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六亲不和,有孝慈;

世人正是因为做不到全都与亲人和睦共处,才会生出“和”vs“不和”的相对性。

“和”描述的是两者的相互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不合”体现在小辈对待长辈上,就展现为“孝”vs“不孝”的两种类别。体现在长辈对待小辈上,就展现为“慈”vs“不慈”的两种类别。

如果世人都能做到与亲人和睦相处,那就没有“和”vs“不和”的相对性了,当然也就没有孝慈的定义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国家昏乱,有忠臣。

正是因为国家昏乱了,不是所有的臣子都能尽心尽力为国家着想了,所以才会产生“忠”vs“不忠”的相对性,世上才会有“忠臣”、“奸臣”这些类别。

如果国家治理有序,所有的臣民都尽心尽力为国家着想,就不会有“忠”vs“不忠”的相对性,也就没有忠臣或奸臣的概念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明白,一种事物能被区分开来,是因为加入了相对性。

一种事物如果无法维持它的统一性,它就会因相对性的加入,崩溃分化为下一层次的几种类别。

老子列举了几个相对性变幻在社会上体现的例子,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原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先看看流行的注解:

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

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领导人治理民众,

如果不去人为的激发“圣”vs“不圣”,“智”vs“不智”的相对性,民众就能更好的生活。

不去人为的激发“仁”vs“不仁”,“义”vs“不义”的相对性,民众就能回归发自内心的,天然的孝慈行为。

不去人为的激发“巧”vs“不巧”,“利”vs“害”的相对性,民众就不会因为能够以“巧”取“利”而去做盗贼了。

上面说的这三件事情,领导人想要去除掉这些相对性,如果仅靠“有为”的行为,仅从表面的形式去做,比如靠发布政令来约束民众,是不足以做到的。

想做到这三件事情,要能看到这些事情更本质的属性,找到它们的根本原因。

所以领导人要使民众:去除主观意念的相对性,去除“我”vs“非我”的相对性,去除“利”vs“不利”的相对性,去除心中欲望,去除知见障,去除执念。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第三章,我们就讨论过。领导越“尚贤”,民众就越会变成“伪贤”和“不贤”。

同样的,“尚圣”,“尚智”也将带来同样的后果,这里我们就不再详细讨论。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如果领导能不去人为的激化社会上的“圣”vs“不圣”,“智”vs“不智”的相对性,民众就能处在自然平衡的状态,反而能更好的生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上一章我们讲了,“仁”和“义”都是人们不断给自己降低标准的行为准则,是残缺和失衡的自然法则。用这种残缺和失衡的准则来评判而激发的“孝”vs“不孝”、“慈”vs“不慈”的相对性,划分出的类别一定是残缺的,所以这种“孝”和“慈”的行为一定是残缺失衡的。

具体表现就是民众的“伪孝”“伪善”泛滥,“真孝”“真善”变少,尚未鉴别的“不孝”“不善”做起来也觉得心安理得。

所以领导人不要去人为激发这种“仁”和“义”的相对性,民众就能回复到自然平衡状态,从而做出发自内心真诚的孝慈行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激发“巧”vs“不巧”的相对性,就会有“能巧”的人,和“不能巧”的人。

越激发“利”vs“害”的相对性,人就越会趋利避害,因为人性就是趋利避害的。

有了这两种相对性,就会出现以“巧”来取“利”的人,这种人,我们叫他“盗贼”。

所以领导人不要去人为激发这些相对性,民众就无巧可用,无利可取,盗贼自然就没有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上面说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件事情,领导人想要去掉这些相对性,如果仅靠“有为”的行为,从表面的形式去做,是不足以做到的。

比如说:靠发布政令来约束民众,今天民众推崇一个智者,领导人就赶紧下令民众不要去推崇他;明天民众发现一个取巧的方法,领导人又马上下令民众不能使用这种方法。

这种头疼医头的方法,是不足以彻底治好病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见、抱,少、寡,绝、无,这6个字在这里都是做动词。

素:是没有染色的布料。
朴:是没有加工的木材。
见素、抱朴:指的是要去除人们对事物的主观意念,保持客观性。

私:是“利我”的行为。
欲:是欲望。
少私、寡欲:指的是要去除人们“我”vs“非我”的相对性,去除人们心中的欲望。

学:是知识见解。
忧:是人因为对事物的执念,而产生的“得”vs“失”的忧患心。关于这点,我们在第十三章的“宠辱若惊”已经讲过了。有的人没有认识到“忧”的本质,就会把这句话解释的偏离本意。
绝学、无忧:指的是要去除人们因知识见解而带来的“知见障”,去除人们对事物得失的执念。


上面一句说了,头痛医头是治不好病的。

那怎样才能彻底治好病呢?

只有抓住病根!

这些社会现象的病因是什么呢?

是“圣”vs“不圣”、“智”vs“不智”,“仁”vs“不仁”等相对性!

那又是什么导致民众产生这些相对性的呢?

是人的主观意念,是“我”vs“非我”的分化,是心中的欲望,是知识见解带来的知见障,是因心中对事物的执念而带来的“得”vs“去”的忧患心。

这些东西,才这是各种社会乱像最本质的病根。


因此我们发现,上面说要去做的这三件事情都是属于 “无主观意念”“无你我之分”“无欲望”“无知见障”“无执念”的属性类别的。只要使民众回归这些上层属性,社会就会恢复到自然平衡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这一章老子通过举例来告诉我们,一切的社会乱象,都是因为相对性变幻被人为扭曲而产生的。

领导人如果能恢复自然的相对性变幻,社会就会恢复到自然的平衡状态。

在相对性变幻被扭曲的社会中,领导人仅靠“有为”的行为,是不足以使社会恢复平衡的。

他需要抓住使得相对性变幻被扭曲的根本因素。

这些根本因素就是:人的主观意念,对“我”/“非我”的区分,欲望,对“利”vs“非利”的区分,知见障,得失的执念。

只要控制这些因素,社会乱象就会不治而愈。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zj2418420 2016-05-17 14:09:50

@无奇之道 710楼 2016-05-17 01:04:00

@yinjiangling 683楼 2016-05-16 09:55:00

我似乎有了一点点感觉,看我理解的对不对。教父思考的这类问题有部分我曾经也思考过,这个世界演化千万年亿年,“我”或者“我的意识”曾经存在过吗?或者千万年或者亿年之后,“我”或者“我的意识”...
—————————————————
@无奇之道 2016-05-18 00:54:22

你都不懂我在说什么。

不如你去问问天生的盲人,想看美女还是丑女,喜欢红色还是绿色。

你去问问天生的聋子,是喜欢听流行乐还是古典乐。

瞎子能意识到颜色吗?聋子能意识到声音吗?没舌头的能意识到味道吗?

去除了一切观察,就没有了观察者本身,因为所谓的“观察者”或“意识”,只不过是因观察而生出的【诸多感知上的相对性】的综合体。


—————————————————
@不二宗吾 805楼 2016-05-20 16:00:00

楼主,你要知道个业与共业的异同,就不会有所谓对这个世界真实性的判断。个性世界是个人所感应,譬如痴狂的精神病人或自闭者;而共性世界是我们一切众生所感应,同样的事物在每个人眼里会有异同,那是因为我们存在知见的差异。所以,所有的一切事物。不论是可观察的或不可观察的,都会因人而异。我们的知见即能够认识万物,也能够阻碍我们体悟大道。那么这个知见从何而来?

另外,瞎子聋人在梦中时,种种梦境,无眼能看,无耳...
—————————————————
笑话。

我说的是天生的盲人,天生的聋子。

麻烦你去打听一下,天生的盲人的梦是啥样子的。

为啥我能知道? 因为我是从相对性的逻辑去分析的。

随便搜索 天生的盲人 梦:

盲人如何作夢?Tom Edison 說,因為他天生就看不見,不知道怎麼樣是所謂的「看見」。所以他的夢跟日常生活型態一樣是由氣味、觸覺所構成的,並不會像一般人想像的可能會有圖像的產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2016-05-20 11:58:11
科技工作者的研发就是加相对性而不是去相对性。如果去相对性的话,就要回到原始社会了。
-----------------------------
你看懂去相对性是啥了吗?

科学家搞研究,去相对性是为了发现事物更本质的属性和原理。

怎么就要回到原始社会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西宋张贞阳 2016-05-20 20:43:59
看来楼主是学文科的!不懂科学家之心。科学家研究发现更本质的东西,是希望这些东西给人类带来更大的好处。变成切实的物质财富,而不是精神财富!研究本质、规律、原理既要去相对性,又要加相对性,如果大家都去相对性的话,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域进行探索了。知道研究前沿,知道最新的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途径、方法也是需要加相对性的。并且研发研发,就是研究发明,研究是为了发明服务的,发明就是创造新的......
-----------------------------

研究+运用,就是去相对性和加相对性。
你能从加相对性的角度去分析,很好。
但是你也要看到科学研究中“去相对性”的部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教父

:请楼主定义观察和感知。不要循环论证。

“观”+“察” 和 “感”+“知”是一个意思。
只不过我在710楼用的时候,把“观察”当做动词用,把”感知”当做名词用。

我当时是这么写的:【因为“观”宇宙万物,再“察”所得的信息,从而得到“感知”上的相对性】。

为什么一个东西能“观”?因为宇宙之中存在相对性。

比如,因为有不同的光波和声波,所以你的眼睛和耳朵能“观”外界。
因为有不同的温度,所以你的皮肤能“观”外界。
因为有不同的力,所以你的身体能“观”外界。
因为有不同的分子,所以你的鼻子能“观”外界。

为什么一个东西能“察”?因为其自身存在相对性。

比如,因为你的眼睛和耳朵的结构能分辨出所接受到的不同的光波和声波,所以你能“察”到颜色和声音。
因为你的鼻子内的结构能分辨出不同的分子,所以你能“察”到种种味道。

一个东西“观”宇宙(这里还不存在主观或客观的定义),所“察”到的种种“感知上的相对性”综合到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意识”。

因为宇宙中的万物都在变化,所以这些“感知上的相对性”也在时刻变化,因此“意识”也是在时刻变化的。

因为相对性发生了变化,所以“自我意识”或“我”,其实是在时刻变化的。

“我”就如同是一条奔涌的大河。看起来好像河没变,其实它含的水不停在变。

所以严格来讲,你无法绝对的固定的定义“自我意识”或“我”。此刻的“我”和下刻的“我”,已经发生了改变,所以根本没有同一个“我”。“我”只是一种幻觉,是无常的,是“我可我,非恒我”。

那人们是如何有通常意义上的“我”的定义呢。通过“肉身”和“记忆”。

“肉身”和“自我意识”一样,其实也是在时刻变化。你身体上的细胞时刻在变化,在死亡,在分裂,在新生。

就如同【忒修斯之船】,不断的替换老旧的木头之后,当所有的木头都被换成新木头之后,此船还是彼船吗?

但“肉身”和“记忆”就好比是“我”这条大河上修的一个水库,产生了一个缓存作用,使得你不容易察觉“我”是在不停的变化。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接上楼:

释迦摩尼悟到了“相对性”。

所以他明白:“我”是含有相对性的,所以“我非恒我”。我是无常的,是时刻变化的,所以“我”的意识是时刻变化的,我意识上的情感也是无常而时刻变化的,因此人的喜怒哀乐也是无常的,人的肉身的生老病死也是无常的。

因为人是含有相对性的,所以必然是无常的,所以必然会产生这些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的类别。

怎么样才能去除这样类别,回归永恒?

释迦摩尼知道:只有通过去除相对性!

所以释迦摩尼教你要去众生相,去心中执念。

也许是释迦摩尼没想通,或者没讲清,或者被其徒子徒孙搞的变相了,佛教逐渐远离其根本,而追逐表象了。

他们是为了“去相对性”而去相对性,却忘了是为什么要“去相对性”。

老子告诉我们:“去相对性”是为了能不偏不倚的“有相对性”,是为了保持相对性的平衡,以符合大道,符合大道就是回归永恒。要通过去相对性来“得其母”从而全面无遗漏的“知其子”,所以才能虽“用其光”而可“复归其母”不失不漏不离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因教主2019的问题,即兴写了这么多。

现在继续发21章(20章前面已经发过了)。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德”能利于事物的行为的“量”/一切的“德”,只能遵从自然平衡法则。

“道”这个东西,是绝对没有任何相对性的,就像模糊不清无法区分的事物那样。

虽然它没有任何相对性,但它却是宇宙万物万象的根本;

它没有相对性,就像深幽昏暗无法分辨的事物那样,但是其中却含有属性。

这个属性是如此的真实绝对,它的作用含有绝对的必然性。

从宇宙初始到现在,自然法则的绝对性和必然性从未改变过,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自然法则来察看宇宙万物的生发演化。

我是如何知道宇宙万物会如何生发演化的呢?

就是通过“绝对的自然法则”和“相对性变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孔:象形字,本义指婴儿喝奶易过量。衍生出:甚,大,孔穴,等意思。

德:利于事物的。

容:容纳,容量。即可指“德”这个类别所包含的所有事物,又可指“德”施加的“利”的量。不论是那种意思,都是指“德”这个子集要遵从“道”这个全集的法则。

惟道是从:“德”的法则要遵从“道”的法则。

【 “德”能利于事物的行为的“量”/一切的“德”,都只能遵从自然平衡法则。】

“德”的行为,是对事物有利的。但是不能只顾着对某一类的事物有利,而使其超过了自然平衡法则所允许的平衡容量。德是道的子集,任何的“德”都必须遵从“道”的法则。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