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事物的平衡状态,容易保持。

事物的变化趋势,容易预见。

事物的表象,容易勘破。

无相对性的事物,容易使它散化成各种类别。

在事物相对性偏驳之前,就纠正它。在社会失衡而发生动乱之前,就使其回复平衡。

粗壮的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长起来的;高大的建筑,是一块块砖土累积而成的;遥远的路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任何试图去施加个人主观作为的人,必然会破坏天下的平衡。

任何试图以主观意念和权利去扭曲天下万物平衡的人,必定会使天下失去平衡。

正因为这样,圣人不带/去除主观相对性,所以才不会破坏天下的平衡;不去偏驳/扭曲相对性,所以才不会使天下失去平衡。

世人做事,往往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把“快完成”和“刚开始”一样看待,就不会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要主动的去纠正“人的主观意愿”,不去贵重难得的货物;通过接受各类认知见解来去除“知见障”,纠正世人的偏见。

凭借这样做,来辅助万物回复自然平衡,而不敢妄为破坏自然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

安:平静,稳定的。这里指:事物的平衡状态。

易:容易,可行的。

持:持有,保持。这里指:拥有/维持事物的平衡状态。

其安易持:事物的平衡状态,容易保持。怎么保持?不额外添加相对性,去除多余的相对性。

未兆:未显示征兆之前。什么征兆?事物变化趋势的征兆。为什么会有变化趋势?因为事物的相对性偏驳了,自然法则会施加反作用,以使事物回归平衡状态。

谋:谋划,预计。

其未兆易谋:事物的变化趋势,容易预见。怎么预见?看看事物的属性往哪方面偏驳了,其变化趋势必然是往相反的方向。

脆:脆弱的。什么东西脆弱?表皮脆弱。这里指的是:事物的表象。

破:勘破。有的版本做“判”,表示:判断,辨别的意思。也有版本做“泮”的,表示:融化,消散的意思。不管版本,其表达的本质含义都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其脆易破:事物的表象,容易勘破。怎么勘破?通过去相对性。

微:搏之不得,名曰“微”。这里指的是“无相对性”的本质。

散:分散,分化。这里指的是:分化为各种有相对性的类别。

其微易散:无相对性的事物,容易散化成各种类别。怎么散化成各种类别?通过加相对性。


解:【事物的平衡状态,容易保持。事物的变化趋势,容易预见。事物的表象,容易勘破。无相对性的事物,容易散化成各种类别。】

如何保存平衡?如何预见变化?如何勘破表象?如何分散演化?

这一切的根本都在于:掌握“相对性变幻”这个宇宙最高法则。


读懂了道德经,掌握了相对性变幻法则,就有四大能知:

1.能知至高主宰:道是绝对的全集,任何事物都是其子集,所以万物都要受道的制约。

2.能知万物万法:道是绝对的,万物都是相对的,是道通过变幻相对性而生成的。

3.能知演化趋势:道在不断的 “去相对性”和“加相对性”,此两股相反的力量互相作用的总方向,就是事物演化的方向。

4.能知天命所归:只要拥有相应的属性,就会被分配到相应的类别。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之:对xx施加作用。

未有:还没有xx。还没有什么?相对性还没有偏驳,还没有失衡。

治之:对xx进行治理。前面我们讲过,治:就是使社会处在平衡状态。

未乱:还没有动乱时。什么东西还没有动乱?社会还没有动乱。

【在事物相对性偏驳之前,就纠正它。在社会失衡而发生动乱之前,就使其回复平衡。】

怎么才能在事物相对性偏驳之前,就纠正它呢?

就是不要去加入额外的相对性。

怎么才能在社会动乱之前,就治理好它呢?

就是要紧守平衡不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粗壮的大树,是从细小的种子长起来的;高大的建筑,是一块块砖土累积而成的;遥远的路程,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第三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任何试图去施加个人主观作为的人,必然会破坏天下的平衡。任何试图以主观意念和权利去扭曲天下万物平衡的人,必定会使天下失去平衡。正因为这样,圣人不带/去除主观相对性,所以才不会破坏天下的平衡;不去偏驳/扭曲相对性,所以才不会使天下失去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4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shèn)终如始,则无败事。

【世人做事,往往在快要完成的时候失败。把“快完成”和“刚开始”一样看待,就不会有不能完成的事情。】

世人为什么做事往往在快完成的时候失败呢?

因为快完成的时候,人容易大意、或心急图块、或敷衍了事。

如果能去掉相对性,把“刚开始”和“快完成”一样对待,就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5句: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是以:正是凭借xx,正是因为xx的原因。凭借什么?凭借前面讲的“相对性”法则。

欲:欲望。本意是:人的主观意愿。这里是做动词,是表达:主动去做xx

不欲:去掉过多的主观意愿。

学:认知和见解。这里是做动词,是表达:去接受各种各样的认知和见解。

不学:去除认知和见解的偏执,去掉“知见障”。

【正因为这样,圣人才要主动的去纠正“人的主观意愿”,不去看重难得的货物;通过接受所有类别的认知见解来去除“知见障”,纠正世人的偏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辅:辅助xx。

自然:自然平衡状态。

敢:不计后果。

敢为:不管破坏平衡会带来什么后果,而去妄为。和后面章节的“勇于敢则杀”里面的“敢”是一个意思。

【凭借这样做,来辅助万物回复自然平衡,而不敢妄为破坏自然平衡。】

上文的,欲“不欲”、学“不学”,和前面章节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都是同一个用法,都是表达老子的思想原理,即:【维持】相对性的平衡。

注意我用了【维持】这个表达“持续性动作”的动词。

一切的“欲”、“学”、“为”、“事”、“味”、目的都是为了去维持相对性的平衡。

行为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维持平衡才是目的。

如果事物原本就平衡,那就不需要行为;如果事物失衡了,那就施加行为以使其回复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通过大量的举例告诉我们,复杂的事物都是由基本的相对性构成的。

因此掌握相对性变幻,就能维持平衡、预见变化、勘破表象、分散演化。

所以圣人治世,一切行为的目的都要为了【维持相对性的平衡】,不能肆意妄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顶一顶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小猪哼哼v 1643楼 2016-07-06 16:20:00

楼主,请继续啊
—————————————————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六十五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

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

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

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

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

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所以说:遵从道的君王,不是要凭借“道”来教民众分辨是非,而是要凭借“道”来去除民众的“知见障”。

民众难以被治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见解上的偏执。

所以,凭借“教人知识见解”来治理国家的,是对国家有害的;不凭借“教人知识见解”来治理国家,是对国家有利的。

能一直把握这两点的,也算是“审核是否符合准则”;能一直保持“审核是否符合准则”,就叫做“利于相对性变幻”。

“利于相对性变幻”使得事物的类别得于无限的分散演化,演化出与事物不同的类别,演化出与事物相反的类别,最终演化出所有的类别,从而达至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也。

明民:使民众更能明辨是非。

愚:使民众的内心变得像无知的人那样,没有知见障。

【所以说:遵从道的君王,不是要凭借“道”来教民众明辨是非,而是要凭借“道”来去除民众的“知见障”。】

为什么说不要让民众更能明辨是非呢?

因为明辨是非,其本质就是加深认知和见解的相对性,这样一来,民众的认知就更加偏驳失衡了。

老子的“愚民”和世人所认为的“愚民”是两个概念。

世人认为老子是推崇“愚民”政策,是不给民众公开信息、蒙蔽民众、不让民众读书。这真是大错特错。

老子的“愚民”指的是【学“不学”】,是“【愚人】之心”。

是通过接纳各种不同的认知见解,达到拥有全面的认知见解。

是通过放下心中对某些认知见解的偏执,而回归到像“愚者”那样“因为啥都不懂,所以没有任何偏见”的“无执”的态度。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贼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

智: 有一定的认知见解。这里指的是:因只有“有限的认知见解,所以认知见解偏执失衡”。

贼:偷东西。这里指的是:对国家有害的。

【民众难以被治理,是因为他们的认知见解上的偏执。所以,凭借“教人知识见解”来治理国家的,是对国家有害的;不凭借“教人知识见解”来治理国家,是对国家有利的。】

为什么民众在认知见解上有偏执,就会难以治理能?

因为民众的矛盾,往往来自于观念的不同。

我认为应该这样才对,你认为要那样才行,两个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靠拳头说话吧。

所以民众在认知见解上偏执失衡,社会就会失衡动乱,对国家就不利。

而如果让民众放下“知见障”,民众就不会因认知见解不同而起争端,对国家就有利。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此两者:哪两者?上面说的这两个方面。一个【以智治国】的行为导致相对性偏驳失衡,一个【不以智治国】的行为使得相对性回复平衡。

稽:审核。

式:准则。什么准则?相对性平衡准则。

稽式:审核行为是否符合相对性平衡准则。

玄德:利于相对性变幻。

【能一直把握这两点的,也算是“审核行为是否符合相对性平衡准则”;能一直保持“审核行为是否符合相对性平衡准则”的,就叫做“利于相对性变幻”。】

前面刚讲了“以智治国”导致相对性失衡,“以愚治国”使得相对性平衡。

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相对性失衡,还是会使得相对性平衡,就能审核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平衡法则。

能一直不断审核并纠正自己的行为,使行为符合相对性平衡的,就能够“利于相对性变幻”。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深:无限、无止境。

远:远离了事物的属性。这里指的是:通过允许相对性自由变幻,演化出与事物不同的类别。

反: 与事物的属性相反。这里指的是:通过允许相对性自由变幻,演化出与事物相反的类别。

大顺:包含了一切类别,因而平衡不生乱。

【“利于相对性变幻”使得事物的类别得于无限的分散演化,演化出与事物不同的类别,演化出与事物相反的类别,最终演化出所有的类别,从而达至平衡。】

这句话是和前面章节的“xx大、xx逝、xx远、xx反”一个意思,只不过前面章节是正向说,这里是反向说。

要让大家理解这句话,还是举例来说比较方便。

就拿上文讲的“认知见解”来举例说明吧:

一个人,放下对某些认知见解的偏执,就能利于相对性变幻。他就能包容与他原来的认知见解有差异的知见了。就能包容与他原来认知见解完全相反的知见了。最终能包容所有的知见了,他的认知见解就达到平衡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这一章的论述逻辑是连着前一章的。

前章论述了圣人要维持相对性平衡。这一章就因此推导出:圣人不能以智治国,否则相对性就要失衡;要以愚民之心,才能使相对性平衡。

圣人做事,要时刻以平衡法则来审核并纠正自己的行为。这样才利于相对性变幻,才能保持类别不失,平衡不破。这和后面章节的【圣人不病,以其病病】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

天下乐推而弗厌也。

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舆争。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

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

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

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

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