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从《十日谈》论薄伽丘的思想特征(三)

从《十日谈》论薄伽丘的思想特征(三)

楼主:fwf山居闲人  时间:2021-03-04 06:56:12
从《十日谈》论薄伽丘的思想特征(三)

天性与肉欲——一步之遥

中世纪以天主教的神权观念在意识形态上统治欧洲,并提倡“出世说”作为麻痹人民反抗意识。所谓只有通过现世或出世修行禁欲,来世才能升入天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先驱们倡导尚崇天性、反对禁欲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薄伽丘的《十日谈》有相当多故事都回绕这一主题展开的。

“绿鹅祸水”——第四天的序里写了一个隐士的儿子,从小与父亲一起生活在深山里,其父经常教诫他“天主”、“永生的荣耀”、“圣徒光荣”之类东西。有一天父子俩下山,巧遇一群姑娘,儿子问父:此是何物?父亲答道:那是绿鹅,是祸水。儿子说:“我只觉得,我还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逗人爱的东西呢。……把那边的绿鹅带一头回去吧……”。

“沙漠修行”写在第三天故事第十:修士鲁斯蒂科去沙漠中修行,美丽的女孩阿莉白想侍奉上帝,也到沙漠去修行,两人不期相遇。鲁斯蒂科还认为自己有过硬的“道行”,然而,当少女丰腴的胴体呈露在他面前时,那一直被压抑的“人性”终于掩捺不住了,什么“天主”、“祈祷”、“苦修”,都被置于身外……

如果说,前面两则故事都寓言式的说明,人类即使隐居在与世隔绝的深山冷岙或是苦修于人迹罕见的广袤沙漠,人类的天性是与生俱来的,任何外在谆谆的教诫和内在潜心修炼都不可能抑制的;那么,后面两个故事则要重申的是: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普通人家或是寄身于性别划一幽静的修道院内,实行禁欲主义的同样的显得荒谬可笑,人类应该顺于自然,才合乎本性。

第二天故事第十:比萨城内有位法官的妻子一天到大海观看捕鱼,不幸被海盗掳去,一段日子后,当法官设法赎回她时,她却表示宁为盗妇,不原意再与丈夫一起生活了,原因是法官过分刻板生活方式及其男性功能先天失调。法官妻子的所为也是对那种自由自在的性爱向往和对禁欲、戒斋的死气沉沉的生活厌弃。

第三天故事第一描写修道院里面生活着一大群天真无邪,圣洁如玉的修女。在中世纪禁欲主义风行下,她们立誓把自己的童贞献给天主,然而正值风华正茂,怀春之心萌发,终日祈祷、忏悔、坐斋,怎能抑制得住内心青春的骚动。作者通过修女的思春与“哑巴”园丁偷欢的故事,讽刺禁欲主义在人的自然欲望——天性冲动下,显得多么软弱无力,最后连修道院女院长也抵挡不住诱惑,更何况要求芸芸众生。

既然出世也好,现世也好,修行禁欲显得荒谬可笑,那么祈祷“天主”来世可以进入天堂,也更是无稽之谈了。

然而,薄伽丘在反对禁欲主义,抨击教会清戒俗律对天性压抑的同时,通过对宗教、婚姻、性爱等题材却提倡一种及时行乐、极端利己的人生态度。在一些故事中,通篇反映了那个时代另一面--放纵、贪婪、充满肉欲的特征。

第八天故事第十,佛罗伦萨商人萨拉巴,“寻花问柳”,身陷骗局。尽管作者对双方互相设局、入局、解套过程不厌其细的自然、冷静地描述,但对商人萨拉巴放纵、享乐的人生态度的赞赏还是溢于言表的。第五天故事第十:女主人公的丈夫酷爱男色,她自身又性欲旺盛,想另寻新欢,当然内心会引起情欲与道德的争斗,然而老鸨的“人生短促”,“莫要虚度青春”之类话语的现身说法,终于使她向放纵肉欲一面滑去。第三天故事第六中,贵族青年理查是一位情场里手,他得知少妇卡苔拉对他冷淡,就利用女人妒忌心理,设计诱至密室骗奸,使其步步就范。整个故事格调对查里骗奸行径抱着津津于味地赞赏。

第七天故事第十中,两男子同时爱上了一个女人,一人因纵欲过度而死,魂游地狱,在重刑之下痛哭忏悔,唯恐自己会遭受更大的惩罚,结果闻知,男女私通地狱是不过问的。作者巧妙地利用人们的宗教情结,于是打消了人们现世行乐来世要被打入地狱的种种顾虑。

“神父变马”写在第九天故事第十中,本意是揭露神父衣冠禽兽、荒淫无耻的行径;“魔鬼与地狱”在第三天故事第十中,是写“天性”与“道行”的较量。两则在描写过程中通篇对性行为不避忌讳的赤裸裸地渲染,流露出较浓的情色口味。

作者还在另一些故事中,本意是歌颂爱情至上,结果对婚外恋大加赞赏,视两情相悦纯粹为感官享乐,把爱情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等同起来;本意是赞美人的聪明才智,然而以诱奸,通奸为故事情节,又落到了及时行乐的写法。从尚崇天性走向放纵肉欲,然却,只有一步之遥。

对此走向的原因,如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对宗教禁欲主义的矫枉过正之后的回归及人类的自然属性必由渲泄。若进一步分析,实质上一方面,是欧洲中世纪末期那场突然而来大瘟疫退去之后,引起人们对现世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重新审视,那种生命易逝、时光不再、享乐至上的思想在作者创作中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是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生活中,上升时期的新兴阶级在资财盈实之后的生活放荡、肉欲横流的滥觞在作品中的自然呈现。

结   语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文主义者大多是把文艺的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强调它的教化作用。由于,他们在创作中为了急切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也使作品中人物不同程度地呈现出概念化倾向,这一方面是当时小说形式还正处在初创阶段,历史留给他们值得借鉴经验不多;另一方面也是时代的原因,迫使他们不得不把文艺作为战斗武器。况且《十日谈》是世界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薄伽丘也不能例外,在故事的讲述中,有些人物几乎成了作者的传声筒,有时作者干脆走到读者面前直接地表达自己对政治、宗教、社会、道德、婚姻等见解,从而也使那些人物的性格也略微缺少应有的光彩,但是我们不能过分苛刻要求这位几百年前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伟大的人文主义前驱。

总之,通观《十日谈》就薄伽丘主要思想特征而言,大致有着三股潜流在其深层意识中涌动、交汇着。它也许正是这部“活生生”的巨著流传近乎千载、“身遭万劫”不灭——既焚既禁、又毁又骂等等,至今仍不失迷人的夺目光芒的最根本原因。


楼主:fwf山居闲人  时间:2021-03-04 06:56:12
aa

楼主:fwf山居闲人

字数:2314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20-10-18 18:59:25

更新时间:2021-03-04 06:56:12

评论数: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