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sdwfaq106
时间:2016-06-05 16:50:28

我提几个我存在疑惑的问题,看你能否用“道”的理论回答:
1、为什么我们构建一个有序事物比构建一个无序事物费时费力的多?(烧一个杯子很难,但打破它很简单)

答:首先你要搞清楚什么是“有序”,什么是“无序”。一般人认为一个杯子是有序,杯子破成一堆碎片是无序。可在大道的层次看,正好相反,形态越固定,其相对性层次越低,越偏执于某一类的形式,越是失衡。一堆碎片看似无序,其恰恰是更高层次的有序,是更加平衡的状态。

所以在人的角度,认为所谓的“无序”或“熵”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其实,这是因为人是站在他自己定义的“有序”的角度来观察宇宙,而不能站在客观的大道的角度来观察宇宙。

若所谓的“无序”不能增加,那现在这么多“有序”的宇宙万物和日月星辰是怎么来的?

老子早以说过,【少则得、多则惑】。只站在【少】的集合内,当然会认为事物更容易向【多】的方向发展是永恒的法则。这是因为他未能去除相对性,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待问题。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两者同出 2016-06-05 22:42:02
楼主对道德经的解读,基本上我都是认同的,而且是我看过的最符合老子愿意的解释,更可贵的是可以用一条理论贯穿所有章节。相对性这个词并不新鲜,但是把相对性原理如此系统化的阐述出来并且用来解读道德经的确实第一个。
但是光赞成也没什么意思,还是要发表一些不同意见才有讨论的价值。另外感谢楼主提前发的生死之徒章。在这里我就说下我的一点不同理解。
生死之徒十有三,这个十有三我的理解是个概率问题,就是在遇到一些危险事情时存活和死亡的概率。比如山林中遇到猛兽这个事情,如果有十个人,这十个人我们可以从1到10进行实力排序,1实力最强,10实力最弱。那么前三个人无论他们以什么方式应对都会存活,就是说他们无论是抵抗还是逃跑都可以活。而后三个就是8、9、10无论做什么都会死。而中间的四个是死还活就要看他们的应对方式是否恰当了。老子的观点是以一般人为标准做出的概率判断,这个概率就是有三个会因为没有做出适当的应对而死亡,这个失当的原因是过度的想要保护自己了。那么剩下的一个就是做出了符合实际情况的应对方式而存活了。这个适当的方法并不一定非要去抵抗,也可以是逃跑,这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来绝对,如果自己跑的快就应该原则逃跑,如果力气大就可以抵抗,或者两者结合。关键是心态不能慌,能抛开对死亡的恐惧活的概率反而更大一些。
林行不避兕虎就可以理解成,抛开对死亡的恐惧,敢于去做出一些对一般人来说非常危险的事。入军不被甲兵也可以同样理解,关羽单刀赴会,刘邦去鸿门宴,都是很经典的例子。如果过度的重视自己的生命,那么这些看起来非常危险但存活几率非常大的事实就不敢去做,那么死亡的概率就加大了。简单的说就是要去除自己有过去经验得来主观思维,才能非常理性的全面思考所有的可能性,而做出对自己来说生存概率最大的一个选择。
楼主说的防患于未然确实也是老子的思想,后面章节有详细论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我觉得这一章并不是主要讲这个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跟我上面讲的比较类似。

-----------------------------
答:首先谢谢你的赞同。

1. 之所以【相对性】可以贯穿解读道德经,是因为道德经本身的逻辑就是来源于【相对性】。并不是我领悟到了什么新鲜东西,而是领悟到了道德经内在的原理和论述逻辑。

2.你说【十有三】是概率,是十分之三。那么为什么不是 十分之4,十分之5?所以我认为这个【三】只是一个代名词,代表N。

其次,所谓概率,也只不过是【某种类别数量】/【总类别数量】。所以其论述的本质,还是【类别的数量】。

3. 【不遇兕虎】、【不披甲兵】,不单单指“不要过度重视生命”。如果要说过度重视生命,只需说“贵生”/“求生之厚”,而不用特别的说【以其生生】。

所以这章论述的不单单是“保持相对性平衡”,更是教你如何【保持“属性”的类别不再分化】。如何保持属性不再分化?只需不再加入相对性。

前面章节说的“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就已经论述过了这一点。只要你加入相对性,事物必然会分化成两个相对的类别。

这就是老子教我们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这是最高层的【无为之法】啊。

老子并不是只在简单的教我们低级的【有为之法】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sdwfaq106
时间:2016-06-06 02:14:47

质疑1、加入一种相对性,必然分裂产生两种相对的属性。
是产生两种相对的属性,还是产生N组平行两两相对的属性,还是两个数量相等的集合?


答:你这个问题,应该是看了“生之徒十有三”的解释之后生出的疑惑。

加入一种相对性,必然产生两种相对的属性。这是从单一的、静态的角度来看。

但从动态的,多层级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属性,又可以再各自往下层不断的加入相对性,不断的分化出无限的属性。

所以你问的“是产生两种相对的属性,还是产生N组平行两两相对的属性,还是两个数量相等的集合?”。它们本来就是一体的,一点也不矛盾。


质疑2、在此相对性内,“A”属性的事物,和“非A”属性的事物,在种类的数量上相等。
那颜色“黄”与“非黄”、“男人”与“非男人”、“叶子”与“非叶子”……两个属性在数量上相等吗?

答:你之所以犯了这个疑惑,是因为你在对比时,混淆了看待事物的层级/集合。

“黄”与“非黄”。当然是各自都有1类,所以数量当然相等。你可能会说“非黄”还有“红、蓝、白、黑、、、等等呢”。

可是这些颜色,并不等于“非黄”,它们是“非黄”分化出的子集。你应该称呼它们为(非黄,红)、(非黄,蓝)、(非黄,白)、。。。所有的这些子集加起来,才是“非黄”。

我们在比较两个 boss的数量一样多,你却感到疑惑,说:“我这个boss有这么多个小弟呢”,跟你数量不一样哦。

我问你,boss 和 小弟,是同一层级的相对的类别吗?


质疑3、不管事物属于何种类别,只要其属性超出了平衡容量,就会被自然法则的动态平衡反作用,而朝着与其相对的属性演化。
既然自然法则有着先天守衡的自治作用,人的有为和无为区别在哪里?如何科学判断其属性超出了平衡容量?

答:诚如你所说,自然法则有着先天维持平衡的作用。

人若自以为大,则必妄自非为,妄为则必导致失衡,失衡则必遭受大道的反作用而走向毁灭。

人若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则必敬畏大道,敬畏大道则不敢妄为,不敢妄为则维持平衡,维持平衡则没身不殆、终身无咎。

这就是【有为】和【无为】的区别。


如何判断一个属性是否超出了平衡容量?问的好!

只需看其相对的属性是否和其一样多。
当你位高权重时,对比看看你的【低下】的属性是否做到一样多?
当你快乐的时候,对比看看你是否想到了【悲伤】的一面?
当你获得的时候,对比看看你是否也做到了【付出】的一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zhengsw68 2016-06-06 09:12:12
希望楼主早日成书,你的书大有珍藏价值!
但愿与楼主今后有一起“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公益项目方面”的合作机会。
-----------------------------
谢谢。书上个月已经草草完工。我现在发的更新,正是直接从书中复制过来的。
已委托国内的朋友帮看看能否出版,没出版也无所谓,会在网络上发布出来。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sdwfaq106

问:
2、楼主在前面用科学发展起的概念和语言,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四维时空(空间的建构需要三个维度,时间作为单独的一维度:可以看作是一个事件影片),你怎么加一个相对性来建构五维时空(也许时空不准确)

答:我只举了4个相对性,所以是4维时空。你随便再加入一个相对性,不就成了5维宇宙?所谓多少维的宇宙,只不过是取决于你怎么去观察这个宇宙。

好比一个千层蛋糕,你站在外面看,它就是一个蛋糕,没什么维度。你切开从侧面看,它就是一千层,一千个维度。当你身处蛋糕里面,假设你的身只占有蛋糕4层,你就说它是4个维度。

同理,你可以把空间当成3个维度,但你也可以把时空当成一个维度。取决于你怎么去定义,怎么去观察啊。但宇宙本身该怎么样还是怎么样,不以你的观察角度而改变,你改变的只是自己的认知。


3、“黑”的相对性属性是“白”还是“非黑”?“白”与“非黑”这两者怎么变幻?


答:从单一的、静止的层级来看。“黑”的相对属性当然是“非黑”。“非黑”又可分化出(非黑,白)。

要理解这一点,请你回去好好看看前面的第25章和38章。理解一下【大】、【逝】、【远】、【反】的集合从属关系,和相对性层级关系。

4、楼主的观点是“道”的作用是“变幻相对性”,如何变幻?是一生二,二生三的量级的有序变幻?还是一个集合生成二个集合,二个集合生成三个集合,没有实质量级的变幻?如果是前者,请准确说明一、二、三的属性类别,如果是后者,我们个体的量级行为如何通过无量级的集合类来达到守衡,我们如何判断?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先看看流行的注解:

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柔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溪涧。
甘愿作天下的溪涧,永恒的德性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
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昧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模式。
甘愿做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复到不可穷极的真理。
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甘愿做天下的川谷。
甘愿做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复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状态。
朴素本初的东西经制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则为百官之长,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知道并对比“雄”这类别,保持“雌”这个类别的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溪流能利于万物那样,能平等考虑所有类别的民众的利益。

做天下人的溪流,他就不会远离“常德”,就能回复到婴儿那般无相对性的状态。

知道并对比“白”这个类别,保持“黑”这个类别的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公式准则对其内的元素必然适用那样,一视同仁的绝对执行作用。

做天下民众的公式准则,他的“常德”就不会有偏差,就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个类别而产生极端的事物。

知道并对比“荣”这个类别,保持“辱”这个类别的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山谷容纳其内的一切花鸟虫草那样,包容接纳一切类别的民众,作用影响覆盖一切类别的民众。

做天下民众的山谷,他的“常德”就会能保持不失,就能回复到没有加工的原木那般无相对性的状态。

“无相对性”通过“变幻相对性”,就会散化成万物万类。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能运用“无相对性”来管理统御万物万类。

所以,包含全部、符合自然平衡的法规制度,是不会区别对待不同类别的民众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知:知道xx,看着xx,管理xx,用在这里和“守”的意思是差不多。

守:保持xx不变。老子常以“守”字来表达“保持xx属性的平衡容量”的意思。

雄:健壮有力的。

雌:柔弱的。“雌”和“雄”是一个相对性内的两个对立的类别。

谿:通“溪”,字面是山涧溪流的意思。前面讲过“上善若水”时,我们就说到过,老子以水来比喻事物能展现“利他性”。世人皆偏私,多“利我”而少“利他”。不但能“利我”也能“利他”才能符合自然法则的平衡,所以老子以“水”来形容能符合自然法则平衡的事物。

【知道有“雄”这类别,保持“雌”这个类别的自然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溪流能利于万物那样,能平等考虑所有类别的民众的利益。】

知其雄,守其雌。不是说雌比雄更重要,不是叫你只要守住雌,不管雄。

这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的意思。

“雄”和“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是互相平衡的。所以只要保持住其中一个的自然平衡容量,另一个就自然也处在其平衡容量,这样这个相对性就处在平衡状态了。

如何保持一个属性的自然平衡容量呢?

盯着与其相对的属性,做对比,保持两者的容量相同,那么此时两者的容量必然都处于平衡容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常:字面意思是经常。这里指“适用性无限,全面都适用”

德:“利于事物”的类别,即为“德”。

常德:利于同一个相对性内的所有类别生长,即为“常德”。

偏向于“雄”,就不利于“雌”的生长;偏向于“雌”,就不利与“雄”的生长。只有保持它们的自然平衡状态,才对它们都有利。老子以“常德”来表示能保持一种相对性内的所有类别的平衡状态。

婴儿:老子常以婴儿来描述“不含任何人为的相对性”。

【能平等考虑所有类别的民众的利益,他就不会远离“常德”,就能回复到婴儿那般无相对性的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式:公式,不变的准则。一个公式,对所有适用的元素都必然能执行。老子以它来形容,全面适用且绝对执行运用的准则。

知道有“白”这个类别,保持“黑”这个类别的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公式准则对其内的元素必然适用那样,一视同仁的绝对执行作用。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忒:偏差,过度。这里指事物被过度而失衡。

无极:极,就是极端,形容偏向一类而导致事物极度远离其平衡状态。

无极,就是指事物都处在其平衡状态下,含有“无相对性”的意思。

【做天下民众的公式准则,他的“常德”就不会有偏差,就不会偏向于任何一个类别而产生极端的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谷:字面的意思是山谷。老子常用来比喻“能容纳一切类别”,含有“无相对性”的意思。

知道有“荣”这个类别,保持“辱”这个类别的平衡容量,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天下民众,要像山谷容纳其内的一切花鸟虫草那样,包容接纳一切类别的民众,其作用影响也能覆盖一切类别的民众。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6句: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未加工的原木。老子常用来比喻“无相对性”

做天下民众的山谷,他的“常德”就会能保持不失,就能回复到没有加工的原木那般无相对性的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7句: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朴:未加工的原木。这里指的是“无相对性的事物”。

器:字面意思是“用具”。

在前面“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章节,老子用车轮,陶罐,房子等器物来告诉我们,给无相对性的事物,加入相对性,就能够利用它。所以这里的器,指的是“含有相对性的事物”。

官长:官,就是官员,这里指的是管理。长,就是长辈,这里指的是统御。

给“无相对性的事物”加入一种相对性,它就会散化分为各种类别的“有相对性的事物”。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能掌握这种“无相对性的事物”,并以此管理统御它所变幻出来的万事万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故大制不割。

大:字面意思是数量大。本质含义是“包含所有”。因包含所有类别,所以不偏不失,所以是符合其整体平衡的。

制:法规,制度

割:字面的意思是分隔。这里指的是“区别对待”。

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要以“无相对性”来管理统御万事万物。所以符合自然平衡的法规制度,是不会区分对待其治下的民众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首先举了3个例子,用雄和雌、白和黑、荣和辱,来表达:圣人要不含有任何人为的相对性。

雄和雌、白和黑、荣和辱,这些字是什么意思并不重要,不用过度的揣测诠释。老子只是用它们来表达同一种相对性内的两个对立的类别。

世人或被事物表象迷惑,或因认知所限,或因心中欲望,往往只看到或偏爱某一个类别,而忽视或鄙弃另一个类别。

而圣人能看到同一种相对性内的所有类别,能绝对平等平衡全面的对待所有类别的事物,就像是做天下的“溪流”(生养一切)、“公式”(同等的对待一切)、“山谷”(包容一切)那样。

这样,所有的类别都能处在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所以“常德”不失,从而回到像“婴儿”、“无极”、“朴木”这样无相对性的,更上一层次的,更贴近自然法则的状态。

圣人掌握了这种“无相对性”,就能够利用它来管理统御这种“无相对性”所变幻出来的“有相对性”的万事万物,使所有这些事物都能处在自然平衡的状态。

体现在其治理国家的法规制度上,就不会区分对待各种类别的民众。

由此我们知道,什么“刑不上士大夫”、“内部通告批评”之类的法规制度,是残缺失衡的,是引发社会祸乱的因素。这不正是老子所说的“乱之首、愚之始”吗?

这章和前一章一样,都是在论述对待万物要去掉人为主观的相对性,从而保持万物万类的自然动态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李耳云升 2016-06-06 13:42:41
楼主把悟道之道当成道本身,就是没有真正得道的表现,你的悟道之道能启发人,这是必然的,因为它确实是悟道方法嘛,但你把这个当成道的本身就可笑了,什么是道?就是规律方向道路。自然规律就是科学最终研究得出的各类精确化的公式原理,它就是道本身。只是各有相对性,总体全都能转化为阴阳二进制表达,所以最终说阴阳运动变化二进制逻辑就是道。在起点最简单的最基本的阴阳关系来说,它本身与相对性是同一个东西,但如果仅......
-----------------------------

你要我说你啥好呢?

老子在道德经里,教了你这么多,你还在说老子的道只是“悟道之道”?

老子首先教了你,宇宙之大道是怎么回事,然后再告诉你怎么样才能观察宇宙的原理和展现。

把宇宙比喻成一个洋葱。老子先教了你,洋葱是怎么长的,然后告诉你怎么样去剥洋葱皮。

而你只看到了“怎么样去剥洋葱皮”,却忽略了这个“悟道之道”是怎么来的?

怎么来的?是模仿大道而来的啊!

首先是因为洋葱是一层一层长的,所以你才可以一层一层的剥啊!

所以“相对性变幻”这种作用,就是大道本身的作用啊!

正因为宇宙万物都是因这种作用而产生的,所以你才可以一层层的剥洋葱皮去观察它啊!

明白吗?

还不明白的话,先扔掉你的科学逻辑,自己再返回去看前面第一章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李耳云升 2016-06-06 16:48:44
看来此楼已经难容人了,固执于所谓相对性中不能自拔,其实我也不否定相对性是理解悟道之道,但楼主显然把道与与悟道之道分不清了。虽然说在起点上确实也本一个东西,但具体却并非这样。如果固执化,只能说如同守大门,中国人思维大多如此,永远在某个阶段中徘徊。
-----------------------------

你的执着,就在于把 表象的、子集的道,当成真正的道。而认为最根本的、全集的道,是没用的道。

这样的认知,就会导致失衡。因为你只“知其子”,而不能“复守其母”。因为你只想“用其光”而不能“复归其明”。

你好好想想,在道德经里,老子为什么要先讲大道,再讲各种大道的表象子集,比如如何用兵、治国、养生、练气、修身、养性?

因为,是否符合大道,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大道的表象子集,不是看你掌握了多少科学技术、物理化学规则,而是看你是否能保持相对性平衡。

而你认为近代的中国人没做到科技发明,是因为执着于大道?

大错特错!正是因为近代中国人迷失了先贤留下来的大道,所以才在近代在科技发展上面落后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因为@两者同出 分享了他的心得,我想再次强调一下。

理解【相对性】很容易。但理解【相对性变幻】,需要理解这几张图。

第一张:集合从属关系图


第二张:相对性层级关系图。




这两张图需要综合起来看,就是:



光看图看不懂的话,请回去看前面发的第25章和38章。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