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道者,万物之注也。

注:连接点,附着处。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附着;安放。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道”,是万物的连接和附着所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道和万物的关系,就像是树根和树杈的关系。我用一张图来表示,胜过千言万语。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葆:通“宝”,也通“保”。有:珍爱,保护的意思。

善人: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不善人:未能遵守自然法则的人。

解:【遵守自然法则的人珍爱它,未遵守自然法则的人因它而被庇护。】

遵守自然法则的人珍爱“道”,这个好理解。

那为什么说:未遵守自然法则的人被“道”保护呢?

他们不是应该被“道”消灭吗?

因为“道”的作用是使相对性平衡,所以“道”会使得“善人”和“不善人”的类别达到平衡容量。

“不善人”一方面会因违反自然法则而受到反作用,另一方面又会因自然法则的作用而使得含量不低于平衡容量,因而不会被灭绝。

所以说“不善人”受到“道”的保护。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

美言:赞美的语言。

市:求取。求取什么?求他人,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事物。如:市利(牟取利益);市爱(求取别人怜爱)。

尊行:表达敬重之意的行为。

解:【夸赞的言语可以用来向他人求取,恭敬的行为可以用来祝贺他人。】

只理解了“道”的皮毛的人,会认为要去除一切浮华的表象,只要朴素的根本就行了。
以为“赞美的语言”和“表达尊敬的行为”都是浮华的,应该全部消灭。

其实这是违背自然法则的。


“大道”生出的万法万物都各有其自然的用途,有其存在的道理。就连违反自然法则的人都能受其庇护而不灭绝,人又为何要去灭绝浮夸的表象呢?


老子所说的“去相对性”,只是叫人去除多余的相对性,以使得相对性达到平衡。而不是叫人去掉一切的相对性,否则世间岂不是一片死寂的虚无?


作为人类,去相对性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使用的前提是相对性偏驳,使事物达到平衡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外来的和尚不懂这个根本道理,以为要“绝情去欲”才是对的。殊不知这样做和“纵情滥欲”没啥两样,都是相对性失衡。若世人都“绝情去欲”,都不要交配生育了,那人类不是要灭绝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解:【未遵守自然法则的人也有用处,人类有什么理由要抛弃他们呢。】

“不善人”有什么用途呢?

老子在前面的章节里说过“不善者,善人之资”。

正是因为“不善人”的存在,“善人”才能成为“天下师”、“天下贵”。

那些在不断修行,以使得自己可以符合自然法则,以成为“善人”的人,有什么理由要鄙弃“不善人”这个珍贵的资产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駪駟马,不若坐而进此。

三卿:古代的官职。

拱之璧: 大的,圆形的璧玉。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駪:形容马匹众多的样子。这里是动词。

駟马:四皮马并排相连,一起拖着座驾。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坐而进此:和前文的坐在“驷马豪华座驾”里相类比,指的是“遵行平衡法则”。

解:【所以才要设立君王和官员,来教化他们,使民众能达到自然平衡。
虽然有象征身份地位的圆形璧玉,凭身份地位驾驭豪华座驾出行,还不如紧守“平衡之道”。】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贵此者:重视平衡之道。

不谓:不就是说。

求以得:期求凭借维持事物平衡,而能够xx。

有罪:有过失。什么过失?前面章节讲过“罪,莫大于欲得”。“罪”,指的就是因人的主观意愿而使得事物偏离了平衡。

以免与:凭借xx而免受惩罚。凭借什么?凭借在事物失衡之后,能及时的纠正,使得事物回复平衡,来免受自然法则反作用的惩罚。

【不就是说:期求凭借维持事物平衡,虽然有时偏离了平衡,但凭借及时纠正而使事物回复平衡,来免受自然法则反作用的惩罚。所以“维持平衡”是天下所敬重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先通过“万物之注”这个形容,描述了:所有的“相对性的类别”对于“大道”来说,都是平等的关系。

然后再通过论述“善人”和“不善人”都是“道”所庇护的类别,“美言”和 “尊行”都有其自然的用途,推导出“不善人”也是有其存在的道理。

一切的根本,都在于要保持相对性的平衡。

所以才要通过设立权利制度,来统御民众,使得民众的类别达到平衡。

只有不断的维持平衡,才能避免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惩罚。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矣。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

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

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通过作为,来纠正世间偏驳的作为;通过做事,来使社会回复平衡而不再动乱,通过调整味道,来使得味道不咸不淡。

使“偏大的”事物变小,使“偏多”的事物变少,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其简单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其细小处做起。

世上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单的事演化而来的;天下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的事演化而来的。

所以圣人从来都不自以为已经包含了全部,所以才能不断容纳,而最终包含了全部。

一个人如果轻易承诺,必定很少守信;如果专挑简单的做,必定会被很多事难倒。

正是因为圣人一直都有谋划事物难的方面,所以对他而言没有难的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通过作为,来纠正世间偏驳的作为;通过做事,来使社会回复平衡而不再动乱,通过调整味道,来使得味道不咸不淡。

使“偏大的”事物变小,使“偏多”的事物变少,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解决难事要从其简单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其细小处做起。

世上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单的事演化而来的;天下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的事演化而来的。

所以圣人从来都不自以为已经包含了全部,所以才能不断容纳,而最终包含了全部。

一个人如果轻易承诺,必定很少守信;如果专挑简单的做,必定会被很多事难倒。

正是因为圣人一直都有谋划事物难的方面,所以对他而言没有难的事。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 “无味”。

为:作为,施加行为。

无为:去除行为的相对性。这里指:使行为不再偏驳,恢复其相对性平衡。

事:做事。

无事:不滋生事端。这里指:社会回复到平衡状态,而不在生动乱。

味:味道。这里做动词,指的是:不断调整味道。

无味:味道适中,不咸不淡。


解:【通过作为,来纠正世间偏驳的作为;通过做事,来使社会回复平衡而不再动乱,通过调整味道,来使得味道不咸不淡。】


世人不理解道德经的真意,以为“无为”就是不要做事,是消极悲观的。


这就大错特错了。


“无为”指的是“为无为”,是通过人的作为,来纠正和调整偏驳的行为;通过人的做事,来纠正社会上偏驳的事物,使得行为回复平衡,使社会回复平衡。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首先就要使自己的行为不含相对性,其次要纠正和调整民众偏驳的行为。

统治者要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不断纠正维持着“天下”这个天平的平衡。

就像厨师做汤,要不时尝尝汤,来看看是否味道适中,太淡了就再放点盐,太咸了就再加点水。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 “无味”。

为:作为,施加行为。

无为:去除行为的相对性。这里指:使行为不再偏驳,恢复其相对性平衡。

事:做事。

无事:不滋生事端。这里指:社会回复到平衡状态,而不在生动乱。

味:味道。这里做动词,指的是:不断调整味道。

无味:味道适中,不咸不淡。


解:【通过作为,来纠正世间偏驳的作为;通过做事,来使社会回复平衡而不再动乱,通过调整味道,来使得味道不咸不淡。】


世人不理解道德经的真意,以为“无为”就是不要做事,是消极悲观的。


这就大错特错了。


“无为”指的是“为无为”,是通过人的作为,来纠正和调整偏驳的行为;通过人的做事,来纠正社会上偏驳的事物,使得行为回复平衡,使社会回复平衡。


站在统治者的角度,首先就要使自己的行为不含相对性,其次要纠正和调整民众偏驳的行为。

统治者要像一只无形的大手,不断纠正维持着“天下”这个天平的平衡。

就像厨师做汤,要不时尝尝汤,来看看是否味道适中,太淡了就再放点盐,太咸了就再加点水。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是动词,使xx变大。

小:是名词,偏“小”的事物。

多:是动词,使xx变多。

少:是名词,偏“少”的事物。

怨:怨恨。泛指不利与两者关系的事物。

德:德行。这里泛指利于两者关系的事物。


解:【使“偏大的”事物变小,使“偏多”的事物变少,以“德行”来回应“怨恨”。】


上面讲了,圣人要通过行为和做事,来纠正调整事物的平衡。

具体怎么做呢?

老子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事物偏小了,就使其变大;事物偏少了,就使其变多;两人的关系有怨恨了,就加入德行,以此来维持相对性的平衡。

现在很多国家,给低收入人群社会福利,给高收入人群提高税收。这就是大“小”多“少”的一个运用。



孔子不明白相对性平衡的道理,他是讲究固定形式的“仁义礼”的表象的。

所以他的学生问他:“以德报怨,可行吗?”。孔子说:“以德报怨,那又拿什么来报德呢?应该要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什么是以直报怨?

就是公正公平的、发乎本心的,你打我一拳,我就也还一拳,不多也不少,大家就扯平了。

却不知老子早就说过:和大怨,必有余怨。

为什么?

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直”的标准都不一样。你认为的“直”,不一定适用于他人。

你觉得打回的一拳不多不少,对方却可能觉得你打重了。我只是打了你屁股一拳,你却打了我脑袋一拳,不行,我可不能吃亏,我得补回来。于是就补来补去,没完没了。

孔子是讲究“礼”的,我们前面讲过:“礼”是一定要有回应,才能算是“礼”。所以孔子想当然的就以为对待“德行”,就一定要有回应才行。

可前面我们也讲过:“德”,是只讲“影响”是否利于事物的,不分对象,不分形式,不分回应的。

所以“德”根本不讲究回报。孔子说的“何以报德?”完全是庸人自扰。



说了这么多,那到底什么是“以德报怨”呢?

怨:怨恨。泛指不利与两者关系的事物。

德:德行,这里泛指利于两者关系的事物。

“怨”和“德”是相对的两个类别。

当两者关系被不利的事物影响时,就要给其加入“利于两者关系”的事物。

举个例子,俗话说“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同学有矛盾,没有一顿撸串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是两顿”。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吵架是不利于两者关系的,怎么去平衡它呢?

去做一些利于两者关系的事情。比如一起滚个床单,一起撸顿烤串,满足一下双方生理和心理需求,这么做对大家都有利。这样一来,两者关系就回复平衡了。

通俗的语言,却含有大道理。大道无处不在,世人只是日用而不自知罢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3句: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图:图谋。

【解决难事要从其简单处着手,做大事要从其细小处做起。世上的难事,必定都是从简单的事演化而来的;天下的大事,必定都是从细小的事演化而来的。】


我们知道,宇宙初始是无相对性的,随着不断加入相对性,事物变得越来越复杂。

难的事物、大的事物,只不过是相对性数量多一些而已,它们都是从最基本的无相对性演化而来的。

再复杂的事情,只需要一层一层的剥去其相对性,都能把它解决。

就像剥洋葱,要让你一下就剥到最核心很难,但你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外皮开始剥,最终都能剥出其核心。

同理,很大很复杂的事物,让你一下做好很难,但只要你从最基本的方面着手,一层一层添加相对性,最终都能做成。

就像做千层酥,让你一下做出来是很难的,但你只需一次次的折叠面皮,最终就能做成千层酥。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正是凭借xx,正是因为xx。

终:一直,永远。

不为大:不自以为自己是包含了全部类别的民众。

成其大:使得他包含了所有类别的民众。

【正是因为圣人从来都不自以为已经包含了全部类别的民众,所以才能不断容纳各类民众,而最终能统御天下所有民众。】

【一个人如果轻易承诺,必定很少守信;如果专挑简单的做,必定会被很多事难倒。】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矣。

猷:谋划。

猷难之:谋划事物难的方面。

【正是因为圣人一直都有谋划事物难的方面,所以从来都没有难事。】

为什么么一直不谋划难的事物,就会没有难事呢?

因为世人大多爱易厌难,所以导致相对性失衡,自然法则的反作用就会让他多难事。

而圣人能保持事物的难易不失衡,容易的也做,难的也谋划,因此难易达到相对性平衡,就不会有偏难的事物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先举了6个例子,来论述要“保持相对性平衡”。

接着论述:因为万物都是由最基本的相对性组成的,所以难事都是起于易事,大事都是基于细事,统治万民都是通过不断容纳各类民众而成的。

只有保持相对性平衡,才不会有大小难易的失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shèn)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

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

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

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

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

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

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