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2010年经济分析 –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charlie_shipping 回复日期:2009-12-08 03:51:21

美国只有三亿多人口,却支撑了四千多所大学(包括communicate college)。所以感觉中国这些大学在人口高峰期过去之后破产可能性不大,但是减小规模,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有针对的招生是一定的。
-----------------------------------------------------------------德鲁克曾经预言,美国的大学都要破产,因为大学作为“恐龙”,将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然后因为失去学生而消失。 但是,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错误的,大学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个人认为,德鲁克预测错误的原因有两点:

1、大师汇集:只要有大师在,大学什么时候都不会破产。而且,还会适应时代的变化,持续发展。 打个比方,如果把一群人扔到了一个荒岛上。 而这些人恰恰是哲学家、神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科学家、工程师等等。 那么,这些人立刻行动起来,自动组成一个极为高效的团队。不出五年,这个荒岛会变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岛屿,然后这些人开始以荒岛为基地,用自己的知识影响世界,占领世界的高端市场。 大学就像这个荒岛,大师们就是推动大学的动力,这些大学在领导着全世界的发展。

2、竞争背景: 纵观中国秦朝之后的历史,“太平盛世”的时候,太监最吃香;而只有战争时期,将军才被重视。 美国在1980、90年代,遭到日本竞争,全国陷入恐慌状态。 这时候,大学的价值体现出来,各种创新理论开始从大学传播,战略大师迈克尔 波特是其中的代表。而80、90年代开始,美国的战略思想更加灵活,用来应对复杂环境。 拉姆斯菲尔德全面改造美国军事体系的实践、企业文化兴起等现象,都是这些思想的具体应用。 斯坦福创造硅谷,硅谷创造经济奇迹就更明显了。 最后,美国通过“知识经济”的激进式创新,重新把日本远远抛到后面。

但是,中国的大学、尤其是二流大学,就缺乏大师。 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或者说,学习本身就是生活。 而大师才能引导大学生通过理论学习,更好地生活。 一个没有生活价值的大学,也就没有生存的价值。

关于教育的问题,与教育相关的制度经济问题,我也学习了很多,也想写几本书。 但是,因为话题过于火热,很容易导致讨论失控。 所以,虽然它是最重要、最紧急的问题,我也没有在开篇就把这些观点抛出,慢慢渗透吧。 希望大家在冷静理性的氛围内探讨。 与我们自己、与这个帖子的寿命都有好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UPSLEO 回复日期:2009-12-08 04:17:51

注册用户快4年了,很少发言,今天确实看到好贴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旁征博引,令人眼前一亮,欲罢不能,一直看到凌晨四点多。

看来LZ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人,阅历广泛,希望继续聆听高见,对中国更多的经济、社会现状发表更多见解。

建议LZ可以分开来写,弄一个系列,实际上每个小标题都可以展开学成一篇独立的文章,这十一个问题一起说完估计至少几万字了,分开写便于大家更好的针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交流。
------------------------------------------------------------------
谢谢鼓励! 先写到哪里算哪里,反正也是杂谈。 如果探讨的深入了,可以把几个关键的问题慢慢分出来。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发帖说明: 孙子的启示 (敏/感/词“地雷”太多,只能分段发了)

为了经济理论而经济理论,是本人发帖的目的。 本帖只是提出经济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经济学理论和逻辑。其目的并不是“指点江山”,告诉别人我将要通过ABC的措施解决中国经济。 首先,我没有那个水平谈中国经济的解决措施;其次,这个事情也不归我管,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角色。 我仅仅是希望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探讨经济学的理论,然后再思考经济现象,了解经济现象而已。 希望网友们更多地就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对于很多人来说,实践比理论更重要。 因为,实干之后赚到的钱是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而理论是很空的东西,经常难以理解。 但是,这只是大多数人都看法。 少数成功者才能够理解智慧的价值,而理论是智慧的结晶。所以,越是成就高的人,就越需要学习理论。 所以,不论从智慧地位,还是历史地位,理论家都要比实干家的地位要高的多。 而孙子能够世界知名,就是他的《孙子兵法》中反映的军事战略理论。 就拿我对孙子的个人认识,我觉得他的主要价值在于“军事战略理论家”。

实干家赚钱,也是要通过理论,有自己的系统理论做支撑。 没有理论支持的实干家,都是“形而下”的行为,不可能获得持续的利润。而理论家对智慧进行总结和凝炼,虽然对个人的物质利益用处不大,但是能够指导他人的发展,这才是价值的精髓。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绝大多数哲学家的思想里反映出来的内容,而且被多个哲学家明确说过了的。

耶稣在加利利海边行走的时候,看见兄弟两个渔夫。 这两个人一个叫西门 彼得,一个叫安得烈。 他们正在打鱼,向海里撒网。 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 他们就立刻舍了网,跟从了耶稣。 彼得和安得烈在当渔夫的时候,虽然能够赚钱糊口,但是生命缺乏价值。 而他们跟了耶稣以后,虽然生活变得充满艰难和曲折,但境界得到升华,后来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 而即使一个人把全世界的钱都赚到自己的名下,也比不上彼得或者安得烈这样渔夫出身的圣徒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所有成功的实践都必须以理论做支撑。 比如说,想做指挥打仗的职业军官,不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以及其它军事理论,那就只会成为毫无头脑和方向的战争工具。 在全球化竞争环境下,经营管理企业不读《国富论》、《经济学原理》、《博弈论》、德鲁克、戴明博士、迈克尔 波特等等综合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最多就是“武大郎开店”的作坊式工厂。 如果作为中国人,从事金融投资、国家与地区竞争战略等,除了学习军事、经济和管理理论外,更需要读《圣/经》、哲学理论、《老子》、《庄子》等等内容。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不少人只想赚到直接能够看到的钱,所以对理论经常不屑一顾。 但是,这样的结果总是赔钱。 西方有个哲学家,天天找人去讲他的哲学道理。 这让其他人特别反感,认为他光说不练,那些理论根本没有用。 而且,他一直也比较清贫,对于物质崇拜的普通人来说,他就显得更没有说服力了。 后来,他也生气了,找人出钱,做了一笔粮食的投机生意,一次赚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他要通过做生意让大家看看,人们处心积虑都赚不上钱,但是他研究哲学,想赚钱随时都可以赚。 哲学才是高层次的赚钱之道。

而孙子通过《孙子兵法》,奠定了世界著名的军事战略理论家的地位。 《孙子兵法》对于战争的全面性和概括性,只有在两千多年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才实现整体的突破。 而作为军事战略理论家,孙子打仗是为了支持他的理论,并不仅仅想通过打仗立功获得“一亩三分地”。 这点很重要,这是理论家从境界上比实干家高的地方。 因为他们已经超越了个人利益,聚焦在智慧本身。所以,理论家不论从思考的深度和视野的广度,都是实干家难以相比的。

孙子似乎就像那个哲学家,打仗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 所以,他在“一仗成名”之后,退隐江湖。 在后来,当《孙子兵法》的内容吸引人们的时候,还知道孙子用它打了一场极为漂亮的胜仗。 所以,这种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更容易被普通人认为是好的东西。 当然,对于真正思考战略的行家来说,《孙子兵法》的精髓在于他的思维和文化方式。 《孙子兵法》充分展示了孙子的军事素养、战略眼光、以及战略思路。 它的架构思路,也相当的完善,而且内容独具一格。

当然,从历史资料记载来看,孙子最初作为一个年轻人,可能更希望通过打仗证明自己,而不是通过军事理论证明自己。 当时的情况可能是,他加紧写《孙子兵法》,就像他说的“兵贵胜,不贵久”。 他要抓住黄金的机会,向吴王兜售自己的思想。 所以,“兵法十三篇”前面的内容,尤其是“始计篇”的内容极其精炼、精彩。 而写到了后来,就出现了不少逻辑与内容的仓促之处。 另外,《孙子兵法》的内容本来可以充分展开。 那么,可能会有更精彩、更深刻的思想迸发出来,推动他的思想进一步升华。 但可惜的是,他并没有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丰富内容,留下了很多的遗憾。

思想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 就像销售,就是通过打动人心而实现的,孙子体现出顶尖销售人才的素养。 《孙子兵法 始计篇》开篇综意,在第一段就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所以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 这里面有很深刻的意义。 每个顶尖销售人才,在销售的时候,必然首先要把自己的产品提到无以复加的重要地位。 比如说,销售房子的人会说,人们不买房子就会没地方住,就没法结婚。 卖钻戒的人会说,没有钻戒的婚姻就不像是婚姻。 而孙子作为军事战略家,首先把战争提高到治国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指出了自己和自己的思想的重要性。 当然,他说的是事实,所以很容易让人接受。 如果人们接受了他的第一步,那么下一步给人“洗脑”就简单得多了。

在第二段,孙子提出“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的核心战略原则,指导战争获胜。 这个部分是《孙子兵法》的精髓。 其实,单凭这段的一百字左右的内容,也就足够让《孙子兵法》流传于世了。 就像孙子所说,这个核心战略原则就是尺度,可以衡量治国、战争、企业竞争,个人发展是否能够成功。 而且,孙子以断然的态度说:“如果听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能够胜利,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听我的计谋,用兵打仗就一定失败,我就离开。”

孙子这样的豪气,来自于对理论,也就是智慧的信心。 孙子用《孙子兵法》表明,要想让国家存在,就必须打胜仗。 而要想打胜仗,就必须要听孙子的话。 通过《孙子兵法》,孙子明确地告诉吴王阖闾,他是阖闾称霸成功的唯一选择。孙子反映出思想家的气概。 而在全球化竞争中,所有能够成功的顶尖销售人员,必须拥有这种充满思想的气概。 当然,在这种气概的背后,必然有货真价实的东西做支撑,否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在实际的操作中,聪明的人“与人为友”,智慧的人“与人为敌”。 智慧的人通过“不打不相识”和占据主动的方式,达到目的。 孙子就是这样充满智慧的人。

《孙子兵法》可以说是充满战争智慧的教材。 人们读《孙子兵法》,可能觉得它对经商、做企业有很大用处。 但实际上,《孙子兵法》在人与人交往上也同样有效。 而且,孙子将自己的战争思想用到了与最重要的人的交往上。 最关键的“一仗”,实际上是在宫廷之上“打败”吴王阖闾。 这个事件充分反映了《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而且成为了一个传奇。 经过这个事件,吴王知道孙子肯定能够打败楚国。 所以,后来“西破强楚”的过程也就变得简单了。 而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史学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部分,在《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中,以主要的笔墨描述孙子在宫廷之中与吴王阖闾的“交锋”传奇。

什么是“与人为敌”? 一个故事说,一个土财主想让自己的孩子写出一笔好字。 他请了好几个挺好的先生,教这个孩子写作,但是每个先生都觉得没法教这个学生。 过了一年多,这个孩子还是写字乱七八糟。 这时候,有个先生就说,他可以教好这个学生。 条件是,这个土财主和孩子一起上第一课,而且都必须得听他的话。 土财主为了自己孩子能够变成文化人,就答应了。

上第一课,先生带来了笔墨纸砚。 告诉富人,他们不能自备学习工具,而必须从先生这里买。 然后,先生一张大纸卖一两银子,一只毛笔卖二两银子,墨卖二两银子。 这让富人极为心疼,先生的东西卖的太贵了。 但是已经预付了先生学费,如果不买的话,学费也将“打了水漂”。 富人只好忍着心口的疼痛,又花了十两银子从先生手里买了笔墨纸砚。 然后,土财主就要求孩子必须得认真写字,否则就是严厉惩罚。 结果,从当天开始,孩子写字的水平突飞猛进。

孙子与阖闾的“遭遇战”,跟这个先生的思路类似。 孙子只是保证阖闾,他必然能够让阖闾获胜。 但是,他并没有告诉阖闾,他们之间的开头竟然让阖闾如此郁闷。 在孙子和阖闾初次“交锋”的时候,孙子有备而来,打了阖闾一个措手不及,让阖闾损失惨重。 吴王阖闾可以说吃足了苦头,从气势上被孙子压倒,从利益上被孙子伤害。 但是,但也是这仗,吃了大亏的阖闾真正认识到孙子的价值。 而比起战争的成败来说,阖闾知道他吃的亏孰轻孰重。

当时,伍子胥在阖闾面前极力称赞孙子是个军事天才。 然后,阖闾召见孙子,孙子把兵法十三篇交给阖闾。 阖闾看完之后,肯定觉得孙子的“兵法十三篇”充满了智慧。 所以,他希望孙子能够演练演练。 估计当时阖闾觉得后宫的宫女缺乏纪律,不够严肃,不好管理,需要加强军事化训练。 所以,孙子利用对宫女军训的机会,在阖闾面前“推广”了自己一下。

事情的关键是轻重缓急,做事的关键是抓住重点。 孙子虽然没有“经验”,而长期的培养的军事素质和他对吴国的观察与分析,让他洞察到吴王阖闾最大的烦恼。 吴王阖闾在国力增强后,开始发愁。 阖闾野心很大,也想称霸。 但是,吴国西边有强大的楚国,对吴国产生巨大的威胁。 一方面,阖闾就是曾经的公子光,在吴国和楚国之战中曾经打败过楚军。 同时,阖闾知道自己当时的胜利只是局部胜利。 而吴王阖闾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全打垮楚国而称霸。 但是,吴国小,楚国大。对于阖闾来说,打败楚国的任务过于艰巨。 所以,他需要军事天才,帮他完成他的计划。

而阖闾让孙子练兵,因为他对孙子的思想非常折服,但是对孙子实际打仗的能力将信将疑。 因为,他读完《孙子兵法》之后,感觉孙子的口气太大了。 所以,阖闾很有顾虑。 如果阖闾听孙子的话,就等于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交到孙子的手中。 但是,孙子并没有真正打过仗,万一孙子是一个只说不做的人,那就误了自己的性命。 阖闾希望孙子用宫女练兵,看看孙子到底怎么样。

虽然孙子曾经反对,说用宫女练兵不严肃,真的要是演练起来,吴王可能要后悔。 但是,阖闾觉得这样做无伤大雅。 做个军事训练,戏耍一下宫女,顺便也看看孙子怎么练兵。 所以,吴王说,没什么可后悔的。 于是,双方约定时间,看孙子练兵。 事后证明,孙子给吴王打“预防针”是十分必要的,因为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吴王最初的想像。 然后,这个“预防针”让吴王阖闾有苦说不出。

高手过招,一招制敌。 虽然阖闾本人打起仗来非常强悍,但是在孙子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因为,孙子的“推广”可能早已处心积虑,专门打击阖闾的薄弱之处。 根据《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王阖闾选了宫里180名美女。 孙子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阖闾的两个爱姬分别担任各队队长。

在训练中,孙子三令五申之后,击鼓让宫女向右,但是妇人们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错。 于是孙子又三令五申。 然后,孙子击鼓让宫女向左,妇人们还大笑。 孙子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是将领的错。 既然这些都明白了,但是不按照法令而行,就是吏士的罪过了。 就要砍了左右队长的头。 吴王在台上观赏,看到要砍了爱姬的头,大吃一惊。 马上派人下达命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你能够用兵打仗了。 我没有这两个姬子,吃饭都不香,希望不要斩了”。

孙子说,“我已经接受命令为将军,将军在军队中,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于是就斩了两个队长示众。 用其次的两个人为队长,于是再击鼓发令。 妇人们不论左右前后,跪倒站起都按照规矩,没人敢再出声。 于是孙子让人向吴王报告说,“军队已经整齐了,大王可以试着下来看看了,只要大王想要用她们,赴汤蹈火也可以。” 吴王说:“将军停了演练,回宾馆休息吧,我不愿意下去看了。” 孙子说,“大王也就是喜欢说说,不能用到实处。”

司马迁把这一段作为孙子的主要事迹,他肯定觉得孙子这个行动确实是太出人意料了,比孙子打仗更具有传奇色彩。 因为,有无数人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打仗,但是还没有一个人在宫廷里“真刀真枪”地动武。 其实,从个人出身与家庭教育分析,孙子出人意料的行动,其实完全是在情理之中。 孙子虽然年轻,但是已经被培养了(N—1)年做军官了。而且,估计他早就模拟过无数次做将军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成自然了。 所以,不论是“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还是“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都是他认为的做将军的正常行为。

而且,孙子可能早就算出,他与吴王阖闾的“遭遇战”的结果。 《孙子兵法 始计篇》说:“还没有打仗的时候,先在家谋划好胜利的,胜算就大;还没有打仗的时候,没有先在家谋划好胜利的,胜算就小。 多谋划的将战胜少谋划的,更何况没有谋划的呢!我从这儿看来,胜负已经很明显了”。 其实,孙子可能已经做好了大量的“沙盘推演”,而吴王阖闾却根本没有谋划。 所以,“第一仗”吴王阖闾惨败,赔了夫人丢了面子。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通过这一仗,吴王阖闾处于极其艰难的选择之中。 孙子通过练兵,不仅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更让吴王阖闾吃了大亏。 在这个时候,如果吴王阖闾小心眼,让孙子走掉了,那么他白白失去了两个宠姬,而且生一肚子闷气,最后只有损失,什么都没有得到。 依照吴王阖闾的性格,这样的毫无收益的损失是不能接受的。 而如果他重用孙子,就等于用两个宠姬的代价,验证了孙子的价值,也算是得大于失。 所以,盘算半天,吴王阖闾考虑还是要重用孙子。

另一方面,孙子出于理论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危机之中,他的态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其实,孙子也很清楚,得罪吴王并不是好事,很有可能搞砸跟吴王的关系。 但是,孙子有更大的原则,就是“战争关系国家的生死存亡”。 而且,当时孙子与吴王阖闾是对立的利益双方。如果照顾了吴王的面子,不斩掉两个宠姬,他的战略才能就不能施展。 吴王也就看不到他如何将一个嘻嘻哈哈、毫无组织纪律性的宫女们在一个小时之内,变成一个遵章守纪的队伍。 而看不到他的训练宫女的效果,吴王阖闾也不会对他产生足够的信任,放心把军队交给他。 所以,孙子跟吴王的关系是次要的,证明自己治军的能力是主要的。 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斩了两个宠姬就变成正常之举。 而且,如果吴王把战争当儿戏、认为宠姬更重要的话,那孙子的理想也就不可能实现,跟吴王的时间和精力就浪费了。所以,孙子必须以强有力的方式,让吴王付出代价,表达了自己的主张。

孙子两次激怒吴王,让吴王心里非常不痛快。 其实更重要的是,孙子言行让吴王阖闾下不来台。 不过,回去以后,伍子胥向吴王进谏说,用兵不能当儿戏,吴国的主要目标是讨伐强楚而争霸,求贤若渴,而孙武又是不可多得的将才,要想跋涉千里作战,非孙武不行。 然后,伍子胥又替吴王阖闾找到孙子,然后孙子跟吴王道歉,然后再做解释。 吴王有台阶可下,面子也就挽回了,什么事情都好办了。所以,他挽留孙子,请孙子做将军。

孙子与吴王的宫廷“交锋”,是理论家的经典案例。 而孙子是理论家的一员,反映出理论虽然来源于实践,但是远远高于实践。 西方哲学的起点苏格拉底的理论核心就是自己“无知”。 他天天用自己的“无知”去找那些自以为有知识的人辩论,最后让所有“有知”的人哑口无言,非常恼怒。 有一次,一个“有知”的人一直被苏格拉底纠缠,后来恼羞成怒,踢了苏格拉底。 有人问苏格拉底:他为什么不踢回去? 苏格拉底说:“你被驴子踢了一脚,还会去踢驴子一脚吗?” 财富永远是流动的,2000年前拥有财富的人早已经烟消云散,而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故事仍然在被无数人学习和思考。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forzcy 回复日期:2009-12-08 11:15:58

楼主的文章
看了几遍
很有味道
想问楼主一下
我现在刚刚开始做销售和外贸生意
不是本专业 也没有经验
想麻烦楼主推荐几本相关的书
谢谢!
-----------------------------------------------------------
21世纪的销售,是从营销的角度思考的销售。 所以,菲利普 科特勒的《营销管理》是必备的书,要反复读,反复看,反复思考。 和营销一起看的,是《消费者行为学》,也是经典,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你会有很多感悟。

同时,你看一些销售人员看的书,比如说《绝对成交》等; 还有戴尔 卡耐基的系列书,比如说《The Leadership In You》。 要记住,他们的这些内容都属于技巧,属于“皮毛”。 要体会他们背后的思想,不要太陷于他们说的具体内容。

另外,多看商业上的成功人物传记,每个成功人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推销方法,他们推销的方法经常让人觉得妙趣横生,读着就能得到快乐。

主要看美国人写的书。 中国人写的内容,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感觉很好的。(就事论事,真诚帮助别人,不让别人走弯路,不要拍我)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sehyj 回复日期:2009-12-08 14:26:00
无法认同兰州对城市的基本认识,尤其城市类型
城市是什么,城市就是一群人由于各种目的聚集在一起而已,分不清商业工业科技的。往往都有一些。这点中西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古代现在都有大中小城市,现在的城市也是。欧美也是
按照兰州的理论。亚非拉就不会有大城市存在了。因为维护成本太高无法承受,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几个城市却是在亚非拉的。如果墨西哥,孟买等。(中国的不说了),
-------------------------------------------------------------
恩,稍微解释一下,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价值核心产业做支撑的大城市,往往就会变成贫民/窟,不能成为现代化的宜居城市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zake_zhou 回复日期:2009-12-08 16:40:35
楼主,说句直白话,看你的口气似乎是宅在家里职业炒股的,且不像金融专业出身。前边说的那些宏观大方向,已经被无数人嚼烂无味了。
-------------------------------------------------------------
宅在家里,不炒股。 也不是“事业成功人士”。

我写这个题目的原因,是因为到现在为止我看的文章和书,或者是人们不进行全面的系统思考,或者是对内在机理不研究,所以都是浮于表面,然后进行预测“赌大小”,读多了就乏味了。

如果你不学金融就算了,如果你要是学金融,可以考虑参考一下我的思维架构,并对不同问题所存在的矛盾冲突进行分析,研究现象背后的驱动力,会有好处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strangersh 回复日期:2009-12-08 12:54:53
我看好多人都在问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灵感一来,想起了老虎棒子鸡,也许越是复杂的问题就越得通过最原始的手段解决吧,事物的发展部就这么循环么。
------------------------------------------------------------
同意,关键是有智慧地解决,这是我写这个帖子的目的。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zake_zhou 回复日期:2009-12-08 16:46:45
期待楼主的十一章
------------------------------------------------------------
呵呵,其实十一章只不过是总结,重在每个部分的分析。 我也在考虑,既然写的比较全面了,就顺便就这些问题顺便捋一捋我对一些行业的认识,算是简单的行业分析吧。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不明真相的草民 回复日期:2009-12-08 17:11:55

-----------------------------------------------------------
顺着这个话题,我顺便说说我对教育的一点粗浅看法。

个人认为,现在的高中老师应该去教小学,大学老师应该去教初高中。 真正有理论,又有实践的人,才应该去教大学。 (迈克尔 波特这种在哈佛枯坐十年的大师除外)

我说二流大学没前途,可没有说做老师没前途。 如果既有理论、又有方法、还有实践,尤其是从成功和失败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方法,再联系一下理论,那是对学生非常有用的,肯定受欢迎。 当老师也非常有成就感。

另外,如果能够抛开浮华,耐得住寂寞,真正想着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我觉得当老师是最有前途的工作。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各位网友,我三番五次了,把主要内容放下,东拉西扯,就是请各位理性跟贴!!! 我主要是讨论经济理论,然后理论解释现象而已。 希望大家都要克制,共同让这个帖子持续下去,做点实实在在的功课。

另外,我不知道各位网友对“社会经济心理学”,或者“社会竞争心理学”感兴趣不,如果哪天大家不够理性,帖子OVER了,我们就探讨探讨经济心理和竞争心理的问题,也很有意思。

请理性跟贴!!!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7:45:55
楼主又如何看待
新加坡,香港,邦加罗尔等城市
--------------------------------------------------------------
邦加罗尔不太了解。 谢国忠先生曾经因为说了新加坡的话,结果从大摩辞职,我基本上同意他的观点。 香港,呵呵,一个非常特别的城市,将会非常戏剧化。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听诗醉雪 回复日期:2009-12-08 17:55:57
楼主 对其实中国城市之间产业趋同化带来竞争,人为形成分割的市场,资产效率不高等是否做过研究?
-----------------------------------------------------------
我好像一直都是在说这个问题的,从出口加工、到基础设施、到城市居民收入,还有后面的内容也要涉及,当然不能说的太明白。 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咱们可以一起交流。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作者:不明真相的草民 回复日期:2009-12-08 18:19:18
还是职业的问题
----------------------------------------------------------
能稍微说一下您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觉得做老师的优势吗? 因为既然有人请您,肯定觉得你在某一方面比较强,与各位网友共同分享一下,然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今天出去玩了玩,回来又跟网友沟通,没有时间写东西了。 想想把本来去年准备写了将近一部分的有关“应对经济风暴”的书的部分内容贴出来,凑凑数吧。

当时,我研究了华尔街,感觉到华尔街太坏了,让世界人民都损失惨重,大家都应该严厉地批判他们。 再说一次,求各位网友理性跟贴!!!

第二章 华尔街盗贼与劣质经济增长

2008年9月15日,具有158年历史、声誉卓著的雷曼兄弟公司突然宣布寻求破产保护。 从此,次级贷款以超乎人们预料的方式升级,华尔街开始了“大地震”,并开始引发全球金融和经济的“海啸”。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事件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华尔街的崩溃。在一夜之间,华尔街从无可匹敌的强大,衰弱到难以靠依靠自己的力量生存。 它必须寻求破产保护、寻求被兼并的保护、或者寻求政府保护,否则无法生存下去。 它不仅仅需要美国政府,而是需要世界各大国的政府共同拯救它。

即使再巨大的财富,盗贼可以让它化为乌有。 人们获得财富、积累财富非常艰难,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历经困难挫折。 但是,人们赔钱很容易。 如果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端是失败的全部。 站在世界经济塔尖100年的华尔街,突然重重跌落,并引发了全球金融和经济“海啸”,让所有人都难以估量其损失。而这些事件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开端,就是让盗贼掌控华尔街。 盗贼掌控的华尔街不仅让美国损失惨重,而且把整个世界经济都拖入“泥潭”。 而因为华尔街的盗贼,中国人民也损失惨重。

让盗贼掌控的社会,是无法持续的社会。 盗贼只管制造表面的“繁荣”,尽可能把“泡沫”吹大,并从“泡沫”中盗取财富,而不管“繁荣”过后的崩溃。 华尔街从20世纪早期开始,逐渐变成世界金融中心。 尤其到了二战以后,华尔街似乎是决定世界经济发展的“指挥棒”,引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可以说,华尔街的强大有目共睹,它似乎是不可撼动的顶峰。 但是,从1990年代末期开始,华尔街成为“泡沫”的吹鼓手。 而到2002年以后,“盗贼文化”开始全面腐蚀华尔街。 到2006年,它带着整个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第一节 泡沫鼓吹者

2001年,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沃伦 巴菲特在公司的年报中曾经抨击华尔街,提出了“没有鸟的林子”的理论。 他说,“公元前600年,伊索提出来他对投资久经考验的洞察,就是一鸟在手值二鸟在林……没有什么能够像大剂量的易得之财(effortless money)更能够使理智麻痹……财富转移经常大规模发生。 通过无耻地贩卖没有鸟的林子(shamelessly merchandising birdless bushes),推广者在最近几年将巨额的美元从公众的口袋中搬到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伙伴和朋友)的钱包中。 事实是,一个泡沫市场允许创建泡沫公司,而这些公司更多地在考虑从投资者那儿赚钱,而不是为投资者赚钱。 归根到底,这些公司的‘商业模式’是老式的连锁信(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击鼓传花”-作者),而很多渴望赚取手续费的投资银行家们扮演了热情的邮差。 但是,每一个泡沫都有一个针在等着它。 当两者最终相遇,新一波投资者学了一些非常老的教训: 首先,很多华尔街的人-一个质量控制并不被重视的群体-将卖给投资者任何他们会买的东西;第二,当投机看起来最容易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 。

巴菲特的话概括了华尔街的盗贼掌控的局面形成的过程。 美国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因为政府放松金融管制,华尔街开始了“垃圾债券”等一些金融衍生证券热。 但是,当时由于几家大金融机构做衍生证券亏损而破产,还有“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入狱,所以这个热度并没有明显超出华尔街。 但是,拥有最多金融精英、对金钱最为敏感、拥有巨大“胃口”的华尔街不会甘于寂寞。 他们的工作就是找寻新的热点,并从中“掘金”。 而他们“掘金”的方式主要是“价值发现”和“金融创新”。 这个时候,互联网开始进入华尔街“掘金”的视野。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贪婪者。 到九十年代后半期,互联网开始走红。具有敏锐嗅觉的华尔街行动了起来,鼓吹互联网的美好未来,引导投资者投资互联网。 “新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眼球经济”等前卫的词汇创造出来,吸引人们的“眼球”。 从1997年到2000年间,美国媒体也在天天“吹”大互联网泡沫。 新闻报导总在说,一些普通员工因为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上市而一夜致富的消息。 而这些公司大多和互联网有关,也就是互联网公司。这些公司员工都有股权,而公司一旦上市,股票价格往往飙升。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成功故事”刺激了其他人赚钱的欲望。

在狂热前面,理性总是很苍白。 联储 格林斯潘在1996年就指出,美国股市存在“非理性的投资热情”。 从1998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投资专业机构都警告说,互联网公司的泡沫快要破裂。 但是,华尔街有一批像“网络女王”这样投资分析员,他们因为鼓吹互联网而走红。 他们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不顾当时“泡沫”已经很严重,而只顾鼓吹美好前景。 于是,在公众面前出现两种人:一是像“网络女王”那样热情似火的人,他们用前人获得财富的经验做“榜样”,鼓励人们“勇往直前”;而另外一个人像格林斯潘那样,感觉冰冷、缓慢、迟钝,只谈理论,不讲现状,给自己“泼冷水”。 而且,格林斯潘和一些投资分析员喊“狼来了”已经好几年,但是股市还在持续上涨,让很多人错过了机会。

现实说明,那些热情似火的人往往能够赢得大多数“观众”。 因为他们点燃了人们的希望。 或者说,他们满足了人们喜欢被“忽悠”的“需求”。 即使格林斯潘这位拥有巨大权力、德高望众的老专家,人们都不愿意听他“泼冷水”。 同样德高望众、拥有长期成功经验的老专家、“股神”巴菲特也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人们已经认为他的投资理念、他所投资的行业已经落后于时代。 所以,人们纷纷抛售巴菲特公司的股票,其股票价格陷入低迷。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和其他一些机构以理性“唱衰”股市、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基本上置之不理。 而无数人在听着网络投资分析员的热情“布道”,跟随他们的投资建议,加快了投资互联网的步伐。

“现实”也让格林斯潘和巴菲特们显得“苍白无力”。 当时,财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 随着股票市场一路走高,众多的美国投资者获得了巨大的“财富”,数万亿美元的回报使得消费者和公司企业都大把大把地花钱。 投资者和广大股民像服用了兴奋剂,越炒越上瘾。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普通公司只要加上.com后缀,再建立个网站,立即就会受到追捧,变得身价百倍。 大部分的传统公司都恐慌起来,害怕自己因为落后于网络时代而被淘汰。 在1999年底的世界富翁排行榜上,因互联网科技而发家的富翁几乎占据了大半的位子。当时,在美国硅谷,每天有64个亿万富翁产生,同时有无数个百万、千万级的富翁出现。

当然,巴菲特说到“没有鸟的林子”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在美国政府巨额投资“信息高速公路”之后,大家都看到了互联网的美好前景。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路径,美好的前景就只能是个“白日梦”。 人类已经有过太多的美好愿望,而绝大多数愿望导致的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灾难。 互联网企业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绝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还没有找到切实可行的商业模式,大家都没有能力去市场上赚钱。 所以,大多少互联网公司都在“圈钱”、“烧钱”。 或者说,通过让投资者“水中望月”,给投资者“画饼充饥”,这些公司获得资金,维持运转。

“圈钱-烧钱”是最容易的“商业模式”。 如果一个公司只需要“烧钱”,而不需要去市场上竞争,不需要通过竞争赚钱,那么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人们不会赚钱,还不会花钱吗?因为没有办法去市场上赚钱,那么就只能从投资者那儿“圈钱”。 而“圈钱”的前提是“烧钱”。于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商业模式”就形成了:烧钱-圈钱-烧钱。于是,“烧钱”的竞赛就产生了,谁“烧钱”越多,似乎前景就越好,“圈钱”的可能性就越大。 风险投资提供资金,支持互联网公司“烧钱”到公司上市“圈钱”的那天。 上市后,风险投资以高价卖掉手中的股票,获得十倍百倍的回报。 而新进入的股东则继续支持公司“烧钱”。

当然,股东的耐心是有限的,不能够总是看着互联网公司只有“烧钱”,没有赚钱。 随着股东的耐心越来越到极限,需要看到公司的收入。 这时候,不同互联网公司就开始串谋,相互购买对方的服务,产生帐面的收入成长,以应对投资者。 这种行为就像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有喜欢夸耀勇气的人,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西。 有一天,两个人突然在路上碰到了,就说,“一起喝酒怎么样?” 他们就一起喝酒。 喝了几斗以后,说,“找点肉吃怎么样?”一个人说,“你,是肉;我,也是肉。还要到哪里找肉呢?也就找些调料拌肉就行了”。 于是,拿出刀来,相互吃对方的肉,一直吃到死了才停止。 而互联网公司相互买服务,就像这两个夸耀勇气的人一样。 不同之处在于,这些互联网公司都不是拿自己的钱,而是通过交换各自投资者的“肉”来“相互而食”。

“圈钱-烧钱”的模式中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就是现金分红。 美国市场对于传统公司分红派息的要求很高,很多企业即使是亏损,也要进行现金分红派息。 2007年,通用汽车巨额亏损,也没有说停止分红。 2008年通用再度巨额亏损,已经到了倒闭的边缘,才宣布暂停分红。 但是,互联网公司是“新经济”。 它们的“新”就在于,只从投资者口袋中掏钱供自己来“烧”,而不需要像传统公司那样,从市场赚了钱,然后拿出现金来给股东分红派息。 既然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拿钱,而不必给投资者回报。 那么,很多互联网公司就有了操作的空间。

只要绕过了现金分红,这些公司就多了好几年的生存时间。 如果只需要从投资者那儿“圈钱”,而不需要给投资者进行现金分红,那么在财务帐目上就可以“大做手脚”。 普遍的就是,把大量的费用当作投资。 还有一些公司通过做帐,做出漂亮的“成长曲线”。 而上市之后,就可能会出现“第一年赚、第二年平、第三年亏,第四年破产”的情形。 但是,因为有了三年的“腾挪”时间,所以这些公司就尽可能在把帐面数字做大、做漂亮。 这样,通过描绘更大的“馅饼”,继续给股东希望,并再三从股东那儿融资。

但是,当人们狂热的时候,谁会注意这些“小问题”? 在互联网公司的“靓丽表现”推动下,1999年,代表高科技股票行情的纳斯达克指数上升了84%,至2000年3月10日前又上升了24%。当时,纳斯达克只是刚刚到达5000点,但是不少人已经开始鼓吹,要赶超当时已经过了10000点的道琼斯指数。投资者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对股市预期极度乐观,人们已经感觉不到泡沫了。很多热门的高科技股还没有利润,甚至连收入都没有的时候,股民们就趋之若鹜。 美国的股票市场处在一种极端“兴奋”状态。虽然美联储自1999年6月以来已5次提息,意在冷却过热的经济。但是,新进入的投资者们看到前人已经赚到手的巨额财富,被利益的诱惑冲昏了头脑,失去了对其它方面的考虑,还在往股市里投资。

热情最终要让位于理性。 “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 2000年4月的第二周,美国三大股指遭重创。当周,纳斯达克总计下跌25.3%,是有史以来美国重要股指在一周内下跌的最高纪录,超过1929年发生“黑色星期一”的那一周,也超过1987年发生股市大崩盘的那一周。标准普尔500和道•琼斯指数也分别暴跌10.5%和7.2%。纽约股市的投资者在一周中损失逾2.1万亿美元。 仅仅在这一周内,一些科技股的跌幅就高达70—80%,有的甚至跌幅超过90%。 之后,纳斯达克持续下跌,曾经跌到1200之下,整体跌幅接近80%。

当困难时期来临的时候,盗贼就开始现形了。 当“击鼓传花”不能持续,互联网公司就必须依靠从市场赚进来的“真金白银”生存。 这个时候,能够发展的强者,与“忽悠”投资者的“盗贼”之间的区别就一清二楚了。 很多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实际的赚钱能力,所以大量互联网公司从2000年开始,纷纷关门,“烟消云散”,结果是很多人“血本无归”。 而“倒闭潮”在2001年达到高峰。 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表的报告指出,2001年美国上市公司破产数目打破了历史纪录,总共有257家上市公司宣布破产,破产公司数目比2000年提高了 46%。到2001年底,美国个人破产申请激增52%,达到1464961宗。

当强者被腐化为盗贼的时候,投资者成为受害者。 2001年12月2日,曾经“辉煌一时”, 股票市值曾高达800亿美元的安然公司突然宣布破产。 这时候,安然“金玉其外”的盖子被揭开,做假帐、关联交易、虚报利润,并牵扯到著名的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 安达信作为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本来应当是投资者的“看门狗(Watch Dog)”。 它应当通过严格的会计审计,监督上市公司的帐目,揭露营私舞弊的行为。 但是,在接受了安然公司的好处之后,它与安然公司“同流合污”,一起欺骗投资者,让投资者失去了应有的依靠。 2002年6月26日,市值曾冲破1960亿美元的美国世界通信公司因虚报利润38亿美元而被指控起诉,后来破产。 再加上倒闭的环球电讯,它们成为“互联网泡沫”中,通过造假等方式,欺骗投资者的典型企业,使无数投资者受害。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或者说,在一个不道德的环境中,弱者总是“最受伤”。 安然等企业中的盗贼通过诈骗可以“辉煌一时”,而结果是导致这些企业无法持续经营。 虽然其中的一些盗贼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但毕竟造成了巨额损失。 因为大多数投资者只看到这些盗贼掌控的公司的“辉煌”外表,并买入这些公司的股票。 但是,当这些公司崩溃的时候,大部分投资者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积攒多年的“血汗钱”贬到一文不值。 不仅这些投资者损失惨重,就连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在雷曼兄弟倒闭的时候,都措手不及,眼看着自己的数亿美元就“付之东流”了。

有时候,最“温暖”的现实可能都要比最“冷酷”的言辞要“冰冷”一百倍。 当格林斯潘、巴菲特给人们“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可以不接受。 但是现实“泼冷水”的时候,人们只能以“赔钱”的方式接受,而且是很痛苦地接受。 广大股民不仅仅在倒闭的上市公司赔钱,就是在科技“蓝筹股”上也赔了大钱。 加拿大的“北电网络”曾经是网络设备最大的供应商之一,供应给互联网公司网络设备。 在互联网火爆的时期,北电大量赊帐给互联网公司,卖它的设备。 互联网公司自然是大规模赊帐“购买”。 随着北电销售的“爆炸式”增长,它的股价曾经达到过100多加元,总市值占到多伦多股票交易所的的三分之一左右。 但是,互联网泡沫破裂,大量互联网公司倒闭,北电的大量应收帐款成为坏帐。 北电网络的股价一路下行,最低不到1加元。 而无数加拿大人购买了它的股票,有很多还是在100加元之上购买的,守到1加元的时候,亏了99%,几乎等于“血本无归”。

第二节 华尔街盗贼

对于人们来说,赔钱往往是敲响了警钟。 赔钱实际是警告人们,现有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已经不能持续。 所以,人们必须改变,以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不改变的话,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人们会由赔钱变成赔大钱,再演变成“血本无归”。 很多人在赔钱的时候,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能够扛过去。 但是,历史一次次地证明,“没有最差,只有更差”,结果往往导致自己陷入难以应对的困难与危机中。

赔钱就像“烂苹果”。 当一个苹果烂了之后,必须迅速捡出来,否则可能会迅速影响到一整筐的苹果,导致整筐苹果很快都坏掉。 当盗贼掌控华尔街的时候,华尔街在最初通过“互联网泡沫”毁掉了很多投资者的财富。 但是,这些盗贼并没有真正被清算,所以盗贼不会改变他们的行为。而且,华尔街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行为模式,并没有从大量投资者赔钱的事情中吸取教训。 反而“变本加厉”,开始将手伸向银行系统。 引发了规模更加巨大的危机。从2007年开始,美国“次级贷款”、“次级债”、“次贷危机”这些陌生的金融词语突然闻名世界,闯入人们的生活中。 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整个世界经济都在因为这个复杂难懂的概念而“急转直下”。

“次级贷款”、“次级债”的操作过程比较复杂。 即使金融业人士,理解起来都需要一定时间,就不要说普通人了。
楼主:生于0715  时间:2021-03-27 13:30:45
但是,所有的复杂事物背后,都有一个简单的本质。 次贷、次级债指的是,借钱给信贷情况欠佳的人,让他们买房、消费。 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曾连续十余次减息,联邦基金利率大幅下降到1%。 因为利息的猛烈下降,导致美国债券价格大涨,并带动与债市紧密关联的房地产,引发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在此情况下,美国的银行和其他贷款机构推出Subprime Mortgage(即次级按揭、或次级贷款),以高于市场的贷款利率,向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提供物业按揭贷款,而首期款则往往由发展商代为垫付,也就是“零首付”。 这种贷款产品的问世,一方面使以往无力置业的人士,就可以随时取得贷款、购置物业甚至拥有豪宅;另一方面促使物业需求更加旺盛,房价进一步上涨,金融机构的业绩也更加亮丽。

谁是“信贷情况欠佳的申请人”? 说白了,就是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给他们“零首付”的贷款,让他们去买房、去消费。 中国有句话叫“救急不救穷”。 这句话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 穷人的还款能力差,当我们借钱给穷人的时候,别说他不想还,就是想还的话,他有能力还吗? 所以,一旦借钱给穷人,就要做好“有去无回”的心理准备。 但是,在“次级贷款”中,华尔街假装这些无力还钱的穷人有能力还钱,然后把钱借给这些穷人。 当走到这一步,华尔街已经从最初“互联网泡沫”的“吹鼓手”,已经沦落为不折不扣的骗子、盗贼。

股市与银行的差异在哪里? 如果说,股市是社会的皮肉,那么银行就是筋骨和血脉。 人们在股市投资赔了钱,经常就像是瘦身,虽然心理上经常难以接受,但是还能正常地活下去。 整个社会经济可能会一段时间下滑,但是还能正常运转。 但是,如果银行系统受损,那么整个社会就会“伤筋动骨”、“大伤元气”,甚至可能因为“失血过多”,引发整个社会经济的瘫痪。 “互联网泡沫”是股市层面的问题,而“次贷危机”则已经侵入到银行系统。 而当年华尔街在榨干股市投资,将手伸向银行系统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问题华尔街从“吹鼓手”向“盗贼”的转变。

如果说,“互联网泡沫”是少数有钱人的游戏,“烧”的是人们的“余财”; 而“次贷泡沫”则把很多穷人拉入了游戏,同时吞噬的是社会民众放在银行中的“保命钱”。 在“互联网”游戏中,有钱人投资,让少数有知识、有能力的人去赚钱。 最后,这些有钱人亏了,但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还仅仅是财富“减肥”、经济减速,大部分人的基本生活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但是,“次贷泡沫”把在银行系统中应该安安静静放着的钱,也调动了出来。 在大多数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这些钱“借”给了很多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穷人。 同时,美国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把这些给穷人的贷款包装成为“次级债”,卖到了全世界。

次贷引起了“房地产热”、“消费热”等美国经济的整体过热。 如果把互联网热比喻成局部发炎,那么房地产和消费热潮就像全身高烧。 互联网的局部发炎只是引起有限的疼痛; 而“房地产热”、“消费热”就像全身发高烧,会引起整个人的休克昏迷。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发布的一个统计,过去5年,发达国家的楼市总值由30万亿美元升至超过70万亿美元,升幅相当于各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0%。 这次楼市泡沫比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球股市泡沫(历时5年、升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80%)和上世纪20年代后期的美国股市泡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 更加膨胀,是有史以来最大的。

第三节 多输的结局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的开始。10月6日,美国国会就救市问题举行听证会,雷曼兄弟前CEO理查德 富尔德(Richard Fuld)出席了听证会。 美国众议院监督和政府改革委员会 亨利 维克斯曼质问富尔德,“你拿别人的钱去冒险,为你自己挣了这么多钱。制度对你有利,但其它国民呢,其它纳税人呢?他们现在要拿出7000亿美元来拯救我们的经济。” 维克斯曼还问富尔德,“你的银行已经破产,金融体系面临巨大危机,但是你却获得4亿8千万收入,我有一个很基本的问题想问你,这样公平吗?”

维克斯曼还批评福尔德在上个月公司倒闭几天前还为离职的经理们索取数百万美元奖金的做法。 他补充说,“即便在雷曼兄弟向财政部长鲍尔森请求获得联邦救助的时候,该公司仍在为其高级经理提供数百万美元的赔偿金。” 富尔德则说:“我对我作出的决定和行为承担全部责任。”但他拒绝承认在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之前那段时间他有误判或其他失误。 他同时辩称,公司高管与雇员的薪酬都有专门的定薪委员会裁定,与股东收益相挂钩,因此自己得到的天价薪水并无不妥之处。

雷曼兄弟的高层不仅骗了投资者,也骗了自己的员工。 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在崩溃前的几周里竭力掩饰自己正在飞速滑向金融悬崖。 到9月10日,雷曼还在电话会议上向投资者保证自己根本不需要新的资本,而此前一天雷曼的管理人员刚刚计算出公司需要至少30亿美元的新资本注入。 9月11日,警觉得摩根大通终止了雷曼伪装强大的努力。警觉的摩根大通再次要求雷曼提供50亿美元的额外抵押品——即容易出售的证券。 50亿美元的抵押品要求,加上雷曼的对冲基金客户大量撤资,成为压垮这家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的“最后一根稻草”。 雷曼兄弟不得不在4天后申请破产保护。而身负6130亿美元巨额债务的雷曼破产之后,其在市场上引起的“强震”超乎了一般人的预想。 当天,道琼斯指数以“9.11”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收盘。也就在同日,24000名雷曼员工因持有雷曼股票损失高达100亿美元。

据报道,自从雷曼破产后,有关前CEO富尔德的传闻不绝,有说他惊恐症发作要被抬上担架送医院,也有说他在公司邻街差点被的士辗过,据称司机还是前雷曼员工。 虽然很多传言都不足信,但CNBC在10月7日证实,富尔德9月的时候真的被人打了。 最初爆出这件事的,是《名利场》的撰稿人沃德(Vicki Ward)。沃德其后更承认,他不仅亲眼目击了事件,也上前打了富尔德。 沃德称,在雷曼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的周日,富尔德来到雷曼大楼的健身房,“当时我身边有位老兄怒上心头,走到富尔德跟前,向他狠狠挥拳。”他看到那人出手后,自己也忍不住走过去打了富尔德。沃德说:“我觉得他不知羞耻,他对不起那些基金及投资者,他从不承认自己的过错……我觉得他很傲慢可憎。”

贪婪和短视让强者沦为盗贼。 对于华尔街的投行来说,年终奖金让这些本来应当具有远见的精英们变得极度短视。 对华尔街来说,年终奖金而不是年薪,是华尔街投行精英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2006年,取得了高额利润的华尔街各投资银行为员工准备了丰厚的年终奖。高盛向来以员工待遇高而著称。一般大公司的员工可能分为“有钱的人”和“没钱的人”两种,而英国《泰晤士报》说,高盛公司员工只能分为“有钱人 ”和“有游艇的有钱人”两类。包括底薪,高盛平均每名雇员2006年拿到的支票价值约合62.6万美元,其中许多人的年终奖金数额大大高于他们的工资。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公司高层的奖金高得吓人。专家预计,高盛公司为数不多的高层管理人员每人能拿到2000万美元左右的年终奖金,还有数百名中层员工的奖金则达到200万美元。

到2007年底,次贷危机已经开始显露,并且越来越成为华尔街投行的噩梦。但是,这些投行一边急着引资或变卖资产,一边却仍在豪派花红。据彭博社数据,高盛、大摩、雷曼兄弟以及贝尔斯登四大机构,2007年用于员工薪金、福利以及花红的开支总额高达497亿美元,其中,花红占比高达60%,较历史性丰收的2006年还要高出14.2%。其中,根据该行向美国证监会递交的材料,高盛用于员工薪金和花红的支出将占到其2007年全年净收入的43.9%,该比例比2006年的43.7%更高出0.2个百分点,支出总额高达201.9亿美元,比2006年大涨23%。高盛CEO劳埃德•布兰克费恩(Lloyd Blackfein)2007年的基本年薪仅为60万美元(约450万元人民币),而花红总值却高达6790万美元(约人民币5.09亿元),一举打破由他自己2006年创下的5340万美元华尔街年终分红纪录。

盗贼的特点就是透支未来。 “盗贼式”的短视已经彻底腐蚀了华尔街。华尔街的奖金制度让管理层有巨大的动力要去把当年的业绩做大,而不管公司资产质量究竟如何。 换句话说,华尔街的分红文化让这些高管们无法不短视,无法不去冒险。 而且,由于并无实质性的惩罚措施,华尔街的"花红文化"让这些人的工作变成了一场"赢定了"的游戏——赚钱则有花红,亏了就算了。华尔街为了自己的利益,置投资者的更大的利益于不顾。 可以说,他们随意盗取股东的财富,也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崩溃。 以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倒闭为开端,华尔街上百年积累的信用和财富已经全面“垮塌”。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环境中,盗贼“损人利己”的行为,很快变成“多输”的结局。

楼主:生于0715

字数:1947367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09-12-03 08:30:00

更新时间:2021-03-27 13:30:45

评论数:1742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