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煮酒论史 >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细说隋唐史(连载)-140万字连续更新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不幸的是,李轨还在洋洋得意,并没有意识到朝臣对他的冷遇,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得罪了天底下最恐怖的物种——文人士子!
无数的案例已经证明,这帮人可以帮你打江山,也可以帮你败江山,可以捧红你,也可以搞臭你,完全看他们的政治立场,还有心情!
朝臣们画圈圈诅咒李轨的时候,他正在和一群巫婆搞得热火朝天,这帮奇特的女人没有别的本事,就会搞祈福、占卜之类的小把戏,俗称封建迷信从业者,在“社会精英”的圈层中有着不小的影响力。
李轨对她们天马行空的思维,不明觉厉的小把戏深感兴趣,以至于沉迷其中,不可自拔。当时,有巫婆散布了一则谣言,声称玉皇大帝会派很多仙女降临在大凉的国都,皇帝应该为她们铸造玉女台,一来显示大凉对天神的尊敬,二来嘛,只有李轨自己才能体会的……
想都不用想,这些谣言必定有幕后主使,要么想借此瓦解李轨的统治基础,要么有商人参与其中,借李轨大兴土木之际中饱私囊。
李轨作为人间的帝王,御女无数,视觉上自然有了疲劳,为了能和天上的仙女见上一面,李轨不惜花费重金,修筑了奢华无比的玉女台。
然而,李轨等来的不是金风玉露一相逢,而是无情的灾荒,遍地的饥民。
在谋臣曹珍的苦谏之下,李轨下令开仓放粮,救济百姓。
李轨做皇帝之前,最擅长的就是接邻里乡亲,此事对他来说毫无压力。
然而,以谢统师为首的隋朝官员却跳了出来,不约而同地拆李轨的台,他们声称:皇帝现在把粮食都分给了老百姓,到时候打起仗来,将士们去那里再找粮食?连军队都养不活,还谈什么家国天下,黎民百姓?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李轨一听,说的很有道理啊,作为皇帝,难道不应该以家国天下为己任嘛!
李轨:“停停停,封闭粮仓,别再把粮食给朕浪费了!”
自古以来,都知道中年妇女骂街的水平堪称一流,可要论起挖坑的水平,谁也比不上文人士子,这帮人只管杀不管埋,心肠狠毒,手段无数。
看看,给你挖了个坑,还让你不明觉厉......
这一来二去,老百姓不干了。
李轨啊,你明明手里有粮食,却放任大家伙儿饿死,居心叵测啊!
李轨啊,你明明答应放粮赈灾,如今却出尔反尔,做事太不讲究了!
李轨啊,你变了,变得贪婪自私,虚伪无情!
此事过后,大凉的老百姓集体发出了来自灵魂的拷问:这样的皇帝,咱们还有必要继续追随他吗?
不得不说,正是李轨自己接连使出昏招,以至于朝臣离心离德,老百姓怨声载道,逼迫大家向长安方向看齐......
长安,你才是我们老百姓生活的乐土,共同的家园!
大凉政权的变乱让李渊兴奋不已。
事实上,李渊虽然承认了李轨的政权,可那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听闻李轨失去人心,镇不住大凉的场子,李渊便决定从内部瓦解大凉政权。
李渊正在为新一代傀儡人选闹心的时候,安兴贵主动向他汇报了工作。
安兴贵,西域胡人,大凉户部尚书安修仁的哥哥。父亲安罗曾经是北周的开府仪同三司,隋朝的石州刺史,贵乡县公,安兴贵成年之后,一直生活在中原,后来被李渊收编,成为了大唐的公务员。
老实说,安兴贵在唐朝没啥政治地位,处于混饭吃的状态,他听说李渊想对付李轨,便宣称哥哥安修仁在大凉做户部尚书,对大凉政权的内部了如指掌,希望能作为使者,帮助李渊消灭对手......
对李轨来说,安兴贵算是衣锦还乡的京官,属于外来的和尚,自然要比土和尚会念经,自然得加倍重视!
安兴贵刚到大凉,李轨便封他做了左右卫大将军,并问其保全凉州之策。
安兴贵开门见山:“凉州虽然有雄兵十万,却难以和李渊抗衡。”
李轨:“何出此言?”
安兴贵:“凉州乃偏远之地,土地不过千里,又无险可守。周边的戎狄部落心如豺狼,很难和我们同气连枝。如今李渊占据长安,每攻必下,每战必胜,似乎有天神庇护。如果我们能够以河西之地归顺,也可以获得一世富贵。”
李轨听完之后疑窦丛生,问道:“西汉的吴王刘濞,统帅江左之兵都可以自己称帝,朕如今占据河西之地,还不能偏安一隅吗?李渊虽然强大,又能把朕怎么样?你再别说让朕归降的话,否则别怪朕翻脸无情!”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60章白手起家的刘武周,始毕可汗的代言人

李轨被灭之后,李渊将目光瞄准了太原北部的军阀刘武周。
刘武周,河间景城人(今河北沧州市),后来迁居到马邑(今山西朔州市)。
刘武周是典型的隋朝富二代,仗着手里钱多,结交了一大批狐朋狗友,时常邀请他们喝酒吃饭,整日无所事事。
刘武周的兄长刘山伯实在是看不下去了,这才找刘武周谈话,指责他再这样胡闹下去,迟早会毁了刘氏家族,还羞辱他一事无成,就是个废物……
人都是好面子的,更何况刘武周还是堂堂的七尺大汉。
你不是说我庸碌无能吗,那我就干出点事出来给你看......
刘武周一气之下,跑到洛阳投奔了太仆卿(掌管皇帝的御马和全国马政)杨义臣,自此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军旅生涯。
612-614年,隋炀帝发动了三次征讨高句丽的战争,刘武周都是参与者之一,由于在战争中表现积极,砍了好些人头,领导在考核军功的时候,将他升为校尉(军中低级军官)。
高句丽战争打完之后,军中的长官征询刘武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刘武周的第一想法就是衣锦还乡,让老哥狠狠的佩服一下。
那就让你回马邑,做个鹰扬府校尉(连长级别)吧!
校尉的级别虽然很低,但好歹也算是吃官饭的存在,在老家还算有点地位。
当时,马邑的太守是王仁恭。
想当年,王仁恭跟随老东家杨素东征西讨,得了不少军功,又深得隋文帝和隋炀帝的赏识,做过卫府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骠骑大将军、卫州刺史、汲郡太守等职,可以说是隋朝的资深官员。
事实上,王仁恭在马邑太守的任上还算恪尽职守,也干出了不少政绩。
悲剧的是,后来杨玄感谋反,朝廷怀疑王仁恭的侄子武贲郎将王仲伯参与其中,因此将王仁恭一撸到底,让他做回了庶民......
后来,东突厥骑兵屡屡犯边,隋炀帝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封疆大吏,因此决定重新启用老油条王仁恭,命他驻守在马邑,守住北边的门户。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王仁恭是个老实人,老实人的特点就是受不得打击,尤其是性命攸关的打击。
因为杨玄感一事,王仁恭心里产生了阴影,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他的心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做事情畏首畏尾,不再忠心拥护隋王朝的利益!
当时,马邑郡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老百姓食不果腹,王仁恭作为马邑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有能力乾纲独断,下令开仓放粮的。然而,王仁恭却害怕朝廷会找他问责,于是强行按下此事,以至于马邑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对他产生了强烈不满。问题是,当时好多官府都是这样干事的,也没啥过错啊!不满归不满,你又能拿领导如何,因为不放粮而剁了他?
历史证明,因为政见不同而仇杀的事很少,可因为床上纠葛,绿帽纠纷而拔刀相向的事,却是司空见惯的......
问题就出在刘武周的身上,此人回到马邑之后,大概是觉得自己很牛逼,因此行事作为无所顾忌,身为王仁恭的下属,居然和他的侍妾睡到了一起,给领导带了顶绿光闪闪的帽子......
说白了,这种事情如果被泄露出去,王仁恭分分钟就可以弄死刘武周。
为求自保,刘武周决定利用王仁恭不作为的软肋,先下手为强。
当时,刘武周召集军中的兄弟,开了个群众会议:“兄弟们啊,如今马邑的百姓食不果腹,到处都是饿死的尸体,而姓王的居然坐视不救,难道他还配做我们的父母官吗?”
说到兴致高昂之处,刘武周敲起了身边的牛皮鼓:“咱们绝不能甘心等死,官仓的粮食虽然是朝廷的,却也是老百姓的血汗,你们要是有胆量,就跟我一起开仓放粮,组织自救,好歹可以在乱世中多活几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自古以来,谁的手里有粮食,谁的话就有含金量......
既然王仁恭不顾念百姓的性命,那还留着他干嘛?
617年3月,刘武周带着马邑的官员集体造反,将王仁恭诛杀在官府大堂,随后下令开仓放粮,周围的义军纷纷来投,瞬间就聚集了一万多人。
反贼的身份肯定是坐实了,问题是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刘武周表示,周围全是隋朝的地盘,困守马邑就是等死,同样是为了自保,刘武周投向了东突厥始毕可汗的怀抱。
当时,雁门郡丞陈孝意、虎贲郎将王智辩依旧是忠于朝廷,听说刘武周叛变投敌,便调派军队前去镇压,双方在桑乾镇形成了对峙局面。
就在此时,东突厥的援军赶来了,双方在城下发生激战,虎贲郎将王智辩当场被杀,陈孝意退守雁门,却被手下所杀。
北部边境的困局,在东突厥势力的掺和下,彻底搞活了......
呵呵,造反的难度也不过如此,争夺天下的难度也不过如此!
在刘武周的心中,始毕可汗就是他的幸运之神,命运的主宰之神。
有了这座靠山,刘武周再也没有任何忌惮。
随后,刘武周将军队开赴到隋炀帝的汾阳宫,霸占了所有的美女和珠宝,并将其中的绝大部分给始毕可汗运了过去。
始毕可汗是个聪明人,抢夺中原财富的脚步必须马不停蹄,一个李渊那里够用,必须得多培养几个利益代言人!
要不这样,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再给你多送几匹突厥战马,以后多打几场胜仗,多抢几位美女,兄弟的幸福生活全靠你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59章人生的悲剧,莫过于自杀都成奢望

安兴贵是精明之人,知道李轨不会轻易就范,因此开始谋划以武力夺取政权。
随后,安氏兄弟暗中勾结少数民族,让他们发兵前来,在武威郡城外耀武扬威。李轨没有察觉到其中的阴谋,还以为这是胡人的无理挑衅,因此率领一千多人出城应战,不幸的是,战役还没有打响,城中就发生了变乱。
有一个叫奚道宜的人,原先是薛举的部下,薛家灭亡之后,他便率领三百羌兵前来投奔李轨。自古以来,前来投奔的敌军主将都会得到优厚的待遇,李轨自然也得遵守这个潜规则......
李轨:“奚道宜,等局势稳定后,朕给你封个刺史做做!”
皇帝的承诺,自然要算数吧?
然而,李轨转身就后悔了,奚道宜毕竟是少数民族的将领,又是战败归降的人,哥们的地盘本来就有限,凭什么把刺史的肥缺给他?不行不行!
此事便不了了之......
正所谓阎王好惹,小鬼难缠,被小喽啰暗中嫉恨并不是一件幸事。
此刻,安氏兄弟在城外耀武扬威,奚道宜带着羌兵兄弟乘机在城中放火作乱,李轨腹背受敌,气得咬牙切齿,只得率领残部返回都城。
安兴贵拍马赶到,在城下大声喊道:“兄弟们!大唐的天子派我前来擒杀李轨,不从命者,诛灭三族,归降者,好处多多!”
话音刚落,城门就被人打开了。
失败来的太快,让李轨猝不及防。
苍天啊,我还打算继续抵抗呢,怎么就输了呢?
李轨站在城楼之上,只能感叹:“人心已失,天要亡我!”
敌军进城之前,李轨带着美貌的妻妾和所有子女前往玉女台,打算效仿商纣王在鹿台的英勇之举,带着所有珠宝钱财自尽身亡。悲催的是,安修仁不合时宜地出现了,一群凶神恶煞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李轨一家老小全部生擒,随后将他们当做大礼,集体送往长安。
619年5月,李渊下诏:
诛杀李轨一族。
授安兴贵右武候大将军、上柱国,封凉国公,食实封六百户,赐帛万段。
授安修仁左武候大将军,封申国公,食实封六百户。
李轨的大凉政权,从成立到倒台,三年不到,真可谓短命王朝。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失败总是有原因的,在我看来,用“众叛亲离”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
第一叛:隋朝的官员。
李轨的家族本来就没有政治底蕴,想要隋朝的官员们臣服于他,必须拿出点真本事。问题是,李轨讨好小老百姓还可以,真要和政客们打交道,水平还是不够档次。比如揣摩隋朝官员的心思,李轨丝毫不擅长,即便这帮人公开表示对他的不满,李轨也无动于衷,不会收买人心,怎么能成大事?
第二叛:造反的原从兄弟。
应该说,这帮人是武威郡的精英翘楚,当地政治势力的代言人,西凉政权的中坚人物。自古以来,开国元勋就是最不好处理的对象,汉高祖刘邦,枭雄曹操,明太祖朱元璋算是创业帝王中的顶尖人物了吧,就连他们也搞不定手下的小弟,更何况政治小白李轨……
关谨、梁硕、李赟、安修仁,这帮人和李轨共同创立大凉政权,其实都有资格做皇帝,然而李轨称帝之后,他们得到了啥?吏部尚书、户部尚书,连个国公爷的头衔也没有,说白了,从西凉政权创始人变成了毫无保障的打工仔!
不闹事才怪!
别说什么李轨要对胡人下手,执行了分化的民族政策,都是虚无的玩意儿。
瞧瞧人家李渊,一眼就看穿了安修仁兄弟的小心思,不就是要政治地位吗?
凉国公、申国公够不够,不够再来六百户的封邑,必须得实封,让你们自己打理西凉!妥妥的,还敢闹事吗,还愿意闹事吗?
第三叛:成分复杂的底层官员。
这帮人就是传说中阎王爷跟前的小鬼,却是最容易在背后捅刀子的人。
李轨的西凉政权本来就是乱世中建立的王国,需要安抚的势力太多,隋朝的文武官员、自己的心腹、武威郡本地的豪门望族,还有前来投奔的少数民族,还有嗷嗷待哺的小老百姓。
客观的说,处理这些利益关系真的需要政治智慧,谁先谁后,谁轻谁重,都得处处权衡,稍有不慎就会得罪一大批人。有理由相信,奚道宜和他的三百名羌兵兄弟只是小鬼中的一支势力,否则也不会把姑臧城(武威郡治所,今甘肃武威市)闹得鸡飞狗跳,连李轨也控制不了。
中国历史上造反闹革命的人不计其数,真正搞出名堂的却少之又少。
李轨、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宇文化及、李密、杜伏威、刘武周,这些隋末的超级枭雄,论军队战斗力,论地盘大小,论财富钱粮,都不会比李渊差,可问题是,这帮人都属于单兵作战,麾下没有出类拔萃的谋士,没有团队为主子出谋划策,摇旗呐喊!
再看看李渊,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团队单独拉出来就可以搞出个小朝廷,这是何等恐怖的政治势力!
说白了,对政治资源的控制力,决定了江山社稷的归属!
政治小白李轨,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这也让大凉政权成为昙花一现,迅速的消逝在西北的沙漠之中。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各位读者,因为159章漏发,所以现在发在160章的后面,讲述李轨被干的全过程,不让错过了这个桥段,会觉得跳跃太大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福娃娃2018 2018-11-02 15:28:49
看楼主说史,故事逻辑线清清楚楚,不容辩驳,楼主真是刻苦研究,谨慎编辑啊,赞一个,预祝周末快乐!
-----------------------------
如果是小说,肯定随便写,草根读历史嘛,模块化的趣事儿肯定要说,没逻辑的话,一百多万字读下来,读者岂不是都要疯了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61章分出一半家产,邀请宋金刚加盟

东突厥始毕可汗的阳谋,在李渊的眼里就是小儿科。
李渊知道,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始毕可汗一边扶持刘武周,一边拉拢李渊,不就是为了捞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嘛。
只要你贪慕钱财,事情就好办多了!
从太原起兵之时,李渊就给出了承诺,只要他拿下长安,便会双手奉上金银珠宝和美女,李渊此后一直保持着低调的姿态,始毕可汗对他还是比较满意的。
李渊曾经派人找过刘武周,讲明了二人之间唇亡齿寒的关系,希望他能够以大局为重,不要被突厥人耍的团团转。当时,刘武周的手下也就区区一万多人,连马邑郡都还没搞定,又得应付雁门守将陈孝意,如果南下攻打太原,恐怕会死的非常难看……
短期内,始毕可汗、刘武周和李渊相互利用,互不侵犯。
刘武周虽然答应不兴兵南下,却时常默许部下搞些小动作,捞点外快。
对此,李渊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集中精力攻打长安。
617年11月,长安被破,李渊挟天子以令诸侯,完成了自己人生的蜕变。
与此同时,刘武周在突厥人的支持下,不断的招兵买马,随后又夺取了定襄郡(今山西忻州市)、雁门郡,成为太原以北最强悍的军阀,实力早已经是今非昔比。
刘武周出身低微,虽然成为了手握军政大权的一方诸侯,却也烦恼无比。
要想争夺天下,手下必须得有一流的谋臣和骁勇善战的将军啊,而他的嫡系部队都是马邑本地的土包子,完全上不了台面,如何能够和李渊这帮人一起逐鹿中原,恐怕连入场券都拿不到吧?
刘武周一直在物色人才,直到619年6年,宋金刚前来投奔。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宋金刚,上谷郡人(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活跃在河北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的起义军首领,手下有一万多人,势力算不上太强悍。
当时,河北最大的两个军阀是活跃在清河(今河北邢台市清河县)的窦建德,以及活跃在定州(今河北保定市定州市)和冀州(今河北衡水市)的魏刀儿。
宋金刚是魏刀儿的结义兄弟,二人的感情非常深厚。
起初,大家都是在河北地界混日子,在官军的压迫下,都需要集中精力寻求自保,偶尔还会互相打掩护,其乐融融。
可到了后来,大隋政权解体,府兵兄弟要么回老家混日子,要么跳槽到起义军的队伍,几大军阀不得不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没有官军存在的情况下,如何瓜分河北地界的土地和财富,究竟谁来做扛把子!
为了争夺河北地区的绝对控制权,窦建德和魏刀儿在618年11月爆发了严重的军事冲突,窦建德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将魏刀儿擒杀。
事实上,双方发生火拼的时候,宋金刚就带着自己的兄弟前去救援,可他还没有赶到战场,魏刀儿就被窦建德所杀。
敌强我弱,这仗根本就没法继续打下去,可是为了给好兄弟报仇,宋金刚悍然下达了作战军令,在窦建德的掩杀下,宋金刚全线溃败,最后带着4000名兄弟如野狗般狂奔乱窜。
不管怎么说,在乱世之中,敢以身家性命为兄弟复仇的人,值得所有人尊敬。
窦建德非常欣赏宋金刚的才华,因此派人前往招降,打算将他网罗到麾下。
然而,宋金刚心痛结义兄弟之死,将窦建德视为此生必灭的死敌,拒不投降,还将窦建德的使者狠狠地骂了一顿。
不降就不降吧,怎么还骂人,真是没素质!
不过,没素质的宋金刚却俘获了四千名将士的忠心,他们纷纷表态,此生愿意追随大哥,永远不离不弃!
这就麻烦了,哥们打算归隐山林的啊,这带着你们还怎么混啊?
没办法,军阀混战已经快要进入尾声,再想要重新创业,难度非同小可,不如重新找个东家,随便混口饭吃得了!
河北地界已经归属窦建德,估计是混不下去了,周边还有谁?
山西的刘武周,听说他和东突厥势力很亲密,应该不会这么快就垮吧!
真可谓一拍即合啊......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刘武周早就听闻宋金刚的大名,一直就想挖他,可人家毕竟也是做老板的,总归是不合适,如今宋金刚破产,主动前来投奔,刘武周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哥们,你要什么条件,快说啊!
这样吧,封你做宋王,军队的调度指挥权全部归你,够不够?
不够的话,哥们这些年抢了不少钱财,要不分你一半吧,咱们俩共同创业!
事实证明,讲义气的人,敢为义气搭上性命的人,别人就会重视你的存在!
刘武周确实很有成大事的心胸气魄,权力,金钱,地位,一样都不少,全都分给了宋金刚,完全将他视为创业的合伙人。
宋金刚落魄之余,竟然得到刘武周如此垂青,自然是感激不已。
大哥都如此表示了,自己怎么也得拿出点诚意吧?
这样吧,俗话说得好,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要不我把妻子给休了,娶你的妹妹,咱们亲上加亲,如何?
不过,我总感觉,宋金刚不像是受了被逼休妻的委屈,反倒是进一步占了刘武周的便宜啊......
宋金刚安定好了一切,便开始给刘武周出谋划策。
宋金刚:“大哥,咱们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李渊!如今,李渊灭了薛举和李轨,下一步就会对长安和太原周边的军阀采取措施,咱们极有可能成为李渊下一个要灭的对手。”
刘武周:“那可如何是好?”
宋金刚:“主动出击,先拿下李渊的并州,为咱们南下打开一条通道。”
此时,刘武周已经拥有雁门、马邑和楼烦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太原北部及西部的战略包围,此时提出攻打太原,确实符合刘武周的既定战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新的一周,支持葫芦大哥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62章浪子殿下李元吉,李渊造人的败笔

619年6月,刘武周开始行动了,兵分两路。
宋金刚:领军3万,一路南下,直接攻打并州。
刘武周:和东突厥骑兵一起取道西南,进攻介休(今山西晋中市介休市)。
介休城,位于太原城的西南方向,是长安支援太原的战略通道。
刘武周这次南下,不仅要骚扰李渊,恐怕还抱着和渊哥掰掰手腕的心思。
镇守太原的是谁?
渊哥的小儿子,年仅16岁的齐王李元吉。
听说刘武周要来拜访自己,渊哥也是挺郁闷的。
老兄弟,咱不是说好了讲和嘛,不是说好了维持现状嘛!
看看你,老哥允许你骑着战马,在太原周边打打秋风,这还不够意思?
如今,你把副业直接搞成了主营业务,是不是有点欺人太甚了?
还是得尽快治理一下这股子不正之风……
最主要的是,渊哥很在乎小儿子的前途。
这样吧,左武卫大将军姜宝谊(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姜维的后代)、行军总管李仲文(瓦岗军首领李密的堂叔),你们也别上班了,立即回家收拾行装,连夜北上,从外围狙击刘武周的攻势,帮忙减轻太原城的压力!
兄弟俩心理清楚,责任重于泰山啊,干好了就升官,干不好就滚蛋的节奏。
雀鼠谷内,刘武周的战将黄子英带着小弟们往来穿梭,意图阻止从长安方面赶来的援军,姜宝谊二人主动求战,双方爆发了几次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不过,小战役也是战役啊,能不能稍微尊重一下对手呢?
瞧瞧黄子英,前一秒还把战鼓擂的震天响,兄弟们一口气冲到战场,还没有热身完毕呢,就听见主帅在鸣金收兵。更可气的是,这帮兄弟逃跑的时候丢盔卸甲,搞得跟打了败仗似的,连基本的军事素养都没有!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姜宝谊彻底懵逼了,这特么是一群什么物种,打仗的方式好奇特啊!
起初,他还挺忌惮的,担心对方会设下埋伏,可两次三番之后,姜宝谊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黄子英嘛,只不过是籍籍无名之辈,跳梁小丑而已,就算有什么阴谋,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
事实上,姜宝谊真正着急担心的,恐怕是在太原城孤军奋战的李元吉。
这位兄弟可是李渊的亲儿子,论军事斗争的经验,几乎为零,论智商,着实令人堪忧,没有叔伯们的照顾,纯属遭殃的下场!
姜宝谊太想要突破防线了!
来吧,啥也别说了,擂鼓进攻!
悲剧的是,刘武周早就在介休城的背后埋伏了一支奇兵,姜宝谊的大军刚刚动起来,就被刘武周钻了空子,打了个措手不及,大败而归。
如果介休城失守,就意味着太原将会成为一座孤城。
遗憾的是,长安方面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现实。
在刘武周的轮番攻击下,介休城的防守越来越吃力。
姜宝谊和李仲文,两位朝廷的高级将领相继战死沙场。
唐军奋勇杀敌,最终还是没法挡住刘武周的蹂躏……
哎,老四还是个16岁的毛孩子,而且骄横跋扈,听不进逆耳忠言。
就凭这个小孩子,如何守得住太原城?
李渊可谓是心急如焚。
就在此时,裴寂主动请缨,希望能够带兵前往太原,协助齐王守城!
裴寂是什么身份?
魏国公、尚书右仆射,朝廷的宰相,李渊最亲近的大臣。
说起来,裴寂每天吃的是李渊送的豪华帝王套餐,上朝的时候,两人经常坐在一起,下班之后,裴寂更是直接去李渊的书房报道,商议帝国的前途......
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主动要求去前线打仗呢?
按理说,屈突通、李孝恭、段志玄、殷开山这些人都是千里挑一的将领,由他们挂帅也就罢了,为何要劳动首席宰相亲自出马,情况有这么严重?
事实上,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猫腻......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老朋友肯出面,说明他已经把此事看成了家事,这可是个好兆头啊!
李渊大喜过望,当即封裴寂为晋州道行军大总管。
除此之外,还有后世的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词儿:便宜行事之权!
不错,有了这个尚方宝剑,裴寂身边十丈之内,可以寸草不生。
619年9月,裴寂到达介休城外,命大军摆下了阵仗,以示对敌军的重视。
初来乍到,总得问候一下对方吧。
于是,裴寂下令对介休城发动了几场冲锋,最后都以惨败收场。
完蛋了,怎么看别人打仗这么轻松,自个儿上阵就这么费劲呢?
裴寂初出茅庐,遭遇到了人生最重大的挫折,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冷静。
于是乎,裴寂命大军驻扎在介休城外的度索原(今山西介休市东南介山脚下)。
客观的说,等待时机毕竟处于被动,是有可能挨打的。
只有主动创造机会的人,才有可能夺取最终的胜利......
宋金刚就属于能创造战争机会的那种人才。
宋金刚坚守城池,拒绝和裴寂交战,却暗中派人破坏了裴寂营中的水源。
这样一来,裴寂不得不下令拔营,寻找新的取水之地,就在唐军移营混乱之际,宋金刚带着军队发动突袭,唐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
裴寂呢,快马加鞭逃往晋州,头也不曾回过......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裴寂本来就是个读书人,凭着自身的阅历和李渊的交情,这才混成了李渊的资深谋士,让他搞些战略性的大方向还行,至于带兵作战,处理血腥的场面,实在没办法和其他人相比。
李渊派裴寂前去防守太原,虽说情有可原,但确实很失策。
裴寂战败之后,主动向李渊上表请罪......
问题是,你这样灰溜溜的回朝,朕也很丢面子啊!
要不这样吧,朕也不找你问罪了,就留在前线戴罪立功吧!
戴罪是肯定的,至于立功,似乎没人看好吧。
裴寂全军覆没之后,并州附近的城池也相继陷落。
直到此时,刘武周终于可以挺直腰板,和渊哥公开叫阵了!
对渊哥来说,太原是他的龙兴之地,李氏家族的大本营。
由李元吉镇守,毫无问题。
问题是,李元吉年纪轻轻,没有什么阅历,又是家中的老幺,一向就被父兄们惯着,身上或多或少有些贵族子弟标配的臭毛病。但是,李元吉并不糊涂啊,大哥和二哥都是一代英杰,同为龙种,老四也想和兄长们一样胸怀韬略,奋战沙场,因此对诗书礼仪这一套完全不感兴趣。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据史料记载,李元吉在家中养了数百个奴婢,没事就叫她们拿起武器,身披铠甲相互攻战,自己则坐镇指挥,体验运筹帷幄的优越感。
不仅如此,李元吉只要闲来无事,就喜欢带着手下的兄弟出去打猎,每次捕猎和网鱼用的器具竟然要三十多个大车来装,但凡是李元吉出动,队伍必定是浩浩荡荡,声动郊野。
身为贵族子弟,基本素质就是学螃蟹走路,横行无忌。
遇到老百姓的庄稼,直接碾压过去,没毛病!
打猎久了,感觉很无趣,直接抢劫百姓的财物,调戏一下妇女,没毛病!
按照李元吉自己的话来说,自己宁可三天不吃饭,不能一天不打猎。
史书上有一则关于李元吉的记载,说是他生下来的时候非常丑陋,引起了母亲窦氏的强烈反感,窦氏因此将李元吉扔到了荒郊野外。当时,有个叫陈善意的侍女心存善念,私下将他抱回,随后将此事告知给李渊,这才留下了李元吉一条小命,侍女陈氏因此被任命为李元吉的乳母。
故事很有趣儿,大概是后世拿来恶心李元吉的,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不过,陈氏的身份确实李元吉的乳母,而且确实对李元吉有恩。
李元吉镇守太原之后,吊儿郎当,胡作非为,乳母陈氏便时常规劝李元吉,让他不要再干一些傻事儿,以免误了父亲的重托。谁料想,李元吉竟然在一次醉酒后亲手杀了陈氏(李元吉事后悔恨不已,私谥陈氏为慈训夫人)......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第163章齐王丢失并州,长安城炸了锅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啊!
自己儿子的尿性,李渊还能不清楚?
遗憾的是,渊哥对自己的儿子没信心,却对太原城的防御能力很有信心。
出门创业的时候,渊哥带走了所有谋士,比如裴寂、刘文静等人,唯独留下了窦诞和宇文歆两位老哥。
临行之前,渊哥嘱咐了:一定要看好老四,力保太原城不失!
问题是,这两兄弟能搞定李元吉嘛!
窦诞,老婆是李渊的女儿襄阳公主,正儿八经的大唐驸马爷,不仅如此,窦诞的父亲叫窦抗,是李渊妻子窦皇后的族兄!说的夸张一些,窦诞就是李渊的半个儿子,隋末唐初的超级权贵。
宇文歆,史书上关于他的记载并不多,可以肯定,没什么厉害的后台。
以凡人的思维来说,李元吉是权贵啊,这种人必须得主动巴结。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想要巴结李元吉,就必须走进他的个人世界,必须得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才行啊!拿窦诞来说,名副其实的权贵子弟,对李元吉的纨绔形象深表理解,有时候甚至会主动参与,共襄盛举,至于李渊的重托,早就抛到了九霄云外......
宇文歆嘛,工作上倒是兢兢业业,他屡次劝阻李元吉不要胡来,要以大局为重,可费尽口舌之后换来的,要么是无尽的鄙视,要么是惨无人道的漠视......
终于有一天,愤怒的宇文歆写了一道奏折,声称李元吉在太原胡作非为,已经引起了百姓的集体怨愤,再不治理,恐怕就会被老百姓先革了命......
楼主:九皋寒叟  时间:2021-01-28 02:31:35
为了安抚老百姓的情绪,李渊下诏,罢免了李元吉留守太原的职务。
问题是,李渊是因为李元吉的能力而重用他吗?
自然不是......
血缘关系,是世上最靠谱的利益纽带,那怕是父子相残,兄弟内斗,皇权斗争之后,利益还是在自家人的手里!更何况,李元吉是李渊的乖宝宝,外人的一道奏折,怎么可能让李渊不再信任自己的儿子!
在大面儿上,李渊痛斥了李元吉混账透顶的行为,也表示了痛心疾首。
然而,明眼人都瞧的出来,李元吉虽然被一撸到底,可李渊并没有任命新太原留守的意思,说到底,太原留守是为李元吉量身定做的岗位,谁要是敢乱打主意,恐怕死的会非常难看......
没过几天,太原城就传来了消息,说是一帮德高望重的长者为老四求情,说这小子在岗位上兢兢业业,老百姓都很感念他的恩德,希望渊哥可以给他戴罪立功的机会。很显然,这帮老者年轻的时候,可能和李元吉一样,喜欢不务正业,还把不务正业看成一种事业……
渊哥颇为高兴,于是借坡下驴,重新任命李元吉,让一切都回到了原点。
当时,刘武周和小弟们率领五千精兵来到了黄蛇岭(今山西太原市榆次区北),都不用派探子调查,这帮人肯定是奔着太原城来的!
李元吉召集将士商议对策,直接点名车骑将军张达,希望他能为主子分忧。
张达:“分忧可以啊,给我先分点兵马!”
李元吉:“兄弟,给你一百人,不能再多了!”
张达:“骑兵还是步兵?”
李元吉:“步兵!”
张达:“这不是去送死吗!我不去,打死我也不能去!”
李元吉:“去不去,不去我就先打死你!”
......
张达很无奈,这已经不是赶鸭子上架的概念,而是逼着你飞蛾扑火啊!
据史料记载,张达到达前线之后,率领一百名将士和刘武周刚了一下正面,不过很快就被敌军给歼灭。
战役过后,一地鸡毛,张达看着躺在地上的尸体,胸中怒火丛生,特么的,这些都是鲜活的生命啊,就因为李元吉的无能和固执,全都葬身荒野......
愤怒的张达投靠了刘武周,并主动充当向导,攻破了榆次县城。

楼主:九皋寒叟

字数:584058

帖子分类:煮酒论史

发表时间:2018-05-05 18:40:02

更新时间:2021-01-28 02:31:35

评论数:784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