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两者同出 2016-07-01 10:19:02
科学家之间的辩论有个判断标准,就是以实验结果作为验证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无论你的理论看起来多么的合理,在没有经过实验验证之前都只能定义为一种假设。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经过了很多实验的验证,他也不能以此就把这个理论定义为宇宙真理,如果有人做出了违反万有引力的实验,他也不能因为这个结果违反了万有引力而去否定实验结果的有效性。
哥白尼以前一直都是地心说,当他提出日心说的时候被人取笑,觉得这太......
-----------------------------
并非是我完全不在乎单个文字的意思,我是说,全书的中心思想,章节的论述逻辑,是比单个文字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线索。

你随便去查一个字典,一个字可以有很多种意思,光注意到文字表面的意思,你怎么决定去用哪个意思来解释?

光从字面意思,和表面现象来理解道德经,就会导致千人千老的结果。

而我抓住核心思想,抓住论述逻辑,深究文字的本质含义,以此贯穿理解道德经,如同读白话文那么简单。

你还执着于“语言文字”的表面意思,所以会觉得我的解释牵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夷:平坦。

径:歪歪扭扭的小路。这里指的是:追寻偏驳失衡的法则

大道无比的平坦,可是世人却喜欢走歪歪扭扭的小路,去搞些偏驳失衡的法则。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朝甚除,田甚芜(wú),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

朝:指朝廷的宫殿。

除:本义是:计数的进制。古代都是10进制,0123456789。所以数量满了9,还有余,就要变到下一级,再从新算起。“除法运算”就是这个意思。比如说A除以B,说的就是以B为数量进制,来计算A含有多少个“除”,余下多少数量。后来由这个本义又引申出:最高、最大、去旧变新,等意思。

古代依据其本义来修建宫殿的台阶,每9个台阶就要变一层,每一层就叫“一除”。修建宫殿,每一定高度就要变一层,一层楼就叫“一除”。
大家可以数数这个宫殿的台阶有“几除”台阶和“几除”高度? 有什么象征意义?


朝甚除:朝廷宫殿修的高大上。比喻失本逐末,忘了朝廷的本质只是议论政事的地方。

芜:形容杂草丛生的样子。
田甚芜:田地里长满了杂草。

仓甚虚:粮仓空虚的很。这两句都是指人忘记了农业生产这个活命的根本。

服:穿衣服。文彩:各种图案和颜色的绣衣。
服文彩:穿着有各种图案和颜色的绣衣。

带利剑:佩戴锋利的武器。

厌饮食:厌恶粗陋的食物,要挑精美的食物吃。

财货有余:拥有过多的财物。

【朝堂修的极其高大,田地极其荒芜,粮仓极其空虚;穿艳丽的绣衣,佩戴锋利的武器,挑精美的食物吃,拥有过多的财物。】

追逐宫殿的高大,而忘了朝廷的本质只是用来议论政事的地方。

忘了粮食是生存之本,荒废了田地,耗空了粮仓,反而去追逐漂亮的衣服,锋利的宝剑。

忘了吃饭的根本目的,反而去挑剔食物是否精美可口。

追求过多的财富,而导致属性失衡。

老子举这个多例子,都是在说一个意思:这些都是因为偏持于某类表象,而导致相对性失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两者同出

以楼上为例,我是如何从这么多种“除”的字面意思,找到【 朝甚除】里的“除”字的本质含义呢?

我们看看,【除】在字典有6个意思。这6个意思看起来好像没有关联,但实际上这6个意思,全都是从“数学进制”的含义里衍伸出来的。大家可以好好体会一下,看看能否想通其中的联系?

基本字义
● 除
chú ㄔㄨˊ
1. 去掉:~害。~名。~根。铲~。废~。排~。~暴安良。
2. 改变,变换:岁~(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夕。
3. 不计算在内:~非。~外。
4. 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是“乘”的反运算:~法。
5. 台阶:阶~。庭~。
6. 任命官职:~拜(授官)。~授。~书(授官的诏令)。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盗:窃取篡夺本不属于自己的事物。

夸:吹嘘,奢侈。这里指事物的表象类别。

这就叫做““篡夺了某类表象””,这些行为都不是符合自然法则的。

怎么窃取篡夺?以权力、知见、礼法,来巧取豪夺。

有的版本做“盗竽”,有的做“盗夸”。这可能是传抄失误,不管这两个到底是什么字,名称只是表象而已。

理解了上面一句话,大家自然就知道老子是要说啥了。

说的都是追逐某个偏驳的表象而忘了根本。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延续上一章的论述,并指出“平衡法则”只不过是“相对性变幻法则”的作用结果。

遵循大道,就得遵循自然平衡。

再具体的举例来论述,什么样的行为是偏驳失衡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

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

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能遵守自然法则去“建立”的人,不会偏执于“拔除”旧的事物;

能遵守自然法则去“紧抱”的人,不会偏执于不让事物“脱离”;

凭借敬重其上层的“无相对性”,相对性的属性才得以全面的、不断的向下层分化。

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身的,他就符合了“德”的属性;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的家人,他的“德”就有余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的乡亲,他的“德”就深长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国家的人,他的“德”就丰厚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全天下的人,他的“德”就普及了。

所以,对待自身,要从自身这个集合的层次全面的看待;对待家人,要从全家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乡亲,要从全乡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国人,要从全国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天下人,要从全天下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

我是凭借什么才能知道天下的平衡状态的样子呢?

就是凭借这个方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

建:建立。建立什么呢?建立“新”的事物。

拔:拔除。拔除什么呢?拔除“旧”的事物。因为“新”和“旧”是相对的类别,所以就“建”和“拔”也是相对的类别。

善建者不拔:能遵守自然法则去建立“新”事物的人,不会执着于拔除“旧”的事物。因为执着于拔除“旧”的事物,就会导致相对性失去平衡。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为了建设新城市,强制拆除了很多古董级的建筑,这就是失衡。梁思成大师对北京的建设设计,就是现实的一个平衡例子,可惜最后下场还是大多数文物被强拆,大师落泪。

再举个例子,为了推立新的社会准则,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删诗书做礼乐,这都是失衡。

抱:紧抱。

脱:脱离。

善抱者不脱:能遵守自然法则去“紧抱”的人,不会执着于减少“脱离”的属性。因为执着于减少“脱离”的属性,就会导致相对性失去平衡。

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父母管孩子管的越严,孩子逆反心理就越大,这就是失衡。


子孙:子孙后代。这里是用来比喻:相对性不断向下层分化。和前面章节里的“母”、“子”是一个用法。

以:凭借xx而。

祭祀:祭拜祖先,表示对祖先的敬重和不忘根本。这里是比喻,相对性的下层属性,能不忘记其上层的根本属性,因而能平等平衡的对待同层级的属性。

不绝:不断绝。以子孙后代不断绝,来比喻相对性的属性不因失衡而变得有所残缺。

子孙以祭祀不绝:子孙凭借敬重祖先才能不断绝。

这是比喻:相对性的下层属性,凭借不忘其上层根本属性,才能全面的不断的继续分化。

这和前面章节的“用其光,复守其明,无遗身殃”、“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一样,都是表达同一个意思,即:要平等的对待“无相对性”和“有相对性”、平等的对待“有相对性”的各个相对属性,才可以不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带来灾祸。


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用“母”来代表上层属性,用“子”来代表其分化而生的下层属性。

如第一章,【万物之母】。第20章,【贵食母】。第25章,【可以为天下母】。第52章【即得其母,以知其子】。第59章,【有国之母】。第4章,【吾不知谁之子】。


话说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大多是祭拜神灵,而不祭拜祖先,而中国人却祭拜祖先?

中国古人从最早的祭拜神灵,变到后来的祭拜祖先,其背后的原因可能就是:中国的古人对宇宙的认知产生了变化。

因认识了“大道”,所以才从敬畏鬼神等未知能力 演变到 敬畏自然之道。

敬畏自然之道,就会敬重上层属性,以使下层属性不失衡从而免受灾祸。

而祭拜祖先这个礼仪,就象征着下层的子孙属性敬重上层属性。


解:【能遵守自然法则去“建立”新的事物的人,不会执着于“拔除”旧的事物;
能遵守自然法则去“紧抱”的人,不会执着于“脱离”;
凭借不忘其上层的“无相对性”,相对性的属性才得以全面的、不断的向下层分化。】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为了让大家明白什么是 母,子,孙,后代。我给大家画了一个简图。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修:修理,调整。这里指:遵循自然的平衡法则而不断调整其行为,以使其行为符合自然平衡法则。

德:“利于”。
为什么遵循自然的平衡法则,就是属于“利于”的类别呢?

因为平衡状态,是对各个属性/类别都有利的,因为平衡容量是它们的所被允许的最大含量。

任何一方超出其平衡容量,对两方都有害,原因如下:

1。增加了含量的一方,会受到自然法则的反作用而受害。

2。因为相对的属性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的含量增加,另一方的含量必然被减少,因此减少的一方就受害了。

所以保持相对性的平衡,是“有利”于所有的属性的,所以这种行为是有“德”的。

真、余、长、丰、普:是对“德”的不同层级的形容。它们的字面意思不重要。

解:【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身的,他就符合了“德”的属性;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的家人,他的“德”就有余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的乡亲,他的“德”就深长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自己国家的人,他的“德”就丰厚了;能用平衡法则对待全天下的人,他的“德”就普及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以:凭借xx而。

以身:凭借“身”这个集合的层级,

观身:看待“身”这个集合里的元素。

以身观身:站在“自身”这该集合的层级,来全面的看待“自身”这个集合的所有元素,即:从上层的属性,来全面的看待下层的属性。

什么是“自身”的下层属性?

比如说各种欲望,各种情感,各种感官刺激,这些都是因有了“自身”才会分化出来的属性/类别。站在“自身”这个层级高度,就能平等平衡的去对待自己的各种欲望、情感、感官。

以家观家:站在“家庭”这个集合的层级,来全面的看待“所有的家人”。一个人,他自身达到平衡了,但他的家人不一定都平衡了。他作为家庭的一员,就也要站在“整个家庭”的层级,来平等平衡的对待所有的家人。

【所以,对待自身,要从自身这个集合的层次全面的看待;对待家人,要从全家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乡亲,要从全乡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国人,要从全国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对待天下人,要从全天下的层次去全面的看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天下然:天下的样子。什么样子?天下在平衡状态下的样子。

我是凭借什么才能知道天下的平衡状态的样子呢?就是凭借这个方式。

什么方式呢?

层层的逆推的【去相对性】的方式。

这种方式是唯一可行的方式。为什么?

因为相对性是层层变幻的,而且其变幻是有无限种可能性的。所以其展现出的事物类别是无限的,人们是无法靠“归纳总结有限的事物”的方式来得出“适用无限”的法则的。

为什么老子可以领悟“道”这个宇宙至高法则,可以凭此以知“众妙”、“众甫”、“天下然”?

就是因为老子掌握了这种方式,所以老子在第一章就点明了这种方式:“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为什么世人读不透道德经?

因为世人只领会了属性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但没有领会到属性之间的层层变幻的关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在这一章,再次提及要保持相对性的平衡,才能不受到灾祸。

遵循平衡法则的人,就有“德”,能身体力行并对全天下都施展这个法则,就能使天下回复到自然平衡状态。

老子借层层递进的“修德”方式,来指明其“层层逆推,不断去相对性”的方式。凭借这种方式,人们就可以认识“道”、认识一切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淡定的顶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

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

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

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

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

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

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

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平等平衡的利于事物”这类别的根本属性,就好像是初生的婴儿那样。

毒虫不会叮咬他,猛兽不会和他相斗,猛禽不会和他相搏。

骨头很脆弱,筋肌很柔软,但小手也可以握拳,

没有男女交合的想法,小鸡鸡也可以勃起,

这是因为婴儿天生已含有“握”和“勃”的属性。

婴儿整天哭嚎,嗓子却不会嘶哑,这是因为其对“各个发音器官”的使用是平衡的。

能平衡的对待相对性的各个类别,就叫“把握了相对性的所有类别”,

能全面的把握相对性的所有类别,就叫做“全方面的看待事物/属性”。

能增加“生”的类别,就叫做“祥”,

能无相对性的对待各种类别,就叫做“强”。

事物偏向了“壮”的属性,就会衰败,这就叫“不符合自然平衡法则”,

不符合自然平衡法则的事物,很快会被自然法则的反作用终结。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第一句: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含:可以指含有。也可指“衔在嘴里,但即不吞下,也不吐出”。比喻:平等平衡的对待相对的属性。

德:利于xx的。

厚:指事物的实质属性,不区分表达形式。与“薄”是相对的。

“厚”vs“薄”、“实”vs“华”都是比喻上层的根本属性、和下层的分化属性。【德之厚】,不受固定形式所局限的德,是“上德”;【德之薄】,就是受固定形式所局限的德,是“下德”。

含德之厚:这句话有两种读法。

1.“含德”之厚:“平等平衡的利于事物”这个类别的本质属性。

2.含“德”之厚:含有“利于事物”这个类别的本质属性。

到底是【“含德”】,还是【含“德”】呢?

比较一下“含”的本义,还有下文的“和”、“常”、“明”这3个描述“平衡”、“全部”、“全面”的字,句子的意思差不多,我觉得“含德”的读法稍微逻辑连贯一点。

赤子:初生的婴儿全是是通红的,所以叫赤子。

【“平等平衡的利于事物”这个类别的根本属性,就好像是初生的婴儿那样。】

为什么像初生的婴儿那样?

因为初生的婴儿没有后天的意识和观念,对待事物就不含相对性。

不含相对性,就能平等平衡的对待事物。

平等平衡的对待事物,就对所有类别都有利。

所以是“平等平衡的利于事物”。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