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

什么是“诘”?

诘,直译就是追究询问。

追究询问是怎么做的?是通过前后多个提问来辨别你说的话是不是有矛盾,或者是问了你之后,再去问他,然后对双方证词对比判断,从而区分双方对错。
用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找到对比,从而辨别区分”。

人们对上面说的三个类别中的事物都没法区分。

比如说,紫外线和红外线,古时候人们都看不见,你让他们怎么区分?

超声波 和 次声波,古代人们都听不到,你让他们怎么区分?

电磁场 和 引力场,人都触摸不到,你让他们怎么区分?

正是因为古时人们发现不了这些类别中的相对性,所以它们对古人的认知而言,就相当于没有相对性。

正是因为没有相对性,所以只能把听不到的统统归为一类,把看不见的统统归为一类,把摸不到的统统归为一类。

有的人把这句话理解为:把这三类事物归为一类,都归到“道”了。这样的解释太牵强了,其实老子只是想用3个没有相对性的类别来举例而已。通过上面的举例,下面老子才来为我们描述“道”的样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mèi)。

皦,是形容光照在物体上面,洁白明亮的样子。

昧,是形容光没照到的地方,昏暗的样子。

“皦”vs“昧”就是一种相对性。

老子为我们形容 自然法则的上面不显得光亮,下面不显得昏暗,只是一种直观的比喻,用来描述 自然法则的无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 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绳:做名词就是绳子,做动词就是 用绳子打结。
绳绳:就像一根首尾相连的绳子。
名:做动词,区分出类别。
不可名:不能区分出类别,找不到它的相对性。

自然法则就像是一个首尾连接的绳子,无法区分出起点 和 终点。这还是用比喻来描述自然法则的无相对性。

因为没有任何相对性,当然也没有“物体”的概念。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因为自然法则完全没有任何相对性,说以说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物体。

就像人早上起床,眼睛被眼屎迷住了,看到的东西是模模糊糊的,隐约不清,没法区分。这句还是描述“大道”不含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六句: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自然法则没有相对性,当然也没有前和后的区别。

所以说往前看没有起点,往后看没有终点。

这还是在比喻自然法则的无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7句: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自然法则是在宇宙初始时就存在的,这里用“古”来形容自然法则存在已久,不是说自然法则只在古代存在,现在就没了。

宇宙诞生以后,自然法则通过相对性变幻,衍生出现在宇宙中的万物万象。人们如果能明白 自然法则的 无相对性 这个道理,就能抓住这个根本,以此来掌握 相对性变幻之后 衍生出的万物。

举个例子,这就好比做数学题,你只要掌握了公式,比如说 (a+b)2=a2+2ab+b2, 那么不管a 和 b 怎么变幻,有多复杂,含有多少个项,你都能算出答案。

第二章我们就讲过,自然法则 和 万物万象 也是有公式的:

自然法则 + 相对性变幻 =》万物万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8句: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人们要是能知道在宇宙初始时是完全没有相对性的,现在的万事万物都是相对性变幻 后衍生出来的。那人们就能掌握自然法则运用/展现的规律了。

这个根本规律是什么?

就是相对性变幻。

通过去相对性,或 加相对性,人们就能掌握世上的万法万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在这一章,老子先通过举3个例子,来说明:事物无相对性,就无法区分类别。

而“道”/自然法则这个东西,在宇宙之内来说,就是完全绝对的没有任何相对性的。宇宙初始,只有自然法则,没有任何相对性。

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 自然法则通过变幻相对性 而展现出来的。所以如果人们能掌握到这个根本规律,就能掌握世上一切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pzhhkris 2016-05-08 12:29:44
宇宙真理在朝鲜,你这个发现不是第一个,没有专利权。
-----------------------------
没关系,朝版的版权,就送给三胖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教父2019 2016-05-08 23:55:35
我从小揣着个闷葫芦,百思不得其解
后略有所知,又不敢完全苟同自己,又生计繁忙,无暇细究,在此请教各位,但愿听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
请教:我是怎么看到我面前的这片树叶的呢?
首先,有树叶存在,这是所看
其次有光存在,这是助看
再三,眼睛,这是能看,树叶轮廓反射光信号到视网膜,视网膜上的光电信号又通过视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的中央处理器及相关单元
问题来了,大脑再怎么高级,所有的成......
-----------------------------
你这是钻到镜子里出不来了。

同样一颗树,你也看,我也看,你说树是在你脑里,还是在我脑里?

同样一颗树,摆10面镜子,你说树应该在那面镜子里?

如果这10面镜子曲面程度不一样,显现出的镜象不一样,那么树到底是长什么样的?

你这是把“镜子里的象”和“外界存在的象”混淆为一谈。

眼睛闭上,大脑不成象了,树就不存在?

把“自身观察到的宇宙”等同于“客观存在的宇宙”,就是唯心主义的谬误。

唯心的适用集合A,只能是“自心”。不要搞错了适用集合,看不清局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先看看流行的注解是如何的流于表面: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古时候那些行为贴近自然法则的人,行为让人难以捉摸其原因,但却暗含原理;行为方式变幻莫测不拘一格,但都能达成功效。

这样的行为真是深奥难解,让人无法辨别到底怎样才是贴近自然法则的。

正是因为无法辨别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我才勉强用比喻来形容:

做事小心翼翼,就像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那样。

做事时刻观察事物反应,就像时刻提防四周随时可能发生危险那样。

对待人和事物,时刻考虑对方的反应,就像去别人家做客一样小心,怕冒犯了主人。

做事情,不急不慢的符合时势的行动,就像随着温度逐步上升,冰雪随之融化成水那样。

对待事物,保持淳朴的心性,就像一根原木一样没有任何人为的修饰。

对待事物,保持宽容的气量,和覆盖的全面,就像山谷能生养包容并作用于无数不同的溪水/动植物一样。

对待事物,能一致看待,就像浑浊的河水一样,泥巴沙子水都混成一体,不可区分。

谁能让河水永远保持浑浊呢?只要静置,“重”vs“轻”的相对性就显现,重的泥巴和沙子就沉下去,水就会变清。

谁又能保持事物一成不变呢?只要一动,加入了相对性,不变的事物就会衍生出不一样的事物类别。

贴近自然法则的人,明白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平衡的容量,不会因为个人欲望而贪求更多更满,而打破某种事物的自然平衡的容量。

事物只有处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平衡的容量的状态,才能保持“事物消亡的速度”和“事物新生的速度”一致,才能一直保持这种旧去新生的动态平衡的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善为道者:指的是行为能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微:捉摸不到。
妙:原理。
微妙:指的就是行为让人做摸不透,却又暗含原理。
玄:变幻。
通:能达成。
玄通:指的就是行为方式虽然变幻不定,不拘形式,但却能达成功效。
微妙玄通:行为让人难以捉摸其原因,但却暗含原理;行为方式变幻莫测不拘一格,但都能达成功效

解:【古时候那些行为能符合自然法则的人,行为让人难以捉摸其原因,但却暗含原理;行为方式变幻莫测不拘一格,但都能达成功效。这样的行为真是深奥难解,让人无法辨别到底怎样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正是因为无法区分/命名,所以才勉强用比喻来形容。】

为什么说符合自然法则的行为无法区分/命名呢?

因为这些行为是适时而变的,是有这无限种可能的表象形式的。人的认知和语言都是有限的,所以无法 用有限的认知和语言 去一一描述 无限种环境中的无限种可能的行为。老子只有用比喻来形容,希望人们能理解其中的原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豫兮,若冬涉川;

豫:小心谨慎。

遵守自然法则的行为,是小心谨慎的。就像冬天在结冰的河面上行走一样。河水结冰,但是冰可能厚薄不一,这脚踩下去没事,可能下一脚踩下去冰就破了。

老子用冬天在冰面上行走,来比喻做事要时刻观察行为带来的反应,并要随时变通去适应新的环境。

前方的冰面,就好像未知的未来,人不能一成不变的用过去有限的经验总结的规律 去判断无限可能的未来。

人在过冰面时,每走一步都要先轻轻的用脚往前试探试探冰的厚度,一有不妙随时准备。这是比喻 做事要留有余力,要时刻观察事物的反应,并随时准备做出调整。

如果不能随时变通适应新环境,过冰河时就会以为刚刚这样走了这步没事,那现在这样再走一步也会没事,这样的话,随时都可能冰破掉河里。

如果不留有余力并小心试探,大力快速的一脚迈出去,碰到冰破了就难以及时收回平衡,就会导致难以挽救的后果。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犹兮,若畏四邻;

犹:意思是对各个方面都观察考虑,不片面的做决定。

符合自然法则的行为,要全方位的考虑其对四面八方的影响。就好像要做事要考虑到周边邻近的反应,要考虑到四周可能的危险。

老子以此来比喻,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 要考虑到相对性所划分的所有类别,不能只片面的考虑某一种相对的类别。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俨兮,其若客;

俨:字面意思是庄重。这里是形容一个人去别人家做客,言行举止不敢放荡,怕引起主人的不悦。

一个人在家里行为举止比较散漫,因为他只需从自己舒服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自己怎么坐的舒服怎么来。但是到别人家去做客,人就需要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比如,如果我这么坐,主人会不会觉得不雅,而觉得我没有礼貌?

老子以此来比喻,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要能从一个角度考虑问题,也要能从其相对的角度考虑问题。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涣兮,若冰之将释;

涣:字面的意思是消散。

这里是形容春天到了,气温逐步上升,冰也随着温度上升而融化成水。

冰是怎么融化成水的呢?冰会不会想要留下,而故意慢慢的融化?会不会因为心情不好,而故意加快速度融化?都不会,冰只会按照温度的变化而随之融化。

老子以此来比喻,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是没有人为的主观相对性的,行动时机,行动程度,行动速度等等都是符合客观的环境的,符合其适用集合A的,不会人为扭曲法则规律,肆意妄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6句:敦兮,其若朴;

淳,就是纯粹的意思。

朴,就是未被雕刻修饰的原木。本质的含义是“不含相对性”。

这里是形容贴近自然法则的人,行为纯乎法则规律,而没有后天人为的执念。就好像一根树一样,自然法则让他怎么长,就怎么长,不存在人为的相对性,不像那些人为修建养成的盆栽啊,病梅之类。

老子以此来比喻,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是只讲法则,没有人为添加的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7句:旷兮,其若谷;

旷:字面意思就是空,大。指的是包容一切。

这里是形容贴近自然法则的人,做事的气量就像山谷一样,又大又空,能生养包容各种各样事物,如水流,山石,树木,动物等等。

同时也比喻做事也能全面覆盖受其影响下的所有事物。

老子以此来比喻,贴近自然法则的行为,能包容并覆盖其法则影响下的一切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