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水读 >  天涯 >  关天茶舍 >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筋仞坚强:人死后一段时间内,筋带和肌肉会紧绷僵硬。

枯槁:有的版本是“桔槁”。反正都是指僵直干枯的意思。

【人活着的时候筋肌是柔软的,死了后筋肌紧绷僵硬。万物及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脆的,死了后也僵直干枯。】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

徒:同类。这里指:xx的类别。

【所以说:坚强的事物,是属于“死”的类别;柔弱的事物,是属于“生”的类别。】

这是老子运用第一章讲的“去相对性”来发现事物的统一性。

通过归纳比较,老子发现,死的事物大多拥有“坚硬”的属性,生的事物大多都拥有“柔软”的属性。

然后推导出一个“法则规律”:拥有“坚强”属性的事物,属于“死”的类别;拥有“柔弱”属性的事物,属于“生”的类别。

老子在这里说的“坚强”的属性,是指相对性不平衡,属性偏向了“坚强”。

这里说的“柔弱”,是指相对性平衡,即有“坚强”又能保持一定的“柔弱”。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兢。强大居下,柔弱居上。

【用兵逞强,则不能获胜。树木僵硬,则会折断。强大的要处在下方,柔弱的要处在上方。】

上面得出了“法则规律”,下面老子就运用这规律,来推测其他的事物。

比如说,在用兵打仗方面,如果逞强,就有了“坚强”的属性,就会被自然法则匹配到“死”的类别,所以就会失败。

比如说,树木,如果僵硬,就有了“坚强”的属性,就会被自然法则匹配到“死”的类别,所以会被大风吹的折断。

因为强大的事物,偏向了“坚强”的属性,所以要处在“下”这个富有“柔弱”属性的地方,以此来保持相对性的平衡。

同理,因为柔弱的事物,偏向了“柔弱”的属性,所以要处在“上”这个富有“坚强”属性的地方,以此来保持相对性的平衡。

这里强大和柔弱的事物,可以指中央国和诸侯邦国,或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先论述了“坚强”和“柔弱”的属性,与“生”和“死”的类别之间的匹配。

然后以这个法则规律,推导出在其他方面的运用,如用兵、对待身位的态度等等。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也!

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

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

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

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

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

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因此,有道的圣人这才有所作为而不占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

他是不愿意显示自己的贤能。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自然法则,就像是一把拉开的弓。

偏向于高的,自然法则抑制它;偏向于低的,自然法则举起它。

偏向于有余的,自然法则消减它;偏向于不足的,自然法则补充它。

自然法则,消减“偏向于有余的”、补充“偏向于不足的”;

人类的法则却不这样,它消减不足的来奉给有余的。

谁能有余,并因此而取出自己的奉给天下呢?

只有“遵照自然法则行事的人”能这么做。

正因为这样,圣人对天下施加影响却不偏执于“把持天下”,事情做好了却不偏执于“身份地位”。

像这样做,因为他不想激发“贤”的相对性。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一句:天之道,其猶張弓也!

天之道:自然的平衡法则。

猶:犹如,好像是。

張弓:拉开的弓。

【自然法则,就像是一把拉开的弓。】

弓是怎么被人拉开的呢?

人是左手往前撑着“弓身”,右手往后拉着“弓弦”。

弓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弓身”会向后施加反作用力,“弓弦”会向前施加反作用力。

自然法则的作用,就像这把被张开的弓的反作用力。

自然法则的反作用力,没有事物能够抵挡的住。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偏向于高的,自然法则抑制它;偏向于低的,自然法则举起它。偏向于有余的,自然法则消减它;偏向于不足的,自然法则补充它。】

老子接着举了几个例子,来详细说明自然法则是如何反作用的。

事物属性偏向了什么属性,自然法则就会朝其相对的属性施加反作用力,以消减多余的相对性,使相对性达到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自然法则,消减有余的、补充不足的;人类的法则却不这样,它消减不足的来奉给有余的。】

为什么说人类的法则是消减不足的来奉给有余的呢?

因为世人大多只利己,有钱的压榨没钱的,有权的压榨没权的,强大的压榨弱小的。

所以人性法则是失衡的,所以要效仿天道,以恢复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孰能有餘以取奉於天者?唯有道者。

【谁能有余,并因此而取出自己的奉给天下呢?

只有“遵照自然法则行事的人”能这么做。】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是以聖人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為:施加行为,施加作用。这个“为”,指的是“修复平衡”的行为。

弗有:不偏执于“把持”、“占有”。

弗居:不偏执于“身份地位”。

不欲:不想。

見賢:显现“贤”。指:激发“贤”的相对性。

【正因为这样,圣人对天下施加影响却不偏执于“把持天下”,事情做好了却不偏执于“身份地位”。像这样做,因为他不想激发“贤”的相对性。】

为什么圣人不想激发“贤”的相对性呢?

因为会导致相对性失衡。

为什么说圣人做了“为”和“功成”等属于“贤”的事情后,如果偏执于“为”和“居”,就会激发“贤”的相对性呢?

因为“把持天下”和“占据身份地位”,对人来说都是有利的。

第三章我们讲过,如果统治者使得“利”和“贤”之间产生了必然联系,世人就会因为想要得到“利”,而去争做“贤”。因此“贤”就会变成“不贤”和“伪贤”。

所以圣人为了避免激发多余的相对性,为了保持相对性平衡,才“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总结:

老子用“张开的弓”来比喻自然法则的反作用。

然后又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这种反作用的体现。

正是因为自然法则的这种反作用,所以有道之人要保持相对性的平衡,以免遭受自然法则的反作用。

所以圣人“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都是为了不激发额外的“贤”的相对性,为了维持相对性平衡。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

以其無以易之也。

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是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流行的注解:

遍天下再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坚克强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胜过水。

弱胜过强,柔胜过刚,遍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但是没有人能实行。

所以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

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解:

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柔弱的,而攻克“坚强的事物”的事物,没有能比得过水的。

这是因为水无固定形状,所以它“无法被任何形状取代”。

水能战胜“刚”的事物,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

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人能依此行事。

所以圣人有说过:“承受邦国的屈辱,才叫做国家的君主;承受邦国的灾祸,才叫做天下的君王”。

正确的话,在世人看来却像是反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以其無以易之也。

莫:没有。

先:比得过xx。有版本做“胜”,都是一个意思。

以其:因为它的xx而xx,凭借它的xx而xx。

無以: 没有凭借。什么凭借呢?形状的凭借。

易:变化,取代。

無以易之:无法凭借“改变形状”去取代水“原先的形状”,来达到破坏水的形状的目的。

为什么?

因为水不偏执于任何形状。

【天下的事物没有比水柔弱的,而攻克“坚强的事物”的事物,没有能比得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无法被任何形状取代”。】

有的人可能会钻牛角尖,说:不对啊,不是有比水更柔软的吗?比如空气啊。老子是不是傻,不知道空气比水柔弱?当然不是,这只是打个比方而已。

为什么没有比水更能攻克坚强的事物的呢?

所谓的“坚强的事物”,是有固定的形状的,只不过它的形状相对于其他事物更加坚固,不易被改变。

坚强的事物,是怎么战胜普通的事物呢?

是通过它坚固的形状,来改变其他事物的形状。

而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所以就没有形状的相对性,没有形状的定义。

所以坚强的事物,没有办法以“改变水的形状”来破坏水的形状。

坚强的事物,形状再怎么坚固,也是有限度的。

而水的形状,却是没有限度的。

以无限攻有限,结果显而易见。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二句:水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也。

水之勝剛:无形的水能战胜坚固形状的“刚”。这里指的是:“无相对性”胜过“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一类别”。

弱之勝強:弱小的事物能战胜强大的事物。这里指的是:偏驳的属性,会被其相对的属性克制。

【水能战胜“刚”的事物,弱小的能战胜强大的。天下人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但是却没有人能依此行事。】

为什么无形的水能战胜坚固形状的“刚”?

因为“无相对性”比“偏执于相对性的某一类别”更大。

为什么弱小的事物能战胜强大的事物?

因为当事物偏向于“强”的属性,自然法则就会使其趋向于往相对的属性变化。

为什么天下人都知道“水能胜刚”这个道理,却不能依照这个道理行事呢?

因为世人未能去除相对性。

世人趋利避害,偏执于自我认知,偏执于欲望,沉迷于事物的表象,又怎么能依照这个道理行事呢?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第三:是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垢,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

邦:邦国,国家。这里指的应该是中央国的附属邦国。

垢:污垢,耻辱。

不祥:灾祸,受损害的,不益生的。

【所以圣人有说过:“能承受邦国的屈辱,才叫做整个国家的君主;能承受邦国的灾祸,才叫做天下的君王”。】

作为国家的君主、天下的君王,他身份地位崇高,受到邦国的敬重与荣耀、受到天下人的进献,是因为他有责任要承受邦国和天下给予他的屈辱和损害。

只想获得做为君王带来的利益与好处,却不能承担作为君王的责任和包容的人,是无法作的长久的。
楼主:无奇之道  时间:2020-06-28 07:32:27
最后一句:正言若反。

【正确的话,在世人看来却像是反的。】

为什么说“正言若反”?

因为在世人/一般君王的眼里,国家的君主/天下的君王应该是接受邦国的荣誉、接受邦国的祥瑞的人。

为什么?

因为世人只追逐对自己有利的事物,所以只看到作为君王所获得的有利的一面,看不到君王应该承受的有害的一面。

所以就会觉得圣人说的话和自己的认知相反。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382100

帖子分类:关天茶舍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更新时间:2020-06-28 07:32:27

评论数:602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下载地址:TXT下载

 

推荐帖子

热门帖子

随机帖子