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闲闲书话 >  嘉庆年间的四种绍兴美食

嘉庆年间的四种绍兴美食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1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嘉庆年间的四种绍兴美食



今天在清代诗人高第的《额粉盫集》第三卷里看到三首《中秋默园馈凫臛豚蹄蒸饼芋糕等物赋谢》——

其一 商量对月醉新酲,天为中秋特放晴。忽地叩门嘉馈到,老饕馋眼一时明。
其二 吴均爱说银泥饼,坡老曾调玉糁羹。争及芋糕新味好,厨娘纤手制来精。
其三 凫臛豚蹄两其分,拜嘉多愧故人勤。自非食肉封侯相,翻为猪肝累使君。

这三首诗是高第在嘉庆十三年即1808年的中秋节写的,因为他的朋友,时任钱清场盐大使的刘肇绅在这一天派人给他送来了四种中秋节的美食:凫臛、豚蹄、蒸饼、芋糕。高第是萧山人,那时的萧山属于绍兴府,所以你可以说高第是绍兴人,那么刘肇绅送给他的这四种美食就可以说是绍兴美食,甚至有可能是在中秋节时才吃的美食。所以我对这四种美食感到好奇,想追查一下它们究竟都是什么东西。
首先来追查“凫臛”——这是什么东东呢?“凫”是野鸭,“臛”是肉羹,那么“凫臛”就是“野鸭羹”了。这个名字听起来倒没啥了不得:不就是把野鸭煮成肉酱吗?非也。
“凫臛”又名“鸭臛”,而根据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记载,“作鸭臛法”是极其复杂的工序,厨师必须“先以八升酒煮鸭”,把它活活变成“酒鸭”,再找来一个眼睛好、记性好、腿脚更是好的小厮,悄悄地吩咐他说:“快去市场上给我踅摸点东西回来!记住了,我要的是——‘小鸭六头、羊肉二斤、大鸭五头、葱三升、芋二十株、橘皮三叶、木兰五寸、生姜十两、豉汁五合、米一升。’我可没有买东西的钱,不过要是你能顺利把东西统统弄回来,我可以赏给你两枚太和五铢钱!”
不久以後,小厮居然活着回来了,还带来了厨师需要的一切东西,只是鼻子变得有点歪,一只眼睛也有点肿。於是,厨师递给小厮两枚太和五铢钱,然后把耳朵塞上,免得继续听那些乒乒乓乓的砸门声和“抓小偷!”之类的呼喊声。接下来,厨房把“酒鸭”和小厮弄回来的东西统统放进一个大锅里里,咕嘟咕嘟一通乱炖,最终炖出一斗的野鸭肉酱来,这就叫做“凫臛”。当然,假如是皇帝派出去的小厮,手中自然会有圣旨,那么就可以在市场上随便拿,没人敢轻轻吭一声,更没人敢追到宫中去的。
不管怎样,“凫臛”确是一般人家做不起也吃不起的,除非皇帝或者达官贵人。宋代的赵崇绚在《鸡肋》一书中说过,齐宣帝爱吃“鸭臛”,如今高第竟然也能享有与齐宣王同等的待遇,他会不会高兴得想要飞到月亮上面去呢?



下面再来追查“豚蹄”。照我看来,这东西应该就是绍兴人所说的“猪脚”,哈尔滨人把它叫做“猪爪”或“猪蹄”,广东人则将其尊称为“猪手”。
尽管不如“凫臛”那么上档次,“豚蹄”却有着极其悠久的被吃史。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髡曾经对齐王说:“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污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这句话的大意是:“我今天从东方来,看见路边有个为庄稼丰收而祭神的,他的左手拿着一个豚蹄,右手拎着一瓶鸿茅药酒,口中祈祷说:‘愿高地上的收获装满竹篓,低田里的收获装满大车,五谷丰登,粮食满仓。’”
那么说,至少在汉朝就有人吃猪蹄了,而吃猪蹄还与丰收有着某种联系,後来的人们就特意在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品味猪蹄。所以宋代诗人陆游在《北园杂咏》中说:“小槽酒熟豚蹄美,剩与儿童乐太平。”元代学者刘埙在《隐居通议•古赋一》中说:“谨无豚蹄壶酒,有穣穣满家之祈。”明代的徐威在《中秋咏怀借杜子美秋日述怀一百韵和寄柳州假鸣桑先生》中说:“豚蹄祈殖谷,糟酒乐登筵。”
至于“蒸饼”这个词儿,最早出自《晋书》的《何曾传》。为了证明何曾的奢侈,《何曾传》里面特举一例:“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这是啥意思呢?就是“蒸饼上没有蒸出十字裂纹就不吃”。
除了所谓的“蒸饼”,还有啥东西可以蒸出十字裂纹呢?开花馒头。所以说,“蒸饼”不过就是开花馒头而已,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但当时的何曾又没有披萨饼可吃,就只能用开花馒头来彰显身份了。
“蒸饼”还有个别名,叫做“炊饼”……我知道,你现在一定会想到武大郎,你想得不错,据学者考证,武大郎卖的其实就是开花馒头。但你万万想不到的是,有一个没出息的馋嘴诗人,竟然把开花馒头看成了人间最美味的东西,张口就能吞掉一个,撑得他竟然用比馒头贵重N倍的龙团茶来解渴。这个馋嘴诗人是谁呢?
请看南宋诗人杨万里的《食蒸饼作》(收於《杨万里集笺校》卷十九):“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诗人一腹大於蝉,饥饱翻手覆手间。须臾放筋付一莞,急唤龙团分蟹眼。”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漆园》里所写的庄子是“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而杨万里却是“偶见一馒头,鹘仑吞下肚”,两者的境界实在差得太远了,估计这个人当时一定是饿糊涂了。
从杨万里诗集看,他怎么也算得上资深吃货了,就连贵重的牛尾狸也吃了好几次,怎么就偏偏拿馒头当人间美味呢?更过分的是,他另外还写了一首《炙蒸饼》(收於《杨万里集笺校》卷二十四):“圆莹僧何矮?清松絮尔轻。削成琼叶片,嚼作雪花声。炙手三家市,焦头五鼎烹。老夫饥欲死,汝辈且同行。”
这个把杨万里馋得要死的“炙蒸饼”又是啥东东呢?换句话说,啥东西是嚼起来嚓嚓的,还是片状的,焦黄的,在火上烤得滋啦滋啦的?你答对了,当然就是抹了豆油还有白糖的烤馒头片,凡是去吃烧烤的都应该吃过。



那么我该对杨万里说些什么好呢?啥也不说了,现在看看下高第的三首诗里面还有那些没有查明的吃食吧。
第一首里面,值得注意的只有“老饕”和“馋眼”这两个好玩的词儿。
第二首里的银泥饼、玉糁羹和芋糕都是啥东西呢?据《艺文类聚》第七十二卷引梁代吴均的《饼说》,你必须用“安定噎鸠之麦,洛阳董德之磨,河东长若之葱,陇西舐背之犊,抱罕赤髓之羊,张掖北门之豉”,再“然以银屑,煎以金铫”,加入“洞庭负霜之橘,仇池连蒂之椒”,再“调以济北之盐,剉以新丰之鸡”,然後才能吃到“细如华山之玉屑,白如梁甫之银泥。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的饼。
这些话的大意是:“要想吃到饼,你就得找来安定的麦子,洛阳的磨,首先把麦子磨成粉,然後再去找河东的大葱,陇西的牛肉,抱罕的羊肉,张掖的豆豉。接下来,你要用银屑炭点燃炉子,上面架个锅,再把面揉好,往里面加入大葱、牛肉、羊肉、豆豉,还有洞庭的橘子瓣、仇池的花椒、济北的盐、新丰的鸡肉,那么就可以做出饼来,而这种饼的外观好像玉屑一样细腻,银泥一样洁白,一闻就香得你晕晕乎乎的,一瞧就醉得你五迷三道的。”
尽管这个人说得挺好,但估计凡是想吃他的饼的人全都饿死了,因为在那个连蹦蹦车都没有的年月,等他把那些材料配齐了,怎么也得大半年以後吧?如今看来,这种饼虽然未必存在,类似的却还是有的,那就是《齐民要术》在“饼法第八十二里”提到的“烧饼”,具体的“作烧饼法”是这样的:“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今所说的“烧饼”,往往都是不加肉的,否则就该叫馅饼或者火烧了。
至於“玉糁羹”,乃是苏东坡杜撰的美名。他被谪居到海南昌化军以後,儿子苏过为了让他吃点儿好东西,就用“山芋”给他做了个“玉糁羹”,吃得他大呼Yummy,然後写了一首《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酏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收於《苏轼诗集合注》卷四十一):“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从诗的大意看,这东西实在是香,就跟龙涎香似的,而且纯白;吃起来带有牛奶味,外观却是清亮亮的,就连所谓的“金齑玉脍”也就是鲈鱼做的生鱼片,也还是不如它Yummy。据《苏轼诗集合注》转引《唐本草》,“芋有六种,白芋、真芋、连禅芋、紫芋,并毒少,正可煮啖之,兼肉作羹”。那么苏东坡所吃的东西必然是普通的芋头加上弄碎的谷物做成的,看起来是白色,而弄碎的谷物叫做“糁”,所以苏东坡给它起了个高大上的美名:“玉糁羹”。尽管如此,要是用纯芋头和“糁”来作羹,里面不加上肉啊虾啊梅干菜啊之类的,那也谈不上有多好吃吧。
如果说吴均和苏东坡一个比一个能忽悠的话,那么高第比他们倆更能忽悠,竟然认为无论吴均所说的“银泥饼”,还是苏东坡所说的“玉糁羹”,味道全都比不上“芋糕”,想必他吃到的“芋糕”里面不仅仅有芋头,还有什么燕窝、熊掌、鲨鱼翅之类的硬货吧,不然高第就是太能忽悠了。
在高第的第三首诗里面,惟一与吃食有关的是那句“翻为猪肝累使君”,而这里又藏着一个跟吃有关的典故,尽管与绍兴的中秋美食无关。
据《东观汉记·闵贡传》,东汉的隐士闵贡住在安邑县的时候,穷得买不起猪肉,只好每天买一片猪肝,卖肉的有时嫌不赚钱,就故意刁难他说:“想在我这儿买猪肝,就得用手机扫码付款!”可怜的闵贡当然不知道啥叫“手机扫码付款”(就连我都不知道呢),所以就长吁短叹地空着手回家了。
有一天,县令亲自去问闵贡的儿子,你们每天都吃什么肉菜呢?孩子们可怜巴巴地说:“就能吃点儿猪肝,卖肉的有时还不卖给我们,除非我爸能‘扫马’!可是我爸生来就胆小,连‘扫羊’都不敢呢。难道我爸手里的钱不是国家允许使用的吗,卖肉的凭什么拒收呢?”县令一听就火了,立刻给城管队长打电话,让他去给买肉的做思想工作。
打那以後,闵贡每次都能买到猪肝,有时候卖家甚至还多给一片。一次,闵贡回家提到起此事,孩子们告诉他说,这是县令大人的经济调控成果。闵贡听了,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能因为口腹之事而拖累安邑的百姓呢?”然後,闵贡吩咐孩子们:“收拾收拾,咱们搬到欧洲去吧,我听人说,那边的每个国家都是有钱就花得出去的,根本用不着‘扫马扫羊’。”所以杨万里在《谢唐德明惠笋》诗中说:“猪肝累人真可怍,以笋累公端不恶。”苏东坡则在《送千乘千能两侄还乡》诗里说:“口腹恐累人,宁我食无肝。”

19-4-04 星期四 21:40 肖毛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北京虽然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特产,但味道往往似是而非,就连北京的东北菜都没法吃。哈尔滨有酱猪蹄,薰猪蹄。不管怎么做,我觉得肉皮稀烂的那种最好。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真巧,为了写孙荪意的传记,我刚刚又去查刘肇绅还有王鳳生的情况,发现他们两个都当过平湖知縣,王鳳生恰恰是他的下一任。而王鳳生居然跟魏源和林则徐的关系非常好,魏源给他写的墓志铭,林则徐亲自手抄的。

我之所以要查这些,是因为几年之后,王鳳生把他爹的诗集《雙佩齋詩集》寄给刘肇绅,托刘肇绅去找高第和孙荪意,用来交换高第的诗集和孙荪意的《贻砚斋诗稿》。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不管怎樣,高第都已決定,次日開始返回仁和。第二天黃昏,高第去一家叫清遠堂的旅店投宿,感覺閑得無聊,就寫了一首《秋夜清遠堂作》。可是,還沒等高第長吁短嘆呢,店主就請他過去喝“紅霞觴”,也不知是不是法國的拉菲紅酒。店主之所以這么好心,可能是由於早已聽說高第的大名——高第孜孜不倦地寫了那么多自夸詩,要是還不出名,那也太對不起自己了吧。甭管內幕是啥,反正高第美滋滋地喝上了“紅霞觴”,還在酒桌旁遇到一位老先生,自稱朱醉園,一杯杯地跟他斗酒。喝到酒酣,那位老先生騰地站起來,又是擼胳膊又是挽袖子,把高第嚇了一跳:難道這位大俠想跟我武斗不成?“拿我的家伙來!”朱醉園大吼一聲,有人送來一把琵琶。
“老朽獻丑了,”朱醉園微微一笑,抓過琵琶,撥動琴弦,高第的一顆煩躁心頓時皈依了樂聲而不是佛法,始覺春日遲遲,游絲縷縷,又覺寒蟬凄切,秋雨蕭瑟,俄而如聞百萬雄兵,俄而如見黃沙飛雪……就這樣,朱醉園抱着琵琶,目送流雲,手揮四弦,一邊為這緩轉悠揚的旋律輕輕打着節拍,一邊彈撥出一連串驪珠般圓潤的樂聲,聽起來既像王昭君昔日所彈的《出塞曲》,又像當初令白居易“江州司馬青衫濕”的琵琶曲。說來也怪,這些年因屢試不第而積聚的萬千愁緒,竟然在頃刻間被朱醉園的琵琶聲一下子驅散,盡管它們早晚還要飛回來賴在他身上,但至少眼下不會再困擾他了。
高第又驚又喜,請店主拿來紙筆,當即寫出一首長詩《朱醉園丈彈琵琶歌》:“醉園先生耽飲酒,醉後琵琶不離手。每於廣坐試一彈,嘆羨能令交眾口。今秋偶宿清遠堂,主人飲我紅霞觴。是時先生亦在座,酒餘為我揮清商。始彈聲遲遲,春風宕漾飛游絲。再彈聲凄切,寒窗夜雨秋蕭瑟。……緩轉悠揚低按節,一串驪珠指間撥。明君馬上曲未終,司馬座中衣衫已濕。年來我病苦多愁,不覺聞之愁轉失。……今夕聞君指下聲,如耳韶濩真不羣。詩成請更彈一曲,我歌且謠和以筑。他年譜入四絃秋,不是紅顏是老宿(蔣苕生太史有白樂天琵琶行傳奇,名《四弦秋》)。”
這詩的大部分都挺精彩,雖然不能夠與白居易的《琵琶行》相比,卻也寫得自然而又真切,但寫到結尾時,高第卻撒起謊來,硬說“我歌且謠和以筑”,但筑自宋代以後就失傳了,你高穎樓就算會擊筑也沒有用武之地的。詩的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將來我要用我們兩個的詞曲寫出一部可以與蔣士銓的《四絃秋》媲美的雜劇來,只不過劇中的主角不是美女,而是有德行的老頭。”但你還沒有寫呢,又怎么知道你的創作能夠比得上蔣士銓的?如果這不算自夸,至少也是吹牛吧。其實高第應該從這一晚的經歷領悟到,要想治愈他的心病,“佛療”不如“樂療”,而“樂療”又不如“心療”即徹底摘除虛榮心,但這又是高第萬萬不能也不肯去做的。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请看我刚刚写的这几段。这诗里提到的“紅霞觴”,究竟是随便写的,还是浙江湖州的名酒呢?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我从来也不懂古诗,为了写这传记,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去查去看。我现在觉得,高第有时会写出好诗,假如他不哼哼唧唧,也不自夸的话。

与高第和孙荪意交往的,全是乾嘉年代的大伽,从袁枚到洪亮吉都有,最近我浏览了不少他们的诗文。袁枚和洪亮吉那样的大伽就不必说了,感觉有一个人的诗不次于他们,却被严重忽略了,那就是王衍梅。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顺便说一下,那天我查到了王昙的几首好诗,他也是高第朋友,但他写的那几首关于项羽的真的很好。我转帖一下:

《往穀城之明日,
谨以斗酒牛膏合琵琶三十二弦
侑祭于西楚霸王之墓》

其一

江东余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击,嗟渠身手竟天亡。
谁删本纪翻迁史,误读兵书负项梁。
留部瓠芦汉史在,英雄成败太凄凉。


其二

秦人天下楚人弓, 枉把头颅赠马童。
天意何曾袒刘季, 大王失计恋江东。
早摧函谷称西帝, 何必鸿门杀沛公?
徒纵咸阳三月火, 让他娄敬说关中。

其三

黄土心香一掬尘, 英雄儿女共沾巾。
生能白版为天子, 死剩乌江一美人。
壁里沙虫亲子弟, 烹来功狗旧君臣。
戚姬脂粉虞姬血, 一样君恩不庛身。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同样是抱怨,高第的抱怨诗看来无聊,王昙的这几首却大放异彩,尤其是第一首。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多谢,看来是紫霞觞一类,只是我不敢确定,就不进一步注明了,免得反而注错,坑害读者。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我忽然想起来,高第的诗里似乎几次提到青藤,但不知道是不是跟徐文长有关。高第和孙荪意似乎最崇拜三个人:袁枚、洪亮吉、阮元。而陈文述似乎暗恋孙荪意和孙云凤。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他们的诗当然不错,但都太镇静了,没有这几句狂:

江东余子老王郎,来抱琵琶哭大王。
如我文章遭鬼击,嗟渠身手竟天亡。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我不是告诉过你,孔明发明的是包子?
《山羊兹拉特及其他故事》——这个印得相当好,不次于外版书。
我译的好些书,现在恐怕买不到新的了,比如《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倒也有出版社想出版,却要给我那么低的稿费,那么我宁可不出。所以你可以去网上查查,《我所知道的野生动物》已经被他们炒成了多少钱一本——早知道如今那么贵,我当年真该囤积一批的。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这就是高第的集徐文长的诗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麦斯兄,这是我刚写出来的一章,请多指教。

五十三 世事只如此

1809年重陽節,孫蓀意又回了仁和。高第又是扭扭捏捏地說有事,所以免費送她一首《重九日苕玉歸杭余以事不果偕往作詩送之》,承認他沒法過去,“登高已負黃花約,望遠唯看帆影飛”。
那么高第究竟打算獨自從事什么秘密活動呢?會不會加入了什么以吃齋念佛為幌子的邪教,偷偷地去了紹興的某某精舍,大家共同研討諸如把《佛說四十二章經》默讀幾千遍才能中舉之類的高科技話題?遺憾的是,高第留下的唯一線索只是此後所寫的題畫詩《李此山丈<醉睡圖>》(集徐青藤句):“高館柳香來酒甕,仙人不去桃花洞。……醒固不惡醉亦好,不負青天睡這場。青天能容七尺身,二百年來一老生。柿葉學書才不短,自嘆工詩老更貧。……人人夢到華胥國,便是武陵深處人。久知世事只如此,柯南一國癡螻蟻。但愿君為衛武公,欲呼與語不得起。”
徐青藤就是紹興的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徐渭,與解縉、楊慎并稱“明代三才子”,而高第這首“集徐青藤句”表明,他不但熟悉徐渭的詩句,而且是真正的集句高手,所以才能夠借徐渭之酒杯,澆胸中之塊壘。換句話說,惟有高第這樣的大粉絲,才能獨具慧眼,從眾多的徐渭詩中拎出活蹦亂跳的鮮美詩句,錯落有致地組合得渾然一體,酣暢淋漓地表現天才被迫“醉睡”的主題,滿懷悲憤地控訴眾多愚人對於天才的歧視與欺凌。
舉例來說,“醒固”二句與後面的“人人”,取自徐渭的三首詩,即《松根醉眠道士一幅》的“不負青天睡這場,松花落盡尚黃粱”句,《菘臺醋》的“個個鼾聞忉利天,人人夢到華胥國”句與“醒來卻苦多煩惱,醒固不惡醉亦好”句,還有《入武夷尋一線天道中述事二首》的“扁舟若不尋歸路,便是武陵深處人”句。這些詩句原本各有所指,經過高第的重組,頓時有了全新境界:“醒固”二句意含悲憤,暗示集體愚昧的高壓令人不得不睡;“人人”則閃爍着難得的思想火花,與《圣經》中的“尋找,就尋見”有着異曲同工之妙——你只有向往“華胥國”(據《列子·黃帝篇》,黃帝曾夢游烏托邦般美好的華胥國,醒來後發憤治理天下,終於在死前將天下變得有如華胥國),才能成為“華胥國”的幸福公民,否則就永遠只是“柯南一國癡螻蟻”而已。
再舉一例,最後的“但愿”二句,取自徐渭《寫竹壽郁潁上》的“生移數葉淇園綠,但愿君為衛武公”句,還有《楊妃春睡圖》的“欲呼與語不得起,走向屏西打鸚鵡”句,前者本意是祝壽,後者本意是楊妃春睡不起,高第卻將其剪裁拼接為“但愿”二句,用來祝愿李此山像衛武公那樣長壽(據說他活了90多歲),末句的“欲呼”對象從貴妃轉為老頭,雖然令人忍俊不禁,卻也給這首詩增添了一絲輕松俏皮的意味,稍稍緩解了前面郁積的悲憤與壓抑情緒。至於高第選用的其他徐渭詩句,則可以在《石門篇贈邵大佩》(仙人不去桃花洞,霞氣時流芳草筵)、《恭謁孝陵正韻》(二百年來一老生,白頭落魄到西京)、《天目山》其三(柯南一國癡螻蟻,長怪曾無白日飛)等詩中查到,這裏就不再細講了。
總的來說,盡管高第這次還是在詩裏抱怨了一通,但他抱怨得既有智慧又有深度,所以他的《李此山丈<醉睡圖>》確實是好詩。可是那位畫出《醉睡圖》的李此山究竟是什么人呢?
周師濂《竹生吟館詩草》卷一有《懷李丈此山(端本)》,那么李此山就應該叫“端本”,可是這個名字聽起來咋那么像鬼子名呢?懷著滿腔的愛國熱情,再查王衍梅的《綠雪堂遺集》,一下子就查出了結果,因為該書的卷二十有一篇《李此山先生傳贊》:“此山先生,姓李氏,諱端木,一字紉蘭,晚號八山漁者……籍山陰……卒年七十一……有《紉蘭山房詩鈔》四卷”。呵呵,原來他叫李端木,端著木頭雖然比端著本子累,端木二字可是純國產,子貢不就是姓端木嗎?
再往回翻,發現《綠雪堂遺集》內有不少寫給李端木的詩,如卷三有《讀李丈此山<紉蘭山房集>和作十二首》,卷四有《過紉蘭山房追悼李丈此山》:“白髮飄零老謫仙,百年行丐竟長眠。可憐隔宿招魂飯,還用臨終賣字錢。歾後有人收敗紙,生時無力贖寒氈。玉樓漫作逍遙賦,囊錦驚聞已失傳(所著《紉蘭詩鈔》已為人攫去)。”此詩幾乎排在卷四之末,卷五諸詩則作於嘉慶壬申至丁丑,故此詩必作於嘉慶辛未即1811年,那么李端木應生於乾隆五年即1740年。
綜上及《李此山先生傳贊》可知,李端木(1740~1811),浙江山陰人,字此山,一字紉蘭,晚號八山漁者,乾隆年間秀才,著有《紉蘭山房詩鈔》。李端木原本家庭小康,卻因用“千金”為白眼狼般的朋友救急而變得一貧如洗,父亡粵東,無錢以葬,只好一路推着靈車返回紹興。當時的廣東人不愛讀書,沒人請他當老師,所以他只能靠街頭賣字為生,直至臨終之前仍然如此,因為他寫得一手漂亮的歐體字,人人都喜歡買。當他窮困而死,酒店老板立刻偷走他的詩稿,轉手賣給王衍梅,因為他知道王衍梅欣賞那個老人的才華。
如此說來,李端木在1809年是69歲,離去世只剩兩年,早已窮困潦倒,應該沒有從廣東回到浙江的經濟能力,也就不大可能親自請高第為他的《醉睡圖》題詩。那么就只有另外的兩種可能了:一是有人收藏了李端木的《醉睡圖》,二是高第自己收藏了,但前者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我刚刚又看到,高第写了几首诗,咏叹他佩服的几个人,其一即徐渭。
然后我看到一个更绝的,高第竟然用《兰亭序》里的字词写了两首诗,每个字都是兰亭序里面的。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哇,谢谢!我后来懒得查了,因为我又不熟悉。
很想去高第老家萧山看看,但那里如今属于杭州而不是绍兴,对不对?
孙荪意老家是仁和,现在属于杭州了。
这个月我可能要去扬州,那里与杭州或者萧山距离远吗?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高館柳香來酒甕】
徐渭《赠鸿胪》碧柳深高馆,红云近侍臣。
——————————

柳香來酒甕,这个出自哪里呢?
楼主:肖毛  时间:2019-06-05 00:10:00
这是琵琶歌全文,我懒得全部输入,因为太费时间了,所以当初没录入全

楼主:肖毛

字数:17107

帖子分类:闲闲书话

发表时间:2019-04-05 05:42:46

更新时间:2019-06-05 00:10:00

评论数:1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