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自然法则会根据相对性,给各种事物赋予各自对应的属性类别。

自然法则通过某种相对性变幻出来的所有属性类别,就叫做“常”。

“常”,字面的意思就是常有的,固定不变的。

只要事物有了一种相对性,自然法则就必然会把它分为各种对应的类别。这些类别是自然法则的作用,是固定存在的,不受人为的影响。

比如说,有“好”就一定会有“不好”,就算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消灭世上所有“不好”的事物。

人如果能知道某种相对性所带来的所有的属性类别,比如说知道事物一定会有“好”和“不好”的两类,所以能全面的看到事物的类别,就叫做“知常”。

知道某个相对性内的所有的类别,就不会因为认知的局限性而只从片面的角度看。人能从全方面的角度看待事物,就叫做“明”。

人如果不知道/不保持某个相对性的所有的类别,或者说偏执于某个类别,就会因认知的局限性而做出违反相对性平衡的事情,从而受到自然法则的反作用,最终导致灾祸。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一个人如果知道了相对性带来的所有的类别,就会认识到这些所有的类别都是自然法则作用下本该存在的类别,就会能够包容这些所有的类别。

能包容这些类别,并认识到这些类别都是同属于一个相对性的,所以应该要平等的对待这些类别,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的平衡。体现在人类社会中,一个人在利益分配上能平等的对待不同的个体,就能避免内耗而最终在整体的层面上对集体的利益更有利。这样这个集体就会推崇这个人做集体的领导人。

这个集体的领导人如果对其他集体的人也能一致对待,那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推崇他的领导。

这个治理天下人类的领导,如果能不只考虑人类,也能平等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与各类生灵,那世上的万物就会处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那么整个自然界就能长久的和谐共存。

殁:字面的意思是死亡、消灭,这里指的是 去除的意思。
殆:是危险,危害的意思。
身:字面的意思是身体,这里指的是 “我”vs“非我”的相对性。
殁身不殆:去掉“我”vs“非我”的相对性,就不会有受到危害的风险。

这一章最后这一句话,说的就是通过去掉“我”vs“非我”相对性,从个体的人,回归到集体,再回归到国家,再回归到整个人类,再回归到整个自然界。

只有通过去除掉“我”vs“非我”这个主观上的相对性,人就不会只顾及“自我”的利益,而侵害“非我”的利益,就不会扭曲各个类别的平衡常态,就不会有因违反相对性平衡,而受到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带来危害。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通过去相对性,人们就能抓住变化的事物中的共同而不变的通性。

这个通性,就是自然法则赋予这个类别的属性,所有拥有这个属性的事物都会被归到这一个类别。

知道了一个相对性内所有类别的属性,就能明白所有的这些类别都是符合自然法则的,是本该平衡存在的类别。这样人就能有包容心,对待不同类别的事物就能公平一致。

体现在人类社会上,就会因公平对待各类人群,而被推荐为领导人。领导人若公平对待各国,就会全体人类拥戴。若再公平对待自然界的万物与生灵,就能使自然界处在自然平衡的状态,从而使自然界的生灵长久的共存。

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不断的去掉心中的“我”vs“非我”的相对性。这样才不会有受到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带来危害的危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2016-05-14 11:02:54
我觉得这章老子是想解决万物运动发展的方向性问题。即各物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万物的纷纭的发展变化,都是要到去一个阶段性终点,即复命。例如:生物要繁衍,所以个体从一个细胞来,到另一个遗传细胞而去。星球从爆炸中来,到下一个爆炸中去。
-----------------------------

no,no,no。你说的恰好相反。

这一章不是谈解决万物发展的方向性。而是谈如何回归万物的本质属性。

高富帅,穷矮搓,不过都是男人。

男人,女人,不过都是人。

人,狗,不过都是生物。

生物,非生物,不过都是物质。

物质,能量,不过都是时空。

回归了上层的本质属性,才能知道此属性所分裂出的所有下层类别。这就叫“知常”。

保持这些类别不偏不倚,能全面平等的看待,这就叫“明”。

如果只知道下层的某个类别,只会陷入偏执和偏见,从而导致相对性的失衡,这就叫“不知常,妄做,凶”。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643楼 2016-05-14 11:47:00
至此楼主的解释确实能自成一体,圆满无痕。只是有疑问,老子写道德经,指导人们执道而行,对人类肯定是有巨大好处的,但从去相对性返朴归真认识本质,平衡相对性来看,难道老子以人类为刍狗不成?宋朝朱熹认为老子最毒,看来道德经的主旨与儒家的利益相左!我觉得老子是向往共产主义社会的!并且是唯物主义的!而且是人民立场。老子是一个好的理科生。
—————————————————
朱熹维护的事儒家的 仁义礼,讲究的是大道的皮毛,站在子集内去批判全集,当然会看到全集中和自己见解相反的。
你说老子向往共产主义,那就大错特错了。第一,老子只遵循大道,不偏执于任何形式。第二,共产主义或资本主义,都是相对性偏驳失衡的。
理科生之说,更是无视老子的文采,不足以描述老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655楼 2016-05-14 21:24:00
如果如楼主所说老子只遵循大道那么,乃公、乃王、乃天、乃道,就会实现。但史记说老子是逃跑了,所以老子只循大道是有偏颇的,老子擅长存人之术,尽享天命应该为真。

老子的小国寡民之术,即达到一种原始生产力下的社会全员都是一线劳动人民的效果,这就是共产主义。

我认为社会的全员都是人民的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只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最优解。

人民是指直接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人。
—————————————————
我能说你没理解什么叫【遵循大道】吗?
事善,能; 动善,时。
老子西出,一是认识到其时机不对,能力不足以在当时扭转乾坤。二是 世人的道德观从上古逐渐从根本流落到表面形式,这是天道的演化趋势,非一人之力可以阻挡。

然后你对小国寡民的理解,正是世人对老子的误解。小国寡民,只是针对老子时期的各个邦国挣相扩张的解决方案,而很多人却把老子举的这个例子和运用方案,当成老子永远都主张和愿望,这就对没领悟相对性导致的误解。

至于马克思所描述的社会主义,根本就是书呆子的极端理想主义,永远不能实现,就算偶尔实现了,也是随时要倾蹦的。为什么?因为它是相对性失衡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2016-05-14 13:33:07
老子属于理科生一类,是人民的一员。这应该是无疑的!因为老子擅长研究物而非人!老子擅长讲客观性而非主观性。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说明他是人民立场。(这句话与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些矛盾)
-----------------------------
你这是理解出了偏差。

第一,老子不是简单一个理科生就能描述的。

第二,老子不是擅长研究物而不研究人。相对性组成万物,物和人有何区别?道德经里多次提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

第三,老子即掌握客观,又掌握主观。第一章就讲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第4:老子无固定立场,老子的道人人皆可运用。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就要去相对性,因为他代表的是百姓这个集体,所以要以百姓之心为心,所以不能对任何一类/一个百姓有偏执,所以要“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你对这些话的理解,是被流行的注解污染了,等着看我更新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2016-05-15 21:57:46
从人本性的分类上来说,老子并不喜欢成为圣人,而是喜欢研究玄妙的道,反对周礼和男权社会,西出是知其乱,守其泰,居善地。老子并不平衡相对性,而是走极端的,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老子当时的书籍多为贵族所写,注定文科类多于理科类,但其对研究道的钻研兴趣这种表现来说,其天性倾向于理科。
得道的人有几种表现:1、成功 2、异于人,3、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是极其小心谨慎的。4、子孙祭祀不缀。
西方人寻找了道......
-----------------------------

我说你是被流行注解污染了。

“老子并不平衡相对性,而是走极端的,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简直是大笑话。。。你知道这个“母”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大道。老子只遵行大道的法则,而世人自以为大,只讲对自己有利的法则。

笑死我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冷眼看世风2015 2016-05-16 00:07:23
楼主悟的只是自然界万象其中一种而已,与大道相去甚远
-----------------------------
相对性不是万物万象的一种,而是其根本。

如果你认为它和大道相去甚远,不如讲讲你认为的大道是什么样子。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662楼说到了 贵食母,我就先发这章。之后再继续17章。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善之与恶 (è),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
儽儽(le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dùn)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先看看 流行的注解是多么的肤浅,因流于表面而导致曲解。

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关键在于得到了“道”。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真心诚恳的应诺 和 虚伪奉迎的应诺,虽然嘴巴说出的话一样,但人们能看的出它们的差别吗?

人们从自身的利益考虑,把事物区分为 “对自己有利的”和“对自己不利的”,但人们能看的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吗?

自然法则以其作用结果,让人类敬畏其未知的一面,世人不可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

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点,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点,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世人就好像是处在远离中心地带的荒野一样,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没有抓住自然法则这个根本中心。

世人对待未知,不但不心存敬畏,反倒肆意妄为。心理上还乐呵呵的悠闲自得,就好像要去享用盛大的宴席一样,就好像要去登高远眺欣赏春天的美景一样。一点也不知道未知法则的反作用就要发挥,灾祸就要来临。

唯独我能在未知法则发挥反作用之前,就及早的停止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肆意妄为的行为。

就好像在婴儿还没叫唤哭闹之前,我就处理掉了即将要导致婴儿哭闹的因素。

因为我没有肆意妄为的行为,所以相比于世人的主观意向性的作为,我就显得颓废/无志/懒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好像无家可归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那样。

世人都有做不完的主观目标和心愿。和世人相比,我做事就显得好像是迷失了方向一样,没有什么目的地。

我的心就像没有任何知识见解的愚人那样,没有任何主观知见的相对性。

世人对待万物,就像在大白天看事物一样,要区分的泾渭分明。唯独我能像在昏暗的时候看事物一样,看到它们的一体性。

世人对待利益,一点点小利小害都分辨的很清楚,唯独我好像闷头不觉一样。

我对待万物,不存在人为主观的相对性,只遵守客观的相对性。就好像海面上摇动的波浪,何时摇荡、何时平静,不随大海自己的意愿,仅仅随着自然法则而动;就好像高空中的风,何时刮起,何时停止,不随大气层自己的意愿,仅仅随着自然法则而动。

世人对待不同的事物,都会根据事物对自己的利害关系,而有自己不同的主观意愿和行为准则。

唯独我却显得好像是,永远不知变通的,只知遵守一条简陋的法则。

我为什么会显得和世人不一样呢?

因为我就像只吃母乳的婴儿那样,只遵守自然法则这个万物之母来处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

唯:指的是真心诚意的应诺。

阿:指的是阿谀奉承,虚伪的应诺。

真心诚意的应诺, 和 虚伪奉迎的应诺,表面上看,嘴巴说出的话都是一样的,但世人能看到它们的区别吗?

举个例子,就好比老板在台上唾沫横飞,台下的员工口上都说“老板,你说的太对了”,你能分辨的出谁是真心,谁是假意吗?

老子通过这个例子,来告诉人们,要能看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区别。这就要从“有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善之与恶 (è),相去若何?

善:这里指的是人们给“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划分的类别。是人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定义的“善”。更接近第二章中“美”的意思,而非“遵守自然法则”这个意思。

恶:是人们给“对自己不利的事物”划分的类别。

人们只从自己利益的角度看待事物,“对自己有利的”和“对自己不利的”当然就是完全对立的。世人有几个可以从别人的利益角度去看待这些事物呢?

换个角度看,自己认为的“对自己有利的”事物,可能在别人的眼里却是“对自己不利的”。善 与 恶,描述的都是同一件事物,只不过是看待利益的角度不同罢了。

老子通过这个例子,来告诉人们,要能看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通性。这就要从“去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被xx,描述的是一个被作用的关系

畏:就是畏惧,敬畏。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人被畏惧的,不可以不敬畏。

光从字面理解,这句话就显得很突兀,插在这里莫名其妙的。其实这只是人们没能理解其更深层次的本质意思。

人被什么东西恐吓?

被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拿什么来恐吓人类?

以人类未知的事物。

对未知的事物要保持敬畏,这是生灵经过自然界优胜略汰的法则淘汰后所学到的。

【这句话的本质意思就是:自然法则的“未知”使人类感到畏惧,所以人们对未知的事物不可不敬畏。】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黔驴技穷》的故事。世人只看到这个故事里,对老虎胆怯的讽刺,和对驴子只会表面功夫的讽刺,却没有看到老虎对未知事物的敬畏心。连老虎这么猛的生灵,都会对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心。

而人类这么弱小的生灵,仅因为掌握了有限的已知的事物的规律,就自以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观意愿,去肆意妄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荒兮,其未央哉!

荒:就是荒郊,指的是远离中心地区。

央:就是中央,中心。

这句话字面的意思是:就像在荒郊一样,离中心差的太远了!

老子用 荒郊,来形容人们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用中心地区来形容自然法则这个万物的根本中心。

所以这句话的本意就是:

世人看不到表面相同的事物的不同点,看不到表面不同的事物的共同点,仅了解有限的事物就自以为是而不敬畏未知。【世人就好像是处在远离中心地带的荒野一样,被已知的有限的事物的外界表象所迷惑,而远离了自然法则这个根本中心。 】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熙:是乐呵呵,悠闲舒适的意思。

太牢:是古代献祭的大礼,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盛大的宴席。

春登台:描述的是春天时,登上高楼去欣赏风景。

世人自以为是,对未知不抱有敬畏心。

对待事物时,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主观意愿去肆意妄为。

世人这么做,心理上却还乐呵呵的悠闲自得,就好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席,或是要去登高远眺欣赏春天的美景那样。

完全没有意识到,未知的自然法则就要发挥反作用来回复自然的平衡,他的灾祸就要临头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6句: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咳。

泊:字面意思是停船靠岸。这里指的是停止/不去做肆意妄为的行为。

未兆:是事物还没表现出变化的征兆。这里指的是自然法则还未发挥反作用之时。

咳:指的是婴儿的哭闹叫唤。

世人都自以为是,唯独我这个懂得自然法则的人是对未知心存敬畏的。所以唯独我能在自然法则还未发挥反作用之前,就先停止/不去做那些肆意妄为的行为。

就好比带孩子:世人带孩子,要等到婴儿哭闹了,才知道去查看婴儿为什么哭闹。是饿了呀?还是尿尿大便了呀?然后才知道要去停止婴儿的哭闹。

而我这个懂得自然法则的人,因为懂得自然规律,所以知道婴儿什么时候要喝奶,什么时候要把屎把尿,所以在婴儿还没哭闹之前,我就已经给婴儿喂了奶,把了屎尿,婴儿将来就不会哭闹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这就叫做“谋事于未兆”,老子在后面的章节还提到了这一点。

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说的就是扁鹊这个神医,能看从病人身上的征兆得知人得了什么病,病有多严重。

世人都认为扁鹊的医术是天下最厉害的,但其实不然。扁鹊说,我们家有三兄弟,大哥的医术最高明,却毫无名气;二弟的医术次之,小有名气;我的医术最差,却被世人认为是神医。

世人大为不解,扁鹊解释到:

大哥的医术最高明,他能在病情发作之前,就知道人将会得什么病,然后直接铲除了病根,整个过程中,病人觉得自己根本就没病,又怎么会认识到他的医术高明呢?只有我们家人知道大哥医术最高。

二哥的医术要差一点,他要在病情小露征兆的时候,才能发现并铲除病根。病人在病症很小的时候就被治好了,只会认为二哥是帮他们治好了小病,所以二哥只是小有名气。

而我的医术最差,要等到病人的病症很严重的时候,才能发现病根,这个时候病人都病的很厉害很痛苦,我给他们穿针放血大动手术。把他们给治好后,病人都觉得我很厉害,所以我虽然医术最差,却名闻于天下。

老子通过用带孩子来比喻,懂得自然法则的人,在事物将要被自然法则发作用之前,就已经制止了那些破坏自然平衡的肆意妄为的行为。

这一章的“我”,字面意思是老子自己,也可泛指所有行事符合自然法则的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7句:儽儽(lei)兮,若无所归。

儽:是颓废无力的意思。

无所归:是无家可归的的意思。

世人都有的主观意向性的作为,而我却没有。相比于世人,我就显得好像是颓废/无志/懒散/懈怠,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一样,就好像无家可归的人没有明确的主观目的地,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老子用无家可归,来比喻符合自然法则的人,对待事物不含主观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