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以“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结局来对比,论述了“违逆自然法则”和“遵守自然法则”必然结果。

为什么这种结果是必然的呢?

因为,在宇宙之内,自然法则是【绝对的无相对性】。

最后一句“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生动形象的描述了自然法则的作用的绝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四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

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人民不畏惧死亡,为什么用死来吓唬他们呢?

假如人民真的畏惧死亡的话,对于为非作歹的人,我们就把他抓来杀掉。谁还敢为非作歹?

经常有专管杀人的人去执行杀人的任务。

代替专管杀人的人去杀人,就如同代替高明的木匠去砍木头。

那代替高明的木匠砍木头的人,很少有不砍伤自己手指头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如果民众常常“欲偏欲正”,但不怕死,统治者就算拿“杀”来恐吓以使民众复归平衡,也没有用。

统治者要使得民众虽常常“欲偏欲正”,但怕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为加入相对性而导致相对性失衡的人,我将遵循大道消灭他,谁还敢去使相对性失衡呢?

如果民众常常“欲偏欲正”,但必定怕死,那么就会一直拥有“自然法则”这个专管“杀”的。

一个人如果代替【专管“杀”的自然法则】去杀人,就像是去代替专业的匠师去砍木劈石。

一个代替专业的匠师去砍木劈石的人,没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若:假如,如果。

恒:常常。

“且”:通“趄”,指:欲行欲退,脚步不稳,走路歪斜踉跄的样子。
例如: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周易》。
这里是指:民众时偏时正的行为、欲偏欲正的态度。

不畏死:不怕死。

奈何:以反问的方式,表达“没有办法,没有用”。

以杀惧之:凭借杀人,来使得民众害怕。

【如果民众常常“欲偏欲正”但不怕死,统治者就算拿“杀”来恐吓以使民众复归平衡,也没有用。】

民众为什么会“不畏死”呢?

因为“勇于敢”。

为什么会“勇于敢”呢?

因为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心中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个类别,就会丢失本质。从而把表象看的比生命还重要,就不怕死了。

古往今来,为钱、为权、为情,等表象而豁出性命的人,莫不是因为心生偏执。

当统治者无道失衡时,天下就会失衡,民众就会偏执于表象,就不怕死了。

这个时候,统治者再想用杀人的办法来恐吓民众、来试图治理天下,是办不到的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使民恒“且”、畏死。而为奇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

使民:使得民众xx。主语是:统治者,圣人。

为奇:通过行为加入相对性,使相对性失衡。

吾将得而杀之:我将会抓到他而消灭他。

这个“我”,指的是“圣人/大道”。前面章节刚刚说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只要相对性失衡,就必然被自然法则捕获,被反作用消除减弱,直至平衡。圣人模仿大道,一样的无相对性来施展必然作用。

这个“杀”,不是简单的指杀人,而是指:消灭额外的,多余的相对性,以使得相对性回复平衡。

【统治者要使得民众虽然常常“欲偏欲正”,但怕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行为加入相对性而导致相对性失衡的人,我将消灭他,谁还敢去加入相对性呢?】


天下的相对性失衡时,民众是不怕死的,因此无法以“杀”来恐吓、来治理。

所以统治者要使得民众相对性平衡,要展现其作用的必然性,民众才会怕死。

虽然心中偶尔有欲望要去偏驳,但因为怕死,所以不敢付诸行动。虽然时或偏驳,但因为怕死,所以会很快纠正。

当天下的相对性平衡时,有人要想加入相对性使天下失衡,圣人必然会消灭他而使天下恢复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

必:必然。
这个“必”,指的是统治者能遵从“道”的必然性。不因个人原因放纵、偏袒、饶恕那些使相对性失衡的人,和那些失衡的相对性。

【如果民众常常“欲偏欲正”但必定怕死,那么就会一直拥有“自然法则”这个专管“杀”的。】

统治者若能遵行道的【绝对无相对性】,不因个人原因去放纵、偏袒、饶恕那些本该受惩罚的、打破平衡的人、那些偏驳的属性,那么民众就不会有侥幸心理,也不会有机会被表象迷惑,所以必然会怕死。

统治者不去人为扭曲抵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就会一直拥有“自然法则”这个专管“消灭失衡”的【司杀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斲也。夫代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司杀者:负责杀人的人。这里指的是: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的反作用是专门消灭偏驳失衡的相对性的。所以老子把它比喻成“专管杀的人”。


大匠:无所不会的匠师,什么活都搞的定。这里指的是:自然法则。

自然法则是包含全部的,其作用是疏而不漏的,什么事物都搞的定。


解:【一个人如果代替【专管“杀”的自然法则】去杀人,就像是去代替专业的匠师去砍木劈石。一个代替专业的匠师去砍木劈石的人,没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


是谁去妄图代替自然法则去杀人呢?

是无道而失衡的统治者。

即本章第一句讲的,因自身无道而使天下失衡,却妄图以“杀人”来恐吓民众、来维护其统治的人。

妄图代替自然法则去杀人,必然会使自己被杀。

发散开来想,那些打着“替天行道”旗号的人,往往都是不懂道的人在作死。

真正有道的人,是去维持相对性平衡,不扭曲抵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对比论述了“无道失衡”的统治,和“遵道守衡”的统治下,民众截然不同的表现。

若统治者无道失衡,则天下失衡、民不畏死,统治者以“杀”惧之也无法维持统治。

若统治者遵道守衡,则民众必然畏死,自然法则会以其反作用来维持天下平衡。

统治者只需保持无为,不扭曲相对性、不干扰抵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民众就会被自然法则所治理,而到达平衡状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五章

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人们会饥饿,是因为他们被取走的税赋过多,正因为这样才会不够吃挨饿。

下属不能被治理,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自以为是、肆意妄为,正因为这样才不能被治理。

民众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太过追求生活享受,正因为这样才会轻视死亡。

只有不因偏执于“享受生活”而妄为的人,是贤明过那些重视“生活享受”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1句: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其取:他们被取走的。

食税:税赋。

是以:正因为这些,正凭借这样。

【人们会饥饿,是因为他们被取走的税赋过多,正因为这样才会不够吃挨饿。】

老百姓本来自给自足,而统治者却多加赋税,取走过多的粮食,导致人们挨饿。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百姓:古代贵族领主,以其封地为姓。百姓是贵族及官员的统称,后演化成所有民众的统称。这里泛指被统治者管理的所有人。

不治:不能被治理,社会不能平衡。

其上:他们的统治者。

有以为:有以“主观意向”/“固定形式”为准则的行为。
这里指统治者不能遵从道,而“自定规则”、“自以为是”、“肆意妄为”。

【下属不能被治理,是因为他们的领导自以为是、肆意妄为,正因为这样才不能被治理。】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

轻死:轻视死亡,不怕死。这和前面章节的“民不畏死”是一个意思。

求:追求。

生:生活享受。

厚:太多,太过。这个“厚”和道德经前面的“厚”意思不一样。

求生之厚:太过追求生活享受。

【民众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太过追求生活享受,正因为这样才会轻视死亡。】


前面我们说过,民众之所以【不畏“畏”】,是因为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而偏执、失衡。

比如偏执于金钱权利,吃喝玩乐,所谓的“仁义”,名声荣誉,信仰追求,爱情,等等。

因为偏执,而把“生命的某些表象类别”看的比“生命本身”更重要,因此才会轻视死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以生:因为“生活”。

以生为:因为“生活”而妄为。

无以生为者:不因为“生活”而妄为的人。

贤:贤明。这里做动词,比xx贤明。

贵生:过于重视“生活”,偏执于生活的表象类别。

解:【只有不因为“生活”而妄为的人,是贤明过那些重视“生活享受”的。】

什么叫“不因为生活而妄为”?

就是不偏执于生活的表象类别。

比如:不偏执于金钱权利,吃喝玩乐,所谓的“仁义”,名声荣誉,信仰追求,爱情,等等。

这种人,就叫【无以生为者】,他就能保持相对性的平衡,就能遵循大道。

无以生为者,不是说不要有生活享受,而是要保持生活享受的平衡,不偏执,也不厌弃。

无以生为者,不但是贤贵生,也是贤轻生。

世上有些人,自认为看透了红尘、厌恶了俗世,于是或自命清高,或自我了结,或遁世出家。这些其实也是偏驳失衡的,不是符合大道的行为。


有道之人,如同一个“浮标”,心如锚,身如标。虽身处世间欲海,但只随波浪上下摇曳,因其“心锚”位置不变,所以不会被海浪冲走;因其“身标”能随波摇曳,所以也不会沉入海底。

此为:即能有相对性,又能无相对性。

是谓:用其光,复守其明。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列举并论述了“人之饥”、“百姓之不治”、“民之轻死”等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因。

一切社会问题,根源都在于【偏执于表象类别】,在于【相对性失衡】。

然后提出其论点,只有“无以生为”,不偏执于表象、保持相对性平衡,才是最好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

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人活着的时候筋肌是柔软的,死了后筋肌紧绷僵硬。

万物及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后也僵直干枯。

所以说:坚强的事物,是属于“死”的类别;柔弱的事物,是属于“生”的类别。

用兵逞强,则不能获胜。树木僵硬,则会折断。

强大的要处在下方,柔弱的要处在上方。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