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连载

《佛陀纪事--告诉你一位真实的释迦牟尼》连载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引子:


公元前565年的某一天,古老的喜马拉雅山南麓,美丽的印度河之滨,森林覆盖着的广袤土地上,一个叫做迦毗罗卫的小国,迎来了他们新生的王子;
29年后这位王子仿效当时流行的出家生活,离开家进入森林寻求真理;
经历了6年拜师、苦修及禅定的生活后,他宣称自己已经证道,并承袭历代古佛的道统,成为彻悟万法的佛陀;
此后49年的时间里,他不遗余力地宣说他的教法,直到80岁时在森林中安详离去。历史似乎在此时此地永远地关闭了镜头。
2500多年后的佛教寺院里,佛陀释迦牟尼的形象,被人们用最上等的材质、最精致的工艺塑造出来,那安详静默的背后,却透射出冷冰冰的孤独感。因为那位有血有肉的人间佛陀,已经远离我们。在我们面前的,却是高高在上的“神灵”。他默默地接受着世人的礼拜、祈祷,甚至各种无理要求。他已经麻木了,完全变成了偶像。然而,凝视他那半睁半闭的眼睛,谁又能追忆当年佛陀那双睿智的明眸呢?他已离我们远去,就像定格在2500多年前的那个永恒的镜头。
可叹!现在的我们,要想追随他的足迹,聆听他的教诲,已不仅仅是读几部佛经,就能够做到的了!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壹、神秘国度中的诞生


残酷的现实与优美的神话


释迦牟尼所在的国家,在当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国。因为有考古学的证据,我们可以非常准确地推断这个小国所在的位置。今天的尼泊尔与印度交界的地方,有一条发源于北部雪山的河流,它经过尼泊尔,一直流入印度河。这就是有名的罗泊提河。释迦牟尼的祖国,就位于这条河的北部,这个国家叫做迦毗罗卫国。
迦毗罗卫国是由十座小城(或称聚落)组成,面积约320平方里。在当时,这十座小城,都有自己的首领(城主),这些首领们,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释迦牟尼父亲所在的小城,就是这十座城中的一座,也叫做迦毗罗卫城,这座小城可以勉强地被称作首都。可能是因为这十座城邦的首领,在历史上属于同一个部落或种族。所以,为了加强相互间的关系,及共同抵御外来的军事侵略,结成一个联盟,推举一位盟主作为他们的国王。有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在古代印度,“王”(音译“罗阇”)的称呼,既被用于国王,也被用作诸侯、部落的首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第27页 郭良鋆著)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就是这个角色。在佛经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国王的称号,很可能是世袭的。所以,释迦牟尼一降生,就被称作“太子”,他的父亲及其王国的贵族们,都无一例外地认为他将继承王位。
因为是一种“贵族共和”制,所以,国王的权利有限。遇到一些重大决策,都要通过各城邦贵族们组成的议会,进行投票来表决!其实,这种体制,在两千多年后的中国依然存在。明末努尔哈赤,就曾以这种“贵族共和”制的方式,实行对后金政权的管理。阎崇年先生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中谈到:他本人作为汗王,制订了以汗王为首席,以“五大臣”、“八大贝勒”为首脑的政权结构。一般遇到军政大事,都由贵族举行会议,以投票方式来决定!大家甚至可以通过投票废辍汗王。所谓“并肩同坐,共议大政,断理诉讼,举废国汗” 。这是一种初期的民主制度,在一些比较原始的部落或游牧民族中,一直被采用着。再如,西藏的“锅庄联盟”,也属于这种“贵族共和”制。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对于释迦牟尼具有很深的影响。他成道后,在佛教僧团内部,一直实行这种制度。所不同的是,他的僧团里既没有贵族,也没有“王”,种姓制度也被废止(仅限僧团内部)。他本人只是导师,僧团内部重大事务,同样要由全体僧众们,通过投票来决定,这些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迦毗罗卫国和其它的“贵族共和”制国家一样,在不得不与那些强大的君主制国家发生战争之后,地盘萎缩、实力衰弱,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低靡状态。后来被迫臣属于当时十六国中,三强之一的拘萨罗国。作为宗主国,拘萨罗成为它在国际事务中的“保护伞”。但对内,欺凌与压迫则是必不可少的!
释迦牟尼成道前,曾亲口对摩揭陀国王频婆娑罗谈到自己国家的情况,他说自己的国家属于拘萨罗,甚至都没有提到迦毗罗卫的名字。从这一点上看,在当时迦毗罗卫作为国家,名义上似乎还存在,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独立,成为强大国家的附庸,这可能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这个时期,在印度古代史中,被称作“列国时代”,或“十六国时代”,相互间一直处于混战状态,很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到了释迦牟尼晚年,他的祖国最终还是被拘萨罗彻底兼并,他的族人遭到残酷地杀戮(佛经中则把这一事件的原因,归结到拘萨罗国向迦毗罗卫国提出和亲,后发现被骗,遂实施报复的行为。),这就是当时的实际情况。与我们所熟悉的佛经中,对于释迦牟尼国家的描述,相差很远。经中对迦毗罗卫国的富庶与强盛,都曾做过非常具体的描述,这很可能是夸大其词了。
佛经中的夸大现象,是很常见的,比如,对释迦牟尼出生情况的描述。经中说释迦牟尼生于母亲的右肋,刚刚出生就能独立迈出七步,从容地观察各方。他踏过的足印,立即幻化出美丽的莲花。然后,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狮子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这就是“七步莲花”的典故。不仅如此,经中还借用阿难(佛陀大弟子)之口,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释迦牟尼从“兜率天”降入母胎,直到诞生前的所有经过。据《中阿含经•第8卷•未曾有法经》记载,当他进入母胎时,众天神、众魔、众梵天以及众沙门、众婆罗门、众王和众人的世界,都不可思议地大放光明!甚至日、月照不到的地方,也会放出光来,胜过众天王的光辉!“十千世界”震动、抖动和晃动。可见,这位菩萨(指释迦牟尼)入胎,不仅惊动了天上,也惊动了人间。这种突然间异常的“地震”、“放光”,还会在他后来降生、成道、说法、涅槃等关键时刻出现!之后,四天王前来守护四方,保护他的母亲不受人类与非人类的伤害!
《未曾有法经》还有这样的记载,当他降生的时候,首先接他的不是人,而是诸天神。他出母胎时,没有直接落在地上,而是由四位天神接住,放在他母亲面前。四位天神还手捧“极细衣”(精细而柔软的衣物)立于母子面前,准备为刚刚出生的婴儿穿戴!看来,王子出生后,穿的第一件衣服,并不是人间造作的,而完全是由天神们提供的!更有奇者,这位婴儿从入母胎直至降生,始终没有受到“血”、“精”及各种不净物的污染。在这里“血”、“精”,显然是指出自母亲与父亲身上的生命元素,也就是卵子与精子。此时,地上生出一方水池,“其水满岸”,虚空中两道雨水注下,一凉一暖,沐浴着刚刚出生的小王子。)也就是说,王子降生后,沐浴净身,都是在突然出现的、无中生有的“设备”与“资源”无微不至地“关照”下,自动完成的。这显然又是一则“感应”天地的神话!
据说,后来释迦牟尼为弟子们描述过去佛毗婆尸降生的过程时,同样使用了非常类似的描述,并且强调这是所有菩萨入胎、降生的“共同现象”。由此看来,这些描述很可能出自远古,被重视神话的古印度人,一代一代地传承并保留下来。这种神话般的描述,在佛经当中,用“到处充斥”来形容,并不过分!因为,在古代印度,神话替代历史,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所以,经中出现这些描述也就不足为奇!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其实,这并不是佛经的独创,在同时期或更早的其它教派的经典中,将神话传说当作真实事件,加以记载的情况都很常见,这也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在佛教早期的经典中,神话色彩反而不如后期经典那么浓重,相对朴实一些!那么,这些神话描述是否出于释迦牟尼之口?我们则无法断定!但是,我们注意到,在早期经典(巴利文三藏)中,根本找不到一处,释迦牟尼对自己诞生情况的自述。(《佛陀和原是佛教思想》29页 郭良鋆著)
此外,经典中对释迦牟尼入母胎之前的情况,也做了有声有色地叙述。据《神通游戏》记载,由于众天神们的乞请,菩萨(指释迦牟尼)决定下降人间,拯救众生之苦。于是,他开始考察什么时候降生?降生到什么样地方?什么样的家庭?选择好以后,他在兜率天,为众天神讲了最后一次法,并指派弥勒菩萨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未来佛的“候补”。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后来,众天神们商议决定,让他化身为“六牙白象”入母胎。与此时同,在人间,摩耶夫人也征得丈夫净饭王的同意,单独来到宫殿顶楼守戒(独居)七夜。夫人在这期间,梦见这头“六牙白象”,从右肋入胎。可见,这位菩萨入胎前,对自己将来的情况都做了详细地安排,同时还安排他的母亲“守戒”七日,以表明菩萨不是依情欲而生,《中阿含经》第8卷《未曾有法经》中还记载说,菩萨“不为血所污,亦不为精及诸不净所污”。来看,菩萨甚至可以不需要父、母的经、血,就可以结胎。换句话说,这个生命完全是“天生”的,只不过是要依赖母胎孕育10个月而已!这倒让我们联想起《圣经 》中,关于玛利亚以处女之身怀孕生出耶稣的记载 :“他(耶稣)母亲玛利亚已经许配了约瑟,还没有迎娶,玛利亚就从圣灵怀了孕。她丈夫约瑟是个义人,不愿意明明地羞辱她,想要暗暗地把她休了。正思念这事的时候,有主(上帝)的使者向他梦中显现说:‘大卫的子孙约瑟,不要怕,只管娶过你的妻子玛利亚来,因为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来的。她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新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第1页 马太福音•耶稣的家谱18-21 圣经公会(THE BIBLE SOCIETY IN HONG KONG)1978年出版印刷)其实,考察一下世界各种原始宗教,我们不难发现,有关那些神祗们出生的传说,都会表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神奇与怪异!希腊神话中的宙斯,就曾幻化成天鹅,使正在沐浴的少女怀孕而生出两枚“卵”,后来孵化出两对挛生子女;中国古代有关伏羲诞生的神话则更加离奇,说他母亲因踩踏了“圣迹”而生出伏羲;就连老子也是因为李母(老子的母亲)吞服了“五彩天珠”,而怀孕降生;印度古代,也有梵天孵化于“金卵”中的记载。
但值得注意的却是,基督教从来都毫不含糊地宣称自己为“一神教”,而佛教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宣告将自己的学说与各种神教划清界限。在释迦牟尼时期,他的觉悟之道,与上帝之神教,始终是泾渭分明的!这个离开父母因缘,而投胎降生的故事,显然不符合释迦牟尼成道后所宣说的缘起(因缘)法则。他曾在《佛说父母报恩经》中强调说:“人生在世,父母为亲,非父不生,非母不育。”也就是说,没有父亲与母亲的共同参与,就不会有儿女的出世。此外,还有一件事情是确定的,那就是这位未来的导师,是一位神秘主义的反对者,在他的学说中,这一点曾被反复地加以强调。即便如此,这些有关释迦牟尼入胎、降生的各种传说,并不让我们感到意外!因为,佛经作为一种“说唱文学”的形式,于释迦牟尼灭度后的5个多世纪里,通过口口相传的形式,在印度甚至中亚与南亚很多地区流行,直到公元一世纪,才开始形成文字(此时,离释迦牟尼世代已经相隔四、五百年)。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作为佛教经典,在大约5个世纪的传唱中,肯定会发生一些程度难以估量的变化!早期的原始经典尚且如此,那些后期陆续出现的经典,就更难说了!其实,经中的记载可能是真假杂糅的,我们不妨参考一下,去除那些可能被夸大的部分,尽量还原相对的真实。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互不相识的圣人们
释迦牟尼的母亲叫做摩耶,是净饭王的一位妃子(并非王后),她来自与迦毗罗卫城相邻的一座,叫天臂的小城,她是城主的女儿。天臂城也是十座小城中的一座,两座小城之间,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联姻关系。佛经中记载,这种联姻关系,到释迦牟尼时还保留着。后来,净饭王为释迦牟尼迎娶的耶输陀罗,也出自天臂城主的家族。
这是当时这一地区的习俗,女人到了产期临近时,要回到娘家去分娩。据记载,摩耶夫人回娘家的路上,经过兰毗尼花园时,见到园中优美的景色,决定停下来稍事休息。这座花园位于迦毗罗卫城东四十里。兰毗尼在当时,未必是一座专门修建的花园,很可能是一处风景宜人的野外场所。夫人乘车走到这里时,感到有些不适,临时决定休息一下,在欣赏奇花异草的同时,她感到阵阵的腹痛。
释迦牟尼就降生在这座美丽的花园中,这很可能是一个意外!经中曾提到,一般的妇女怀孕9至10个月,就要分娩,但作为“菩萨”的母亲,则必须满10个月,才会生产,而且这是“菩萨”们降生的惯例。(《×××××××××××>)这样说来,释迦牟尼应该比普通人在母胎中孕育的时间更长。按照常规,他的母亲早该做好准备回到娘家了,但是,这一突然降生的情况却在她的预料之外!从这一现象分析,她很可能是早产,详细的情况我们已经无法考证?经中说摩耶是手攀着“无忧树”,站立着生下小王子的,这可能是强调生产过程非常轻松而没有痛苦!但从摩耶生下王子七天后,就离开了人世这一点上分析,生产状态很可能是非正常的。
经中对于摩耶的早逝有多种说法:其一、据《大事》记载,摩耶夫人生下这样一位伟人后,不宜再享受爱欲;其二、据《因缘记》所说,生下王子后,夫人的子宫不宜再被别人占用;其三、见到所生之子“体态洪满,相貌端正”,因此“不胜其快”,也就是因高兴过度,而离开人世,这是较早的说法(据.......记载);其四,《神通游戏》还有这样的说法,由于生了“菩萨”(指释迦牟尼),所以母亲必然短寿。因为,母亲不忍见将来王子出家,所以早早离开;其五:生下王子后,天定的任务完成了,“不胜诸天之力,而形影消瘦!”以致离世;明炀法师在他的《佛法概要》中,还有这样的叙述:“当太子诞生以后,经过了七天,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因为生了一位大福大德的释迦牟尼佛,福德智慧是大大地增长,依因感果,就生到忉利天。”以上几种说法,没有一处将这位母亲的早逝,与生育本身挂上钩的,相反,几乎都与神话扯上了关系。笔者认为,这些说法很可能是为了神化释迦牟尼的出生情况,而把本来不幸的事件,附会成让人们便于接受的神话,这类美丽的传说,发生在这个“盛产”神话的印度并不稀奇!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xx7856说:试向作者提一些问题:
1。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佛陀是文化的大集成者?
2。这个文化其背景是什么?例如,当时是否有一种文化的需求,使流行的观念、价值观等等,形成完成的学说?
3。如果说佛教是文化的大集成,佛陀继承和创新了什么?
当然,很多宗教的研究者是不提这些问题的。但如果把佛教看成是一种文化思想的话,这些问题还是有意义的。
------------------------------------------------------------
问题很深刻,在下一时语塞。我想挑一个问题来回答,也就是问题2。
当时的文化大背景可能很复杂,简而言之,婆罗门要保持他们的地位,刹帝利要解放,要做老大。刹帝利没有自己的文化,他们只是婆罗门文化的附属。沙门文化在当时完全是民间的,也许还在被禁止之列。刹帝利要想对抗婆罗门,显然力不从心,所以他们到处寻找能够与相对完整而庞大的婆罗门系统进行对抗的力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挑战神教权威的理智模式。之后,随着部分刹帝利的加入,沙门文化由地下转到公开。当时的情况是,沙门运动中出现的领袖们各有主张,自说自话,加上他们出世、散漫的作风,内部虽然有相互探讨理智辩论的良好风气,但是如同一盘散沙。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将自身的理论系统化、完善化,更需要推出属于自己的领袖。这时候整个社会就有了酝酿文化大家、精神导师的土壤。释迦只是这些有志于文化集成者中的一位。事实证明,他不仅仅站出来批驳婆罗门的思想,同时还将婆罗门思想中有益的内容加到自己的学说中,他虽然同情当时的沙门思想,更多继承的同时,也在针对其中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严厉的批驳。这就是当时的情况。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据经典中描述,净饭王夫妇年岁很大一直膝下无子。后来,摩耶夫人怀孕时已经40岁了(说法不同,有说44岁,有说45岁)。如果这一记载不是有意夸大的话,不用说在当时,就是在医疗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她也算是一位高龄产妇了。如果被送到医院,医生要做的第一件事,一定是让她的家属,签署一份有利于免除院方责任的“高危产妇通知书”!所以,其危险状况是可想而知的。更何况半路上突然发生这种情况,后果就更加不堪设想了!摩耶不幸早逝,很可能与高龄生产,而并发了一些危险症状有关。
这一年是公元前565年。释迦牟尼的诞生,可以被看作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无独有偶,就在这一年,当时的希腊,也诞生了一位未来的圣哲,他就是色诺芬尼。他被认为是“泛神教”思想,向“一神教”思想过渡的桥梁似的人物,被称为宗教信仰者中,第一位“一神教”信徒。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中这样评价说:“色诺芬尼相信一神,这个神在形象上和思想上都与人不同” !神可以“以他的心灵力量,左右一切而毫不费力”他反对人们将“神”描绘成人的样子,因为,在他看来,狮子、马等动物如果有手,能够创造艺术品的话,同样会把“神”画成与它们自己类似的样子。这位圣哲还被尊为哲学家、诗人和宗教评论家。就在前述的两位圣哲14岁那年,公元前551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春秋时期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也诞生了一位未来世界级的圣人,他就是孔子;如果传说可信的话,在释迦牟尼诞生前的第六年,即公元前571年(周灵王元年),中国的另一位圣人老子,诞生于春秋时楚国苦县仁里村(今河南鹿邑)。
有了这些年代的记载,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一些结论:释迦牟尼比老子小6岁、比孔子大14岁、而与色诺芬尼同岁。也许这些世界级的圣人们,都集中在公元前6世纪诞生,是一种纯粹的历史巧合!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看来“中道”是所有正信的宗教中共用的基本原则。感谢老金在线把这个原则告诉大家,不走两端、不行偏激,这样便不至出现极端主义。赞赏!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我们研究佛教,必须首先跳出佛教的情感氛围,把宗教情感放在一边,才能公正而平等地、不加杂任何个人感情地得出结论,这是一个基本态度,也是唯一正确的态度。谢谢各位的鼓励!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有趣的是有关老子出生,及其母受孕的神话,竟与释迦牟尼的传说十分相似。据道教后期经典记载:李母(老子的母亲)因服食了自天而降的“五色珠”而怀孕。这一不寻常的受孕,竟使李母受了81载的妊娠之苦。81年后的某一天,李母可能觉得时间差不多了,带着早已准备好的“手术器械”,如蒙神约地来到“逍遥树”下,割开自己的右腋,生出了老子。我们很容易看出,这些记载明显受到佛教经典的影响,只是六牙白象,变成了五色天珠。十月怀胎,变成了漫长的81载。“无忧树”变成了“逍遥树”。肋下出生,变成了腋下。当然,这些记载,很可能是后来“佛道大战”的产物。我们知道,佛教传入中国后,与道家、道教之间曾发生过非常有趣的“斗法”现象,这种情况持续了几个世纪。在这段时间里,两家的门徒,都在原有的基础上,不停地创造着自己的“神话”!释迦牟尼与老子作为两家的教主,被他们后世的门徒们,豪不负责地任意神化着。以至,使得两位“神”在门徒们的操纵下,相互间“打”得不可开交!再后来,他们之间不仅被附会成师徒关系,甚至成为相互转世的关系。然而,这几位同时代的圣人们,在当时却互不相识!
大约七百多年后,释迦牟尼的思想传到中国,和与他同时代老子、孔子的思想,隔着时空进行了激烈的碰撞后。将近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以这三位圣人为旗帜的儒、释、道三家学说,在华夏大地上,完成了人类文化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交流、融汇过程,形成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影响着整个北亚、东亚及南亚的部分地区。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土著人的王子

回过头来,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与释迦牟尼身份有紧密关联的细节。我们现在可以非常肯地知道,释迦家族所属的人种,并不是800年前闯入印度北部的亚利安人。我们知道这个地区,在亚利安人进入前,就已经存在许多不同的种族。更何况到此时为止,纯种的雅利安人,还集中在西部的旁遮普地区。他们没有大规模地进入东方,很可能是为了保持人种的纯正。但是,据佛经记载,释迦家族历史上,却来自于东方。我们很容易注意到,佛经中“佛出东方”的记载,不仅释迦牟尼自称家族出自东方,就连过去诸佛也同样出自东方。后期大乘经典更强调东方曾有恒河沙数的佛出世。
有人推断,释迦族为蒙古人种,因为佛经记载释迦牟尼的肤色为“金色”,这种推断有可能流于武断!因为东北亚大部分地区的住民,都是蒙古人种,包括中国、日本、朝鲜、韩国等。所以中、日、韩的很多佛教学者倾向于这种观点(英国历史学家史密斯Vancent A. Smith也持这种观点。),可能与人种上的归属感相关。说释迦牟尼与我们同宗同祖,更拉近了与这位佛陀的距离。据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日本导演三见犍二,还专门拍摄了一部介绍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片《释迦》。剧中包括释迦牟尼等主要人物,全部由日本人出演,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地印象!此外,唐代著名的玄奘大师,也在帮忙说话!他在《大唐西域记》中说,释迦族所在的地区,是蒙古人的聚居地。但有一点,可能是不可辩驳的事实,那就是有史可询的蒙古人最早进入印度的记载,是发生在释迦牟尼灭度几百年后的事情(指贵霜王朝的主人,他们是大月氏人,属于蒙古人种。)。更何况玄奘造访印度时,释迦牟尼已经灭度千余年了,所以笔者对此种说法自然存疑!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释迦族就是古印度土著人种,甚至有些学者还有声有色地描述他的肤色为棕色、毛发卷曲身材魁梧等。这些特点,从犍陀罗时期的佛教造像中,可以找到一些感觉!但这并不表明,犍陀罗造像全部具有这些特点。犍陀罗造像,是佛教造像的开始。此前,佛教并没有偶像,因为释迦牟尼在世时,是严格禁止偶像崇拜的!
早在释迦牟尼时期,弟子们对他的礼节,反而非常简单。据说,弟子们见到释迦牟尼,顶礼佛足就可以了(所谓顶礼佛足,就是亲吻释迦牟尼的脚足,也有说是用头碰一下佛的足。)。顶礼佛足,可能代表信徒对他实践佛法所得成就的尊重!后来,有些不易见到释迦牟尼的弟子,为了表示对导师的尊敬,就顶礼他所踏过的“足印”。这种顶礼尊者脚足的礼节,很可能不是佛教的独创,更可能是当时比较常见的一种表示尊敬的礼节。它可能被使用于臣民对国王、晚辈对长辈、俗人对出家人的一种尊重。这一礼节,很可能一直流传下来,以致在现代的印度,还能见到它的痕迹。我们常常注意到,在印度晚辈见到长辈后,一般都会俯下身体用手去触摸长辈的脚,作为回应,长辈们往往会用手抚摸他们的头,这种回应的“摩顶”礼节,往往伴随着长辈对晚辈的各种期望与祝福。当然,这些期望与祝福,一旦出自婆罗门、沙门甚至佛陀之口,就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但是,如同现代的三拜三叩之礼,在当时并没有记载,很可能是后期形成的。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佛陀灭度后,人们按照印度传统的习俗,建窣堵波(即舍利塔,是一种类似坟墓的建筑,底部为长方形,上方为半球形顶,顶部还设有华盖。据说古代印度国王都采取这种方法建造坟墓)供奉,也会将他所踏过的足印,及代表他觉悟的菩提树等进行供奉。这种古老的习俗,也不是佛教独有的。在当时,国王、婆罗门以致一些沙门行者死后,都会建立窣堵波以示纪念(佛经记载,佛陀将要入灭前,弟子们向他请示如何处理后事时,他曾明确表示,按照“转轮圣王”的礼节办理!所以火化后,舍利被分成数份,被信徒们带到各地分别起塔供奉。)。一直到几百年后,佛教信仰的热点地区犍陀罗(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才开始塑造佛像。因为当时的犍陀罗,是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他们接受佛教后,为了表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敬,开始按照希腊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以至于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也就开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法国学者亨利•阿尔冯在他的《佛教》一书中谈到,佛陀“形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佛教传统的中断,更标志着一种新艺术的诞生。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道轨迹:佛教的初期阶段,重视教理的理解与实践,信徒们自行承担起解脱修行的任务,将释迦牟尼视为导师(也称教主),加以尊重;而后期的佛教,则重视外在的宗教仪式,信徒们将解脱的实践任务,推到释迦牟尼及其诸佛、菩萨的身上,视他们为威力无比、超越一切的“神”,并竭尽全力加以崇拜。这种单纯的崇拜,替代了以往各类以实证目的为主的修学实践,以致令崇拜形式本身达到了极至!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后来造像艺术随佛教一同传入中国。有趣的是中国人最早接触的不是佛教本身,而是“金人”(佛像)。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汉、魏时期),佛教的真正教义并不明朗。所以,依附道教及其它民间“鬼神方术“学说,以佛像作为崇拜对象,真的让这位被当时人们称作“胡神”(当时的中国人认为佛像来自西域,把佛像当作神像,所以称之为胡神-笔者注)的佛陀形象,着实稀里糊涂地风光了一阵子!生前极力反对神仙道法的释迦牟尼,也在他灭度700多年后,被当时的中国人奉为“神明”,接受着他们习惯的“鬼神方术”与祭祀膜拜。汉代时,针对黄老的祭祀非常盛行,以皇帝、贵族为首的上层人物,将这些活动正式纳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所以,佛教就被当时的人们,误解为一种外来的“方术”。那些制造精美的“金人”,也就理所当然地被混同于黄老之像,被中国人当做另一方神明,加以膜拜、祭祀。而且,这种祭祀活动,得到了帝国皇帝的支持与推动。“浮屠”(佛像)作为祭祀对象,也在中央政府的权威文件-诏书中,得到与黄老祭祀同样的肯定。当时,皇帝的异母兄弟楚王刘英,就曾大张旗鼓地在他的封地,将“浮屠”与黄老供在一起,频繁地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这一创举后来被皇帝陛下知晓,龙颜大悦之余,向全国发出褒奖刘英的诏书。(《后汉书》1428页 楚王英传)至此,帝国境内各封国纷纷效仿,围绕“浮屠”、黄老的祭祀活动,你追我赶形成潮流,且风靡一时。这种现象在中国延续了几个世纪后,佛教才开始慢慢脱离“神仙方术”而渐渐独立出来。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佛像,佛教传入中国这一足以改变亚洲乃至世界历史的事件,还会不会发生?抑或会不会再错后几个世纪呢?不过,犍陀罗造像艺术源于希腊,强调写实主义手法。虽然,它从艺术上照搬了希腊“太阳神”的很多外在形式,但终究与希腊造像有所不同。所以,笔者猜测其造像应该比较接近佛陀的真实形象,当然,这并不表示所有出自这一地区的佛像都有这种代表性!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据佛经记载,释迦宗族的历史可能非常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高贵的“甘蔗王”(但甘蔗王是亚利安种族,初居印度河侧,后来东下立国于雪山之麓。),因为传说中的“甘蔗王”属于亚利安人的族系,很可能与来自东方的释迦族关系不大。所以,这种说法被后来的一些史家们推翻。佛经中经常提到“佛出东方”。这显然说明佛陀的家族绝非亚利安人种。当时,东方的许多大国,都是半亚利安、半土著人种,包括迦毗罗卫国所依附的那个拘萨罗国,他们很可能是亚利安人,与当地土著人的混合人种(这些混合人种,很可能是那些掌握了国家政权的王族或婆罗门。)。虽然经中提到,释迦族常称自己与拘萨罗人同族,但从一次拘萨罗国王,向释迦族索婚(要求和亲)的事件上,就看出问题了。嫁女和亲原本是弱国讨好强国的手段之一,但送上门来的好机会,却使释迦族人一筹莫展。经中说他们没有与异族通婚的习惯,不肯将自家女儿下嫁。但是,拒绝只能是死路一条。结果,他们竟然将一位婢女,“包装”成释迦公主搪塞了事。后来,此事败露,多年后竟酿成释迦族亡国灭族之禍!由此来看,与拘萨罗人同族之说,纯属碍于政治上的压力,而有意攀附的行为。从这一点上看,释迦族本身是有别于当时人种已经混杂的拘萨罗人的。所以,他们可能是来自东方古老而纯正的土著人种(印顺法师则认为,拘萨罗是亚利安人种,而释迦族是与他们不同的蒙古人种,由于不能彻底接受亚利安人的文化,所以被他们灭亡。-参见印顺著《以佛法研究佛法》“释尊时代的印度国族”一章。)。这些土著人种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可能顽强地保持者自己民族人种的纯洁性,始终延续和传承着自身的文化,这些文化可能一直保留着亚利安人进入前古老的特色。因为,这一来自东方的民族,很可能在西迁的过程中,开始逐渐与亚利安人,及他们与土著人的混血们打起交道来。在他们的眼里,这些白色人种及其混杂人种,显然属于异族。据佛经记载,释迦宗族在历史上,是一个尚武的民族,他们得以从东方而来,很可能是倚仗自身的武力。因为,经中记载,释迦牟尼时期,他们的宗主国拘萨罗,曾将未来的太子,送到迦毗罗卫,向释迦族武士们学习各种武术。此外据记载,释迦牟尼做为未来王国的继承人,年轻时也曾受过严格地武术训练。此时,释迦族的国家,虽然已经被迫沦为拘萨罗的附庸,但骨子里的那股傲气却始终不减!此次和亲事件,足以表现出他们对于拘萨罗这个异族政权的藐视!所以,从净饭王,一直到整个宗族,对这位悉达多王子,寄予重振祖先雄风的厚望,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却是可以理解的!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白色帝国的崩溃


佛教的产生,不仅与释迦牟尼本人相关,更与印度古代的大历史相关。历史上无论哪位伟人的出现,都离不开他身后的社会、文化等背景。这种背景的形成,甚至要上溯一两千年。前面曾反复提到的亚利安人,与土著人之间,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呢?我们有必要对这段历史进行一些粗浅的了解。
就在这位伟大的佛陀,诞生前的800年左右,古老的印度大地上,曾出现过一个强大的帝国,这个帝国后来被历史学家称作“月朝保拉法”,(《印度佛教史》第25页 英 渥德尔著)它统治着很多亚利安人的王国和部落。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这个帝国的统治者,一直有效地控制着他们。这个王朝的主人,就是肤色白净的亚利安人。(此时相当于我国的殷商时期。商约为公元前1600-公元前1028年,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28年-笔者注)。
其实,这些白色的人种,原本并不属于这块土地。因为,在此前的第四个世纪,这块土地上的那些身材矮小、鼻子扁平、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还在享受着他们几个世纪以来,在印度河流域,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古代文明。然而,美梦很快被那些来自西亚的白色人种彻底击碎。这些白色人种,来自于俄罗斯南部与南乌克兰草原,他们原属北欧日尔曼人种。远在几个世纪前,他们就开始进行着有史以来,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因为,他们是原始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习惯,使他们世世代代追随着丰厚的草地。这些原属欧洲的民族,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不停地向东南迁移。从中亚向东南行进的过程中,部落内部很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部族的分裂。此后,一支进入了当时的古波斯(现在的伊朗),另一支则继续东进。公元前十七世纪前后,他们已经逼近了这块,被后世称作“印度“的南亚次大陆。
据《梨俱吠陀》记载,随后几个世纪里,北印度的土地上,席卷着阵阵白色的“旋风”。他们开始袭击并摧毁土著人的城市与聚落、掠夺财富。他们尤其痛恨那些人工灌溉系统,每每见到,都要毫不犹豫地将其摧毁。有趣的是,亚利安人,竟然在他们最早的经典中,用浪漫的笔调描绘他们释放牲畜、摧毁城市、破坏水利设施等伟大的“解放事业” 。
历史就这样无情地宣告了一个文化落后的游牧民族,以武力征服了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农业民族!漫长的战争,最终以土著人的臣服而告结束。落败的土著人,大部分逃避到南印度,北方的遗民们,也只能沦为白人的奴隶。然而,正如美国学者斯塔夫理•阿诺斯在他《全球通史》“印度文明”一节中所说:“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遭到征服、受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使原先的文化留存无几。相反地,当雅利安畜牧者,在那里定居下来、改营农业时,他们不得不与原先的居民靠得很近地生活下去。这样和平共处和互通婚姻达数世纪之后,其必然结果是文化融合。”文明总是吸引人的,亚利安人由对土著人生活方式的拒绝,逐渐变成了接受。进而,开始学习与继承原有的文明。他们本身,也由侵略者摇身一变,成为这块土地上的统治者。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佛教传入中国后分宗立派的情况很多,教旨也是大不相同,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在下将在未来的几本书中详细叙述这些过程。禅宗问题,几乎成为中国唐宋以来文化界最为重大的问题之一,没有禅宗就不会有后来的宋明理学,也就不会有新儒学的诞生。以慧能为首的禅宗传人更多继承的是儒家思想还是印度佛教思想?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以果而推因,因为它与儒家思想的类似,导致人们欲图对其源流进行必要的梳理,这一工作,前人做了很多,在下试图从文化学、历史学等角度作些新的尝试,能不能作出成绩,实在不能吹牛!还望各位兄长多多指教!
楼主:一心禅堂主  时间:2021-04-09 05:18:06
关于雅利安人与土著人的文化如何对抗和融合,请看下文。谢谢关注!

楼主:一心禅堂主

字数:109538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07-05-24 00:57:00

更新时间:2021-04-09 05:18:06

评论数:120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