法进行战争的必要性是你们各位将军所不能理解的,但是,我绝对坚持,必须毫无违抗地执行我的命令。政治委员是跟国家社会主义背道而驰的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因此,要消灭政治委员,对那些因为射杀政治委员而破坏国际法的德国士兵,应予以宽恕。俄国没有参加《海牙公约》,因此不能根据这个公约而享受任何权力。”
这就是所谓的《政治委员令》,这个命令的意思是,即便苏军政治委员宣布投降,他们仍然要被处死。元首表示这条命令德国军队必须不打折扣地执行。鉴于进攻苏联时,唱主角儿的必然是德国陆军,所以这条命令必须由德国陆军来执行。
说句心里话,陆军将领们当时听到这种命令,心里难免嘀咕,我们绝对不会执行这种折辱军人荣誉的命令,但是他们在表面上却不敢提出任何反对意见。
他们纷纷在事后找布劳希奇商量,看能不能劝说元首收回成命,但被希特勒骂怕了的布劳希奇拒绝去踢铁板,他表示陆军当然要执行这道命令,谁能改变元首的主意呢?
德军后来在东线战场上广泛执行了这项命令,其结果不仅损害了德军(国防军)的荣誉,还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后果。
那些实际掌握苏联军队的政治委员们,心知自己被德军俘虏会必死无疑,所以抵抗德军时,就格外卖力,令德军大吃苦头。当然,这是后话,后面打苏联的时候再说。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德军后来在东线战场上执行的违反传统的命令,除了这个政治委员令之外,还有其它好几个命令,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是限制德国军事法庭的职能,这种职能将由一种比较原始的法律代替。
这条命令具体点儿说,是这样的:苏联平民如果犯下一些可以惩罚的罪行,比如他们做出袭击德军、帮助游击队等行为时,所有嫌疑分子不需要甄别和审判,直接就交付给德国军官,由这个军官决定这些犯罪分子的生死。
德国陆军被允许可以从轻发落这种犯罪者。起初,德军还是比较乐意执行这项命令的,但随着战争的激烈程度加剧,德军逐渐失去了宽厚之心,变得极为野蛮,基本上只要有德军士兵死于游击队的袭击,附近村庄的苏联人必然遭殃。当然,这也是后话,同样以后再提。
上述命令是凯特尔将军于1941年5月13日以元首的名义发布的,他发布这条命令,看来是很有先见之明的,他料想到接管苏联占领区的纳粹党徒们肯定会带来多如牛毛的游击队,所以他才提前给军队打预防针,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
至于凯特尔为何知道纳粹党徒接管苏联占领区必然会带来反抗,这还不简单,看看他自己下发的另外一些命令就知道了!
同样是在1941年5月13日,凯特尔代表希特勒签署的第2道指令责成希姆莱紧紧地跟在德国军队的后面,进入苏联执行一些“特别任务”,以便为随后德国行政机关进驻打下基础。
所谓的“特别任务”指的是,派遣“特别行动队”进入苏联,把当地的知识分子、共产党员,犹太人清除掉。
杀掉苏联知识分子和共产党员的目的,自然是要清除苏联的精英人士,使当地民众失去主心骨,只能老老实实地给新的德国主子当奴隶。
至于杀犹太人,则完全是为了“净化”未来的“生存空间”。除了这些屠杀计划之外,还有更为致命的掠夺计划,这是希特勒委派给戈林的任务。
希特勒要求戈林,“充分开发这个国家(苏联),获取它的经济资材,供德国工业使用。”
戈林手下的经济工作处在1941年5月23日的一道指令中规定,在充分开发苏联南部的过程中,那里出产的粮食,只能留下能让种植这些土地的苏联人勉强能够活下去的份额,其余的粮食都要运回德国,去增强德国人民的体质。
那么,原先不种地的那些苏联人,比如城里的工人,就休想得到一粒粮食。德国人只需要作为农民,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作为农奴而存在的苏联人,不需要其他类型的苏联人为德国人服务。
这就意味着,那些苏联工人以及他们的家属,要么就等着饿死,要么就自觉点儿,越过乌拉尔山,迁徙到西伯利亚去。
当然,杀完了人,掠夺完了粮食和其它资源,新打下来的苏联疆土也不能就这么空着,希特勒对罗森贝格指示道:“把俄国划分成各个国家,各国建立自己的政府”。
罗森贝格这个人,我前面提到过,是一个出生在波罗的海地区的日耳曼人,他曾在沙俄的学校里就学,在“十月革命”之后逃至德国。
此人是纳粹党的主要思想家之一,是希特勒早年的启蒙老师。1941年4月20日,元首任命他为“有关东欧地区问题的中央监督专员”。
罗森贝格接到任务后,当即潜心钻研,终于鼓捣出一份拆分苏联领土的计划。在他的计划中,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将被划分成一些帝国专区,苏联占领的波兰地区将成为一个叫做奥斯特兰的德国保护国,乌克兰将成为“一个同德国联盟的独立国”,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将由一个德国“全权代表”统治,3个波罗的海国家和白俄罗斯将构成一个德国保护国,准备直接并入大德意志帝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为了更加清楚地解释他的方案,罗森贝格专门制作出一系列备忘录,给希特勒、党卫队和军队的将领们看。
罗森贝格表示,波罗的海3国和白俄罗斯与日耳曼人的发祥地东普鲁士隔得很近,属于在种族上可以同化的族群,即便有一些不符合“雅利安人种标准”的“劣等”种族,也可以通过驱逐出境的方式清除掉,这样,人种得到“净化”的波罗的海3国和白俄罗斯完全可以并入德国,成为种族上的伙伴。
对于乌克兰,罗森贝格起初希望希特勒能够善待当地人民,将反对斯大林暴政的乌克兰人拉入轴心国阵营。
但元首顽固地认为,乌克兰人是完完全全的“低等”种族,根本就不配生存下去,他丝毫也不需要去善待他们。他认为,乌克兰人的宿命就是为德国移民服务,除此之外,再无用处。
罗森贝格受到希特勒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善待乌克兰人的思想,他转而支持以下一些观点:“养活德国人民这项工作,在德国对东方的要求的清单上居于首位,苏联南部领土必须为养活德国人民而服务。我们认为绝对没有理由说明我们也有义务也用这个富饶地区的产品来养活俄国人民。我们知道,这是一种严格的要求,而不是带任何感情的事情,俄国人以后的年头将会是非常难过的”。
所有被罗森贝格委派到苏联去接管德军占领区的纳粹官员,都十分出色地完成了罗森贝格交予的任务,而主管乌克兰事务的埃利希.科赫无疑又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
科赫在乌克兰残酷的剥削和虐待当地人民,使得当地人普遍认识到一个道理:“也许斯大林的统治相当凶残,但是跟德国人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至少斯大林还愿意给予乌克兰人活下去的权力,而德国人却根本就不希望乌克兰人继续生存下去”。
觉醒的乌克兰人马上就一改当初欢迎德国征服者的态度,转而利用恐怖袭击和游击队来打击德国人。
这无疑是斯大林愿意看到的,据说当时在乌克兰广泛流传着一个关于科赫的笑话,这个笑话可以都少可以反映纳粹的民族政策是多么的失败,而斯大林又从这个政策中获益良多。
这个笑话是这样讲的:“斯大林要给对苏联作出突出贡献的人颁发勋章,但是他非常遗憾,因为应该得到这枚勋章的科赫不能在适当的位置上亲自接受它。”
除了乌克兰之外,纳粹的政策也在苏联的其他地区引来民众的激烈抵抗。也许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他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令其他各族人民很受伤,从而使得除了俄罗斯族之外的其他民族敌视苏联政权。
但是,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反对斯大林的各色人物的观点。一些抱有幻想的苏联人认为他们是反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斗士,他们愿意加入德国人一方去摧毁斯大林政权。
德国人却认为,不论苏联境内的乌克兰人、格鲁吉亚人、鞑靼人以及其他民族如何反对斯大林,他们始终都是“低等”种族,不配当德国人的伙伴,所以他们都要被当做敌人消灭掉。
纳粹的这种做派带来的后果是,苏联境内的各族人民就此放下争执,团结在一起,共同反抗德国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希特勒其实帮了斯大林一个大忙,他算是狠狠地坑了前线德军一把。我可以很负责任的说,苏联国土上层出不穷的游击队就是这种政策逼出来的。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
1944年10月份,苏军攻入德国本土的东普鲁士地区。据说,苏军士兵血洗了每一个德国城镇,而这些行为是得到斯大林首肯的。
斯大林了解德国人是如何对待苏联人的。德国人蓄意饿死苏联战俘,或者让营养不良的战俘们从事过于繁重的工作,很多战俘因此死于非命。
而苏联平民的处境更加不堪,据说苏联平民动辄死于非命,他们死亡的理由,仅仅是德国人看他们不顺眼而已。
令斯大林分外不能忍受的是,德军占领的西欧、北欧和巴尔干地区,这种行为很少发生。
德国人的这种区别对待,让斯大林怒火中烧,他决心报复德国人。当苏军有可能攻入德国本土的时候,斯大林授意前线的将官们,对待德国人不能仁慈,要以血还血,以牙还牙。
斯大林的命令得到了充分贯彻的执行,1944年底至1945年5月,甚至一直到1945年8月份,占领德国的苏军带给德国人的都是最可怕的恶梦。这一点儿,就连德国总理科尔都不否认。
不过,这个时候,还能怎么说呢!我只能说,德国人,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
好,关于纳粹对苏联即将在苏联执行的政策就说到这里,德国人在苏联的反人类行为,我会在后面详细叙述。
希特勒无疑对他的手下们炮制的对苏政策相当满意,他在毁灭苏联这件事情上毫无思想负担。他在4月30日发布了新的攻击苏联的时间,新的时间是1941年6月22日。
随后,正当元首期盼着进攻苏联的日期提早到来,以便给全世界来个大惊喜之际,他万万没想到,他会先受到一个大惊吓。
1941年5月10日夜,希特勒收到一个令他极为震惊的消息。这个消息迫使他不得不把对苏战争抛在脑后,转而想尽一切办法来处理这个消息所带来的后果。
这个令希特勒万分震惊的消息是这样的,他最亲近的心腹、仅次于戈林的第二号接班人、自从1921年加入纳粹党以来一直对忠心耿耿的的纳粹党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居然驾驶一架一架飞机,飞到英国去了,他的目的是去和英国人谈判!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鲁道夫.赫斯的奇幻英伦之旅
不可否认,第三帝国是个庞大的组织,他几乎占有了整个欧洲,但是它的核心领导层却只有寥寥数人。
他们分别是,领袖希特勒,以及他的亲信戈林、希姆莱、戈培尔,还有一个鲁道夫.赫斯。
相对来说,希特勒、戈林、希姆莱和戈培尔出境率比较高,而且特点都相当的鲜明。
比如,我个人认为(请注意这个表达方式),元首的特点是,看问题非常长远,说话总是能切中要害,善于笼络他人,意志极为坚定,且极心无二虑,为公不顾私,还有非常讲义气。
戈林的特点是,爱慕虚荣,善于吹嘘拍马,不过也还是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把空军经营的有声有色。希姆莱的特点是,面善心狠,擅长搞政治工作和特务工作。戈培尔的特点是,小小的身体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善于宣传,能将谎言说的比真理还真,演讲能力仅次于希特勒。
鲁道夫.赫斯虽然贵为纳粹党的副元首,跟希特勒的关系一度好到无极限,但是他的出镜率并不高,而且也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和才能。
我的意思是说,赫斯智商够用,情商及格,面相憨厚,一看就像一个老实巴交的庄稼汉。他看待问题直来直去,没有心眼儿,为人属于那种乐天派,把问题想的相当简单,他在军事和政治方面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建树。唯一的优点就是对希特勒忠心不二,赫斯甚至随时都可以为希特勒献出生命。
可是,忠心也不能当饭吃啊!由于赫斯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希特勒无论在文治,还是在武功方面,都无法给赫斯找到合适的岗位,就只好让赫斯当纳粹党的副元首,来主管党务工作。
在希特勒夺取政权之前,赫斯主管党务工作还算是比较有前途的,至少他能经常跟希特勒碰面,但是,随着希特勒掌握政权,将注意力放到外交和扩张上面,赫斯的重要性就不免急剧下降。
赫斯甚至不能常常跟希特勒碰面,围绕在希特勒身边的通常是戈林、希姆莱、里宾特洛甫、戈培尔、约德尔和凯特尔等军政要员。赫斯在军事和外交上面插不上嘴,他逐渐被排挤在希特勒的核心交往圈之外。
这种被希特勒忽视的感觉令赫斯十分不爽,因为赫斯对希特勒的情感与其他人都不同。戈林和希姆莱把希特勒当做靠山,他们想通过元首的提携,获得崇高的地位和生杀大权。戈培尔把希特勒当做偶像,他对希特勒充满崇敬之情。
唯有赫斯,是把希特勒当做朋友和哥们儿来看待的。赫斯对权位并无太大的追求,他多少也知道因为他的才干有限,如果戈林不出什么意外,他的职位只能止步于副元首,所以他更大的兴趣在于帮助他的好哥们儿实现梦想。
比如,赫斯完全赞成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的理论,他希望德军能够成功夺下乌克兰和高加索,但是他同时又反对在英德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进攻苏联。
赫斯知道,希特勒虽然下令与英国交战,但其实元首的内心深处并不愿意与英国为敌,而且元首也担心同时与英国和苏联开战,会带来两线作战的问题。
基于希特勒的上述心理,赫斯决定努力促成英国与德国之间的和谈,以便为元首解决英国问题和两线作战的问题。
赫斯认为,只要他能够促成英德和谈,那么他在元首的眼中就不再一无是处,元首必然会再次重视他,认识到他的价值,他或许可以借此得到更多的机会,为希特勒的事业添砖加瓦。
想明白这一点儿,赫斯便开始行动。1940年夏天,他在格洛纳瓦尔德会见了政治地理学家卡尔.豪斯霍费教授,决心解决如何与英国媾和的问题。
两人就举行和谈的最好方式问题进行讨论,最终,他们敲定的方案是与一个在英国朝野中有分量的高层人士进行秘密会晤。
赫斯觉得这个方案完全可行,他立马就把这个计划告知希特勒,希望得到元首的同意。
希特勒通过这件事,更加怀疑赫斯的情商是否合格。要知道,英国与德国现在打的不可开交,德国空军把整个英国本土炸得稀巴烂,连白金汉宫都遭了毒手,而英国空军则时常在晚上光临德国首都柏林,炸得德国人民火冒三丈。
英德之间的仗打到这个地步,双方都已经杀红了眼,不分出胜负,是不可能有和平的,所以元首认为赫斯的行为纯属无厘头。
不过,希特勒不好意思直接跟赫斯说他的想法不切实际,他出于照顾赫斯面子的目的,勉强同意赫斯通过在外交部工作的、卡尔.豪斯霍费的大儿子,艾尔布希特.豪斯霍费进行了解,看是否能够促成他与某一个英国重要人物的秘密会晤。
赫斯当即手持希特勒的手谕,找到小豪斯霍费,要求后者为他安排一场与某一个英国重要人物的秘密会谈。
小豪斯霍费在外交部工作,当然是懂业务的,他知道副元首的行动绝对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又不能挫伤副元首的工作积极性,令副元首难堪。
所以,他只好敷衍说,赫斯最好与他的英国好友汉密尔顿公爵会面,因为此人随时可以见到丘吉尔和英国国国王。
赫斯闻听此言,还以为英德和谈的事情很有搞头,他当即要求小豪斯霍费尽快安排他与汉密尔顿公爵见面,然后他满面笑容,开开心心地走了。
小豪斯霍费随后给他的父亲写去 ,来表达他对这件事的看法,他说副元首完全是异想天开,即便他能够安排一场与汉密尔顿公爵的秘密会谈,相信副元首也肯定是白跑一趟。
不过,小豪斯霍费话虽然讲的很悲观,并不代表他不采取行动,他也想通过这次会谈,来促成英德之间的和平,尽管希望渺茫,他还是愿意一试。
小豪斯霍费写就一封长信,打算通过里斯本的一位罗伯茨太太转交给汉密尔顿公爵。罗伯茨太太在将此信转往英国时被查获,自然的,汉密尔顿公爵没有接到邀请函,而赫斯的计划也落了空。
当小豪斯霍费把计划失败的消息告知赫斯时,他以为副元首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偃旗息鼓,不再关心此事。
但赫斯却显然没有打算就此放弃,他那并不复杂的大脑,设想着这样一个逻辑问题,他认为按照小豪斯霍费的说法,只要与汉密尔顿公爵会谈,谈妥条件,英德之间就可以达成谅解,但问题是他无法与汉密尔顿直接会谈,所以,他必须采取一切办法与汉密尔顿会谈。这样,英德和谈必然成功。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穆陵关 1557楼 2013-12-16 15:22:25
今几天开始玩钢铁雄心3,每次都用欧洲国家,可是关键是,亚洲战场日本每次都是先灭陕北,在南下巴蜀,然后席卷江南,没有一次是在沿海登陆的。有个问题,游戏中这种战略是否比日本当年的实际战略更好呢?
-----------------------------
这个,说来惭愧,抗日战争这块儿我不是很熟。
我大致说一下,说错了不要怪我。
日本原先的战略跟您说的差不多,只是蒋介石主动攻击上海,让鬼子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就发兵攻击上海,然后就变成了顺着长江打。
还有,鬼子为什么会采用添油战术,而不是一次性把全部兵力派往中国,这个我以前看过,只是忘记了。
帖子里有哪位高手可以解答一下吗?真是不好意思!
当然,鬼子的这种战略当然比原先的好,不过,如果鬼子按照石原莞尔的计谋对付中国,我们就该学日语,当5等公民了。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鲁道夫.赫斯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赫斯决心排除千难万险与汉密尔顿相见,他知道走官方途径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于是他决定走一条非常有创意的路。
汉密尔顿公爵系英国皇家空军的中校,曾经驾驶飞机飞越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从此人的行为不难看出,汉密尔顿是个“飞行发烧友”,喜欢冒险。
赫斯本人也是个技术高超的飞行员,他计划驾驶飞机飞越战线,在汉密尔顿位于苏格兰的农场跳伞,使用化名与汉密尔顿谈判。他认为,他如此有创意而又惊险刺激的飞行,必然能够博得汉密尔顿的赏识,说不定他可以借助同为“飞行发烧友”这个优势来推动谈判顺利进行。
想明白计策,赫斯说干就干,他首先需要一架合用的飞机。他找到航空工程师威廉.梅塞施密特,以练习飞行为由,借来一架Me——110型双座飞机。
赫斯假装对飞机进行技术评价,他说这架飞机很不错,只是续航里程不足,飞行起来不能尽兴,于是他要求工程师加挂副油箱。
副元首发话,梅塞施密特安敢不从,他依言加上副油箱。然后赫斯又要求安装特别的无线电设备。
等飞机改装完毕,赫斯便以娱乐为由,作了20次飞行,以便他熟悉飞机,掌握飞机的性能。
与此同时,赫斯还违反战时规定,搞到了一套皮质飞行制服。接着,他又从希特勒的私人飞机驾驶员波尔那里搞来一份航空禁区密图,借以研究航线,确认他如何才能够飞往苏格兰。
待得赫斯锁定完哈密尔顿公爵住处的位置,充分熟悉了飞机,他便开始等待一个合适的天气。
1941年5月10日,星期六,今日天气不错,非常适合飞行。赫斯决定立马行动,他为了避开别人的耳目,选择在晚上飞行。
下午18点,赫斯交给副官 ,叫他转交给希特勒。之后,他便从奥格斯堡机场起飞,朝苏格兰方向飞去。
本来天气预报上说,今日晚间云层较厚,他打算借着云层的掩护悄悄地摸进苏格兰。
谁知实际天气与预报中的相差很大,天气突然转晴,云层消失,赫斯失去掩蔽物,随时有被英国飞机发现,并被击落的危险。
好在苏格兰并非德国空军的重点轰炸区域,英军飞机并不多,仅有一架“喷火”式飞机发现了赫斯,并尾随追击,打算将其座机击落。
赫斯凭借其高超的技术,左闪右避,一个猛子扎到地面附近贴地飞行。那架“喷火”式飞机的驾驶员没想到赫斯的驾驶技术如此妖孽,自忖追赶不上,只好由得他去了。
晚上11点左右,赫斯飞临汉密尔顿公爵的住所附近,他将飞机拉高,准备跳伞,却突然发现自己忘了学习如何使用降落伞。
这可真要命,他急忙在记忆中苦苦搜寻,终于找到一星半点儿关于跳伞的知识。他根据记忆,先将机身翻转过来,机肚朝上。
赫斯在完成这项任务后,脑袋朝下,顿时就血液倒流,眼中金星直冒,他很快就失去了知觉。
待得他再次醒来时,他的座机保持着一种奇怪的姿势,飞机机头朝上,机尾朝下,是一副标准的“跳水”动作。
赫斯本人正好就吊在半空中,保持着下坠的姿势。他心中暗自庆幸,幸亏记性好,姿势对了,他当即拉开降落伞,没多久,就顺利降落在地面上。
一个被飞机坠毁的声音吸引过来的农夫发现了赫斯,他随后将这名敌国的飞行员转交给当地的民团。民团又将赫斯转送至格拉斯哥的一个兵营。
当英国人审讯赫斯时,赫斯一口咬定他的名字是阿尔弗雷德.霍恩上尉,身负“特别使命”,要求会见汉密尔顿公爵,有要事相商。
审讯人员见赫斯虽然面相不咋地,但是当领导久了也有那么点儿气势,不疑有他,当即将此事向上头汇报,且看领导们如何处置。
英国政府接到报告,为了搞明白这个神秘人物到底有何目的,就决定派人在翌日上午与赫斯接触,看看他想耍什么花样!
直到星期天上午,一直被蒙在鼓里的希特勒才通过赫斯的信件赫斯的所作所为。当时,一个名叫恩格尔的人正在向希特勒汇报工作。马丁.鲍曼的兄弟艾尔伯特突然闯进来通报说,赫斯的副官有要事相见。
希特勒见自己的工作思路被人打断,难免有些不满,他对艾尔伯特说道:“你没看见我正在作军情汇报,不想受人打扰吗?”元首恶声恶气地训斥完艾尔伯特,跟着就把后者轰了出去。
没过多久,斯尔伯特去而复返,他面白如纸,任凭希特勒如何呵斥,他就是不走。他说,有一件事,元首必须马上处置。说完,他便哆哆嗦嗦地把赫斯的信交予希特勒。
希特勒见艾尔伯特神态有异,心知信中内容非同小可,他赶紧戴好眼镜儿,仔细阅读起来。
信的开头部分,并无什么特色,赫斯无外乎是强调英德和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此,元首不以为意,真正是他大吃一惊的是接下来的几段话。
赫斯说:“我的元首,当您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到了英国。”看到这里的时候,希特勒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失声大喊:“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他已经飞到英国去了!”
元首的声音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楼上楼下的人们都听得清清楚楚。他在大喊一声,先抒发一阵震惊之情之后,继续读信。
信中,赫斯表示,他此行的目的是推动元首与英国的联盟,而他之所以要秘密行事,是因为他明白希特勒一定不会允许他这么做。
在最后,赫斯说:“我的元首,如果这项计划失败,我承认,成功的机会微乎其微,命运与我作对,此事也不至于为您和德国带来致命的后果,您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否认一切责任。就说我疯了。”
希特勒完整地看完信之后,并没有考虑赫斯采取的这个步骤是否能收到效果。他首先想到的是,不久之后,英国人就会知道堂堂第三帝国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居然自己驾驶飞机飞到了英国。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也许赫斯自己认为他是一名和平使者,但是在普通的德国民众看来,他在英德两国交战之际飞往苏格兰,更像是一个叛逃者。
而德国的盟友意大利人和日本人,虽然未必会相信赫斯有意叛逃,却也会私下嘀咕,赫斯是否有可能身负希特勒的密令,与英国人单独媾和,撇下他们不管。
知道内情的德国官兵是否会因为“英德和谈”这件事,而丧失斗志,不愿意继续攻打苏联。还有,赫斯是否已经泄露“巴巴罗萨”计划?让德国的准备付之流水。
总之,赫斯飞往英国这件事,对德国百害而无一益,希特勒必须想出一个妥善的方案,来抵消赫斯出逃时间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元首当即发布消息,把手下们召至他的别墅,共商对策。
待得大家陆续到齐,希特勒首先把事情的原委说出来,然后询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王牌飞行员、空军将军乌德特,赫斯驾驶Me——110飞机能否飞往苏格兰。
乌德特并不知道赫斯的飞机挂有副油箱,他根据经验,笃定道:“飞不到的,因为它(Me——110)的航程有限。”
听到这个答案,元首似乎稍稍松了一口气,他喃喃自语道:“真希望他掉入大海!”
元首与众人与众人商议一番,便根据赫斯掉入北海淹死这个假设,来对赫斯的行为进行定性。
他们发布的公告显示,德国副元首赫斯违反了元首的命令,驾驶飞机出走失踪,估计飞机已经坠毁。赫斯留下的 表明,他本人已经有神经错乱的迹象,所以他的行为是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进行的。
远在英国的赫斯并不知道他的行为给他的伙伴们带来了多大的困扰,他此时正与汉密尔顿公爵谈判。
赫斯向英国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并且还顺势提出一个非常有建设性的提案,他对汉密尔顿公爵说,他是在执行一项“人道使命”,德国元首并不想打败英国,而是希望停止战斗”。
汉密尔顿随后把赫斯到来的消息告诉了丘吉尔。丘吉尔对赫斯的所谓和平使命毫无兴趣,他反而认为或许可以从这个级别比较高的纳粹分子身上搞到一些秘密情报。
丘吉尔派遣曾在英国驻柏林大使馆工作的艾冯.寇克派特里克爵士,会同汉密尔顿公爵一道,询问赫斯德国是否正在积极准备入侵苏联。
赫斯回复道:“现在流传的关于希特勒正在考虑早日向俄国发动进攻的谣言,是毫无根据的”。他强调说,希特勒所需要的是与英国媾和。
他扯谎说,他此行是获得希特勒的批准的,目的在于说服英国的相关人士,既然英国打不赢这场战争,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现在就讲和。
英国人深知在不能用刑的情况下,是不可能问出什么有价值的情报的。丘吉尔认为赫斯虽则身份尊崇,但毫无用处,他于是便下令将赫斯当做战俘关起来。
赫斯的奇幻英伦之旅就此结束,他的行为并未给英国和德国带来和平,反而给希特勒带来无穷的麻烦。
英国人在德国人发布赫斯失踪的文告几个小时以后,宣布赫斯已经抵达英格兰,但是赫斯在英格兰干了什么,却只字不提。丘吉尔的意思是,让德国人动动脑子,自己去猜。
这下,希特勒及其手下们心里总算是有底了,赫斯终究还是没死,居然顺利抵达英国。接下来,他们的任务是如何才能编造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故事,来向民众解释德国副元首的荒诞行为。
经过讨论,新的对外公告被拟定出来。公告中,德国人首先承认副元首赫斯的确已经在英国着陆,另一方面,又花大力气对赫斯的行为进行解释。
德国所有的媒体,都开足火力揭露赫斯的精神问题。它们众口一词地说,赫斯是一个神志不清的、神经错乱的、头脑糊涂的理想主义者,他的脑海里一直充斥着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负伤而造成的幻觉。
德国人民经过媒体的循循善诱,终于恍然大悟:“原来,副元首是个间歇性神经病患者,难怪做出的事情这么反常。”
他们在感慨一番副元首居然是个疯子以后,又猛然醒悟到,既然元首早就看出赫斯是个疯子,为何还要让他当副元首?德国人民心中的疑问,显然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
希特勒通过媒体的力量,总算是成功地把赫斯出走事件遮掩过去。据说,他起初对赫斯恨之入骨,他对手下下令:“如果赫斯被英国人释放回来,立即就将之枪毙掉。”
不过,过上一段时间,此事逐渐被人淡忘以后,他却又同自己的心腹说,赫斯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试图促成英德结盟这件事,其实细想起来,完全是为了实现他一直期盼的,与英国结盟的理想,这令他很受感动,他说赫斯是他真正喜爱的两个人中的一个。
他的心腹质疑说,既然如此,为何要如此贬低赫斯,说他是个神经病,而不说他是在为英德和平而奔走的英雄呢?
希特勒有苦难言,毕竟,这是政治问题,容不得他讲私情。
一腔热情,却身陷囹圄的赫斯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后悔,他认为他或许无力阻止英德之间的战争,但他为自己曾经产生过这样的念头,并且勇敢地付诸实施而自豪,他无怨无悔。
好,赫斯导演的这出戏就此告一段落吧,我们接着看苏德战争的问题。接下来,让我们换个角度,看看苏联人在大战之前干了什么?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第三节 苏联,你准备好了吗?
提起苏德战争,我们一般就会认为,万恶的德国法西斯袭击了热爱和平的苏联,以至于苏联在猝不及防之下,被打得落花流水,一度处于亡国的边缘。
后来幸亏老天开眼,寒冬早降,斯大林同志坐镇莫斯科指挥全局,朱可夫同志统帅全军,伟大的苏联军民同仇敌忾,终于抵挡住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步伐,拯救了苏联。
上述的场面话,我们并不陌生,但实际上,苏联并不像它自己所宣传的那样是个热爱和平的国家,而且它也并不是遭到了德军的突然袭击。
斯大林早就知道希特勒意欲进攻苏联,但是他毫不慌张,因为,他早已成竹在胸,深信他手底下的军队不仅可以挡住德军所谓的突然袭击,而且还可以迅速反攻德国,笑傲欧洲。
你若问我,斯大林同志何以如此自信,他凭什么?
斯大林同志凭借的是早就拟定好的进攻德国的计划,名曰“大雷雨”计划。关于这个计划,说起来话就长了!
在叙述“大雷雨”计划之前,我打算先说说斯大林和苏联,我们知道苏德战争是一次大场面、大制作的全景史诗级战争。
关于德国的战争准备,我们比较清楚,但是苏联方面,我们却了解不多,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苏联在二战爆发前干了什么,这有助于我们理解苏德战争。
提到苏联这个国家,以及斯大林这个人,我对他们的感情无疑是复杂的!斯大林曾经夺走了中国的外蒙和唐努乌梁海,但是也给新中国带来了工业化。总的来说,斯大林这个人让我又爱又恨!但我还是不得不说,斯大林是个人物。
由于斯大林是苏德战争中的绝对主角儿,我还是先来简略介绍一下斯大林发家致富史,并顺便说一下苏联的历史。
1917年,列宁发动“十月革命”,一举掀翻孟什维克政府的统治,并随即成立苏俄政权。
在列宁主政时期,苏俄的政治氛围还算不错,虽然是一党专政,但是好歹做决策的时候,讲究一个民主集中制。
列宁同志允许中央政治委员们发言,并且还原因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他甚至还愿意放弃沙皇俄国在华的全部特权,并且允诺将沙俄从清朝手里割占的144万平方公里领土归还给中国。
在列宁主政时期,他主张苏联境内的一切民族平等,并且努力做到苏联人人都有饭吃。
可以说,列宁主政时期,苏联人民还是很拥护布尔什维克党的,他们的幸福指数还不错。
1925年,斯大林上台之后,一切都改变了,此君是个有理想、有野心、有手段,有办法的政治家。
斯大林是一个披着布尔什维克主义外衣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者,他明面上的偶像是马克思和列宁,但是他内心深处敬仰的人物却是彼得大帝。
这就意味着,斯大林实际上想干的事情就是俄国历代沙皇干过的事情。那么俄国历代沙皇都干了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深有体会!俄国历代沙皇干的事情,说白了就是抢别人的地盘,以及夺取所有大洋的出海口。
斯大林既然继承了沙皇的衣钵,当然也想扩大苏联的地盘,他打算高举输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这面旗帜,去干拓展“生存空间”的事情。
鉴于斯大林有如此远大的志向,我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斯大林和元首是同一种型号的人,而且他们甚至连人生轨迹都很相似。
元首是奥地利人,却认为自己是个纯种日耳曼人,他为了德国而努力奋斗,偶像是德国名人俾斯麦。
斯大林是格鲁吉亚人,却认为自己是纯种俄罗斯人,他为了俄罗斯而努力奋斗,偶像是俄国名人彼得大帝。
元首和斯大林都想取得世界霸权,但是这两位继承的国家却很不一样。地球人都知道,德国是世界上数得着的工业大国,而苏联是一个弱不禁风的落后农业国。
在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年代,工业就是一个国家扩张的资本。没有强有力的工业支撑,要想取得世界霸权,基本等于做梦。
斯大林很清楚,要想走出国门,称霸世界,必须做到全国一盘棋,发展重工业。他曾经在中央政治局召开的会议上提出这个问题,并进行讨论。结果,会上一些人提出反对意见。
反对的理由嘛!无外乎是,只发展重工业,会导致各个产业比例失调,引起广大苏联人民的不满。
斯大林当时位高权重,且意志极为坚定,他说要怎么干,就一定要干,他认为,既然有人反对他的政策,那他就把反对他的人,以及有可能反对他的人全部解决掉,然后,他再搞工业化,看谁还敢反对。
于是,一场“大清洗”发生了。“大清洗”的目的,在于“洗”掉苏联军政高层的元老派、旧沙俄时期的军政官民、民间那些不肯皈依共产主义的顽固知识分子,还有在苏联建国后利益受损,有可能成为“带路党”的那些富农、大小资本家等各色人士。
这场“大清洗”带来的良好效果是,斯大林在苏联说一不二,成了俄国历史上权力最大的“沙皇”。
而斯大林大力推行的“集体农庄”,由于搞得是集体劳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结果粮食产量很低。要说粮食产量低倒还罢了,偏偏苏联政府还要把粮食收起来,从外国换取资本和技术。
最后,苏联农民手里就没有什么余粮了,他们手里的粮食仅能维持他们勉强活着,不至于饿死。
这么干的结果嘛,自然是农民很饥饿,但苏联的重工业却发展良好。也就是在这一时期,苏联几个“五年计划”搞下来,工业化程度还算不错,至少数字很让人惊喜。
那个时候,苏联的钢产量,武器弹药的产量很高,数字相当惊人。斯大林看了工业部门的生产报表之后,想当然的认为,数字就等于实力,他认为只要武器足够多,军队足够多,完全可以横扫世界。
斯大林的这个想法显然还停留在冷兵器时代。工业产品的生产可不是割麦子那么简单,就算生产图纸完全一样,熟练的工人和技术差的工人装配出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比如,我们国家的国产汽车,为什么就是小问题不断呢?那是因为,工人们技术不太好,或者即便技术好,工资不高,出工不出力,结果产品质量很差。
同样的道理,苏联上马了那么多工业项目。及其设备可以从外国进口,工人可没办法进口,所以,进行生产的还是苏联工人。
那个时候,苏联人的受教育程度并不高,一般都是些初中生的水平,这些人只经过短暂的培训,就去玩儿精密度极高的工业生产这种细活儿。
技术不高的工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坦克,开动它完全没有问题,只是故障率相当高。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这种问题,如果是在和平时期,倒也没什么,可问题是,要是打起仗来了,敌人会给苏军充分的时间去修理坦克吗?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绝对不会,所以苏军在苏德战争中常常会驾驶着不知何时会熄火的坦克去作战,这就意味着苏军要跟德军和他们的人品作战。
要是苏军士兵人品好,碰到熟练的工人装配的坦克,那么他们的战斗力还可以得到保证,要是碰上质量差的坦克,他们就只有炸毁坦克,跑路开溜了。
我举出苏联坦克这个例子,想表达的是,苏联的工业尽管很有成就,但是跟德国比,完全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德国的工业比苏联的工业强的多。
斯大林并不知道他的工业是不靠谱的,因为他自己不清楚,也没有任何人敢把这个观点表达出来。
在苏联的工业化取得长足进步的时候,苏联原本的强项农业却在大踏步后退。我前面说过,斯大林搞工业化的时候,强力推行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推行的结果是农民生产不积极,粮食产量很低,但苏联政府还是按照理论上丰年的产量来征收粮食,这就导致农民手里的粮食仅仅只能糊口。
这种情况下,导致苏联农民手里普遍没有余粮。要是苏联风调雨顺,粮食产量足够多,苏联农民的生存不成问题。
可问题是,1933年,苏联西部,具体点说是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发生了旱灾,粮食进一步减产。
于是,饥荒如期而至。饥荒来了,自然就要赈灾。这件事,就算在万恶的中国旧社会,封建帝王们都会干的。
那么,斯大林同志他是否赈灾了呢?他当然有所表示,他调派粮食,运往俄罗斯西部地区和乌克兰。
不过,斯大林优先赈济的是俄罗斯人,至于乌克兰人嘛,他并不放在心上。这是因为斯大林是个“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向来认为俄罗斯人是苏联境内的第一等民族,应该得到更多照顾。
另外,为了惩罚乌克兰人抗拒“集体农庄”的推行,他给乌克兰的粮食远远少于给俄罗斯人的,这导致了历史上有名的“乌克兰大饥荒”。
斯大林如此虐待乌克兰人,试问他们怎能不讨厌斯大林和苏联,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苏德战争初期,乌克兰人会如此热烈地欢迎德国“解放军”。
就这样,苏联在斯大林的统治下,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不考虑质量的前提下,至少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前三,很是风光。
随着苏联实力的步步上升,斯大林的野心也像一个气球般越吹越大,当希特勒在欧洲四处点火的时候,他蛰伏在东欧,静静地观察着时局,随时准备出击,为苏联打下一片大大的疆土。
1939年8月份,当时元首决心削平不听话的波兰。斯大林认识到机会来了,他立马授意莫洛托夫与德国人洽谈合作事宜,这为他带来了一张前往中欧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通行证。
斯大林在确定德国人不会向苏联下手的前提下,决定先收复祖宗的基业,曾经属于沙俄的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罗马尼亚在一战后割占的比萨拉比亚和1920年被波兰割去的领土。
上述地皮,虽然在从前是沙俄的固有领土,但是现在所有权却是其它国家,斯大林的想法是,乘着希特勒无暇东顾的大好时机,赶紧用最小的代价把这些地皮给抢回来。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这几天,请假装修房子。快装完了,只剩下封阳台和安窗帘!所以,耽搁了,资料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只是对苏德战争没有什么把握。毕竟题材太大了,心里直哆嗦,怕写不好,唉,如果写的不好,各位拍砖的时候请收下留情!
我的心脏很娇嫩的!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九天昆仑 1588楼 2013-12-25 11:11:53
楼主前面写的不错,关于苏联工业质量低下的分析也很对。但是关于 大雷雨计划 的描写应当慎重。
这个计划现在并不被大多数史学界成员承认,也缺乏足够证据证明其存在。充其量最多算是苏军锁在保险柜里面的一份军事备忘录。这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相信现在俄军总参谋部和解放军总参谋部肯定都有核打击对方的军事备忘录,但这并不说明战争将在近期打响。
战前苏联在其西部边界部署大量军队其实是一种讹诈。因为在二战......
-----------------------------
我的帖子1939年以前的写的还算能够入各位的法眼,这在帖子里有公论。我并不擅长写军事战争,只擅长写政治斗争和人物的心理描写(我研究过心理学,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员)。
如果单纯说战争,我写的跟万司令的相比,简直就是一坨屎。不过,由于大家并不嫌弃我写的不堪入目,我才鼓起勇气继续写来着。
我很写到元首在柏林自尽时为止,我是从1889年4月20日元首出生时开始写的,还是打算写完。
在写的过程中,脑细胞用的太多,灵感几乎被消耗光了,不如原来精彩是肯定的,这个请多多海涵。我会尽量写的通俗一些,虽然写的不好,但是也还是心血所创啊!
其实,我在北京鸿鸿儒文轩公司签了两本书,一本是《诺曼底登陆战》,另一本是《攻克柏林》,都写完了,快要上市了。
我已经写了第三帝国的覆灭,心情很复杂。那两本书在中国书籍出版社里审核通过了,我在写的时候,编辑要求要严肃认真,结果对我后面写的有影响,我会努力恢复俏皮的风格的。
我个人认为“大雷雨”计划确有其事,这个是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秘密档案里面显示的,历史的真相我们无从得知。
而且,从辩证的角度来看,苏联完全有可能提前袭击德国,只是前提是法国可以像一战那样坚持4年,那么,当德军的全部主力被拖在西线之日,就是苏军进攻之时。
我只是一个写写个人小帖子的不入流历史作者,也不是什么大腕儿,如果总是写主流历史论调,那多没意思啊。
大雷雨计划属实这个观点,我从索科洛夫的书里看来的,这本书在俄罗斯出版了,且卖得不错。
我认为既然俄罗斯新闻部门觉得“大雷雨计划”不是胡扯,那么它就可能确实存在,我只是把它存在的理由说一下,至于它到底存不存在,我想我只有学项少龙,穿越回去才能知道了。
楼主:修武兴国  时间:2021-02-02 11:35:10
@wamtwwamtw 1590楼 2013-12-25 12:34:40
来几句轻松的,其实都是茜茜公主不好啊,要是当年不娶任性的茜茜,而是娶了从小按照皇后礼仪培养起来的,性格成熟稳重的内内,那奥匈皇帝弗兰茨的一生也许会更理性,也就不会擅自引爆世界大战了,也就不会拖累德意志民族和帝国了,德国和俄国皇室也不会垮,就没有了人类的2大浩劫:世界大战和共产主义了.
-----------------------------
我觉得是威廉二世那里出了问题,要是没有他哪儿来的一战,没有一战,哪儿来的二战!嘿嘿

楼主:修武兴国

字数:442111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3-24 07:35:00

更新时间:2021-02-02 11:35:10

评论数:257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