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商博良解读罗塞塔石碑的方式,也即“古埃及学”建立的基石,大有问题!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观察已有的古DNA检测结果的时候,会发现一个现象和规律:

「为什么在内蒙测了那么几例O,就出来了M117,额金河匈奴更少的几例疑似O样本也能有疑似M117,为什么中原华南等地全是O地方,就那么难呢?如果此类型确实在当时就已经出现,甚至如今天一样普遍的话」

「长城沿线的O样本,甚至额金河匈奴,抓两个就能碰到O3-M117这种今天的常见类型,而中原华南,测了一大把都没见一两个」

「 现代东亚类型(华北)更接近古西北类型和古华北类型,相对而言更远离古中原类型。就数据而言,确实是这样的 」


也就是说,要寻找O3的祖先,并不是我们原先所想象的应该在中原地区寻找,而是要换一个思维,到“三北一线”的地方去寻找,也即,西北、华北、东北,以及长城沿线!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我们早已知道,“三北一线”的地方,大多属于半农、半狩猎(或者半畜牧)的农牧交错地带,属于新石器农业社会的边缘地带,这一带的文化,在距今4000-5000年的时候,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拥有定居的半农半狩猎或半畜牧的混合型经济形式,并非纯粹的农耕社会

第二,出现了具有军事防御特点的石城,而且有的规模还不小

第三,在接近4000年前,出现了青铜文化以及青铜制品,虽然以小件为多,容器较少,但其中有青铜兵器

第四,炊具喜欢用陶鬲,明显不同于古中原民族和古海岱民族(陶鼎),也不同于东北的土著民族(筒形罐)


如此看来,“三北一线”的人群,应该属于具有畜牧狩猎文化及陶鬲文化的青铜人群,而这些人群,却可能与O3有关!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距今8000年前的时候,河南地区尚发现有狩猎人群O3的身影,可为何到了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人群O3却跑到了“三北一线”的农牧边缘地带,而中原地区却成了O2的地盘?

我的理解和猜测是:

始于距今8000多年的南方北上的稻作人群O2,挤兑了人群O3的原有生存空间(长江以北的地方),令相当一部分的O3人群迁移到了西北甘宁青地区。然后,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时候,由于气候异动,导致O3人群相继东迁,并且,迁移的路线很可能是沿着长城沿线,也就是之前所提到过的“青铜文化传播之路”,最后到达夏家店下层文化所在的辽西-燕山北地区,以及岳石文化所在的山东地区。而后来的商人则有可能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有关系,夏人则与岳石文化有关系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版本,还需要更多的古DNA证据来证明是否合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现有的古DNA证据是:

红山文化 --(东北)牛河梁(距今5000):4个N,1个O,1个C*
红山-小河沿文化 --(东北)哈拉海沟(距今4500):12个N

夏家店下层文化 --(东北)大甸子(距今3600):3个N,2个O3
夏家店下层文化 --(河北)蓟县三关(距今3400-3800):4个O3

夏家店上层文化 --(东北)大山前(距今3000):4个N,4个O3
--------------------------------------
说明人群O3应该是于距今4000年左右到达内蒙东-辽西-燕山地区的外来人群,并且,还携带着青铜文化和陶鬲文化。而且,越靠近东北,N越多;越靠近河北,O3越多。由于O3的到来,人群N在自己的传统地盘里,丢掉了自己的千年文化传统(筒形罐文化)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古代中国的炊器发展史上,陶鬲的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陶鬲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及其边缘地带,传布到了长城沿线的“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在东南沿海及华中的部分地区也发现了它的踪迹。陶鬲最早出现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金石并用时代后期,经历了夏商周时代,直到距今2500年左右的战国时期基本消失,前后存世大约两千余年

根据张忠培先生的研究,金石并用时代后期先后出现了单把鬲(陕西渭河流域)和双鋬鬲(山西汾河流域)两大系统,夏商周时代又演化出了多个支系和谱系。夏代的陶鬲虽然不是中原地区最发达的二里头文化的主要炊器(二里头文化以陶罐和陶鼎为主要炊器),却在二里头文化的北部地区繁育发展,成为后来相继崛起的商文化和周文化最强势的文化因素,并伴随商文化的扩张和西周的分封制,传布到了更广大的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发展。因此,陶鬲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炎帝黄帝就有可能生活在西北地区,即便是到了尧舜禹时代,也与晋南地区有关系

那么,在距今4000多年的时候,O3的祖先有可能就活跃在甘宁青,以及邻近的陕西、山西等地,后来又继续东迁到内蒙古、辽西、燕山北、胶东等长城沿线地带,最后才相继地入主中原

O3的三大簇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混合在一起的(夏商周时期),然后,随着周天子的分封制扩散到全国各地,这就是为什么,O3的三大簇在现代汉族的各地比例是这样的均匀,如果不是早就混合好了以后才扩散出去的,是不会有现代各地这样均匀的比例的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左传》里有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祭祀,与青铜礼器有关

戎,指军事,与青铜兵器有关

也即,国家大事与青铜有关系!

从这句话就可以反映出,商周人的青铜文化背景,他们是重视青铜文化胜过农耕文化的人群,也反映出他们的来历是如何的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语源终结者 2015-06-18 11:41:41
补充一点对象形文字的认识,供楼主参考
所以智不光有知识,还要有总结能力,智异写为哲,所以哲学是智者的学问,文字是人类思维的表现,应该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
“文字是人类思维的表现”,这话没错,但是,你不能搞逻辑思维大跃进。就比如,小孩子与成人相比,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明显差别的,小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就是不如成人

文字也是如此,文字在其原始初级阶段,是不可能体现人类的复杂逻辑思维的,因为那时候的原始人就如同处于人类的小孩子阶段,并不具备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早期的初级原始文字,也不可能体现复杂的“哲学”逻辑的高度

原始文字就是原始,小孩子就是孩子,不要搞大跃进!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gtfz99 2015-06-06 12:58:50
《左传》里有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祭祀,与青铜礼器有关
戎,指军事,与青铜兵器有关
也即,国家大事与青铜有关系!
从这句话就可以反映出,商周人的青铜文化背景,他们是重视青铜文化胜过农耕文化的人群,也反映出他们的来历是如何的
-----------------------------
@临涯 2015-06-08 10:12:59
祭祀大多数都是和农耕民族的求天求雨有关.
-----------------------------
@铁马冰河陆川客 2015-06-08 13:33:38
玉器的地位也是不容轻视的。
-----------------------------
中国的青铜文化有两条传播线路,西北线和西南线

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有南、北之分,这真的是很奇怪!

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玉文化达到了南北两座高峰,一是北方的红山文化(与人群N有关),二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人群O1有关)

也就是说,这南北两座玉文化的高峰,都不是由人群O3创造出来的。当然,玉文化在东亚大地广为传播,整个东亚的新石器文化都或多或少拥有玉文化,但是,玉文化的两座高峰却是由人群N和人群O1创造出来的,并非是由人群O3

而夏商周青铜文明,却是东亚大地青铜文化的北方那座高峰之一(另一个南方高峰是三星堆青铜文明),而这个北方的青铜文化的高峰,则有可能是与人群O3有关了!

所以,《左传》里的那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即,国家大事与青铜有关系,是不会是无缘无故的一句话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不知道在煮酒里,有对汉藏语系比较了解的语言类文科生吗?

我想知道,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汉藏分离的大致时间和判断的依据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之前我曾经反复强调过,学术上的“多样性”是接近事实真相的最佳途径,而西方人在古埃及学及古希腊文明的研究上,就犯了研究人员来源“单一性”的毛病!

其实,美国的名校是很懂得学生来源“多样性”的重要性,虽然在美国的华裔学生大多是能拿高分的考试机器,但是,美国的名校并不会因此让高分的华裔学生轻易地进入美国常青藤名校的

最近,在海外华人论坛里看到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华裔学生难进美国名校的问题,顺手转帖于下面,也让大家了解一下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转:华裔男生真的很难进美国名校吗?

家有高中生的父母,特别是有男孩的亲朋好友时常会问我,怎样能让自家的孩子考进美国名校,还有就是华裔男生真的很难进美国名校吗?这类问题往往让我左右为难。今天我就后面一个问题谈谈自己一点浮浅的看法。各位有不同的观点,尽可发表,以帮助我们的孩子,特别是华裔男生能如愿考进他们的理想学校。

华裔男生真的很难进美国名校吗?套一句俗话就是,在美国进名校难,亚裔进名校难上加难,华裔男生进名校最最最难。这里“名校”指的是美国大学排名前十所大学。

为什么华裔男生这么难进美国名校呢?我分析有这几条主要的原因:

1。美国名校对各族裔入学的比例有一定的限制,所以你竞争的对手其实是来自华裔和中国来的留学生。在有限的名额之中,突破重围取得录学资格确属不易。

2。 相比女孩,男孩成熟会晚一些。等醒悟时,成绩单上也许已有B或C。你的GPA就受影响,进入名校的可能性也就很小了。

3。华裔女孩相比其它族裔的女孩,在学习上优秀很多,因而在申请名校时有优势,而各学校男女录取比例也相对有个控制,这样一来华裔女生无意中又将许多相当优秀的华裔男生"挤出”了名校范围。

4。 华裔男生的课外活动方面也是一个弱项,大多数申清名校的华裔男生会钢琴,小提琴,打网球,或羽毛球。千篇一律,没有特点。社会志愿服务不多,社交圈也小,因而其申请学校的作文就不那么丰富多彩,吸引眼球。
要知道名校审核一个学生申清表的时间不会超过五分钟,大家的学习和考试成绩都很好的情况下,只能以你的不平凡的课外活动内容来取得优势。

5。 华裔男生相对不善于言谈,比较内向,这就不利于名校申请的面试程序。要知道美国名校是要找能改变世界的人,而不是书呆子。

综合上述几条,我们可以看出华裔男生真的是很难进美国名校。怎么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让我们华裔的下一代男生能实现名校的梦想?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临涯 2015-06-22 16:55:10
你能不能举例,西边的有那一个国家的青铜文化比中国的青铜文化更古老?
-----------------------------
在有关青铜起源这个问题上,我们之间的分歧一直比较大

“青铜文明”的出现,意味着要有“大量的”青铜器(而不是“零星的”)出现,以及文字的出现,这是最重要的两个文明标志!至于城市和宗教礼仪,没有前两者重要

马家窑的那把青铜刀,很明显的零星孤证,并不足以证明什么;至于黄铜,也无法用来证明青铜

我的观点以前也说过,我是以“结果”论英雄的。中国的“青铜文明”出现的时间太晚了,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青铜技术在中国的广为传播太晚了,一切都是有因才会有果!

任何一种先进的技术,如果没有形成广泛的传播态势,没有产生大量的先进结果,那么,即便这种技术再先进,也不过是一种孤立的绝门技术,是不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的影响的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玛雅人发明的数字“零”。“玛雅人有一个独特数学体系,在此体系中最先进就是“0”符号了。玛雅数字中“0”不仅于世界各古代文明的数字写法中别具一格,且由时间看,其发明和使用比亚非古文明中最先使用“0”符号的印度数字还早一些,比欧洲人早约800年”。可是,由于美洲在地理上的隔绝性,导致美洲文明并不与外界的其它文明做过交流,即便玛雅人最先发明了数字“零”,也没有对人类社会的数学发展有过任何贡献,这就属于孤立的绝门技术,发明的意义有限!

中国青铜器的较多出现,始于距今4000年左右,而不是距今6000多年,也就是说,青铜技术在东亚地区的广泛传播,也是始于距今4000年前后,而不是更早。不管之前(距今6000多年)的零星青铜器究竟是谁发明的,它出现的意义有限,因为没有形成广泛的传播态势,没有产生大量的青铜器,即便这个技术是由东亚人率先发明出来的,也不过是那种孤立的绝门技术,发明的意义并不大

而为什么在距今4000年的时候,东亚的青铜器出现了逐渐且明显增多的态势?很可能与中亚游牧部落到达了中国的西部,同时将印欧人掌握的青铜技术也传播到了东亚地区有关系。如果是这样的话,中国的青铜文化仍然算是外来的,至少距今4000年以后的青铜文化,算是外来的,非本土起源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公丘子桓 2015-06-23 22:11:38
苏美尔人就是华夏人,只要意识到这点,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过多的占其它牛角尖没有意义。中国文明兴起就是华夏人(苏美尔)东迁的结果,这也就解释了中国文明起始比两河流域晚了近2000年时间。至于东亚早期一些文化遗址,有些只是土著人的遗留,和华夏人根本没有关系。有些可能是苏美尔早期向远东开拓的殖民地(最主要的是集中在长江下游区域。)
不光是中国文化,其实全事实的文化都是苏美尔人(华夏人)传播的结果......
-----------------------------
这位仁兄,我们中国人能不能,不以天马行空的方式,靠想象力来还愿历史的真相?

在苏美尔的一个晚期遗址里,母系成分已经检测出来,是与南亚有关的L

母系通常代表的是底层人群结构,与东亚的人群真的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其实,古埃及人与东亚人群也同样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请尊重科学检测的结果,好不好?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gtfz99 2015-06-06 12:58:50
《左传》里有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指祭祀,与青铜礼器有关
戎,指军事,与青铜兵器有关
也即,国家大事与青铜有关系!
从这句话就可以反映出,商周人的青铜文化背景,他们是重视青铜文化胜过农耕文化的人群,也反映出他们的来历是如何的
-----------------------------
@临涯 2015-06-08 10:12:59
祭祀大多数都是和农耕民族的求天求雨有关.
-----------------------------
@铁马冰河陆川客 2015-06-08 13:33:38
玉器的地位也是不容轻视的。
-----------------------------
@gtfz99 2015-06-22 13:44:10
中国的青铜文化有两条传播线路,西北线和西南线
而中国的玉文化也有南、北之分,这真的是很奇怪!
在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玉文化达到了南北两座高峰,一是北方的红山文化(与人群N有关),二是南方的良渚文化(与人群O1有关)
也就是说,这南北两座玉文化的高峰,都不是由人群O3创造出来的。当然,玉文化在东亚大地广为传播,整个东亚的新石器文化都或多或少拥有玉文化,但是,玉文化的两座高峰......
-----------------------------
@褪毛加菲猫 2015-07-17 11:29:20
左传是什么时期的书?
-----------------------------
左传里的文字内容,表达的是一种理念,是从商周流传下来的一种理念,并不见得这种理念只在左传成书期间才有的

就如同中国现在的孝顺理念,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了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gtfz99 2015-03-05 09:48:23
“表音文字”的破解方法,与“表意文字”和“意音文字”的破解方法是截然不同的,岂能混为一谈?
而且,西方人对“表音文字”的破解,最擅长的还是表音文字的高级阶段---“音素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的初级阶段---“音节文字”
请注意,“音节”可以拆解成“音素”(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
这就是为何商博良在破解古埃及“圣书字”的时候,在拼命地寻找辅音字母和元音字母,也即“音素”,比如下图所示:
......
-----------------------------
@褪毛加菲猫 2015-07-17 11:27:51
因为埃及象形文字是音素表音。后来西方人破译楔形文字,发现这是音节表音。
而埃及象形文字一个特点,就是辅音表达清楚,但是元音是模糊的。因此很多名字出现“转音”现象(如美尼斯和迈尔那,在表达中是相同的,都是代表MN的两个符号),注意这不是埃及象形文字特有现象,事实上古代犹太文也是如此,即书写时可以只写辅音不写元音。早期地中海文明认为这样就够了。
-----------------------------
全世界的“自源文字”,最开始都是“纯表意”的文字,与“声音”无关。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最原始初级的文字,一开始产生的目的,都是为了记录事物的“意义”,而不是记录语言的“声音”,比如,我想记录的是我养了几头牛,几头猪的意义,而不是记录“牛”和“猪”这个词的发音是如何的

也就是说,文字最早产生的目的,在于通过图画或刻符来记录具象事物的各种意义,而不是记录语言的发音,所以,最开始的自源文字都是“纯表意”的文字

那么,原始初级的“纯表意”文字,后来为何又与语言的发音相挂钩了呢?也即变成了“意音”文字呢?

因为,通过图画和刻符能画出来的意义,一般只能表达具象事物的含义,而且大多偏静态,而对于那些抽象的、偏动态的事物,纯表意的文字很难画出来,很显然,纯表意文字具有表达上的局限性,怎么办?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历史比“文字”的历史悠久得多,而且在上古时期,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由于语言是通过“声音”(而不是书写)来表达事物或概念的含义的,既可以表达“具象的”含义,也可以表达“抽象的”含义,明显比“纯表意的”文字具有更宽广的表达范围

故而,“纯表意”的文字如果借助语言的“声音”,就可以突破表达的局限性,获得更宽广的表达能力,于是,书面的“文字”和语言的“声音”开始挂钩了

而声音的最小自然单位是“音节”,而不是“音素”。既然,人类能自然感受到的最小声音单位是“音节”,所以,文字与语言的声音相挂钩,首先实现的必然是“音节”,而不会是“音素”。音素,是通过对音节的拆分才能够得到的,非自然状态,很显然,绝对不会是人类一种天然的低级行为,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的高级行为

中国的甲骨文、两河的楔形文字,首先都是与声音的“音节”相挂钩的,而不是率先和更高级的“音素”相挂钩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从文字的字形上来看,

中国的甲骨文和两河的楔形文字都是“线条状的”,而古埃及的圣书字则是更低级一些的“图画状的”,也即,从“书写”的发展角度来看,古埃及的圣书字要更原始低级一些,距离真正的文字距离更遥远一些

从与声音的挂钩情况来看,

中国的甲骨文和两河的楔形文字都是“率先”与声音的自然最小状态---“音节”相挂钩的。而古埃及的圣书字则不同,先将自然的“音节”拆分成更高级的“音素”,然后再与“音素”相挂钩

大家看出问题来了没有?

古埃及的圣书字,文字的书写比谁都低级落后,而与声音的发音相挂钩,比谁都先进!

超级低级的文字书写,与超级先进的发音挂钩,这之间的巨大鸿沟是如何做到轻易地跨越过去的?

原来是商博良助了古埃及人三级跳的一臂之力!!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任何的“自源文字”的发展,都有一个很缓慢的渐近过程,绝不可能出现突兀式的三级跳!

所有出现突兀式的三级跳的文字,都是“他源文字”,比如纯拼音式的文字

古埃及的圣书字如果是“自源文字”,就不应该出现三级跳式的异常发展状态,而应该是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地发展演变,即便是与声音挂钩,也首先是与低级的“音节”,而不会是与更高级的“音素”相挂钩,什么时候才会轮到“音节”拆分成“音素”呢?起码再演变了2000年以上的时间!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顺便再说一下,中国的甲骨文究竟是如何与语言的声音相挂钩的
楼主:gtfz99  时间:2020-04-15 08:24:18
关于汉字里的“谐声系统”,为什么在汉字体系里会出现一个英语里所没有的“谐声系统”?答案很简单,因为“重音”!所以,才会出现“谐声”的概念,也即相同或相近的发音

为什么汉语和汉字里的“重音”现象很严重,而英语却没有这么显著,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词”的语言,英语则是“多音节词”的语言(当然也包括了一些单音节词),而“单音节”很容易发生“重音”的现象!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所能发出的“单音节”(请注意,不是指“音素”)数量一共只有数百个而已,故而“单音节”是一个珍贵的稀少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就得往“多音节”的方向发展。所以,人类语言发展的“早期”总是往复杂的方向走,不仅仅是语法标记越来越丰富(词形变化越来越复杂),还有发音的“音节数”不断在增加。虽然“多音节”可以更好地避免“重音”的发生,但是,也会有问题出现,一是说话的时间太长太慢,二是影响大脑的思维速度。于是,当人类的语言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又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一种与之前的趋势完全相反的新趋势!

先是非重读音节弱化消失,“复辅音”出现了(上古汉语就可能有不少的复辅音);随后“复辅音”逐渐消失,导致音节数减少(印欧语音节的复辅音目前正在消失之中,汉语已经彻底消失);而音节数的减少,就会令语言从“多音节词”的语言向“单音节词”的语言方向发展,现在世界上有一些多音词语言正向单音词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而汉语早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由于“单音节”容易发生“重音”的问题,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单音节,于是,“声调”就产生了。“声调”的产生,使数百个单音节的发音提高到了两千个左右的不同发音,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利用珍贵有限的“单音节”。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避免“重音”的现象,因为要表达的新生事物总是越来越多的,永无止境

古汉字的造字法主要有两类,先有“记形字”(包括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后有“形声字”。由于商人已将甲骨文字与商人的语言挂钩了,那么,文字又如何与语言的发音相挂钩呢?

由于“记形字”率先产生,首先反映的都是生活中所必需的概念,属于常用的高频字,也是最古老的文字,且笔画数较少、单体字居多,很适合于充当“形声字”的“音符”。故而,珍贵有限的“单音节”的发音(不考虑声调)尽量先分配给这些“记形字”,然后,由“记形字”来充当“音符”,通过“谐声”的关系(重音或近音),再添加上“义符”来区别意义范畴,从而产生了新的文字-----“形声字”,用来对应非常用的低频字,这就是汉字里的“谐声系统”

也就是说,在汉字的“谐声系统”里,无论是高频常用字-----“记形字”,还是低频非常用字-----“形声字”,都是与商人语言的发音(是音节而不是音素)相挂钩的!

日语中大量借用汉字,每个汉字一般都会有两种读法,一种叫做“音读”,另一种叫做“训读”。“音读”的词汇多是汉语的固有词汇,“训读”的词汇多是表达日本固有事物的固有词汇。 而像日本(当初)这样的落后民族,有太多的汉族先进概念在日本本族概念里原先就没有的噢,所以,必然会引进汉语的“音读”。而日语的语法标记主要是用“假名”而不是汉字表示的,是因为毕竟两个不一样的族群,在语法和语音上的差异都很大!日本人后来创造出“假名”这样的日式表音文字,是为了弥补用汉字记录日语的不足之处

一个异族“借用”了汉字,就会产生一套“音读、训读”相并用,且一直流传下来,还可能会产生与异族语言更贴合的另外一种文字。那么,如果中原王朝每次改朝换代进来的都是异族统治者,这样的过程就得“数次地”重复来一遍,百世之后结果将会如何?

古汉字由“记形字”演化出“形声字”,从而生成了一套相应的“谐声系统”,很显然,“记形字”和“形声字”的发音是紧密关联的,因为记形字充当了形声字的声符

殷商卜辞已是偏于“单音节词”为主,语序为超前的SVO,主要以“语序和虚词”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周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他们全盘学习接受了殷商文字,并且,自商、周以来,从语法到语义语音都是一脉相承的。从周代至春秋战国时期,新字增加得非常快,创造出了大量的新字-------且主要都是形声字(形声字增加得非常快,新造的表意字则已经很少见),但是,日常最常用的高频字其实还是以最古老的记形字居多,所以,商人的贡献功不可没!


现代汉语的几个最基本的特征:1,汉语是分析语、孤立语;2,基本语序是主动宾SVO;3,单音节词(复合词的发展并没有改变汉语单音节词的性质,但是大大开辟了词语扩展的空间);4,复辅音彻底消失;5,有声调


现今世界常见的孤立语:

汉语,单音节词,有声调,SVO
越南语,单音节词占大多数,有声调,SVO
壮语,单音节词占优势,有声调,SVO
苗瑶语,大部分是单音节的,有声调,SVO
泰语,单音节词居多,有声调,SVO
彝语,单音节词多,有声调,SOV

楼主:gtfz99

字数:1349903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5-02-09 18:37:00

更新时间:2020-04-15 08:24:18

评论数:1155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