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1节
我发《魏延的悲苦人生》的时候,2013年2月7日,天上扫地僧建议我点评一下姜维的故事。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自诸葛亮去世后,《三国演义》殊无趣味,所以很多读者对于姜维的故事并不很感兴趣,我本人也有这种倾向。但是,既然朋友提议,不答复是不可以的。
我本来并没有把姜维点评弄一个长篇的打算,因为我感觉关羽、姜维的内容已经太多在《魏延的悲苦人生》中进行了交代。但是,我带着问题重新浏览了一遍《三国演义》,发现对于姜维的理解实际非常需要重新解读。
我搜集了一些关于姜维的评论,其中陶澍的一首七律令人非常费解。
这个陶澍是清朝中期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1830年任两江总督,1832年与重要副手江苏巡抚林则徐治理水患成功。1839年六月去世,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1839年,林则徐已经到达广东负责禁烟,两年后,入侵的英军开始进攻浙江和江苏,1842年8月,英军攻克镇江,陈兵两江总督管理中心南京城,掀开百年残苦中国的第一页。如果,特别强调经世致用的陶澍尚在,也许可以指挥军队挽救中国于一时之不倒,虽然中国的失败有更加深刻的社会原因。
《清史稿?陶澍传》也认为陶澍去世,是那个时代整个中国的重要损失:“道光中年后,海内多事,诸臣并已徂谢,遂无以纾朝廷南顾之忧。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其信然哉!”
1839年,主政南天的林则徐给自己的老领导写了一副挽联:
大度领江淮,宠辱胥忘,美谥终凭公论定;
前型重山斗,步趋靡及,遗章惭负替人期。
虽然林则徐是千古名人,但陶澍最欣赏的却是当时一个乡下教学的穷举人左宗棠。
1837年,两江总督陶澍回乡省亲途中在醴陵与左宗棠相逢,陶澍目左宗棠为天下奇才,遂定忘年之交,这个“总督布衣之交”实为千古美事。
1838年,左宗棠进京赶考,途中在南京拜会陶澍。陶澍多次与左宗棠谈论国计民生,曾经指两江总督座位说:“他日君当坐此,名位尚在吾右”。
就左宗棠的人生而言,陶澍是一个伟大的预言家。1838年的穷举人左宗棠,24年后的1862年任闽浙总督,1866年转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在平定太平天国、捻军和回乱中功勋特著。左宗棠的辉煌顶峰是1874年主动请缨收复新疆,为大中国保住了1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就其功勋而言,整个近代中国天下一人。1881年夏,左宗棠以东阁大学士(大清二百年第一个举人大学生)、二等恪靖侯的身份调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完整证明了1838年陶澍的预言。
1838年,陶澍在预言左宗棠的同时,主动为自己六岁的儿子陶桄求婚于左宗棠之女,而且以年老体衰托孤。
我大幅度谈论陶澍,是说明陶澍这个人非常的优秀,特别能够鉴别人才,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特别重要,特别有借鉴。
题姜平襄侯祠
陶澍
北伐频年战斗劳,
纷纷被敕倒旗旄。
犹闻死后将军胆,
空拔营中壮士刀。
往事竟成蛇画足,
天心已定马同槽。
当归远志徒虚愿,
岁岁祠前剑水号。
这首诗的第一句是说姜维连年北伐非常“辛劳”,但这个“辛劳”,既可以理解为姜维为了北伐大业任劳任怨,是一个全国劳动模范,也可以理解为姜维连年征战寸土未得白白穷兵黩武“辛劳”了蜀汉民众。
这首诗的第二句既可以理解为姜维北伐经常受到来自蜀汉集团内部的掣肘而不能得到支持,也可以理解为姜维连年北伐严重伤害了蜀汉民众的利益,遭到集团内部的猛烈反对。
第三句是对姜维忠诚于蜀汉的赞扬,他那个假投降虽然成了虚话,但评价英雄不能完全以成败而论。
第四句实际和第三句是一体的,刘禅投降后,姜维指挥的蜀汉的野战军仍然人心思汉,但“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毛阿敏演唱的插曲),成都城头再一次变换了“大王旗”,到头来,奋争也是一场空空的春梦。
“当归远志徒虚愿”是说姜维为了蜀汉大业舍弃了母子亲情,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姜维竟然是忠孝两失败,令人更感哀痛。
至于“岁岁祠前剑水号”也就是对于命运的抗争和不屈,也是中华民族对于节烈英雄的心理认同。
这首诗比较麻烦的是“天心已定马同槽”。 “马同槽”当然是指司马家族最终统一了中国。我们知道,无论刘备、诸葛亮还是姜维,除了夷陵战役时期的刘备,这个集团的政治敌人就是曹魏集团,263年蜀汉被曹魏的军队灭亡。一般的常识,曹魏既然灭了蜀汉,既然干掉了意识形态的最大敌人,既然增加了人民和土地,那么就应该是更加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但曹魏竟然在灭了蜀汉仅仅两年,就被迫拱手让出了政权。
司马昭灭了蜀汉,功业卓著,被群臣推戴为晋王,也就是说蜀汉的灭亡实际加快了曹魏的灭亡。
263年,曹魏政权的皇室的实际力量不要说灭掉蜀汉,就是维持自己的生存也非常的困难。所以,蜀汉并不是真正灭于曹魏家族,而是被已经实际控制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灭亡。
既然“天心已定”那就无可奈何了。很多评论蜀汉历史的人,往往过于关注曹魏集团和蜀汉集团的比较,而忽略了蜀汉集团的敌人实际已经转变为司马家族。既然姜维是蜀汉后期主要的军事领导人,所以,姜维的第一敌人并不是曹魏的皇帝,而是司马家族,所以,要解读姜维的悲剧,就必须解释司马家族为什么能够崛起。否则,就没有了对象。
这首诗难以索解的是第五句“往事竟成蛇画足”。“画蛇添足”就是好心干坏事,就是自己给自己添堵。按照这个逻辑,姜维虽然是蜀汉的忠臣,但蜀汉的灭亡的责任实际应该由他承担,因为他画蛇添足。姜维的“画蛇”当然就是维护蜀汉政权的存在和发展,那么他的“添足”是指的什么?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姜维连年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但是,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战役规模是远远大于姜维的。如果非要因为连年北伐消耗了蜀汉的国力而把蜀汉灭亡的责任归给姜维,那么诸葛亮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234年,诸葛亮北伐失败,魏延和杨仪争权被杀,蜀汉接连灭亡三个优秀的人才,而曹魏那边是比司马昭厉害的多的司马懿,那么司马懿为什么不敢进攻蜀汉?244年,蜀汉的费祎竟然打败了曹爽指挥的十几万军队的进攻,取得兴势大捷。
也就是说,姜维在蜀汉灭亡中应该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这个责任就是“画蛇添足”,那么他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本来,点评姜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解读,但因为234年之前的姜维故事已经在《魏延的悲苦人生》中点评,所以本文就直接从诸葛亮病死五丈原以后写起,这两篇文章也就算姊妹篇吧。
一、诸葛亮去世之后《三国演义》的故事结构。
1、《三国演义》的整体故事布局。
《三国演义》叙述了184年黄巾起义到280年司马晋灭吴,共计96年的历史。从第1回桃园结义到105回杨仪自杀,全书接近104回半的篇幅演义了184年到234年50年的历史,平均一年故事约为两回。105回杨仪自杀后,一直到119回大半,15回略多的篇幅写了234年到263年的历史,大体是两年故事约为一回。仅仅从故事的详略看,前面内容比后面的丰富四倍。整个120回和119回后面一小部分,竟然写了265年到280年15年的历史,里头有一个司马晋的建立和孙吴的灭亡,故事之简约,仅仅能够用故事梗概来评价。
整个《三国演义》特意的前繁后简的结构在整个世界文学史上都是孤例。
105回杨仪自杀后,一直到119回大半,15回略多的篇幅写了234年到263年的历史。这一段故事一向并不太为读者所钟爱,原因就是简短的篇幅,简略的故事,浅薄的人物形象,读后的感觉就是感性的“烦”和故事的“不满足”。
为什么?
难道没有材料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嘉靖皇帝的末日 1楼 2013-04-22 11:39:47
没想到先来看你的是我,仅此一回,看以后内容。
-----------------------------
谢谢。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liduanyang2001 10楼 2013-04-22 22:00:37
恭喜雨老师又开新帖,前不久刚看了本曾国藩传,对于楼主说的左宗棠就其功勋而言,整个近代中国天下一人,不是十分的苟同,个人觉得应该是曾国藩,
-----------------------------
我说左宗棠“就其功勋而言,整个近代中国天下一人”的意思是指为中国收回了一个新疆,而新疆孤悬塞外,一旦丢失,陕甘宁青就变成了边疆,整个中国门户洞开。权益丢了,可以收复,国土沦丧,时间一长,民众丢了认同感,也就成了独立的政治实体。1991年,苏联解体之前,中国始终面临来自北方的土地割裂。龚自珍、林则徐、魏源、左宗棠、张治中一脉相沿到彭德怀、王震,对于稳定中国的大西北,是功勋卓著的。
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是时代的主旋律,面对南京人民的被屠杀,我们不能不承认无国何曾有家?左宗棠独立收复一个新疆,是正儿八经的民族英雄。
曾国藩非常优秀,但没有和外国人斗过,没有收复国土的记录,只有天津教案的耻辱,所以就弱了。关于天津教案,有各种解释,但无论什么样的解释,历史的真实就是中国权益的被出卖,说轻一点就是交涉不力,重了就怎样批评都可以了。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2节
当然不是,作者就是简单的对《三国志》等史书进行粗加工也可以写很有味道的作品。虽然,姜维是诸葛亮之后故事最多的人物,但作者竟然也没有把姜维的故事写全。这个写法大不同于关羽和诸葛亮,作者塑造他们的形象的时候不但充分利用了所有可能收集的材料,而且把别人的一些事迹毫不犹豫的转移给他们,而且虚构了一些历史上没有的故事。
所以,我们看《三国演义》有一个感觉,诸葛亮之后,作者就是写的非常没有劲头,他就简单按照一个线索排演排演材料,他很不耐烦的暗示读者:你们凑合凑合就可以了,你们看的不过瘾,其实我写的也没情绪。
但是,作者毕竟是简单按照一个线索排演排演材料,这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是什么?虽然后15回故事最多的人物是姜维(九伐和蜀汉灭亡),但姜维和蜀汉故事不是故事线索。
我在《魏延的悲苦人生》第七个部分,大体写了我对《三国演义》故事结构的理解。
整本《三国演义》故事结构是两个体系。
一个是作者的感情认同和道德评价体系,作者以后人的道德价值取向解构三国乱世,他演绎了三国时代“刘关张桃园兄弟之义”、“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鱼水之义”、“刘备和赵云君臣相得之义”、“诸葛亮和姜维事业继承的师徒之义”等三种不同类型的“义”。虽然,这六个人的事业伴随着姜维的自杀成了永远的悲剧,但作者歌颂的是他们的人性光辉。
另一个体系就是作者通过对三国时代历史梳理后放在整个中国历史框架下的思考。作者得出的历史规律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样一来,从政权的角度,《三国演义》其实就是写了四个家族的命运,第一个是刘汉王朝的崩溃和对刘汉王朝的恢复,一个是曹魏政权的建立和灭亡,一个是孙吴政权的建立和灭亡,最后是司马晋政权的建立和统一。
我们细细分析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他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是从184年黄巾起义到三国鼎立形成(220年——223年),这个阶段的中轴线是东汉政权逐渐瓦解的阶段,也就是“合久必分”的阶段。
曹魏政权固然是三国时代的主导政权,但他实际并不是三国时代的中轴线,他和蜀汉、东吴实际都仅仅是外在的旁线,并不是时代主体。整个三国时代的历史,他的第二个阶段其实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四人建立晋王朝并统一中国的过程。也就是说,东汉灭亡后的历史,从某一个角度看,就是司马家父子一步一步谋夺曹魏政权、灭亡蜀汉政权和江东政权的历史。
这样一来,《三国演义》的故事,其实就是东汉灭亡的历史和司马晋统一的历史,这个才是两个对接的中轴线。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的孙曹刘三家实际并不代表历史发展的进程,他们都是陪衬。
完成“分久必合”历史人物的司马家出场于第67回。这一回的故事衔接曹操乱棒打杀伏后,东汉王朝的皇帝不但傀儡而且耻辱。
在第一个阶段,也就是诸葛亮去世之前,刘关张、赵云、诸葛亮都是作者所推许的道德人格,而且他们努力和曹魏政权争夺国家的统一的权力。诸葛亮去世后,蜀汉政权不但采取了消极防守的国家战略,而且已经丢失统一中国的时代重任,仅仅是苟延残喘而已。
所以,在诸葛亮去世之后,《三国演义》出现了二律背反,一个是作者延续了自己的感情,对蜀汉政权和继承诸葛亮事业的姜维表示衷心的同情,一个是理解并且承认司马家族掌握了中国统一的时代重任。所以,从105回开始,作者就不厌其烦的描写曹魏、孙吴和蜀汉三个政权统治者的腐朽和无能,作者就以真实的春秋笔法描写司马懿以及他的儿孙高妙的手段和出色的能力。作者以冷峻的笔法认可了司马家已经承担了“分久必合”的历史重任。所以,作者就在第105回之后,实际把姜维的北伐当成了符合道德的副线,而主线就是司马家朝廷的建立和统一。令作者和读者不快意的是司马家族的成功不同于曹魏和蜀汉,他们家族采取的是最成功的4×400米接力赛,所以没有出现最突出的一号主人公,所以后人在读书的时候感觉是“无中心变奏曲”,但是,如果把自己的视角疏远一点,就发现这个“无中心变奏曲”实际是“分久必合协奏曲”。
在这种主题结构下,作者的笔法基本摆脱了个人的感情纠结,以非常真实的态度写历史。作者虽然写了姜维的八次北伐,但明显的有感情、没热度,同时作者也写了司马家指挥的曹魏政权平定辽东的战役和平定淮南三叛的战役。在诸葛亮之后,作者已经没有了便写故事的热情,作者以尊敬历史的冷峻描写了姜维的北伐,作者以非常真实的态度写司马家族指挥的平定辽东和淮南三叛的战争。就故事情节的繁杂看,作者描写司马家族的战争比描写姜维北伐要细腻的多。
在诸葛亮时代,曹魏政权和孙武也发生过几次规模巨大的战役,曹丕讨伐孙武的战争(张辽被伤的那一次)和曹睿时代的陆逊的两次北伐的规模都非常的大,曹魏政权几乎都是倾国相斗,但是作者一定以关中的诸葛亮为主线,对发生在曹魏和孙吴的战争描写就非常简单。
其实,曹魏政权始终更加重视东南防线,曹魏政权和孙吴政权在江淮之间设立的边防部队远远超过关中防线。
魏蜀吴三国并立时期,魏国和吴国在江淮之间集结重兵,数量远远超过其他两个边界线。这个原因不是相互间敌对的力度,而是地理环境。
蜀国管理的益州和汉中地形非常独立,周围高山环绕,是一个交通非常困难的地方。无论蜀国外出进攻魏国,还是魏国进入蜀国都非常不容易。诸葛亮北伐和姜维北伐的失败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不便。
这种交通不便严重影响了蜀国的后勤支持,蜀军对魏国的军事进攻有一个时间限制,一旦超过后勤粮食供应就要主动撤退。粮运是蜀军压倒一切的问题。
这种交通不便还影响了蜀军的兵种。蜀国地理阻隔,非常不便于骑兵的进出。加上益州经济落后和气候炎热多雨,蜀国骑兵建设非常落后。但是,蜀军进入陕西和甘肃后,这个地方非常适合骑兵运动。蜀军很吃亏。
魏蜀边界虽然常年发生战争,但蜀军给予魏国的心理压力并不大,因为蜀军能够出动的兵力不多。最重要的是,自从刘备丢失了荆州和上庸后,蜀军对魏国的军事威胁始终在陕甘一线。魏国不但可以在魏蜀边境设立边防线,比如陈仓,还可以在潼关等地设立二道防线。蜀军威胁魏国根本重地洛阳的可能绝对不存在。同理,蜀国也可以依托险要地形构建防御线,而且也可以在在汉中和益州之间依托山地(剑阁、葭萌)建立二道防御线。
双方没有在边境设立大兵团的必要。
魏国和吴国的边境大不同于魏国和蜀国的边境。魏国和吴国漫长的边境线处在长江和淮河之间的平原地带。
吴国的战略依托是长江,但只要魏国稳定占领长江沿线北岸,那么魏国就有在江边造船训练水军的机会,那么长江天险就没有多大意义。吴国要保护自己的安全不是依托长江防线防守,而是依托长江防线集结兵力,依托地形形成优势兵力赶跑魏军。这样一来,曹魏就不能在长江北岸建立自己的军事基地。长江是吴国的第二道防线。但是,由于曹魏和孙武的边防线太长,魏军一旦完成集结,就很容易从一个方向撕开吴国在江淮间的第一道防线直接到达长江岸边。在这种情况下,因为魏军主力已经暴露了位置,吴国就可以集结兵力在江边决战。由于江淮水网不太适合北方军队,魏军往往很难在长江北岸站稳脚跟。
和吴国相比,魏国的地理因素更加不好。淮河不但远远小于长江,而且他对地形的切割作用也不显著。吴国军队很容易就可以突破淮河的阻隔。219年吕蒙说完全可以趁曹操兵力紧张的时机占领徐州。徐州在淮河以北。这就说明,对于曹魏和孙吴,淮河的阻隔作用非常有限。
这样一来,魏国的就必须依托淮河以南的合肥等战略要地建立多道防线。没有险要的地形,最坚固的防线也有漏洞。从合肥到洛阳的直线距离大约1000华里,这个太危险了。219年,关羽水淹七军后,曹操非常紧张,因为只要关羽拿下襄樊,许昌就没有可供依托的地形,所以想迁都黄河以北依托黄河建立第二道防线。
1947年,蒋介石就没有预料到刘邓大军南下,因为按照沙盘推演,一条黄河可以相当于四十万大军。
在这种情况下,魏国和吴国就是保持长期和平,也必须大量设立军队,构建多道防御线。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3节
诸葛亮活着,作者就不管真实的历史,倾尽无数感情夸大西线的战争,但这个诸葛亮死后,作者尊敬历史的真实。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属于历史学家的领域,民众需要的是故事和感情倾注。现实已经那样残酷,民众需要在演义和故事中得到休息和舒缓,所以,自古以来,所有读《三国演义》的朋友读到诸葛亮去世就索然无味。如果我们研究历史,我们直接看《三国志》,我们选择《三国演义》就是看故事。但作者为了表达“分久必合”的历史观念,坚定选择了以司马家族为主线。
2、作者对姜维北伐的调整。
在《三国演义》书尾的诗歌中,作者说“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这是作者对于姜维北伐的评价和对于姜维的同情。但是,我几乎没有看到一个朋友给一个解释:姜维北伐到底是几次?
我们先看一下《三国志》,这个正史中记载了姜维在238年—262年之间,共进行了十一次北伐。
第一,238年,后主延熙元年,姜维和蒋琬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
第二,244年,延熙七年,姜维和费祎出兵去协助汉中都督王平兴兵据势,与汉中蜀军造关门打狗之势,曹爽大败。
第三,247年,延熙十年,姜维出陇西,与魏将郭淮,夏侯霸大战洮西。
第四,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维派廖化去洮城,姜维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双方互有胜负。
第五,250年,延熙十三年,姜维以羌胡为辅,与郭淮战于洮西,双方平手。
第六,253年,延熙十六年,费祎遇刺被害后,姜维出兵包围南安,粮尽而退。
第七,254年,延熙十七年,姜维出陇西狄道,斩魏将徐质。
第八,255年,延熙十八年,姜维与夏侯霸出狄道,大破王经于洮西,王经退守狄道城,后陈泰派兵解围。
第九,256年,延熙十九年,姜维再次出兵,蜀将胡济失期不至,为邓艾破于段谷,死伤惨重。
第十,257年,延熙二十年,姜维乘魏将诸葛诞叛乱,姜维出兵秦川,魏军坚守不战,到了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始退兵。
第十一,262年,景耀五年,姜维再次出兵,与邓艾战于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
但是,我细细搜阅了《三国演义》,发现了一共就写了八次北伐:
第107回第一次,第109回第二次,第110回第三次,第111回第四次,第112回第五次,第113回第六次,第114回第七次,第115回第八次。第115回,姜维去了沓中避祸,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只有八次北伐。
这个八次北伐的疑点是作者为什么除掉了三次?第二个疑点是既然写了八次北伐,为什么是“九伐中原空劬劳”?
就《三国演义》文本看,作者描写的姜维北伐是从249年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开始写起,在这之前的姜维和曹魏的几次战役一律不予采纳。
为什么?
我的理解就是,作者认为在诸葛亮去死后,蜀汉已经丧失了统一中国的可能,时代的主角已经是司马懿和他的后人,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建立政权的重要事件,为了突出司马懿,作者删掉了姜维的几次北伐。这就是枝节不能影响主干的历史观。
之所以把八次北伐写成九次,并不是作者的笔误,而是视角不同。第115回,姜维统帅军队去了沓中屯田。沓中在曹魏的边境线内侧,属于曹魏的领土。姜维指挥军队在曹魏的领土搞大规模军事屯田,等待时机侵夺曹魏的土地,这个当然是以另一种方式进攻曹魏。
我个人认为,作者把姜维屯田也当作北伐处理,所以就是九次。
但是,我们知道作者曾经对诸葛亮的北伐进行过大手术,作者要想集中描写姜维北伐,完全可以有其他写法,为什么非用沓中屯田来凑数呢?
我感觉这个地方作者一个可能是为了故事的整齐,一个可能是为了突出一个理念。
所谓故事的整齐,就是作者特别喜欢三六九这几个数字,“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六出祁山”“九伐中原”,这几个名称排列就非常整齐。
所谓突出一个理念,就是作者强调姜维的沓中屯田的积极方面,而尽力抹避他的消极方面。
作者喜欢让姜维死在冲锋的道路上。
蜀汉灭亡后,司马炎以不可阻挡的态势,借父祖余荫正式建立晋王朝,然后犹犹豫豫15年后,以排山倒海之势摧枯拉朽。
作者感觉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就仅仅一回略多交代而已。
二、《姜维传》的简单解读。
1、天水的青年才俊。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仕郡上计掾,州辟为从事。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于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202年,姜维出生在天水冀城。这个冀城不是今天的山西冀城,而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西北的甘谷县。这个甘谷县在历史上出了三个名人,一个是姜维,另一个是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的石作蜀,还有一个就厉害的不得了,传说中“三皇”之首伏羲氏诞生在这里。按照某一个神话传说,伏羲氏和女娲氏是生活在孤寂的世界里的兄妹二人,通婚繁育了人类。
冀城这个地方处于汉族和羌族两大民族生活区域的边界线,民族间经常因为争夺生存空间发生战争。姜维的父亲姜冏,曾经担任天水郡功曹。汉代郡守以下有功曹史,简称功曹,为郡守的总务官,除掌人事外,还可以参预一郡的政务。我们看《西游记》有值日功曹,大体就是可以临机处理一切事务。我个人理解,这个功曹大体就是今天的办公室主任。姜冏在平定羌族的叛乱时,牺牲在战场上,放在今天,就是革命烈士。
“少孤”,古代把没爹叫“孤”,没娘叫“独”,所以,姜维小时候是一个没有爹的孩。
姜维小时候勤奋学习,“好郑氏学”。
这个“郑氏学”就是郑玄的“郑学”。郑玄是东汉中晚期重要的思想家,是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郑玄对于东汉晚期的政治有极大的影响,罗贯中也特别尊奉他,郑玄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出场。
这个郑玄,在第一回就已经出场。刘备“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瓚等为友。”
这个郑玄不但是刘备的师父,还和袁绍有交往,可见他的政治影响力之大。
在第22回,刘备就请郑玄写信联合袁绍一起讨伐曹操。在郑玄的创导下,袁绍公开向曹操宣战,然后几年后全家男丁死光,依靠美女儿媳妇甄氏上了曹丕的床,才得以活了老弱妇孺。
郑玄的学问是儒家学说,虽然当时时代的主流是尊奉儒家,但郑玄的学问非常高深,姜维从小就研究这样深的学问,放在今天就可以考博士了。
姜维第一个工作天水郡的“上计掾”,工作就是搞好统计,书写工作报告。姜维的文笔非常的好,他曾经写过一个人物传记《蒲元别传》是三国时代传记文学的代表作。不久“州辟为从事”。姜维担任“上计掾”,是天水郡自己任命的干部,这个从事是刺史任命的官职,大体是刺史在自己管辖的各郡设从事一人,主管一郡的文书,察举非法。所以,从事的权力很大,同级的郡太守并不能决定从事的任免。
姜维父子担任的功曹、上计掾和从事都是文职,说明姜维确实是一个有社会行政管理能力的人。
220年,曹丕建立曹魏政权,那一年姜维18岁,而曹丕在226年去世,姜维在227年投降诸葛亮,所以“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的皇帝绝对是曹丕。
曹丕之所以以中央政府的名义特别封赏姜维,就是赐官忠烈之后笼络人心,从而稳定新建的曹魏政权。
曹魏置中郎,隶属光禄勋管理,第八品,秩六百石。中郎是宿卫天子的近侍官,因姜维当时并不在京都,所以只是虚领。《三国演义》92回称姜维为中郎将,就是根源于此。这个职务还不是将军,但20多岁的小青年,放在今天也就在军校刚刚毕业,弄一个最高政府任命的师团级军官,也很可以了。
曹魏给姜维安排的具体工作是“参本郡军事”,大体就是天水郡军分区的参谋长。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毛毛小混混 32楼 2013-04-24 11:13:59
楼主你好,我是从您的卢俊义一直读到现在的追随者,小弟今年二十六,家父是个历史副教授,受其影响从小酷爱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演义小说也粗读了许多,忍不住回贴支持一下。楼主一直说扯淡,我倒觉得这种扯法颇像一种新的演绎方式,比市面上那些为赋新辞强说愁且自诩为"新解"的书强太多,所谓才华横溢大抵如此。每一热贴必多妖孽,而楼主杀妖兵不血刃,可赞!望楼主能写写水浒说岳并结合宋朝背景,亦望写写金庸,......
-----------------------------
多谢。《水浒传》是我的重点内容,本来已经写完了一个戴宗,当时不知道发帖,后来写了一个卢俊义,所以就先发了。结果在发《卢俊义》的时候弄出一个副产品《魏延》。至于《岳飞传》,小时候没少看了,但其文学价值确乎不能与《水浒传》等相比。金庸的小说,那是读的比较的多,也有一些想法。如果有时间,娱乐娱乐倒也有趣。不过,现在有些紧张。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yc雨花石 2013-04-24 13:19:13
@毛毛小混混 32楼 2013-04-24 11:13:59
楼主你好,我是从您的卢俊义一直读到现在的追随者,小弟今年二十六,家父是个历史副教授,受其影响从小酷爱历史,特别是中国古代史,演义小说也粗读了许多,忍不住回
-----------------------------
@毛毛小混混 36楼 2013-04-24 14:19:46
说岳自然难比水浒,但它堪称"杂书",其中涉及水浒后人,杨家后人,北宋开国名将之后(如高宠),连赞岳霆(还是岳霖?)那首西江月都和赞郝思文那首一样。另外,封神中描述准提的词和西游中写菩提的词也差不多,说唐全传(包括罗通扫北,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越往后越像封神演义,颇为有趣。连八仙得道传我都想听楼主分析。哈哈,我太过分,常常信马由缰,楼主继续姜维。
-----------------------------
我看一个帖子说:菩提就是准提。无论是《封神演义》还是《西游记》都是政治书,都有佛教在中国扩张地盘的思考。西周灭商,中原内乱,阐、截恶斗,接引佛主欲坐壁上观,而菩提就要浑水摸鱼,招纳了截教的许多高手,而且暗送秋波吸引了元始天尊的几个大弟子。菩提是趁火打劫的高手。
佛教要挤占道教的地盘,菩提就设计一个圈套。玉皇大帝是天庭和人世间的行政管理者,道教是背后的影子,道教和天庭的关系有些像今天的伊朗政教关系。菩提费劲心机培养一个孙悟空,这个名字就是一个佛教徒,菩提之所以道装是为了掩人耳目。孙悟空大闹天宫,折腾的天庭无力,道家也不能镇压,于是玉皇大帝只好去请如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结果是如来获得了和太上老君等同的天庭控股权,同样道教也必须将人世间的地盘让出部分给佛教。如来佛的二弟子堕入人间的轮回和孙悟空担任唐僧的保镖,是佛教力图在中原侵夺地盘的一个努力。思维唐僧取经,倒不如佛教送经更加实质一点,这是一个走形式的过程。为什么一定要有孙悟空,就是因为道家的不甘心,太上老君恪于和天庭、佛教达成的三方协议,所以不能公开的捣蛋,但也想办法拿出了一切受不了台面的手段捣蛋,甚至捏造了吃一口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的谣言,挑动天下群妖捣蛋。
至于八仙过海,本来一个好好的故事,让那一个电视剧弄得不成样子。建国后,影视剧改编经典原著,大体就是拍一个毁一个,那里是推陈出新,就是糟蹋东西。金庸的武侠那样好,也改编的稀奇八怪,我个人感觉张纪中改编的那个《天龙八部》还是可以的,至于《侠客岛》弄得一点胃口都没有。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4节
这是姜维担任的第一个军职,已经可以指挥小规模的地方部队。
《魏略》记载:“郡欲表维以为将,维家本衣冠,不愿为将,郡因表拜郎中。”
按照这个材料,曹丕对于姜维的封授是接受了天水郡的推荐。天水郡本意让姜维文官改武将,但是姜维出身当地望族,家底殷厚不愿意当职业军人,当然,也可能与父亲是烈士有关,总不能让姜维年纪轻轻也牺牲。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就搞了妥协,封赏姜维一个皇帝的近卫官,实际在老家协管军事。
这个事情说明,姜维确实有很强的军事工作能力。天水地处边疆,迫切需要军事人才,所以当地政府搞了手段,姜维成了军人。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于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将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陇西三郡响应,曹魏政权在陇西的统治风雨飘摇,说明关陇大地对于汉王朝还有极强的正统归属。那个混蛋刘备,如果在222年领兵北伐,也许就可以很轻松拿下长安了。机会难得啊,一旦丢失,就成了永远的过去时。
当时姜维等几个官员恰好跟随天水太守外出视察工作。大约姜维对于曹丕灭掉东汉很有些意见,经常流露出不满,天水太守感觉自己斗不过姜维,干脆就趁深夜逃跑坚守上邽。
这又是一个“莫须有”。姜维对曹丕有意见,不一定就支持蜀汉。219年,刘备自称汉中王,就暴露了他的军阀本质。刘备虽然是皇族,但和汉献帝的血缘相差太远,按照法律他不可能封王。刘备是扯大旗作虎皮,沾了姓刘的便宜,他和曹操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姜维即使真心想造反,也要考虑他的母亲的安全。姜维等人陪同太守视察工作,母亲肯定不会同行。自古忠孝两难全。刘备为了关羽都不惜万里江山,我何必为了别人伤害母亲的性命。所以,“奉母至孝”的姜维一路追到上邽,但是,太守坚决不予接纳,姜维等人只好奔冀城,老家也没有接纳。走投无路的姜维等人只好投降。
姜维的投降是三国时代的逼上梁山。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姜维追随诸葛亮去了汉中,母子分散。
据说,姜母曾经给姜维写了 ,并且寄去一包“当归”。
已经在蜀国当官的姜维,给母亲回信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文中的“一亩”当然就是母亲,远志、当归是两味中药。姜维的意思是说,我既然已经投入了蜀汉政权,就要为实现远大志向而奋斗,为了天下之大,无法当归行孝于一个母亲。
罗贯中不可能没有见到这个材料,他之所以不采纳是因为有徐庶的前车之鉴,他要维护姜维的形象。
2、诸葛亮对姜维的特别培养。
“亮辟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诸葛亮这时已经为丞相并开府,所以直接任命姜维为仓曹掾。仓曹掾负责管理仓谷之事,正者称掾,副者称属。诸葛亮直接任命姜维正职。
诸葛亮一向小心谨慎,他的侄子诸葛恪少年英才,也曾经做过掌管军粮的节度官。诸葛亮知道后写信给陆逊:“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陆逊转告孙权后调整了诸葛恪的职务。
这一故事说明了两件事情。第一,诸葛亮具有极强的赏鉴人才的能力,虽然他错误使用的马谡,但他对于诸葛恪志大才疏的评价很准确,他对于儿子诸葛瞻“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的评价也非常准确。第二,诸葛亮对于粮草非常的看重,所以反对诸葛恪主管军粮。
从这一故事可见诸葛亮对姜维的信任。
奉义将军为杂号将军,不过地位在牙门将、裨将军,偏将军之上。姜维本来是中郎将,提拔为将军,属于越级晋升。姜维是投诚人士,给予奉义的名号也是深有意味。而且姜维钻研郑氏儒学,信奉儒家正统观念,以蜀汉为正统,给奉义名号也很合适。
亭侯虽然是侯爵中较小的一个,但短期内拜将封侯绝属特殊。200年,关羽以斩杀颜良之大功,曹操才给一个偏将军、汉寿亭侯。也许诸葛亮有厚待姜维获取凉州民众支持的考量,但确实说明诸葛亮对姜维很欣赏,并寄予厚望。
诸葛亮曾经给留府长史张裔、参军蒋琬写了 ,评价姜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诸葛亮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诸葛亮评价姜维“忠勤”而“思虑精密”,忠诚而勤劳能干,那就是德才兼备的干部。
诸葛亮说姜维是“凉州上士”,比“永南、季常诸人”还要优秀。
李邵字永南,蜀中望族,担任过刘备的州书佐部从事,也做过诸葛亮的西曹掾,主管丞相府内官吏署用,最后官居治中从事,是掌文书的州府高级佐官。
马良字季常,是马谡的哥哥,在《三国演义》中曾经建议刘备夺取荆州南四郡。马良曾经担任刘备的荆州从事和左将军掾,与诸葛亮交情极好。
马良和李邵都曾经是荆州和益州的重要官职。他们虽然都不曾特别高位,是因为刘备的地盘狭小。
两人均为文职高官,诸葛亮置姜维于他们之前,可见倚重之深。
诸葛亮还说,“姜伯约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这个意思就是既可以当先破敌(胆),也可以统帅军队,是一个智勇兼备的军事人才。
诸葛亮直接安排姜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也就是训练中军的重装步兵五六千人。放在今天,这个数量也就一个步兵旅,但今天的中国拥有13亿人口,必要时动员1000万军队,兵员还不到总人口的百分之一。228年,蜀汉全国人口也就在百万左右,最高军事动员十几万人,中军是最精锐的军队,诸葛亮以此相托,可见信任重用之殷。
诸葛亮为什么让姜维训练军队,而且是先训练中军,那意思还要让姜维训练其他军队?
自从219年汉中战役结束,到227年诸葛亮北伐,蜀汉的军队基本没有和曹魏交手。益州是我国南方山地,气候湿热。而诸葛亮北伐的陕甘,是我国西北的干旱的黄土高原。“凉州大马横行天下”。蜀汉军队在广阔而干旱的高原,经常遇到曹魏骑兵的威胁。姜维不但熟悉陕甘气候,而且了解曹魏西凉军队的特点,当然也就熟悉曹魏军队的缺点,让姜维训练军队当然是最佳的选择。
诸葛亮说等姜维“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诸葛亮预定让姜维训练完军队后,就直接携带进宫,向皇帝进行特别的推荐。
建兴八年,也就是230年,28岁的姜维在投降两年后,被提升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中军是蜀汉的核心军队。《历代兵制》记载中监军只能由一人担任,主要职责就是协理军务,督察将帅。姜维既然训练虎步兵,也应该隶属于中军。
中监军是具体的工作,姜维的军衔是征西将军。
这个?
蜀汉在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之下设立四镇四征四安四平将军,征西将军属于重号将军,等闲不可任命。219年,老将黄忠跟随刘备十年之后,斩杀夏侯渊,弄了一个征西大将军。230年,魏延在加入刘备集团21年后,因为军功弄了一个征西大将军。姜维,在28的时候弄了一个征西将军。
这也太快了。
建兴九年,也就是231年,姜维随诸葛亮弹劾李严,行(代理)护军征南将军。
监军负责监察,护军负责人事选拔,征南将军负责的当然是南方。诸葛亮对姜维的调整,一个是回避魏延,另一个应该是有意识调整工作给姜维更多的锻炼机会。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yc雨花石 47楼 2013-04-25 07:57:07
至于八仙过海,本来一个好好的故事,让那一个电视剧弄得不成样子。建国后,影视剧改编经典原著,大体就是拍一个毁一个,那里是推陈出新,就是糟蹋东西。金庸的武侠那样好,也改编的稀奇八怪,我个人感觉张纪中改编的那个《天龙八部》还是可以的,至于《侠客岛》弄得一点胃口都没有。
-----------------------------
@去0疾 59楼 2013-04-25 19:49:50
不涉及央视版港版原著版之争,我想问问楼主,你对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中的一种慢节奏武侠是什么看法?很多武侠都是在高速旋转,俨然是一种对话式小说,人物在剧中与相声演员有一比,语速超高,剧情瞬变,比如看了一眼马景涛版,我脑海中第一印象是,难道演员都急着拍完电视去投胎?
-----------------------------
我的回答有点简单:看了几个镜头,立马闪人了。我看影视剧,没有标准,只看能否切入,只要十几分钟不能让我当心,我就彻底舍弃。比如,所有的《康熙私访》和《还珠格格》统统不看。而且,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铁律,只要是赵薇出场,坚决不看,无论好坏,虽然我偶尔看一点评论,知道她后来的转型非常成功。我心里过不去日本军旗事件。我这个人是比较大度的,但有些底线不能被突破。
一个影视剧,只要吸引了我,我就几十遍不停的看。大陆的女演员,我特别喜欢的是朱媛媛、陶慧敏、陈数、蒋勤勤、沈傲君(她和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女孩相近)等人。还有一个叫姚芊羽,我第一次接触是《谍战之特别较量》,她并不是女一号,不知为什么,没来由的特别喜欢,近来,这位小妹没玩没了的媳妇专业户,看的我无比快乐。
张纪中拍的《射雕》,里面那个黄蓉能够让人倒胃,但是杨丽萍的梅超风实在太好了,蒋勤勤的穆念慈也可圈可点。
张纪中拍的《天龙八部》,确实很好,缺点不是没有,但能够拍成那样,就令人赞叹。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liduanyang2001 63楼 2013-04-25 21:15:26
楼主你好,昨天我含糊听到了一条国家领导人去世的消息,没有去仔细追究,刚好晚上看有一个帖子写的是《谈谈文革期间毛泽东为什么要整这几个人》,更巧合的是对其中提到的一位叫倪志福的领导十分好奇,今天看其简历才知道昨天去世的就是这位领导,但那个帖子说:“倪志福是当代中国政坛上的不倒翁,因何,却总结是一个迷”,所以为了我这个巧合,也为了祭奠这位前辈,请大才的楼主讲讲这个传奇的人物,
-----------------------------
对于倪志福,没多大关注,不敢胡乱评论。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baicaizy 61楼 2013-04-25 20:31:14
其实《天龙八部》还是98黄日华的好 一首主题歌就让人感觉导演的把握比同时代人高多了,现将歌词奉上请细细品味
难念的经
笑你我枉花光心计
爱竞逐镜花那美丽
怕幸运会转眼远逝
为贪嗔喜恶怒着迷
责你我太贪功恋势
怪大地众生太美丽
悔旧日太执信约誓
为悲欢哀怨妒着迷
啊 舍不得璀灿俗世
啊 躲不开痴恋的欣慰
啊 找不......
-----------------------------
《天龙八部》的《天龙八部》共有五十回,分为五集,每十回一集。每集的回目自成一首词,合起来便有《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水龙吟》五首词。
第一至十回,调寄《少年游》:
青衫磊落险峰行,玉壁月华明。马疾香幽,崖高人远,微步觳纹生。谁家子弟谁家院,无计悔多情。虎啸龙吟,换巢鸳凤,剑气碧烟横。

第十一至二十回调寄《苏幕遮》: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 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万千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第二十一回至三十回调寄《破阵子》: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莽苍踏雪行。赤手屠熊搏虎,金戈荡寇鏖兵。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挥洒缚豪英。

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调寄《洞仙歌》:
输赢成败,又争由人算。且自逍遥没谁管。奈天昏地暗,斗转星移,风骤紧、缥缈峰头云乱。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梦里真,真语真幻,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糊涂醉,情长计短,解不了、名缰系嗔贪。却试问,几时把痴心。

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调寄《水龙吟》:
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老魔小丑,乞堪一击,胜之不武。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念枉求美眷,良缘安在,枯井底泥污处。酒罢问君三语:为谁开,茶花满路?王孙落魄,怎生消得,杨枝玉露?敝屐荣华,浮云生死,此身何惧?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
《少年游》是青春期不可抑制的爱恋;《苏幕遮》是男儿平生壮志:《破阵子》是人世间无可奈何的悲苦:《洞仙歌》是对红颜老去的悲哀和对名缰系嗔贪的舍弃,悟透人生万镜归空:《水龙吟》是对人间真情的赞歌。
我感觉,如果拍电视,把《天龙八部》分成五个部分。第一到十回,也就是大理国,也就是段正淳和段誉负责稀奇古怪的孽缘。弄《少年游》为曲。第十一至二十回
,也就是苏州的故事为主体,也就是乔峰的蒙冤故事,《苏幕遮》为曲。第二十一回至三十回,实际是萧峰、游坦之和两个女孩的故事,这是四个苦命的人,他们相互制造着别人的悲苦,相互难舍无边的思念,《破阵子》为曲。第三十一回至四十回,天山童姥是故事的核心,她那个“红颜弹指老”是整个《天龙八部》的核心章节,但是几乎没有几个影视剧注意这一点,弄《洞仙歌》为曲。就整个《天龙八部》的哲学推导看,写到,《洞仙歌》其实已经结束了,第四十一回至第五十回的故事其实仅仅是人世间的交代。就故事而论,后十回是不可或缺的,就思想而论,其实从天国回到人间,已经没有了趣味,所以《水龙吟》其实无所谓。
所有拍《天龙八部》主题曲往往都歌颂人间真爱,但是,整个故事反应的结论是“无人不冤,逢情必孽”,因为“求不得、怨别离”所以只有遁入空门。主题曲与故事结构的不贴合,所以很难流传。
《西游记》和《八仙过海》的主题曲流传的非常的广,虽然他不歌颂爱情,但贴切。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翁美玲的《射雕》之所以流传,与他的主题曲有很大关系,那个电视剧的几个曲子到今天仍然经典。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5节
3、蒋琬、费祎的重要军事助手。
“十二年,亮卒,维还成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统诸军,进封平襄侯。”
234年,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蜀汉大军撤退,司马懿追击,姜维负责断后,弄一个诸葛亮的木像反向迎击,司马懿被吓退。
魏延被斩后,姜维回到成都。
右监军,就是右军的监军,大体相当于中监军而略弱。为什么把姜维调到右军,可能与杨仪担任中军师有关,他两个能人都窝在中军不太恰当。
辅汉将军是李严曾经担任的官职,位置虽然在征西将军之下,而且是杂号将军,但是拥有管理全军的权力(统诸军)。
这个地方,很有些费解,地位较低的辅汉将军为什么可以管理全军?
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近现代,都需要权力平衡,有些位置过于重要,权力太大,反而需要压低他的品级。
三国是战争时代,拥有独立统帅军队权力的将领往往地位特别突出。这一点和近代史非常类似。叶剑英长期担任参谋长,放在今天就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但在战争年代,他的地位就低于各大战略区的军政一把手。
平襄侯是县侯,是等级最高的侯爵。两汉时期,非刘氏不王,县侯就是一个大臣可以努力的最高爵位。
“延熙元年,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
238年,大将军蒋琬进入汉中,建立军事大本营,图谋北伐。姜维作为重要的军事助手也到达汉中前线,这一年,蜀军出兵南安,姜维指挥廖化击破郭淮派遣的游奕、王赟。
“琬既迁大司马。以维为司马,数率偏军西入。”
239年,蒋琬晋升为大司马,任命姜维为司马。
诸葛亮死后,为了加固皇权,刘禅废除丞相,新设大司马为蜀国军队一把手职务。大司马是开府的,也就是可以自己安排部属的重要官职。大司马的司马是大司马的重要助手,这个职务相当与魏延、费祎担任的丞相司马,职务虽然不是很高,但是权力很大,很重要,很核心。
从这个时候,姜维进入决策核心圈,基本上可以认为姜维已经被荆州集团甚至是蜀国政权所认可。
“六年,迁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243年,蒋琬提议提拔姜维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从《蒋琬传》可知,姜维的工作从右监军回任中监军,虽然是平级,但因为中军往往直接接受主帅指挥,所以中军的领导人可以参与最高军事指挥,显然更为重要。
从234年诸葛亮去世,蒋琬坚持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和军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所以就开始筹备北伐。蒋琬虽然是开府治事的大司马,也可以运筹帷幄,但毕竟不能参与一线指挥,对于战争。蒋琬的身份有些接近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军委 ,他们是杰出的战略家,但并不是优秀的战役指挥者。蒋琬要北伐,当然就要选定一个军事干部来协助自己这个政工干部。
在这之前,姜维已经数次指挥偏军从西部进攻魏国,姜维是诸葛亮、魏延之后最积极的主战派,只要有机会就搅合曹魏的边角。这种捡便宜的游击是非常头疼的。曹魏和蜀汉有漫长的边境线,无法严密布防。姜维的搅合是双方都感到痛苦,曹魏因为需要布防,而姜维感到不过瘾。
对于蜀汉来讲,只要积极进攻曹魏,姜维就是最适合的将领。姜维是主战派,姜维是魏延之后整个蜀汉最优秀的军事将领,姜维是蜀汉最熟悉凉州地理和羌戎风俗的将领。所以,为了筹划北伐,蒋琬的推荐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
镇西将军是重号将军,资深的将领才可以加“大”字,例如黄忠和魏延任征西大将军。这一年,姜维41岁,比2013年的雨花石还小一岁,他投入蜀汉集团已经16年,而雨花石当教师已经21年,放在今天,以姜维的年龄和资历,弄一个军区司令员都还非常艰难,但在那个时代他已经是资历深厚的老将,因为那个时代将领的代谢太快,像黄忠、廖化那样的长寿星有些罕见。
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也是给了魏延一个凉州刺史的职务。凉州当时被曹魏统治,所以仅仅是名义上的地方一把手,虽然是虚领,但是级别提拔的极高。
和魏延一样,作为虚领的凉州刺史,姜维北伐非常积极,但姜维还有一个因素,他的家乡在凉州。衣锦还乡是男人的心理需求。
4、244年费祎和王平的兴势大捷。
就在蒋琬图谋北伐的时候,曹魏的实际掌权者曹爽抢先于244年进攻汉中。
魏明帝曹睿病重,任命曹真的儿子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曹芳继位后,加曹爽侍中。这样一来,曹爽就实际控制了军国重事。
但是,权力从来就斗不过威望,曹真在和诸葛亮的斗争中,在和司马懿的政治角逐中,窝窝囊囊的气死。司马懿自从熬死诸葛亮,平定辽东,那个威信就是覆天盖地无与伦比。
曹爽虽然架空了司马懿,但内心非常的虚。244年,曹爽的亲信邓飏和李胜等人图谋曹爽建立军功树立威信(立威名於天下),建议征伐蜀汉。
司马懿虽然反对,但曹爽坚决出军。
曹爽亲自到达西线军事大本营长安,任命表弟夏侯玄为征西将军,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也就是前敌总司令。他们兄弟二人率领步骑十余万从刘备开辟的傥骆道进攻汉中。
当时蜀汉汉中前线刚刚调整军事部署,241年,坚定的反战派费祎代表成都大后方宣布暂缓北伐。
魏延、姜维是主战派,费祎是反战派,蒋琬的政治图谱比较稳重,但更加接近费祎。
蒋琬去世于247年,243年他已经当政9年,当时的身体已经不那么健康,让费祎分担朝政是既定方略。既然费祎反对北伐,蒋琬也就同意费祎的建议。不但如此,蒋琬还让费祎担任了大将军,成为蜀汉的军事二把手,堵住了姜维接掌蒋琬军权的可能。而且蒋琬坚定不移的将自己担任的益州刺史让给费祎,蜀汉一共就一个益州,益州刺史实际管理全国基层行政。费祎以大将军兼尚书令,已经是军政二把手,控制基层行政后,就实际控制了国家政权。
蒋琬、费祎、姜维统帅主力回屯益州本部的涪关,委任王平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统管汉中一切军务。
当时汉中守兵不到三万,敌我悬殊,诸将大惊。
有人提议收缩兵力固守汉、乐二城,依托城池与魏军周旋,驻扎在涪关的主力军快速驰援,内外夹击完全可以打败魏军。
这是守城不守险的策略。
这个建议和1947年张灵甫那个中心开花很接近。
这个建议后来被姜维接纳而推广。
王平提出了守险的反建议:“不然。汉中去涪垂千里。贼若得关,便为祸也。今宜先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平为后拒;若贼分向黄金,平率千人下自临之,比尔间,涪军行至,此计之上也。”
王平认为,如果蜀汉主动放弃所有的外围阵地,魏军可以集中兵力猛攻阳平关,汉中和涪关相距千里之遥,蜀道艰险不易通行,一旦守军出现一个疏忽,就丢失了战略缓冲,后果不堪设想。王平建议护军刘敏与参军杜祺作为先遣队坚守兴势山,王平指挥千余人为后援,同时兼顾黄金谷一线防务。
王平的策略是坚守外围阵地,为援军的到达争取更多的时间。
曹爽进军选择的是傥骆道(骆谷),所以,王平谋划坚守傥骆道南口的兴势山和黄金谷。
“兴势”就是兴势山,是阳平关外围阵地,位于今陕西洋县北。“黄金”就是黄金谷,也称黄金山,在今陕西洋县东北,险固之极。古谚:“山川险阻,黄金、子午。”东汉在此设置戍所,也称黄金戍,张鲁曾经在此筑城坚守,也称张鲁城。郦道元《水经注》称:“黄金戍傍山倚峭,崄折七里,与铁城相对。铁城在山上,黄金在山下,山皆险峻,故以金、铁为名。”
面对过于悬殊的曹魏军队,众将都有些胆怯,只有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王平独断专行,没有搞军事民主,他命令刘敏坚守兴势山,他自己坚守黄金戍和张鲁城。
王平谋划坚守外围阵地的时候,成都大后方的费祎留镇南大将军马忠平尚书事,负责留守,自己亲自指挥诸军经涪关赴救兴势山。
王平坚守、费祎驰援之际,曹爽那边乱了套。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yc雨花石 47楼 2013-04-25 07:57:07
至于八仙过海,本来一个好好的故事,让那一个电视剧弄得不成样子。建国后,影视剧改编经典原著,大体就是拍一个毁一个,那里是推陈出新,就是糟蹋东西。金庸的武侠那样好,也改编的稀奇八怪,我个人感觉张纪中改编的那个《天龙八部》还是可以的,至于《侠客岛》弄得一点胃口都没有。
-----------------------------
@去0疾 59楼 2013-04-25 19:49:50
不涉及央视版港版原著版之争,我想问问楼主,你对张纪中版《笑傲江湖》中的一种慢节奏武侠是什么看法?很多武侠都是在高速旋转,俨然是一种对话式小说,人物在剧中与相声演员有一比,语速超高,剧情瞬变,比如看了一眼马景涛版,我脑海中第一印象是,难道演员都急着拍完电视去投胎?
-----------------------------
@yc雨花石 67楼 2013-04-26 07:15:24
我的回答有点简单:看了几个镜头,立马闪人了。我看影视剧,没有标准,只看能否切入,只要十几分钟不能让我当心,我就彻底舍弃。比如,所有的《康熙私访》和《还珠格格》统统不看。而且,有一个非常不好的铁律,只要是赵薇出场,坚决不看,无论好坏,虽然我偶尔看一点评论,知道她后来的转型非常成功。我心里过不去日本军旗事件。我这个人是比较大度的,但有些底线不能被突破。
一个影视剧,只要吸引了我,我就几十遍不......
-----------------------------
@去0疾 72楼 2013-04-26 09:54:45
呵呵,那就是说你对剧情没有具体的风格要求,只是看看对不对自己的胃口了。
另外,赵薇日本军旗事件不是在还珠格格之后?
-----------------------------
应试教育是优点过分束缚学生的灵性,但谁家的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小燕子啊?我一个教师,可以看影视,但多少也要正面一点。比如,看了郭靖,就可以树立远大的志向,连郭靖那种笨家伙都可以练成降龙十八掌,我为什么不能发帖子呢?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金戈vs铁马 76楼 2013-04-26 13:58:09
喜欢神医喜来乐里面的赛掌柜
-----------------------------
同意。我有些特别,是因为沈傲君非常像我暗恋过的一个女孩。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叶剑英长期担任参谋长,放在今天就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但在战争年代,他的地位就低于各大战略区的军政一把手。
-----------------------------------------------------------
@第三装甲师 79楼 2013-04-26 16:41:33
老师你一不小心又说错话了。
还有啊,为啥你总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227年啊?俺都提醒你三次了。
-----------------------------
按照历史教科书,诸葛亮流出北伐的时间是228——234年,第一次北伐是228年的春天。但是,罗贯中那里出了问题。第91回,诸葛亮于“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离开成都北伐,这个时间比正史提前了一年。第93回,曹真于“魏主太和元年”(227年)的“当年十一月出师”,按照正史,孟达事件是227年12月。第96回,诸葛亮斩杀马谡是“建兴六年夏五月”。
我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评点小说,不是研究正史,别人是专业户,所以野史服从正史,我是扯淡专业,正史服从野史。而且,罗贯中如果不把诸葛亮北伐时间上提一年,那么多演义故事就没有了上演的时间。

1949年,大军南下,徐向前任参谋长,聂荣臻代理。不久后,罗荣桓接替刘少奇担任政治部主任。
到了1955年评军衔,排序为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徐、聂、叶。
排序有一个调整,陈毅本来位列贺龙之前,后来彭德怀建议调整。
调整前的规律是:
第一等级:总部统帅级 朱、彭;
第二等级:野战军司令员级 彭、刘、陈、林、贺;
第三等级:政工干部代表性质的野战军政委 邓小平、罗荣桓;
第四等级:军史上重要山头代表 徐向前、聂荣臻;
第五等级:特殊人物叶剑英。

第一等级中的朱德、彭德怀没有讨论的必要。
等二等级中的彭德怀已经纳入总部副统帅,当然不讨论。林彪的四野打的仗最多,贡献最大,所以林彪位列探花。三野的陈毅虽然兵强马壮,但军事能力明显弱于刘伯承,而且在1948年担任过中原军区副司令,是刘伯承的副手,所以,排序刘伯承排序第四。贺龙之所以归入野战军司令员,是因为他接替刘伯承担任过二野司令员并且担任过西南军区司令员,但是陈毅是正儿八经的三野司令员,所以第一次名单陈毅在贺龙之前。彭德怀考虑贺龙在红军时期和抗战时期特别重要的贡献,所以作了微调。
第三等级中邓小平后来退出军衔,如果参与,他的位置就是罗荣桓之前,陈毅之后,因为战争时期的排序是刘、陈、邓。

其实,这样分析还是有些麻烦,如果以1945年抗战结束排序就简单一些:
第一等级:八路军总部统帅级 朱、彭;
第二等级:八路军三个师长和新四军军长 ,新四军的力量还比不上八路军的一个师,所以就是林彪、刘、贺、陈;
第三等级:独立的战略区统帅 罗荣桓(山东)、聂荣臻(晋察冀);
第四等级 :山头代表徐向前;
第五等级:参谋长叶剑英。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的参谋长刘亚楼非常的牛,但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刘亚楼是排序普通的上将。三野的参谋长张震是中将,但三野政治部除了两个上将:唐亮和钟期光。李达长期是刘邓大军的参谋长,陈赓始终在刘邓总部没有挂职,但李达是上将,陈赓是大将。
解放战争结束之前,中共的规矩是,同级的参谋长绝对不会超过政治部主任,上级参谋长等于或者略低于下一级军事主管。
就是在总部也是如此。刘伯承任红军参谋长的时候,政治部主任是王稼祥(政治局候补委员),遵义会议后,秦邦宪担任政治部主任,那是政治局常委的级别。抗战时期,中央军委的参谋长是滕代远,政治部主任是任弼时,任弼时上前线的时候,毛泽东代理政治部主任。八路军的参谋长是叶剑英,但任弼时亲兼八路军政治部主任。抗战结束,彭德怀、周恩来先后以军委副 身份兼任参谋长,级别就太高了,但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不但政治局排序更高而且也是军委副 。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yc雨花石 73楼 2013-04-26 10:41:40
应试教育是优点过分束缚学生的灵性,但谁家的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学习小燕子啊?我一个教师,可以看影视,但多少也要正面一点。比如,看了郭靖,就可以树立远大的志向,连郭靖那种笨家伙都可以练成降龙十八掌,我为什么不能发帖子呢?
-----------------------------
@去0疾 75楼 2013-04-26 12:39:12
郭靖的远大志向是建立在国仇、家恨、价值取向都统一的基础上,当然也是十分肯定的。
当国仇家恨不统一,或者有悖于价值时,既要独善其身,又要兼济天下,就是我更推崇乔峰。
至于武侠的男一号,本身就是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反面的例子。现实的生活十分的强调家庭教育,到了武侠中,成才的都是单亲或者孤儿等在现实中被人们担心形成孤僻性格的人。
-----------------------------
你的发现非常有价值,我细细算了一下,金庸武侠男一号统统是缺爹少娘的家伙。但是,萧峰例外,他虽然也符合规律,但是养父乔三槐夫妇和老师玄苦给了他无限的温柔,他的少年时代并不缺少爱。一边是血脉亲情,一边是养育亲情,所以他的选择特别艰难。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6节
曹爽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重大战略错误。当时比较重要的道路有三条:东面险峻的子午谷(魏延子午谷计划),中间的傥骆道,西面的褒斜道。至于更加偏西的陈仓故道不适合突袭汉中。曹爽选择从中路傥骆道攻蜀,此路虽然最短,但路况也最糟,更重要的是,在三条路中,倘骆道没有水源的路段最长。
这样一来,曹魏野战部队在险峻的山谷中行军,后勤供应极其艰难。魏军经行无水路段时,大量运输辎重的牛马骡驴渴死。曹爽只得在关中及羌、氐征调数万役夫作为苦力运输粮草,很多苦力也渴死了。结果,当地民众和军队都严重缺少物资和粮食,魏军士气骤降。由于曹魏军队行军缓慢,费祎指挥的蜀汉援军抢先一步到达傥骆道据守山岭,魏军无法前进。
《汉晋春秋》记载,司马懿写信夏侯玄:“春秋责大德重,昔武皇帝再入汉中,几至大败,君所知也。今兴平路势至险,蜀已先据;若进不获战,退见徼绝,覆军必矣。将何以任其责!”
司马懿用曹操219年汉中战役大败警告夏侯玄,既然费祎已经控制了险要的山地,曹魏野战军在狭隘的山谷中无法展开兵力,不但不能进攻,而且很容易被切断退路。兵力无法展开,供给跟不上,很容易全军覆灭。
夏侯玄非常害怕,“玄惧”,就和参军杨伟一起劝说曹爽退军,但是邓飏力主继续进军,双方争吵的非常激烈。曹爽虽然很不高兴,无奈之下只好撤军。但是,费祎已经进兵占据三岭截断曹爽的退路,曹爽指挥军队苦战脱险,虽然野战部队得以撤离,但是征发的苦力和牛马基本损失光了。
曹爽这一次进攻蜀汉,以蜀汉的兴势大捷而告终。曹爽不但没有达到目的,而且关中地区的力量大为虚耗,最重要的是羌、胡怨叹,严重恶化了西部边境的民族矛盾。
244年,兴势大捷是219年刘备取得汉中大捷、关羽取得水淹七军后的最大的胜利。这一次战役具有不同于其他战役的几个特点。
1、这是一次关系蜀汉存亡的防御战,他有前期王平的消极守险和费祎的积极反攻组成。
2、本次战役曹爽选择傥骆道偷袭,蜀汉汉中前线兵力非常困窘,力量的悬殊和战役的突然,王平的形势非常不利,所以内部有激烈的争论。最后王平和刘敏坚持“守险”(外围阵地)争取援军,以成功战例论证了防守反击的正确思路。
3、这次战役的实际谋划者是王平,王平是姜维之下诸葛亮最欣赏的职业将领。有些朋友认为,王平是诸葛亮事业的实际继承人,这个不恰当,因为王平本不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接班人。军旅出身没有文化的王平表现的非常的优秀。这个事件雄辩的证明,虽然知识化和学院派是当今时代重用干部的重要的特点,但我仍然有一个极其让知识分子讨厌的观点:知识不等于学问,知识和学问不同于能力,创造事业有各种途径。
世界上所有的知名学府的毕业生每年都以万计,但这样庞大的毕业生虽然拥有知识,但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学问。即使拥有知识和学问,也不一定有能力。
当然,我这个观点很容易挨骂,因为大部分看帖子的朋友是有学历的。
我举一个例子。
《亮剑》中李云龙和田雨讨论了一个问题:指挥作战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
指挥作战需要管理自己的军队、判断敌情、根据敌人和友军以及地理状况制定精密的作战方案。指挥作战当然是脑力劳动。
1955年,中共评定了十个元帅。这十个元帅中真正的军校毕业生有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叶剑英6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军事教育但是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的有陈毅、聂荣臻2人,大学毕业生罗荣桓从来没有进入军事院校,而贺龙虽然最后可以看报告、写回忆录,但却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
陈毅、聂荣臻曾经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教官,当然有接触军事教育的可能,一个英语教师和数学教师长期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相互间肯定会有一些影响。
军校毕业生6人占据十帅的大多数,加上陈毅、聂荣臻占据了绝大多数。这个以铁的事实证明知识就是力量。学历越高拥有的知识就越多,知识越多学问越高,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搞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关键一环。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古今中外,所有的人,对于知识分子作用的评价无出邓小平之右者。
但是,贺龙确实指挥了许许多多的战役,贺龙确实打败过许许多多的军校毕业生,比如胡宗南,贺龙确实是元帅。既然指挥作战是脑力劳动,那么一个将领取得战役的胜利就是通过自己的论文答辩。贺龙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完成一份又一份的论文答辩,他打败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军校毕业的将领,也打败了许许多多的日本军校毕业的学生,当然也打败过接受美国、德国培训的国军将领。
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贺龙,非常勤奋学习,他写的军事报告非常的好,他的演讲非常有感染力,他的部队中拥有最多的知识分子。
贺龙的存在,对于芸芸众生,有两个意义:一个人一定要尊重知识,勤奋学习,只要学习就一定可以大有作为,反过来,选拔人才一定要看学历,但也不要太绝对,很多人可能以较为特殊的途径锻炼能力。
比如,相当多网络高手可能没有接受计算机教育而是自我成才,而网络高手当然从事的是脑力劳动。
王平最多认识不到十个字,完全可以归结为文盲。作为职业军人,他取得极大的成就。
在这次战役中,知识分子费祎是蜀军的统帅,他指挥成都援军紧急赶到兴势前线,他不但守住兴势山而且掐断了曹爽的后路。
作为知识分子,费祎不可能冲锋陷阵,就好像高度近视的大学生罗荣桓不能拼刺刀一样,但是,无论费祎、罗荣桓,当然还有毛泽东,都是非常优秀的战略高手,都是非常杰出的军事家。
三国时代人口稀少,经济凋敝,曹爽集结十几万人进攻汉中,已经到达了时代的极限,作为蜀汉的大将军,作为实际的最高统帅,费祎取得兴势大捷,也就在血与火的战场上通过了自己的军事论文答辩。
244年的兴势大捷,有些搞笑,一个文盲,一个外行,领导了战争的胜利,通过了论文答辩。
兴势大捷是曹魏和蜀汉集中全国力量的大对决,是三国时代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也带有非常明显的以少胜多的特点。
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我们看不到兴势大捷的任何痕迹,同样,除了专门研究三国历史的人和专门研究军事历史的人,没有几个人知道兴势大捷。
我曾经用《三国演义》评价魏延,很让一些朋友批评:用《三国演义》研究魏延,你有病?
没有《三国演义》为平台,兴势大捷就没有几个人知道,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为平台,魏延也不可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234年,诸葛亮去世的时候,选定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历史证明诸葛亮的抉择非常英明。
但是,这样一场规模巨大的战役竟然没有写入《三国演义》。罗贯中不可能不知道兴势大捷,他不可能连一本《三国志》都没有,就自己凭空想象写《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中有大量的三国时代的优秀文章,作者一定知道兴势大捷。从另外一个方面讲,费祎、王平和曹爽、夏侯玄都在《三国演义》中有很多的故事,作者为什么故意只字不提兴势大捷。
我们无法穿越700年去请教罗贯中:老先生,请给一个理由先。
所以只能猜测。
第一种可能。234年,诸葛亮去世后,时代的主角是司马家族,姜维是作者感情的眷顾着,作者突出的是这两条线索。兴势大捷虽然是曹魏和蜀汉之间规模巨大的战役,但基本与司马懿和姜维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作者宁肯细细的写司马懿平定辽东和司马师、司马昭平定淮南三叛,也不愿着墨写兴势大捷。
这就叫“删繁就简三秋菊”。
第二种可能。罗贯中认为兴势大捷虽然保卫了蜀汉的江山社稷,但兴势大捷的胜利严重不利于对诸葛亮和姜维的评价,也严重影响蜀汉灭亡的责任追究。为了诸葛亮和姜维的形象,罗贯中故意舍弃兴势大捷。
蜀汉在是否北伐和怎样防守汉中这两大基本国策上有极大的战略分歧。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赵云、魏延、杨仪和后来的姜维是坚定的北伐派,234年诸葛亮去世后,坚持北伐的只有一个姜维。诸葛亮临死前曾经提出自己欣赏的五个军事干部,除了不久去世的吴懿外,王平、张翼、廖化都曾经公开反对北伐。至于文官们,蒋琬、费祎对待北伐也不积极。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叶剑英长期担任参谋长,放在今天就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但在战争年代,他的地位就低于各大战略区的军政一把手。
-----------------------------------------------------------
@第三装甲师 79楼 2013-04-26 16:41:33
老师你一不小心又说错话了。
还有啊,为啥你总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227年啊?俺都提醒你三次了。
-----------------------------
@yc雨花石 83楼 2013-04-27 07:51:53
按照历史教科书,诸葛亮流出北伐的时间是228——234年,第一次北伐是228年的春天。但是,罗贯中那里出了问题。第91回,诸葛亮于“建兴五年春三月丙寅日”离开成都北伐,这个时间比正史提前了一年。第93回,曹真于“魏主太和元年”(227年)的“当年十一月出师”,按照正史,孟达事件是227年12月。第96回,诸葛亮斩杀马谡是“建兴六年夏五月”。
我写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评点小说,不是研究正史,别人是专业户......
-----------------------------
@第三装甲师 86楼 2013-04-27 09:34:26
关于227年,是出现在您简单解读《姜维传》里,这可不是小说了,而是正史;
关于参谋长的评价,其实我基本同意您的看法,但您特意提到了叶帅,这就是我反对的地方。叶帅的地位和资历,不是元帅排名第十就能下结论的。十大元帅的排名的重点在于派系山头的平衡,个人的地位是退而其后的。当然,若要全面讨论,可能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不扯了,我收回这个否定,不好意思。
-----------------------------
大家讨论着玩。
网上的叶剑英简历:1928年冬,叶剑英赴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1930年下半年回国。1931年初到达中央苏区,历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兼总参谋部部长(即总参谋长),红一方面军参谋长,闽赣军区、福建军区司令员等职务,参与指挥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役。在此期间,还担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
然后看刘伯承简历:1927年年底奉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32年1月前往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中国工农红军总参谋长,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指挥作战,取得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胜利。
刘伯承取代叶剑英担任参谋长的时间节点是1932年10月的宁都会议,就是在这一次会议上,毛泽东解除一切军事指挥权。在这之前,周恩来就已经向党中央报告司令员朱德和参谋长叶剑英过于关注军事指挥,那个暗含就是不积极支持党中央派来的周恩来,他们和毛泽东一起抵抗党中央的军事路线。周恩来为人儒雅,批评人喜欢曲里拐弯。毛泽东的丧失权力,影响了叶剑英的军事地位。
但是,叶剑英是不能倒台的,因为他在“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特别班学习”的内容非常特别,后世虽然不公开点明,但叶剑英在抗战时期担任社会部和情报部第一副部长,他的位置还在李克农之上就说明了问题。他不但参与领导中共的情报工作,而且还有一个只对他自己汇报工作的潜伏网。
1935年,叶剑英参与了草地兵变。整个红军时期,叶剑英都是永远支持毛泽东军事路线的人。在红军时期,在军事路线上坚定支持毛泽东的人是罗荣桓、聂荣臻和叶剑英。
红军长征结束后,叶剑英开始参与统一战线工作,他实际就是军队在政治上的利益发言人的角色。
但是,建国后,叶剑英也曾经几次惹得毛泽东龙颜大怒,但始终倒架子(剥夺实际权力)不倒牌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叶剑英当年布潜伏网过深,一部分仍然在海外发挥作用。
1945年,中共七大,叶剑英对于毛泽东进位也有极大的功劳。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7节
除了是否北伐意见分歧外,在怎样防守汉中的方略上,王平和姜维也有根本分歧。王平的方略就是兴势大捷的坚守秦岭诸道的险要出口,也就是把兵力集中在外围阵地,也就是兵家的“守险不守城”。
姜维的守御方略和王平截然相反,那就是放弃外围阵地,坚守中心城池,诱敌深入平原地带,拉长敌人的补给线,等到敌人疲惫不堪,然后关门打狗,歼灭敌人。这种打法就是“守城不守险”。
263年,面对钟会的进攻,蜀汉就采取了姜维的“守城不守险”策略,等到姜维从沓中进入汉中,等到张翼、董厥的成都援军开到剑阁,汉中大部已经陷落。
对于姜维主动放弃汉中外围阵地,在蜀汉灭亡中的影响,史学家是有争论的,但所有人都承认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作用,是不争的事实。
罗贯中对于蜀汉的灭亡责任认定是全部归刘禅承担。第118回评论说:“后主偷生失自裁”,“姜维空负济时才”。罗贯中非常欣赏姜维而批判刘禅。
如果作者写入兴势大捷,那么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姜维的汉中防守战略,如果姜维承担了丢失汉中的责任,那么刘禅在蜀汉灭亡上的责任就被解脱。
有一个叫左牧的古代诗人写了一首诗:
《登姜维城》
大剑山高接太清,
峭岩攀到上头平。
当年后主已亡国,
此地姜维尚守城。
按照被故意歪曲的历史,姜维还在剑阁坚守阵地而刘禅已经投降,“方知后主是庸才”。但是,阳安关等秦岭天险的丢失责任的追究就牵扯到姜维。
为了姜维,罗贯中只好牺牲了王平和费祎,所以就舍弃了兴势大捷。
5、偏师几度北伐,费祎被刺谜案。
“十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是岁,汉山平康夷反,维率众讨定之。又出陇西、南安、金城界,与魏大将军郭淮、夏侯霸等战于洮西。胡王治无戴等举部落降,维将还安处之。”
247年,蒋琬去世,姜维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蒋琬去世,是蜀汉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损失。大批的干部去世,让蜀汉的领导层非常真空。
诸葛亮去世于234年,蒋琬去世于247年,中间的间隔是13年。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国没有培养人才,但1977年,恢复高考,1989年邓小平离职,仅仅12年,就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人才。邓小平时代培养的知识分子,现在大多在40岁到六十岁之间,恰好是领导中国前进的核心阶层。234年,诸葛亮去世,263年蜀汉灭亡,中间隔了30年,如果有可能,什么样的人才培养不出来?
蜀汉管理的益州,总人口大体在百万左右,放在今天,也就一个人口大县的规模。不要说今天发展中的中国,就是非常发达的欧美国家,特别是那些富裕而文明的欧洲小国,比如拥有46万人口的卢森堡,虽然发达,但贡献给世界几个顶级人物?中国虽然落后,还出了袁隆平、陈景润、莫言等大批顶尖人才,因为有庞大的人口总量,人才概率无论多么低,毕竟总量太大。
《三国演义》第107回,姜维要求北伐,费祎就说:“蒋琬、董允皆相继而亡,内治无人”。
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和军事干部姜维必定要承担更加重要的工作。虽然,费祎和姜维在如何管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上有极大的差别。
蒋琬死后,大司马的职务也被废除,三公也没有设立,费祎的大将军兼尚书令就是皇帝之下的军政第一领导。
蜀国的军队领导级别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我见到的蜀汉的几个骠骑将军,如马超、李严和吴班,在247年都已经去世,而当时的车骑将军刘琰是一个资格极老而没有能力的人,所以,姜维实际是国家的军事二号。
卫将军,总领京城各军,是防卫部队的统帅,二品品级,虽然在三公之下,但开府(即设将军府),置官属,掌握禁兵,预闻政务。
卫将军这个职务,没法和今天的体制对应。如果费祎是军委常务副 (刘禅是 )兼国务院总理,那么卫将军大体就是总参谋长兼北京军区司令员,同时还挂了一个副总理的职务。
姜维当时不仅仅是普通的卫将军,他还有一个工作,就是与费祎“共录尚书事”,也就是共同圈阅国务院的工作,大体就是今天的常务副总理。也就是说,姜维虽然并不在国务院工作,但可以圈阅国务院的所有文件。
按照《三国志》的记载,234年,诸葛亮临死前,提议蒋琬、费祎相继接班,当李福要求诸葛亮指示费祎之后的接班人的时候,诸葛亮虽然没有去世,但没有给予指示。
247年,蒋琬去世后,45岁的姜维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进入了最高核心层,他是费祎之后无可取代的军政领导人。
所以,这个时候的姜维已经是蜀汉的主要领导干部,只要费祎去世,无人可以控制、取代姜维。
这一年,姜维不但平定了内部的叛乱,而且统帅偏师突袭曹魏护军夏侯霸,取得小胜,曹魏西线大将郭淮及时救援,姜维因为力量过于悬殊,主动撤退。
在《姜维传》中,没有延熙十一年的任何事件,但这一年,也就是248年,实际是蜀汉历史上非常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统领汉中军政工作的前监军、镇北大将军、安汉侯王平去世。
王平特别能打,但也特别谨慎,他统帅的无当飞军虽然骁勇,但最大的优点是防守。王平是无当飞军的第一任司令,他领导了无当飞军20多年,所以无当飞军的战斗风格就是王平的特点。228年,诸葛亮安排王平协助马谡去街亭,可能就是考虑王平特别长于也喜欢防守的特点。
诸葛亮说江南民谣:“临江水战有周公,伏路把关饶子敬”。在鲁肃担任江东统帅的时候,基本没有对外发动战争,鲁肃的能力结构和个性特点都不适合进攻。
244年,王平谋划并且参与指挥了兴势大捷,就是他的防守能力和个性的最大体现。
兴势大捷后,费祎和王平都没有获得政治进步,但威信大振。王平担任汉中的军政领导,以他的性格和威信,当然就对积极北伐的姜维形成极大的牵制。而且有王平在,姜维虽然位列高位,但无法插手汉中的军事防务,也无法控制汉中的军队。
王平是费祎推行自己国家方略和防务方略的基本支持。
王平去世,汉中出现了极大的领导真空,军事工作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汉中必须有一个既能打仗也能统帅军队的将领坐镇。当时的蜀汉已经没有几个这样优秀的将领,姜维插手了汉中军政。
一个人的去世,可能就获得家人的眼泪,甚至连家人的眼泪都不能获得,但有时候,一个人的去世,可能改变国家基本政策。
就在248年,姜维指挥军队出击曹魏,在洮西击败郭淮、夏侯霸,但因为军队太少,所以撤回汉中。这一次战斗中,曹魏的胡王治无戴等部落投降了姜维。
“十二年,假节出征”。
延熙十二年,就是249年,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政变,杀掉了原来执掌魏国大权的曹爽,郭淮接替夏侯玄担任征西将军成为曹魏西线的军事统帅。
夏侯霸和曹爽是亲戚,而且一直与郭淮不和,所以非常害怕。为了活命只好投奔蜀汉。
219年,汉中战役,黄忠斩杀夏侯渊。夏侯霸与蜀汉有杀父之仇,而且他还是曹魏的本家。无论集团的意识形态,还是个人的深仇大恨,都决定夏侯霸和蜀汉不能共享一片蓝天。
曹魏政权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重用皇族,这个大不同于蜀汉的重用大臣。曹操晚年的大将军是夏侯惇,曹睿时代重用曹真,曹睿去世也非常器重曹爽。曹魏政权从骨头里不相信大臣,这当然与曹魏的大臣除了太多的叛徒,但曹魏的这种文化也促进了叛徒的诞生。
219年王平投降蜀汉,227年姜维投降蜀汉,249年夏侯霸投降蜀汉,这三大叛将加入蜀汉集团后都坚定的为蜀汉服务,尤其姜维在蜀汉的皇帝投降后还要谋求复国。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影响。当然,蜀汉曾经出现过叛徒。投降江东的傅士仁和糜芳最后被孙权出卖。投降曹魏的有三个,徐庶进了曹营是一言不发,孟达最后选择了重新造反,而黄权坚信刘备不会为难自己的家眷,263年在绵竹,黄权的儿子黄崇英勇殉国。
曹魏政权的这种文化,决定了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就已经没有回头的道路。司马懿既然屠杀曹爽全家,就不可能获得曹魏皇室的宽容,如果丢失了权力,就会全家死光光,万历皇帝曾经疯狂的报复权臣张居正,而三国时代诸葛恪、曹爽的下场告诉政客们,或者忍耐,或者在顶峰,或者在地狱。
楼主:yc雨花石  时间:2021-04-03 07:22:42
刺破时空的悲怆呼叫
——姜维九伐空劬劳
第8节
所以,249年,高平陵之后,夏侯霸或者选择让司马懿杀掉,或者选择逃向蜀汉,中间的道路是没有的。
夏侯渊确实被蜀汉斩杀,但夏侯渊是为曹操服务的。249年,曹魏的第一敌人已经不是蜀汉,而是司马家族,曹魏政权灭亡的命运已经不可改变,除非蜀汉整个儿把曹魏政权和司马家族一起灭掉,曹魏就一定亡于司马家族。所以,谋求蜀汉政权整个儿把曹魏政权和司马家族一起灭掉,是合理的政治选择,是另外一种方式的为家族尽忠。
夏侯霸进入蜀汉,还有一个非常便利的条件,他在蜀汉有亲戚,而且亲戚还当权。
建安五年,也就是200年,也是官渡之战的那一年,我们知道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曾经几乎绝粮,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连曹操的妻子也要直接劳动。我们今天最普通的衣食无忧在当时是极端的奢侈。
曹操本姓夏侯,夏侯渊是曹操的本家兄弟,夏侯家也在沛国谯郡,也就是今安徽亳州。我们知道那个地方有一个芒砀山,芒砀山上有张飞。夏侯霸的一个美貌的族妹,“年十三四,在本郡,出行樵采,为张飞所得。”
十三四的小姑娘,放在今天,还可能趴在妈妈怀里耍娇呢,但那个时代只能打柴。打柴的小姑娘被流落为土匪的张飞“所得”,这是一个何等痛苦的字眼。从184年全国五千万人口急剧减少到280年年的一千万左右,有多少人饿死,有多少人被杀。张飞在芒砀山当土匪当然要吃饭,但贫苦的时代,土匪家里也没有余粮。张飞是一个脾气很暴躁的人,对士兵非常严厉。刘备时常劝张飞:“卿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此取祸之道也。”这个每天都要体罚自己步将的暴人,不可能很心慈手软,如果没有饭吃,既然是土匪,吃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三国演义》中就有吃人肉的文字。我们可以想象,面对土匪,这个小姑娘的惊恐和绝望。但是,据民间流传张飞精通草书,擅画美人,既然擅画美人,当然就喜欢美女。这个小姑娘非常漂亮,张飞动了心,“飞知其良家女,遂以为妻”。古人评价《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卿本佳人,奈何从贼?”说这种话的人,或者是高风亮节,或者是没有面对过匪徒,那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扈三娘在梁山上当俘虏,已经没有了选择的自由,她连死亡的选择权都没有。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其实,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可能还有求死不得的时候。
这个小姑娘,之所以能够嫁给土匪张飞为妻,一个是因为漂亮,还有一个是因为“良家女”,也就是贵族出身。据历史记载,“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也就是说张飞这个人对待上流社会非常尊敬而非常刻薄一般民众。在那个乱世中,以张飞的勇武和土匪,强抢民女为妻,比如王英、周通,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抢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为妻就有些艰难,因为贵族是稀有资源。这下,张飞成就了自己的人生目的。
张飞娶妻后,得了一大拖孩子,第一个女儿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嫁给了刘禅。诸葛亮特别喜欢张飞。张飞的第一个女儿,也就是刘禅的第一个妻子去世后,刘禅娶了张飞的第二个女儿为妻。
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第85回,就非常痛苦,你诸葛亮有病啊?介绍张飞的女儿嫁给刘禅?后来才知道张飞的老婆是一个绝世美女。刘禅同志肯定是一个好色的家伙,所以才有了斩杀刘琰事件,但刘禅在第一个妻子去世后,又主动娶了小姨子,这个就是特别喜欢妻子的表现,也是张飞的女儿特别美丽的表现。
夏侯渊是张飞的妻叔,这一点是很令人奇怪的。最令人痛苦的是张飞的妻子。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张飞保护刘备经襄阳向江陵撤退,他的妻子当然也就嫁鸡随鸡了,但是,自己的娘家人和自己的丈夫开打,一个女人的心灵就生生被扯成了两半。
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最大的艰难,不是杀头,而是两难,如果杀头可以解决的问题,就是敢不敢牺牲的问题。
近代史上,鲁迅是一个非常矛盾的人物,他在思想上非常革命,但是为了母亲的生活不的不与旧有的社会妥协。
为了民族和社会进步舍弃一切是一种伟大,而为了母亲妥协也是一种柔情。鲁迅的矛盾,其实来源于人性的复杂。反过来,一个人,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热爱,要说他热爱人类,打死我都不相信。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和蒋介石都非常热爱自己的母亲,不论政治观点,就人性而言,他们都是极其优秀的人物。一个人,有各种身份,在父母面前,儿女永远是儿女,一个人,面对父母,最大的品德是表扬儿女,同样,面对儿女,最大的品德是尊敬父母,如果面对亲人而敢于攻击谩骂亲人,这个人或者是敢于“忘情的圣人”,或者是敢于舍弃一切的赌徒。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有时很难。
张飞是夏侯渊的侄女女婿,是夏侯霸的妹夫,虽然夏侯霸比张飞小一大截。“故渊之初亡,飞妻请而葬之”,219年,夏侯渊被黄忠干脆利落一刀斩杀,张飞的妻子,就申请埋葬了自己的叔父。
政治,给根结底是一种利益,是一种集团利益,亲情也是一种利益,是一种个体利益。不考量集体利益的集团当然不能久远,但如果绝对不承认人性而仅仅考虑集团利益的集团也非常危险。
人性是必须考虑的东西。
249年,夏侯霸进入蜀汉,刘禅以非常亲和的态度和他交流:“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
这句话目的是解脱夏侯霸的心理负担:你的老爹虽然和我的老爹是不同的利益集团,但你的老爹是死于千军万马的交锋,不是被我老爹亲自斩杀,所以,我们的仇恨不是不能调和。
然后,刘禅“指其儿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按照民间风俗,刘禅应该称呼夏侯霸为妻舅,刘禅是蜀汉的老板,所以就拿孩子说事。按照刘禅的说法,刘禅和夏侯霸其实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当然,夏侯霸和曹魏政权是更加血浓于水的亲情,但这一杯子血已经被司马懿鼓捣的非常无奈。
夏侯霸投入蜀汉后,得到重用,直接任命为车骑将军。
这个?
我们知道,姜维虽然是领导核心,但现在还是卫将军,刚刚加入集团的夏侯霸竟然是车骑将军,位列姜维之上。
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天理?
234年,诸葛亮去世,刘禅在重用蒋琬的同时,将汉中的军事统帅权安排给自己的母舅吴懿,249年,刘禅越级重用自己的妻舅夏侯霸,这两个事件合在一起就是:一揸没有四指近,或者说是亲就两样,或者就是公开的裙带。
面对今天的政府官员腐败,民众愤怒无比,但腐败有两种,一个叫贪婪腐败,一个叫亲情腐败。贪婪腐败是一种无耻,比如,为了自己的情妇丧失原则。问题是,如果面对唯一的机会,我说的是自己儿女的唯一机会,有几个人能够守的住人性的底线?
姜维的优秀就在于,他服务和忠诚的是蜀汉政权,他不贪腐个人的利益,所以他和夏侯霸的合作非常愉快。
夏侯霸加入蜀汉集团,是蜀汉集团难得的机会,因为夏侯霸是曹魏的高级将领,带来了曹魏无数的军事机密。
夏侯霸的投入蜀汉集团,说明曹魏集团内部的斗争已经白热化,这个机会就是蜀汉集团北伐的唯一。
249年,姜维出师北伐,但是,费祎不同意。这一次北伐是《三国演义》第107回的那一次,从这个地方开始,《三国演义》才和《姜维传》完成对接。这一次北伐是《三国志》中姜维的第四次北伐,但在《三国演义》中是第一次北伐。
在这一次北伐中,姜维获得“假节”。
“假节”大体即使我们熟悉的钦差大臣,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可行使权力,战时可诛杀军队中违犯军令的将军。
“十二年,假维节复出西平,不克而还。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按照这个说法,姜维自从以不可阻挡的态势控制部分朝政后,就曾经统帅军队多次北伐曹魏。由于姜维还不是最高军事统帅,比如他的部队中有夏侯霸,为了统一事权,所以每次北伐都被授予“持节”的待遇。
在这个时代,姜维每次进入关中,都是有所斩获,但每一次都是啃一口就快速撤回,因为他的兵力有限。
在这个阶段,有三个有趣的事情可以讨论。
第一个是为什么姜维这几次颇有斩获?难道姜维指挥能力强于诸葛亮?
就三国对峙的常规而言,由于秦岭、和黄河地理位置的切割作用,蜀汉的每一次北伐,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都不能影响曹魏的统治腹心。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1174345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3-04-22 19:04:00

更新时间:2021-04-03 07:22:42

评论数:213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