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lucycailucy 回复日期:2009-12-04 23:40:05

激动得不得了, 这是我自06年逛天涯以来, 离高深楼主这么近距离地接触!

楼主晚上还在更新, 辛苦了。 请问, 你是不是在西半球呢?
---------------------------------------------------------------
谢谢! 我就在中国呆着呢。

作者:儿子胖胖 回复日期:2009-12-05 22:49:28

继续等后续。
如果zf面对经济危机,真想削减开支,我想很多人会理解的。可是为什么反而要给gwy加工资?真是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
--------------------------------------------------------------
这是我准备在垄断企业中,要涉及到的一个问题,谢谢关注!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请教各位,上传不了。 自己也查了敏/感/词,好像没有了。 为什么呢?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有一本书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 顾名思义,就是探讨一下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去哪里了。 这本适合于初中生阅读的书,引起了无数成年人的阅读兴趣,而且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其实,如果人们的心理再成熟一些,可能思考方式就有所不同。 在利益竞争的世界中,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不是“谁动了我的奶酪”。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问:“我是谁的奶酪?”

孤立地看,这个问题似乎比较让人费解。 但是,放到医疗上,就变得非常切合实际了。 当我们病了的时候,我们将成为谁的“奶酪”? 其它的方面也类似,当我们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想买房子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股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彩票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当我们买汽车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甚至当我们什么都不买,把我们的存款放在银行的时候,我们是谁的“奶酪”? 所以,当我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的时候,我们首先不要考虑我们能够拥有什么样的美好生活,先问问我们自己能否生存下去?

回到正题上来,不论财政是否支持医疗保障系统,人们该得病还是要得病。 这就像不论有没有鞋,人们该走路还是必须要走路的。 不论这个世界多么大,国家多么辉煌,我们每个人都理想多么美好,但是如果我们个人得了病,那么什么都变得没有意义。 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在体温36度多的时候,可能会对未来踌躇满志、精力充沛、说话声音洪亮; 到了37度,他可能还在努力工作,还在拼搏,但是开始表现出力不从心,行动上开始萎靡; 等到了38度的时候,工作可能就开始从他的注意力中淡出,他必须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想想自己在哪里出了问题;39度的时候,他的心里估计已经没有了工作,世界也基本上消失,只剩下了自己和自己的病;40度以上的时候,即使强壮的人也只能基本上躺在床上,即使下床也已经非常虚弱,他的所思所想只有现在,有可能开始思考自己是否还能存在,甚至连思想都开始停滞。 就这样,小小的4度的差异,就完全改变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既然人们得了病,就需要去要看病,看病就需要去医院。 相信只要人们有能力,当体温上了39度之上的时候,几乎没有不去医院的。因为即使是感冒发烧,39度的体温也是一个让很多人担心的温度。 而且,要去医院看病,就尽量去好点的医院。 谁也不愿意因为看病不及时、医生不够水平,耽误了看病,导致生命的消逝。 而且,人们去医院的时候,经常也就意味着准备付出相应的代价。 尤其是一些大病,比如说做心脏手术等,做手术人就能活,恢复过来;不做手术,人就随时可能失去生命。 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准备拿着过去所有的积蓄,以及私人能够借到的钱,用来换取人们自己或者家人从疾病中恢复。 这也就是说,得病的人们成了医院的“奶酪”。

于是,医院开始掌握了主导权。 当人们去看病的时候,就把自己的一切权利交给了医院。 那么,当医院掌握了主导权的时候,医院的态度就成了决定一切的关键。 而医院有两个选择: 一是,提供以成本为导向的服务,以公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救人。 这是医院这个形式从建立第一天开始,医生从受教育的第一天开始,就认为是应该为病人而付出,救治病人是理所当然的。二是,提供以利润为导向的服务,以利益的心为病人服务,治病赚钱。 建立或者掌握医院的人,也可以为了获取高利润,将医院做成具有非常高的投资回报价值的利益型机构。 这样的追求投资回报率的方式也可以称之为医疗产业化。 医疗产业化以利润为导向,通过对创造利润的各个医疗环节进行整合,通过医院来实现利润的系统,又叫做医疗产业价值链。

2004年3月24日,《中国 经济时报》的记者刘树铎发表有关医疗商业运作的文章的时候,强调“要效率更要公/ 平”。 他访谈相关的医疗界人士说:“医疗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首先是要公/平,其次才是要效率,连产业化的概念都没想清楚呢,就来谈什么应不应该产业化的问题为时过早。让市场发挥其应该有的作 用,这是没什么错的,但如果把市场化理解为政/府应该逐渐的退出,让投资主体靠自己的经营行为发挥作用的程度越来越强的话,那就会有问题了,因为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公共财政用于人民健康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政/府更应该可能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公益性的投入上,而不是说社会越发展,公共健康问题也越应该由个人行为来解决。”

记者写这篇报道的背景是,医疗已经成为“前景诱人”的产业链。 “人们普遍相信的一个论据是:目前中国的年人均医疗消费只有31美元,而美国年人均医疗消费4090美元,德国2339美元,德国与美国分别为中国的70 和130倍。在美国,医疗消费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4%,而在中国,这一比例还不到4%。美国在医疗卫生方面的消费大约为1万亿美元,中国为400亿美 元,只是美国的1/25。以中国2001年国民生产总值89404亿元计算,只要医疗消费能占到10%就是8900亿元,照此计算,医疗行业有着无限的发展空间…………因此,有人预测,医疗机构迟早会成为“摇钱树”甚至支柱产业,只要成功的运作,无论是卖出还是寻找机会上市都可以带来丰厚和稳定的利润。”

那么,公益型的医院是如何变成利益型的医院的呢? 最初,在人们的概念里,医院就是救死扶伤的公益性机构。 而打破这个概念,还是经历了一段时间,以渐变型的过程,完成了事情的转化,医院逐渐成了医疗/产业链的主导者。 这个渐变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 当时,为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后,通过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国家财政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大量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因为拉动“内需”的支出压力过大,所以中/央财政即使将大量本属于地方的财政收入集中到自己手中,钱还是不够的,因此中/央财政开始了赤/字财政,并且发行了大量的债券。 考虑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过大,财政就开始相应地削减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方面的财政支出。

当然,也不能直接地告诉大家,因为拉动“内需”的基建投入过大,所以需要削减这些开支,然后让人们自己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 那样的话,人们的情/绪就会不稳定,会变得心/神不宁。 在当时“稳定压倒一切”的情况下,大家如果心神不宁,肯定就不利于安定团结的局面。 所以,就要以比较好的包装,以很温柔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很乐意地接受。 比如说,提出医疗体制改革,让人们感觉到过去医疗的缺乏和不完善,因此需要改革,也就是后来的医疗/产业化。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然后大量扩招大学生,也就是后来的教育/产业化。当然,人们还是相信领导的,所以为了国家的强盛,人们还是能够多付出一些,自己支付医药费、自己支付孩子的学费、自己支付住房的费用等等。

上个部分说过美国医疗,关于钱的问题。 不论美国医疗改革的具体方案如何进行,奥巴马政/府的第一个决策就是大幅提高财政支出,因为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那么,与奥巴马的政策相对比,减少财政支出的医疗改革应该怎么办呢?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尽量维持现状,以不改变的方式“改革”。 当然,社会是快速变化的,维持现状的想法可能不行。根据刘树铎记者的文章:“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着投入总量少、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收费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等问题。在我国,占社会总人口不足2%的大中城市拥有 80%以上的医疗机构、人才和经费,而拥有总人口80%以上的广大农村则缺医少药。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001年,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1.6万家,床位总利用率仅为60%,许多中小医院的床位利用率更低至30%以下,而靠医院收入生存或真正赢利的医院还很少,上万家中小医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个社会趋势的大背景下,发生了重大一个事件,公共医疗系统开始被逼到了关键的转折点。 2003年,一种很小的微生物进入了人们的身体,非典全面爆发,人们才发现整个医疗系统如此“不堪一击”。公共卫生系统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很少有人具备前期卫生预警和协调组织进行疾病阻止的能力。 即使有人有这样的能力,但是无法组织和协调各种社会资源,为阻止疾病的蔓延而努力。在早期的隐瞒封堵失效之后,非/典面临全面失控的状态。

在公共卫生系统之后,人们发现公共医疗系统缺医少药。 医院中缺乏基本的医疗隔离设备,有的人去医院的时候,本来只是输点软化脑血管的药品,结果被传染而死亡。 另外,很多医生和护士在投入非/典护理与治疗。 当他们投身于他们行动的时候,深知自己面临的生命危险程度不亚于在诺曼底登陆时的战场。同时,相关医疗药品和医疗器械全面脱销,消毒液和口罩全面脱销,各种杀菌食品脱销等等。 在医疗系统失效的时候,人们只能全面自我隔离,停止上街坐公车、停止去超市买菜等等,希望非/典能够过去,期盼非/典不降临到自己的身上。

非/典之后,人们都知道,不得不对医疗系统进行大量投资了。 当时,侥幸的是,非/典的消退就像爆发时一样,很快就从人们的视野消失。 但是,如果非/典再次来临,或者其它另外一种疾病来临,那么人们依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对于人们来说,有个发达的医疗系统,自己才感觉到安全。 虽然人们都知道,一个发达的医疗系统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但是能让人们多点安全感,另外切实少点把自己直接暴露于危险之中的机会。 所以,经历了非/典之后,一直关注于经济的人们,开始迫切地感受到社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那么,医疗系统的问题暴露之后,就需要来补救,让医疗系统更健全。 同时,财政的钱都已经投入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多余的钱给医疗系统,怎么办? (本部分未完)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6 00:03:02

mark
挺受教的,有见地,难得的是也有文笔
请问LZ在哪里高就,是校园,企业,还是衙门?
----------------------------------------------------------------
谢谢! 现在坐家,当宅男,嘿嘿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续:医疗/产业链 2)

德鲁克说:企业的目的是创造客户。 什么是客户? 就是有能力消费来消费、并且愿意消费的人。 没有能力消费的人就不是客户,企业就可以将其拒之门外。 就像五星级高档酒店,可以随时拦住衣着不整的人,阻止其进入。 进入快餐店,不付钱的话,快餐店就不给吃的。

为了有更好、更完善的设备,医院需要自筹资金,进行投资。 非典的爆发对于一些医院是严重的负担。 医院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抗击非典的过程中起到了主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的付出在后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他们还得自己担负免费救治病人的负担,这对于很多当时已经比较穷的医院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而且,非典之后又需要更多的设备和材料投资。 老的经济负担还没有解决,新的经济负担又压了下来。 那么,医院只有一个办法,转向“市场经济”,向病人要收入、要效益。对于不能创造效益的病人,可以理直气壮地拒之门外。很多医院从此完成了从公益型机构向利益型机构转化的过程。

同时,医院收购的热潮也随之而起。 有些老板收购了医院之后,在几年之内赚得盆满钵满。一是,通过打广告,突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说解决不孕不育问题,吸引有相应需求的人们前往; 二是,高价收费,如果正规医院收费500,它可以收5000,当然是利用各种名义,开各种所谓的“进口特效药”。 就这样,很多人高价掏钱买了药。 不少人发现自己上当了,但是也没办法,也投诉无门。 而这些医院也不做“回头客”,见一个“宰”一个,做一段时间就可以有了丰厚的利润。 因此,这样的问题开始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进入Google搜索,输入“医院欺骗”,有196万条结果。

非典让很多人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某市的卫生局看到了疾病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其对非典的总结中,这样写道: “非典”疫情,对医药生产企业特别是防治“非典”用药品生产企业和医药中间体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我市药品生产、 经营企业一方面从讲政治的高度依法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特别是涉及防治“非典”药物的生产企业开足马力,保证市场供应;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产品供不应求,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市药品生产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大对抗病毒类、增强免疫类药品的研发和生产,涉药化工 企业也看到了医药行业的良好前景。

不过,由于法律规定医院是非营利组织,即使医院赚了钱,老板也不能从账上把钱提走,那么老板该怎么办呢? 其实大家也都清楚: 一是提高药品进价,5元钱的药品,如果只卖10元的话,那医院是绝对不会买的。 因为这样做,医院会赔垮。 所以,就需要药厂用新的批号,新的名字、新的包装,新的价格来医院销售。 那么,出厂价五元的药品,就可以在医院卖到80元,药厂、中间商和医院都获利。 二是大兴土木,并且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搞建设和做采购是最容易走账的,内幕不用说,大家都知道。

就这样,一个以医院为龙头的完整医疗产业链形成了。 在这个产业链中,医院、医药和设备中间商、生产商、医疗卫生监督部门就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作业系统。 在这个系统的运作下,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住院67天花费550多万元,然后老人还是病故,轰动了全国。 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个消息同样轰动了全国。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杭州市立案侦查的医疗系统22名犯罪人员中,中高级职称的有18人,占总数的80%。这些专家型人才是省市医疗卫生机构的栋梁之才,原本应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他们的落马令人惋惜。

这样的一个医疗产业链创造了可观的经济增量。 而这样的经济增量又支持了财政的收入。 一个药品从5元卖到80元,让病人的躺在银行里的钱动了起来,进入了经济循环。 而每个环节都在实现着“增值”,每个增值中的一部分都要变成税收进入财政,支持财政的建设。 而富起来的医院、医药相关企业的领导和员工,都通过购买房屋、汽车等消费,间接支持了财政。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医疗产业链不论从直接和间接,都为GDP和财政做出来相当大的贡献。

问题在于,中国的民众越来越难以承受高医疗成本。 当财政的整体负担转移到民众每个人的头上的时候,看病就成为非常艰难的过程。 再加上医疗产业链的形成,导致看病的结果也非常昂贵。 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这样的问题还不是非常明显,但是当人们的收入实际在降低,而各种成本费用持续上升的时候,医疗问题就成为了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的焦点。 同时,民众的情绪开始变得非常敏感,而民众情绪与医疗产业链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不稳定的社会因素。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医疗产业链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过了十多年的逐渐改变和积累。 那么,改变这个产业链,也就变成了非常艰难的工作。 因为,在这个产业链中,有太多的利益取舍和冲突,并且关系到大量的财政收入。 那么,如何有效地改造这个产业链,缓解这个医疗产业链与民众利益之间的冲突,也就成为2010年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对不起各位,写得多了,就过于进入细节。 现在先将结论提前总结:

六、 医疗与健康:
中国人口红利即将耗尽,“未老先衰”的特点极为显著。 2010年,在各种经济压力下,中青年身体问题凸显出来。 医疗系统与人们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对社会造成明显冲击;

七、 食品安全等:
食品安全的根源,在于长期化的粮食危机。 粮食危机的原因,包括城市扩张,出口加工业、矿业、冶炼等行业占用耕地、污染水源、砍伐森林等。 真正的健康食品和绿色有机食品将更加稀缺。

八、 生活费用:
人们的生活费用将持续上升,城市费用上升很可能更快。 而且,在2010年,估计要明显高于房价上升速度,到下半年两者差异可能更大。

九、 垄断企业价格:
预估垄断企业的产品价格仍然会继续上涨。 垄断企业和公务员收入还会上升,收入升幅根据不同级别和圈子而定。

十、 养老问题:
社保基金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养老将是最为敏感的问题之一。

十一、 股市问题:
股价在上半年可能会跟随物价上涨,贷款资金注入而继续走高。 但是分化越来越明显。 下半年随着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资金饥渴症,如果持续扩大融资规模,加快上市速度,股市会受到打压。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therandy 回复日期:2009-12-06 15:02:21

故事问题 更改成 金融故事 比较好

而且不应该牌最后一位至
-----------------------------------------------------------
开头没有看太懂,受教了,改成金融股市
不过,还是放在最后一位吧,因为它是所有前面内容的总结,反映前面所有的内容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燃亮灵感 回复日期:2009-12-03 22:15:58

一、大学生问题——搞大学产业的要破产。
二、楼市问题——老百姓放银行的钱随时成肉包子。
三、出口问题——拔出萝卜带出泥,一大帮下游企业全犯头疼病。
四、产能和基础设施过剩——大企业很多员工将挥手下岗。
五、城市居民收入——身在其中,无任何依靠,只能强身健体听天由命吧。

楼主所指的这种环境,大象生存可能要减肥,可蟑螂的生存机会要宽松点。

搬凳子继续听楼主磕叨。
-------------------------------------------------------------
写东西给太聪明的人看是非常痛苦的,内容还没有写出来,读者就已经猜出来了。 只要打破脑袋,想点新鲜的东西,希望不会令大家失望。

个人宗旨: 不写垃圾文章,不讲垃圾课程
自我支持一下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咆啸的狼 回复日期:2009-12-06 18:14:43

年初政府制订的经济政策现在看来是不妥的 ......
----------------------------------------------------------------
探讨一下,我个人看来是非常妥的,只不过每个人的角度和立场不同而已。和一个非常高知、高智、高能的朋友说起教育,他说中国教育是失败。 我跟他说,错,中国教育非常成功。

这样的经济政策也是很容易猜到的。 年初和我哥聊天,他是一个理科生,没有学过经济,他说政府应该怎么做,结果完全正确,就按照那样做了,只不过幅度没有他说的那么高而已。

换位思考,太容易理解了,只不过你没有从历史看未来而已。 我在十几年前从好几次“血”的教训中爬出来,终于学会了认清现实的意义。 嘿嘿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蓝莓慕思 回复日期:2009-12-06 19:40:10

换位思考,太容易理解了,只不过你没有从历史看未来而已。 我在十几年前从好几次“血”的教训中爬出来,终于学会了认清现实的意义。 嘿嘿

===================================================
换位思考,兰州觉得ZF接下来在2010年上半年、下半年和更远的时间内会怎么做呢?
说来听听
-------------------------------------------------------------
小时候,听说书《隋唐演义》。 程咬金有著名的“三板斧”:劈脑门儿、扎眼仁儿、砍肚脐儿, 然后呢 .......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火爆增长的过程中,人们经常强调一个词是“人口红利”。 大量出口加工企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建筑工地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软件外包企业利用的是“人口红利”,大量服务业企业用的是“人口红利”。 但是,从2007年开始减少的“人口红利”,将在2010年加速流失,并成为社会矛盾焦点之一。 失去了“人口红利”支撑的中国经济,将面临更多的问题。

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第二篇第八章中说:“ 如果雇主听从理性及人/道主/义的主宰,就不应常常鼓励劳动者勤勉,应当要他们适度地工作。我相信,在各个行业,一个能工作适度的人,能够继续不断工作,不仅长期保持健康,而且在一年中做出比其他人更多的工作。” 学经济必然需要学习《国富论》,而《国富论》里基本的要素就是劳动者。 亚当 斯密作为学者,建议雇主的人/道。 而作为国家,则应该强迫雇主的人道。 因为,健康的国民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财富。 国家应当想方设法,保证国民健康,让劳动者适度地工作,这是国家管理的核心课题; 同样,让劳动者适度地工作,保持健康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课题。所以,懂得经济和管理的地方,都尽可能延长劳动者的劳动寿命。

二战后,美国回归到正常状态,于是引发了“婴儿潮(baby booming)”。 在这个“婴儿潮”的影响下,美国形成了以前难以想象的长期经济增长。 从1945年到2000年,除了石油危机和日本竞争对美国造成的较为短暂的影响之外,美国长时间保持着极为强势的增长势头。 这些Baby Boomers在早期集成了勤奋刻苦、勇于竞争的美国传统文化,后来又经历了叛逆的“嬉皮士”文化时期,因此具备了颠覆性创新的特点。 而在baby boomers的领导和推动下,美国的技术革/命、管理革/命、跨国公司扩张等行为得以实现,使美国从一个战前奉行“孤立主义”的世界强国,变成了一个战后经济势力遍布全球的强国。 到2000年之后,大量的Baby Boomers开始淡出历史舞台,美国有了老龄化的倾向,逐渐开始了大经济循环的衰退周期。 顺便说一句,日本与美国的周期类似,正在经历一个更加明显的老年化衰退周期。

不过,即使到了2010年,美国不少Baby Boomers、甚至是他们长辈年龄的人,仍然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位置,以健康的体魄、强壮的神经、年轻的心态、敏锐的感觉,推动美国经济的前进。 2008年,53岁的比尔 盖茨退休,给自己的高科技生涯画上了句号,准备开始自己的慈善生活。 接替他的掌管微软这个IT行业领导者的,是比他小一岁、1956年出生的鲍尔默。 比鲍尔默年纪还大的,是软件巨头甲骨文的CEO、1944年出生的拉里 埃利森(到2010年为66岁)。 而比埃利森还大的,是2009年以年届70退休的、在英特尔公司供职35年的董事长克瑞格 贝瑞特。 比贝瑞特还大的,是到2010年将分别达到79、80岁的新闻集团董事长默多克和投资分析师沃伦 巴菲特。 不论他们年纪多大,他们必须时刻站在时代的最前沿,随时保持知识更新,判断未来的趋势,领导企业的发展。

在社会中,人们竞争的主要是职业寿命。 53岁退休的比尔 盖茨虽然退休的时间很早,但是如果计算他13岁就开始疯狂地迷上计算机,通过偷机时的程序两次把计算机系统弄崩溃,后来就开始通过捉“Bug”换取上机时间等等,工作寿命也算是达到了40年。 巴菲特从小就是个“财迷”,就想着怎么赚钱,看见他姑姑家临街,但是没有摆摊做生意就觉得特别可惜。 他喜欢吃糖,专门大老远跑到糖果厂,去看看糖果厂卖不卖股票,弄得他的家里人还以为他走丢了,还报了警。 可以说,从不到10岁左右开始,他专注于赚钱,到2010年,他的职业年龄也就达到了70年。 千年的狐狸能成精,没听说2年的狐狸可以的。 虽然2008年的金融危机也让巴菲特损失惨重,但是“老奸巨猾”的巴菲特总是通过各种方式搞到钱。

在国家的竞争中,国民的平均职业寿命同样是决定性因素。 不少人说,做软件编程就是个吃“青春饭”的活,到了35岁以上就干不动了。 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一个比较年轻的软件程序开发员移民到了加拿大,进了一家软件公司。 他感慨公司的领导层和主要的技术骨干大都是40以上的,似乎已经过了编程的年龄。 但是,这些“老人们”干起活来比他都要精力充沛。 而且,由于他们经验非常丰富,思路清晰,领导起研发团队得心应手。 一个大型软件编程如果中国用50个人,他们就用不了30个人,而且速度非常快。 他在里面干起来效率特别高,每天做的也很开心,虽然也是总是加班,但因为收入高,不仅不觉得累,还觉得很高兴。 就这样,这些年纪较大、职业年龄较长的人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把高效的方法转移给年轻人,然后其中不少年轻人到了40、50岁,也会变成“年富力强”的技术骨干或是技术管理者。

顺便提一下职业化。 职业化是延长人均工作寿命的最好方式。 而通过延长工作寿命,人们实现了更大的价值。 迈克尔 乔丹40岁才退役,除了中间有两次“忽悠”大家玩“退役”之外,将近二十年活跃在NBA的赛场上,成为技术、艺术、精神和耐力的完美化身。 他在最初的时候有闯劲,然后有体力,之后有技术,后来有耐力,后来有组织能力,后来有经验,再到后来有名气。 他有好的老板,给他配备优秀的中锋和“篮板王”等同伴,一起打出精彩的篮球。必不可少的是,他有好的教练。 不仅仅是在NBA的前期,菲尔 杰克逊像父亲一样关心他、照顾他、持续地对他加以引导,带领他快速成熟起来。 还有在北卡大学时的教练迪恩•史密斯,通过一盘录像带改变了乔丹,让乔丹开始真正朝着职业化篮球的方向努力。

在人们的职业工作寿命中,往往是后面的时间创造最大的效益。 就像一个23岁的大学毕业生,如果工作到38岁的时候累垮了,那么他的职业年龄只有15年。 而如果能够工作到53岁,职业年龄就延长一倍,成为30年。 30年和15年的价值差异是非常巨大的。 在迈克尔乔丹的职业篮球二十年,代表了NBA,代表了Nike,他推动了NBA的全球化扩张,为联盟带来的收入至少在100亿美元以上;而且,他同样推动了Nike的全球化扩张。 当年他宣布退役的消息,一度让Nike的股票大跌。这就是他的职业价值,或者说社会经济价值。 而如果他的篮球寿命只有十年,那他的职业价值折损就不是1/2,可能是折损9/10,甚至是折损99%。因为前十年是他在技术上生长成熟,从巴塞罗那奥运会夺金后的十年,才是他在商业意义上“开花结果”,在全世界创造经济效益的时期。

企业管理和国家发展有两条路,优质竞争(竞优)和劣质竞争(竞次)。 人们经常提起这个问题。 那么什么是竞优呢? 武侯问吴起:“愿闻陈必定,守必固,战必胜之道。”起对曰:“立见且可,岂直闻乎!君能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处下,则陈已定矣……” 也就是说,如果想在竞争中胜利的话,立竿见影的方式是,让素质和能力高的人领导能力低的人,这也就是竞优; 如果让能力低的人领导能力高的人,那就麻烦了。 1978年前,毁掉了两代人,所以中国企业没有经验丰富的“前辈”们引导年轻人的职业化的向上发展,那么年轻人就只能向“下”了。 比如说,不少在80-90年代毕业的“天之骄子”大学生们,到了单位之后,都得先从早上上班擦桌子、打热水开始做起。 因为,单位中的“老字辈”们自己都连基础的专业知识都不懂,更不要说引导新毕业的大学生更高效地工作了。 但是,他们对能力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就是要大学生老实听话,端茶倒水“眼疾手快”。 于是,很多大学生浪费了最宝贵的初期工作时间,看着他们上司和老同事的眼色,去做大量没有专业价值的事情。 他们没有树立起个人的职业人生规划,也没有培养起良好的职业工作习惯。

再说一下本节开头就提到的,“血汗工厂”的问题。 当组装加工出口企业成为“潮流”的时候,很多基本上没有学历的人当了老板。 当然,一些学历不高的人也很有知识,但是大多数没有学历的人都既不懂现代技术,又不懂现代管理。这些以组装加工起家的老板们(有的企业号称“高科技”也没有用)没有学过经济学、管理学,以为自己赚到了钱就是成功,就可以藐视知识。 可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连比较初级的泰勒制管理的基本思想都不懂。 所以, 他们不是想着如何能够让员工以更舒适、更有效率的方式工作,而是想方设法让员工加班加点,榨取员工“剩余”价值。 有的企业老板甚至到了变态的程度,即使晚上没事,也要让员工加班,显示自己的权威,让员工表现对自己的忠诚。

又扯远了,回到医疗保障体系上来。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们通过组织工会,与资本家用拳头、棍棒甚至枪炮进行斗争,取得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到了二战之后,世界开始进入更加文明的时代,国家开始起到决定性的角色,通过立法保护工人权益、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投资者权益等等。 而这些立法的实施,不仅仅是靠消费者聘请律师打官司。 很多国家还有一个非常强硬的“底线”,就是依靠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来保证这些法律的实施。 通过强有力的保障制度,阻止企业老板通过“竞次”的方式,以危害员工和消费者健康来赚取自己的利润。 这是因为,全民医疗保障制度是纳税人出钱、国会批准和监督、政府发放和监督,是三方共有的钱。

谁的钱谁心疼,利益永远是现世最强有力的驱动器。 在上述国家中,如果有人要是敢于危害到全民医疗保障制度的钱的话,那么就是和一个强大的国/家机/器作对,危害到国/家机/器来的运转。 那么,强大的国/家机/器将运转起来,对付这些人。 比如说,在这些纳税人花了大价钱构建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的国家中,如果谁敢开“血汗工厂”,剥削压榨工人,那就不是工人与工厂之间的纠纷了,而是国家与工厂的纠纷。 只要有员工举报,国家机器立即行动起来,严惩不贷。 因为,“血汗工厂”意味着危害员工的身体健康,损害员工的职业寿命,让社会保障体制在医疗、养老、失业救济上背上沉重的负担,严重损害了其他利益者的利益,纳税人和国/家机/器是绝对不能答应的。 同样,如果企业生产出毒奶粉,不要说毒死人了,就是毒死小猫小狗,都要遭到重罚。

所以,越是社会福利健全的国家,人们似乎就越“懒”。德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普遍退休金制度的欧洲大陆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 很多德国工人每周工作时间是35小时,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企业的工人增加到40个小时,达到了每天8小时工作制。 同样以日耳曼民族为主体的瑞典,也是高福利国家,瑞典人每周实际工作时间约39.6小时,每年的带薪假期约33天,是欧盟国家中带薪假最多的国家。 可能让很多中国企业老板困惑的是,那么短的工作时间,那么高的工资,还有大量的带薪休假,让企业怎么赚钱。

德国导演弗兰克和吕肯的记录片“Losers and Winners”展示了德国人和中国人的不同:400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德国多特蒙德,他们的工作热情让德国人感到震撼:他们每天工作12小时,一周工作7天,每个月挣400欧元,却干着德国工人给4000欧元也不愿干的工作;德国人以为需要3年才能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一年半就完成了……在这场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的博弈中,究竟谁是“失败者 ”,谁是“胜利者”? 这个故事讲的是2003年初,中国兖矿集团以购买技术的方式完成了对焦化厂的收购,中国人买的只是技术,至于原价6.5亿欧元的设备是以卖废品的价格卖给中方的:每吨15欧元。中国机械工业建筑总公司(简称中机建设)的400多工人将该厂拆解,装在万吨货轮上运回中国。

整个影片在失落的德国工人和意气风发的中国工人之间交错切换,德国工人面对着眼前的这一切显得非常无奈。相比之下,来自遥远东方的中国工人更多地吸引了德 国导演的目光,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让德国导演感到震撼:他们8个人睡一个房间,吃着“大锅饭”,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将每天能剩下的一点钱留 给家里,希望的不过是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能做个白领就好了,不要像他爸爸这么没出息”;工人给千里之外的妻子和孩子打电话,只希望能听到孩子叫一声“ 爸爸”;这些工人每个月挣的工资只能折算成400欧元,干的却是德国工人4000欧元也不愿做的工作;每4周,中国工人就要选出7个最勤奋的工人作为“本月最佳工人”,戴上大红花照相上光荣榜,但是永远只有这种奖励……

相比于工人的清贫,负责这个项目的兖矿党委书记莫立崎(音)却是期望能早早地开上“大奔”。对于德方的一些安全建议,这名负责人认为:“德国人就是不敢承担责任,稍微出点格的事情都不敢做。毛 有句话是: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没有一点牺牲的精神,哪有兖钢的今天?我们在地下800米矿井工作的工人,头上哪天不是嘎扎嘎扎的响,那能没有一点危险吗?要是按照德国人的做法,那就别干了。” 这名貌似严肃的党委书记讲话充满了幽默,面对镜头的直白讲述,经常引发满场德国观众的大笑:“我们来到德国,觉得很多东西需要学习,首先是德国人好绿化,为了爱护植被甚至绕道走;其次是全民健身,还很爱护小动物……如果中国工地上有这么多野鸽子,那恐怕早被工人吃光了……如果我还能来德国,我希望能将德国空中客车的生产基地都搬到中国去。

德国企业老板是不敢有兖矿负责人这样“豪迈气概”的。首先,德国老板让工人这样干的话,是要进监狱的。 另外,一个德国老板不要说鼓励工人危险操作了,就是这样的话都不敢说。 如果一个德国老板这样说的话,随时都会有严厉的法律等着他。 因为一旦出了事故,那么首先就要追究老板的责任,到时候可能不仅要罚得倾家荡产,还要坐牢。 因为,在德国的社会福利制度下,不能过度使用工人,更不用说蓄意伤害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了。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老板只有一条路,通过“竞优”的方式去赚钱。 也就是说,在德国工人每周35-40小时的工作时间,每月4000欧元的情况下,企业还得赚到钱,获得较高的利润。

对于德国老板来说,只有一条路,卖高价产品。 打个比方,兖矿的负责人想买“大奔”。 那么,德国老板就卖给他“大奔”,然后赚到他的钱。 而只有高价格的工人才能生产高价格的产品。 或者说,中国工人是生产不出来“大奔”的,别说一周工作7天,就是一周工作14天都生产不出来。 德国的工人也不是白拿钱的。 他们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就受着严格的技师型的训练。 更重要的是,技师型的工作不是以量取胜,而是靠质取胜。 他们在业余时间,虽然不工作,但是在持续的学习。 德国人爱读书,在世界上也是有名的。 因为即使是工人,也必须通过持续的学习才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成为高价值的职业化工人,或者说是技师。 而技师是能够解决一些需要知识的、比较复杂问题的工人,而不是只会卖力气的低收入工人。 还有,他们必须通过密切的团队合作,共同保持“大奔”的高品质。 而这样的团队合作,不仅仅需要技术、沟通和合作技能,更需要团队之间长时间的磨合。 而长时间这个最关键的要素,是中国老板无论如何都没有耐心去做的。

通过优质竞争,德国、瑞典这些高福利国家,创造出大量的高价品牌,既让“懒”工人挣到了高工资,自己也获得了高利润。 德国创造出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博世、西门子、SAP、汉高、蒂森克虏伯、巴斯夫、拜耳、麦德龙、Hugo Boss等等品牌以及大量的“隐形冠军”企业。 这些企业生产出技术先进、工艺精良的产品,深受全球用户的信赖。 而瑞典作为一个只有900万人口的国家,创造出宜家家居、沃尔沃集团、山特维克集团、伊莱克斯、爱立信、H&M服装,Saab和斯堪尼亚、柏丽地板、博纳地板、摩曼墙纸、绝对伏特加等世界知名品牌。 而这些品牌都是“逼出来”的。 因为人们在享受高福利,工作时间还很短,所以企业管理水平就必须要高,而且企业员工都需要持续地学习,提升职业化水平。 这样工作轻松、知识丰富、职业化水平越来越高的技术工人,往往也是越老越值钱。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王维

译文: 兴致来了,独自一人前往欣赏这美丽的景色,这种快意的事只能自得其乐。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

我在上高中,学习地理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现象: 一个地区上空是高气压,那么地面就是低气压;一个地区上空是低气压,那么地面就是高气压。 不仅如此,如果相邻两个地方,一个是地面高气压,另外一个是地面低气压,那么高气压就向低气压流动,形成风; 同时在上空,空气以相反方向流动。 于是我理解了大气环流系统,然后又理解了洋流系统。 理解了系统的运转规律后,一切就非常简单了。 上课的时候,我反过来给地理老师讲课(我在遇到了一群极为优秀、极为敬业、极为爱孩子的老师,我的恩师,而只有地理老师是薄弱环节),顺便也就给大家讲了课。 高考地理也考了个高分。

发现经济运行的规律,就跟“坐看云起”,也跟发现大气环流系统规律一样,感觉到悠闲惬意。 2010年的经济政策定调了,所有的都在预料之中。 爱吃面的人,仍然爱吃面。 开会的目的,就是再告诉你一次,爱吃面。 那么,喜欢吃米饭的朋友们,忍忍吧。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pello 回复日期:2009-12-07 19:16:40

强,和郎咸平的观点很像!

-----------------------------------------------------------
不好意思,表面上似乎有点像,因为现象都是一样的。 但是,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道不同,不相为谋。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zwbrothers 回复日期:2009-12-07 19:38:49

看到最后,我彻悟了,原来地球如果没有人,可以更好。
--------------------------------------------------------
哈哈,说说心得,我也学习学习,我的帖子还有这个功效?


作者:gh5gh 回复日期:2009-12-07 19:17:00

LZ分析的很好,但是你分析的再好又有什么用?你能实施吗?你能决策吗?就算你能决策,去实施,你能保证达到最起码的效果吗?
------------------------------------------------------------
冷静、冷静。这个帖子本来是我下岗多年,实在是无所事事,自娱自乐的节目。 后来,看到大家有点兴趣,就多写了点,供大家娱乐之用。 本来正在写的部分说了这个问题,先提前说一下吧。 算是给人们炒股、炒汇、炒房、炒期货一点点参考。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六、医疗与健康 (人口红利基本耗光 续)

再回到利益上来,回到中国的医疗系统上来。 产业链的目标是收入和利润,收入和利润来自于客户,也就是客户越多越好,而且每个客户花的钱越多越好。 医疗产业链的机制也一样,而医疗产业链的客户是病人,也就是说医院希望病人越多越好,病人的病越重越好。

在医疗产业链中,病人和医院的关系也是典型的供求关系。 病人越多,医院越少,那么病人就的打破头进入医院,医院的价值也就“水涨船高”。 于是,医院就可以把本来两个人的病房,住四个人进来;病房里住不下,那就放到走廊上,反正病人都需要看病,而且收费一分不少。当然了,医生还是那么几个,护士也不多,工作也更加繁重,天天精神紧张,还得扛起医患矛盾的后果。 于是,病人也越来越“自主”和“自助”了,自己找护工、自己找饭吃,自己分析病情等等。

但是,这些对于医院来说,不是问题,因为领导自己也不去当医生。 医院在基本上没有更多固定成本开支的情况下,获得了更多客户收入,何乐不为呢? 同时,既然能够住进医院的人,往往就是有钱的。 所以,医院给病人开好药,能用青霉素的用抗生素,能用抗生素的用最先进的抗生素。 当然,最先进的抗生素肯定是进口的,利润也是最高的。 这样,医院的收入也就高了很多,实现了高度的“集约化经营”,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在供严重小于求的情况下,病人是没有发言权的。 而且,治病本来就是高科技、个性化的服务,医生又不是上帝,所以每个人只能碰运气。 通过让病人家属签署完善的授权做手术、打麻醉药的文件,医院也就基本上没有了责任,运营也变得很顺利。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供求关系的问题,医院不能太多。 如果医院太多,对整个医疗产业链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可能很快让医院变得不值钱。 医院不值钱,那么整个医疗产业链也就很难盈利。 举个例子,台湾的健保系统就是一个医疗资源过剩的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官方、民间、军方都有自己的医院,不少医院的规模还相当的大。 而台湾总共也没有多少人,所以医疗资源明显供过于求,医院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没有医院的“高度集约化”和病人的“自主”与“自助”。 医院为了求生存,只能从医术上做提高,从服务上做提高,从运营效率上做提高。 而且,各个医院的院长们不仅要进行内部管理,还要想方设法在外部跟各方拉关系,争取优势资源,保护自己的“江湖”地位。 从整个台湾岛的医疗系统来看,这些过剩的医疗资源因为主要是公费开支,所以纳税人也很痛苦,要求医疗系统的运作更加高效,降低不必要的成本开支。 这些要求又给各个医院强大的压力,医院管理日渐艰难。

话题总跑偏,回到大陆。 回到利益上,经济就是讲利益的。 医疗产业链不仅不给财政造成负担,反而还能够给财政带来大量税收收入,这是财政非常需要的。 确实,中国的城市和交通建设在十几年走过来西方一百多年走过的路,资金压力太大了。 所以,对于财政来说,医疗产业化是恰当的。 而且,医疗产业化又能养活很多人,保证无数的就业,还创造出不少富人,都等于是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这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就不多罗嗦了。

更重要的是,医疗系统也是联系经济运行制度的重要纽带。 不论是以公益为目的的医疗保障制度,还是以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都跟它们各自的经济形态系统进行紧密的匹配。 对于以利润为目的的医疗产业链来说,它需要病人,需要越来越多的病人,需要病情比较严重的病人。 而且,什么是需求? 具有支付能力的欲望才是需求,没有支付能力的欲望只是奢求。 奢求对于产业链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最多通过宣传广告给奢求的人一点幻想而已。 所以,这些病人还得有一些钱,没钱的病人也不行。 恰好,一些“血汗工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一些有毒有害的产品等等在起到作用。 它们不仅在生产产品、创造利润、贡献税收,它们还生产病人。 当然,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人们看不出来,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后,情况就变得非常明显了。

就这样,医疗产业链和企业形态之间,形成了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作用。 比如说,兖矿的负责人如果在德国做企业,在德国的全面福利制度情况下,那么他会坐牢。 但是在中国,对于高利润为导向的医疗产业链来说,他实际上就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医疗产业链表面上不会说是赞同他。 而内心里,医疗产业链是欢迎这样的领导的。 8人一间房、吃“大锅饭”、每周工作60小时之上,而且还是高强度的劳动,就是再强壮的人时间长了也难以承受。 那么,这些人将很容易得病,一天两天不得、一年两年不得,但是三年五年、十年八年就肯定要得。 只要有人得病,就需要看病,只要看病,就进入了医疗产业链,变成了产业链中各个利益方的“奶酪”,并且变成了财政税收。 因此,在淮南是橘子的东西,到了淮北就是枳,环境不同而已,制度经济的环境不同。

顺便说一下,思考问题是很痛苦的,能想出来一点东西很不容易。 我觉得自己看了不少书,总在思考,而且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点创意,也想出了不少我认为是创新的想法,觉得可以写一系列的书了。但是,当我再重读一些哲学书籍的时候,却感觉到特别的沮丧,我的这些想法从两千多年前的苏格拉底开始,已经被很多哲人明明白白说过了。 自己觉得自己创新,那只是因为自己是“井底之蛙”,不知道这个世界很大,伟大的思想家很多。 当然,对于我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以前读过的哲学书,当时觉得很枯燥,一直用劲理解都读不懂,而现在终于能够读懂了,而且读起来能够津津有味了。

同时,创新可以分为思想创新和方法创新。 既然我在思想上难以创新,那么我就在方法上创新。 而且,思想创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感兴趣,不一定认同;而方法上的创新既容易,而且还容易得到认可。 在本系列贴中,我就开始用“创新”的方法,那就是“灌水”。 我的灌水式创新主要是通过东扯西扯一些并不一定相关的内容,供大家消遣一下。 尤其是觉得越来越多的帖子在顶我,希望我继续,那我就随便扯一些,凑凑数。 而以下关于医疗产业链与其它产业和企业的延伸内容,都是我为了“灌水”,进行东拉西扯的一些内容,大家就随便看看,不要当真。

(灌水部分)那么,医疗产业链所造成的差异主要在哪里呢? 产业链都喜欢哪些产业,或者企业呢?

A、 烟草:

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 2008年12月,周久耕抽天价烟、戴名表的照片上网后,立刻被网友人肉搜索,并被公布于众。在众网友的调查下,周久耕的事件被推上了舆论监督的风口浪尖,很快成为当时的新闻热点。之后,因抽1500元人民币一条的“南京”牌“九五至尊”香烟,戴售价10万元人民币名表“江诗丹顿”,而被内地网民称作“最牛房产局长”的周久耕,于2009年2月9日被南京市纪委正式双规,史称“天价烟”事件。 看来,吸烟有害健康不仅仅是对肺部的危害。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我们看不到领导人吸烟,政府的中高层官员吸烟也很少。 为什么呢? 环境。在冬天的时候,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写字楼附近,经常会看到一群人在门口冻得哆哆嗦嗦。 而且,不是单独现象,是几乎每个楼门口都有的现象。开头以为是人们等着讨钱。 仔细观察才发现,他们都是在门口去吸烟的。 因为法律规定,公共场所不得吸烟。 所以,想吸烟的人们都得到露天去吸,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而在大冬天,让领导站在楼口像讨钱的人,哆哆嗦嗦地去抽烟,那形象上也太说不过去了。 领导人是人们行为的榜样,如果领导抽烟,会被人认为观念落后,还怎么带队伍? 而如果领导人不吸烟,那么下属吸烟的也会大大减少。

另外,不论企业还是政府,领导人对吸烟的问题慎之又慎。 可以说,吸烟是个象征。 在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之后,吸烟就变成了人们反对的行为。 因为,如果某个人吸烟,他危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健康。 当他的健康出问题的时候,他会去看病,看病就要花钱,而在全民医保的情况下,他花的就不仅仅是他自己的钱,而且是其他人的钱,成为他人的负担。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人就会鄙视他,认为他不道德,为了自己的私欲而危害他人的福利。 而如果领导人吸烟,那么人们就会问领导人为什么吸烟,为什么不戒烟。 如果领导人连自我健康意识都没有、连戒烟的意志力都没有,那么怎么进行自我管理,一个连自我管理能力都没有的人,怎么能够管理国家。 如果连戒烟的意志力都没有的话,人们怎么能够相信他在突发事件的时候,能够有足够强大的神经,带领大家应对困难。

所以,在国外,有各种严厉的禁烟方式,而且越是高福利的国家,限制和禁止吸烟的法规往往就越多。 多数国家都有着公共场所吸烟要重罚,或是入狱。法国政府在2005年,要求香烟盒上的警示语为“吸烟毒死人”。 2007年夏天,瑞典的一位吸烟者因为在自家的院子吸烟而被隔壁的女邻居告上法庭,理由是随风飘来的二手烟,使那位妇女的健康受到了危害。这起看上去有些“离奇”的案件被媒体曝光后,众多瑞典人对告状的妇女表示了支持,于是瑞典再次掀起了全民宣传戒烟的高潮,有的人还专门建立了网站声援那位妇女,而网站的论坛,更汇总了各种吸烟有害的观点及证据。 虽然法院最终以室外吸烟合乎法律为由判决那位妇女败诉,但瑞典人也趁此大大地宣传了一番禁烟。

当然,因为医疗制度不同,人们就不用考虑这些了。 吸烟的人自己负责吸烟的后果,不论是把自己吸成肺癌,还是吸掉了职位,都是自己的问题。 而且,医疗产业链是欢迎吸烟者的,因为他们属于长期客户,是产业链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另外,中国烟草行业是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者,行业年税收为国家的总税收的10%之多。 中国有三亿多烟民,占世界总烟民的近1/3;中国的烟叶生产量及成品烟销售量也是世界的1/3左右。 所以,这样大的一个烟民队伍,是医疗产业链的一个巨大利润源泉。 只要大家吸烟,就容易得病,或者得绝症。 那么,医疗产业链早就等在那里了。考虑到种种好处,于是烟草业也就变得很有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品牌的香烟绕过广告内容限制,以所谓的文化传播等借口,在一些电视台播出,实现了很好的销售推动作用。

根据《中国人群2002年抽烟和被动抽烟的现状调查》,平均每名烟民天天购买香烟的费用为2.73元,平均每年花费近1000元。但是,因抽烟引起的症状,人们去医院看病花的钱就远不止于此。2009年在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所做的一份调查显示:45%的调查对象在过去12个月中曾因呼吸疾病、干咳或其他与抽烟、被动抽烟相关的症状去过1-3次医院;其中40%是在工作日就医,30%每次就诊时间都在60分钟以上;平均每次诊疗费用为213.5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院李玲教授利用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和2008年卫生统计年鉴数据的测算,得出结果显示:35岁及以上成人归因于抽烟导致的三类疾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的疾病经济负担为2237.2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为390.8亿元;间接经济损失为1846.4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中门诊治疗费用为267.0亿元;其次是住院费用94.5亿元;最后是交通、伙食和陪护费用29.4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最主要的构成是早亡引起的损失,为1822.8亿元,休工引起的经济损失仅23.6亿元。 (待续)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感谢各位的鼓励,同时听取朋友们的宝贵意见。 本来只是想随便写写的,既然大家关注,我就尽量写得好一点,让大家读起来没觉得浪费时间。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Mr勃兰登堡 回复日期:2009-12-07 22:28:40
-------------------------------------------------------
感谢交流。 拜读了你的关于大学的文章,赞同! 而且,可能速度将非常快,超出人们的预期。 借用德鲁克的语言,“大淘汰”可能很快开始。

我没有看到你关于第二点的文章。 不过,就我个人来看,我的结论似乎没有太决断。 分析研究过比较长时间了,可以说的也特别多,只不过这个话题太热点,不利于大家理性研讨,就没有提出来。

真理越辩越明,希望共同探讨。 谢谢!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谢谢各位! 看来大家比较关心房价,我就先暂时不讨论医疗,回来补点第二部分欠下的内容。 探讨一下房价和楼市。

因为这个话题过于敏/感,希望大家理性发帖!!!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研究 房价和楼市,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 1、 房市到底是什么市? 2、 房市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3、关注房市的人,不论是否已经买房,跟房市的关系是什么?

希望大家理性回帖!!!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一、房市到底是什么市?

楼市是金融市场。 虽然它表面上跟股市有所区别,但是跟股市的性质一样,是金融市场的一部分。 房价代表的并不是所谓的“居者有其屋”,而是金融机制的定价,就像企业的股权一样。 租金才是真正的民生市场,关系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 而房屋租金的收入,就跟企业的收益一样。 在美国,金融市场将房地产进行分割打包成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凭证后,房地产与股票债券已经没有了区别,都是金融市场上流通的一种价值凭证。

打个比方,假如比尔盖茨拥有整个微软,微软2005财年的净利是120亿美元。那么,微软值多少钱?应该是比120亿美元高,但是没有人知道到底是多少。 这时候,比尔盖茨做的是实业,通过每年的利润赚钱,就这样积累个人的身家。 但是,2006年1月1日,某投行忽悠比尔盖茨把微软弄上市。 于是,微软1月2日上市,也就是把整个股权变成分散的股票。 刚上市的时候,没人听说过微软,而且觉得这个词怪怪的。 结果,微软股票的总值是120亿美元,也就是说比尔 盖茨身家是120亿美元,合每股1.2元。 但是,连着三个大利好,其中之一是微软的软件以盗版的方式买到了火星上,等6月份软件盗版占领整个火星市场后,微软就可以展开行动,对火星人收费。 于是,股价一路攀升,3天涨到4800亿美元,合每股48元。 过两天,听说火星人太强悍,收不到版权费,股价又跌回1200亿,合每股12元。

大家都知道,金融市场的虚拟性就表现在股价的上下。 在实业上,微软的净利润该是多少,还是多少,一直没有变。 但是,就靠几个消息,股票就从1.2元涨到48元。 这时候,比尔 盖茨开始大量抛售,持续抛售股票,一种将股票砸到12元。 于是,比尔 盖茨虽然没有通过产品赚钱,但是通过大量抛出几乎没有成本的股票,大赚了一笔。 那么,在净利润没有变的时候,比尔 盖茨靠什么赚钱呢? 大家也都知道,是一个叫做市盈率的东西,也就是股票总值跟当年利润的比例。 当市盈率在1倍左右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市盈率在4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48元;市盈率在10倍的时候,股票价格是12元。 而比尔盖茨就是通过市盈率赚到了大钱。 所以,真正重要的并不是净利润,净利润只是个指标,重要的是市盈率。 净利润再多,一股一年只能赚1.2元,但是市盈率这个“小宇宙”一爆发,就让比尔 盖茨一股赚到了48元,还有什么比这个来钱更快?

其实,楼上的虚拟性也表现在楼价的上下。 比如说,北京某地的房价在过去几年,每年涨价10%左右,今年一平米/月为10元,明年就是11元,后年12元,但是房价却涨了4倍多。 这样的结果就是,房价与租金价格的价格比逐渐拉大,比如说从过去的1:200,变成了1:750。 也就是在4年前,收16年多的房租,可以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但是,到了现在,得收60多年房租,才能够把买房子成本收回来。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房子普遍都是70年的租用权,其中还包括建设等的时间,剩下的时间也就是65年左右。 那么,如果按照净现值算的话,这个房价就有点太高了。 如果大家不太理解净现值,就想想贷款60年,需要多少付出多少利息就知道了,总共算下来利息要比本金要高得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还要买这样的房子呢? 主要有两种人: 一、缺乏金融价值的知识的人,而且把“住在自己的房子里”的想法看得太重。 那么,这些人在买房的时候,主要靠感性,不考虑房价的合理性。 这就像有很多人在微软股票48元的时候,还觉得微软股票是“价值投资”,一直在买。 等微软股票到了12元、而且根本没有上升能力的时候,才痛心疾首地觉得自己上当了。 而当房价太高的时候,他们就觉得心理上受不了,但是买房的心理就更加迫切。 二、炒房子的人,他们认为房子将继续上涨,等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就像微软股票在48元的时候,觉得微软还会高速成长20年,微软股票最少可以持有20年,等到时候再翻倍的时候抛出。 这两种力量汇集起来,就成为买房的主要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金融市场? 就是资金供求的市场。 鹦鹉学会了“供”和“求”,也就成了经济学家。 在过去,多头、空头争吵不休,都是在说什么“刚性需求”,或者说房屋空置,都是说的实业中的房屋概念,说的是房屋的供求,然后根据这些基本面的判断来判断金融市场,这些都偏离了主要问题。 人们没有考虑到资金面的供求,而左右市场行情的是资金面。 在股市里做庄的资金,有多少是有耐心一整年操作的一只特定股票的? 在一年内,基本面除了配合资金炒作,根本就没什么意义。 而通过资金的操作,金融市场在某一段时间之内,完全可以脱离基本面,演绎出独立的行情。 也就是说,好消息是好消息,而坏消息是更好的好消息。 如果不理解金融这个特性,一切都是在“雾里看花”,“纸上谈兵”。

给大家出两道小学数学应用题:一、一个装满水的水池有一个进水阀及三个口径相同的排水阀。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一个排水阀,则3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如果同时打开进水阀及两个排水阀,则10分钟能把水池的水排完。问:关闭进水阀并且同时打开三个排水阀,需几分钟才能排完水池的水? 二、 一个蓄水池底部有一道裂缝,满池水40小时全部漏完。甲、乙两个进水管,水池蓄满水后,经过30小时,开始打开两个进水管,12小时后水池注满。关闭进水管后,又经过10小时,打开乙管,经过6小时后水池注满。如果把水放掉,把池底裂缝堵好,甲、乙两管分别单独注水,各需几小时可把水池注满? 在我在小的时候,总觉得出这些题的人脑子有毛病(虽然我非常善于小学数学,套用沃尔玛的口号:always 99-100,always)。 但是,工作了以后,我才知道,我小学数学学得好太重要了。 看着资金进水管、出水管,大概就知道股市走向了。

在金融市场,水管子是相互连接的,而且是此消彼长的,最后是要回归理性的(也就是基本面)。 比如说,在2007年之前,大戏的主角是股市,房市是配角。 在这场戏中,很多人把自己过去的财富积累,在最高朝的时候投到了股市。 在股市升到5000点之上后,无数的人们开始把钱投入股市,或者通过购买基金进入股市,引发基金销售异常火爆。 当股市达到6000点时,更加引发人们空前高涨的信心。 在这样的环境下,中石油股价在40多元、30多元的时候,大量散户在对中石油股票进行着“价值投资”。 到了20多元的时候,无数人认为股价已经严重偏低,相信它已经不可能再跌了,于是把自己的积蓄投了进去。

在某一段时间,强者恒强。 到2009年,大戏的主角变成了房市,股市成了配角。 在2008年,股市和房市都经历了相对低朝时期。 不过,房市的表现似乎要远远强于股市。 当股市下跌了差不多3/4,房市仅仅有少部分下跌。 到了2009年中,房价强劲反弹,后来屡创新高,似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楼上再向上。 但是,股市表现却相对软弱。 在房市已经回到历史高点的时候,股市反弹到3000点左右的位置,相对于最高点时的1/2。 房市在2009年的“大戏高朝”中,成为不可置疑的主角,成为亿万人们关心的首要大事。

展望2010年,房价上涨的空间估计不是很大了。 当然,这里所说的房价并非名义货币房价,而是实际价值房价,比如说一平方房子和一吨大米的比价。

请各位网友理性回帖!!! 这里只探讨经济问题,只探讨经济的道理!!!

楼主:生于0715

字数:1947367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09-12-03 08:30:00

更新时间:2021-03-27 13:30:45

评论数:174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