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经济论坛 >  世界是部金融史2——贫富之刀【已出版】

世界是部金融史2——贫富之刀【已出版】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以下内容,应在《盛世铸私钱》之前,实在不好意思,顺序倒了。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后世,无数帝王都想模仿吕雉“均田”,却无一不羽煞而归。不是吕后比别人更聪明,更不是吕后有多么灵活的手腕。汉初之时,从六国贵族到刘邦分封的异姓王都被剪除,旧有既得利益者已经被消灭殆尽;刚刚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制度,任何官僚都不知道如果不按《二年律令》分配土地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包括在吕雉在内的所有人,未来都是一片模糊,所以,大家只能按照相对公平的方法平均田地。这种混沌初开的情况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模糊面纱”,在“模糊面纱”条件下,利益集团不可能剥夺普通人财富,一旦打破平衡,任何利益集团都可能称为被剥夺者。
看到辖内的庶人,吕雉知道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大权一统的根本。但是,每次吕雉看到刘邦留下来的同姓王,就如同刘邦看到当年的异姓王,这些人让吕雉距离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样很遥远。
授田政策执行了十年后,帝国的财富开始增长,吕雉一定觉得自己可以下手了。和刘邦一样,她最初对付同姓王法子也是改变币制。
吕后二年①,吕雉下令禁止民间铸“荚钱”,由朝廷统一铸“八铢钱”,“八铢钱”模仿秦半两,在货币史上被称为“本秦钱”。 吕后规定,荚钱此后在帝国境内不得流通,最要紧的,诸侯向朝廷纳贡时要缴纳“八铢钱”。政策的目标:禁止诸侯用荚钱忽悠自己,这样朝廷的收益比较实惠。
想法是好的,结果是差的。
废“荚钱”、缴“八铢钱”,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对诸侯来说自然很不情愿。吕雉VS同姓王=“八铢钱”VS“荚钱”,但是,很遗憾……
关键时候,匈奴再次拜访汉帝国边境。平时,只是隔三差五出来抢劫,吕后三年却零售改批发,直接派兵占领了汉帝国的阿阳城。
吕后可以隐忍匈奴单于对自己的侮辱,却不能坐视帝国领土被侵蚀。一旦获得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匈奴骑兵便会一步步纵身进入中原腹地。是年,汉帝国出兵云中、后攻阿阳,一打又是一年,吕雉完全没有精力推行她的货币新政。
据匈奴于国门之外,必须有强盛的经济;建设强盛的经济必须是不能有大的战事,国人能够修养生息。对吕雉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悖论。与我们在这里纸上谈兵不同,吕雉必须用实践解决这个悖论。
吕雉给出的答案是:战争经费全部来源于货币减重。
吕后二年七月,吕雉宣布推行“八铢钱”,此后匈奴南侵。吕后三年末,官方铸币从“八铢”改为“五分”。所谓“五分”是“二铢四系”,相当于“八铢钱”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货币贬值接近75%。
吕后五年,匈奴主力终于退回了大漠。吕雉喘了一气,第二次动手收拾同姓王,是年,再次下令禁止“铸伪钱”。
吕雉实在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主。
吕后五年,帝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南部边境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拥立一个叫赵佗的地方官自立为“南越武帝”。可怜北部边境尚未肃清,又要远征南越,那可是一个瘴气满山、气候暑湿的地方,比对付匈奴一点都不少花钱。
吕后只好拿出老办法,继续让货币减重。据史书记载,吕后五年,吕雉将铜、锡合铸的“五分钱”改为铜、铅、铁合铸。铅和铁要比锡重很多,铸币含铜量急剧下滑。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物则证明,实际情况比史书记载还要差很多,铸币的重量已经从“三铢钱”变为“一铢钱”,为官方铸币标准“八铢”的三十分之一。
三年内货币贬值三十倍,如此铸币减重,钱还是钱吗?但是,汉帝国经济没有因为通胀而崩溃。
因为,吕雉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边疆战事最紧张的时候,仍旧维持对小农“十五税一”的政策。所以,这位女强人才穷到不得不实行货币通胀。
对民生来说,“低税收”、“高通胀”是两难选择,帝国危机的时候只能择其一。农耕时代,最主要的财富生产手段是种地,普通人对货币的需求量远低于诸侯和封建官僚。大通胀给帝国经济带来的伤害,更多是对工商业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农人而言,如此低的税收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中国第一位女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然而,历史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以良机,甚至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刚刚得到土地的农民还不能生产足够的财富,建立一个强盛的帝国仍需要时间……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后世,无数帝王都想模仿吕雉“均田”,却无一不羽煞而归。不是吕后比别人更聪明,更不是吕后有多么灵活的手腕。汉初之时,从六国贵族到刘邦分封的异姓王都被剪除,旧有既得利益者已经被消灭殆尽;刚刚建立起来的官僚体系还是一种不成熟的制度,任何官僚都不知道如果不按《二年律令》分配土地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
包括在吕雉在内的所有人,未来都是一片模糊,所以,大家只能按照相对公平的方法平均田地。这种混沌初开的情况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模糊面纱”,在“模糊面纱”条件下,利益集团不可能剥夺普通人财富,一旦打破平衡,任何利益集团都可能称为被剥夺者。
看到辖内的庶人,吕雉知道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大权一统的根本。但是,每次吕雉看到刘邦留下来的同姓王,就如同刘邦看到当年的异姓王,这些人让吕雉距离至高无上的皇权同样很遥远。
授田政策执行了十年后,帝国的财富开始增长,吕雉一定觉得自己可以下手了。和刘邦一样,她最初对付同姓王法子也是改变币制。
吕后二年①,吕雉下令禁止民间铸“荚钱”,由朝廷统一铸“八铢钱”,“八铢钱”模仿秦半两,在货币史上被称为“本秦钱”。 吕后规定,荚钱此后在帝国境内不得流通,最要紧的,诸侯向朝廷纳贡时要缴纳“八铢钱”。政策的目标:禁止诸侯用荚钱忽悠自己,这样朝廷的收益比较实惠。
想法是好的,结果是差的。
废“荚钱”、缴“八铢钱”,这是一笔很大的支出,对诸侯来说自然很不情愿。吕雉VS同姓王=“八铢钱”VS“荚钱”,但是,很遗憾……
关键时候,匈奴再次拜访汉帝国边境。平时,只是隔三差五出来抢劫,吕后三年却零售改批发,直接派兵占领了汉帝国的阿阳城。
吕后可以隐忍匈奴单于对自己的侮辱,却不能坐视帝国领土被侵蚀。一旦获得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匈奴骑兵便会一步步纵身进入中原腹地。是年,汉帝国出兵云中、后攻阿阳,一打又是一年,吕雉完全没有精力推行她的货币新政。
据匈奴于国门之外,必须有强盛的经济;建设强盛的经济必须是不能有大的战事,国人能够修养生息。对吕雉来说,这完全是一个悖论。与我们在这里纸上谈兵不同,吕雉必须用实践解决这个悖论。
吕雉给出的答案是:战争经费全部来源于货币减重。
吕后二年七月,吕雉宣布推行“八铢钱”,此后匈奴南侵。吕后三年末,官方铸币从“八铢”改为“五分”。所谓“五分”是“二铢四系”,相当于“八铢钱”的四分之一多一点,货币贬值接近75%。
吕后五年,匈奴主力终于退回了大漠。吕雉喘了一气,第二次动手收拾同姓王,是年,再次下令禁止“铸伪钱”。
吕雉实在是一个很不幸的女主。
吕后五年,帝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南部边境的象、桂林、南海三郡拥立一个叫赵佗的地方官自立为“南越武帝”。可怜北部边境尚未肃清,又要远征南越,那可是一个瘴气满山、气候暑湿的地方,比对付匈奴一点都不少花钱。
吕后只好拿出老办法,继续让货币减重。据史书记载,吕后五年,吕雉将铜、锡合铸的“五分钱”改为铜、铅、铁合铸。铅和铁要比锡重很多,铸币含铜量急剧下滑。这个时期出土的文物则证明,实际情况比史书记载还要差很多,铸币的重量已经从“三铢钱”变为“一铢钱”,为官方铸币标准“八铢”的三十分之一。
三年内货币贬值三十倍,如此铸币减重,钱还是钱吗?但是,汉帝国经济没有因为通胀而崩溃。
因为,吕雉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边疆战事最紧张的时候,仍旧维持对小农“十五税一”的政策。所以,这位女强人才穷到不得不实行货币通胀。
对民生来说,“低税收”、“高通胀”是两难选择,帝国危机的时候只能择其一。农耕时代,最主要的财富生产手段是种地,普通人对货币的需求量远低于诸侯和封建官僚。大通胀给帝国经济带来的伤害,更多是对工商业和封建统治阶级,对农人而言,如此低的税收才是最重要的。
尽管中国第一位女主与民生息、轻徭薄赋,然而,历史并没有给这位女强人以良机,甚至没有给她足够的时间。刚刚得到土地的农民还不能生产足够的财富,建立一个强盛的帝国仍需要时间……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tianyamike2012

第一,我绝不敢说自己品行高尚,只是觉得有的词语不文明、发言方式不一定对,这样不好,起码不值得倡导。
第二,如果有人觉得看我回复不爽,一定随便发言,要不还混什么论坛。您说呢?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惑,也有很多人这样解释:文景时期汉帝国机构高度精简,一个县衙往往只有三到五个官吏,其余大家平时电视上见到的衙役都是临时从富户子弟家里拉来凑数的。加之刘恒确实是一个比较节俭的皇帝,在位期间皇室没有任何大型工程,他甚至舍不得花一百金修一个露台,因为这是十户小农的所有家产。
这是对的,在中国历史上,比刘恒更节俭的帝王大概只有马上就要出场的王莽和此后的崇祯帝。
这又不完全对,因为,钱绝对不是省出来的。刘恒时期,汉帝国的财政税收一点也不少,只不过进项不一样罢了。
为改变对诸侯国的经济劣势,刘恒想到了一个新的办法:放开帝国的铜矿开采、冶铁业、山林采伐、工商贸易、煮盐业、畜牧业……,民间可以进入一切可以进入的行业,只要你能赚钱!
就连人主之权的象征——铸币权,刘恒也完全放开,包括普通农人在内都可以自由铸币,只要你造的钱能花出去。
从嬴政开始,每一代帝王都深刻意识到铸币应该是皇帝独有的权威,到刘邦、吕后甚至想以垄断铸币权打击诸侯经济。也是从嬴政开始,中国的货币混乱不堪,汉初更是荚钱盛行,通胀不断。刘恒治下的帝国政府,只给出了一个铸币标准:货币重应达到四铢,货币制形应该是方孔圆钱;至于造成什么样子,那是铸币者自己的事情。
用今天的货币数量论来解释刘恒的货币制度一定会遇到难题,因为,恶钱增多是物价腾贵的原因,只有停止铸造恶钱才能恢复币值稳定。现在,刘恒放开私铸,怎么可能禁止恶钱流通。
让普通农人私铸货币,物价还不得飞上天?
经济运行有自身的规律,货币只是经济的表象,一旦有其他行当比货币减重赚钱更多,没有人会干这种受累不讨好的活。
在绝大部分人还要辛苦农耕的时代,冶铁、畜牧、贸易、手工都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换句经济学语言,这些行业,都是创新行业,想象一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一台VCD能卖几千块钱,大家就明白为何无人再私铸“荚钱”了。
铸币赚钱很是麻烦,有这么多赚钱的行当,费这事干啥?
有了山川林泽的税收,刘恒再也没有兴趣关心吴王刘濞是不是私自铸币。民间铸币还是官方铸币,造出来的都是钱,民间铸币不但节约了官府费用,还能再有一笔税收,何乐而不为?
刚刚萌动的汉帝国,绝大多数人的目标已经是“耕作三年,剩余足供一年用度”,这个所谓“耕三余一”的目标只在汉唐两代盛世曾经实现,除此之外皆为虚幻。《汉书》为我们这样记述这个时代:很多村落都有人养马(注:公马相当于当时的保时捷、捷豹以及劳斯莱斯),农闲的时候每一个村落边上都有成群的人在赛马(类似于今天有人在半夜两点在北京五环上开赛车),人们纷纷把自己的马匹牵出来向大家炫耀,最后,家里有母马的人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吕雉死的时候,汉文帝刘恒并非帝王的最佳人选。他是刘邦的儿子,跟汉惠帝平辈,理论上不能继承大统,但是,皇室贵胄不愿扶住一个强势诸侯登上帝位。于是,这个在代国韬光养晦的“代王”刘恒被送上帝位。
从治理帝国经验上,刘恒是绝对见过大世面的。登位之初,刘恒诛杀吕后子弟、摆平汉初功臣残余势力,就连扶住他等位的周勃等人都被弄回老家去种地了。多年的沉浮告诉刘恒,裁撤诸侯一定会给帝国带来莫大的伤害,所以,他才把不断忽悠削藩的贾谊放逐到长沙,把号称“才华横溢”的晁错弄去研究《尚书》……
这位信奉黄老“无为而治”的皇帝,采用了一种比较温和的手段对付同姓诸侯。他提出,诸侯死后不能由一个王子继承,国土要平分给所有儿子;没有子嗣的诸侯,在诸侯死后皇帝将收回封国。按照这个政策,对每一代诸侯来说,把土地平分给儿子并未直接减少土地,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刘恒虽然看不到皇权统一,但是几代人下来,诸侯一定会被温水吞青蛙般吃掉。
胜利就在前方的时候,刘恒死掉了。该来的,还是没有躲掉。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刘恒的继任者叫做汉景帝刘启,父子俩完全不是一回事。文景之治,文帝、景帝并列,可是,无论史籍对刘启如何溢美,我始终觉得刘启是一个愣头青。
当太子的时候,刘启就因为一辆马车不给他让路杀掉了对方,被杀的人正好是吴王刘濞的王位继承人,大概刘启觉得“我爸是李刚”吧。
刘启成为汉景帝后,第一件事就是启用刘恒时期的废臣——晁错(时贾谊已死)。晁错的治国思路,用一句话就可以当时概括:活脱脱就是一个商鞅的再版。保甲连坐、重农抑商,甚至把几十万农人发配到北部边境戍边……
帝王追求绝对权力,是因为有着绝对权力有着绝对收益:消除了诸侯竞争,才能贪天下之利。帝王一个人并不能管理天下,所以,帝王抛弃了诸侯却选择了封建官僚。与诸侯相比,封建官僚是一种更可怕的利益群体。
皇帝与诸侯之间是一种“压力双向传导机制”,如果皇帝政令对封国不利,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驳回命令,压力传导到最末端的小农就会逐步衰减。封建官僚是一种“压力单向传导机制”,压力只能逐级向下传导,封建官僚不但不会分散压力,而且会为了自身利益扩大这种压力。这样,压力传导到最后的小农便会呈级数扩张。无论诸侯还是帝王,说到底对国家财富是具有所有权的,一家一姓的地盘,民不聊生对他们也没有好处。封建官僚却完全不同,只要达到目的,管你大浪滔天,反正又不是我的天下。
诸侯确实会危害帝王权力,广设封建官僚却会危及全体臣民,社会上下层之间会彻底丧失沟通机制。从剪除韩信、英布等异姓王开始,皇帝手下的大臣都是急先锋。对消灭吴王刘濞的任务来说,也是如此。
吕后死的那一年朝廷动乱,周勃、陈平等人废掉了少帝,刘姓诸王与吕姓诸王斗的天昏地暗。如果刘濞真的处心积虑想造反,这个时候不造反,反而选择二十年后国泰民安的时候起事,除非是脑袋坏掉了。
晁错是不会考虑这一点的,他只看到刘濞十多年不来朝拜皇帝,只看到刘濞的封国富甲天下,富甲天下又没有他晁错的份儿。他没有想想,正是帝位上的刘启杀掉了刘濞最钟爱的太子。
面对帝国的财富,晁错只会红眼睛,虽然他从政多年,却一直被刘恒放在冷板凳上,根本没有处理复杂政治斗争的经验。晁错认为,所有的权力都源自皇帝那张板凳,只要他一声令下,诸侯就该臣服、就该老老实实交出封地。
所以,晁错选择了一个毫无新意的方法对付诸侯:不准铸币。
在晁错眼里,铜钱之所以能成为货币,完全是因为诸侯私自铸币。至于货币,压根就是没用的东西,之所以货币能代表财富,完全是因为诸侯拿走了帝王的东西。除了帝王(当然,还有晁错自己),包括诸侯在内的汉帝国的臣民都应该去田里种地,至于粮食值多少钱,只需要皇帝一纸敕令。
晁错不准刘濞铸币,把吴国国富民强的结果说成谋反的证据。摆明了是想抢劫刘濞多年积攒的财富,让他彻底丧失与皇室谈判的筹码。
您就是土匪也不能这么霸道吧?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这确实是一部书稿,在天涯发帖有做宣传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诸位求纠错,已经有很多网友提出了个人意见,也为我们纠正了错误,在这里一并感谢。
书稿全篇希望借货币演进之机缘阐述王朝兴衰背后的经济成因,当然,这只是我们的一家之言,做不得准。
之所以提前把西汉和唐朝的小结拿出来,是因为这两个朝代完整演绎了一个财富循环,其他朝代没有这么典型。
另外,书名还没有定,现在的想法,《盛衰之刀》或《贫富之刀》。也希望诸位能帮忙出出主意。
欢迎批评指正!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就这样,刘濞什么都没有做,一直在忍。
汉景帝三年,晁错再出昏招,直接削去吴国中的两个郡、楚国的一个郡、赵国的六个县。因为,他认为封国只是帝国的脚趾头,脚趾绝不能比腰粗,无论自己是否削去他的封地,刘濞这帮人都会造反,与其如此,莫若先发制人。
谁告诉你诸侯就不能比皇帝富裕了?我什么都没做,你就说我造反,不就因为我有钱,我有钱又不让你管吗?
此令一出,诸侯哗然,既然你认定我要造反,那我就反了吧。吴王刘濞挑头,纠集六个诸侯起兵,要求“清君侧、诛晁错”,史称“七国之乱”。
这里不想记述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过程。我只想告诉大家,“七国之乱”的结局特别无厘头:为平定“七国之乱”,刘启派人暗杀了晁错;晁错死后刘濞声称“眹已称孤家”,造反也就失去了合法性;此后,刘濞被汉将周亚夫剿灭;至于周亚夫,最后也因“谋反”被杀,至于理由:周亚夫平叛的目标是要追随刘濞去阴间造反……
从争夺铸币权到兵戎相见,斗争双方目的只有一个:统一手中的权力,不再有人对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产生竞争,这样,皇帝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所以,“七王之乱”中没有正义,无论哪一方胜利都权力都会向皇权演进。
平定七国之乱后,汉帝国同姓王不再拥有税收权,也丧失掉了封国内的官吏任命权,留下的只是一个封号。当权力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货币之上,皇权便开始主宰中国经济的进程。刚刚统一的汉帝国,在帝王一个人的旨意下又将走向何方?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期盼大家为本书赐名,多谢!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汉武的梦想
从吕后到文景之治,四代统治者与民生息、对生产农耕不闻不问,汉家天下有了半个世纪的太平时光。刘启的继任者是汉武大帝刘彻,《汉书》记载,刘彻称帝的时候天下一派承平气象:农人家中粮食充盈,几辈子也吃不完;郡县府库的粮食全是满满的,很多已经腐朽不能吃了;国库中存了几百亿个铜钱,很多穿钱的绳子都已经腐朽了,官员却没有时间清理……
没有人知道,汉家盛世已经潜伏了莫大的危机,根源就是这位诞生于盛世的帝王——刘彻。
危机的开始,是汉匈之战。
嬴政时代匈奴曾经败于秦将蒙恬,秦末汉初中原大乱,匈奴却在冒顿单于的治理下破东胡、走月氏、臣服诸羌,国力空前强盛。对刚刚建立的汉帝国,匈奴自然不放在眼里,经常骚扰帝国北部边境,杀我边民、烧我房舍、掠我财物,刘邦险些被匈奴俘虏、吕后不停被冒顿羞辱,即使如此,刘邦、吕后、文景二帝都不得不以和亲的方式安抚匈奴。
要知道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常年在水草肥美的地方流浪,隔三差五出来打牙祭;汉帝国却是一个农业国家,居民常年定居在一个地方,根本经不起折腾。和亲政策只能维持表面的和平,一劳永逸解决匈奴只能靠武力。
充盈的国库给了刘彻解决帝国外部危机的能力,一定要解决匈奴!
建元六年,老娘窦太后刚刚过世,现在刘彻说话算数了,他马上就发动了对匈奴的第一波攻击。
战争归战争,对这位富有天下的帝王来说,“不花钱、办大事”也是最好的选择。于是,刘彻构思了一盘大棋:马邑之谋。他想以边贸为名把匈奴单于骗到马邑一举生擒,然后,事先埋伏在马邑周围的20万汉军再出兵击溃匈奴主力。
遗憾的是,单于看破了刘彻的计谋,并未上钩,既然撕破了脸皮,双方就从小打小闹改为大打出手。
对汉帝国来说,战争的代价也是极其惨重的。
——元朔二年,卫青收复朔方,费金数千万,山东男丁悉被征发;
——元朔四年,卫青连年征战,仅给将士的赏金就超过了二十万金,要知道当年汉文帝花一百金修个露台都没舍得。
——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归降,刘彻想派三万辆车马去迎接。此时,堂堂汉帝国已经连三万车马(民用)都凑不出来了。长安令向刘彻求情,希望能为长安郡留下马种,刘彻却觉得长安令让他丢了面子,一怒之下斩杀长安令,顺带杀了长安市集上五百多个不肯掏钱买马捐赠朝廷的商人。
——元狩四年(前119年),汉匈决战。是年,汉帝国共出动十万骑兵,配合作战的步兵、辎重兵有几十万人,此外,还有边境协同出战的十万边民。霍去病、卫青从两个方向出击匈奴,共斩杀匈奴兵9万人。
在经历了长达11年的战争后,汉帝国终于迫使匈奴流窜到西欧去欺负罗马帝国去了。不过,仅此一战,汉帝国也损失了四万多名战士、十一万匹战马。尽管霍去病、卫青是获得了五十万金赏金,但是,出征的士兵没有领到薪水,原来国库里粮食和铜钱堆积如山,现在早就变成空荡荡……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为挽救频于崩溃的汉帝国的财政,更重要的是刘彻还得继续挥霍,汉帝国又一次推出了货币改革。在诏书中,刘彻毫不掩饰的说明了本次货币改革的目的:弥补日益浩繁的战争开支;借推行新币禁商人之利。
货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废除了原来民间流通的四铢钱,推出三种新的货币:“皮币”、“白金币”和“三铢钱”。所谓“皮币”就是弄了块鹿皮,告诉全国人民,这块皮值四十万钱;白金币则分为龙币、马币和龟币,分别可以兑换三千钱、五百钱和三百钱。至于“三铢钱”,望文生义,就是重为“三铢”的钱。
皮币、白金币都是虚值货币,根本就不值钱。白金币是银、锡合金,算是一种金属货币,但也不会达到三千钱、五百钱和三百钱;至于“皮币”,说好听点是白鹿皮,说难听点就是一块擦桌布,这样的东西居然要当四十万钱。
为保证三种货币能够流通,刘彻规定凡朝廷的供奉、租税都必须以皮币、白金币缴纳,他不收零钱(三铢钱)。
——“皮币”面额实在是太高,普通人根本用不起,刘彻要求王公巨室必须以黄金向刘彻兑换;
——“白金币”针对殷实的小康家庭,必须用足值的四铢钱换取白金币;
——“三铢钱”针对小农,小农要以“一比一”的比例用四铢钱兑换三铢钱……
除了向刘彻交钱,谁也不会真在日常交易中用“皮币”或“白金币”,这两种钱代表的价值太高。至于“三铢钱”,从文景之治计算,四铢钱已经流通了五十年,谁也不再愿意用这种小钱。
马克思教导我们“如果有1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2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藐视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资本家就会践踏世间的一切,甚至不惜冒断头的风险”。
马克思这句话,用在汉朝商人身上一点错都没有。
一张上好的鹿皮最多也就两千钱,一块皮币却值四十万钱,利润何止300%。至于“白金币”,同样是利润超过300%的生意,如果不盗铸,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一年间,为惩罚盗铸货币,朝廷处死了几十万人,民间因为盗铸自相残杀的人更不可胜数。就这样,仍然是“犯法者众,吏不能尽诛”。
这不是币制改革,是彻头彻尾的抢劫!不得已,一年后,皮币、白金币、三铢钱就被废除。
有人说,废除皮币、白金币后刘彻开始推行五铢钱。至此,天下风行官铸五铢钱,刘彻第一次在中国货币史上统一了货币。刘彻确实废除了皮币、白金币,此后,汉帝国也确实流行五铢钱,只不过始作俑者不是刘彻。
此时,刘彻还没有上收铸币权,民间开始按照交易的标准自行铸造“五铢钱”。这批五铢钱被称为“郡国五铢”,因为流通的地域集中在诸侯郡国,毕竟,在郡国之中皇室的权威会稍稍得到抑制。有了民间自铸“五铢钱”,“三铢钱”几乎没有任何市场,就算皇室去市集上买东西也要先兑换成“五铢钱”
而且,我还要告诉大家,刘彻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马上顺应形势,开始自己铸造“五铢钱”。官铸“五铢钱”币材为紫铜,钱文、制形都非常精美,绝对是货币收藏中的极品。由于民间没有掌握紫铜铸造技术,甚至不能盗铸。
所以,说收刘彻第一次在中历史上统一了货币,也是没有错的。
刘彻的五铢钱被称为“赤仄五铢”,一枚“赤仄五铢”可以抵五枚“郡国五铢”,赋税、官府供奉必须用“赤仄五铢”。紫铜的质量就是再好,也不可能以一当五,即使刘彻杀掉了几个以“郡国五铢”作为赋税郡守,“赤仄五铢”仍旧不能在市面上流通。
两年后,“赤仄五铢”就支撑不下去了。
在货币流通规律面前,不可一世的汉武帝低下了高昂的头颅。元鼎四年(前113年),刘彻下令官府上收铸币权,开始铸造行现在人们所说的“三官钱”,即我们今天见到的“五铢钱”。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抢劫无极限
战争期间,很多事情一定给刘彻留下了很深的记忆,从骨子里,刘彻痛恨有钱人……
——元狩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他没钱摆谱的时候,长安的商人没有给他钱。
——元狩三年,卫青、霍去病即将征伐匈奴,国库却不足以支撑这次大战。刘彻再次要求天下富人捐出自己的财富,每家富人要捐出自己财产的3-5%,这在历史上被叫做“算缗令”。然而,一年来只有一个叫做“朴适”的牧羊人愿意捐出20万钱。
刘彻收缴了这20万钱,封朴适为中郎、赐给他徭役400人、将朴适的事迹宣谕天下,希望天下富人能以此为榜样。然而,直到元狩四年决战结束,刘彻也只收到这一笔捐款。天下富人争先恐后的自己隐匿财产,唯恐露富。
汉匈之战刘彻胜利了,虽然帝国国库空虚,刘彻花钱也丝毫没有收敛:
——在宫内修昆明池、柏梁台,建章宫更是“度为千门万户,辇道相属焉”;
——为羽化登仙,做了一个铜质乘露水的盘子,居然高达20丈、直径7丈……
——征伐南越,设15郡;征伐西北,设2郡;
——最离谱的,刘彻喜欢大宛宝马,发20万士兵征大宛,得汗血宝马数匹……
这些,都需要钱,需要很多钱。就是贵为汉武大帝,赚钱也很不容易。既然不能靠货币减重赚钱,那么就撕下所有伪装,直接去抢吧。
前120年,刘彻想到了一个今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的办法。为推行“算缗令”出台“告缗令”:告发隐匿财产的人,就可以获得对方财产的一半,另一半则由帝国没收。此令一出,帝国所有人都为之疯狂,也彻底改变了财富生产轨迹——如果能靠欺诈获得财富,谁又肯去创造财富呢?告缗令确实让帝国“得民财以亿计”,但是,帝国的掠夺之手遍及每一个角落,富裕的人家几乎被一扫而空。
偶然剩下几个富户,是因为“告缗令”之外还有一个“不告缗令”:只要向边关捐赠一定数量马匹,或者一定数量粮食,就可以不被“告缗令”追究,不被“告缗令”追究的前提是这家人没有现钱,所有的财富都集中于土地。
从古至今,很多人批评“告缗令”是赤裸裸的抢劫、败坏社会风气,却很少有人提及“不告缗令”。
在我看来,两者相比“不告缗令”更为恶劣。
战争时期非比寻常,朝廷逼不得已出台“告缗令”情有可原。总有个把富户通过种种渠道逃脱“告缗令”,而且,将来总还会有富人出现。问题是,“不告缗令”把所有的货币都引到了一个方向——土地。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于是,大家宁可去购买土地,也不愿意捐款给刘彻。既然你还是不愿意给,那我就直接抢吧。
在推行“三官钱”的同一年(前113年)朝廷宣布:官方上收铸币权、民间不准铸币、收缴全国所有铜矿、上收煮盐、铁矿、货物运输……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盐铁官营,均输平准”。
文景之时没有农业税,煮盐、铸铁、铜矿、运输为帝国财政提供了所有经费,这些产业都是帝国的支柱。对帝国来说,这些产业不仅意味着税收,甚至不是为帝国创造了多少富豪、多少财富。
最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吸纳了帝国的顽疾——流民。
每个人都要生存下去,西汉最常见的谋生方式就是种地,失去了土地的人,就是中国历史上一群特有的人——“流民”。流民没有土地、没有固定的收入、没有户籍,属于“三无”人员。
但是,流民也要活下去,他们必然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帝国没有垄断所有盈利行业的时候,他们可以去煮盐、可以去冶铁、可以去采矿,还可以搞运输。《盐铁论》记载,当时的大盐商雇佣人数在千人以上,一个人劳动者的收入足以买到一个六口之家的粮食。
——现在,帝国垄断了赚钱的行业,从事煮盐、冶铁、铸钱的普通人变得无所事事。刘彻为了省钱,垄断行业的劳动力都来自于徭役和犯罪分子,也就是说现在这些行当不能再维持“三无”人员生存。
——现在,帝国垄断了赚钱的行业,从事煮盐、冶铁、铸钱的有钱人同样无事可做。有钱人不用四处流浪,他们手中的金钱却要寻找一个去处:货币的本性就是要寻找低风险、高收入的回报。
在“不告缗令”引导下,有钱人很自然地发现了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渠道——土地!随着商人手中大量的货币迅速转向土地,汉帝国第一波土地兼并开始了。结果不言而喻,儒学大师董仲舒给出了那句最精准的评价: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对汉帝国来说,土地不仅仅是一种商品,还是维持万千小农生存的基础。从刘邦到文景之治,汉帝国维持了五十年的兴盛,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工商业发达,更重要的基础的则是每个小农都有土地,能给工商业者提供稳定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现在,帝国的土地集中到有钱人手里,小农也就失去了谋生之路。
不过,这里要说,这不是最坏的结果,毕竟商人买了土地也要请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耕种,人民还不至于变成“流民”。
可怕的是,让商人无事可做的人,不是市场竞争者,他们是“官商”。这些人,是商、也是官,故称“官商”,官在前、商在后。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为了垄断盐铁、运输、酒业,刘彻增设了很多机构,汉帝国的官僚机构空前膨胀。他们垄断了各种赚钱的买卖,对胆敢入侵这个领域的普通人处以极刑。
商人要生产、要经营、要盈利;官,不需要生产、不需要经营,盈利很辛苦、过程也很漫长,抢劫才是发家致富的捷径。官商已经完全具备了抢劫的能力,无论什么破烂东西,我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这不是抢劫莫非还是慈善?
史书记载,官营铺造出来的镰刀,据说割草都嫌钝;现存文物中有一种大铁犁,特点是个头特别大,大概有一米多高,颇类似上世纪60年代的“深耕改土犁”。而且,汉代官家却只生产这种大铁犁。
因为,这样的东西价格可以卖很高。
这哪里还是农具,简直就是一堆废铁。这样的破烂一样要卖给国人,反正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在没有任何竞争的情况下,“官商”迅速染上了帝国官场习气。自此,官与商一体、权与利结合,所谓“成贪鄙之化”。当然,这些官商都能迅速各自把持了一块地盘,完全把民间经济消灭干净(诸官各自市,相与争)。
更可怕的是,垄断地位赋予了官商大量的金钱,这些人同样冲入那个致命的市场——土地。《汉书》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帝国官僚购买土地:下至水衡、少府、大农、太仆,上至三公九卿,无不“攘公法、申私利、跨山泽”。
据《汉书》记载,红阳侯王丽是皇帝的舅舅,他强占了南阳几百倾土地,接着又将这些土地卖给了官衙。这此投机倒把行为王立赚了一亿个铜钱,有人曾经做过测算,一枚铜钱在当时可以买到一升小米,这笔生意的纯利折合成2012年的人民币至少是两亿六千万。如果考虑到汉代粮食的稀缺性,这笔生意的利润又远远高于两亿六千万……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两亿六千万又会让多少人无家可归?
汉武帝打击了商人和工商业者,却培植出一批比商人更为可怕的人。单纯的商人、地主或者有钱人,很快被“官商”挤出,就算再有钱,找个理由整治你还不容易?
现在,丞相、王侯、大夫才是帝国真正的有钱人。此后,历朝历代都没有超脱出“官商”的窠臼,工商业永远成了附属于封建官僚集团的牟利之道。“想致富、当干部”成为汉帝国每一个人的人生信条,富人必须先是官僚,然后才能集官僚、商人、地主于一身。
与普通商人、地主不同,“官商”对金钱的渴求根本没有止境。毕竟单一的商人、地主或者官僚都有自己的规矩,就算欺行霸市,商人的价格也不能贵到离谱;就算地租再高,也不能不让小农生存。
“商人+地主+官吏”就完全不一样了,此时整个社会的财富规律已经转变,人们不再热衷于生产财富,而是如何去抢劫财富。
《汉书》这样记载当时的汉帝国: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行虽犬貔,家势富足,列田畜者弥郡国……
最可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断绝了人们正常的求利空间,一定会有另一种非正常的牟利方式出现。在西汉历史上,这批通过非正常手段致富的人也有一个专属名词——“豪强”。
帝国最有势力的人群是封建官僚,民间精英一定会找到渠道结交帝国高官,成本则是最底层小农的生命与鲜血。最初的豪强多来源于当年被官府挤出的富豪,这些人是帝国的精英,也是创造财富的先驱,既然不能以合法的方式牟利,那么他们也就必然同流合污:勾结官府欺压小农、强买强卖土地、使用暴力抢夺小农身上的最后一枚铜钱……
郭解是关中最有势力的豪强之一,他最要好的朋友之一是当朝大将军卫青,此人作奸犯科、欺男霸女、无恶不作,但是,此人又总能找到理由逃避法律的惩罚。在当地有钱人的一次宴会上大家聊起了郭解的为人,有人称赞他是一个侠士,另一个则随口说此人“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很快这位背地里说坏话的人就被杀掉了,而且割掉了舌头。事后,官府追问郭解,郭解却辩称自己对这件事毫不知情,于是,只能被无罪释放……
你猜的没错,所谓“豪强”就是中国第一代黑势力,他们剪断了维系小农生命的最后一根游丝。
前106年,四十万“流民”突然冲入了汉帝国的首都长安,全国无家可归的人则超过了百万。毕竟长安是帝都,这里人多、事多、钱也多,或许帝国的皇帝和官僚不能把手伸到每一个角落,能有一丝空间养活自己……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芦苇达摩;@lyszq;@1987665216;@看我我就喂你奶;@lcy74191;@czx566

非常非常感谢诸位!感谢赐教!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多谢各位支持,放假啦,我要出趟门预计10月15日回程,期间可能不能更新,抱歉!祝各位大侠双节快乐啊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休假刚刚回来,多谢支持。
我们的专业是金融,不是历史,其中细节难免有偏差,还望诸位不吝赐教。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时间:2021-10-16 00:57:12
第4章 迷失的货币
(汉昭帝-新莽)
让子弹飞:豪强变身
汉武帝连年对外征战,流民如同蝗虫一样席卷了整个西汉帝国,一半以上的人口在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面对铺天盖地的流民,刘彻迅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这位铁腕帝王试图以更野蛮的方法制止豪强掠夺小农——杀戮。
晚年,刘彻任用了一批酷吏对付地方豪强。这些酷吏由刘彻亲自从最底层提拔,很多本身就是流民,当然,这些人只对刘彻一个人负责。他们可以搏击王侯、砍杀豪强、刑讯富商、屠戮贪官,因为,这批酷吏本身就是流民出身,自己没有任何可以珍惜的东西,他们可以为了一时的欢愉毁掉整个世界。
汉代死刑核准权在最高统治者汉武帝手里,由于交通不便,死刑犯经常拖一两年也不能处死。唯独这批酷吏审判的死刑,有专用的公文渠道,保证能在最短时间内将判决文件(竹简)送到汉武帝面前,迅速把人杀掉。
史籍为我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宁成是南阳地区的大豪强,此人勾结官府的方法很别致:专门搜集全国高官的黑材料,然后以此要挟官员。
宁成强抢土地,则与金融欺诈有关。他经常借钱给濒临破产的小农,很长一段时间不去追讨本息,甚至小农想还钱都找不到地方。一段时间后,宁成及其爪牙会突然出现在债务人家中,要求连本带利收回贷款,结果必然是抢占债务人土地。通过这种方式,宁成在南阳地区抢占了几千倾良田,他每次出行都要带上几百个护卫,据说当地人宁可见到最凶猛的老虎,也不敢惹怒宁成(宁见乳虎,无直宁成之怒)。
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土匪,碰到了同行出身的太守——义纵,演绎了一场真实版《让子弹飞》。
义纵本是抢劫犯出身,与鹅城“麻匪”唯一的不同,就是那张委任状是刘彻亲自签发的。面对来势汹汹的义纵,宁成根本没把他放到眼里,义纵进城的时候宁成也只是派人送了一顶轿子。
此后,义纵拿出了与“麻匪”相同的手腕,要求宁成缴纳剿匪费用;宁成缴纳了剿匪费用,暗地里却想借剿匪之机杀掉新任太守义纵。
获知消息后,义纵拿出了比“麻匪”更狠的手段,没有经过任何司法手续,甚至连调查取证都没有,义纵就给宁成扣了一个大帽子:宁成的房子是一块“有王气”的土地,靠着这个罪名,杀掉了宁成全家及其团伙骨干,只有宁成孤身一人逃走。
在这个故事里,宁成死没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宁成的钱归了汉武帝,义纵自己成为当地豪强。另外补充一句,之所以用“义纵”作为例子,是因为义纵后来负责禁绝私铸货币,为此,他杀掉了成千上万的人。
杀戮豪强给刘彻再次带来一笔财富,然而,这些钱根本不足以安抚数以百万计的流民。何况,诛杀豪强也是有成本的,这批酷吏本就是流民中最聪明的人,不但自己借机成为豪强,同时还要清除朝堂之上的异己。
征和二年(前91年),汉帝国爆发“巫蛊之祸”,刘彻相信了酷吏的诬告:太子和举国官员正通过巫术将他置之于死地。太子被迫起兵反抗,最后,包括太子和皇后在内的一批皇族被诛杀。
“巫蛊之祸”背后的逻辑是:酷吏作为封建官僚中的后起之秀,当然也希望掌握帝国财富,此时,民间已经没有多少油水可捞,他们就把屠刀就转向了豪强和强势官僚,最后,他们自己变成了官僚,也变成了豪强。
从此,豪强有了一个新的专有称谓“官家豪强”。
官吏一旦变成豪强,黑势力也就转成白势力,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又远远大于土生土长的豪强黑势力。面对风雨飘摇的政局,亡秦之迹昭昭在目,刘彻明白自己深深伤害了帝国经济,帝国统治行将崩溃。
征和四年(前89年),刘彻写下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忏悔自己一生所为,立意停止对外征伐,希望帝国政策能重新回到轻徭薄役、与民生息的正常轨道。在诏书中,刘彻检讨了自己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国库空虚,他要求朝廷罢黜那些伤害百姓、糜费天下的政令,希望军马能回到土地、农人能安心耕作……
一生醉心于权力的刘彻终于从皇权的黑洞中走了出来,盛世场景却已是昨日落花。这位时日无多的老人只得赤膊上阵,力图再凭一己之力扭转乾坤,实现“禹汤罪己,其兴也博焉”。只是,历史没有再给这位强人机会,《轮台罪己诏》颁布后两年(前87年)刘彻薨,问题留给了继任者汉昭帝和他顾命大臣:霍光、桑弘羊(汉昭帝刘弗陵即位时刚刚8岁)。
霍光和桑弘羊水火不容。
霍光是大将霍去病的弟弟、首辅宰相(相当于内阁总理),他希望坚持汉武帝晚年的《轮台罪己诏》,放开官营、轻徭薄役;桑弘羊出身于富豪之家,大司农(相当于财政部长兼央行行长),他坚持盐铁专卖、平准淮输。
昭、宣两朝,霍光才是帝国真正的统治者①,他甚至废掉了汉昭帝的继承者,从平民之中把汉宣帝刘询直接扶上皇位。桑弘羊本是盐商出身,盐铁官营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官商”,一旦放开盐铁专卖,他就会失去所有权柄。
如何让西汉帝国走出亡秦之迹,霍光一定有过一番缜密的思考。
汉家天下虽然破败,却与吕雉时代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吕雉时代,包括三公九卿在内的汉家人都很穷,外有匈奴、内有诸侯,内忧外患之下封建官僚不可能成为强势分利集团,所以,吕雉能够顺利推行“耕者有其田”。
现在,封建官僚势力已成,要想废黜这些苛政,必须在舆论上做好准备,同时,霍光也必须找到新的同盟军。
霍青用来对抗桑弘羊的人,在历史上被称为“贤良”、“文学”。贤良文学也就是在野的儒生,他们没有官职,却是各地推举出来的道德楷模。在霍青支持下,贤良文学与桑弘羊展开了一场为期半年的大辩论——盐铁论战。

楼主:天圆地方的困惑

字数:203037

帖子分类:经济论坛

发表时间:2012-08-21 06:15:00

更新时间:2021-10-16 00:57:12

评论数:14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