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思来想去,隋炀帝决定先缓一缓。
大表哥,要不你到朕的行在(皇帝的行营),咱俩儿坐下来聊一聊?
圣旨,很快就发了出去。
有趣的是,李渊生病了,而且重病不起,难以承受长途的旅行。
得了,哥就不去了,您自个儿聊吧。
按照书上的记载,李渊确实是病了,他真不知道隋炀帝要找他的晦气。
隋炀帝本来就有怀疑,听说李渊不来了,心里的猜忌和怒火越发强烈。
隋朝贵族之间的通婚(准确的说,是婚姻交易)非常频繁,比如,李渊把自己的亲外甥女王氏(李渊亲妹妹同安公主的女儿)送到了隋炀帝的床上,而隋炀帝把女儿杨氏送到了李世民的床上......
大家闹矛盾可以,血缘关系还是得继续保持!
有一天,隋炀帝跑到王氏居住的宫中,阴阳怪气地问道:“朕让你舅舅来见朕,可他为什么没有来啊?”
王氏:“陛下,舅舅因为生病,所以无法面圣啊!”
隋炀帝:“哦!那他病死了吗?”
王氏闻言之后,吓得花容失色,手足无措。
她虽然是个女子,却也能听明白皇帝的意思,杨广身为一国之君,要不是心怀恨意,怎么会说出这样不留情分的话来?
皇帝,这是让我转达他的不满啊!
据史料记载,杨广说完这句话就离开了,并没有刻意为难王氏。
事后,王氏利用秘密渠道,将隋炀帝的意思告诉给了李渊。
这事儿非常有趣,从表面上看,王氏是两个家族之间联姻的工具,实际上,王氏是李渊安插在杨广身边的一颗棋子,而且是一颗明棋,专门负责打探后宫的消息!恐怕正因为如此,王氏在杨广的后宫才会毫无地位可言!
如果不是这样,王氏怎么会知道李渊是因为病重,这才没来见杨广?
如果不是这样,王氏为何会刻意将消息传达给舅舅?
皇帝和大臣的关系,历来就是最为敏感的,也是最难处理的。
皇帝怕权臣吗,不怕,怕的是那种手里有实权,身边有帮手,还不愿意和皇帝亲近的人,如果皇帝都猜不透你心里想的是什么,又怎么可能信任你!
瞧瞧历史上的太监,尤其是明朝的,手里掌着朱批大权,皇帝照样信任。
为什么,太监懂得取悦皇帝,太监懂得围着皇帝转,太监要么要权,要么要钱,皇帝心知肚明,闹不出什么大事儿。
好了,有人会说,太监没有小鸡鸡,对皇权没什么威胁,那南宋的权臣贾似道,武周时期的武三思等人,似乎也是如此......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06章要想活命,先泼几桶脏水

无数的历史都证明了,要想取得皇帝的信任,要么表现的很无能,让皇帝瞧不起你,要么摇尾乞怜,假装成皇帝的小跟班,离了他,你就混不下去。
渊哥接到外甥女的密信之后,幡然悔悟。
哥们都快五十岁了,怎么还喜欢鹤立鸡群,还喜欢洋洋得意啊!
管不住自己的嘴,该打!
自此以后,李渊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临床表现一:撒泼打滚,疯言疯语,神志完全不受控制。
诊断结果:酗酒过度。
临床表现二:哈喇子直流,双手抽筋。
诊断结果:收受贿赂过多,数钱数的!
临床表现三:精神萎靡,双腿无力,瞳孔毫无神色!
诊断结果:御女过度,精亏肾虚。
李渊就是个纯正的色胚,也不知道是天生的,还是在隋炀帝的高压下培养出来的职业病,在此期间,他不顾窦氏的颜面,招揽天下美女为己所用,膝下22个儿子,19个女儿(这种战斗成果,要么是效率奇高无比,要么是女人的基数大),恐怕绝大部分都是这时候诞生的。
哎,很容易让人羡慕嫉妒的富贵职业病......
总而言之,李渊要么在酒桌上谈笑风生,要么在床上指导工作。
经营多年的光辉形象,竟然在一夜之间轰然倒塌。
谁能告诉我,渊哥的心里,是不是有数万只什么马飞奔而过。
要想取得皇帝的信任,身残志坚自然是好办法,可也得走外交路线啊。
这段时间,李渊给洛阳城送了不少钱财,各路大神纷纷为他奔走,都说李渊就是个酗酒好色的废物,成不了什么大事,这才平息了隋炀帝的怒气。
皇帝认为你有才华,同僚却说你是个废物,这事儿办的,已经很到位了。
升官是肯定的,发财嘛,看你的心情!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615年,隋炀帝北巡东突厥。
半道上,隋炀帝突然传下一道圣旨:封大表哥为山西、河东安抚大使!
哟,从陇右混到了山西,有长进啊!
手中的权力呢,多了还是少了?
小表弟表示,只要是渊哥的片区,所有的文武官员,谁可以升迁,谁该遭到贬斥,全都由渊哥一人说了算。不仅如此,渊哥还可以调动河东地区的军队,帮助朝廷镇压土匪盗贼。
完全是封疆大吏,皇帝亲信的培养套路啊。
不过有一点,渊哥不是河东的常驻官员,只不过皇帝的安抚大使,很像后世的钦差大臣,办完事情之后,皇帝会另有任用。
即便如此,李渊还是兴奋了好一阵子。
接到诏书后,渊哥很快就动了起来。
当时,有一个河东龙门(今山西运城市河津市)籍贯的地头蛇,名叫母端儿,手下有将近十万余人,把河东地区闹得是鸡飞狗跳。
李渊评估了一下,此人智商一般,武力值一般,很适合做炮灰。
河东的官军很快就出动了,有多少人?
不知道……
按照书上的说法,李渊带着数十名骑兵,和母端儿的数千名精兵发生激战,战役开始之后,李渊的手下发动进攻,冲乱了敌方的阵营,李渊则躲在后面玩起了自己最擅长的游戏:射弓箭!
不得不说,李渊是隋末唐初的第一神射手,这一场战役,李渊一共射出去70多箭,敌军就死了70多人,当真是箭无虚发,百步穿杨啊。有理由相信,当年在窦府门外的比武招亲活动,李渊绝对没有作弊,也没有运气的成分!
和母端儿一战,李渊杀了一万多人,俘虏了六万多人,大获全胜。
这还不是最暴力的,战役结束之后,李渊下令,将战死沙场的1万多名敌军将士堆积成“京观”,以此来恐吓当地的百姓。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京观”这种恶心玩意儿,实在不具备任何审美的作用,恐怕没人会相信,李渊搞出这事儿,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暴力美学,满足内心奇特的虐尸癖好。更何况,李渊的人设是什么,温润如玉,待人谦和的贵族子弟,干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儿,只有一种解释:李渊想达到一种关乎自己政治前途或者性命的目的!
无独有偶,王世充在平定江南的叛乱时,也是违反自己的人设,把三万多名已经宣布投降的起义军活活坑杀!
最终结局是什么:王世充深受隋炀帝的信任,仕途一飞冲天。
干的是同样的事儿,自然要得到同样的待遇嘛,你说是不是,小表弟?
表弟是俞伯牙,表哥是钟子期,一曲高山流水,把平叛大业弹向高潮,多好的配合啊。
有趣的是,李渊的付出并没有得到任何回报。
在隋炀帝的眼里,这种行为太作了,完全不符合大表哥的人设特点,其中必有蹊跷,最好的办法就是,视而不见,置之不理,自个儿玩去吧。
升官的道路,还很漫长啊。
615年9月,发生了一件震惊中外的大事。
当时,隋炀帝决定北巡雁门郡,想和突厥人谈一笔关乎国运的生意,却因为得意洋洋,被数十万突厥骑兵包了饺子。
雁门郡的事儿闹得太大了,各路官军都得到了消息,李渊自然也不例外。
狗日的,机会终于来了,只要能救小表弟一命,胜拍无数的马屁啊。
走走走,赶紧去!
临走的时候,李渊懵逼了,兵马呢,武器呢?
哥们的头衔是河东、山西招抚大使,权力确实很大,名头也挺唬人,可手下没有常规的编制啊,难道要领着亲军冲锋陷阵?生死存亡之际,李渊动用钦差大臣的身份,迫使马邑郡守王仁恭做了自己的小跟班。
到达雁门郡之后,李渊算是看明白了:就这点儿人马,真不够敌人塞牙缝的。
没办法,硬着头皮打吧,姿态得做足了,以后才好谈条件嘛。
第一仗,完败退场。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渊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只读过兵书,还没上过阵,没杀过敌。
当然,母端儿这帮不入流的土匪,算是成全了李渊的处子之战。
可面对东突厥的精锐骑兵,李渊确实心里没底,也不知道怎么打!
有句古话说的好:凡墙皆是门。
还有句话也说的很好:跨不过去的是苟且,跨过去的是远方。
李渊选择了远方。
他闭门苦思,最终为突厥人量身定做了一套打法:从军中挑选出两千名精锐的将士,让他们骑着战马到处晃悠,喂马也好,让马自由交配也罢,就是不干正事儿,也不能去招惹突厥骑兵,总之,就是让突厥人产生一种致命的错觉,官军似乎很悠闲,不想管皇帝的死活!
除此之外,李渊选择了一批擅长射箭的人才,整日厉兵秣马,准备出击。
突厥是个好奇的民族,他们看到李渊不务正业,就想过来和他交流交流,看这位主帅是不是脑子有毛病,或许是走错了战场......
突厥人靠近官军营帐的时候,李渊的弓箭手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帮人犹如李渊的灵魂附体,百步穿杨,箭无虚发,突厥骑兵应身而倒,再配合两千名骑兵的一顿冲锋,突厥骑兵当场就挂了好几千人。
就在此时,各路的援军纷纷赶到,东突厥撤兵而去,隋炀帝逃出生天。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此战过后,李渊声名鹊起,战神、国之柱石、朝廷栋梁的名誉随风飘来。
天下人都知道,隋炀帝事后变了卦,将封赏的名单硬生生砍掉了一大半。
然而,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唯独没有漏了这位大表哥。
以数千精兵对阵数万突厥骑兵,啧啧啧,很像是普通的成年人对阵身经百战的黑腰带拳王,完全是靠勇气打仗啊!杨广很感动,大表哥做的一切,全都是为了自己!看起来,自己和大表哥不是敌我矛盾,也不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是融为一体的兄弟关系啊!
这还不算什么。
在杨广的印象中,大表哥的特长是射射箭,把把妹什么的,兵书确实读了一大堆,可从来没有真刀真枪的干过,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可是没想到,大表哥居然还有决胜千里的潜质!
朝廷正值用人之际,这样的人才,不能浪费了。
过完年,李渊就升官了,隋炀帝给他的头衔是右骁卫将军(官居从三品)。
宋朝和明朝的时候,武官的地位很低,就算级别和文官一样,见面也得矮别人一头,因为文官是玩智力游戏的,你是玩体力游戏的,大家的层次不一样。
然而,隋朝却很不一样,整个社会都崇尚武力,武官和文官地位相当,大家平起平坐,尤其是隋朝末年,统治阶层的重心全都放在了剿灭起义的事情上,武官,尤其是掌握兵权,会打仗的武官,绝对是最吃香的职业!
右骁卫将军,这是隋炀帝安排的工作岗位,也是他对大表哥的一种态度。
信任一部分,猜忌一部分。
右骁卫将军的岗位,足以说明杨广想要重用大表哥。
右骁卫将军,而非右骁卫大将军(官居正三品,右骁卫的扛把子),足以说明杨广还是想要遏制李渊的前途。
大表哥,你我之间的信任基础,还需要继续建立啊。
可惜的是,隋炀帝的如意算盘还没打完,局势就已经全面失控了。
尤其是第四次征伐高句丽的想法,彻底阉割了老百姓对朝廷的幻想。
隋炀帝不得已,只好前往扬州避难,打算找机会再干回来。
历史给了隋炀帝一个选择题:这位大表哥,究竟是继续用,还是弄死他。
这事儿,完全取决于隋炀帝的个人喜好。
答案还是很乐观的,李渊升官了!
新的职位是太原留守,河东地区最高的行政与军事长官。
级别是什么,正二品!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见鬼,忘记贴了,这一节的标题:
第107章全国大乱,终于想起了表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这一回,渊哥可以很自豪的说,什么钦差大臣,什么千牛备身,什么右骁卫将军,通通见鬼去吧,哥们是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而且是掌握实权的那种!
权力有多大?
掌握军政、民政、钱粮的征收和使用,以及大军区的防务工作。
这还不算啥,隋炀帝觉得如今的世道很乱,怕各地的官府不听李渊的调遣,因此给了他一道特旨:拥有“便宜行事之权”!
后世有个著名的电视剧,叫《神探狄仁杰》,狄老大出门的时候,经常带着皇帝给的这个特权,只要是狄仁杰所到之处,不管是执掌行政大权的封疆大吏,还是手握军权的卫府大将军,通通靠边儿站,狄老大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说剥夺你的官职,就算杀了你,也在便宜之内!
李渊手中的,就是这种霸气无敌的尚方宝剑。
太原是大隋的北都,放眼整个北部边境,太原应该是抵御突厥的最后一道门户,说是战略要地,都有点贬低它的地位。更何况,隋炀帝到达扬州之后,几乎就意味着放弃中原的绝对控制权,凭着李渊的江湖地位,皇帝给他的尚方宝剑,所谓的太原城,几乎可以说变成了他的私人地盘……
隋炀帝把这块地方交给大表哥,真可谓下了血本。
当然,隋炀帝虽然把太原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了李渊,骨子里还是对他不太放心的,因此特地派遣了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担任他的副将。
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也可以理解。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此时的李渊,只能说是刚刚找准了人生奋斗的方向,连创业的初级阶段也谈不上,更别说去挑战小表弟的权威了。
刚刚到达太原的时候,李渊别无选择,只能全力剿匪,卖力干活,王威和高君雅虽然身负监军和间谍的职责,却也很难找到李渊的把柄。
历史真是讽刺啊。
哥俩儿经过了这么多轮的忠诚大考验,最终才建立起信任关系。
杨广是什么想法?
他让大表哥经营河东这块战略地盘,希望他能够和长安、洛阳形成三足鼎立的关系,为大隋帝国防御北边的突厥,不让外国人染指中原。
李渊是什么想法?
几乎可以肯定,渊哥心心念念的,是在太原城拥兵自重,埋头发育,等到时机一到,霸占小表弟的皇位!
在李渊称帝的路上,杨广送了他最重要的一程,没有太原留守这个官儿,李渊的一生虽然谈不上默默无闻,可也不会像后来那样,名留千古!
有这样的好兄弟,人生实在当浮一大白。
据史料记载,李渊的心情非常得意。
李渊有个贴身秘书,叫温大雅,他后来写了一本《大唐创业起居注》,专门记载老板创业期间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李渊新官上任后的心情,温大雅描写的非常详细:帝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所经之处,示以宽仁,贤智归心,有如影响。
这里面有个背景,李渊的爵位是唐国公,而太原是古唐国的封地,按照迷信的说法(其实是李渊的说法),李渊能来太原当官儿,完全是老天爷的悉心安排,在他看来,自己就是太原百姓命中注定的主子。
古话说得好啊,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如今李渊和太原百姓,可不就是这种如鱼得水的关系吗?
不可否认,李渊是一个出色的战略思想家,他看懂了隋末的局势,尤其是小表弟南下的后果,他似乎一清二楚。
在风雨飘摇的世界,能有自己的一方土地,实在是人生中的一大幸事!
到达太原城后,李渊的兴奋劲儿越发浓烈,他甚至有种强烈的感觉,自己的家就是在太原,在人世间兜了一大圈,最后还是回到了熟悉的地方。
这种情绪太强烈了,他得赶紧找人分享一下。
李渊:二郎(李世民),来来来,跟为父聊聊天!
李世民:老爸,你的心情很不错啊,为什么事儿?
李渊:咱家马上就要飞黄腾达了!
李世民:……
李渊:你想想看,咱们的封号是唐国,而太原本身就是古唐国的封地,咱们能来这里,实在是上天给的机会啊!如果咱们不抓住这次机会,兴许还会有什么祸事呢!知道怎么干吗?
李世民:老爸,您说您说!
李渊:嗯,孺子可教!听好了,咱们有两个麻烦需要解决,一个是盘踞在太原附近的土匪历山飞,一个就是东突厥,如果不把他们先搞定了,工作很难开展!(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厉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08章要想成功,先捡软柿子捏

太原是个好地方。
南渡黄河,就是隋朝的西京长安。
北望雁门,有万里长城,还有王仁恭替他挡着突厥人。
东进河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平原。
可进可退,可攻可守,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李渊能被发配到这里做官,实在是祖坟上冒了青烟。
杨广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实在是人生倒了八辈子血霉啊。
616年12月,李渊被封为太原留守,这也成为了他一生中的最大转折。
此时,起义军已经蔓延到全国各地,杨氏江山的灭亡已经进入倒计时。
如果说,前几年李渊还被小表弟牵着鼻子到处溜达,如今做了太原留守,手握军政大权,就必须乘着局势混乱,狠捞一把。
否则,辜负了老天爷的厚爱,是会遭雷劈的。
李渊非常清楚,他最大的两个敌人就是突厥人和土匪历山飞。
历山飞是河北籍贯的土匪,本来和河东地区没啥关系的,可他的脑袋不知道被那位大师给开了光,突然打起了太原城的主意,起兵之后,历山飞就派大将甄翟儿到太原城下转了一圈,还杀了隋朝的大将潘长文,随后盘踞在太原南部。
李渊想要南下,就必须解决历山飞这个大麻烦。
来吧,先盘点了一下兵马,看看有多少人!
老板,很对不起,咱们就六千余人,不能再多了!
李渊以四十五度角的帅气姿势,仰天长叹,底子太薄,创业维艰呐!
六千就六千吧,且看某的手段,教你们打出六万人的输出。
就这样,李渊带着王威,以及六千兵马,从太原一路南下。
历山飞是怂包吗?
显然不是!
在那个年代,起义军很讲究籍贯属地的,比如,河北出生的人,基本上都在河北境内混日子,后来游走到山东境内的,要么是投奔别人,要么是被官军打的鸡飞狗跳,到山东逃命。
可历山飞不同,他在河北起家,却能把目光瞄到太原城,足以说明此人有先见之明,不是一般的土匪小毛贼。到太原之后,历山飞打了好几场胜仗,也杀了几位隋朝的将领,手下的人数多达两万余人,声势非常浩大。
听人说,新上任的太原留守想拿他开刀,历山飞的心情不是很美好。
叫什么名字?
李渊,深渊的渊!
管他什么渊,先弄死他!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历山飞有点按捺不住了,他带着小弟开赴到雀鼠谷口,等李渊来战。
雀鼠谷,位于山西晋中市灵石县东南,地处太原、临汾两大盆地之间,自古以来,雀鼠谷就是太原和临汾的交通要道和战略重塞。取名雀鼠谷,暗含着只有麻雀和老鼠之类的小东西才能穿过的意思。
狭路相逢勇者胜!
至少在李渊的眼里,他是个勇者。
瞧瞧历山飞,虽说有点儿战略眼光,可毕竟改变不了土匪流氓的低级本质,两万余人,盘踞太原这么久,居然都没能拿下,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历山飞的战斗力还是不行啊,小打小闹可以,侵略性毕竟不足!
李渊的自信心爆棚,胜利就在眼前。
就在李渊下令之前,副官王威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王威:唐国公,对方有两万多人,咱们就六千,能干的过吗?要不咱撤吧!
呵呵,这位同学,你来太原这么久,几乎是沉默寡言啊,如今金口一开,就暴露了软弱无能的本性,看起来,隋炀帝真的是所托非人啊!
李渊心情十分愉悦,回答也显得霸气侧漏:“兄弟们,你们别怕,这些人就是盗匪,眼中只有金银珠宝。如果和他们硬拼,咱们肯定占不到便宜,可如果咱们动点脑子,完全没问题啊!”
话说出口,李渊似乎觉得不到位,总感觉是在涨他人的士气啊!
于是,渊哥重新组织了一下语言:“老子就怕他们不出战,只要他们动手,败局就这么定下了!”
李渊下令,将手中的兵力分为两大阵营:
第一营,王威坐镇中军,以年纪较大的老兵为主,主要任务是举起军中的旗帜,越多越好,给敌人虚张声势的感觉。
第二营,李渊率领的骑兵部队,加上埋伏在两翼的数百名善于骑射的精兵
据史料记载,战役的状况,完全是根据李渊写的剧本而走。
历山飞从来没和李渊打过交道,自然不懂他的花花肠子,他看到敌军的中军人数众多,以为李渊躲在其中,于是擂鼓进攻,打算将中军彻底冲垮,然后活捉李渊,结束战斗。
一切都进行的很顺利,历山飞确实来到了中军,可李渊却并不在这儿,映入历山飞眼前的,是李渊的辎重武器,以及所有的军粮和钱财。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妈了个巴子,李渊真是有钱的主啊!
大家都是土匪背景,以抢劫钱财为乐趣,这么多钱粮摆在面前,如果再矜持下去,实在有愧自己的身份啊。于是,历山飞的手下丢掉手中的武器,做起了战场上的搬运工,玩的不亦乐乎。
客观的说,历山飞的军中,土匪和百姓都有,大家的身份虽然不一样,可特点都是一样的,见钱眼开,见粮食就抢。他们可能不知道,就在不远处,一双冷酷绝情的眼睛正在看着他们,如同看死人一般。
芸芸众生,你们的嬉笑怒骂,喜悦哀伤,和我无关。
我要的,只是战争的胜利,家族的繁盛,还有,主宰乾坤的豪气。
李渊看到时机已到,下令军中的弓箭手对这些乌合之众来了一顿狂射,一时间,惨叫连连,尸横遍野,李渊看到有生力量被消灭的差不多了,便率领最精锐的骑兵从高坡上俯冲而下,将历山飞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军队打仗,不怕以少对多,就怕群龙无首,毫无章法。
历山飞的将士被骑兵冲散,又被王威的中军包夹,以多打少的优势荡然无存。
士兵们抬头望去,那里还有主帅历山飞的身影,究竟是逃跑了,还是挂了,谁都不知道。一种畏惧死亡的恐慌感,顿时就袭上了他们的心头。与此同时,李渊的将士摇旗呐喊,声震山谷,敌军人心惶惶,再也没有打下去的欲望,纷纷恐慌性地撤离战场。
说句题外话,如果李渊这时候安排小弟扯着嗓子吼一声,说历山飞已经被干掉了,战役结束的可能会更快,看来他还是不够奸诈啊(后来打宋老生的时候还真用到了这一招,看起来李渊的思想进步了)。
历山飞看到大势已去,留下来只能葬身于此,因此骑着快马飞奔出谷。
此次战役之后,没有战死的士兵悉数投降了李渊,原本在历山飞控制下的老百姓也纷纷前来投奔,失去了根据地,历山飞犹如孤魂野鬼一般,彻底从隋末群雄争霸的历史舞台上谢幕。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09章经略太原,人生才刚刚起步

小表弟,历山飞被弄垮了,哥算是完成了你交代的任务啊!
说是任务,其实是为自己南下长安扫除了最大的障碍。
你做的很好,北边还有个突厥呢,继续弄吧!
当时,突厥乘着大隋内乱,时常在边境骚扰村落,北部州县的百姓苦不堪言。
隋炀帝亲自批示:由李渊和王仁恭一起对付突厥!
对李渊来说,突厥人劣性难改,如果不把他们搞定,就算是南下长安,突厥人也一定会在后面给他捅上几刀子!
问题是,究竟该怎么打?
突厥是游牧民族,男人女人都会骑马射箭,民族的平均战斗值要远超中原,再加上彪悍的战马,可以说来无影去无踪,实在是不好对付啊。
李渊盘点了一下,手下能用的人也就一万来人。
太原是他的大本营,得分出七千来镇守,剩余的三千人,都去打外国人吧!
王仁恭也是这样想的,于是二人合兵一处,凑了五千人不到。
你告诉我,这特么的,怎么和突厥的精锐骑兵抗衡啊?
王仁恭表示:这活他干不了,只能困守城池,看局势怎么发展……
李渊乐开了花,你的意思是,哥们来做老大吗?
好得很!
对付突厥人,李渊还是有心得的,至少在雁门郡,他就摸准了突厥人的心理。
异地相处,道理还是一样的嘛。
李渊的理论模型是这样的:
突厥人呢,逐水草而居,以羊马为军粮,以甲胄为常服,行径不列队,安营不选址。他们最擅长骑马和射箭,机动性确实很强,问题是,他们即使打了胜仗,也只为求得财物,抢劫几个妇女。如果有什么好处摆在眼前,他们必定会奋不顾身,可是如果遭遇到什么挫折,他们也会风驰电掣般的逃遁……
中原的军队刚好相反,因此在过往的交锋中,中原军队很难在正面战场取得胜利,就算是偶尔能够占据上风,也没办法将他们彻底消灭。
王仁恭:然后呢?
李渊:咱可以学习突厥人的长处,比如,咱们也住帐篷,也逐水草而居,以羊马为军粮,只要让他们看到来中原无利可图,自然就不会继续侵犯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好简单的逻辑啊,让人难以置信!
不过,王仁恭却对李渊翘起了大拇指。
不管怎么说,李渊和隋炀帝都是亲戚,人家的家务事,外人不好插手。
再者说,方案是别人给的,人也是别人出,有什么不乐意的呢。
哥们你是好样的,我一定在后面给你摇旗呐喊。
616年12月,李渊精心挑选了2000多个士兵,让他们身穿突厥人的服装,每天练习骑马射箭,在草原上搭帐篷居住,饮食起居和突厥人无异。
这桥段,是不是很熟悉,其实就是雁门郡的翻版。
消息传开之后,突厥人懵逼了,李渊不是太原留守吗,手下怎么会有突厥人?
是不是有人叛逃了?
于是,突厥人组成了一支观光旅游小组,专门跑来看李渊的骑射表演。
李渊早已经下令,突厥人来了之后不要害怕,只管旁若无人的驰骋涉猎。
场景十分诡异,很像是一群观众在动物园看表演。
瞧瞧李渊,穿着突厥服装,身跨雄壮的战马,手里拿着弓箭,瞄准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走兽,羽箭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再看看两千多名骑兵,特么完全就是突厥人的模样啊……
起初,突厥人并不甘心,会时不时地骚扰一下李渊,看看对方的战斗力到底有多高,是不是货真价实的突厥军队。悲剧的是,突厥人每次袭击都落空了,到了后来,李渊开始主动进攻,突厥人除了留下一地尸体,似乎得不到任何好处。
结论呼之欲出:这些人和突厥一样,属于游牧的部落,而非中原民族!
突厥民族不喜欢攻占城池,只喜欢骑着快马抢劫老百姓。
而且,他们似乎很讲原则,只要是亏本的买卖(比如死了人,却没有抢到东西,或者抢到东西,人却死了),一律不做。
李渊正是抓住突厥的这一弱点,组织起超强的机动部队,对投机取巧的突厥骑兵实施打击,令他们闻风丧胆。在李渊的面前,他们属于亏本,而且是亏血本的存在,此事过后,突厥人只要听说李渊的名号,直接绕着路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渊是个明白人,知道突厥人只能威慑,不能消灭的道理,让他去学霍去病,骑着战马跑几千里路,在草原上把突厥人赶的鸡飞狗跳,实在不是他的强项,再者说,他也没那个体力啊。
既然对方知道了他的厉害,又完成了小表弟交代的任务,李渊也就收手了。
回太原,搞大事业去了!
这下轮到王仁恭傻眼了,突厥人干不过李渊,可干他还是绰绰有余啊。
李渊前脚刚走,突厥骑兵后脚就到了王仁恭的地盘,马邑郡(治所在山西朔州市朔城区)。
王仁恭根本就不是突厥人的对手,几次交锋之后,突厥人就在城外耀武扬威,宣示主权,而官军只能当闭门不出的缩头乌龟,什么老百姓的死活,什么国家的利益,通通不是他们要考虑的问题。
王仁恭混不下去了,只好找李渊帮忙。
李渊:高君雅,要不你带人去看看?
前一次,王威的一句话就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懦弱。
这一次,轮到高君雅了。
李渊明明知道,突厥人怕的是他,派高君雅去支援,意义何在啊?
要么是试探此人的城府和能力,要么是借刀杀人,先灭了高君雅。
果不其然,高君雅没让李渊失望,屡战屡败,以至于让突厥人嗜血的本性越发强烈,老百姓深受其害。
奇怪的是,马邑的战况居然惊动了远在扬州的隋炀帝。
很多人都说,此时的隋炀帝已经当起了鸵鸟,彻底放弃了大隋江山,可无数的细节都表明,他始终关注着局势的走向,也在做人事上的安排,而且他很善于抓住防御的重点。比如突厥,从一开始,隋炀帝就让大表哥坐镇在太原,全面主持北地的防御工作,李渊唬退了突厥骑兵,杨广打心眼里高兴,可李渊不愿意支援王仁恭,以至于大隋全面惨败,隋炀帝是万分震怒。
这一次,隋炀帝急急忙忙地派人前往河东,传达了两个意思。
第一,王仁恭因为防守不力,必须处斩。
第二,李渊因为支援不力,立即逮捕。
说来也奇怪,全国各地都是杀人越货的盗匪,就连洛阳城的使者到扬州,也得乖乖地绕着路走,隋炀帝的使者居然可以穿山越岭,长途跋涉,然后安全到达河东,真可以说是神乎其技,命好的令人发指啊。
本来,大表哥还挺高兴的,因为马邑郡的战况说明了一个问题:他才是朝廷的栋梁,突厥人的命中克星,王仁恭,天字第一号打酱油,王威和高君雅,只能算是皇帝不入流的狗腿子,唯一的价值就是起兵之前,拿来祭旗……
然而,当皇帝的使者站在他面前的时候,李渊也震惊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10章晋阳起兵,究竟是谁的专利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皇权制度下的专利啊。
难道要杀了使者,宣布造反吗?
李渊表示,现在还不到时候。
只好硬着头皮,看事情有没有转机吧。
这几日,李渊活的很累,活的胆战心惊。
于是,《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编排了一段对话。
李世民:“父亲,如今陛下昏聩无道,百姓民不聊生,咱们不如顺应民心,起兵造反,可千万不能辜负老天爷对我们李家的厚爱啊。”
李渊大惊失色,回应道:“臭小子,你怎么能说出这种谋逆犯上的话来,我现在就将你抓起来,向官府告发你!”
李渊说着说着,就要拿纸笔开始写举报信。
谁料想,李世民却毫不在意,慢慢悠悠地说道:“父亲,儿子是看到时机已到,这才敢说这样的话,父亲如果一定要告发我,那我宁愿受死!”
李渊话锋一转:“二郎,我怎会忍心告发你,你要谨慎,不要随便乱说!”
李世民劝了半天,李渊死活不愿意松口。
第二天,李世民又找到了李渊。
李世民:“父亲!如今,天下的盗贼越来越多,父亲受诏讨贼,可贼讨得尽吗?不管结果如何,最后还是逃不过皇帝的责罚!世人都说李氏会应验图谶,成为天下共主,父亲要是能将贼剿灭尽,陛下必定会因为您功高震主而猜忌您。希望您能考虑我昨天说的话,免得让家族遭殃!”
李渊的态度开始变软了:“二郎,昨天晚上,为父一直在思考你说的话,我觉得,你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如今就算是家破人亡也由你,变家为国也由你!”
一段对话,李世民就成了李渊起兵反唐的首谋者,而李渊呢,只不过是个畏首畏尾,左右摇摆的政治投机分子。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晚上争取再两更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是研究唐史最重要的资料,三本书的作者都有或明或暗的指向,认为李渊是在李世民的唆使下才起兵反唐。
然而,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却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
还是一个个来说吧。
《旧唐书》,五代十国时期,后晋皇帝石敬瑭下令修撰的。
当时,唐朝长安城经受了无数次战火摧残,官修的国史,以及记录皇帝起居生活的史料在战火中被焚毁了不少,石敬瑭在修撰的时候,不敢过多采用野史,只是说太宗皇帝和刘文静首谋,并未说李渊不知情,在这里是模糊处理的。
《新唐书》,宋朝的大文豪欧阳修等人编撰。
宋朝的统治者很喜欢搞意识形态,极力把皇权,以及君臣之间的伦理美化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规则,对那些胆敢挑战皇权,挑战社会伦理秩序的人大加贬斥。
比如,武则天登基称帝,隋炀帝丢掉江山,窦建德起义造反等历史,欧阳修等人极尽鄙视和诋毁之能事,向来就没什么好评。
欧阳修呢,因为本人反对佛教,以至于整个《新唐书》对唐玄奘西行取经这样重大的事情都从未有过记录。更何况,欧阳修在编写《新唐书》的时候,采用了很多野史、杂书、笔记,故事色彩极其浓厚。
就拿李渊来说,人家做了皇帝,根本就没有渲染出生时的异象,也没说自己有难以启齿的残疾,可在欧阳修的笔下,李渊竟然成为了坐拥三颗乳房的神人,这样的写法,只为了渲染李渊有做皇帝的潜质。
人家不想要的,你偏偏要写,真可谓画蛇添足。
《新唐书》里,李世民直接变成了一位先知,知道隋朝要灭亡,因此提前结交各路英雄豪杰,收买亡命之徒,和刘文静定下了太原起兵的方案。这样写也就罢了,在欧阳修的笔下,李渊没有造反的意识,没有意识到李世民将有大动作,完全就是一个被蒙在鼓里的糊涂蛋,外加软弱无能。
看起来,欧阳修爱李渊,更爱千古一帝李世民。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这不是说李世民不是明君,而是这两本史料对李渊太过忽视,以致于歪曲了不少事实,这一段被掩埋的历史,自然要从《大唐创业起居注》去寻找。
此书的作者是温大雅,隋末唐初的思想家、史学家。关于温大雅本人,历史学界已经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
温大雅,出身在官宦士族之家,家族都是搞历史和文学的,底蕴非常深厚。
温大雅属于年少成名的青年才俊,30岁的时候,被隋文帝杨坚授予东宫学士的官职,在圈子里的名气非常大,后来外放为长安县尉(相当于北京市副市长),后来父亲去世,丁忧回家,居住在太原城。
616年,李渊回太原做官,听说温大雅也住在太原,因此三顾茅庐,用厚礼将他网罗到自己的麾下,任命他为记室参军,专管李渊身边的文字记录工作。从工作性质来讲,温大雅常年跟随在李渊的身边,对他的言谈和秘事都非常清楚,这也可以保证,他掌握的事实比别人要更加准确。
《大唐创业起居注》,记录的就是从李渊正式宣布起兵,到登基称帝这357天的整个创业过程。这部书的撰写是在温大雅随军期间,李渊登基称帝的同时,书稿正式定稿。和《旧唐书》、《新唐书》相比,这本书最大的不同就是,温大雅比较客观地描述了李渊起兵的初衷和他的雄才大略,以及废太子李建成在大唐创业过程中的丰功伟绩。
换一个角度来考虑,如果太原起义的首谋功劳真的是李世民的,而温大雅为了强行讨好李渊,抹去李世民的功劳,那李世民登基称帝后,必定会对温大雅提出严厉的谴责,或者将他的这本书焚毁,甚至将温大雅本人定罪也未可知。
有趣的是,温大雅不仅没受到责罚,反而受到了李世民厚待,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封礼部尚书、黎国公,而《大唐创业起居注》也出人意料地保存下来。
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温大雅记录的就是当时的事实,李世民没有什么好反对的,而且李世民对谁提出起兵反隋一事,根本就不在意。李世民甚至都不会想象得到,后来的史学家会因为要追捧他,硬生生地把起兵的功劳安在他的头上。
就在这事情来看,李世民的胸怀确实比常人要强太多,他的包容足以称得上是明君风范。真正应该对歪曲历史负责的,是那些刻意塑造圣君形象来达到统治目的,或者盲目崇拜李世民而刻意歪曲、隐晦历史的史学家。
这一节纯属考据,写起来很累,看起来也很累,算是贻笑大方了。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