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龙漌涵 2018-08-06 13:47:02
现在的人不爱看史书咯都爱看些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恶心巴拉的东西。真可悲。古人说读史可以明智,唉??
-----------------------------
读历史也分几个层次。最基础的,有几个朝代,都存在了多少年,都有哪些明星皇帝,了解这些是基本功,有些人知道了,就觉得自己了解了,也可以和人辩论了。进阶的,每个朝代有哪些历史人物,他们的人物画像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基本的历史事件,起因如何,结果如何,知道这些的,说明还是看了几本书。再进阶的,叫考据了,会认真去研究每个历史人物的前世今生,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不会再人云亦云,不会因为别人说了什么,就去相信什么,能走到这一步的,很少,有些人号称自己懂,其实不太懂。层次比较高的,不会再去谈什么历史了,几几年发生什么事,某某人干了什么事,和你有毛关系。聪明的人都懂得借古人的智慧,借过往的历史为己所用,过去的历史和如今的没什么太大区别,尤其是复杂的人性,利益的博弈,社会发展的规律,混社会的潜规则等等。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得不说,李密的建议句句都说到了点上。
战争年代,军队的战斗力像是发动机,可以决定军队走多远,走多快,可军队的发展战略却像是卫星导航,决定你走的方向是不是正确的。
李密的发展战略,就像是发家致富的商业策划书,计划非常完美,唯独缺少投资人。而李密,很像后世口若悬河,向投资方推荐商业方案的创业者,翟让很像是手握巨额资金的大土豪......
遗憾的是,两人并没有对上号,任凭李密说得天花乱坠,翟让就是不为所动。
翟让是这样回应的:兄弟啊,哥们本来就是乡下的小人物,哪敢奢求那么多。如果你想打回洛仓,我给你分兵,你尽管去打,到时候拿下了,咱们再从长计议!
翟让的思维很奇怪,白话一点,就是你有一份很好的商业计划书,如果你找到投资方了,我再来投你......问题是,到那个时候,谁求谁还不一定呢!
李密劝说不得,只得带着自己的人马向康城(今河南许昌市康城村附近)方向移动,肆意追逐自己的人生。
历史证明,军师贾雄的话完全是胡扯淡。
李密离开了翟让,过的是有滋有味,在康城附近,李密接连打了几场胜仗,招揽了不少英雄豪杰入伍,很像是一支潜力股。
当时,翟让还没有到达瓦岗,听说李密混的风生水起,开始暗骂自己傻叉,于是调转马头,打算找李密商议攻打兴洛仓的事儿。
粮食,毕竟是越多越好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3章占领了兴洛仓
翟让的做法有错吗?
只能说,性格确实可以决定命运!
在当时的情况下,翟让的性格,只能让他做出那样的决定。
问题是,这一来二去,瓦岗军的将士对翟让和李密有了重新的认识!
翟让,确实是瓦岗军的创始人,值得大家尊重,可他的眼界不够宽,又喜欢安于现状,跟着他混,温饱没有问题,发展前途堪忧。
李密,虽然是后起之秀,可毕竟是豪门出身,底蕴在哪儿,更兼脑子时常在线,很有开疆拓土,称王称霸的潜质,假以时日,必定会成为一代枭雄!
至少在当时,不少人将手中的选票重新投给了李密。
不过,李密并没有因为打了胜仗沾沾自喜,也没有因为翟让的反复无常而恼怒,面对翟让重新入伙的要求,李密的态度非常端正。
话,还是老一套,基本上没有变过。
李密:“如今,东都洛阳空虚,留守的越王杨桐年纪轻轻,辅政的官员政令不一,以主公的威望,可以尽早取得兴洛仓,一旦开仓振粮,老百姓必定会纷纷来投,到时候大事可成啊!”
据史料记载,李密等人曾经派手下裴叔方前往洛阳城打探虚实。
茫茫人海,想要在其中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更何况,裴叔方还是个打探消息的间谍,难道不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来隐藏行踪吗?
可莫名其妙的是,此人竟然暴露了……
洛阳方面很快就完成了防御部署。
兴洛仓肯定是要打的,究竟派谁去打?
李密表示,翟让是瓦岗军的总舵主,这份功劳理应归他所有。
翟让表示,自己就是个乡巴佬,李密怎么安排,他就怎么听命……
历史证明,瓦岗军最高权力的交接,似乎已经在攻打兴洛仓之前就完成了,至少在瓦岗军高层内部已经形成了共识:李密比翟让更适合做总舵主!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接在1194楼的上面,被屡次删除,不知所以......

不过,李密还是很乐意看到这个局面的。
李密给自己的定位是创业的老板,而不是打工仔。
两者之间的区别是,打工仔只能依附老板,眼巴巴地等着老板的赏赐,活的很没有趣味。老板正好相反,不用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身份和地位也不需要靠别人来施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能够自立门户,李密求之不得。
李密打了胜仗,心里美滋滋的,为了继续拉拢手下的将士,李密大手一挥,将抢劫而来的金银珠宝全都分了下去,人人有份!不过有一条,所有人必须要遵守军纪,约束自己的行为,尤其是和翟让的部下发生冲突时,必须躲的远远的!
有时候,强行认怂确实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有一天,翟让找到了李密,感叹道:“兄弟啊,这些年我也打了不少胜仗,手中积累了无数的粮食和财宝,心满意足啦!我打算回瓦岗了,你若是不愿意和我一同回去,那么就在此分兵吧!”
回瓦岗?
衣锦还乡?
养老送终?
李密望着翟让,心中有一万只xxx狂奔而过......
这个合伙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啊,要在事业的鼎盛期急流勇退,脑子有毛病?
不过,李密十分清楚,一旦瓦岗军分崩离析,实力就会大打折扣。
准确的来说,瓦岗军的超级战将都在翟让的麾下效力,李密虽然得了名气,却终归拼不过翟让的势力,因此分兵对他来说,是很不划算的生意,做不得!
跪求翟让,恳请他留下来?
李密不是这样的人,如此掉身价儿的事,他做不出来。
李密思虑再三,最终决定以说服教育为主,能合则合,不能合就分道扬镳。
李密给出了三条理由:
第一,天下分崩离析,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翟让应该统帅大军,一举歼灭敌寇,澄清寰宇,躲到深山老林做盗匪,实在是很掉价儿的事儿。
第二,东都洛阳的官民,已经对朝廷心生不满,再加上王世充等人搅局,朝野动荡不已,瓦岗军完全可以乘乱搞点事情。
第三,眼下就有个好机会,比如向洛阳进军,先把兴洛仓搞到手,有超级粮仓做后盾,不愁十里八乡的百姓不来投奔,有了群众基础,其他的都好说!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17年2月9日,李密和翟让率领7000精兵成功偷袭了兴洛仓(今河南郑州市巩义县河洛镇境内),随后将这个富甲天下的超级粮仓据为己有。
兴洛仓的粮食不计其数,李密粗略地算了一笔账,如果把仓中的粮食全部拿来自用,恐怕吃到坟头草有七尺高也吃不完,与其这样浪费掉,还不如拿来收买人心!于是,李密大手一挥,搞起了免费吃皇粮的全民大狂欢活动。
老百姓都喜欢贪便宜,想想后世的超市大促销和大甩卖,大爷大妈花着钱排队也乐意,更不用说这是国家的粮食,不拿白不拿啊!
消息放出来之后,十里八乡的百姓全家总动员,麻袋、大桶齐齐上阵,来往人群络绎不绝,景象热烈壮观,很有盛世的气象……
老百姓得了好处,心里自然是美滋滋的,喝水不忘挖井人嘛,再怎么也得感谢一下李密这个大好人啊,要不就帮他宣传一下吧!
李密,真乃人主也!
此子必有出息!
儿子,要参军就得参李密的!
李密,还缺老婆吗……
一时间,李密的大名传遍了洛阳城附近的州县,各地的百姓纷纷赶来投军。
对洛阳城的统治者来说,老百姓爱支持谁是他们的事儿,朝廷不想管,也管不着,问题是,李密霸占了兴洛仓,洛阳城的百姓吃什么啊?
没有粮食,别说军队不会支持你,就连老百姓也会抛弃你......
越王杨侗是洛阳城的扛把子,他必须得重视后勤保障的问题,兴洛仓丢失后,他立即做出了军事部署:虎贲郎将刘长恭,命你率领两万五千名士兵前去镇压李密,务必夺回兴洛仓的控制权。
大家可能没读懂杨侗的意思,他并没有两万五千名士兵,准确的说,他给了刘长恭两万五千人的军队编制,也许会拨付一部分军队,可剩下的编制,必须由刘长恭自己去招募......
悲剧的是,当时的洛阳城弥漫着一种诡异的气氛:所有人都觉得李密不过是个盗匪而已,眼中只有粮食和钱财,毫无政治理想,毫无军队战斗力,只要官军出马,李密等人必定会逃往山林,有多远滚多远!
在他们的眼里,李密只不过是捞取政治资本的垫脚石而已!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可以看看,投军最积极的都有谁:
国子监:大隋王朝的最高学府,堪比后世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里面的人员包括主管的官员,研究学问的老师,以及出身高贵的功勋子弟。
四门:研究圣人文化、古代礼仪经典的读书人。
三学:主要包括研究历史、文化、文学的读书人。
皇亲贵胄:这是个特殊的群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除非真的有种错觉,敌人必定会死在他的面前......
功勋子弟:这种群体很不好说,做人做事完全看自己的心情。
总之,这帮人有了一种集体错觉:李密只不过是饿慌了的抢米盗匪!
据史料记载,刘长恭离开洛阳的时候,大隋官军旌旗蔽日,锣鼓喧天。临行之前,刘长恭给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写了一封信,让他带着手下的兄弟赶赴兴洛仓,并约定在兴洛仓的南面先行会师,然后联手灭掉李密。
一切都表明,官军确实在按照教科书上的步骤准备,毫无纰漏。
刘长恭到达兴洛仓的时候,天色刚刚微亮。
此时,裴仁基的部队还没有到达指定的位置,按照原先的计划,刘长恭应该等裴仁基会师,然后再一起发动进攻。
事实上,刘长恭手下的将士也是这样想的,他们毕竟从洛阳城狂奔而来,一刻也不曾停歇,肚子饿得呱呱叫,正打算埋锅造饭,饱餐一顿呢,结果接到了上级领导的指示:立刻向瓦岗军发起冲锋!
将士们懵逼了,饿着肚子去打仗,难道刘长恭发现了绝佳的战机?
很遗憾,什么战机也没有,完全是刘长恭脑子发烧,想单方面欺负李密。
李密也不是吃素长大的,他从军中挑选了一批骁勇善战的将士,将他们分为十个队伍,其中六个对付刘长恭,四个防备裴仁基......
人都有一个缺点,很容易相信眼前看到的直观事物,很少去分析事物背后到底隐藏了什么信息。比如看到了长相丑陋的女人,第一感觉就是此人太丑,不值得交往,至于腹有诗书,那不是男人们会关心的问题。
拿当时的场景来说,李密的将士虽然是清一色的肌肉男,可毕竟人数处于劣势,往战场上一站,气势顿时就垮了下来。
更何况,瓦岗军方面由翟让领衔出战,领袖的光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刘长恭的第一感觉就是:弱爆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4章瓦岗权力转移
兄弟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还站着干嘛,打呀!
官军毕竟受过专业的训练,武器的使用,战术的演练都很熟练,两军交锋没多久,翟让率领的瓦岗军就开始全面溃败。
李密有奇谋妙计吗,还有什么伏兵吗?
这个真的没有......
只能硬着头皮厮杀,唯一的优势是横冲而出,打了官军一个措手不及。
客观的说,只要官军能再坚持一会儿,就可以取得胜利,夺回兴洛仓。
然而,有趣的一幕出现了:官军将士的厮杀动作开始变形,明明有心杀贼,可脚步就是跟不上意识的节奏,不少人气喘吁吁,几乎快要瘫坐在地上。
以上帝视角来看,官军将士没力气了,完全是没吃饱饭,饿的!
兴洛仓之战,就在此时发生了奇迹般的转折。
官军将士因为体力不济,相继死在瓦岗军的屠刀之下,总共有一万多人。
朝廷的职业军人全军覆没,读书人乘乱逃走,不知所踪,刘长恭脱掉华丽的朝服,伪装成一名小兵,灰溜溜地逃回洛阳,打算引颈就戮。
官军的败局已定!
客观的说,兴洛仓的失陷,让洛阳方面受到了重创,有生力量被歼灭,又失去了粮仓的控制权,开始陷入了全面防守的被动局面。
一家欢喜一家愁,似乎是中国矛盾对立的经典文化。
这一仗,瓦岗军打出了气势,很提振士气。
对最底层的将士来说,自家军队能够经常打胜仗,就意味着他们死亡的概率会大大降低,还能乘机捞点小便宜。在人命贱如狗的乱世,能有这样的结局已经算是很美满了,因此,谁能带着他们活到最后,谁就最有资格做总舵主!
对瓦岗军的管理者来说,他们的基本需求和底层士兵是一样的,唯一的不同,他们可能会有建功立业的愿望,希望在乱世中干出一番事业,比如捞个公侯伯子男之类的爵位,或者做个大官儿,封妻荫子……
很明显,翟让做不到这一点。
翟让自己心里也清楚,兄弟们的要求,他无法满足。
攻打兴洛仓之前,翟让就已经退居到第二把交椅,战役获胜之后,李密的威望如日中天,在瓦岗军内部如此,在洛阳城周围也如此。
形势已经很明朗了,大家眼巴巴地望着翟让,就等着他的一句话,这也是翟让作为瓦岗军的总舵主,可以行使的最后一项权力。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既然这样,那就让你们如愿以偿吧!
翟让:我决定,推举李密为瓦岗军的最高领导人,并给他上“魏公”的尊号!
此处有雷鸣般的掌声。
不得不说,翟让在关键时刻,还是让小弟们狠狠地幸福了一把。
617年2月19日,瓦岗军在兴洛仓外设立祭天的坛场,李密登坛唱贺,自封为魏公,建立大魏政权,年号永平,行文称行军元帅魏公府。
事实上,瓦岗军走到这儿,也确实该树立自己的旗帜了。
在咱们后世,如果要买房子,肯定是首选万科、碧桂园之类的品牌开发商,要买心仪的衣服,也一定是去专卖店、品牌店,而不会选择地摊货,要找工作,也喜欢找行业里的明星企业,至少说出来有面子啊。
想想刘秀、刘备等人,创业初期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老百姓愿意投奔他们,无非看中了他们是汉朝宗室之后,有刘皇叔的牌子撑着,心里有底气。
同样的情况,换一个无名之辈,再试试看!
李密心里跟明镜似的,荣登魏公宝座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肆分封。
翟让:上柱国、司徒、东郡公。
魏公府下设满编的官署,东郡公府也是标准官署,只不过人数少一半。
单雄信:左武候大将军(翟让的原班人马)。
徐世勣:右武候大将军(翟让的原班人马)。
房彦藻:元帅府左长史(李密的原班人马,和李密一起参加杨玄感起义,一起逃亡,一起加入瓦岗军)。
邴元真:元帅府右长史(翟让的原班人马)。
杨德方:元帅府左司马(难以查据)。
郑德韬:元帅府右司马(难以查据)。
祖君彦:元帅府记室(李密收编的人马)。
这次的封赏,非常有意思。
获封的人,基本上都是长期跟随翟让的元老级人物,李密将他们都安排在了最重要的岗位,完全是安抚这帮人的情绪,也有拉拢他们的意思。
房彦藻,李密的重要合作伙伴,让他做元帅府的大总管,谁也无话可说。
祖君彦,隋朝的小官,无名之辈,起初投奔到翟让麾下,估计翟让不太爱搭理他,李密这才和他建立起关系,借着这次机会,李密将他提拔为元帅府的大秘书,自然不会引起旁人的猜忌。
李密想要以此来证明,瓦岗还是翟让的那个瓦岗,他的雄起并不会挡着大家的美好前程!比如王伯当,李密在瓦岗军的引荐人,私底下的好朋友,更兼武力值超群,李密完全有能力提拔他,可为了照顾翟让等人的情绪,只能暂时牺牲一下好兄弟的政治利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密手中有了粮食,又竖起了大魏政权的招牌,瞬间就从地区性的武装品牌变成了全国性的武装品牌,影响力自然是突飞猛进。
直到此时,众人才开始正视“桃李子,得天下”的政治预言。
真命天子降临人世,必须得好好巴结一番。
据史料记载,河北、山东等地的起义军首领们纷纷派遣使者前往兴洛仓,表达了归顺李密的意思。他们觊觎李密手里的粮食,更希望能傍上未来的天下共主,为自己政治前途挂上一号。比如隋末起义军的领袖人物孟让、郝孝德,还有后起之秀王君廓、李文相、李士才,都属于这类政治墙头草。
做完了这一切,李密命人在兴洛仓的附近建造了一座周长四十里的城池,命名为洛口城,还让护军将军田茂广等人督造了三百架攻城的武器,名叫将军砲。
李密的意思很清楚,要向洛阳城发动进攻,死磕到底!
客观的说,洛口城的意义非常重大,这里是李密的大本营,安置着瓦岗军的兄弟,也接纳着全国各地前来投奔的义军,更兼守着兴洛仓,解决了无数起义军头疼的粮食供给问题,李密的幸福感直接爆棚。
然而,恰恰是洛口城的存在,让李密一直坚守在此地。洛阳城和洛口城的对立,李密和王世充的较劲,成为了李密接下来职业生涯的主旋律,这种主旋律既可以唱响欢乐的胜利舞曲,也可以鸣奏出无尽的人生悲歌……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5章收编朝廷势力
人的好运一旦来临,轻易是挡不住的。
李密把眼光放到了洛阳城,他心里很清楚,隋朝的官员都是清一色的骑墙派,只要你的拳头够硬,他们一定会屈服于你。
为了印证这个观点,李密带着军队扫荡了周边的郡县,安陆、汝南、淮安、济阳等地相继归降。随后,李密又派翟让骚扰东都洛阳,监察御史郑颋等人举手投降,朝廷将外廓的居民全部迁入宫城,以防他们叛逃而去……
从统治者沦为李密的打工仔,也不知这些人的心理是不是能够适应!
值得一提的是,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也归顺了李密。
裴仁基出身在军人世家,祖父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裴伯凤,裴仁基曾经担任过隋文帝杨坚的侍卫,深受隋朝皇室的信任,后来参与过灭陈的历史大战,隋炀帝灭吐谷浑的战争,军事斗争的经验非常丰富。
危难之际,隋炀帝派遣裴仁基前来洛阳战场,可见裴仁基的实力!
事实上,裴仁基确实很给力,来到洛阳战场之后,他一直扼守着虎牢关,让李密吃尽了苦头。悲剧的是,当时军中的规矩,朝廷的制度已经完全混乱,就拿考核军功来说,士兵们杀了敌人,砍了几个脑袋,应该记录在案,由上级领导论功行赏,可朝廷的大佬们整日忙着内部斗争,谁也没管这些破事,裴仁基只好将军资分赏给手下的将士,以此来鼓舞士气。
这完全没有问题。
然而,历史上从来就不缺乏好事之徒,也不缺乏多管闲事的无耻之辈。
比如监军御史萧怀静,吃饱了没事干,总以为这种封赏完全是浪费钱财,裴仁基此举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再加上裴仁基和刘长恭约好在兴洛仓会师,后来却掉了链子,直接导致了官军的惨败,萧怀静因此暗地里搜罗裴仁基的过失,打算在越王杨侗的面前弹劾他。
这明显就是隋朝内部的政治斗争,对人不对事儿。
国难当头,隋朝的官员果然如李密所说,政令不一,还喜欢搞内讧。
裴仁基彻底无语了,他即便拿出所有的精力,也不够对付朝内的政敌,哪还有心思去和李密干架?
做的越多,错的越多,结局恐怕还是逃不过悲惨二字!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当时,裴仁基屯兵在百花谷,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裴仁基确实杀了李密许多兄弟,可这说明不了什么,政治家的决策从来不会为了复仇,尤其是为毫不相干的人复仇。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这话说的一点也不假。
既然裴仁基落难了,李密并不介意拉他一把。
李密:兄弟,要不来洛口城居住吧,环境虽然差一点,但以后还是有前途的!
裴仁基也有归降的意思,因此对幕僚贾闰甫说道:“你怎么看?”
贾闰甫:“看什么看,投降吧!”
裴仁基:“那萧怀静怎么办?”
贾闰甫:“呵呵,萧怀静就像是栖身在树枝上的大公鸡,如果他不知道随机应变,您尽可以一刀剁了他,完全看您的心情……”
裴仁基:“好!我投降,你去帮我办理此事吧!”
有趣的是,裴仁基有意放萧怀静一马,可此人却想着向朝廷举报裴仁基。
贾闰甫说的一点没错,萧怀静就是一只不知道随机应变的大公鸡,面对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他一刀,让他彻底解脱。
杀掉萧怀静之后,裴仁基用武牢关作为见面礼,正式归降了李密。
李密给了他新的身份:上柱国、河东公!
裴仁基的儿子裴行俨,因为骁勇善战,被封为上柱国、绛郡公。
贾闰甫因为表现突出,被李密提拔为元帅府司兵参军,成为了瓦岗军的核心成员之一。
裴仁基的投降,还给李密带来了一个在后世大名鼎鼎的战将——秦琼。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今山东济南市)。
祖父秦方太:北齐广宁王府的记室(五品官)。
父亲秦季养: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六品官)。
秦叔宝出身在底蕴深厚的书香门第,家境还算是不错,按照正常的职业生涯来发展,要么继承父亲的衣钵,做王府的小文官,要么外放到地方,做一届小小的县令,了结此生,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武将的道路。
变化,来自于秦叔宝的父亲。
秦季养见惯了北朝皇室的血腥倾轧,残酷斗争,对黎民百姓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的悲剧难以忍受,因此不想继续在政治漩涡中挣扎生存,最后决定带着全家人归隐山林。
乱世之中,圣人的知识和礼仪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秦叔宝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保持做人的底线,无限提高武力战斗值,追求极致的暴力美学!
隋朝大业年间,秦叔宝就在海军主帅来护儿的麾下效力。
当时,秦叔宝的母亲去世,来护儿闻讯之后,专门派遣使者前去吊唁。
来护儿手下的人都很不理解,堂堂的海军主帅,竟然为一个无名之辈搞出这么大的排场,说出去不怕被人笑话吗?
来护儿的回应铿锵有力:“秦叔宝这娃,彪悍勇猛,又有志向和气节,以后一定会飞黄腾达,干出一番大事业!”
有时候,某人本来没有这么大的心志,被大神鼓励一番,往往会有如神助,不知道当年的秦叔宝有没有这种复杂的体会……
可以肯定的是,秦叔宝并没有因为来护儿的认可而死命追随他。
不久之后,秦叔宝就跳槽到了超级战将张须陀那里,先后平定了起义军首领卢明月、孙宣雅等人的叛乱,秦叔宝因为军功突出,被提拔为建节尉。
616年11月,一代名将张须陀被李密弄死,秦叔宝转投到了裴仁基的麾下。
准确的说,秦叔宝的前半生就是一部屠杀起义军的历史,谁的军队强悍,他就投奔谁,大树倒了之后,秦叔宝总是在第一时间投奔他处。
至于说他是否对隋朝忠诚过,真可谓见仁见智。
不过,作为一个留名青史的传奇人物,实在不应该因为跳槽次数很多,就饱受后人的议论非评,秦叔宝的前半生就说明了一个问题:他懂得审时度势,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对自己来说最正确的选择!
眼下的李密,也不是他的最后一站。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6章洛阳城下交锋

和秦叔宝齐名的便是程咬金。
程咬金,济州东阿人(今山东泰安市东平县)。
祖父程哲:北齐晋州司马。
父亲程娄:济州大都督。
不得不说,秦叔宝和程咬金身上有许多相似的标签:
祖父和父亲都是朝廷的官员,典型的官二代出身。
两人都很喜欢武力,战斗值还算过得去。
两人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投奔了李密。
两人一起投奔到王世充的麾下。
两人后来又都加入到李世民的阵营。
两人一同被封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这样的基友缘分,实属罕见......
不过,和秦叔宝比起来,程咬金的发家史略显沉闷,也可以说乏善可陈。
610年,隋炀帝传下诏令,打算以举国之兵,征伐高句丽。
遗憾的是,战争还没打起来,后方的百姓就起来作乱了。
准确的说,是职业盗匪带头作乱,专门抢劫富户,杀肥羊,再加上地方官员乘机压榨,老百姓叫苦不迭。
程咬金的父亲是济州的高级官员,程咬金身为济州有名的公子哥,几乎有着快要爆棚的社会责任感。山东的乱局刚起,程咬金就登高一呼,组织起了一支数百人的地方护卫队,防备不长眼的小毛贼侵犯程氏家族的利益......
历史证明,程咬金并没有创业的思想,队伍拉起来之后,程咬金一直游走在济州境内,如果说他在帮朝廷消灭叛贼,有点赞美他的嫌疑,如果说他在乱世中浑水摸鱼,似乎又有点冤枉他的嫌疑。
直到李密夺取瓦岗军的最高统治权,程咬金才再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
不得不说,秦叔宝和陈咬金都是千里挑一的人才,该怎么用他们呢?
在中国古代,领袖人物一般都很在乎自己的性命,想想看,晚上睡觉的时候,中军大营的外面站着一群不知来历的人,该有多么的恐怖,打仗的时候,完全靠一帮战斗力弱爆的乌合之众,领袖们的心情该有多么的崩溃!
因此,老大都喜欢培养特种部队,比如杜伏威的“上募军”……
李密也给自己搞了一支特种部队,名为“内军”。
内军的编制很简单,一共八千人,由李密在军中亲自挑选,不管是身体素质,还是战斗经验,内军的将士都是百里挑一的存在。李密将内军分为四支小分队,每支分队两千人,头领叫骠骑。
秦叔宝和陈咬金的身份,就是李密的亲兵首领:骠骑!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来一张隋朝洛阳城的平面图,聊打仗的时候可以用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密霸占着兴洛仓,打着洛阳城的主意。
越王杨侗霸占着洛阳城,打着兴洛仓的主意。
简单地说,两人注定会成为不死不休的冤家对头!
值得一提的是,洛阳城北还有一个国家级粮仓:回洛仓。
根据考古工作者的发现,回洛仓位于洛阳市廛河区小李村,东西长1000米、南北宽355米,相当于50个国际标准的足球场,其中有700个直径十米的地下仓窖,每个仓窖可以储存50万斤粮食,整个仓城可以储粮3.55亿斤粮食。
不幸的是,回洛仓的粮食并不是很多。
第一,洛阳城有数十万百姓,他们必须在市场上采购粮食,市面上交易的粮食,大部分都来自洛阳城北的回洛仓。
第二,隋炀帝搞了太多的基础设施建设,每次调集百姓干工程,都得由朝廷支付钱粮,再加上连年征战,将士们吃的粮食,路上脚力的消耗,自然的损耗,这几笔加起来,几乎就是个天文数字。
第三,皇宫大内,文武百官的工资,都得从回洛仓拨付。
洛阳方面虽然霸占着回洛仓,却只能将眼光盯着李密手下的兴洛仓。
事实上,李密早就看到了洛阳城的软肋,因此不惜一切代价,率先拿下了兴洛仓,他刚刚站稳脚跟,就把目光转移到了洛阳城北的回洛仓。
就是要饿死你!
617年4月13日,李密派遣裴仁基和孟让率领两万精兵前去攻打回洛仓,战役进行的非常顺利,官军刚刚交锋便落荒而逃,裴仁基等人一直追击到洛阳城外的天津桥。
天津桥横跨在洛水之上,位于洛阳皇城的正南,是前往皇城的重要通道。
裴仁基和孟让该怎么办?
如果要继续进军,只能跨越天津桥,向洛阳皇城发动攻击。
裴仁基表示,凭手下的两万人,还不够搬石头的,更别说拿下洛阳了。
不打洛阳,那还能干嘛?
裴仁基的管理经验非常丰富,他非常关注将士们的日常情绪,知道能够让大兵不闹事的唯一办法就是发福利,尤其是分享钱财,屡试不爽。
翟让也是靠抢劫发家,深谙此道!
两人就像是相约逛窑子的老嫖客,心照不宣地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兄弟们大老远的跑来,绝对不能让他们空手而归!
洛阳城南是老百姓的居住区,财富虽然没有皇宫大内多,却还是有些搞头的,裴仁基为了让兄弟们抢的没有后顾之忧,下令焚毁了天津桥。然而,就在瓦岗军抢的忘乎所以的时候,洛阳的援军偷偷摸摸来到了身后,他们对裴仁基部发起了猛烈的反击,一场恶战之后,瓦岗军惨败而归......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今天很忙,先发一点,等下还会有大更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7章拒绝攻打长安
官军还是很乐观的。
因为裴仁基等人在洛阳城下吃了败仗,按照兵败如山倒的战争套路,裴仁基恐怕没能力再镇守回洛仓了吧!这下可以好好的抢一次了!
遗憾的是,裴仁基等人打了败仗,可李密却乘机拿下了回洛仓。
此刻,李密正端坐在回洛仓的大门口,想抢粮食?没门儿!
说起来也很讽刺,回洛仓明明就是朝廷的产业,可如今隋朝的官军却像个强盗组织,打算抢劫自家的仓库,情景怎么看都有些诡异……
虽然很丢人,可也得抢啊,总不能让百姓们都饿着肚子吧!
617年4月19日,隋朝的辅政官段达、武贲郎将高毗、刘长恭等人率领七万大军,与李密在回洛仓附近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双方战争的焦点在于回洛仓的控制权,谁掌握了回洛仓,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遗憾的是,战争最终以隋军的落败而告终,越王杨侗的抢粮行动宣告失败。
李密打了胜仗,心中得意万分,就在此时,他召开了高规格的新闻发布会,将准备已久的讨伐檄文对外公开,并传檄到洛阳周边的郡县。
这篇檄文的名字叫《为李密檄洛州文》,作者乃李密元帅府的大秘祖君彦。
准确的说,隋炀帝头上的所有脏水,比如谋杀隋文帝杨坚,凌辱母后的罪名,基本上都出自祖君彦的这篇檄文。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在祖君彦的眼里,隋炀帝已经变成了一无是处的恶魔。
按理说,这篇檄文爆了很多隋朝皇室的猛料,无论如何,都应该登上大隋王朝的头条新闻,引起举国百姓的跟风热评。有趣的是,檄文发出去之后,吃瓜群众们古井无波,各地的起义军大佬也反应平平,似乎根本就没把檄文当回事。
如果是在后世,能够爆出这样的猛料,好歹也能在圈里成为大咖级人物。
悲剧的是,檄文的作者祖君彦,在历史上毫无名气可言。
相比后世写下讨伐武则天檄文的骆宾王,祖君彦完全就是个弱爆了的小丑。
时隔千年,后世的史学家们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隋炀帝谋杀父皇,凌辱母后等罪名基本上不成立,完全是祖君彦的恶意诬陷。
讨伐檄文是拿来诋毁政敌,收买民心的,可有一个基本前提: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夸大其词,但不能恶意歪曲事实,胡编乱造!想想看,隋朝的平叛大将张须陀被杀之后,无数的百姓为他日夜啼哭,说明隋朝的统治在民间还是很有市场的,祖君彦用这种天马行空的罪名来栽赃,也难怪民间不太买他的账!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还是说回李密吧。
当年,好兄弟杨玄感举兵反叛,就是在洛阳城下折戟沉沙,含恨而终。
如今,李密再次站到了洛阳城下,成为这座城池的挑战者!
不过,还是同样的难题:易守难攻的洛阳城,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拿下的!
据史料记载,李密在洛阳城下耗费了很长时间,可洛阳城犹如磐石一般。
一时间,李密进退失据,左右为难。
难道杨玄感的悲剧还要再一次重演吗,这是李密幕僚们日思夜想的问题。
就在此时,护军柴孝和给李密提了个醒:大隋不止有洛阳,还有个长安呢!
柴孝和引经据典,说当年楚霸王项羽没重视长安的作用,这才落败,汉高祖刘邦因为长安而成帝王霸业。
如今,李密正好可以学一学高祖皇帝,占据关中,号令天下!
柴孝和的建议很明确:让裴仁基镇守洛口仓,翟让镇守兴洛仓,李密亲自率领大军前往长安,只要长安城陷落,大隋离覆灭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客观的说,柴孝和说的很有道理。
自古以来,长安城就是王者之都,虽然地理位置不如洛阳,但是拿到了长安城,就相当于给大军吃一颗定心瓦。否则,李密的大军如同无根的浮萍,注定是在洛阳城外游荡的孤魂野鬼。事实上,柴孝和的担心后来成为了现实,李渊从太原起兵,不到半年时间就占据了长安城,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夺取天下。
不过,这些都是站在上帝视角看问题,没多大的意思......
李密表示,自己是瓦岗军的扛把子,怎么行军打仗,他说了算!
偌大的长安城放在眼前,他难道就会视而不见?
当初,李密还是二把手的时候,就力劝翟让先打东都,如果打不下,就退而求其次,向长安方向进军!如今,李密坐了大哥的交椅,道理还是那个道理,可看问题的角度却发生了变化!
李密:兄弟啊,战略没问题,不过我有顾虑!
柴孝和:什么顾虑?
李密:昏君还在洛阳城呢,咱们得继续干他!
柴孝和.......
李密:话又说回来,瓦岗军虽然声势滔天,可将士们毕竟都是潼关以东的人,再者说,他们没有咱们想的那么长远,如今大军在洛阳城下吃瘪,如果强行带到潼关或者长安城下,谁又能保证一定会取得胜利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得不说,李密的顾虑非常有道理,瓦岗军的成分确实太复杂了!
翟让、徐世勣、单雄信、邴元真这帮人,算是瓦岗军的元老级人物,他们虽然把核心权力交了出来,可依然在军中担任着最重要的职务。
翟让不贪恋权力吗?
如果真是这样,翟让应该早点回老家,光宗耀祖去了,翟让的屈服,完全是受形势的逼迫,翟让手下的小弟也是心不甘情不愿,情绪非常之大。
有一点可以肯定,李密已经意识到了瓦岗元老的抱怨情绪,李密掌权的前提条件是他能够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奔小康,可如果在洛阳城下连续失利,这帮老人还会继续支持李密吗?
裴仁基、祖君彦这帮人,算是正儿八经的隋朝官员,说到底,他们要么是在中央朝廷遭受排挤,无处可去,要么是郁郁不得志,想换个平台发展,所以才莫名其妙地投奔李密。谁又能肯定,裴仁基会把全部身家押在李密的身上?
李密也不能肯定,所以只能一边利用,一边防备。
还有谁?
毫无战斗经验的农民兄弟,因为他们的鼎力加盟,瓦岗军的数量直接飙升到三十万!问题是,这帮人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唯一的价值就是凑人数,可以在军队的气势上压倒敌人,一旦正面交锋出现不利,最先逃跑的就是他们。
还有一批胸怀壮志的潜力股。比如程咬金、秦叔宝等人,包括后来跳槽到瓦岗军的大神魏征,这帮人都是有超高战斗值,智商也在线的英雄豪杰。
有趣的是,他们都没有成为李密的核心班底。
原因很复杂。
比如,李密个人能力强悍,又喜欢搞单兵作战,很少照顾到手下兄弟的发展前途,这帮人在瓦岗军中的参与感严重不足,没有当家作主的归属感。
就拿王伯当来说,算得上李密的好兄弟,铁杆粉丝,对李密有救命之恩,提拔之恩,可李密发达之后,并没有回馈给王伯当应有的报答,甚至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还要拉着王伯当一起陪葬……
比如,瓦岗军就像是后世的几桶油公司,是个超级巨无霸的存在,能力一般的人,只能在里面混口饭吃,能力出众的人,或许能混个毫无地位的小头领,除非你拥有妖孽般的智慧,想要在里面出人头地,几乎是难如登天!
在这帮人的眼里,李密的势力强悍,他们就继续跟随,李密如果走下坡路,他们必定会跳槽到其他的军队。程知节、秦叔宝、罗士信、徐世勣,这些人都是鹤立鸡群般的大神人物,在李密的麾下,他们毫无用武之地,可到了秦王府,犹如飞龙在天一般,显赫至极!
最后一批人,当属李文相、郝孝德等农民起义军,他们只能算李密外围的盟友,摇旗呐喊还可以,到了真刀真枪卖命的时候,起不到任何作用。
任何一个团队的领袖,都应该有自己的核心班底,他们叫做嫡系部队,只有他们才算是一往无前,所向无敌的刀锋战士。
可看完了李密的团队,总有隐隐的担忧,李密的核心班底,究竟是谁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88章江都调兵遣将
面对柴孝和进取长安城的提议,李密拒绝了,他有自己的考虑。
也许,李密担心如果在长安城下遭遇滑铁卢,瓦岗军会立刻土崩瓦解。
也许,李密有自己的偏执,非得拿洛阳城开刀立威,不死不弃!
碰上这样有个性的领导,你又能拿他怎么样呢……
柴孝和不愿意放弃进攻长安的策略,他找李密要了数十名最精锐的骑兵先锋,打算前往潼关和长安探探路,为大军西进提前做好功课。
历史证明,当时的瓦岗军确实是如日中天,至少军队的名气是响当当的,柴孝和西进的途中,给土匪们(还真不是我胡诌,司马光就是这样写的:孝和与数十骑至陕县,山贼归之者万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柴孝和来关中招聘人才了!
柴孝和表示,自己是来搞特务工作的,真不是来招聘人才的……
问题是,土匪们不答应啊,瓦岗军这么大的平台,好不容易搞一次公开招聘,怎么能轻易错过呢!必须得接收我们,否则你们就是地域歧视,工种歧视!
柴孝和很无奈,身份已经暴露了,带着一万多土匪去搞地下工作,显得很没有诚意,没有专业素养,还是回洛阳吧,好歹能交差。
柴孝和离开之后,李密继续驻守在洛阳城外。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瓦岗军和洛阳城的守军形成了如胶似漆的对峙局面,如果双方主帅觉得日子过的很无趣,就约好时间和地点,把军队拉出来遛遛,顺便锻炼一下体魄。
终于有一次,李密在锻炼身体的时候,被官军的流矢射中,身负重伤……
敌军主帅受伤,这可是天赐良机啊,不策划点行动出来,实在是愧对李密。
617年5月28日,越王杨侗派遣段达连夜出兵,在回洛仓的西北方向列阵,扬言要和瓦岗军决一雌雄。
瓦岗军虽然人多势众,可将士们看到主帅受伤,士气非常低迷,两军交锋没多久,瓦岗军的杨德方、郑德韬等人就相继阵亡,李密不得不宣布撤军。
然而,李密的霉运并没有彻底结束。
李密刚刚宣布退军,前线就传来一个噩耗:隋朝的虎贲郎将霍世举、监门将军庞玉接到隋炀帝的旨意,正率领长安方面的大军赶赴洛阳战场,他们打算一不做二不休,合力围剿瓦岗军。
李密仰天长叹,狗日的命运,真爱和我开玩笑!
没办法,先放弃回洛仓,返回兴洛仓大本营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瓦岗军把洛阳搅得鸡飞狗跳的时候,隋炀帝正在江都度假。
越王杨侗眼看着起义军的架势是不罢不休,赶紧派太常丞元善达前往江都给隋炀帝当面汇报,声称李密有百万之众,声势滔天。杨侗的意思是,他干不过李密,不过只要隋炀帝能够返回洛阳,李密的的瓦岗军就会彻底烟消云散……
否则,东都洛阳恐怕会不保!
元善达一把鼻涕一把泪,几乎是哭诉着汇报工作,搞得像自己家破人亡一般。
隋炀帝是个很现实,很理性的人,他只相信事实,不太相信眼泪。
很明显,元善达的话漏洞百出,很难让人信服。
什么叫李密有百万之众?难道李密的威信比隋炀帝还要高吗?
什么叫隋炀帝返回洛阳,李密就会烟消云散?太主观了吧!
还有,东都易守难攻,杨玄感就在此地吃了憋,难道李密就能拿得下来?
元善达用了一种夸大事实,满嘴跑火车的汇报方式,希望以此来打动隋炀帝,悲剧的是,这样的策略刚好起到了相反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隋炀帝虽然为之动容,却始终不发一言,也不承认回洛阳。
老板不肯接话,说明他不太开心,身边的近臣就得有点眼力劲儿了。
比如金紫光禄大夫虞世基,看到隋炀帝略显尴尬,又有些发脾气的征兆,赶紧抛出了一个致命的问题:既然洛阳周边已经被起义军全部包围,元善达是怎么顺利到达江都的呢?一定是元善达假传越王的意思,欺骗陛下!
瞧瞧,这就是宠臣的能耐。轻轻松松一句话,不仅帮老板解了围,还没把过错归咎到越王杨侗的头上,实在是高明啊!
想当年,虞世基也是个铁骨铮铮的谏臣,一心为大隋王朝的进谏事业添砖加瓦,可虞世基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隋炀帝不仅不听他的话,还经常申斥责怪,嘲笑他不懂朝政,将他视为政治小白,这让他的自信心大受挫折......
于是乎,虞世基摇身一变,将他的非凡口才转化成取悦圣意的甜言蜜语。
不得不说,虞世基的职业转型非常成功!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